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產業財經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專家預警汽車製造業經營風險

發佈: 2011-12-02 23:43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65次

【鉅亨網 楊琇羽 綜合外電】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商場如戰場,對市場詭譎情勢須能隨時應變,方能永續經營。機械與運輸工程顧問領導品牌EASi 總裁Prakash Krishnaswamy (下文以 Krish 稱呼) 近日為《Forbes》撰文,點出現今全球汽車製造業面對的一些問題與風險,提醒汽車製造商無論規模大小,在衝產量和追環保的同時,也要注意一些與企業存續至關重要的幾項議題。

談到EASi,該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底特律,提供關鍵技術與諮詢服務給全球眾多知名車廠,他們服務的客戶遍佈美國、歐洲、中國、以及印度。

Krish 首先運用個體經濟生產曲線來分析汽車產業,目前這個產業已爬到一波高點,但同時也是相當危險的拐點。汽車產業在 2008/2009 年從低點爬升,一股新力量推動這個產業的進步。全球化、電動汽車、人口數量與組成的變化、以及汽車工程人才短缺都在重塑汽車產業未來的面貌。

正當產業進入一個新階段,全球一些汽車大廠卻大肆改變經營模式與發展新科技。這些汽車大廠在全球就業市場的角色很重要,它創造眾多工作機會;這些大廠在全球科技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覻,因為它帶來創新。但就在汽車大廠經營進入新階段之際,風險亦伴隨而生。Krish 談論的風險有哪些?

風險一、全球化市場疆界消失,國外競爭者登門踏戶搶客人

汽車產業已徹底邁向全球化。中國汽車製造商現在具有主導市場的力量,而它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業注意到自身的一些問題,包括汽車工程技術人才斷層、生產品質、全球管理技術、與供應鍊等。一旦上述問題可以克服,中國汽車業就可以用價格低廉的汽車打進美國與歐洲市場,搶進這些市場的低階消費族群。低價汽車可望在未來五年於歐美市場搶攻一席之地。

新興市場消費力道在經濟不景氣下仍不減,歐美日汽車大廠亟需把握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對汽車的龐大需求,但是歐美日大廠必須跟這些新興市場東道主競爭。這些新興市場本土汽車製造商佔有生產優勢,它們可以提供這個市場消費者需要的低價汽車。所以歐美日大廠得想辦法提供這個市場最經濟實惠的車種,價格最好能壓低在 5000 美元以內。

風險二、綠色科技研發-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節能減碳與開發綠色科技遂成為歐美日汽車大廠的機會與生產方向。另外有一堆靠代工起家的小型汽車製造商也爭相投入環保概念汽車的研發與生產,但若這些業者沒有考慮到一些現實面的問題,就可能被淘汰出局。例如過度指望租賃電動汽車能普及、創新卻不實用的科技、以及設備建置尚不完善的智慧電網。業者要注意研發是否符合實際市場需求、市場硬體設備是否能配合,別在投入大筆資源後,生產的高科技電動汽車只能在少數成熟市場覓到知音,曲高和寡,不符經濟效益。

一些入行沒有很久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對市場外在環境變動反應能力差,如汽油等能源價格。這些業者可能沒料到,穩定的天然氣價格會讓想購買電動汽車的消費者打退堂鼓。另外,現在許多汽車大廠的內燃引擎經過改造體積變小,汽車重量變輕,耗油量變小,開車更省油。在未來幾年,只要能源價格沒有太大的波動,消費者不會特別想買電動汽車。

風險三、關鍵原料供應壟斷

油價波動會鼓勵汽車製造商發展更輕量也更省油的汽車,所以汽車車體的材質會是關鍵,如鋁、鎂等。電動汽車與油電混合車,則會使用鋰和其它稀土金屬如釹和鑭。業者要注意,目前這些原料產地集中在幾個國家,例如全球 85% 的鎂是來自中國;鋰、釹、鑭這些生產油電混合車的重要元素,主要產地也是中國。若業者把生產重心放在這些須要這些稀有金屬或原料所生產的汽車,一旦供應不穩或進貨成本增加,生產也會跟著受影響。

風險四、消費市場族群出現變化,業者策略也跟著變了嗎?

新興市場出現一批年輕駕駛、以及紛紛屆入退休年齡的嬰兒潮世代,消費市場新興族群的移動會是業者觀察重點。汽車製造大廠有數十年的經驗為嬰兒潮世代消費者研發他們需要的產品。但出生在在數位時代的30、20 多歲消費者,他們的偏好就與上個嬰兒潮世代的消費者明顯不同。汽車製造商需要創造另一種蘋果熱潮來吸引新世代消費者,所以高科技汽車內裝會是發展重點,因為對這群年輕人來說,汽車內裝代表的是個人獨特品味的延伸。

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高齡祖父母級消費者會坐上駕駛座,這些人偏好容易進出的車款,另外儀表板上按鍵與圖像必須既大又好認。到了亞洲,有些首次購車的消費者年紀在 30-40 多歲左右,這群消費者在乎駕車的舒適度。而中國與印度市場有些中階與頂級車款的車主不是自已開車,他們有專屬的駕駛,所以車子座椅豪華度會是這群消費者關心的重點。所以,賣車要能懂得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掌握市場消費族群的變化,再依此訂定不同的行銷策略。 (接下頁)

風險五、釜底抽薪-汽車製造商依賴外包零件與專業技術服務

許多車廠在科技研發的預算愈來愈少,所以一些技術或關鍵零組件可能得向外採購。但在新興市場多有自製率要求,規定業者要向當地供應商採購零件或服務達一定比例以上。此外,一些像 Continental、TRW、與 Bosch 的大型關鍵技術服務供應商擁有專利技術,如防鎖剎車系統、電子車身穩定系統等。許多製造商愈依賴外包這種關鍵技術和先進科技,也因此對汽車製造商與技術供應商間的權力平衡關係帶來挑戰。

風險六、分身乏術-各方利益團體需求難滿足

汽車產業生態圈是由各種不同利益團體組成,包括汽車製造商、消費者團體、說客、政府、立法單位、保險公司、以及環團。隨著議題愈多樣化,現在愈來愈難同時滿足各方的需求。舉例來說,若為節能而減少車燈亮度,則會影響行車與行人安全,你滿足美國環保署規定的同時,就無法滿足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對行車安全的要求。

風險七:汽車工程技術經驗斷層與人才短缺

汽車產業預估,2020年產能將從目前的7,500 萬台,提高至 1.05億台。然而,專業技術人才退休與近年產業萎縮,導致美國、歐洲、與日本車廠出現關鍵技術人力資源的短缺。人才斷層使汽車產業產能恐無法達到原先的預估。此外,汽車產業對人才需求的條件也有一些改變,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車子配有更多更先進的電子設備。舉例來說,產業現在需要機電工程師,這些人才需同時具備機械、資訊工程、與電子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大學現正努力培養跨領域學科的工程師人才。

風險八:市場法規與進入障礙

正當全球汽車產業努力提升汽車工程技術同時,也要注意科技是否貼近消費者真實需求,以及各國日趨嚴格的環境法規。面對政府政策,汽車製造商不論規模大小皆需謹慎以對。科技創新固然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但政策走向觀察能助業者移除一些經營的風險與障礙。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