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昆蟲綱

  嚙蟲目(Corrodentia)



屬昆蟲綱有翅亞綱Pterygota,通稱嚙或書虱。體小而脆弱,頭部較發達,可自由活動,下口式。複眼發達,有翅型單眼3個,無翅型單眼缺如。觸角長絲狀,口器咀嚼式,唇基大而突出。有翅型前胸狹縮成頸狀,脛節長.跗節2或3節。腹部10節,無尾須,外生殖器一般不顯著。

漸變態,多數種類生活在樹幹或枯木上,也有的生活在室內或動物巢穴中,取食書籍、穀物、庫毛及動植物標本等。少數種類捕食介殼蟲及蚜蟲等。該目全世界已記載近2000種,中國已知有l0餘種。

TOP

  食毛目(Mallophaga)



  昆蟲綱有翅亞綱的一目。俗稱羽虱、鳥虱。全世界已知約有4500種。中國已記載有120種。寄生於260多種哺乳動物和各種鳥類的羽毛或毛間,以宿主的羽毛、皮膚分泌物為食。該目昆蟲體小,扁平,長0.5~10毫米。頭大而扁 ;能活動 。口器為特化的咀嚼式,有1對骨化很強的上顎 。顎上有齒 ,用以刮取宿主羽毛和皮膚產物,並起固著在宿主羽毛上的作用 。雌、雄性生殖孔均開口於體壁內陷而成的腔室中。雌蟲無產卵器,雄蟲的陽莖結構複雜,變化多樣,是鑒別種的主要特徵之一。漸變態。卵單產,粘附於宿主的鳥獸羽、毛的基部,2~4天孵化。常1年多代,且世代重疊。

  該目昆蟲終生棲息於宿主體上,一般脫離宿主2~3小時或至多2~3天即死亡。羽虱的傳播一般是通過宿主間的接觸,偶有附著在虱蠅等寄生性昆蟲上來完成。一般對宿主均是專一性的,不同種群的鳥類常具有不同羽虱的種類。宿主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相對穩定的,因而決定了羽虱的分佈。每種鳥類上發現的羽虱從2種到10多種,一般有5種,各自佔據一定的小生境。在不同小生境中生活的羽虱,其形態、習性也有差異。

  該目昆蟲是寄生於鳥獸體外的害蟲,尤以鳥類受害最重,常造成養禽業的經濟損失。一般採用沙浴法防治,將細沙和煙草粉混合,放入雞捨附近有陽光處的木箱內,雞在箱內沙浴,可驅殺羽毛間的鳥虱。用魚籐粉、除蟲菊粉或氟化鈉粉等撒在宿主羽毛間,也很有效。在雞舍內用石灰硫黃合劑消毒,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食毛目(Mallophaga)此目昆蟲多稱「鳥虱」或「羽虱」。小型昆蟲,體扁,長0.5-6mm,眼退化,咀嚼式口器,無翅,運動活潑。為鳥類的體外寄生蟲,少數種類寄生於哺乳類,常以發達的上顎刮食羽毛、毛髮、皮膚以及皮膚上的碎片,鳥體被害劇烈時,常出現落毛、不寧等現象。約有二千餘種。常見的有雞虱(Menopon gallinae)、鴨虱(Anatoecus dentatus)和牛鳥虱(Trichodextes bovis)。

TOP

  虱目(Anoplura)



屬昆蟲綱有翅亞綱Pterygota,包括體虱、頭虱、陰虱、獸虱等,通稱虱子。與食毛目近緣。體小,扁平無翅。頭略呈圓錐形,觸角短小,3~5節。複眼退化或消失,無單眼。口器刺吸式,具不分節的喙,喙的前端開口具微齒列,口器不用時縮入頭內。胸部狹小,胸節多癒合。足粗短,攀懸式,跗節1節,末端具1強大的彎向內側的爪,與脛節端部的突起鉗合以夾持毛髮。腹部9節,無尾須。

漸變態,終生外寄生於哺乳動物及人體上,吸食血液。其中人虱因寄生環境不同而分頭虱、體虱和陰虱,其專化性很強。虱是多種動物傳染病的媒介。該目全世界已知約500種,中國已知50種左右,如人體虱、頭虱、陰虱。




