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數位相機週邊器材解析

數位相機週邊器材解析

數位相機週邊器材眾多,要全部都提及,實在有因難。所以如果小弟沒有寫到的,麻煩有需要的朋友還是到相機的專門網站去看看吧。
----------------------------------------------------------
數位相機週邊器材

一、 機身配件
(1) 垂直把手
相機的外型及結構設計,往往都是為了讓拍攝者以橫幅來構圖,所以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用雙手來拍攝橫幅的照片。但是如果是常拍人像的人就會知道,直幅構圖在人像拍攝上還是佔多數的,所以原本的設計,就會讓拍攝都必須彎者手來拍攝,特別是在接上小黑這種中大型的鏡頭時,簡直會讓人抓狂(像筆者就是)。
所以,在接上垂直把手後,我們就可以很方便的像橫幅一樣,利用把手上快門來做直幅拍攝。垂直把手還有另一項重要功能:可以接上更多或更大型的電池,增加拍攝張數。

以筆者所用的D200為例,如果沒有裝上MB-D200把手的話,一顆充飽的電池大概只能拍攝300~400張左右,而裝上把手後,就可以在把手內裝上2顆鋰電池,拍個700~800張不成問題,若2顆鋰電都用完了,還可以再接上6顆三號電池來撐。

目前以中階機身如20d、d200搭配把手較多,而一些入門機種如d70等就沒有把手的接點設計,就無法外接垂直把手了。

最後補充,有些較小型的數位單眼如canon 350d,在接上把手後,可以改善因重量較輕,在接上望遠鏡頭時頭重腳輕的情況。


(2) 電池系統
早期一些傳統相機在電池沒電的情形下,仍然可以拍攝,但這種情形在數位相機上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數位相機就是離不開電池和記憶卡。
如果依照目前各家廠商的設計,主要有3種電池可以使用:
原廠(或副廠)專用鋰電池
通用3號充電電池或高容量鹼性電池
單次鋰電池或3號電池、鋰電混用
(一般3號電池就不提了,接在我的d200上,6顆電池還不能開機)

專用鋰電單價昂貴,但持久力較高,適合數位單眼來使用。3號充電電池適合一般消費機或高階型消費機使用,但是要特別注意電池自放率的問題,像早期的sanyo 2100mah就有很大的自放率問題。而單次鋰電池,筆者實在不建議使用在數位相機上,長期下來,成本不會比用鋰電還低。

(3)直角觀景器
這種東西大概就只有單眼相機能用了,透過直角觀景器,可以改變取景角度,很像消費機的可翻轉lcd一樣,方便低角度取景。

在接上直角觀景器時,必須先把相機上的橡皮罩取下,再接上各式轉接座(也有原廠設計對應的,不必轉接)。有些直角觀景器有放大的功能,從1.5~2倍不等,特別適合在生態及微距拍攝上。

(4)加倍鏡
加倍鏡主要用在望遠鏡頭上,用來增加原本鏡頭的工作焦距,比如原本300mm的鏡頭,在接上2x的加倍鏡後,就可以變成600mm的長鏡頭。由於望遠鏡頭隨著焦段越長或光圈越大,售價就變得越來越可怕,以筆者曾用過的Nikon AF-S 300mm F2.8為例,一支鏡頭要價14萬多,已經可以買3台d200了!所以想在長距離下拍攝,較省錢的作法就是接上加倍鏡,比如說用在打鳥上,就常常見到用300mm f4加上2x的加倍鏡。(當然您要用來偷拍也可以啦,小弟是不鼓勵)

一分錢一分貨,既然是用省錢的方法,就會有一些影響:
1.使用加倍鏡後,畫質會比不使用來得差。
2.因為加倍鏡使焦段變長,所以有效光圈會變小,使用1.4x時會降一格,使用2x時會降2格的光圈。
3.因為有效光圈降低,有時無法達到安全快門的速度,連帶的自動對焦會失效,所以建議使用加倍鏡時,最好用手動對焦。

(5)延伸套筒(接寫環)
延伸套筒是一截中空的鏡頭管,中間並沒有任何鏡片。延伸套筒是裝在機身和鏡頭之間,縮短了對焦距離,進而改變鏡頭的放大倍率。因為可以加大放大倍率,接寫環就可以讓一般鏡頭變成微距鏡頭。

