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資料整理] 紅茶的品種特徵及工藝

④發酵發酵俗稱「發汗」,是指將揉捻葉呈一定厚度攤放於特定的發酵盤中,茶坯中化學成分在有氧的情況下繼續氧化變色的過程。揉捻葉經過發酵,從而形成紅茶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
  發酵的目的在於使芽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在酶促作用下產生氧化聚合作用,其他化學成分亦相應的發生深刻的變化,使綠色的茶坯產生紅變,形成紅茶的色香味品質。發酵時,芽葉中含量最多的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參與下,氧化形成鄰醌,鄰醌縮合形成聯苯酚醒的中向物質,然後氧化聚合生成茶黃素、茶紅素.變化大致按下列方式進行:
      沒食子兒茶素及其沒食子酸酯
          多酚氧化酶十氧
              鄰醌
              縮合
    雙黃烷醇 還原   聯苯鄰醌(中間產物)
              氧化
            茶黃素
              氧化
            茶紅素
          白質結合沉澱
          不可溶性物質
  茶黃素為黃色物質,具有較好的鮮強度,茶紅素系紅色物質,具有醇甜滋味,它們與未氧化的茶多酚一起構成紅茶濃強鮮爽的滋味和紅濃艷亮的湯色。發酵期間,綠色的葉綠素在酶的作用下,形成脫植基葉綠素,使酸度增加,氫離子濃度增加,氫離子部分取代葉綠素和脫植基葉綠素中的鎂核,分別形成脫鎂葉綠素和脫鎂脫植基葉綠素,逐步改變綠色形成褐色,發酵葉色由綠變黃、由黃變紅,形成紅葉紅湯的品質特點。
  發酵方式的演進,更體現科學技術的發展,早期的紅條茶是熱發汗,鍋炒,堆積,爾後陽光曬握,上蓋棕衣、厚布保溫。後發展為有專門發酵室,採用加熱高濕的盤式發酵。70年代末發展為發酵車通氣發酵,近年發展使用發酵機控溫控時發酵.盤式發酵在我國鄉鎮企業應用較廣,即設一發酵室,內設發酵架,每架設8-10層,每層間隔25厘米,內置一移動的發酵盤,發酵盤高約12-15厘米,將揉捻好的茶葉攤約厚8-10厘米,上蓋一層濕發酵布,室內溫度保持在25-30℃左右,相對濕度90%以上。發酵時間以春茶2-3小時,夏茶約90分鐘為宜.在大型的國營茶場(廠)大多使用發酵車發酵,發酵車一般長100厘米,寬70厘米,高50厘米,呈梯形狀,上寬下窄,下設有通氣管道和通氣室,擱板上有小孔通氣,茶葉攤於通氣擱板上,一般攤葉厚40厘米,每車裝葉60-70公斤,通常由30車組成一個系列,由總管道鼓送一定溫度的空氣(26-28℃),分別送入排列兩邊銜接好的發酵車內,進行控溫發酵,這對提高發酵質量,保證發酵的正常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發酵溫度一般由低至高,然後再降低。當葉溫平穩並開始下降時即為發酵適度。葉色由綠變黃綠爾後呈綠黃,待葉色開始變成黃紅色,即為發酵適度的色澤標誌。從香氣來鑒別,發酵適度應具有熟蘋果 香,青草氣味消失。若帶餿酸則表示發酵已經過度。