TOP

內翅部

鞘翅目(Coleoptera)



鞘翅目通稱甲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33萬種,中國已知約7000種。該目是昆蟲綱中乃至動物界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第1大目。多數種類屬於世界性分佈,如步甲、葉甲、金龜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種類;少數種類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至溫帶地區種類漸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鍬甲科的某些種類;個別種類的分佈僅局限於特定範圍,如水生的兩棲甲科僅分佈於中國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區。本目中許多種類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與人類的經濟利益關係十分密切。

一、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體壁堅硬,前翅質地堅硬,角質化,形成鞘翅,靜止時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線,後翅膜質,通常縱橫疊於鞘翅下。成、幼蟲均為咀嚼式口器。幼蟲多為寡足型,胸足通常發達,腹足退化。蛹為離蛹。卵多為圓形或圓球形。

(一)頭部

頭殼堅硬,頭式一般為前口式或下口式。像甲類的額與頭頂向前極度延伸,形成象鼻狀的「喙」,口器生於喙端。觸角有絲狀、棒狀、鋸齒狀、彬齒狀、念珠狀、鰓葉狀和膝狀等,一般11節,少數1—6節。複眼通常發達,圓形、橢圓形或腎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種類具單眼。上唇發達,有的隱藏於唇基下或消失,上顎多發達,有的種類非常強大,幾與身體等長;下領顯著,肉食亞目的下顎分為外葉和內葉,外葉分2節,呈須狀,內, 葉發達呈葉狀;下唇的頦頗發達,亞頦存在,或與外咽片癒合,下唇須通常3節,少數2節,個別種類不分節。

(二)胸部

前胸發達,能活動,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與側板間在肉食亞目中有明顯的縫分開,而多食亞目則兩者癒合。前胸腹板為一骨片,其上有l對前足基節窩,該基節窩後緣若被骨片環繞,即稱為「閉式」,反之則稱為「開式」,此特徵常用於分類。中、後胸癒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間,中、後胸背板的其餘部分為鞘翅所覆蓋。中、後胸基節窩的形式,也常作為分類依據。

前翅由於角質化,翅脈已不可見,靜止時合攏於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護蟲體和後翅的作用。後翅膜質、寬大、少翅脈,平時縱橫折疊於前翅之下,是飛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適於步行或奔走,但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態上也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地下活動種類的前足適於開掘,水生種類的中;後足適於游泳,某些行動活潑的種類其後足適於跳躍等。3對足跗節的數目按前、中、後足順序排列,稱為跗節式,通常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如5—5—5則表示前、中、後足跗節均為5節;5—5—4則表示前、中足跗節為5節,後足為4節等。跗節的著生情況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跗節5節時,第4跗節甚小並隱於第3跗節之間,稱為隱5節或偽4節;另一種是跗節4節時,第3跗節甚小並隱於第2跗節中間,則稱為隱4節或偽3節。

(三)腹部

腹部變化較大,一般10節,第l腹節退化,第3—9腹節明顯。由於腹板多有癒合或退化現象,可見腹板通常為5—8節。雌蟲腹部末端數節變細而延長,形成可伸縮的偽產卵器,平時縮於體內,產卵時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縮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間。

(四)幼蟲

頭部通常發達,堅硬,胸部3節,腹部10節。頭部每側有單眼1—6個,觸角3節,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對,具全部分節,包括明顯的跗節和1對爪。腹部無腹足,但有的在第9節背板上有l對骨化的尾突。氣門共9對,第1對著生在前胸與中胸之間,其餘8對著生於第1—8腹節上。體型一般分為蠋型、蠐螬型和象甲型等3種基本類型。蠋型幼蟲體表堅硬,體形扁長;胸足發達,5節,具跗節和成對的爪;觸角和口器發達,腹末有能活動的尾須;行動非常活潑,營自由生活。屬該類型的主要有肉食亞目、隱翅甲類的幼蟲及芫菁科的第1齡幼蟲。蠐螬型幼蟲身體柔軟,肥大而彎曲成「C」形;胸足4節,行動遲緩;具觸角,口器發達,無尾須;生活於隱蔽和陰暗的場所。金龜甲類的幼蟲屬此種類型。像甲型幼蟲身體柔軟,粗圓,弓彎;觸角退化,無尾須;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類的幼蟲等。此外,還有屬於上述3種類型之間的一些中間類型,如金針蟲型、葉甲型等。

