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文化教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難忘導演夢 教授拍出紀實人生

發佈: 2011-3-18 19:04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13次

【記者李岳軒台北報導】為了品質,她每部作品至少耗費3年;為了理想,可以背起沉重的器材在深山裡走上3天;為了爭一口氣,別人認為辦不到的事她越要去做;她是資深紀錄片導演,也是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李香秀。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李香秀,拍攝紀錄片超過10年,曾以作品《南方澳海洋紀事》獲得200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圖文/李岳軒)

美麗意外 執起教鞭

個頭嬌小、一身俐落裝扮,配上爽朗笑容,李香秀老師給人的感覺就像大多數紀錄片工作者一樣熱情健談。「我以前其實非常沉默,是在拍紀錄片跟教課後,才變得比較愛說話。」回憶起從導演成為老師的經過,她坦言是場「美麗的意外」:「當初沒有想到會這麼早就來教書,因為拍攝作品的經濟壓力龐大,就應世新大學邀請前來任教。」結果這一待,就在教育崗位上待了十年。

擔任老師背負的教學壓力,讓她無法像從前一般隨心所欲的進行拍攝,然而基於自身對創作的熱情,她硬是利用寒暑假及課餘空檔,完成第二部紀錄片作品《南方澳海洋紀事》。「我拍攝這部作品時大多默默獨自進行,沒有對外張揚,直到獲得2004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家才驚覺,哇,怎麼廣電系有一位深藏不露的創作型老師!」回想起這段光榮過往,她還是忍不住眉飛色舞。

愛紀錄片 難以忘情

之所以如此熱愛紀錄片,李香秀認為魅力來自於拍攝過程可以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她選擇的題材多半難度極高,這種困境反而激發她旺盛的鬥志。「我常常會被問:『妳是不是要放棄了?』但最後都用實際行動證明我可以。」她堅定的說著。

浸淫紀錄片領域數十載,李香秀最早其實是劇情片出身,也曾參與數部國片的攝製。她坦言無論在學校或影壇,紀錄片仍處在弱勢地位,這點也反映在修習課程的學生上。「劇情片要團體合作,不會感到孤單;但拍紀錄片常常要單打獨鬥,他們比較不喜歡。」她也觀察到,現代學子將許多課餘時間消耗在電腦上,無形中損失許多人生經驗,也侷限了創作的廣度。

影像技術一日千里,處在教學第一線位置,她認為自己也不斷的在學習。「以前拍片只能用底片機器,現在連數位相機都可以拍出HD品質的影像了。」她認為透過自身持續創作,也能將業界最新的觀念及技術帶回校園,累積教學能量。

著重啟發 鼓勵思考

談到在影像創作的路上,是否曾受到前輩啟發?李香秀憶起在美國天普大學就讀研究所時的兩位恩師:Warren Bass及Jeff Rush。「Bass教授是個很好的人,非常著重師生互動,用寬廣的心胸包容每位學生不同的想法。」至於Rush教授則更讓她印象深刻:「有一次我拍攝作品沒有依他的指示去做,但放映之後,他反而寫信向我道歉,認為不該用狹隘的規定來限制我的創作空間。」

美式教育著重「啟發」與「獨立思考」的特質,深深影響李香秀至今。「我上課時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他們成為真正的創作者,而不是空有技術的工匠。」但她也感慨:「也有學生不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寧可一五一十的單方面接收資訊。」

拍完海洋 改入深山

李香秀透露她的第三部紀錄片作品《黑熊森林》正緊鑼密鼓籌備中,這次將深入玉山大分園區長期蹲點,探尋台灣黑熊的蹤跡。雖然主題看似偏向生態紀實,但她強調仍秉持過往的創作精神,著重在人與自然的互動。

縱使獲得短片輔導金及其他的獎助資源,她坦言新作拍攝難度更勝以往,還得蠟燭兩頭燒兼顧教學工作。憑著一貫的「鐵齒」精神,或許前方荊棘滿佈,李香秀依舊會昂首闊步的朝著理想邁進。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