TOP

⑤乾燥   乾燥是將發酵好的茶坯,採用高溫烘焙,迅速蒸發水分達到保質干度的過程。千燥的好壞,直接影響毛茶品質。
    乾燥的目的有三:其一,利用高溫迅速地鈍化各種酶的活性,停止發酵,使發酵形成的品質固定下來。其二,蒸發茶葉中的水分,縮小體積,固定外形,保持足干,防止霉變.其三,散發大部分低沸點的青草氣味,激化並保留高沸點的芳香物質,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
  乾燥時要是用熱空氣作為介質,根據熱交換原理,加熱茶坯,帶走水汽,使茶坯緊縮乾燥。火溫乾燥分直接火溫和間接火溫兩種。早期用的焙籠乾燥,系直接火溫乾燥。50年代以來,全國範圍內開始採用間接火溫乾燥的方法,初期使用手拉百頁式烘乾機,60年代使用自動烘乾機.目前國內部分鄉鎮初制廠仍使用手拉百頁式烘千機,而大型茶廠(場)均使用分層進風的自動烘乾機。其熱源一般為熱空氣發生爐,燒煙煤(或白煤)間接加熱空氣,用鼓風機將熱空氣送入乾燥機中。在有條件的單位則使用蒸汽鍋爐,用蒸汽加熱乾燥。
  乾燥一般分兩次:第一次稱為「毛火」,第二次稱「足火」.毛火溫度較高,一般進烘溫度為105℃,攤葉厚度為1.5-2厘米,時間為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為18-25%,下機後攤涼30分鐘左右。足火溫度較低,一般90--95℃,攤葉厚度為2-2.5厘米,時間為12-16分鐘,茶坯含水量約為5-6%。足火後應立即攤涼,使茶坯溫度降至略高於室溫時裝箱(袋)。
  乾燥程度,毛火以用手握茶有刺手感,梗子不易折斷為度,足火茶以用手握刺手,用力即有斷脆聲,用指捏茶即成粉末,梗子易折斷,有濃烈的茶香為度。

TOP

(2)工夫紅茶的精製
  從條形紅毛茶付制到成品—工夫紅茶包裝的一系列加工過程叫「精製」或「複製」,常稱「毛茶加工」。
  精製的目的有四:其一,為整飾形狀。通過精製的各工序,使在製品的條索粗細、長短、輕重分別開來,然後對照加工標準樣進行拼配,使工夫紅茶的上、中、下三段茶有比例的自然銜接,達到增進外形美觀的目的。其二,為劃分品級。毛茶經篩制分出本、長、圓、輕四路茶,各路茶按品質均有升有降,達到品質純淨,品級劃一的目的。其三,為淘除劣異。毛茶中常有梗雜,通過精製篩揀風簸,剔除梗樸茶果及非茶類夾雜物,達到保證品質純淨,符合食品衛生的目的。其四,補火去水.茶坯在貯運和精製的過程裸露於空氣中增加了水分,在精製裝箱前補火去水,使茶葉達到保質水分,以利遠途運輸,確保品質。
  以前茶葉精製主要用手工,工藝十分複雜,技術難度和勞動強度很大,20世紀50年代以後逐步使用機械制茶,先是單機作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發展到機械聯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又發展了立體車間,各種作業機的性能逐步完善,工藝技術相對穩定。
  工夫紅茶的精製,按傳統分法,分為本身路、長身路、圓身路、輕身路四路進行,各路所得頭尾的副茶,用單獨作業機處理。各類工藝程序如下:
  本身路:毛茶—乾燥—滾筒圓篩(打毛篩)、抖篩(分粗繃)—平篩(分長短)——風選(分輕重)—揀剔(去梗雜)—乾燥(清風)—勻堆裝箱。
  長身路:滾筒圓篩篩尾、抖頭一切碎—抖篩—平篩一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圓身路:抖頭、撩篩頭—平圓篩一風選—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輕身路:各風選機次子口——揀剔—乾燥—勻堆裝箱。
  第一路是本身茶,即未經切碎或經一次切碎後通過滾筒圓篩機的茶坯,條緊細有鋒苗,是正茶的主體。第二路是長身茶,即不能通過滾筒圓篩機的頭子茶切碎後制得的茶。長身茶少(或無)鋒苗,體態較肥壯緊結,部分能保持原級,有的應下降次級。第三路是圓身茶,是指經過多次切碎(4-5次)的抖頭、撩頭。圓身茶多扁塊、圓塊,一般降級處理。第四路是輕身茶,即各號茶風選後的子口、次子口的輕泡茶坯,一般空松較粗老,品質較次,作為拼配低級茶的原料。此外,副茶一般為碎茶、花香、副花香等片末茶,作為單獨銷售。

