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道教辨正

道教辨正

(一)什麼是道教
  因受自身認識的限制和西方神學宗教觀念的影響,我們不能如實的對待道教,而把它混同於神教巫風。道教界自身衰微,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只好依附於學術界。學術界的人多是「只知其一,一無所知」(借用繆勒語「He who knows onw, knows none.」),自然不能明瞭道教的外延與內涵。他們在道家和道教之間劃上鴻溝,而不知道家就是道教。只是道家著重指學術體系,道教著重指教化體系;道家一詞出現在先,道教一詞出現在後;道家常指向現實人生,道教多摻入神鬼世界。道家是雅(官方Official),道教是俗(民間Popular)。
  我們知道,道教是「道」為信仰核心的宗教,它是以「道」為核心的教化體系。目前學術界道教界普遍認為道教形成於東漢中後期,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正式出現為代表,把老莊道、黃老道排除在外。因為他們以為宗教就應該是「以神道設教」的,應該有個教主,應該有個教團,而把道教削足適履的適應於他們的宗教觀念。這樣幼稚可笑的事也能長期流行,可見道教真的是很衰微了。梁劉勰《滅惑論》「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說道家「蓋清淨一說也(指老莊),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指神仙),符菉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指張陵等)。」 《四庫總目提要? 道家類》說「要其本始,則主於清淨自持,而濟以堅忍之力,以柔制剛,以退為進,故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陰符經》可通於兵。戎後長生之說,與神仙家合為一,而服餌導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鴻寶有書,燒練入之。張魯立教,符菉入之。北魏寇謙之又以齋醮章入之。世所傳述,大抵多後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別,今亦無所事於區分,然觀其遺書,源流造變之故,尚一一可稽也。」古人尚且能較如實的認識道教,今天的學者們還犯以西學先入為主的錯誤,真有數典忘祖的譏嫌了。
  馬端臨說道家(道教)「雜而多端」,是不知道教以「道」為核心,以道統攝神仙煉養術,治國為政術、祈神福禳災術,及諸方技術數。而民間懷煉養、方技、祈禳諸術的人,不以道為指歸,卻又打著「道」的牌子,有意混淆他們的「道」(實是術)與道教之道的差異,就難免讓人摸不清道教的眉目了。因此目前學界說的道教,至多只是狹義的道教,而不能讓人看清道教全貌。
  道是什麼?道是宇宙萬有(個人、社會、神靈、自然)的共通之道。是宇宙最基礎的存在,是事物變化最根本的動力,是萬物的最終歸宿,是最簡明又最深邃的事物規律。以此「道」為核心的教化體系,就是道教。它統攝了個人身心修煉的神仙術,治理政治的黃老道,鬼神感應的祈禳術,以及自然及其規律研究的方術。那些打著「道」的旗幟而所行非道的個人、組織,絕不是真正道教的內容。
  作為一種教化體系,道教的教化方式是多樣的。它不只局限於常說的具有教主、教團、教義的宗教中,多時更接近於無組織的鬆散態的誘化。雖說道無處不在,「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它的教化是有範圍的。最邊緣的是有著不自覺的需求而產生興趣乃至信仰的人,其次是有真實信心的人,其次是行進在大道途中的人,再次是悟道的人,最後是成道的人。也因這不同的人群而在教義上、在修為上有了層次之分。
  有個有趣的現象,佛教最初是以解脫涅槃為指歸,在公元前後,轉型為以成佛——宇宙神為目的,而有了西方宗教(神教)的特點。道教也在公元前後,黃老成為宇宙神,由修道轉為對黃老的祭祀和對神仙的嚮往。不過佛教有教團,道教沒有教團。


(二)道教小史
  明白什麼是道教,它的分期就不是難事,我們就不會奇怪的把它強制在經濟政治活動之中。經濟政治活動只是社會活動,而道是人本的,是社會、自然的共同規律。《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自然開合的樸素的歷史觀倒是比現有流行的歷史觀更能體現道教發展的規律。我們就以自然的分合來考察道教歷史。
  巫史道:是道教前史。巫史道之道為「神」(上帝),即是《易經》所說的「神道」(聖人以神道設教),其所行名為「天命」。多就人事而言。天命除直接感知外,間接的手段是占卜。於物事的占卜中,很有可能脫離鬼神觀念。
  《國語?楚語》觀射父說:古者「民之精爽不攜貳者,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徹聽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可見能感格之人,非是常俗之輩。精爽不攜貳者即是「唯精唯一」,唯精唯一的主觀感受是「虛靜」。這是所有宗教都共通的。它是感格的手段。後世於唯精唯一中有所觸發,脫離鬼神(上帝)之樊籠,就有了「萬物皆備於我」的心說,「精氣入而粗穢除」的精氣說和「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道說。