二、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但有部分種類如芫菁科、步甲科、隱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復變態,即幼蟲各齡出現多種不同形態。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屬,幼蟲共6齡:第1齡炳型,或稱三爪蚴,行動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齡為蠐螬型,第5齡為象甲型,第6齡又轉變為蠐螬型。雌蟲產卵於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產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圍在卵鞘內,如肖葉甲科的部分種類;產在水中的卵,多包於袋狀的繭內,如水龜蟲等。產卵方式多是以偽產卵器直接產於土內或植物上;但天牛類可用上顎咬破樹皮,然後產卵其中;而某些像甲類則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將卵產於內部。幼蟲一般3齡或4齡,在一些大的類群中齡數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龜甲科幼蟲多為3齡,葉甲科中的某些類群多為4齡。蛹在地表下者,多藏於土室內;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繭,像甲的蛹繭系由馬氏管的分泌物構成的。很多種類的成蟲具假死性,受驚擾時足迅速收攏,伏地不動,或從寄主上突然墜地。有的類群具有擬態,如某些像甲外形酷似一粒鳥糞。

成、幼蟲的食性複雜,有腐食性(閻甲)、糞食性(url]糞金龜)、屍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種類有很多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有的生活於土中為害種子、塊根和幼苗,如叩頭甲科的幼蟲(金針蟲)和金龜甲科的幼蟲(蠐螬)等;有的蛀莖或蛀干為害林木、果樹和甘蔗等經濟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蟲等;有的取食葉片,如葉甲類及多種甲蟲的成蟲;有的是重要的貯糧害蟲,如豆象科的大多數種類專食豆科植物的種子等。捕食性甲蟲中有很多是害蟲天敵,如瓢甲科的大多數種類捕食蚜蟲、粉虱、介殼蟲、葉蝸等害蟲,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種小形昆蟲,尤其是對鱗翅目幼蟲等有很強的捕食能力。芫菁幼蟲寄生於蝗卵和蜂巢內,大花蚤有些種類的幼蟲寄生於蜚蠊體內,有些在蜂巢內營寄生生活。腐食性、糞食性和屍食性甲蟲,如埋葬蟲科、蜣螂科中的許多種類,可為人類清潔環境。還有一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其中應用較廣的如芫菁科的某些種類成蟲分泌的芫菁素(亦稱斑蝥素),具有發泡、利尿、壯陽等功用,近年來在中醫學上也用於治療某些癌症。

三、分類及重要科簡介

在分類系統上,各學者的見解不一。一般將鞘翅目分為2—4個亞目、20一22個總科。


TOP

脈翅目(Neuroptera)



主要包括草蛉、粉蛉、蟻蛉、褐蛉、螳蛉等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近200種。在分類上與廣翅目、蛇蛉目相近。本目絕大多數種類的成蟲和幼蟲均為肉食性,捕食蚜蟲、葉蟬、粉虱、蚧(介殼蟲)、鱗翅目的幼蟲和卵以及蟻、螨等,其中不少種類在害蟲的生態控制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體壁通常柔弱,有時生毛或覆蓋蠟粉。咀嚼式口器。複眼發達。觸角類型多樣。前、後翅均為膜質透明,翅脈呈網狀。幼蟲一般衣魚型或蠕蟲型,口器適於穿刺或為吸收性咀嚼式。胸足發達。蛹為離蛹,多包在絲質薄繭內。卵圓球形或長卵形,有的種類具絲狀卵柄。
(一) 頭部
    成蟲頭部為下口式。複眼大,左右遠離,單眼3個或缺。觸角一般為絲狀、念珠狀、棒狀或球桿狀等。上顎通常較發達,具1強大的端齒,並常具1內齒;下顎可見內顎葉、外顎葉及5節的下顎須;下唇突出,下唇須3節。幼蟲頭部為前口式。口器的外形為咀嚼式,但其上顎和下顎延長成鐮刀狀,相合形成尖銳的長管,以適於捕獲和吮吸獵物體液,故又稱為捕吸式口器或雙刺吸式口器。
(二) 胸部
    胸部3節分界明顯,前胸矩形,少數延長(如螳蛉),中、後胸相似。足通常細長,跗節5節,一般具爪1對,少數種類單爪螳蛉的前足特化成類似螳螂的捕捉足。翅通常具翅痣,縱脈和橫脈均發達,構成網狀脈紋;縱脈在翅緣多分叉;翅前緣通常具有1列橫脈。靜息時翅呈屋脊狀覆於體背。少數種類後翅很小。
(三) 腹部
    腹部細長,l0節,第1—2節及第9節短形,末節甚小。無尾須。雄蟲末端腹板(肛下板)即為亞生殖板,第9節腹板有1對生殖突基節。雌蟲第8腹板特化為亞生殖板,第9腹板具l對生殖突,有時形成產卵器。腹氣門8對,位於第1—8腹節。

