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傳記] 《 細說孫中山 》

2.北上談判,積勞成疾

  借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之機北上推進國民革命,是孫中山臨終前的一件大事。
然而,由於他多年為革命奔波操勞,積勞成疾,北上途中重病不起,但仍抱病工作
和鬥爭,直到生命最後一息……
  辛亥革命中,我參加灤州起義,從那時起,就非常敬仰孫中山先生,總希望有
一天能夠會見這位偉大的革命人物,承受教導,但一直沒有得到親近的機會。1924
年北京政變後,我任京警衛總司令,這年年底,孫先生應邀北上,經天津到北京,
我才得如願以償。孫先生抵京時,馮玉祥曾囑我代表接待,及至孫先生逝世時,馮
復派我襄辦喪事,同時,我又自始至終地承擔了全部的警衛工作。因此,在這一段
過程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現在且把當時的事實寫出來,供作參考。

                北上抵津

  當孫先生決定11月13日從廣州啟程北上後,即積極部署一切,曾在大本營召開
會議,令胡漢民留守廣州,代行大元帥職務。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廢
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以謀中國之統一與建設」。同時由國民黨中央黨
部發出通告,略謂:
  「現奉總理諭:定期於11月13日首途北上,是次總理赴京主持大計,關係本黨
前途,凡在革命政府旗幟下的農、工、商、兵、學,均應有一種熱烈的表示。本會
擬邀約各界於10日下午6時在第一公園集合,舉行提燈歡送會,同伸慶祝。」
  參加歡送的人們非常踴躍,情況盛極,時。第二天(13日)孫先生即偕同夫人
宋慶齡,隨行人員汪精衛、陳友仁等30多人乘「永豐」艦離開廣州去香港,在港改
乘日本輪船春陽九轉往上海,17日晨到達,在法租界外灘登陸,即赴莫利愛路本宅
休息。當時英帝的(字林西報》竟發表謬論,主張禁止孫先生進入租界,法租界巡
捕對結隊歡迎的數千群眾也居然加以阻止。美帝的《大陸報》更蠻橫無理地主張把
孫先生趕出上海。當時的帝國主義者採用了種種威脅手段抵制孫先生,顯然是懼怕
孫先生的影響,宣傳反對帝國主義和廢除不平等條約,所以無理地出來干涉。孫先
生在這種情況下,感覺非常憤慨,於抵滬後,首先招待新聞界,說明這次北上是以
誠意謀求和平統一,提倡召開國民會議,解決時局糾紛。進而談到改造中國,必須
推翻軍閥及打倒帝國主義。同時並發表書面談話,大意謂:
  余關於時局之意見及國民黨政策,當由粵啟程之際,已經發表,無庸再贅。
《字林西報》社論主張拒絕餘人上海租界,以外人而為此言,殊屬不合。上海為中
國領土,吾人分明是主人翁,彼等不過吾人之客也,試問豈有客拒主人人座之權利
耶?若租界當局拒絕余之居留,余對之當採取堅決手段,現已有此覺悟,今也已達
到徹底廢除一切在華外國租界之時代,吾人為貫徹此目的,不惜一切之努力,中國
國民已不能忍受外僑在中國領土內之跋扈矣。又外國報紙中有謂余在北方時局安定
之前,暫在此觀望形勢,中止北上者,此言殊謬,蓋時局不定,余北上始有意義。
關於天津領袖會議之內容,余尚未接到段芝泉之報告,萬事俟余抵津後再行協議。
  此外,孫先生又對人這樣談道:「我這次往北方去,所主張的辦法,一切和他
們(指段棋瑞、張作霖等軍閥)的利益相衝突,大家可以預料我很有危險,但是我
為救全國同胞,為和平統一,開國民會議而去冒這種危險,大家愛國有責,便應該
做我的後盾。」
  孫先生在上海並沒有多作逗留,在11月22日,搭乘上海丸離滬赴日本,30日由
日本改乘北嶺丸赴天津,12月4日到達。
  孫先生到達天津時,歡迎的各界團體有100多個,人數約在1萬左右。段棋瑞派
許世英代表到津歡迎,馮玉祥派熊斌代表到津歡迎。
  孫先生到了天津,住在張園,向歡迎的各界發表了一個書面談話,因病由汪精
衛代為向眾宣讀。大意包括三點:第一點說明孫先生道經日本時曾忠告彼國朝野臣
民,應本同文同種之誼,為互助合作之精神,取消《二十一條》及一切不合理的優
先權;第二點說明在天津休息幾天即去北京,赴京目的,並無權位觀念,完全為促
進召開國民會議,一俟時局粗定,當遊歷歐美,促使各國取消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
條約及不合理的優先權;第三點說明孫先生對國民軍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及驅逐博儀
出宮的舉動,表示滿意。


  孫先生在北來途中,已是瞭解到段棋瑞的情形和他的執政府的所作所為,這時
又聽到許世英向他報告段政府「尊重條約,外崇國信」一類賣國措施,大為氣憤,
很嚴正地對許說(大意謂):我在外面要廢除不平等條約,你們想陞官發財,怕外
國人,又何必來歡迎我!由此可見當時孫先生對封建軍閥賣國求榮、禍國殃民的罪
行是如何疾惡如仇了。
  就是這樣,孫先生對段棋瑞仍不能不給以招呼。當孫先生於12月4日抵津,5日
即給段發出一電說:「昨午抵津,承派許使人先生代表歡迎,無任感謝,本擬7日晨
入京,藉圖快晤,惟因途中受寒,肝胃疼痛,醫囑靜養三兩日,一俟病癒,即行首
途。先此陳謝,諸維鑒察。」段接此電後,好像非常「關懷」和「虛心」似的,即
於6日電復孫先生說:「微電奉悉。大旅南臨,正慚疏簡,何勞言謝。昨聞偶抱清恙,
良深馳念,尚望加意珍攝,早占勿藥。拱候高軒,無任延跋。」同時另致孫先生一
函,表示系念之意。原函如下:「違英姿,瞬經數載,正懷風采,忽奉電音,始知
貴體違和,實以賢勞所致,吉人天相,調治得宜,定可早占勿藥。不審近日所服何
藥?飲食如何?殊深系念。尚析為國珍重,保衛政躬,是所至盼!鵲候蒞止,論道
匡時,敬備蒲輪,以俟君子。專肅,抵頌痊安。」這是孫先生抵津後,首先與段往
來的函電。
  當時張作霖正在天津,孫先生採納了隨行人員的建議,訪晤了張。事先孫先生
命汪精衛給張寫了一封信,與之約定往訪時間。李烈鈞為孫先生訪張曾向孫先生說:
「當年劉邦會見項羽於鴻門,有張良、樊噲等隨行,代為出謀獻計,得以平安無事。
現在總理往訪張雨亭,當然也要帶一些人員同去,不知選派哪些人隨去適當?」孫
先生經過一番考慮,決定派邵元沖、孫科、李烈鈞、汪精衛等隨行。那次張在天津
是住在河北曹家花園,他得悉孫先生要來拜訪,立即傳諭部屬,警戒得非常森嚴。
等到孫先生一行到了張的行轅門口,張擺起了架子,沒有親自出迎,是由張學良出
來把孫先生等迎接進去的。到了會客廳,張也並沒有立即出來會晤,等候許久,他
才走來見面,意氣傲岸地踞在上座,顯示出惟我獨尊、盛氣凌人之概。孫先生看到
這個樣子,當然心中不高興。賓主之間,默無一言,一時竟陷入僵局,經過一度靜
寂和沉悶,還是孫先生先開口說:「我昨天到了天津,承派軍警前往迎接,對於這
種盛意,非常可感,所以今天特來訪晤,表示申謝。」接著又說:「這次直奉之戰,
賴貴軍的力量,擊敗了吳佩孚,推翻了曹、吳的統治,實可為奉軍賀喜。」
  張聽罷,這才開口說:「自家人打自家人,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更談不上什麼
可喜可賀了。」張談時,眉宇間流露出一番不歡喜的樣子。
  這時李烈鈞看到隨孫先生前去的人們全都很窘,忍無可忍,便離座站起來說:
「事情雖然是這樣講,要不是把國家的障礙像吳佩孚這流人剷除,雖想求國家進步
和人民的幸福,這是沒有希望的。今天孫總理對雨亭之賀,實有可賀的價值,也惟
有雨亭能當此一賀啊!」
  張聞李言,這才顯示出一副笑容來。這時孫先生又徐徐地說:「協和(李烈鈞)
的話說得對,回想自從民國以來,當面得到我的賀詞的也惟有雨亭一人而已。」談
至此,滿座歡笑,才扭轉過來方纔的僵局。就在這時,張很神氣地舉起了茶杯請大
家喝茶,孫先生明白這是意味著送客,就起身與張握手作別。返回張園行館之後,
汪精衛說:「險哉呀!險哉!」李烈鈞聽到汪的話順聲譏消著說:「像你這樣膽量,
就可以行刺攝政工嗎?無怪乎大事沒有成功呢!」汪聞之,一再皺著眉頭搓腦門,
同室諸人見到汪這樣逗趣情狀,都付之一笑。
  孫先生這次應邀北上,雖然段棋瑞和張作霖只是虛與委蛇,毫無誠意,而廣大
人民則表示了熱烈歡迎。孫先生因得到當時人民這樣竭誠擁護,更堅定了不屈服的
決心。當孫先生離開天津赴北京時,天津民眾又進行了盛大的歡送。孫先生為了表
示感謝,對天津民眾,特發表了一個書面談話。
  當孫先生剛抵達天津,我即致電表示歡迎,並請示去北京的日期。我的電文是:
「時局革新,望公如歲。析津蒞止,薄海騰歡。奠定邦基,仁望元老。都門颶尺,
何日降臨?鵲候電知,。」乃至孫先生決定了去京日期,曾派於右任到京,和我磋
商孫先生抵京後的警衛事宜,以及在孫先生抵達北京東車站時如何維持秩序,務使
歡迎的群眾,都得瞻仰孫先生。我就與於磋商的結果,作了一系列的安排。
  與此同時,國民軍為歡迎孫先生,也作好一切準備,俟孫先生到達,假中央公
園舉行盛大集會,並決定:在公園門首懸掛青天白日旗一對,以示國民軍與孫先生
革命宗旨的一致。預備汽車數十輛,車前各掛青天白日小旗一面。在迎面處置大幅
標語三個,一為「中華民國萬歲」,二為「國民軍萬歲」,三為「孫中山先生萬歲。」