接寫環通常是一組3個,較短的放大倍率較小,越長的放大倍率就越大,所以我們可以自行組合,組合出我們所要的倍率。

同樣的,鏡頭加上接寫環的組合還是有一些比微距鏡差的地方:
1.因為接寫環延長了焦段,所以進光會減少,快門也跟減低。
2.加上接寫環後,整體穩定度其實還是比不上使用微距鏡,所以最好上腳架來拍攝。
3.接上接寫環後,自動對焦功能可能會失效,建議用手動對焦方式。
4.加上延伸套筒會讓機身無法遠處對焦。
5.因為焦段加長的關係,若光圈開太大很容易失焦,建議光圈最好保持在8以下。

延伸套筒和加倍鏡都有讓鏡頭倍率放大的功能,但是這兩者不論構造、用法都不太一樣,這裡做一些整理。
相同點:
1.都可以讓鏡頭的放大倍率增加。
2.都會讓進光量減少。
3.都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裝在機身和鏡頭之間。

差異點:
1.延伸套筒會讓最近對焦距離變短,而加倍鏡就沒有這種影響。
2.延伸套筒裡沒有鏡片,而加倍鏡有。
3.延伸套筒會讓相機無法對遠處對焦,適合用在近距離拍攝(微距);加倍鏡不會改變對焦距離,但是會無法拍攝近景,適用於拍攝較遠處的景物。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蔡逸竹 經驗 +50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7-3-31 21:09
  • 蔡逸竹 金幣 +50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7-3-31 21:09

TOP

二、外部配件
(1)腳架與雲台
如果想要拍出構圖準確、畫質高的照片,一支好的腳架是必備的工具。
腳架基本上分三腳架與單腳架,因單腳架的使用時機較少,筆者在此討論的,主要以三腳架為主。

三腳架是以腳部結構和架設相機的雲台所組合而成的,三腳架的重量越重,重心越低,架上相機後就會越穩定;但是,太過笨重的腳架會讓人實在不想帶出門(除非您想練身體)。相反地,重量太輕的腳架,可能會讓風一吹,您的寶貝愛機就這麼直接kiss地面了。

那要挑選多重的三腳架才夠呢?原則上只要挑選比你的相機(含鏡頭)還重的三腳架就可以了(質輕又堅固的碳纖腳架除外)。以筆者的d200為例,加上小黑三之後,就超過2kg了,所以一支2.5~3KG的腳架是跑不掉的。(唉,實在是沒錢買一支雞肉的碳腳啊!)

雲台可分為三向雲台和自由(萬向)雲台兩種。三向雲台很適合新手拿來練習構圖使用(尤其在風景攝影上)。而自由雲台因為操作較不易,適合進階拍攝者。較高等級的腳架,可自由選購不同功能的雲台,供拍攝者自行搭配使用。

目前的腳架市場上,很流行快速雲台(快拆板)功能,可以讓拍攝者快速地將相機架設在腳架上。但是要注意的是:有些設計不佳的快拆板,反而會讓相機在雲台上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因為不夠密合)。所以,還是別太貪小便宜吧,一分錢一分貨。

(2)相機包
相機包不單只是讓拍攝者把相機、鏡頭帶出門而已,它還有保護器材和讓拍攝者能方便更換器材的功能。

一般入手使用者,大都是一機一鏡或一機兩鏡,那小型的相機包或稍大的腰包就足夠了。但是當器材和鏡頭越來越多時,更換較大型的包包是必須的。

相機包的採購:
1.如果您對機動性要求很高,那麼較輕巧的小型背包或腰包,就可以滿足需求了。
2.如果想攜帶2支鏡頭以上,再加上一支閃燈或配件,那麼中型背包就比較適合,特別是有後背功能的背包。當然,側背相機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機動性就降低了。
3.如果是隨身攜帶數支長短鏡頭和腳架、濾鏡的話,那專型的大型背包是一定要的。只是,其重量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這型的背包大都有拉桿,方便拖行。

使用相機包的注意事項:
1.對於較專業的拍攝者而言,鏡頭和其他配件是會隨身攜帶的,所以各項器材之間若沒有保護襯墊,很容易讓器材相互碰撞而掛綵。
2.使用相機包久了,裡頭的隔間勢必會改變,有時反而會讓空間使用大打折扣,所以適時整理空間配置也是需要的。
3.相機包因為必須保護各種器材,所以內部大都有泡棉或其他保護材質,而這些東西幾乎都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所以一些怕潮的器材(如鏡頭),不常用時最好收進防潮櫃裡,免得長時間住在相機旅館裡(背包)而長霉了!