TOP

精製工藝過程各工序的作業原理及操作方法大致如下。

  ①篩分毛茶通過篩分使茶坯大小、粗細、長短分開,以便分別處理。
  篩分分圓篩和抖篩兩類。圓篩又分滾筒圓篩和平面圓篩兩種。
  滾筒圓篩機:用於毛篩作業,利用茶葉自身的散落性,使茶葉旋轉到簡頂時自動散落下來,茶條粗細小於篩孔的就穿過篩孔落下,不能穿過篩孔的則因滾篩的傾斜而從尾口流出,由於滾筒篩一般三、四個連合組裝,各配不同孔數的篩網,這樣就能將大小分開。
  滾圓篩一般是第一道精製工序,通過滾圓篩,使毛茶中不同類型的茶條作初步分離,使毛茶從不同長短、粗細、老嫩的組合體中分出品質優次,以便分路處理,為下續工序劃分花色等級打好基礎。
  滾筒圓篩機的作業要點主要是根據毛茶的等級,體態的大小,配置篩網組合,按2-3節配置篩網。一般前松後緊,即前節篩網較次節松一孔。此外,還要適度地調節主軸轉速及篩體的傾斜角度。
  平面圓篩機:簡稱「平圓篩」,即篩床作水平面的旋轉運動,用以分清茶坯的長短、粗細,細短的茶坯斜穿過篩孔落於篩底,而粗長的茶葉沿著篩面逐步運動,最後流出篩面進入後續作業。
  平圓篩因篩分的目的及作業方法不同,有「分篩」與「撩篩」兩種.分篩的作用是進一步細分形體的長短,通過配置相連的篩網,有次序地分出各篩號茶,使其按篩孔號數品質劃一。撩篩則是使茶坯中過於粗長不合規格要求的茶條和莖梗,通過篩分集中篩面,符合規格要求的落入篩底,所配篩網孔數不是連號,一般較原號篩大1-2號。平圓篩第一層篩網起撩篩作用,粗大茶條、長莖、大塊樸片作為頭子茶流出機口,第2、3、4、5層篩網按大小連號排列,最後一層起割腳作用,篩底作副茶處理。作分篩轉速應稍慢(180-210轉/分),作撩篩轉速宜稍快(210—240轉/分)。
  抖篩因篩分的目的不同,分抖篩和緊門篩兩種作業。抖篩主要分離茶坯粗細,篩面作前後來回振動,使茶條在篩面上下穿插跳動,符合規格的茶穿過篩孔落於篩底,粗大的茶條留於篩面流出茶機。抖篩有劃分品質和定級的作用,使茶坯粗細均勻,抖斗中無長條茶,長條茶中無頭子茶。
  緊門篩與抖篩的作用基本相同,主要是彌補抖篩的不足。通過緊門篩的茶坯規格整齊,因此也稱為「規格篩」。對中小種工夫茶的緊門,上級茶12孔,中上級茶11-12孔,中級茶10孔,中下級茶9孔,普通級茶8孔。大葉工夫茶較上述松1-2孔。圓身茶、輕身茶已經經過抖篩的茶坯,為了提條去片,必須再經抖篩,抖篩規格應比緊門篩規格緊1-2孔,如本身茶9孔,圓身茶10孔,輕身茶11孔。