                抱病進京

  孫先生自到達天津,因病所累,在津居住了20多天,在各方期待下,於12月五
日才來北京。行前曾有電致段棋瑞云:前電諒達。兩日以前,所患略減,與醫生商
酌,決定於五日入京。惟養病期間,仍當暫屏一切,以期速愈。知關遠注,謹以奉
聞。孫先生偕孫夫人就在這天上午11時,由津乘火車赴京,隨行者有汪精衛及參軍
喻敏西、趙超、鄧彥華,副官黃惠龍、馬湘、吳雅寬,秘書朱和平、陳友仁、黃昌
谷、邵元沖,書記官張通泰等。
  當孫先生還在北上途中,馮玉祥早就交給我負責接待的任務,並且囑咐我:
「孫先生到京後,一定要盡力保護,國民軍的隊伍就等於孫先生的隊伍,應聽從孫
先生指揮。」
  12月五日上午,當我接到由天津打來的長途電話,得悉孫先生已經從天津上火
車向北京進發,我心中又喜又憂,喜的是我能有這個機會拜見久仰的革命領袖,憂
的是如何能夠把孫先生保護好。這天,在古老的北京,雖然是刮起了凜冽的朔風,
灰暗的烏雲壓得低低的,我到前門東車站張眼一望,數不清的學生、民眾等,早已
擠得水洩不通。在這一片人群裡,人人手執小旗一面,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綠色
的,上面都寫著:「首倡三民主義,開創民國元勳、中國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
另外有兩面大幅標語,一面寫著「歡迎民國元勳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一面寫著
「北京各團體聯合歡迎孫中山先生」,在歡迎的行列中迎風招展。我這時心中不禁
忐忑不安起來,擔心秩序難以維持好,萬一出了什麼事故,對孫先生沒有盡到保護
之責,這將如何是好呢?我自己這樣盤算了一會兒,毫不遲疑地驅車到了永定門車
站,想請孫先生在那裡下車進城,免得在東車站下車因人多有所不便。我就這樣想
著等在永定門車站。
  寫到此處,回想起一個可笑的故事,插敘在這裡:這一天段棋瑞特派吳光新代
表到車站歡迎孫先生,吳以東車站人山人海,恐怕發生事故,他先到了警衛總司令
部找我,要和我一道去東車站,我說可以。當我們到東車站,我走一步,他跟一步,
如影隨形,寸步不離我左右,意在要我作護身符。我當時心中所想的是如何能夠把
孫先生保護好,顧不得和他在一起糾纏,便乘隙脫身走開,急忙上了我的汽車,飛
快地開到了永定門車站。不一會兒火車進了站,剛一停車,我便懷著極度興奮的心
情,急忙登上孫先生乘坐的車廂,心裡想我今天總算是有機會能夠見到了景仰多年
的偉大革命領袖了。當我走進車廂裡,我大吃一驚。孫先生不是坐著而是正躺在臥
鋪上。先生的隨行人員環待在他的周圍。從孫先生憔悴的面容上看,他的健康情況
已很不好。我看到孫先生枕旁放著書,手裡還正在拿著書看,他這種堅持學習、追
求真理的精神,更使我增加了深切的崇敬心情。孫先生見到了我,很吃力地伸出手
來和我握手,並說了些客氣話。這一剎那的情景,使我到現在還是回憶得很清楚,
未能忘懷。
  我當時很婉轉地向孫先生道及要請他在永定門車站下車的意思,孫先生很理解
我的用心,遂一再表示感謝我對他的關注,但是並沒有接受我的要求。孫先生說:
「在永定門下車,那可使不得。我的抱負是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你當然是瞭解
的。我是為學生、為民眾而來的,我不能只為了個人安全打算,而辜負學生和民眾
對我的這番熱情。請不必擔心,我要在前門車站下車,學生們和民眾們即使是擠著
我也是不要緊的。」
  我聽了孫先生這番話,不肯打斷他的高興,也沒有再加以勸阻,遵照他的意思,
我隨車回到了東車站。
  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當火車開進了車站後,站在月台上的黑壓壓的歡迎人群,
立即就自動地把秩序整頓好了,每個人都嚴肅恭敬地站在那裡,沒有一個人亂動,
也沒有一個人隨便說話,只聽得歡迎的人群揮動著數不清的紅綠色小旗在風中瑟瑟
地響。這時孫先生早已從臥鋪上站起來,在隨行人員的維護下走下了火車,徐步走
過歡迎的行列,含笑著答札,同學生們和民眾們見了面,談了話,然後同孫夫人及
隨行人員等,分乘汽車多輛,逕赴北京飯店。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孫先生一生是
如何熱愛學生,如何熱愛民眾,也可以看到當時的學生和民眾又是如何愛戴和崇敬
這位革命運動的偉大領袖了。這一個洋溢著熱情的場面,至今猶覺歷歷在目,留下
了永不能忘掉的深刻印象。

                溘然長逝

  自孫先生到達北京之日起,警衛總司令部即承擔了孫先生的警衛工作。我為了
佈置檢查這項工作,經常到孫先生所在的地方,親自巡視,特別注意到如何能保護
得更好。當時蘇聯駐華大使加拉罕,還特為孫先生派出三個蘇聯籍的警衛員,一名
柏瑞樓司該,一名羅辦,一名爾瓦樓司該,一道參加了這項工作。
  在孫先生抵京的第二天,正是1925年元旦,這天中午12時,段棋瑞派其子段宏
業及執政府秘書長梁鴻志到北京飯店與孫先生賀年。孫先生挺著精神親自出來招待,
併力述個人病體未癒,不能多為勞動,大約需要經過十幾天以後,才能夠與合肥晤
面,解決國是。段、梁辭出後,孫先生派汪精衛代表去段處答禮。當時段為了達到
他個人的企圖,在暗地裡已與孫先生展開了極尖銳的矛盾鬥爭,但孫先生處在當時
的情形下,不能不周旋於這些表面上的應酬。
  孫先生遠道而來,在全國注視之下,段棋瑞不能不表示招待,而孫先生看透了
段不會有誠意,一切招待,不過是出於敷衍,且孫先生恐因為招待開銷過大,耗費
公款,更加不宜,故在到京後不幾天,即面囑汪精衛代表辭謝段的招待。汪奉命後,
致函梁鴻志,委婉地辭謝了段的招待。
  孫先生到京後,雖然是在病中,各方前來訪謁的人很多,因個人精力關係,對
於接待頗感辛勞,但對於各方的熱情,又不能謝絕,迫不得已,採取了一個派定專
人分別接待的辦法。當時規定:由汪精衛、於右任、王法勤、邵元沖等,代表接待
軍政兩界人士;於樹德。丁惟芬、石瑛、馬超俊等,代表接待社會人士;黃昌谷、
楊杏佛、韋玉泉等,代表接待中外新聞記者。經過這樣安排,既能使各方面人士盡
情地與孫先生方面經常保持接觸和聯繫,又能免除了孫先生的過分辛勞,可以安心
靜養。
  孫先生到京後,馮玉祥一直沒有見面。馮之所以如此,是有其難言之隱。在北
京政變剛開始時,從國民軍的行動上看,雷厲風行,真像有一番革命新氣象,但是
後來局勢逆轉,政變的革命意義逐漸消失,北京的情況一天不如一天。馮不得已乃
急流勇退。當孫先生到北京時,馮先生在天台山,後在張家口,兩地均與北京相距
不遠,不是沒有可能與孫先生晤面,而馮所以沒有與孫先生晤面,是因為當時的北
京,已經是段棋瑞的天下。段對孫先生用盡一切手段進行抵制,使馮感覺到如果與
孫先生過於接近,必會招致段的更加猜疑和不滿。特別是馮很明白,孫先生所以北
來,是由於他的真誠相邀,等到孫先生抵京的時候,北京局勢已與政變初期發生了
根本變化,即使見了孫先生,又將如何談起呢?以致馮一直沒有和孫先生晤面。後
來馮每與我談及此事,總是耿耿在懷,似有不勝愧對孫先生之感。
  因為馮主動邀請孫先生北來,當孫先生到京時,馮雖不在京,而國民軍早即准
備好舉行盛大的歡迎,但因孫先生累於病,不能出席,乃臨時中止。國民軍將領為
了表示歡迎,特在1月6日假西車站食堂宴請孫先生隨行人員,到有汪精衛、徐謙等
數十人,從下午6時開始,直進行至8時許始散。
  孫先生的病,到京以後,不僅不見好轉,反而日甚一日,但對北伐軍進展情況,
猶特別關心,不時向左右垂詢一切。當孫先生得悉北伐軍已經順利地進入了江西將
要達到吉安時,特把李烈鈞召到面前,指示機宜,並吩咐他去江西一視,李奉命後
即辭別了孫先生南下。不料到1月25日孫先生的病勢忽然轉劇,即於26日上午1時由
北京飯店移住協和醫院。這時李剛到達上海,尚未轉往江西,汪精衛就給返回上海
的孫科去了一個急電,說「總理已在醫院開刀,發現了極危險的狀態,望諸友速來」
等語。孫科、李烈鈞等得到這個急電,就在第二天搭專車馳抵北京,逕到協和醫院
探視。
  孫先生移住協和醫院的當日下午5點,即施行手術,醫生斷定為肝癌,認為是不
治之症,非常危險。當時雖用鐳錠療治,僅可減少痛苦,不能根本解決。1月28日,
又將孫先生由協和醫院移住鐵獅子胡同行轅。
  自孫先生病情轉劇後,馮玉祥更加惦念。每天都有長途電話給我,要我探詢孫
先生的病況,我每天也有長途電話向馮報告。馮屢在電話中囑我要想盡一切辦法,
搶救孫先生的生命。言詞懇切,關懷備至。但馮猶感覺不足,曾於2月27日派其夫人
李德全持他的親筆函來京問候孫先生。馮致孫先生的親筆函原文是:「茲聞尊體違
和,至深系念,久擬躬親趨候,藉聆大教,並慰下懷。只以適染采薪,未能如願,
私衷抱歉,莫可言宣。茲囑內子赴京代候起居,務乞為國珍重,善自調攝,以期早
占勿藥,是所至禱。專此布肅,敬頌痊棋。」馮對孫先生的關懷與尊重的心情,充
分流露在這信的字裡行間。至於他以「適染采薪,未能如願」作為他不能「躬親趨
候」的原因,這正是隱約道出他內心的痛楚。
  3月11日上午、大家感覺孫先生的病勢逐漸危殆,就把事先由汪精衛寫好的遺囑
兩份,拿到孫先生面前,當時孫夫人、何香凝。孫科、汪精衛等全環繞在病榻周圍,
請孫先生簽字。孫先生的手已經發顫,簽完了遺囑之後,又在致蘇聯遺書上簽了字。
同日下午9時許,孫先生召孫科、戴思賽等到病榻前,囑咐要善事孫夫人,並詢汪精
衛粵中北伐情況。汪為了安慰孫先生,告以革命軍的捷報。孫先生聞汪言,囑電告
胡漢民,千萬勿擾百姓。因醫生戒多言,乃中止談話。10時許,又召汪精衛、孫科、
陳友仁、喻敏西等至榻前,告以:「本人此次北來,意在促成召開國民會議,解決
國是,以期能達到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目的,雖死九泉也可以瞑目了。」言罷,
淚如雨下。孫先生在得病後,自己言死,這還是第一次。此時孫先生的氣息上逆,
喘息不止,病象陡變,到12日上午,孫先生在床上轉倒很頻,現出情狀不安的樣子,
喉中哼哼作聲,在隱約中聽到孫先生口中不時發出「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呼聲。
此時醫生為孫先生進麥秕湯少許,但已不能受,多流出牙床之外。至此,孫先生的
言語已不大明晰,延至9時30分,這一偉大的革命者便停止呼吸,溘然長逝了!192
5年3月12日這一天,是中國革命運動蒙受損失的日子。因為孫先生的逝世,引起了
全國民眾的哀悼,同時也激起了全國擁護革命的巨潮。世界革命的人民,對於這位
偉大的革命家之死,無不寄予沉痛的悼念。