二、生物學特性
    完全變態。卵多呈長卵圓形,有的具長卵柄(草蛉)或具小突起(粉蛉)。幼蟲寡足型,胸足發達。口器為變異咀嚼式,其上顎和下顎左右嵌合成端部尖銳的長管,用以捕獲獵物並吮吸其體液。幼蟲一般3—5齡,化蛹時老熟幼蟲由肛門抽絲做成圓形或橢圓形小繭。成蟲飛翔力弱,多數具趨光性。多數種類陸生,而水蛉科和翼蛉科幼蟲水生或半水生。許多種類(如草蛉等)是多種農林作物害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在害蟲生物防治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在我國不少地區和單位已成功地利用草蛉防治蚜蟲、螨類等。有些脈翅目幼蟲還可以入藥。


脈翅目全世界已知約4000種,可分為3亞目6總科20科。現將重要科介紹如下。

(1) 粉蛉科Coniopterygidae

體微小,身體全部或局部、翅面上均覆蓋有白色蠟粉。觸角長念珠狀。無單眼,翅脈簡單,邊緣不分叉。世界已知250多種,常見的有中華嚙粉蛉Conwentzia sinica Yang等。

(2)草蛉科Chrysopidae

多數種類綠色,具金屬或銅色複眼。觸角長絲狀。翅的前緣區有30條以下的橫脈,不分叉。幼蟲體長形,兩頭尖削,胸部與腹部兩側有毛瘤,捕食蚜蟲,稱為蚜獅。世界已知12000多種,我國常見的有大草蛉、中華草蛉等。

(3)褐蛉科Hemerobiidae

小到中型,一般褐色。無單眼,觸角長,念珠狀。翅脈上常多毛,前翅R脈多分支,前緣橫脈分叉。幼蟲長形,每側單眼3個。已知800多種,我國常見的有點線脈褐蛉等。

(4)蟻蛉科Myrmeleontidae

觸角短,等於頭部與胸部長度之和,末端膨大。形態與豆娘很相似,翅狹長,翅痣不明顯,有長形的痣下翅室。幼蟲後足開掘式。大多數種類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獵物,或在地面追逐獵物。有些種類通過陷阱捕獲獵物,幼蟲隱藏在漏斗狀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進陷阱中的螞蟻和其它昆蟲,所以幼蟲稱蟻獅。幼蟲行動是倒退著走,故又叫「倒退蟲」,可入中藥。我國常見的有蟻蛉、中華東蟻蛉等。

(5)蝶角蛉科Ascalaphidae

體大,外形極似蜻蜓。觸角棒狀,長於體長的一半。有明顯的翅痣,翅痣下的翅室短。世界已知400多種,主要分佈在溫帶地區。我國常見的有黃花蝶角蛉等。


TOP

捻翅目(Strepsiptera)