TOP

②切斷   切斷作業是將留在篩面的粗大茶坯解體切斷,由粗改細,由長切短,改變其原有形態。茶坯穿不過篩孔的圓頭、抖頭形狀粗大圓扁,必須切斷切細才能穿過規定的篩孔,達到體形、長短、粗細一致的目的,這樣,切碎便是工夫紅茶精製不可缺少的基本作業之一。但是切斯作業運用是否恰當,對工夫紅茶的精製率起決定性的作用,對品質的好壞與經濟效益的高低也起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必須慎重運用。要依茶坯的具體情況而定。
  進行切斷作業,要根據切斷的目的和要求,採用不同類型的切茶機,目前茶廠使用的切茶機有滾筒式方孔切茶機、圓片式切茶機、螺旋滾輥切茶機、橡膠滾輥切茶機以及風力破碎機兒種。
  滾筒式方孔切茶機既能切斷又能軋細,切斷時要按條索長短來選用方孔不同的滾筒,應用範圍廣,一般應用於切毛茶頭子和長身頭子茶坯。
  圓片式切茶機能把圓型茶切解為條形茶,適用於平圓篩頭茶的切斷,對提高正茶制率和發揮原料的經濟價值有良好作用。
  螺旋滾筒切茶機適用於毛茶初分頭子和彎曲粗大頭子茶的切斷。
  橡膠滾輥切茶機適用於揀頭茶的切斷,茶葉揀梗機的揀頭莖多茶少,經過該機可將茶葉切斷,而茶梗一般韌性好而不能切斷,故也稱「保梗機」,對於揀頭中取盡茶條很有作用。
  風力切茶機是用高速風力來破碎茶葉,效率高,但產生粉末茶較多.一般用於圓身茶尾或輕薄茶片的切碎。
  切斷作業是一種必要的解體切細作業,但有產生碎茶使茶條發灰的毛病,因此一般掌握少切少篩,輕切多篩,分次切、分次篩的原則。
  ③風選是利用風力作用分離茶葉的輕重的作業。能使經過篩分後長短、粗細、形狀基本相近的茶坯有輕飄重實之分,輕者質差,重者質好,借用風力的吹落,重者落近,輕者吹遠,分段收集,達到分出同篩號茶的品質優次的目的。風選作業還有乾燥後熱茶扇涼去熱的作用,叫「清風」,同時可剔除一些輕質黃片、雜質、粉末等,達到剔除劣異的目的。
  風選機按風力輸送方式不同分吸風式和吹風式兩種,按排列層次又分單層式和雙層式兩種。
  吹風式風選機是由離心式風機迫使空氣產生氣流來分離茶葉輕重,這種形式風力穩定,但風力小,適合體型細小的茶坯使用。吸風式風選機是由軸流風機排氣吸風來分離茶葉輕重,特點是風速高,風量大,適用於粗大茶坯的選剔。
  風選機一般設七、八口,靠進茶的一端為沙石口,其次為正口、子口、次子口,黃片、毛筋及輕質雜物一般落入尾端的七、八口,尾口為灰塵。
  根據茶坯質量及各路茶、各篩號茶的不同情況,調節下機茶量和風力的大小。茶坯質量好、夾雜物少的下茶量大,風宜大;輕身茶下茶量少,風宜小,圓身茶下茶量大,風力宜稍大;同躋茶、上段茶風宜大,中下段茶風宜小。正口茶要一次選清,子口茶輕條要復扇提取正口茶,次子口片茶再提取其中部分重質茶,其他作片茶處理。

TOP

④揀剔   是剔除茶中的茶梗及其他夾雜物,純淨品質的操作過程。茶坯經過篩分風選,除去了部分長梗、沙石及輕質黃片雜物,但與茶條長短、粗細、輕重相近的茶梗尚留茶中,必需予以剔除,以保證茶葉的潔淨。
  揀剔分為機揀和手揀兩種作業方式,目前各精製廠以機揀為主,手揀為輔。
  揀剔作業的機型有階梯式揀梗機、振動式圓孔取梗機、靜電式揀梗機等。
  階梯式揀梗機是茶坯隨揀機的振動在斜面滑行,茶梗一般較圓直平滑,流動快,通過揀台斜面上的揀槽與螺旋絲桿之間的間隙快落人茶梗箱中,茶條一般稍彎扁,表面粗糙,摩擦力大,通過揀台斜面後受螺旋絲桿推動,落入間隙中再導入淨茶箱,以達到分離茶梗的目的。
  靜電揀梗機是利用茶與梗的含水量不同,當二者通過設置的靜電場時,由於正負電荷的感應拉力不同,達到梗、葉分離的目的。靜電揀梗機對脫皮梗、老蒂梗、輕質的毛筋,及混入茶中的穀殼、高粱等夾雜物的揀剔作用更為明顯。對工夫紅茶的六、七級茶的揀剔較為理想。揀梗必須注意掌握茶坯的溫度(高於室溫5-10℃)、含水量(5%左右)以及投入量。此外各精製廠有的自己設計簡便裝置取梗,有的用白鐵皮或鋁板鑽1.3-1. 5厘米圓孔架放在抖篩或平圓篩第一面篩框上,對茶頭中粗長梗進行篩剔,避免茶梗經篩切變成數段,再去揀選造成麻煩。有的茶廠使用塑料吸揀器,摩擦產生靜電吸取茶梗。儘管工夫茶通過數次機揀、靜電吸揀,但還需手揀予以輔助,一般每100公斤工夫茶尚需要40小時的手工揀剔,費工費時較篩制工多3-5倍,仍是目前重大的作業難題。