                治喪風波

  孫先生不幸逝世後,當日由孫先生行轅秘書處和國民黨中央黨部分別發出侵電,
向全國報喪。
  孫先生行轅秘書處發出的唁電,略謂:「大元帥前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客冬由
粵北上,提倡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以謀民族之獨立,與民權之確立。乃自
抵津京,肝疾日劇,醫治無效,於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逝世。
哀此奉聞。」國民黨中央黨部發出的唁電,略謂:「本黨總理孫中山先生,自抵津
京,肝病日劇,醫藥無效,於本月12日上午9時30分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逝世。革
命尚未成功,同志遽失導師,局勝痛悼,哀此奉聞。」
  段棋瑞在得悉孫先生逝世的消息,卻也裝模作樣地發表一道文告:「前臨時大
總統孫文,倡導共和,肇興中夏,辛亥之役,功成不居,仍於國計民生,殫心率劃,
宏漠毅力,薄海同欽。本執政夙慕勳,亟資匡濟,就職伊始,敦勸人都,方期克享
遐齡,共籌國是,天胡不愁,遽奪元勳,轉念艱虞,彌深愴悼!所有飾終典禮,著
內務部詳加擬議,務極優隆,用副國家崇德報功之至意。」
  當馮玉祥聽到孫先生逝世的噩耗時,感到非常悲痛。當時我常聽到從張家口來
京的朋友們說,馮每談到孫先生的死,就不禁一陣一陣難過,熱淚籟籟而下。有許
多接近馮的人全很詫異地說,馮與孫中山先生僅僅是神交,並未見過面,怎麼感情
這樣深厚呢?馮自己也常常是對人們這樣表示,他說:「我景仰孫中山先生幾乎有
20年了。我們彼此之間信使往還也已有多年,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和孫先生見面,
這在我心中是一件最引為遺憾的事。可是我並不因此稍減我對於孫先生敬愛的深情,
我總覺得我自己和孫先生在精神上站在一起,在他的啟示和鼓勵下,我受到了很大
的益處。」記得馮後來曾對我說過這樣兩句話:「最使我感激永不能忘懷的,是孫
先生瞧得起我,這位偉大人物死了,使我如何不傷痛不落淚呢?」「雖然段棋瑞和
張作霖節節進逼,迫使我們一時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全國人心所向,我相信孫先
生終會取得最後勝利。只要我們跟著孫先生走,一切自有辦法,可惜孫先生不幸死
了,使我們失去了保障,這如何使我不難過落淚呢?」此外,馮還曾對我談過這樣
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夢中會見了孫先生,孫先生拉著他的手,十分親熱地告訴他一
些革命道理。從馮的這些片斷談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如何地愛慕孫先生的為人了。
但是,馮終於沒有會見過孫先生,孫先生接受他的邀請北來之後不幸病逝,這更不
是馮所料想得到的事了。
  馮在哀悼孫先生之餘,立刻由張家口給我拍來一個電報說:「孫中山先生是中
國國民黨總理,是當代的偉大人物。今應約入京商議國是,不幸病逝在此,黨國遂
失領導,傷痛不已。聞已推定諸員治喪,由李協和主其事,余遠在張家口,不能即
來參加,凡一切用錢、用人、用物之事,望吾弟悉聽協和之命,倘因此發生意外,
兄與弟當共負其責也。」同時,馮又先後復了孫先生行轅秘書處和國民黨中央黨部
發出的報喪電報。另外,馮又親筆寫信向孫科慰問,並附送奠敬1萬元,托由徐謙帶
交。
  在孫先生易匱之時,我即用急電向馮玉祥報告,馮當日便下令,國民軍全體官
兵左臂纏黑紗,服喪一星期,以志哀悼;並規定以下三項:(一)由即日起所屬各
機關部隊均下半旗三天;(二)停止宴會及一切娛樂;(三八 日各機關部隊停止辦
公和操課一日。
  同時,馮玉祥並指定我負責襄助李烈鈞等為孫先生辦理喪事,盡力照料一切;
因李是孫先生治喪處的主持人,我經常到治喪處去和李等聯繫各項事務。關於孫先
生停靈公祭地點,治喪處主張在中央公園社稷壇(即現在中山公園中山堂)。當把
這個意見通知了段棋瑞,沒想到段和他周圍的人們卻大不以為然,僅僅表示可以在
天壇舉行。當時段派了內務部次長王耒代表到鐵獅子胡同孫先生行轅,先和汪精衛
接洽,說執政對在社稷壇停靈公祭不能同意。這時汪精衛便找到李烈鈞說:「總理
是創造民國的元勳,今應芝泉約來京不幸病逝,在社稷壇治喪,本屬天經地義之事,
有什麼不可以,沒想到執政府竟反對,殊令人不解。現在段的代表還在這裡,你可
以再和他講講道理。」李聽到汪的這番話,怒不可遏,當時就把段的代表找來,由
汪作介紹,汪指著李向王來說:「這是李協和先生。」於是李就開門見山地對王說:
「社稷壇為國家所有,不是段執政所得而私的。總理手創共和,段執政乃得今日安
居官苑。今總理為踐約北來,不幸病逝,治喪於社稷壇,段執政還能夠表示不同意
嗎?」王聽到李的這樣強硬抗議漲嘴結舌,大為氣餒,再也說不出什麼話來,僅僅
答應:「回去報告執政再說。」轉身就走了。於右任聽到這件事以後,大為震怒,
甚至竟跑到執政府找到段,拍桌大鬧,可見當時為解決這一問題雙方僵持的一斑。
  雙方既僵持不下,我為了謀求解決,便獨自去見段棋瑞。當走進段的辦公室,
我故意含笑向他表示道賀。段愕然不明究竟,緊接著連聲問道:「有什麼可道賀?」
我答:「孫先生是執政的政敵,現在死了,這豈不值得道賀嗎?」段歪著鼻子哼了
一聲,未再說什麼。我為了引到正題上去,接著又說:「孫先生究竟是一位了不起
的人物,生前有人怕他,現在死了還是有人怕他。」段問:「誰怕他?」我風趣地
答:「執政,你不就怕他嗎?」段說:「怕他什麼?」我說:「執政不怕他,為什
麼不讓在社稷壇舉行公祭呢?」段至此似已明白了我的意圖,他說:「沒有什麼,
我怕學生鬧事,去天壇公祭不也是可以嗎?」我說:「我看學生們不會鬧事,要想
鬧事,去天壇也會鬧事的。」段問:「你能保證學生們不會鬧事嗎?」我答:「只
要執政答應在社稷壇公祭,學生們要求就都滿足了,還鬧什麼事呢?」最後段說:
「只要你有把握使學生們不會鬧事,我就可答應在社稷壇公祭。」談到這裡,我便
告辭,剛走出門,又回到段的辦公室。段問道:「怎麼又回來了?」我答:「還有
事想向執政報告。」段問:「什麼事?」我說:「執政這樣做顯著多麼偉大,不過,
我看執政還可以做得更偉大些。」段問:「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7』我說:「執政既
然允許在社稷壇停靈公祭,如果執政再去親臨致祭,那豈不更偉大嗎T』段連忙頻稱:
「不行,不行。」接著我舉諸葛亮吊周瑜的故事將他一軍,段似有所動心。我緊接
著說:「執政親臨致祭,昭示天下,與諸葛媲美,這是何等偉大啊廠段說:「我去
致祭,恐怕學生們乘機鬧事。」我說:「只要執政親去致祭,學生們只有對執政越
發敬重,哪會鬧事?執政的安全,我負完全責任。」最後,段終於答應了親臨社稷
壇致祭孫先生。我回到治喪處,只告以問題完滿解決,段同意在社稷壇公祭,並要
親臨致祭。不過,經過的內幕,當時我卻沒有和盤托出,所以要如此,一則為了要
維護孫先生的尊嚴,一則為了還想當眾暫給段留點面子。
  當治喪處得悉段棋瑞將親臨致祭孫先生的消息,便預為作了佈置。沒想到段最
後答應我的話發生了變化。事情是這樣:當我向段告辭後,段的左右聽到段將往社
稷壇致祭孫先生,顧慮重重,認為不可,萬一發生意外,危及段的安全,這將如何
得了。於是紛紛對段勸阻,不可輕於親自出馬,聽說段的親信朱深竟為此跪在段的
面前不起,要求打消原意,免遭不測。段遂臨時決定中止親往致祭。

