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旅遊飲食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我們的島》蓋一棟心願小屋

發佈: 2008-7-04 12:51 |   來源: udn  |  查看: 17次

【公共電視台/記者郭志榮/報導】

(攝影/陳志昌)

一棟綠建築的房子,在一所校園中慢慢建立起來,裡面有著環境志工的生態理想,也有迷你小學的未來希望,讓一棟廢木小屋,住滿各式各樣的願望,等待實現。

大雨的天氣裡,一群來自各方的志工,動手整理木料,準備展開一項協力造屋計畫,打算建造一棟綠建築的小屋。用工廠的廢棄木料,重新賦於生命,成為永續利用的一環。許多志工為了完成理想,紛紛加入造屋的工作,有的人拔除木料上的釘子,有的人搬運木料。對他們而言,這樣的工作有著特別的意義。

大家忙碌的工作著,不斷將整理好的木料運送上車,準備送到學校。隨著載運的車子,來到岳明國小,小屋將被建在校園一角,黃建榮校長說明整個計劃的構想。宜蘭縣岳明國小,是一所學生只有六十多人的偏遠小學,在全力朝向特色學校發展後,計畫將學校打造成為一個永續校園,讓學校不會被裁併。為了改善校園的價值,結合地方的生態旅遊發展,於是打造綠色校園的計劃,成為一種永續發展心願。

收集好木料,小屋的基礎漸漸成形,因為志工只能利用假日時間前來幫助,所以工作進度相當緩慢。房子的牆壁,確定採用古老的夯土牆,將黏土與石料結合夯實,重現原始的造屋技術。他們沒有太多的工具,只能克難的自製木槌,以人力一分一分的敲擊土壤,讓牆壁結實。

在工作行列中,有一位特別的志工,原本是承包地基工程的包商,在得知這棟房子的意義後,就主動前來加入志工行列,成為義務的工作者。岳明國小的學生,也加入造屋的行列,大家合力剷土,幫著運送土石,動手建造自己的校園小屋。在這個偏遠校園的角落,工作的笑聲響著,每個人用汗水,譜寫一首美麗的勞動之歌。

(攝影/陳志昌)

房子漸漸成形,開始建設內部空間,他們用當地的石材,建立淋浴間和烤爐,這種砌石的能力,在現今已經漸漸失傳。房屋角落的烤爐打算用來烘烤食物,他們希望這棟小屋,具備一個家的形式,展現一種自然生活的態度。從集材到搭建,四個多月的工作時間,岳明國小的綠建築小屋漸漸完成,在等待建築牆壁的廢棄物料下,暫時以這個樣貌呈現。

在慶祝落成的活動中,黃建榮校長的介紹小屋的功能。參加的志工用自製的烤爐,烘焙自然的食物,每位都是小屋的主人。但是小屋只是永續計劃的一環,未來在小屋周遭,還會有具有濾水潔淨的生態池,以及自然有機的小農場,讓岳明國小朝向永續生態發展。

當一棟小屋從無到有,建立在校園的角落,其實有著許多人的協助努力,也包含對於台灣生態與偏遠校園的不同想像,於是一棟用心願搭建的小屋,讓人感動的建立在宜蘭天空下。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461集「休閒農業行不行」。本集將於7月7日週一晚間22:00~23:00播出,7月12日早上10:00~11:00重播。

本集節目精采內容簡介如下:

★休閒農業行不行

常聽政府部門提到,休閒農業,是傳統農業轉型的重要方向,尤其是面臨WTO的強大壓力,加強農產品的包裝行銷、透過農事體驗吸引遊客,可以讓農村增加活力、提昇農民收入。可是,近年來,過度的硬體開發、高度的商業投資,卻讓休閒農業蒙上陰影,原本期待是轉機的經營模式,現在卻可能製造農業的危機,到底問題出在哪裡?(記者李慧宜報導)

★水農村我的家

推廣休閒農業一定要興建硬體嗎?而業者是不是,又非得需要政府的補助呢?答案,其實不然。在新竹縣二重埔地區,有一群農民,為了反抗縣政府執行都市計畫、徵收他們的土地,決定要把大家的農田組織起來,全面推動休閒農業,因為對他們來說,透過休閒農業,才能讓他們持續百年的農村生活,完整地保留下來。(記者李慧宜報導)

★蓋一棟心願小屋

一棟綠建築的房子,在一所校園中慢慢建立起來,裡面有著環境志工的生態理想,也有迷你小學的未來希望,讓一棟廢木小屋,住滿各式各樣的願望,等待實現…(記者郭志榮報導)

【公共電視台】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