捻翅目(Strepsiptera)微型昆蟲,雄蟲有一對後翅,前翅則演化為偽平衡棒,觸角呈齒狀。雌蟲則終生為幼態,通常寄生於

葉蟬、飛虱等體內且終生不離寄主。交配方式很有趣,成熟雌蟲在寄主體壁咬開一小口,然後將其生殖孔露出與雄蟲交配。寄

而在寄主體內產卵,幼蟲孵出後鑽出寄主體外尋找新寄主。人們常利用來它們來消滅害蟲。

通稱捻翅蟲或煽。寄生性昆蟲,體小形,雌雄異型。部分種類寄生在農林害蟲,是天敵昆蟲類群之一,少數寄生於蜜蜂則有害

蜂業生產。

雄蟲體長約1.5~4.0mm,頭寬,複眼大而突出,無單眼。口器退化咀嚼式。觸角4~7節,形狀多變異,常自第3節起呈扇狀和

分枝狀。胸部長,以後胸最大,且具發達的後背片。足無轉節,跗節2~4節,多無爪。前翅退化成棒狀,稱偽平衡棒,後翅寬

大,扇狀。腹部l0節,無尾須。雌蟲無翅,蛆形,多數種類亦無足,終生營內寄生。頭小,常與胸部癒合,觸角、複眼及單眼

均消失,口器退化。腹部膜質、袋狀、分節不明顯。

    全變態,營自由生活或內寄生生活,多寄生於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體內。發育至成蟲後,雌蟲仍留寄

主體內。雄蟲羽化後不取食,生命短促,飛行覓偶,與寄主體內的雌蟲交配。雌蟲頭胸部扁平而硬化,從寄主腹部鑽出暴露體

外,以其頭、胸部之間處與雄蟲交配受精。該目全世界已知種類約370種,我國記載有13種。

TOP

廣翅目(Megaloptera)



廣翅目(Megaloptera)中至大型昆蟲。咀嚼式口器,觸角絲狀。雄蟲外生殖器發達。 全變態。生活史較長,一般2年以上完成1代。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白天停息在水邊岩石或植物上,夜晚飛翔,有趨光習性。捕食蛾類等害蟲,有的種類幼蟲可以入藥。該目有泥蛉科和魚蛉科兩科。翅寬大,前後翅相似,翅脈呈網狀。無尾須。幼蟲水棲,與成蟲都是淡水魚類的餌料。約有500餘種。

有些學者把它列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這是一個較小的類群,全世界記載約300種

我國常風的有泥蛉(Sialis sp.)和魚蛉(Corydalus sp.)。

TOP

鱗翅目(Lepidoptera)



本目包括蛾、蝶兩類昆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約8000餘種。該目為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2個大目。分佈範圍極廣,以熱帶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的幼蟲為害各類栽培植物,體形較大者常食盡葉片或鑽蛀枝幹。體形較小者往往卷葉、綴葉、結鞘、吐絲結網或鑽入植物組織取食為害。成蟲多以花蜜等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一、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成蟲翅、體及附肢上佈滿鱗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蟲蠋形,口器咀嚼式,身體各節密佈分散的剛毛或毛瘤、毛簇、枝刺等,有腹足2~5對,以5對者居多,具趾鉤,多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為被蛹。卵多為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等。

(一) 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觸角多節,呈絲狀、棒狀、櫛齒狀(羽狀)等,雄性觸角常較雌性為發達。口器除小翅蛾等少數低等蛾類保留有上顎和下顎外,絕大多數種類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短小,下顎鬚髮達或退化,下唇僅保留3節的下唇須,其主要取食器官為由兩下顎外顎葉延長而併合形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吮吸花蜜。複眼發達,單眼通常2個,位於複眼後方,但也有一些種類(蝶類、尺蛾等)無單眼。

(二) 胸部

胸部發達,各胸節趨於癒合。前胸在低等蛾類中較發達,而高等蛾類一般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翼片(或稱領片)。中胸甚大,具盾片和小盾片,盾片前方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片)。後胸背板小。足細長,前足脛節內緣通常生有1脛突(淨角器),中、後足脛節近中部和末端分別生有中距和端距。跗節5節,以第1節最長,爪1對。