TOP

三、儲存媒體
(1)記憶卡
目前的數位相機所使用的記憶卡種類眾多,這裡所談的是方便性與普及度較高的CF(Compact Flash)、SD(Secure Digital),至於sony專用的各種長短卡、olympus和fiji推的xd卡和日漸被cf卡取代的微型硬碟,就不在探討的內容了。

1.CF(Compact Flash)
CF卡是目前數位單眼和高端消費機種所使用的記憶體規格,目前常見的有Type I/Type II兩種。這兩種規格的差異在於Type II的製作儲存容量會比Type I大得多。CF的傳輸速率,一般以倍數來表示,1×=150kb/sec。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是80x以上的,最快的cf記憶卡可以到140x,但這些都只是廠商的數據,真正的速率還是要玩家親自使用過才知道。

CF記憶卡的體積是目前所有記憶卡中最大的,但也是容量進步相當快的。目前因數位相機的畫素提升,早期的64MB、128MB早已不敷使用,入門者可以直接選購512MB以上的容量,以C/P值來說,採購1G、2G的容量其實是比較划得來的,因為高畫素趨勢是免不了的。

附註:如果您想要測試您的CF記憶卡的真實速率(指使用讀卡機擷時),可以到以下網址下載兩套常用的工具。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2, SD(Secure Digital)
SD卡是Panasonic所開發的儲存規格,和MMC(multi media card)就拍攝和存取上可以通用,一般型的sd卡傳輸速率約在10mb/sec左右,近來高速型的sd卡也不少。Sd卡的體積比cf卡小了不少,所以特別適合近年來流行的輕薄隨身機使用。

Sd卡支援SDMI(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數位音效加密技術,所以可來保護精心設計的數位音效。

Sd卡使用在數位相機、PDA上較多,而照相手機則以MMC為儲存媒體。

選購記憶卡的注意事項:
1.容量大小
一般的消費型數位相機,在購買時大概都會送你一張256mb的記憶卡,為了可以拍攝更多照片,可以再買一張512mb的卡即可。
但是數位單眼所拍攝的raw檔,動輒8~10mb,一張1G以上的卡是很必要的,可是如果想拍多一點,是要買一張2G,還是2張1G的卡呢?筆者建議,還是買兩張1G的卡比較好。因為萬一其中一張卡掛點了,還有另一張卡可以用。

筆者曾經買過雜牌的2G記憶卡,來幫朋友拍攝小孩的週歲喜宴,一場下也拍了近200張照片,可是,當我用讀卡機想把檔案拷出來時,才發現記憶卡竟然死當了,再插回相機裡也一樣!完了!總不能叫朋友的孩子再過一次週歲吧!

2.一般卡還是要高速卡
現在的記憶卡包裝和記憶卡外殼,都會標示記憶卡的倍速。在一般拍攝上,一般型的記憶卡就夠了,尤其是消費型機種,買高速卡和一般卡在使用上其實根本沒差,所以就不要浪費錢了。
但是,現在的數位單眼越來越強調連拍功能,所以是不是都要買一張高速卡呢?其實高速卡對連拍速度的影響,反而不如相機緩衝記憶體的影響大,所以像canon的350d,使用80x和133x的卡,在連拍上都是一樣的,那就採購80x的卡就夠了。

以筆者所用的D200為例,使用sandisk的ultra II 66x和Extreme III 133x來比較,在連拍上就有速度的差異。我曾經用Extreme III來連拍,在設定raw檔拍攝下,5秒鐘內就吃掉300多MB的容量。所以像D200這種強調連拍功能的機種,就適合採購高速卡來用。