                沉痛哀悼

  孫先生的遺體,經過防腐手術大殮之後,因停靈公祭地點遲遲沒有解決,故暫
留在醫院裡,嗣以公祭地點解決,治喪處立即決定3月19日舉行移靈。這天上午9時
30分,先舉行了一個祈禱儀式參加者只有孫先生家屬及部分特邀人士。11時15分開
始移靈,首由黃惠龍、馬超俊等八人,將遺體抬出,孫先生的靈樞,系由特別組成
的親近人員輪流倒替界之而行,許多人均以一抬先生靈樞為榮。當時將抬靈和守靈
人員分成三組:第一組為汪精衛、張繼、孔祥熙、林森、石青陽、宋子文、喻敏西、
石谷青等;第二組為於右任、陳友仁、李大釗、白雲梯、鄒魯、戴季陶、邵元沖、
鈕永健等;第三組為李烈鈞、姚雨平、郭夏初、焦易堂、鄧彥華、朱卓文、蔣雨、
林祖涵等。另外由黃惠龍、馬湘、鄧彥華、趙超、李朗如、李仙根、馬超俊、吳稚
覺、李榮、林耀光等擔任靈堂照料。
  孫先生的靈樞,從協和醫院移往社稷壇時,東單三條及帥府園的交通完全斷絕,
王府井也是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從王府井、東長安街,經夫安門,直到中央
公園社稷壇靈堂,兩旁站立各界送靈的群眾,不下12萬人。我則來往於協和醫院與
中央公園社稷壇之間,指揮警衛。警衛總司令部除派出警衛部隊擔任警衛外,並在
前門以西城牆馬道上鳴放禮炮,以志哀悼。在靈樞經過的地方,許多人都爭著向前
近一近孫先生的靈樞,或者向前摸一摸孫先生的靈樞,大家的心情是極度沉痛悲哀
的,不少人都流著眼淚,哀悼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正因為群眾都爭著向前,要
看一看孫先生的靈樞,人群過於擁擠,以致警衛部隊的官兵,幾無法維持秩序,有
時警衛部隊的士兵將學生和民眾擠倒,教職員便上前說:「沒有什麼,這是咱們自
己的隊伍。」有時學生和民眾將警衛部隊的士兵擠倒,警衛部隊的官兵便出面說:
「咱們全是自己人,沒有關係。」靈樞到達中央公園,停在社稷壇大殿正中,安放
穩妥後,全體向孫先生遺像行三鞠躬禮。記得當時汪精衛對於孫先生之死,淚流滿
面,有時哭泣失聲。沒想到後來他竟背叛了孫先生的遺志,認賊作父,甘充漢奸,
豈是孫先生始料所及!
  孫先生的靈樞安放在社稷壇大殿後,經過一番籌備,治喪處便決定了公祭日期,
3月23日國民黨黨員公祭,24日、25日各界公祭。每天有許多來賓和機關代表等前來
致祭,花圈、輓聯,何止萬千!在整個中央公園裡,呈現著一片莊嚴肅穆的氣象。
  公祭之前,馮玉祥從張家口致電治喪處,表述個人的哀思,宣示個人的心願,
期有以慰孫先生的英靈,原電如次:「中山先生,手創共和,身許邦國,承天革命,
比跡湯武,覺世牖民,追蹤盧列,哲人雖萎,名譽猶存,盥誦迥環,益增涕泅。當
此國亂未平,百端待理,凡屬後死,自當奉為圭桌,勉步前塵,本堅忍不拔之精神,
為世界大同之奮鬥,以副綿綴之苦心,而慰英靈於天上。」
  到了公祭的那一天,執政府臨時通知治喪處,忽謂段因腳腫,不能親來致祭,
改派內務總長龔心湛代表。當時聚集在社稷壇階前的幾千學生和民眾,也正在期待
段能親來致祭。李烈鈞接到執政府的這個通知後,非常氣憤,認為必須把「執政」
的爽約失信,公諸人民。李便站在社稷壇階上向學生和民眾揭露段自食其言,不肯
親來致祭的情形,接著說:「諸君今日熱心前來祭奠孫中山先生,如此踴躍,一半
是欽敬孫先生,一半是欲瞻仰孫先生的遺體,但是,孫先生遺體容易見,段『執政』
的『風采』不易見。孫先生不過是主義的先導者,將來實行主義,繼續奮鬥,其責
任仍在學生和民眾,像那些昏庸腐朽之輩,是絕對不能主持國家大事的。」並且說:
「是的,因為孫先生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喪權辱國,封建軍閥和帝國
主義一樣,恨孫先生,怕孫先生;活著怕他,死了還是怕他。」最後高聲說:「死
總理嚇死了活執政!」一時群情激昂,為之大嘩,等到龔到達社稷壇時,守門的學
生立即給了一個難堪,不准他走正中路階,龔只好沿側路進入靈堂,讀完段的祭文,
即匆匆退去。
  因段棋瑞要親臨致祭,李烈鈞曾預為撰就答詞,準備屆時宣讀,原文如下:
「邦國不幸,元首上賓,舉國悲傷,山頹安仰。中山罹病之始,承執政府派員視疾
延醫,厚誼隆情,靡不周至。今日開吊,復蒙執政躬臨祭奠,並致哀詞,家族及治
喪處同人,實深感德。回憶辛亥建國,中山倡之,而合肥和之,馬廠起義,則合肥
倡之,而中山和之,是中山與合肥在民國已往之歷史,已有至深的關係,為全國人
所敬仰。曹吳亂國,聯合興師,合肥與中山又共赴國難,是合肥與中山先生在最近
歷史,其密切之關係,更有異於尋常者。中山與合肥實吾國兩大天柱,茲不幸折其
一矣,後此兩公應共負之責任,則合肥一人應負之。羹湯頻年,四百兆同胞陷於水
深火熱者,不獲綏濟須臾,想合肥視民如傷,必有以慰九泉良友、海內同胞者。烈
鈞代表致謝,而遠引及此,表同人敬慕賢者之意耳,惟合肥祭焉。」統觀全文,對
段可謂寵飾備至。不料段自毀原議,改派代表致祭。隨後梁鴻志前來致祭,李便把
原答詞交梁帶給了段,聽說段看後,深為追悔,認為失去了一個增加個人光耀的機
會。
  4月2日,孫先生靈樞移奉西山碧雲寺,參加送殯的群眾,有30餘萬人。從西直
門一直送到西山碧雲寺的還不下兩萬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各大中學校學生、民眾和
國民軍官兵。他們沿途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中山主義萬歲」、
「國民革命萬歲」等口號。這一天我親率警衛部隊擔任警衛,以一連擔任護靈,其
余擔任沿途警衛。李烈鈞在起靈前,召集警衛部隊的官兵作了一次簡短講話,說明
應行注意的各項事宜,並散發路線圖,以供參考。靈樞是放置在一輛炮車上,因碧
雲寺是在西山上面,為了平穩地把靈樞運上去,先順著山道地形,用木板搭成長坡,
屆時再用幾十丈長的麻繩,拴在靈車前端,由執紼人們挽曳而上,很穩當地把靈樞
運了上去,安放在碧雲寺內。然後大家向孫先生遺體舉行告別的儀式,送殯的人們,
這才懷著依依難捨的心情陸續下山返回城裡。
  孫先生舉喪的費用,殮殯開支,完全為治喪處自行籌措,推由孔祥熙負責其事;
遵照孫先生生前意旨,沒有接受段政府的撥付。
  孫先生的靈樞,安於西山碧雲寺後,孫夫人及孫先生隨行人員即陸續離京南返,
治喪處也移至上海辦理結束。我和他們,有的是舊識,有的是新交,朝夕相處了四
個月。握手送別時,不禁各有一番依依不捨之情。於右任在和我分手時,特把孫先
生的遺囑,恭錄在扇面上,贈作紀念。
  馮玉祥認為孫先生是締造共和、創建民國的元勳,為了追崇豐功偉績,垂示後
世,主張在北京中央公園為孫先生鑄銅像,悼供中外瞻仰。曾讓我們向段棋瑞的執
政府提出建議,但經一再申請,終未得到段的同意。馮這一心願,最後也成了泡影。
  (鹿鐘麟:《孫中山先生北上與逝世前後》)