一般具翅2對,發達,僅個別種類的雌蟲無翅或僅具退化的翅。翅膜質,有鱗毛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在翅面上由各色鱗片組成各種線條和斑紋,多根據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佈、形狀等因種類不同而異,是科以下分類常用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序與假想脈序很接近,其構造和主要變化特點是:中脈(M)基部退化或消失,而形成一個大形翅室(即中室)。前翅通常有縱脈12~14條。前緣脈(C)與前緣合併;亞前緣脈(Sc)自中室上方翅基部生出,不分支;徑脈(R)出自中室前緣,一般分5支,或有減少、合併的現象;中脈(M)一般為3支,均出自中室端部,Ml在中室上角,M3在中室下角,M2介於兩者之間;肘脈(Cu)2支,出自中室後緣;臀脈(A)自中室下方的翅基伸出,1~3條。橫脈很少,除中室端部外,一般在亞前緣脈基部與翅前緣基部間有1肩橫脈。翅室除中室外,有些種類在中室的上方還有由徑脈、徑分脈並接所圍成的封閉的小室,稱為副室或小翅室(如木囊蛾科)。後翅一般有縱脈8~10條,亞前緣脈和第l徑脈合併為Sc十Rl,逕分脈(Rs)不分支,其它翅脈分佈與前翅基本相同。鱗翅目前、後翅在飛翔過程中的連絡方式,常見有3種類型,即部分低等蛾類(如蝙蝠蛾科部分種類)的翅扼連鎖、絕大部分蛾類的翅韁連鎖和蝶類的貼接式連鎖。

(三) 腹部

腹部呈圓筒形或紡錘形,10節,第1節退化,腹板消失或僅呈膜狀。雌蟲腹部可見7節,第7節明顯延長,第8一l0節顯著變細,套縮入第7節內,產卵時可以伸出,形成偽產卵器。某些低等蛾類僅第9腹節有一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部分種類第8腹節有一交配孔,第9腹節有一產卵孔,稱為雙孔類。產卵孔的兩側有1對瓣狀構造,稱為肛乳突,用以握持產出的卵,使卵粒粘著於物體上。

雄蟲腹部可見8節,第9一l0節的附肢演變成外生殖器。第9腹節的背板(背兜)和腹板(基腹弧)形成一個環,腹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囊形突;第10背板的後端形成1個略向下彎的鉤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合併為一,是第10腹節的腹板,略向上彎曲,肛門末端即位於鉤形突和顎形突之間。陽具發生於背兜和基腹弧之間的隔膜上,基部形成二個外翻的錐形突起,稱陽端環,上有骨片,稱陽端基環。陽莖的端部能翻縮,稱端膜,上面常有刺。第9腹節的生殖肢演變成1對大形瓣狀物,稱為抱握器,上生各種刺、毛和骨片等。雄性外生殖器在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種類鑒別的重要依據。

(四)幼蟲

1. 頭部

大多數種類頭部為下口式,少數種類(如潛葉蛾等)為前口式,通常具硬化而色深的頭殼。頭部前面有l倒「Y」形的蛻裂線,是幼蟲脫皮時首先裂開的地方。蛻裂線內側兩塊狹形的骨片是額(有人則稱傍額片),額下是三角形的唇基(有人稱為額)。蛻裂線兩側為顱側區,其近下方各具呈弧形排列的6個側單眼,有些種類單眼數目減少或完全消失。口器變異咀嚼式,上唇前緣有1較深的缺刻,其形狀和缺刻的深淺各異,是分科的特徵之一。上顎發達具齒,下顎、下唇和舌合成一復合體,舌位居中央形成吐絲器,兩側為2節的下顎須。

2. 胸部

分節明顯,前胸背面近前方形成骨化板,稱為前胸盾。前胸兩側後下方各有1氣門。胸足通常發達,5節,末端具1彎形的爪,部分潛葉為害的種類胸足呈不同程度的退化或消失。

3. 腹部

通常10節,末節背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種類在臀板下方生有硬化的梳狀構造,稱為臀櫛,用以彈去排泄的糞粒。腹氣門一般8對,位於第1~8腹節兩側。腹足通常5對,著生於第3~6腹節及第10腹節上,第10腹節上的又稱為尾足或臀足。腹足有時減少或退化,如尺蛾僅2對腹足,分別著生於第6和第10腹節上;潛蛾則退化或完全消失;某些夜蛾類的第1或第1、2對足也有所退化。腹足的構造比較簡單,由亞基節、基節和能伸縮的囊狀的趾組成,趾的腹面生有趾鉤。趾鉤的存在是鱗翅目幼蟲區別於其它多足型幼蟲的重要依據之一,而趾鉤的數目、長短和排列方式等,則是鱗翅目幼蟲分類的鑒別特徵之一。趾鉤的排列有單行、雙行與多行之分;根據趾鉤的長短不同,可分為單序、雙序或3序;根據趾鉤排列的形狀,又可分為環狀(圓形或橢圓形的整環)、缺環(不滿一整圈而有小缺口)、偽環(前後都有缺口,也叫二縱帶)、中帶(只在內側有一列弧形而與身體縱軸平行的趾鉤)、二橫帶(與身體縱軸垂直的兩列趾鉤)等之分。

