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道教流派

南無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譚處端為開派祖師。譚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全真道祖王重陽之弟子。座於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元世祖至無六年(1269)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據《南無道派宗譜》,以譚處端為第一代宗師,傳至第五代宗師楊理信,時至明初,又經胡宗玄、馬微善、劉至洞、周妙超、陳仙後、朱立剛,傳至第十二代宗師許去乾,時為明末。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師孔雲峰,經羅霄遠、鄭上乘、邢功廣、高成岳、曾必先、甄有虛,傳至第二十代宗師劉名瑞。劉名瑞(1839—1931),號盼蟾子,隱居於京華桃源觀,撰有《道源精微歌》、《盤溪易考》、《敲蹻洞章》、《清靜經圖注》等書,闡述內丹學,集為《盼蟾子道書三種》刊行,是該派宗師中唯一有著作傳世者。劉名瑞自稱:「演法於龍門,受法於志無。」似又曾受法於龍門派。該派徒眾活動於華北、東北,勢力、影響遠不及龍門派。

TOP

華山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為開派祖師。郝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於金崇慶元年(121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廣寧通玄太古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該派活動無系統記載,僅見零星記錄。清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貝本恆,字常吉,淮陽人。年十七,禮武當袁正遇為師,後師龍門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結茅武康(浙江舊縣,1958年併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餘杭人延主洞霄宮。乾隆二十三年卒。於《易》學頗有造詣,著有《周易參義》、《黃老旨歸》。此處謂其受龍門派王常月戒律,當為龍門派道士,但《金蓋心燈》卷四《沈輕雲律師傳》則謂其為華山派裔。曰:「貝常吉,名本恆,為華山派裔」,與龍門道士沈輕雲友善,本恆有弟子李仁凝,號雲峰,在沈輕雲逝世後,「為封其龕,葬於大滌山之金築坪」。卷三《樊初陽律師傳》亦謂貝本恆為華山派裔,謂其又從樊太初(號初陽)學,「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記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稱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為師。隱於雲窩山房,好清靜,修性煉命,備嘗苦楚。性喜潔,最愛花木,精修三十年。」據此,貝本恆乃華山派道士,又曾參學龍門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間活動於浙江德清、餘杭一帶。於此可見華山派活動之一斑。《諸真宗派總簿》第十三,記有華山派之傳代派字,前四句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據此,貝本恆為華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為十六代。

TOP

崳山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王處一為開派祖師。王處一,字精通,號玉陽子。全真教祖王重陽之弟子。卒於金宣宗興定元年(1217)。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薄》,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該派至那時起尚有傳承。但傳承及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TOP

遇仙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馬鈺為開派祖師。馬鈺,字玄寶,號丹陽。全真教主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證明至那時起,該派尚有傳承。其傳承與活動情形不詳。

隨山派: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劉處玄為開派祖師。劉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其傳承、活動情況不知其詳。

TOP

清靜派

    全真道支派。尊北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為開派祖師。孫不二,號清靜散人,馬鈺之妻,全真教祖王重陽弟子。卒於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清靜淵貞順德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中,記有該派傳代派字,不知其傳承與活動詳情。