TOP

3.臥病北京的日日夜夜

  一代偉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頑強地同病魔作斗
爭。當年護理和治療孫中山的護士。醫生,留下了偉人臨終前的記錄……
  事情雖然隔了三十多年,我(即何芬--編者注)卻記得清清楚楚。那時,我
在德國醫院當護士,院長派我到北京飯店去護理孫中山先生。當時,中國遍地烽煙,
民不聊生,我們年青人都感到苦悶,正在這個時候遇見了偉大的革命家,你說我心
裡是多麼高興呀!
  中山先生的生活很簡樸,吃的、穿的都很樸素。在他病重的時候,我按照醫生
囑咐,每天餵水果罐頭汁給他喝。他總是問我:水果呢?我告訴他送到廚房做了點
心,他就含笑著說:「好!不要糟踏了!」
  每天清晨,我一跨進病房,中山先生就很有禮貌地對我說:「早安!」傍晚,
當我離開病房的時候,中山先生也要說聲:「晚安!」每次量體溫、試脈搏或是喂
藥以後,他都要說:「謝謝你!」有一次,他燒得唇乾舌焦,我用藥棉蘸涼開水潤
他的嘴唇。這時,他雖然難受得兩眼睜不開,也不能說話了,還合掌向我表示謝意。
  中山先生的病癒來愈沉重了,他徵求我的意見,願不願意晚上就在這裡歇宿,
有事好找我。我當然答應了。可是,一連幾個晚上都沒有人來叫醒我。原來中山先
生怕我白天工作累了,晚上要好好休息。這些看來好像是生活瑣事,都表現了中山
先生謙虛、體貼人的高貴品質。
  那時候全國人民都關心著中山先生的身體健康,北京各報差不多每天都發表有
關先生病況的消息。有一次,由於夜班護士疏忽,病房溫度沒有調節好,影響中山
先生體溫增高。第二天,報上說是白班護士的責任。我是值白班的,看了這條消息
委屈得哭了一場。中山先生知道了這件事,馬上通知各報一定要在次日更正這個事
實。先生這種處處認真負責的精神,使我深深地受到感動。
  跟隨過中山先生的人,都知道中山先生愛讀書。我親眼看見中山先生就是在重
病中也堅持了學習。中山先生每天都要閱讀報紙,在病勢沉重的時候,他自己不能
閱讀了,就由孫夫人念給他聽。在病中,中山先生也不忘宣傳革命,他一再鼓勵我
讀革命書籍,還把親手簽名的幾十本《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和(建國方略》
等書送給我,要我轉送給我所相識的朋友們。
  在北京飯店,請來許多醫生為中山先生治病。有位德國醫生建議請中山先生住
到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去,被先生拒絕了。他說:「東交民巷是租界,我不去!」
最後,還是住的協和醫院。在中山先生生病的時候,段棋瑞政府曾經數次派人來看
望,都被先生嚴詞拒絕了。與此相反,蘇聯來的顧問鮑羅廷夫婦等人來了,中山先
生和他們談國家大事,一談就沒個完。中山先生經常向我講偉大的革命導師--列
寧的故事,對我啟發很大。1929年我到德國學習助產士,路過莫斯科的時候,我遵
照中山先生生前的指示,特地去瞻仰了列寧墓。
  1925年春,我(即王逸慧--編者注)在北京協和醫院擔任住院醫生。一天,
接到外科主任的電話,要我隨救護車到北京飯店接一位孫博士到EZ樓住院。
  當我到達北京飯店帶救護床去孫博士的房間時,才知道孫博士原來就是辛亥革
命後在福州鼓舞過我革命熱情的孫中山先生。當時他躺在床上,面部呈重度的黃疽,
疲瘦無力,看了令人難過。孫夫人宋慶齡女士在一旁慇勤服侍。我說明來意後,孫
先生雖然腹部有刀割似的疼痛,仍然向我微笑示意。
  孫中山先生住進協和醫院病房後,休息十多分鐘,我就向宋慶齡女士詢問病史,
並給孫先生進行體格檢查和採取有關標本作常規化驗,孫先生非常能和醫生合作,
表現了高度的耐心。
  孫先生患病初期階段,是由德國醫生診治的,經診斷為肝膿腫。經過比較長期
的注射治療,引起前臂部靜脈血管栓塞性硬化病變。
  孫先生移居協和醫院後,經我們幾天的詳細研究,需做剖腹檢查手術,即由劉
瑞恆院長向孫先生和宋慶齡女士作解釋。當時孫先生在京的家屬和親友不能作決定,
但孫先生本人是醫生,對醫學科學有研究,即表示同意。
  在做剖腹檢查手術的那天早晨,整個E樓及手術室的醫生。護士及所有工作人員
都緊張起來上樓的會客室裡擠滿了孫先生的親友。參加施行手術的有外科主任、劉
大夫、顧大夫和我,手術室看臺上有德國醫生和幾位其他醫生。
  切開腹壁後,看到整個肝臟表面、大網膜和大小腸面上長滿大小不等的黃白色
的結節。主任醫生要我伸手進去摸一下肝臟,我發覺結節發硬,整個腹髒內的臟器
已粘連在一起了,這時,主任醫生以拳頭比擬給看臺上的醫生看,說明肝臟表面的
結節,好像凸起在拳頭上的指拐一樣。當時手術室內所有的醫護人員面色突然發白,
內心有說不出的難過。主任醫生在肝上取出小塊組織作活體檢查後,即將腹部傷口
縫合。整個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孫先生一直表現非常合作,並有高度耐痛的
精神。
  經過手術證明孫先生的病是肝癌,因已蔓延到全腹腔,引起飲食及大小便的困
難,全身黃疽,皮膚發癢且有極度的疼痛,但孫中山先生能盡力忍受,床邊案上放
了各種書報,隨時閱讀,時刻不忘國家大事,經常召請有關人士,指導革命方向。
來訪的客人向他探詢病情時,孫先生多不解釋,只談有關革命事業的問題。的確,
在孫先生的一生中,只想到如何做好革命工作,為民造福,而對自己的生命危險和
疾病是從不考慮的。這種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牢記不忘的。
  到3月11日上午,中山先生知道自己的病已無法挽救,就口述了三份遺書。當中
山先生在遺書上簽完字,我上前移炕桌的時候,先生還安詳地對我說:「謝謝你!
你的工作快完了!」
  (何芬:《中山先生在北京臥病的時候》);
  王逸慧:《回憶孫中山先生臥病的日子》

TOP

4.孫中山立遺囑的兩種說法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現在革命尚未成功……」
  人們大多熟悉孫中山的遺囑,但立遺囑的經過怎樣?遺囑是誰起草的?下文將
詳細告訴你。

                說法之一

  1924年冬,孫中山先生由廣東繞道日本入京,主張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是。
不幸入京後即患病,就醫於協和醫院。嗣因發現是癌症,協和醫院認為無能為力,
乃於1925年春,移住鐵獅子胡同行館(原顧維鈞的住宅),請中醫診治。以後病勢
日漸沉重,漸至不起。
  孫中山先生患病期間,廣州、上海等地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
均紛紛來京探問。當時中國國民黨北京執行部時常舉行擴大會議--實際上等於中
央執行委員會移京舉行,決定有關重大問題。參加會議的人,除原來北京執行部的
中央委員李大釗、丁惟汾、王法勤、於右任、顧孟余、徐謙、於樹德以外,還有汪
精衛、林森、張繼、鄒魯、謝持、吳稚暉、李石曾等以及中央候補委員韓躪符、路
友於、傅汝霖等人。開會時,一般總是推汪精衛擔任主席。
  某次擴大會議上,因孫先生病勢嚴重,汪精衛提出要為孫中山先生起草一個遺
囑以備萬一。當時公推吳稚暉起草。下次會議時,吳稚暉提出遺囑草稿,搖頭晃腦
地當眾宣讀。我不記得原文,大意就像普通人的遺囑一樣,勉勵黨員們完成他未竟
之志;文字不長,不過百餘字,我只記得最後一句是「勉旃!勉旃!」極為酸腐。
汪精衛一面聽一面搖頭。宣讀完了,汪精衛問大家的意見,大家都不吭聲。汪精衛
發言人意說:「這個草稿不大好,不能表達孫先生的革命精神,也不能鼓舞黨員們
的革命鬥志。」並自告奮勇說:「我來起個草試試看。」
  下次會議汪精衛提出他的草稿,當眾宣讀,經過大家反覆討論,一致認為的確
比吳稚暉的草稿好得多,遂一字不易地通過汪的這個草稿,把這個草稿交給孫夫人
宋慶齡,準備乘孫先生神智清醒時簽字。聽說她怕刺激孫先生,一直不肯拿給他簽
字,直到病勢危篤時,才由宋慶齡扶著孫先生的手簽了字,這就是後來風行一時的
《總理遺囑》。
  這個遺囑的文字和內容確實不錯,能夠表達孫先生的革命主張,不能因為出於
汪精衛的手筆而降低它的價值。因為當時汪精衛的革命偽裝還未暴露,他還是站在
國民黨左派的立場上,後來,這個遺囑經過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議通過。

