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文化教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隔海念金門 落番異鄉生根

發佈: 2011-3-10 14:11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13次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1970年代那首《珍重》是這樣唱的:「別了故鄉別了情人,今宵別後多珍重,當你明晨醒過來,我已流浪在台北。為了尋找我們的幸福,請你擦去悲傷的眼淚,縱然流浪在天涯,我永遠懷念你。」當時原住民自原鄉流浪到都市的底層求生,現今外籍移工流浪到台灣打工,早期的金門人則是流浪到南洋,直到異鄉變故鄉。

離鄉打拚 異鄉終老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落番》紀錄片導演唐振瑜,9日共同在台北誠品發表紀錄片。金管處處長曾偉宏表示,金門自清朝以來都是個僑鄉,居民在此求生不易,多半都離鄉打拚。有部分鄉親選擇前往南洋,把賺到的錢寄回家;但有的人回得了金門,有的人卻因故在異鄉終老一生,留下故鄉的父母或妻小,隔著時間與海洋相望。

導演唐振瑜曾拍過《星月無盡》,此次拍攝《落番》紀錄片,挖出金門與馬來西亞的華人族群連結。「很多第一代的移民都不知道,當時一離開金門,就是永遠。異鄉的馬來西亞,此時變成了故鄉。」唐振瑜說,許多人已經對金門故鄉的面貌不再有印象,卻仍然想念家鄉的人們。

當時從金門到馬來西亞的第一代移民,多半從事伐木、捕魚,或者經營「九八行」,也就是華人的貿易商號。但能榮歸故里的沒有幾人,金門人落地生根後,在馬來西亞靠近新加坡處有個地方叫「金門村」,就是當時金門人在當地的根據地。

後輩尋根 情感認同

唐振瑜說,在馬來西亞拍紀錄片時,也有金門人拿著照片請他回到金門幫忙找人,問問照片裡的人還在不在?「希望藉由紀錄片,讓大馬華人二、三代看到長輩故鄉的模樣。」他也說,當子孫認識長輩的故鄉,情感認同就會偏向那未曾謀面的地方。唐振瑜期盼,在台灣本島的觀眾,也能一起來關注族群與遷移的議題。

金管處表示,3月中將與《落番》製作團隊到馬來西亞宣傳。目前正規劃在金門國家公園闢場地做常設展,預計5月以後可讓到訪遊客觀賞《落番》,了解早期金門移民的歷史。

馬來西亞設計工作者鄧琦溈說,自己的祖籍是廣東龍川縣,算是客家籍、華人移民第三代,她會說廣東話和中文。對於大馬部分的中文地名,雖然從小念書時就會學到,但不曉得是否有特殊意涵。

華人後裔 政治弱勢

鄧琦溈說,對於移民的第二、三代來說,大家都知道大約在文革時期過來的第一代長輩相當辛苦,而且大馬的華人雖在經濟上較為優勢,但在政治上仍然是弱勢;華人子弟在大馬社會多少都會碰到歧視或排擠,也很難進入公家機關、甚至買車買房也沒有國家優惠,「馬來人有優惠補助」。

但鄧琦溈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後裔很幸運,現在仍然可以學習中文。「看到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賓,都有華人自清末開始移民的後裔,但至今都已經不會中文,也沒有中文名字。」鄧琦溈說,可以學母語是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努力抗爭得來的結果。

雖然大馬當局曾經強力打壓中文教育,但華人家長仍然要子女學習中文,或者在這10多年間回到祖籍地尋親,一直以來也都組織宗親會,讓族人飲水思源,不可忘本。

失去土地 原民心酸

「一面走路一面掉眼淚,流浪到哪裡……我的心裡很難過……為了尋找我們的幸福,請你擦去悲傷的眼淚,縱然流浪在天涯,我永遠懷念你。」上一代的眼淚流到盡頭,這一代的移工仍然在台灣流浪,原住民也還在失去的土地上吶喊。看紀錄片的同時,也可思考不同族群的角度。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