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文化教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學者:善用媒體 寓教於樂

發佈: 2011-3-04 12:59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14次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一有民眾遭受家暴,社區裡的婦女立即拎著鍋碗瓢盆奮力敲打聲援受害者。這般場景出現在電影《Soul City》,整部片以生動有趣的劇情,帶出暴力防治的重要意涵,這部電影在南非上映時風靡全國,影響深遠。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教授Doe Mayer受邀到世新大學「全球化形象」課演講,她以此為例,善用媒體工具寓教於樂,簡單的節目或電影也可能反轉社會現象。

▲世新大學英語學程「全球化形象」邀請到美國南加大的Doe Mayer教授,請她於課堂上分享利用多媒體媒材放入社會教育課程的實際經驗。(圖文/于欣可)

看影片 學習更深刻

Doe Mayer以一部印度電影《Detective V. J.》為例,劇情描述人們面對愛滋患者如何從恐懼的心態轉為接納,給予民眾正確的防治觀念。研究者調查發現,86%觀眾看完這部片後,吸收原先缺乏的知識;56%的觀眾表示想付諸行動,主動與患者互動、落實愛滋防治。

另一部美國家喻戶曉的卡通《芝麻街》,有一集討論伊拉克戰爭後,罹難者家屬如何走出傷痛,片中試圖透露「你不是唯一」、「你要走出來」意念,描述戰後重建的生活。Doe Mayer指出,全美數以千計的家庭看過這部片,後來這部片更成為多媒體教材,有2百多萬名孩子看過。

博士班學生周同學提問:「人們若發現這些電影、節目試圖帶來的觀念,是否會不甘於被操弄?」Doe Mayer認為,故事劇情是否引人入勝,內容有20%的教育性質、80%的娛樂性質,比例拿捏要恰到好處,否則不是灑狗血就是就淪為宣導教育片,就達不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了。

台灣環境仍需努力

多媒體教育融入課堂教學,是否會令人分心?面對學生的疑惑,Doe Mayer解釋:「媒體不會讓人改變,但是對話溝通卻可以。」重點不在於工具,而是內容,必須搭配與學生提問引導進入狀況。透過媒體成功達到寓教於樂,需要專家事前研究及映後效果評估,往往需要龐大資金,才能達成。

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二年級學生鄭博仁認為,相較於外國,現今台灣多媒體教育不足,即使隱含教育意義也是點到為止。公廣系三年級的同學石靖也認為,台灣值得看的電視節目極少,因為擔心多看電視反而變笨,他家裡根本沒有電視。

「有心人士其實可以do something」公廣系三年級林美伶說,台灣不少記錄片頗具寓教於樂的功效,但因資金少、卡司小,最終只能淪為「冷門片」。學生們認為若能結合各界的力量,做出寓教於樂且貼近生活的優質影片,或許不會有這麼多人對媒體失望。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