TOP

⑤乾燥   工夫紅茶的乾燥作業因目的不同分為補火乾燥和復火乾燥兩種。補火乾燥用於茶坯加工付制前去除過高的含水量(超過9%),使茶坯乾燥便於篩制;低於9%則可免此作業。復火乾燥則指茶葉裝箱之前對各號茶的最後一次乾燥,使水分達到6%左右,同時發展香氣,固定品質。由於乾燥在先在後的間題,加工付制中有「生做熟取」和「熟做熟取」之分。茶坯乾燥後再加工的稱「熟做」,不經補火即加工付制的稱為「生做」。
  乾燥的方法早期使用焙籠手工烘焙,40年代末各精製廠使用乾燥機乾燥,一般採用自動烘乾機,部分廠家使用流化床式乾燥機,鄉鎮小廠亦有部分用手拉百頁式烘乾機的。
  乾燥作業除蒸發部分水分以利儲運保質外,還有提高品質的作用,它能使茶條緊縮,外形美觀,並散發出馥郁的香氣。工夫紅茶在補火和復火時,茶要均勻薄攤,採用中溫(95-1150C)、中速(14分鐘)。如茶坯含水量低,火溫宜低,速度可以加快;若茶坯含水量較高,可以採用較高火溫和適當放慢速度,以達到出廠時水分為6.5%以下。

TOP

⑥拼堆成色   工夫紅茶的拼堆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作業,它不但直接影響工夫茶的品質及產品信譽,還關係到茶廠的經濟效益。
  目前我國各國營茶廠均對照國家頒發的加工標準樣進行加工拼配。有的原箱出口廠家則對照貿易標準祥進行拼配。其拼配的方法是先拼配小樣,再拼大堆,拼完大堆扦樣復驗,復檢合格再行復火清風,然後裝箱刷嘜。

  拼配小樣是抽取各批篩號茶進行審評,按審評的初步檔級對比標準樣,按數量比例拼成小樣,並填寫成品拼配單交手工揀剔經揀剔後的半成品交拼堆作業拼成大堆,拼大堆時必須注意長短、粗細、硬軟、輕重不同的茶的拼配,整批茶坯拼完後要進行翻堆1-2次,直到拼配均勻。大堆拼完後再由扦樣人員反覆扦樣拌勻,交生產技術部門審評,確認品質符合加工(或貿易)標準樣時再復火。因茶坯在精製過程中磨擦碰撞,自然產生一些粉末,在流動過程中也難免混雜一些毛茶或雜物,因此復火後要過撩篩,撩頭割腳,除去混入的粗條茶和夾雜物,割去粉末,保持茶葉的潔淨。再經風選清風,進一步除去與茶坯同體型的重質雜物如鐵屑、沙石和質輕的片末,最後過磅裝箱。

  包裝是工夫紅茶最後的一道工序,包裝材料既要防潮又要求美觀大方。工夫紅茶的包裝有楓木箱、膠合板箱和紙板箱三種。目前楓木箱有46*46*50厘米和43*43*46厘米(外緣尺寸)等規格。膠合板箱有46*46*46厘米規格,上述各種箱均要內襯鋁箔、牛皮紙防潮。紙板箱有46*46*46厘米和40*40* 60厘米等規格,內套塑料袋防潮。裝箱時要求裝茶平口,重量準確,刷暖清晰,捆紮整齊。包裝成箱後,箱外要刷唆頭,作為標識。工夫紅茶的嘜頭由一個漢字、四個阿拉伯數字組成,漢字代表廠名,緊接漢字的第一個阿拉伯字代表出廠年份,第二個代表茶類(碎茶為2、片茶為3、未茶為4、副茶為5),第三個數字代表茶號(碎茶一、二號,末茶一、二號,無號茶類以0代表),四個代表檔次(高檔1,中檔2,低檔3,級外4),第五、六個數字代表批次,如「祁922208」即祁門茶廠,1989年生產的軋制碎茶2號中檔第8批。除用嘜頭標明產品的名稱級別批號外,還要標明件數、淨重、皮重等,以便運輸、銷售等。