TOP

隱仙派

    全真道支派。又稱隱派或猶龍派。尊明初道士張三豐為祖師。張三豐,元末明初人。其名字、籍貫、履歷,各家記載不一,傳說甚多。據明傅維麟《明書》卷一百六十《異散傳》載,張三豐,名君實,字玄一,號玄玄,自號三豐子。遼東義州人。常衣一衲,行經街市,鄉村,旁若無人。論三教經書,吐辭滾滾。或三五日,兩三月,始一食。登山,其行如飛。元未居陝西寶雞金台觀。一日辭世而逝,後復生,乃入蜀抵秦,游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洪武初,入武當,登天柱峰。使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巖宮,劉古泉、楊善登(或作澄)住紫霄宮,自結草廬於展旗峰北曰遇真觀,營草庵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拂袖長往,不知所之。明年,太祖遣道士訪求,不得。永樂間,成祖又多次派人詔請,亦不獲。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其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加封「韜光尚志真仙」。張三豐雖傳有若乾弟子,但生前並未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由其信仰者組成。據清李西月《張三豐先生全集·道派》,該派稱名隱仙派,一稱隱派或獨猶龍派。並謂張三豐承火龍真人,火龍師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師陳摶,陳摶師文始真人尹喜。至陳摶時,又兼得少陽派劉海蟾之傳,合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而為一。此說荒誕之處甚多,但張三豐曾受陳摶一系的思想影響,或許接近事實。此派形成時間雖不可考,但明清民國時期確有此派承傳。《諸真宗派總簿》記有多個宗祖張三豐的道派。有: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等八個。三豐崇拜最初興起於湖北武當山,隨著武當道的遠播,遂在其他地區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這個事實。

TOP

廣慧派

    道教支派。據《諸真宗派總簿》,為南宋道士章哲所創。章哲,「道號廣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寧縣三十五都順義卿(疑為『鄉』字之誤),石門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歲結庵絲羅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歲,端坐而逝」。留傳此派。其六十派字,系「民國五年丙辰(1916)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寧縣太平山萬壽宮穆善清帶來。」

TOP

閻祖派

    全真龍門派支派。《諸真宗派總簿》謂為龍門「復」字岔派分支,在茅山乾元觀。此「閻祖」據清笪蟾光《茅山志》卷九,當為明嘉靖、萬曆間道士閻希言。該書據明王世貞《囗州續稿·閻道人希言傳》稱:閻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許人。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時,成瘵幾死,遇師誨以坐功,得無恙。嘉靖乙未(1535)、丙申(1536)間,去家學道。後從湖北武當至江蘇句曲乾元觀,頂一髻,不巾櫛,身著粗布夾衫。盛暑輒裸而暴日中,不汗,窮冬間鑿冰而浴。絕不為人道其所由得,叩之以延年沖舉之術,亦不應。唯勸人行陰騭,廣施予,勿淫勿殺,勿憂勿恚、勿多思而已。乾元觀初極簡陋,希言游金陵募資以成殿閣,並引山泉灌溉稻田數十畝。住觀五十餘年,於萬曆十六年(1588)卒。傳有弟子舒本住、江本實、王合心等。笪蟾光《茅山志》卷九云:舒道人,「名本住,號一庵,金陵人」。「晚而慕道,浪跡諸名勝,至三茅郁岡之下,……結茅而棲。堅意精心,凡十餘年。而道人閻希言者,始來自終南,豐腹重頷,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為師。遂相與胼胝,興復古乾元雲。……與江文谷同為希言高足弟子,亨年九十有六。」又云:「江道人,名本實,號文谷,蘇州玉田人。早歲棄家學道,萬曆壬午(1528)至郁岡師希言。嘗言人生未嘗無死,有盡形骸,人死未嘗無生,當存精氣,乃於洗心池旁培小阜祀重陽,因迭石塞牖,趺坐於中。謂其徒:每日向牖呼之,應則已,不應則入收斂遺蛻。凡呼之三年,乃不應,啟石視之,坐蛻矣。故稱為活死人墓。」著有《華陽真誨》行二世。又云:「王小顛,道名合心,常州宜興人。生而慧辨,通儒術。弱冠居金沙,即悅水雲之士,作方外游,啟遍諸名山,訪高流,見閻希言,師事之。……先生學博而才敏,構詞用意出人意表。」此雲師事閻希言,疑當為師事閻希言之徒。笪蟾光《茅山志》卷三所載萬曆四十一年《神宗為聖母建金菉齋詞》、萬曆四十三年《神宗三辛懺醮詞》中,皆有「特命本山乾元觀真道士李教順等,祗就殿廷啟建金菉」,「諷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藏」等語,此李教順當為閻希言之徒裔。《諸真宗派總簿》記「閻祖派」派字為:「復本合教永,圓明寄象先,……」等二十字,據上記閻希言所傳徒裔之輩字,與此相吻合,故所謂「閻祖派」當為閻希言所傳之派系。但「教」字後傳代情況不明。此後龍門派之宗師系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住茅山傳道,順治十年(1653)卒。傳有弟子孫守一(號玉陽)和黃守元(號赤陽),為龍門第八代。孫守一又傳閻曉峰,為龍門第九代。孫、閻皆住茅山乾元觀,但據《金蓋心燈》之《道譜源流圖》載,閻曉峰「所傳後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閻曉峰後已非龍門派。似乾元觀所傳一直為閻言系之徒裔。

