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文化教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網路時代 上課免教室

發佈: 2011-3-10 14:11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14次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網路交友、網路購物、視訊會議,在這個什麼問題都能上網解決的時代,上大學是否一定得乖乖坐在教室聽課?美國馬里蘭大學學生索瑪德(Dekunle Somade)最想問的是:「網路是否可下載課程錄影,或提供教師課堂上使用的完整投影片?」

根據《高等教育紀事報》報導,大學生其實一點也不想早起上課,科技讓學生有越來越多理由不必親自出席。這導致了一個大哉問:為何還要設置傳統式的大學課程?許多數據顯示,脫離傳統式的課堂教學反而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學習。

▲邦克山社區大學學生在代數基礎的課堂上打哈欠,圖攝於2010年9月8。(圖文/路透)

傳統式教學大致如下:教授連續16週左右,每週課堂講授、指派學生閱讀內容,最後加上一次期末考。這只會讓學生短暫記住一些知識,轉眼即忘。

修改傳統式教學的環境可為大學帶來非常有效率的新形式。這是美國喬治城大學創新學習暨獎學金中心(Center for New Designs in Learning and Scholarship)主任貝斯(Randy Bass)日前在學習創新協會(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年會上所提出的新概念。

深刻經驗總在教室外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進行「全國大學生參與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數據顯示,當前學生評鑑大學最有價值的學習經驗,通常都不是發生在傳統教室。

調查參與者選出的8門「高影響力」課程中,有4門根本不需要教室:企業實習、海外交換、大四專題,以及聽起來比較親切的「研究課」,這門課程指的是與教員一起進行原創研究。

貝斯所屬機構帶領的焦點小組也發現了相同趨勢。「我們一而再,再而三聽見學生說,沒錯,課堂上有那麼一兩個老師的確對我們有所影響,除此之外,當你問說你從何處學到最多?那個地方讓你有最深刻的學習經驗?學生的答案總不是教室,也總不是在正規課程中。」

許多大學都在思考教學現狀,貝斯的訊息來得正是時候。今年1月,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具爭議性的新書《學術漂流:大學校園裡的學習侷限》(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暫譯)(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書中指控許多學習機構在傳統課堂對學生要求的太少,學生一離開課堂就不費太多心力在這門課。

傳統課堂轉變重心

貝斯認為,課堂上課的傳統方式不會完全消失,因為這是方便的架構。不過教授們會轉變想法,不再把課堂教學視為唯一目標,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連結課堂傳授的技巧與實際的活動。

事實上,教學方式進化背後驅動力是學生需求,讓教師更理解學生如何學習,嘗試把科技融入教學。貝斯形容得很傳神:「傳統教學方式就像是《靈異第六感》片中的布魯斯威利, 他可能已經死去了,自己卻渾然不覺。」

如果想一窺傳統式課程的來世,可參考上學期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開設的媒體研究課程。這門實驗性課程由當時的教學研究學院長坎貝爾(Gardner Campbell)所開創。就技巧上來說,這是一門以傳統形式進行的課程,不過坎貝爾努力讓學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次上課之前,坎貝爾會讓選課的11名學生來個匿名不計分的隨堂測驗。測驗要求學生詳列這週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準備這門課程。坎貝爾要求學生所回答的問題中包括:你有和同學討論作業嗎?你花多少時間進行指定閱讀?

自主評量 激發熱忱

學生採用1到10分的評分標準去評鑑自己的表現,坎貝爾會計算學生的平均分數,公布這個均分為全班學生理智健康(intellectual health)的分數。他的主要論點在於:只有在每一個學生都事先有所準備的情況下,課堂討論才有效,他把自己定位成團體領導人,而不是知識守門員。

學生們自評成績一開始並不高,大約在4至5分間,顯示學生的課前準備遠比教師要求的功課來得少。隨著學期開展,學生開始了解自己的參與也很重要。到了學期末,學生們的自評進步到了8分。

剛到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擔任教授和教育科技官員的坎貝爾不會錄下課堂的講課內容,學生必須親自到教室體驗。他也邀請學生透過Twitter分享上課筆記,鼓勵他們在課後繼續分享想法。

他請求每位學生開設部落格,在部落格分享對課程的想法和心得,然後他再架設一個母部落格,把所有學生部落格整合。他請求學生評論其他同學的部落格,將課內外與此課程相關部落格加入連結。對其他部落格的評論和連結相當重要,就如同這些活動是真實部落格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部分大學挑戰傳統上課方式的作法更前衛。美國瓦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教師開始一門為期7週的沉浸教學計畫,教師一堂課也沒講,全讓學生分組並執行對非營利組織有益的計畫。喬治城大學的教授貝斯形容這種學習方式是未來趨勢先鋒。

非大學創造前衛學習

如果大學的核心活動由教室內的講課轉變為實際的活動,學生還需要到學校嗎?

19歲的亨德瑞斯學院(Hendrix College)新鮮人史蒂文斯(Dale Stephens)打算要輟學,與其他學生組成一個社交網絡。這個小組的成員將會針對如何取得他們夢想中的工作互相指引,也有幾名非學生身份的導師會指導他們。有些導師是亨德瑞斯學院的教授,有些則是外校教授。

他把這樣的自主學習稱之為「非大學」(UnCollege),最終計畫是要向使用網站及導師社群服務的同學收取每月1百美元費用。每一件事都可由參與的學生決定,「非學生」將決定自己應完成何項「作業」,自我評量作業品質。參與者被鼓勵在網站上貼出自己的作業和自我評量,如此一來可組成他們的「經驗紀錄」。

美國馬里蘭大學學府市分校的索瑪德宣稱:「未來不再那麼需要老師了。」因為大多數知識都可上網找到。他在馬里蘭大學學生刊物The Diamondback的社論中發表了以下論點:我們不再需要與教師有私人接觸就可吸收大部分的學習內容,你可以停止大學課程,未來那些不想通勤上學,想透過網路學習的學生絕對有更多選擇。線上課程的內容和教授課堂上講解給學生聽的一模一樣。

大學轉型 面對新科技

有些大學領導人並不擔心會被任何形式的在家上課大學課程所取代。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馬耶達(John Maeda)自信滿滿地表示,大學仍會繼續運作,因為大學是讓聰明、有創意的學生與專家齊聚同一社群的場域。

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學生每年1月會自我安排一套稱為「Quickie」的課表,按表操課自我學習。

馬耶達認為,大學最根本的模型並未毀壞,但課程勢必要隨著新科技和大眾期待的出現而進化。販售課程錄音設備的公司堅稱在使用錄音課程的同時,他們有辦法不讓大學變成一座鬼城。然而,在某些案例裡,大學課堂之所以能維持是因為任課教師利用點名、隨堂考讓學生乖乖待在教室。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