4. 斑紋、線條和毛序

鱗翅目幼蟲的胴部(胸部十腹部)常具有明顯的花紋或縱條紋,多根據其所在位置命名,某些線紋,可作為種類鑒別的輔助特徵。幼蟲身體各部分常具各種外被物,如剛毛、毛瘤、毛撮、毛突和枝刺等。體表瘤狀突起上著生剛毛,稱為毛瘤;剛毛基部常具骨化和深色的區域,稱為毛片;毛片如高突呈錐狀則稱毛突;毛長而密集成簇或成撮,稱毛簇或毛撮;有些種類具刺,刺上分枝的稱枝刺。剛毛可分為原生剛毛、亞原生剛毛和次生剛毛3類。原生剛毛在第1齡即出現,亞原生剛毛在第2齡出現,這兩種剛毛的分佈和位置比較固定,給予專門的名稱,稱為毛序。毛序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次生剛毛數目較多而沒有固定的位置,長短不一,可生在毛突、毛瘤或骨化片上,一般不予以命名。

(四) 蛹

蛹體多為長橢圓形,棕色或褐色。蝶類的蛹多為綠或淺色,頭部和胸部常具突起。蛹體可明顯地分為頭、胸、腹3部分,複眼位於頭部兩側,觸角基部位於複眼外側。下唇須兩側為l對下顎外顎葉(喙管),其長短因種類而異。下顎須位於複眼外側,一般不外露。胸部自背面觀分節明顯,通常中胸最大。前足位於下顎兩側,中足位於前足外側,後足通常僅露出末端。前翅芽在腹面可蓋及或超過第4腹節,後翅芽一般被前翅芽覆蓋,僅邊緣外露。胸部有氣門1對,位於前、中胸的背側面。

腹部10節,通常僅第5、6和7節可以活動,第8~10節常癒合。第l0腹節腹面中央的縱裂縫為肛門,周圍常略突起。雄蟲第9腹節的中央有1個生殖孔,為一縱裂縫,周圍常略突起。雙孔類雌蟲有兩個生殖孔,位於第8和第9腹節中央,前者為交配孔,後者為產卵孔。在很多種類中,兩孔連成l條縱裂縫。據此可鑒別蛹的雌雄。腹部有氣門8對,位於第1~8腹節上,但第l腹節的氣門被翅芽覆蓋,第8腹節氣門退化,呈裂縫狀。腹部末端向後突出,形成臀棘,上生有鉤刺,用以鉤住物體或繭等。


二、生物學特性

成蟲取食花蜜,對植物的授粉有所助益。但吸果夜蛾科類成蟲能刺破果實;吸食果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桔、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蝶類白天活動。蛾類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成蟲活動主要是飛翔、覓食、交配和尋找適宜的產卵場所。有些成蟲有季節性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如粘蟲、稻縱卷葉螟等。幼蟲絕大多數植食性,是農林作物、果樹、茶葉、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蟲。幼蟲的生活方式和取食方式很不相同。大型的種類多為裸棲,很多種類有隱棲的習性,如卷葉、折葉和綴葉成巢等。有的種類還會結鞘或吐絲結網等。有的鑽入植物組織為害,潛食葉肉,鑽蛀莖幹;有的侵蛀芽、花、種子等組織中,有時還能引致蟲癭。生活於土壤中的幼蟲咬食植物根部,成為重要的地下害蟲。為害倉儲糧食、物品或皮毛的種類,是重要的倉庫害蟲。少數種類為捕食性,捕食蚜蟲或介殼蟲等,如食蚜灰蝶是甘蔗綿蚜的天敵。常見的資源昆蟲有家蠶、柞蠶、蓖麻蠶等。蟲草蝙蝠蛾幼蟲被真菌寄生而形成的冬蟲夏草,是名貴的中草藥。