3.攜帶型硬碟
目前的攜帶型硬碟,主要有OTG功能和內建讀卡機的兩種型式。
而內建讀卡機的隨身硬碟,又有使用簡易LCD和彩色數位相簿型2種。絕大部分的隨身硬碟,是使用2.5吋的硬碟來儲存,所以外出時的電力供應就要特別注意了,建議選購內建鋰電池的機種,一來充電方便,二來電池續航力也好一點。

注意事項:
(一) 內建讀卡機的數位相簿型隨身硬碟,其讀取記憶卡的速度差異很大,通常會比用讀卡機來擷取還慢;此外,並不是每台隨身硬碟都支援RAW檔的讀取,數位單眼的用家要特別注意。
(二) 簡易OTG功能型的隨身硬碟,若能搭配一台使用新晶片的讀卡機,以筆者的經驗,在備分時的速度通常會勝過數位相簿機種,
所以這種較經濟的組合方式強在較低成本,但輕便性不足。
(三) 內建彩色LCD螢幕的機種,其精密程度較高,所以就相當〝不耐摔〞(沒有人會故意去摔它吧),尤其是昂貴的LCD液晶螢幕,所以保護包或螢幕保護貼的錢可不能省。

TOP

四、濾鏡
1. 保護鏡
一顆昂貴的鏡頭,若不小心傷到前鏡片,那維修起來,可能就要半支鏡頭的費用了。所以為了避免您心愛的鏡頭被飛沙、油污給弄傷了,那保護鏡的錢可不能省,而且最好一鏡一片。
目前常用的保護鏡有以下2種:

(1)天光鏡 (Sky Light Filter-SL Filter)
天光鏡是一種淡粉紅色的鏡片,能夠消除紫外線漫射的作用。在陰天、海邊或高山上拍攝時,紫外線的影響會更明顯,使用天光鏡後,可以改善色調偏藍的情形,讓色彩更飽和、真實。

(2)UV濾色鏡( Ultra-Violet Filter-UV)
UV鏡同樣有消除紫外線作用的效果,但是UV鏡是無色透明的。以保護鏡而言,UV鏡的使用率最高。

以目前數位化的趨勢而言,舊款的保護鏡對於改善鬼影、耀光並不夠好,所以建議採購有多層鍍膜(MRC)的保護鏡,當然價格也高了一些。
此外,買了不好的保護鏡,可是會影響成像的哦!

就品牌來看,Kenko 、Tokina 、Marumi是較經濟實惠的選擇;B+W 和最近的Schneider DIGITAL+、HOYA Pro1 DIGITAL,屬於較高階的品牌。當然一分錢一分貨,一顆好的鏡頭,配上一片高品質的保護鏡是很必要的。

2.偏光鏡
要說明偏光鏡的用途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光的原理。光是一種電磁波,我們看得見的可見光線,都是以波動能量的形式來行進的,一般是以直線的方式來行進。但是,光波震動就不一樣了,是朝四面八方的,這些光線會被玻璃、樹葉、空氣中的水分等物體反射,只朝某一個方向行進,(也就是〝法線〞的方向,詳見國中物理),這些反射出來的光線,我們可以統稱叫〝偏振光〞(Polarized Light)。偏振光會降低攝影時主體的彩度,使畫面產生翳霧的感覺,所以只要消除這些偏振光,就會提高色彩飽和度。

按:我們使用的LCD液晶螢幕,其實也有使用到偏振光的原理哦!
而偏光鏡就可以消除大氣中的偏振光,提高色彩飽和度,或是消除水面、玻璃的表面反光。
偏光鏡是一種中性的灰色鏡片,不會有色偏的影響,不論在傳統和數位上都一樣。但是由於數位機的感光元件和傳統機不同,建議偏光鏡最好採購有MRC鍍膜的,以免光線在機身內漫射,而產生耀光、鬼影。

接下來要來說明偏光鏡是如何消除偏振的光線呢?其實偏光鏡是由前後兩片鏡片所組成的,二片鏡片之間排列著非常細密的柵狀偏光箔膜,這種柵狀結構細小到肉眼無法辨視,它只讓與柵狀結構平行的光線通過,和柵狀結構垂直的就會被擋下來。
所以當我們轉動偏光鏡的前鏡片框時,偏振光就會被阻擋,當我們在觀景窗中看見反射的亮面由亮轉到最暗時,就是最好的偏光角度。