                說法之二

  孫中山先生逝世前曾立有遺囑。流行的說法是,《遺囑》及《家事遺囑》系孫
中山本人口授,由汪精衛筆錄。然遺囑產生經過究竟怎樣?即使是當時逐日詳細報
道孫中山病情及治喪情況的《大公報》,對此亦語焉不洋。該報載:「中山病狀,
近五日內日趨危險,昨晨已不能飲食,惟神思尚清楚,囑進日前所準備遺囑,手自
簽字,囑咐家人,語至數十分鐘……」
  《申報》報道得更簡略:「孫中山病勢,至昨夜驟惡,急招國民黨幹部留下遺
言。」
  近翻閱1928年上海廣益書店出版的《孫中山叢書》第四集,見有黃昌谷(當年
曾跟孫中山同赴北京)寫的《中山先生北上與逝世後之詳情〉,文中有孫中山留立
遺囑的詳細經過,現介紹於下,以饗讀者。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取道日本北上。一路上夜以繼日處理
公務,加之旅途勞頓,以致12月4日至天津後,歷年積勞之疾一朝並發。
  1925年 1月  26日二孫中山因久治不愈,進北京協和醫院,確診為肝癌晚期。
遂延請各國名醫診治,並採用西方最先進的鐳錠療法,然終不見效。遂於2月18日出
院,移住鐵獅子胡同5號行轅,改以中醫施治。
  至2月24日,孫中山病情陡惡,隨行人員焦急萬分。是日下午3時,一位女看護
對宋慶齡、孫科、汪精衛等人說:「依我的經驗看,恐怕孫先生已到了極危險的時
候了,你們諸位有什麼話要向孫先生請示,現在恐怕已經是到了時候了。」
  早在1月26日確診孫中山身患不治之症後,隨行的家屬及國民黨要員,均極力主
張預備一個遺囑,萬不得已時,請孫中山簽一個字,以作全黨遵守之信條。今日見
孫中山生命垂危,認為此事宜速辦,毋容再拖延,便公推汪精衛負責辦理。
  汪精衛把孫夫人宋慶齡請出病室,徵得她同意後,便與孔祥熙等走到病榻前。
這時孫中山似睡非睡,聽得有人進來,張開眼問道:「你們有什麼事呢?」言畢又
閉上了眼睛。汪精衛彎下腰,婉轉地說:「我們四個人今天是以同志的資格來看總
理的病況的,總理的病大概不久就可以好了。不過好了之後,必需長時間的調養。
調養期間,本黨的事情很多,又是很忙,不能夠停滯的,一定要有同志,代總理去
執行黨務才好。要有同志能夠代為執行黨務,合乎總理的意思,沒有錯誤,一定要
總理先說幾句話,讓各位同志有所遵守才好呢。」汪精衛講話時,孫中山聽得很認
真,他沉靜了一會兒說:「我沒有什麼話要說啊。」汪精衛再次勸道:「總理的病
一定是可以好的,不過在沒有完全好之前,恐怕調養的時間太久,不能夠理事務,
所以還是希望總理早說幾句話,讓我們能夠遵守,照那些話去進行黨務才好呢。」
  孫中山沉默了許久,睜開眼,神志極為嚴肅地說:「我看你們是很危險的啊!
我如果是死了,敵人是一定要來軟化你們的;你們如果不被敵人軟化,敵人一定是
要加害於你們的;你們如果要避去敵人的危險,就是一定要被敵人軟化,那麼我又
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汪精衛又用極為誠懇的語調請求說:「我們跟隨總理奮鬥了
幾十年,向來都沒有怕過危險,以後還怕什麼呢?向來沒有被敵人軟化過,以後還
有什麼敵人能夠軟化我們呢?不過總是要總理先告訴我們幾句話,令我們有所遵守,
方知道怎麼樣向前去奮鬥呢。」
  孫中山見汪精衛等懇求再三,緩聲問道:「你們要我說什麼話呢?」汪精衛見
有了轉機,連忙說:「我們現在已預備好了幾句話,讀給總理聽,總理如果是贊成,
便請總理簽個字,當做總理所說的話。總理如果是不贊成,便請總理另外說幾句話,
我可以代為筆記下來,也是一樣。」孫中山聽到這裡,便說:「好呀,你們預備了
什麼話呢?念給我聽吧。」汪精衛便拿出一張紙來,低聲朗讀: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
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
《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
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孫中山聽完後說:「好呀,我很贊成。」這時又有一位家屬(孔祥熙)請求說:
「先生對於黨務,既是贊成說幾句話,對於家屬,可不可以照這個樣子,也說幾句
話呢?」孫中山說:「可以呀,你們要我說什麼話呢?」汪精衛隨即又取出一張紙
來念道: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
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吾志。此囑!」
  汪精衛讀完後,孫中山點頭說:「好呀,我也很贊成呀。」汪精衛緊接著說:
「總理既然是很贊成這兩張字,今日可不可以就簽一個字,當做總理自己說的話一
樣呢?」孫中山點頭同意:「可以呀!」注精衛於是開門出病室去拿筆。
  這時宋慶齡正坐在客廳裡慟哭,見汪精衛開門出來,立時走進病室。孫中山見
夫人哭得很傷心,便決定暫不簽字,以免去夫人對病人的絕望,所以當汪精衛拿了
筆進來時,便說道:「今天不要簽字,過幾天再看吧。」眾人遵命,從病房中魚貫
退出。以後大家因擔心引起孫中山及夫人傷感,所以均不再提在遺囑上簽字事。
  轉眼兩個多星期過去了,孫中山的病已到了百藥罔效、群醫無策的絕境。3月1
1日上午8時許,何香凝發現他的眼睛已散光,便與汪精衛等商量,準備讓孫中山在
遺囑上簽字。延至正午以後,孫中山掙扎著對榻前伺候的人說:「現在要分別你們
了。」隨即示意汪精衛近前,吃力地說:「拿前日所預備的那兩張字來呀,今日到
了簽名的時候了。」汪精衛便取出上月24日所寫的(遺囑)及(家事遺囑》,由宋
慶齡托著孫中山的手腕,用鋼筆在上面簽上「孫文」字樣。簽字後又用極安靜的態
度,向家屬-一囑咐後事。次日(3月12日)上午9點30分,締造中華民國之第一偉
人孫中山終於與世長辭。(於樹德:《中山先生遺囑的起草經過》;
  駱盛、茂倩:《孫中山立遺囑》)

TOP

5.悼念輓聯集錦

  孫中山逝世後,海內外各地送來的輓聯近千副。這些輓聯凝煉簡潔,內容深刻,
表達了人們悲痛悼念之情,這裡收集了幾副傳世佳作。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京病逝,舉國上下,沉痛哀悼。
  據史料記載,在中央公園公祭中山先生時,各地送來近千副輓聯。有各省市國
民黨黨部、各人民團體具名的,有軍政界人士、社會名流、青年學生敬挽的,海外
僑胞、外國友人送的輓聯也多有所見。
  在這些輓聯中,李大釗同志的長聯可謂傳世佳作。全聯214字,反映了李大釗對
孫中山為革命奮鬥一生的高度評價,表現出一位供產檔人決心改造中國、完成中山
先生未竟之志的宏偉氣魄。這副輓聯的全文是:
  廣東是現代思潮匯注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子遺,外邦通市,乃至太平
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淘
舊,揚民族大義,決將再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
  中華為世界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凌,甚至共管
陰謀,爭思奴隸牛馬爾家國;吾黨適丁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
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惟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
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還有一些同志,當時是三民主義的信徒,後來繼承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領導成員。他們在挽中山先生的對聯中,表達了緬懷
故去領袖的哀思,抒發了自己憂國憂民的胸臆。比如柳亞子同志寫的輓聯是:樹弱
小民族解放先聲,列寧而還,公其健者;與帝國主義奮鬥救世,斯人已往,誰其嗣
之。熊克武同志寫的輓聯是:
  與民國性命相依,討賊成功身速死;
  失吾黨創造先覺,枕戈待旦淚頻揮。方鼎英同志寫的輓聯是:
  同志者哀之,異趣者哀之,乃至交通各國莫不哀之,沈沈大陸,獨有千秋,翻
幸先生得死所;
  制定乎未也,功成乎未也,即求喘息粗安亦猶未也,夢夢彼蒼,不遺一老,吁
嗟後死何生為。
  邵力子同志巧妙地離政治於輓聯之中,寫得頗有見地,但又通俗易懂,看了耐
人尋味:
  舉世崇拜,舉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麼人,愈見先生偉大;
  畢生革命,畢生治學,倘把革命與治學分成兩件事,便非吾黨精神。
  後來擔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趙祖康同志,當時在江蘇寫了一副輓聯,與邵力子
同志所作彷彿是一唱一和:
  毀公半天下,哭公半天下,毀公者不識公,哭公者未能繼公,傷哉死者有應,
恐難瞑目;
  禍國有人焉,愛國有人焉,禍國也難言國,愛國也可曾收國,殆已國亡無日,
孰不痛心。
  還有一副寓意深長的輓聯,是當時北京大學台灣同學會寫的:
  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
擔。
  這副輓聯,表達了台灣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心願。今天,在中華民族面臨第三
次騰飛的重要時刻,人們緬懷中山先生業績,更盼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與台灣
同胞攜手共建「四化」強國。
  1938年3月,中供中央所在地--延安軍民集會,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先生逝世十三週年暨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在大會的前天深夜,毛擇柬主席親自撰擬
了三副輓聯,由郭沫若同志書寫後,掛在會場裡面,引起到會者的普遍注意。其中
一副是這樣寫的:
  國共合作的基礎為何?孫先生云:供產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
  抗日勝利的原因安在?國人皆日:侵略陣線是和平陣線的死對頭。
  毛主席把這次大會的兩個主題,恰當地在對聯中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用問答
的方式,生動而巧妙地表述了孫中山的國共合作的正確政策及其基礎,指明了抗日
戰爭必定勝利的原因。這副對聯,內容深刻,通俗易懂,使人過目成誦,歷久不忘。
  (丁聞、成闕大業慰英靈--《介紹幾副悼念孫中山先生的輓聯》;張過:
《毛擇柬主席紀念孫中山先生聯》)