  (百家道之)道家

    1、道的確立:在先民數千萬年從事人天物事活動的經驗沉澱後,於春秋末期,由聖者老子妙手托出大道,顯發玄德。而後莊子倡言之,稷下學者波揚之。使「道」迅速成為中國文化的中流砥柱。在「無為」旗幟下的老莊學派,無組織,無黨派,而自然有無形的凝聚力,吸引著一批修真之士。大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之勢。之後道教的發展中,這類無組織、無黨派的大有人在。
  2、黃老道:戰國秦漢,形成百家言黃帝,諸子宗道德的局面。黃老道的「靜因之道」為諸家所吸收,黃老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以虛靜為本,形成獨特的「君人南面之術」——修身御政術。它從靜、因兩面闡述道德,使道更加容易被人們理解,秦漢之間,黃老道一抑一揚,在秦時被掃蕩,在漢初政治上卻起極大的作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黃老道從政府走入民間,結合巫覡神祇信仰、神仙方術而有了政教合一的教團組織。我們知道太平道黃巾軍有著強烈的政治要求,五斗米道也是政治集團。但現代學者多以為這是道教的初創時期,這是極大的誤會。因為它們的核心內容是黃老道在民間的延續,而不是後來的神仙、神祇與道結合那樣的,「以神道設教」的道教。

  丹道:五代兩宋元明清,丹道興盛,道教發展到又一個新階段。內丹學把道教義理、神仙方術、神祇信仰融為一體,會歸於道。它以自身內丹修煉為主,以道德為歸宿。其影響遍及教團內外。因全真教的興盛,教團形成兩大陣營,即出家的全真道士與在家的火居道士。而向下輻射為民俗的道士先生,向外波及為會道門。此際道教的政治地位日漸下降。如果我們認為道教的政治地位下降代表了道教的衰落,這也是很大的誤會。因為三國以來道教從整體上退出了為政治國的歷史舞台。此際它已是以丹道為重心了。明清兩代,丹道人才輩出,它的社會普及面更大更廣,並不呈衰退相。道教的政治地位下降並不能代表道教的衰落。只有丹道的衰退才能代表著此際道教的衰落。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道教的兩個特點。其一,道教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的重心,每個重心從理論宣揚到具規模的教團教化之間有比較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裡,政治處於「分」的狀態時孕育著新的理論,在「合」的狀態下則是新思想的教化。其二,圍繞著「道」這個核心,道教多組織形式,多方面,多層次展開。那些不指歸於道的修養術、治國術、祈禳術、科技方術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應該納入在道教中。

TOP

(三)道教的未來
  老莊所闡述的道,是個人、社會、神靈、自然的共通之道。之前的歷史階段,它分別在政治社會,在神祇信仰,在個人修養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開發。除了個人內在修養挖掘最深外,其他方面發掘的深度都有限,尤其是在自然科技這一塊上。當然這受著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影響。現今,國際間的經濟、文化、科學、政體、宗教,都在碰撞中交流發展著,知識科技成為發展的主動力。這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李約瑟在考察中國古代科技史時,證明了道教不可或缺的作用,《物理學之道》也探計道與量子力學的關係,可以說道教在自然科技這一塊上有潛力可挖。因此未來的道教在促進人類自身素質縱深開發上,在增強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和睦相處上,在人與自然的協調上,在科技研究中都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它可以成為一門科學——道學。
  道是個人、社會、神靈、自然的共通之道。這是其它宗教不能相提並論的。它不是空洞的哲學思辨,而是可以通過實踐(修行)把握的。它是以人為本的,是活生生的。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因此道教在新一輪的演化中,能夠與科學相結合,在不同的方面和各個層次有所發展。它也不單能滿足國人的需求,也必將為世界大眾所關注。

TOP

謝謝你 辛苦了.前輩 文筆不錯

TOP

前輩 文筆不錯

TOP

回復 1# 的帖子

這真是太棒了
竟然有如此好用的東西
謝謝大大的分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