TOP

南宮派

    全真龍門派支派。由龍門第十代李清秋開啟,以廣東羅浮山為中心。清梁教無《玄門必讀》:「南宮祖李清秋,為龍門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道口訣。道成,得證天仙。後秘授曾一貫祖師,法派曰南宮派」。李清秋生平不詳。從清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卷七可見其傳代概況:「曾一貫,號山山,不詳何許人。其師李清秋,龍門派第十代孫,得至人傳授真訣,一貫傳其學,恬修道成,以符藥救人。康熙間人羅浮,築道場於紫霄洞。五十五年(1716),廣州旱,當道邀請求雨,雨大注,因委管沖虛觀。山中五觀,余四曰酥醪,曰九天,曰黃龍,曰白鶴,俱延為住持。後遷紫霄洞道場於酥醪洞,令弟子柯陽桂主之。師自居沖虛,未幾羽化。」是為龍門第十一代。其弟子柯桂陽,「號善智,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家世住宦,幼習舉子業。……弱冠棄家游羅浮,禮曾一貫為師。」與其師共興酥醪觀。「住山三十餘年,度弟子百餘人。乾隆十年(1745)六月二十日無疾而終,年五十三。」是為龍門第十二代。其後有童復魁,號慵庵,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為柯桂陽再傳弟子,即龍門第十四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入道於羅浮山酥醪觀,時年三十八。復雲遊二十載,歸後被推為酥醪觀主持,復被舉任道會師之職。嘉慶六年(1801)卒,壽九十八。其徒有江本源,字瀛濤,號松竹山人,廣東番禺縣人。入道羅浮酥醪觀,通儒、釋之學,能詩文,士大夫喜與之遊。童復魁逝世後,繼為酥醪綱住持。為龍門第十五代。又有賴本華,號介生,原名洪禧,字疇葉,廣東東莞縣人。幼習舉業,為諸生,以詩名。後入酥醪觀,禮童復魁為師。習靜一室,不與人接。年八十餘化於觀中。有《浮山新志》、《紅棉館詩鈔》傳世。後有陳銘珪,字友珊,廣東東莞人。咸豐二年(1852)副貢生。晚學道於羅浮,派名教友。後修復酥醪觀。為該觀住持,自號酥醪洞主。為龍門第十七代。光緒七年(1881)卒。傳有弟子張永暗等。

TOP

金山派

    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因發源於山東嶗山,又稱嶗山派。由龍門第四代孫玄清所創。據《玄門必讀》等載,孫玄清,字元玉,號金山,又號海岳山人。山東萊州府即墨縣嶗山人(或謂青州府壽光縣人)。自幼在嶗山明霞洞出家,禮李顯陀為師。後游鐵茶山雲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門運籌之法(內丹法)。年十九,即墨縣太和真人攜住黃石宮,苦煉二十餘年,頗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北京白雲觀坐缽一載,大著靈異。賜號「護國師左贊教主紫陽真人」。卒於降慶三年(1569),壽七十三。1926年北京白雲觀抄藏之《諸真宗派總簿》記有該派傳代派字。傳承與活動情況未見記載。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