也有些人說,這種效果可以用軟體來處理,但是只要有經驗的人就會發現,軟體的效果是差得多了。

偏光鏡可以分為線型偏光鏡(PL)和環型偏光鏡(CPL)兩種,不論是哪一種偏光鏡,其鏡片之間都有柵狀偏光箔膜,但是環型偏光鏡又加裝了一片可延遲光波1/4的偏光箔,使得光線改成是以環繞的方式來行進。

環型偏光鏡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會像舊型的PL偏光鏡一樣,在一些反差很大的場景,影響到AF相機的測光和對焦系統,所以在選購偏光鏡時,還是多花一點錢,買CPL環型偏光鏡比較好。

再補充一些:

偏光鏡有一般型和超薄型的,非超廣角鏡其實用一般型的就可以了;而像Nikon 12-24這類超廣角鏡頭,最好用slim cpl,以免產生周圍暗角。同時要注意的是,使用一般型的偏光鏡,可以延用原本的鏡頭蓋;但是用slim的偏光鏡時,就必須使用偏光鏡所附的鏡頭蓋了。

在使用偏光鏡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不用同時在鏡頭上裝uv保護鏡和偏光鏡。這樣不但會造成周邊暗角的產生,還會降低畫質,俗話說:多一片鏡片,多一隻鬼!

如果手上有很多顆鏡頭,那要買多少片偏光鏡才夠呢?答案是:買最大口徑的就好了。因為我們平時使用偏光鏡的機率不會太高,只要買鏡頭群中最大口徑的偏光鏡,再加上一些轉接環,就可以讓每支鏡頭通用一片偏光鏡了。例如:像我手上有小黑三(77mm)和18-70(67mm),那就買一片77mm的偏光鏡,加上67→77的轉接環即可。

3.減光鏡
數位單眼比傳統單眼有一個非常方便的工具,就是可以自行調整ISO值,尤其在昏暗的場景中,更能發揮它的效果。但是一般低中階的機身在大白天使用時,往往受限於iso最低只能到100,在拍一些晨昏或流水的場景時,就算光圈已經縮到很小了,還是無法把快門降到所要的速度(當然也可以用快門線啦),這時減光鏡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目前常用的減光鏡有全減光和漸層減光兩種。而減光鏡的分類主要要以下幾項:
(1)李式(Lee)減光鏡,是以顏色濃度來標示,如0.3ND(1格)、0.6ND(2格)而另一家廠商Cokin,就是以濾鏡指數來標示,如ND2(1格)、ND4(2格)。
(2)在漸層減光鏡中,又有分SOFT→漸層變化較緩和,還有HARD→漸層變化較強烈。

4.色溫校正濾鏡
在傳統機的時代,在光源複雜的場景下,往往必須藉由色溫表的量測來校正色溫,不然就只能依靠經驗來修正。但是在數位化的浪潮下,影像經過相機的〝白平衡〞調整後,要修正色溫就變得容易多了。除了立即檢視影像的色溫是否正確外,可以利用RAW檔的特性,在後製時改變色溫,省下了許多色溫濾鏡的錢。

5.其他特效鏡
除了常用的uv鏡、偏光鏡外,還有一些柔焦鏡、星芒鏡等特殊視覺效果的濾鏡,但是這些濾鏡的效果初期十分有趣,但是看久了就會厭煩,所以不要投資太多在這類濾鏡上,還是好好的善用手上的相機比較實在。

TOP

五、 閃光燈
目前新型的數位單眼相機閃燈,幾乎都有TTL(Through the lens)功能,比較先進的還有E-TTL、I-TTL等更全面的閃燈技術。

以下我們就來瞭解閃光燈的各項功能:
1.閃燈同步
傳統相機的快門廉運作,是當反光板升起時,第一個快門廉會先移動,這時光線開始進入相機內部,讓底片來感光;接著第二個快門廉也往同一個方向來移動,就在這兩片快門廉接連著開啟的時間,閃光燈必須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完成閃光,所以就會有閃燈同步的限制。

現在的數位單眼雖然不用底片來感光,但是閃光燈運作的原理是差不多的,不論感光元件是CCD、CMOS,閃光燈閃光的速度就會受到上述閃燈同步的速度限制,否則就會有局部黑影的情形產生。