TOP

6.移靈社稷壇及奉安大典盛況

  斯文詳細介紹了孫中山逝世後移靈社稷壇、靈棲碧雲寺、骨埋紫金山的悲痛、
隆重場景。
  由此可知當年人們對孫中山逝世的沉痛哀悼,國民政府舉行奉安大典的空前隆
重。

           梁啟超弔唁受害與移靈社稷壇盛況

  當中山先生逝世時,段棋瑞方出席國務會議,聞報立命散會,並停止辦公,下
半旗志哀,諸閣員亦齊詣靈床弔唁,旋派柏文蔚、王耒為政府治喪代表。
  時蘇俄駐華大使加拉罕,暨鮑羅廷、伊鳳閣及日本新聞記者多人,亦爭先來吊。
孫科以中山先生遺囑,須將遺體保存,當與協和醫院商妥,於是日12時30分,將黨
國旗覆遺體,用軟床界出正寢,扶上病車,逕駛往醫院之南樓,由醫師等先用防腐
藥水敷抹遺體,以便施行手術,並留侍從武官馬超俊、鄧彥華、李榮、李朗如、李
仙根、趙超、梅光培、劉季生等八人,在側守侍。當晚即組織治喪辦事處,通電國
民黨黨員,左臂纏黑紗,停止宴會及娛樂七日;而廣州軍政府則於是日通令所屬各
官署:軍營、軍艦下半旗一月、文武官吏停止宴會一月,民間輟樂七日;文官左臂
纏黑紗一月,武官及兵士於左臂及刀柄上纏黑紗一月,官署公文大小印章用藍印色
一月,以志哀悼。
  14日,德、法、英、比、荷、丹麥、瑞典、葡萄牙、西班牙等各國公使,均躬
蒞弔唁,次日,協和醫院醫師對中山先生遺體施行手術,先由心部微下方外皮割開,
徐將心臟腸胃取出,由劉瑞恆檢查病源,發現肝囊內有小核六枚,在醫學上名為膽
沙;肝部亦有癌,為致命傷。當用藥水洗滌,分儲玻璃瓶內,旋將腹內加以洗滌,
排除毛細管空氣,由左腿注6Foomalin40%藥液,再用藥線縫好傷口,儀容如生。然
後請孫夫人、公子科,及女婿戴思賽、妻舅宋子文等人視,皆撫屍痛哭,醫師及侍
從武官亦揮淚不止。時正上午10時,遂舉行小殮,遵中華民國禮制,身著大禮服,
戴禮帽,足穿皮靴,由馬超俊將遺體導人棺內。棺作橢圓形,前端微方,為美國良
材,上方用玻璃為蓋,俾眾於弔唁時,仍得瞻仰。11時,殮畢,家屬及侍從齊向靈
櫬行禮乃退。
  是日,梁啟超曾至行館弔唁。自清末以來,梁主立憲,孫主革命,政治見解互
歧,人民國後,亦各行其是,甚少合作機會。故上海申報18日記其事云:「三月十
四日,梁啟超至中山行館弔奠,致奠後,由汪精衛招待,其談話有可記之價值。茲
拉雜書之於後。梁問孫先生病逝時情形,汪即略述梗概,並謂先生自十一日夜半以
後,已不能為有連貫的發言,惟斷斷續續以英語或粵語及普通語呼『和平』『奮鬥』
『救中國』等語。梁極感歎謂:『此足抵一部著作,足貽全國人民以極深之印象也。』
時有黨員問:『昨日晨報所載足下論先生為目的不擇手段等語,作何解釋?』梁謂:
『此僅慨歎中山先生之目的未能達到。』黨員尚欲繼續質問,汪謂:『梁君弔喪而
來,我們如有辯論,可到梁君府上,或在報上發表。』黨員始無言而退。」(見
《梁任公先生年譜》)可見某黨員之忠於領袖,未能排除意氣,汪兆銘之應對如禮,
善於解圍,梁啟超之唁弔受窘,仍能從容應付,亦中山先生喪禮極饒興味之插曲也。
  嗣由治喪處決定19日大殮後,其靈樞自協和醫院移至中央公園社稷壇大殿安放,
並派定異像人員分為三組:第一組:張繼、汪兆銘、孔祥熙、林森、石青陽、宋子
文、喻敏西、石瑛;第二組:於右任。陳友仁、李大釗、白雲梯、鄒魯、戴傳賢、
邵元沖、鈕永建;第三組:李烈鈞、姚雨平、郭泰棋、焦易堂、鄧家彥、朱卓文、
蔣作實、林祖涵。並派黃惠龍、馬湘、鄧彥華、趙超、李朗加、李仙根、馬超俊、
吳敬恆。李榮、林耀光在靈樞兩旁,幫同照料。移靈時,由京警衛總司令部於前門
以西城牆馬道上,擇定適宜地點,鳴放禮炮三十三響志哀。
  19日上午10時,中山先生靈樞自醫院異至大禮堂,行家禱禮。禮畢,由第一組
人士張繼、林森等八人,用青布挽樞環將靈扶出禮堂。時各團體、各學校、中外男
女送殯人士,已漸次集合,由指揮員王樂平等分別指揮在東單三條胡同、王府井大
街、帥府園等處街道兩旁用眼站立並發給青紗白花,秩序齊整。送殯人數有12萬餘
人,由協和醫院至中央公園,幾無一片隙地,花圈輓聯,觸目皆是,實為北京空前
未有之盛舉。其送殯行列,以京師警察廳保安隊、執政府軍樂隊前導,並由航空署
特派飛機三架,繞空飛行,散佈遺容。依次為各民眾團體代表,段執政及各機關代
表,各大中小學校男女學生及教職員、護衛隊三營、各國公使館隨員及旅華外籍人
士及親族等,其執紼者分左右列:左紼執頭吳敬恆、執尾於樹德,女界陳肇君、伍
智梅、皮以書等;男界宮崎民藏、山田純三郎、井上謙吉、陳少白、徐紹楨、周道
腴、劉守中、李煜瀛、王正廷、馬敘倫、易培基、王陸一、陳去病、傅汝霖、馬素、
陳耀祖、韋玉、鐘才宏、謝英伯、張季駕、徐元浩、蔡公時、狄侃、徐堪、鄧飛黃、
王用實。黃日葵、陳和銑、劉盥訓、谷正倫、許實駒、於方舟、袁同禮、周鰻生。
楊永泰、馬君武等91人。右紼執頭黃昌谷,執尾朱和中,女界何香凝、謝蘭馨、王
惠芝等;男界鮑羅廷、營野長知、菊池良一、丁惟汾。王法勤、茅祖權、謝持、楊
桂、徐謙、楊庶堪、蔣夢戰、謝無量、吳玉章、路友於、范體仁、馮自由、喬宣齊、
顧孟余、韓城符、趙鐵橋、李肇甫、黃郭、恩克巴圖、劉成禹、熊式輝、王樂平、
蔣作實、彭程萬、鄭洪年、吳忠信、劉揆一、朱齊青、姜紹漠等95人。孫夫人乘青
玻璃馬車隨樞而行,最後有憲兵一隊,專供護衛。


  因送殯執紼人數眾多,至12時許始抵中央公園,一時軍樂大作,軍隊立正致敬。
靈入園後,歸異至社稷壇大殿靈堂安放,上懸遺像及「有志竟成」橫匾,兩旁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對聯,棺上蓋以青天白日旗,靈後黑慢,為家屬
所住。2時許,送殯代表及執紼人員先後向靈棕行禮退出。至園內佈置,頭門扎素色
彩綢牌坊一座,上綴「天下為公」四字,門內甬道兩旁扎有十餘丈長之席坦,懸掛
輓聯數千副。大殿門及窗簷,滿用松柏葉裝蔽,並用黃白二色紙花,點綴其間,殿
之正門懸「國民救國」匾額,園西南角,並有護國般若法會,設壇唪經,雖與中山
先生生前宗教信仰不同,卻別具一種莊嚴氣象。

           段棋瑞未蒞公祭與李烈鈞致答謝詞

  中山先生靈奉移中央公園之日,內務總長龔心湛遵議孫前臨時大總統飾終禮節,
並擬舉行國葬典禮,以示憂隆,經呈准執政段棋瑞照所擬辦理。惟中山先生舊友唐
紹儀、章炳麟等,則持異議,曾先於13日自滬致電孫科,謂「得報知孫公逝世,論
功本應國葬,惟現在未有正式政府正式國會,此事無法可循,應由家屬及人民以禮
行葬,待正式政府成立,追予國葬,始受命令,毋使孫公身後訟非法之羞。」又章
氏挽中山先生聯云:「孫郎使天下三分,當魏德初萌,江表豈曾忘襲許!南國是吾
家故物,怨靈修浩蕩,武關無故人盟秦!」聯意對當時孫、段、張三角同盟極為不
滿,而深惜孫之北上,竟未克行其素志以歿也。
  21日,廣州軍政府留守胡漢民暨各總司令、各部長發表宣言,謂:「孫大元帥
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載,漢民等服膺主義,追隨奮鬥,亦既有年。今孫大元帥不
幸逝,漢民等痛失國父,此後之責任益重,一惟秉承大元帥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
綱、三民主義、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及遺囑,努力繼續進行,期以貫徹主義,
無負在天之靈,而告無罪於民眾。在國民會議未實現,中華民國合法政府未成立以
前,所有一切制度設施,漢民等仍敬謹賡續孫大元帥成規,戮力同心,並期有以發
揚光大,以完成國民革命之工作。凡有反革命行為,以及餘孽蠢動,漢民等誓當廓
清掃蕩。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皇天后土,實鑒臨之,謹此宣言!」署名者為胡漢
民、楊希閡、譚延國、許崇智、劉震寰、程潛、伍朝樞、古應芬。其態度主張之堅
定,與段棋瑞執政之北京政府正相對立,甚為顯明。
  其時,北京治喪處決定自 20日起,安靈三日,佈置一切。24。25、26三日,正
式受吊,並設招待所三處,招待員分12組,每組設主任二人,每日分兩組招待中外
來賓及弔唁團體。國民黨北京市全體黨員1500餘人測先於23日舉行哀祭,由林森主
祭,戴傳賢讀祭文及遺囑。24日上午10時,由孫夫人率家屬先行致祭,嗣來賓按次
人內行禮,有廣東軍政府代表鄒魯,京政府教育、海軍、司法、陸軍、交通、內務、
財政各部長官及部員上殿致祭,其他各團體及個人之來吊者,不計其數。下午3時,
本為執政段棋瑞率同全體閣員親臨弔奠,臨時托詞足疾中止,改由內務總長龔心湛
代祭,行禮畢,家屬孫科、戴恩賽在旁答謝,並由治喪處主任李烈鈞致詞。李氏措
詞極誠摯而得體,與廣州胡留守漢民等之宣言,其寬和與峻厲,實大相逕庭矣!
  25日上午,駐京外交團致祭,由外交部派靳志、沈覲鼎、劉還藩、陶履謙等為
外賓招待員。11時許,蘇聯大使加拉罕、美國公使馬克漠、西班牙公使嘎利德,暨
法、英、日參贊及各使館人員,旅京外國紳商仕女等,均以團體或私人來唁弔,由
招待員-一導致靈前行禮,是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清史館、陸軍大學、廣東同鄉會
等各機關團體均來靈堂致祭者,約2萬餘人。26日,為各大中小學男女學生公祭之期,
人數亦在萬人以上。自27日以迄4月1日,公園開放,任由民眾人內致祭,總計不下
10餘萬人,收到花圈7000餘面、輓聯59000餘副、橫幅500餘件,亦空前未有之盛況
也。