三、分類及重要科簡介

在分類系統上,一般主要根據成蟲翅的脈序、連鎖方式和觸角的類型等特徵,將鱗翅目分為同脈亞目、異脈亞目和錘角亞目3個亞目。也有的學者(O.W.Richards乙.R.G.Davies,1977)主張分為小翅蛾亞目、蝙蝠蛾亞目、毛頂蛾亞目、單孔亞目和雙孔亞目5個亞目。至於總科和科的建立,意見也不很一致,如有的主張分為28個總科、158科,有的則分為20個總科、135科等。

TOP

蛇蛉目(Raphidiodea)



屬昆蟲綱有翅亞綱Pterygota,通稱蛇蛉。體細長,小至中形,多為褐色或黑色。頭部長,後端常狹縮變細,呈三角形。複眼發達,單眼3個或缺如,觸角絲狀,口器咀嚼式。前胸延長呈頸狀,中、後胸寬短。翅狹長,膜質,翅脈網狀,前、後翅相似。腹部l0節,無尾須。雄蟲尾端具肛上板和抱握器,雌蟲縣長針狀產卵器。

全變態,成蟲和幼蟲均肉食性。成蟲多發生在森林地帶中的草叢、花和樹幹等處捕食其它昆蟲。幼蟲多樹棲,常在松、柏等鬆散的樹皮下。

該目全世界已知60餘種,中國記載有2種。若干種類狀如駱駝,稱駱駝蟲(Inocellia sp.)

Raphidiodea

  有翅亞綱的1目。前胸細長如頸,前後翅相似,膜質,脈多,具翅痣。幼蟲樹棲的全變態昆蟲。是一個較小的類群,有的學者將其並入廣翅目,或作為脈翅目的1個亞目。世界已記載約150種,以舊北區最昌盛。在南非和澳大利亞尚未發現。中國只記載有4種。

  本目昆蟲為中、小型,成蟲體長10餘毫米,翅展約20毫米。頭部前口式,複眼突出,單眼3個或無;觸角絲狀;口器咀嚼式。前胸狹長呈筒狀,中後胸寬闊成矩形;足3對相似,跗節5節,爪1對,無中墊。翅狹長,膜質透明,翅痣明顯;翅脈清晰,在外緣不分小叉,亞前緣脈在翅痣以前並入前緣脈,後翅無明顯的臀區,也不折疊。腹部10節,雄蟲外生殖器明顯;雌蛉有一細長而扁的針狀產卵器。

  全變態。卵細長,單粒產在樹皮或樹幹的裂縫內。幼蟲狹長,頭長而扁,口器發達,前口式;眼每側4~7個集聚一處,觸角細長,3~4節。前胸長大,與頭部相似,同樣骨化;中後胸較小,足3對相似,均短小,跗節不分節,爪1對,無中墊。腹部10節,中段寬大,端部漸小,氣門8對。蛹為裸蛹,能活動。

  一年或更長時間完成 1代。幼蟲生活於樹幹的裂縫或樹皮下,捕食小蠹等林木害蟲。成蟲白天活動,捕食各種小蟲;夜間有撲光習性。

  本目分為2科:①蛇蛉科,頭部略呈三角形。3個單眼呈三角形排列。翅痣內有橫脈。如中華蛇蛉,分佈於北京。②盲蛇蛉科,頭部略呈長方形。缺單眼。翅痣內缺橫脈。如中華盲蛇蛉,分佈於江蘇省。

TOP

長翅目(Mecoptera)



  昆蟲綱有翅亞綱的一目。中小型,頭延長成喙,垂直位,咀嚼式口器,前後翅相似,膜質狹長,脈多的全變態昆蟲。分佈全世界,但地區性很強,甚至在同一山上,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種類各異。約有 710餘種,中國已知119種,分屬於2科:蚊蛉科只1爪,雌性生殖節不成球形;蠍蛉科有2爪,雌性生殖節成球形。昆蟲體小至中型,細長。全變態。幼蟲生活在土壤中,食肉性,成蟲活潑,但飛翔不遠,專捕食小蟲,在林區特別多,對生態平衡有一定作用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