快門廉的移動方式和材質有相當大的改變。一開始快門廉是由二片黑片組成的,以橫向方式來移動。後來改成用金屬快門廉,移動方式也改成縱向(距離縮短),最後改成用多片金屬葉片上下快速移動的方式。這一切的改變,都是為了要提高閃燈同步的快門速度,從以前的1/30s、1/60s、1/125s到1/500s。

現在的數位相機為了怕拍攝者在快門先決模式下,誤將快門速度設為高於閃光燈的同步速度,目前具有TLL功能的閃燈,只要一開啟閃光燈,就會自動和機身做連結,將快門速度設定為閃光燈同步速度。

為了要突破閃燈同步的速度限制,較先進的閃燈系統會採用高速頻閃的技術(也就是高速閃燈同步),讓閃燈同步的速度得以大幅提升,甚至可以到1/8000s。高速閃燈同步特別適合在白天戶外或逆光拍攝時補光用。

2.何謂TTL(Through the lens)
TTL按照英文的翻譯,就是〝透過鏡頭〞的意思,也就是說當閃光燈閃光時,閃光光線照射到被攝物反射回來的光線,經過鏡頭後到達機身的測光系統。
當相機的測光系統判定為曝光正確時,就會發出訊號給閃燈停止輸出閃光,讓被攝物可以正確曝光。
但是,當拍攝場景的光線、對比情況很複雜時,TTL功能可能就會失效,所以相機廠商就研發出更先進的I-TTL、E-TTL、E-TTL2功能。不管是I-TTL還是E-TTL,都是在閃光之前會先由主閃光燈發出一道低功率的預閃,用來判定正確的閃光曝光(也就是預測物體的反射率),最後再由主閃燈輸出所要的閃光功率。

這裡要稍提一下多重閃燈的技術。當一支主閃燈可以控制其他閃燈的輸出功率時,那我們就可以依靠主閃燈的TTL功能來判定輸出功率,再由主閃燈發出訊號給其他閃燈來輸出。
以筆者使用的Nikon SB-800為例,我曾經用它當主燈來遙控4支
SB-600閃燈,可以創造出如同攝影棚內的拍攝效果。

3.閃光燈指數(GN值)
要計算閃光燈指數,有一個簡單的公式:
閃燈指數 (GN) = 光圈 (F) × 距離 (M) (感光度為ISO 100時)
以下再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一、假設我們不知道所用的閃光燈指數是多少時,只要把相機的iso設為100,然後將相機以腳架固定在3公尺處,對著一張中灰紙拍照(這牽涉到反射率的問題,在此不多談),光圈從最大→最小,再從實拍照中找出一張曝光最準確的,假設這張照片的光圈是F8,那就可以算出這個閃燈的GN值是8 × 3 = 24。

二、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所用閃燈的GN值是30的話,當我們使用自動對焦後得知對焦距離是6公尺,那麼我們只要把光圈設在F5,就可以得到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了。
但是如果拍攝距離過長的話,該怎麼辦呢?那就請換上更大光圈的鏡頭,或把ISO給拉高吧,可是要注意的是,使用閃光燈時,如果光圈太大,會很容易有曝光過度的情形。

如果閃光燈都能像上面所述,這麼容易控制的話,那每個人都可以是閃燈高手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就牽涉到各家閃燈的GN指數有沒有灌水了。為什麼會有灌水的情形?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各家相機廠商測光系統,大都是以18%的反射率來當基準(標準灰卡)。但是如果閃燈廠商對物體的反射率定義和18%不一樣時,就會產生GN值的偏差。所以閃燈買來之後,最好使用M模式,測試看看自己的閃燈是否符合標準(原廠閃燈上大都有計算數據,跟著上面的設定去測試即可)

最後要補充說明,在一般的光源情況下,TTL系統的閃燈的幫助甚大,基本上使用P模式來拍攝都可以得到不錯的照片。但是萬一場景的光源、對比比較複雜,使用曝光補償、曝光鎖定等方式,才能得到更精準的照片。

按:其實每一種物體對閃燈光線的反射不同,會影響到照片的色溫,所以筆者習實以RAW檔拍攝,萬一有白平衡異常的情形,就直接以軟體調整色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