TOP

萎凋的適度標誌是鮮葉失去原有光澤,葉質變軟,梗折不斷,葉脈呈透明狀,並散發出特有清香。適度萎凋後即可進行揉捻。

  (2)揉捻

  本世紀初,小種紅茶系用腳揉。在室內靠牆壁處用泥土築一長方形土炕,寬約70厘米,靠牆一端高約60厘米,另一端高約20厘米,呈30-50度斜面,中間挖成相當於鍋徑大小的圓洞,一列2-5個,將鐵鍋鑲列在圓洞中,在壁上設一橫木,高與胸平。將已萎凋適度的茶坯倒入鍋中,厚約10厘米,雙手握住橫木,兩足在鍋中用力揉轉,先輕慢爾後重快。至茶汁外溢時,進行解塊,抖散茶團,再行揉捻,反覆2-3次,至芽葉緊捲成條,茶汁粘膩,稍帶香味即可。一般在傍晚進行,每每揉到深夜。

  50年代後改用小型揉捻機揉捻,侮機裝葉約10公斤,揉機轉速每分鐘為50轉,全程揉時為50分鐘左右,按輕、重、輕的加壓原則加壓,中間下機解塊一次,揉至茶條緊捲,茶汁溢出,粘於茶表為度。

TOP

  (3)發酵

  小種紅茶採用熱發酵的方法.發酵時將揉捻適度的茶坯置於竹簍或木箱內,上蓋麻布或厚布,並用力壓緊,置於火爐灶邊或烘青樓上加溫,約經6-8小時,待有80%以上茶坯呈紅褐色、無青草氣味並帶清香,即可取出過紅鍋.若天氣晴朗,氣溫稍高,可將揉捻適度的茶坯裝在青籃中,籃的四周裝葉稍高,中間稍低,便於通氣,上蓋濕布以保溫增濕,在籃中進行發酵。

  (4)鍋炒

  小種紅茶的鍋炒又叫「過紅鍋」,是小種紅茶的特有工序,它的作用在於鈍化酶促作用,停止發酵,以保存部分茶多酚,達到茶湯紅亮,滋味濃厚,並蒸發部分低沸點青草氣味的物質,保持香氣甜純的目的。其方法為,當鍋溫達200℃時(白天看鍋底灰白,晚上顯微紅)投入發酵葉1-1.5公斤,雙手翻炒,動作敏捷,採用「兩摸一抖」的炒制手法,約2-3分鐘後,發酵葉變軟燙手時即可起鍋。炒制技術要求較嚴,如「過紅鍋」時間過長,失水過多易焦葉,同時茶坯復揉時易碎,過短則達不到提高香氣增濃滋味的目的。起鍋時動作要快,以免燒焦茶坯,影響品質。每炒3-5鍋需磨鍋一次,以除去粘結鍋底的茶汁,避免煙焦氣味:

  (5)復揉

  茶坯經過炒鍋之後,茶條有所回松,必須復揉,以再緊茶條,增進部分細胞的破損。其方法是,將過紅鍋的炒葉趁熱置於揉捻機內,揉8-10分鐘,待條索緊結即可下機進行烘焙。

  (6)烘焙

  將復揉茶坯均勻抖散薄攤於水篩上,每篩2 -2.5公斤,厚1-2厘米。將水篩放在青樓的吊架上,下燒松柴明火,開始火溫要高,保持室溫在80℃左右,約經3小時後茶條緊縮,有刺手感,則降低火溫,撲滅部分松柴明火,使火小煙大,讓茶坯吸附松煙,造成小種紅茶的松煙香味。一般是一次乾燥不翻動,烘乾時間為6-7小時,待茶葉手捏成末,松煙香氣濃烈即可。

  (7)篩分揀剔

  篩分一般採用1至4號篩,分出1至4號茶,簸掉輕片和粉末,按各篩次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及非茶類夾雜物即可。

  (8)復焙勻堆

  將揀剔後的淨茶置於焙籠上,再用松柴烘焙。復火溫度宜稍低,使茶葉在篩制揀剔中所吸水分再行散發,並重熏松煙,增進小種紅茶的特殊香味。

  經復火的各號茶葉,分層堆上,由縱面耙下,裝入蔑簍或帶塑麻袋之中,即可出售。

小種紅茶的精製,篩、抖、扇、揀、烘之繁簡,可因毛茶品質而異,其方法與工夫紅茶大同小異,不再贅述。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