            蘇聯政府贈棺與西山碧雲寺

  30日,蘇聯政府特派專員多米諾將贈與中山先生之靈櫬運送抵京,並有蘇聯中
央執行委員會致家屬唁函一件。當由孔祥熙親至東車站迎,除代表家屬向俄專員道
謝外,隨命人將壽村移至東車站偏西之貨合內,俄專員與孔祥熙啟棺檢機,完全未
損。棺用堅本做成,外套長六尺,高二尺零五分。外套頭寬二尺四寸,外套尾寬二
尺。木上釘以青布,其底端左右有獸環各三個,前後有獸環各二個。套內塞以棉花,
借防播動時之損壞。棺具長五尺二寸,高一尺五寸。棺頭寬二尺,棺尾寬一尺六寸。
棺之外蓋及外層,均系鋼質鍍鎳,明晃可鑒。內蓋為玻璃質,可透觀內部,檢視後
即運回行館。初,治喪處於21日曾有「對於歐洲來電定制之玻璃棺」,大約本月26
日可以到京,一致主張先行試殮,再行重殮之決議。此一玻璃棺,不知是否即上述
蘇聯所贈送者?以後作何用途?是否即為奉安時易殮之銅棺?均乏資料記載,尚待
考。
  先是中山先生遺言,須葬於南京臨時政府所在地之紫金山,期與明孝陵相鄰,
家屬及治喪處急圖南下選擇墓地,以妥在天之靈,遂決於4月2日先奉靈棕權後於西
山之碧雲寺石室。屆期,上午8時許,由西長安街至中央公園、夫安門一帶,分段有
各團體、各學校豎立白旗,在預定地點集合。執政府派出之陸海軍護靈隊與警察保
安隊,先後按次排列。北大花圈隊,人各手持一花圈,在公理戰勝坊集合。段執政
代表大禮官黃開文、朱紹陽,各部總次長,善後會議秘書長許世英、京兆尹薛篤弼、
警衛總司令鹿鐘麟警察總監朱深,及各機關代表等,均於10時許到齊,在靈堂先後
行禮。10時  20分,家屬舉哀,11時發引,由於右任、居正、李仙根等八人,用青
布帶挽棺異出靈堂,馬湘手執孫夫人贈送之紅色花圈後隨,羅馭雄手執青天白日滿
地紅之旗幟前導,盧師諦、吳敬恆、李烈鈞等均左右執,李世章、李榮等則奉遺像
隨行,至公理戰勝坊稍停,由國民軍第一師手槍隊一連作護靈隊。11時5分,至公園
門口,全體來賓均脫帽行禮,有四鳥騅駕靈輛伺於左,於是李仙根、馬超俊將遺棕
異上靈輛,置孫夫人花圈於棺上,由孔祥熙將車門關掩,孫夫人首障青紗,黑衣黑
履,淚涔涔下,孫科等家屬亦大泣不止。李榮奉遺像置馬車內,繞以段棋瑞、黎元
洪所贈之花圈,孫夫人乘第一號雙黑馬車,車頂綴青球,其餘家屬分乘馬車十輛,
綴白球,徐徐隨行。
  其靈棕所經路線,由西長安街、西四牌樓,出西直門,赴西山本道,沿途秩序,
系國民軍第一師第三團協同警察維持。其行列依次,最前為警察廳自行車隊,次為
保安警察一大隊,警士皆背負槍,槍托向上以志哀,再次為警察廳軍樂隊,陸軍衛
隊第二連,海軍陸戰隊一營,執政府侍從武官40名著禮服乘馬隨行,其後為各學校。
各團體、北大花圈隊、執政府代表,俄、美、日、英、法、意、荷各使館職員,國
民黨北京市黨部,憲兵隊一連,護靈隊,繼為遺像車,隨靈後為送殯親屬,執政府
衛士教導隊,內眷馬車。航空署派出飛機三架,繞空飛行,內務部鳴炮33響,各機
關一律下半旗。
  下午2時,全隊至西四牌樓,各校學生與各團體代表軍警停止進行,分列兩行直
達西直門,抵老爺廟,遺像與孫夫人,改用汽車,向西山出發,抵海旬時,有西郊
中小學列隊行禮,民眾均肅立道左,婦女多就山穴席坐,以待靈輛經過。車經玉泉
山,山口扎有白花牌樓一座,嵌以「中山先生主義萬歲」八字。4時25分,遺棕將達
碧雲寺,有香山幼稚院男女學生千餘人,清華童子軍一大隊,中法學校全體學生,
肅立道旁敬禮。及抵碧雲寺門口,有牌樓一座,橫額為「天下為公」四字,左聯為
「人群進化」,右聯為「世界大同」。至二重門,有牌樓一座,橫額為「中法大學
敬奠中山先生」,聯為「赤手創共和,生死不渝三主義;大名垂宇宙,英靈常耀兩
香山。」再進而為靈權盾之所在地。
  其地在碧雲寺內第十一級之最高峰,乃一院塔,塔高四丈許,圍以白石,而空
其中。又有石龕,高二尺三寸,左右石級,可登塔頂,俯視北京,全城在望,人夜
登臨,萬家燈火,盡在目中,回視其後,則西山羅漢松數百株,夭矯如龍,頗具壯
觀。治喪處因院塔過峻,運送維艱,特架一木橋,約為三十度之仰角,由吳敬恆、
喻敏西、李仙根、馬超俊等,將靈異人一輿,其輿狀內木箱,配四鐵輪於其底,從
者自橋上用青繩徐引至巔,乃由孫科、戴恩賽奉靈棕權後於石龕之內,並置花圈其
旁,而以藍鐵欄干障其外,其餘設備,大抵與社稷壇同。龕內懸有長聯,聯云:
「功高華盛頓,識邁馬克斯,行易知難,並有名言傳海內;骨埋紫金山,靈棲碧雲
寺,地維天柱,永留浩氣在人間!」時正5時30分,遂舉行公祭,奏樂,讀祭文,行
禮,唱追悼歌,再奏樂,而權厝之札告成。旋經治喪處決定派馬湘、黃雅覺,率領
衛士李榮等七人,常駐碧雲寺護靈,孫夫人與家屬及治喪處人員,則由交通部特備
專車南返。

             籌備安葬紫金山與北上迎櫬

  中山先生逝世後,治喪既畢,時在北京之國民黨中委,即進行籌備安葬事宜,
經於4月4日推定張人傑、汪兆銘、林森等12人為葬事籌備委員,同月18日正式成立
葬備處於上海,由楊銓為主任幹事,孫科代表家屬,負責辦理葬事。關於墓地選擇,
遵照中山先生遺言,由孫夫人宋慶齡、孫科等實地勘察,決定以南京紫金山之中茅
山南坡為建築陵墓地點,並即派員先行測量,惟與南京當局交涉,圈撥墓地,幾經
往復磋商,於是年7月12日決定地區範圍暫以墓地墓道及紀念建築應用之地2000餘畝
為限。旋即登報懸獎徵求陵墓圖案,應徵者40餘人,經宋慶齡、孫科及各委員,並
延聘德建築師撲士,專家王震南、凌鴻勳、李金髮等詳加評判,決定採用首獎呂彥
直之圖案,即聘合為建築師,主持建築詳圖及監工事務。其陵墓第一部工程,經招
標後,決定由姚新營造廠承包,簽訂合同,於1926年1月開始興工,中山先生逝世周
年紀念日,復舉行陵墓奠基禮,由鄧澤如主持。嗣因時局關係,第一部工程未能照
原定計劃期限實現,第二部工程亦曾於同年10月招商投標,以標價俱甚昂貴,遂無
期延擱,且在孫傳芳統治區域內,事實上亦無法進行也。
  1927年春夏之交,國民革命軍既克復東南,奠都南京,籌備委員張人傑等乃於
4月間舉行會議,決定將葬事籌備處自滬遷京,聘夏光宇為主任於事,並與呂建築師
及姚新記營造廠磋商分期竣工辦法,故第一部工程自5月以後,漸形迅速,其第二部
工程,及自中山門直達陵墓之陵園大道與陵門前之墓道,均於10月間招商投標,分
別由上海新金記、徐成記營造廠承包。時葬事籌備委員會已於9月18日改組,由胡漢
民、汪兆銘、蔣中正、張人傑、譚延國等19人為委員,一面督促陵工之進行,俾得
從速竣工,一面從事籌辦陵園內應有之各項建設,以謀完備。至 1928年7月6日,北
伐告成,改北京為北平,蔣總司令率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蒞碧雲寺,行祭告
禮。10月20日,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籌備奉安及迎櫬南下辦法大綱29項,經呈准國
民政府照辦,並指派林森、鄭洪年。吳鐵城為迎櫬專員。林、鄭、吳等即於12月20
日首途赴平,成立迎櫬辦事處,積極準備。1929年年初,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3月1
2日為奉安日期,並呈請國民政府明令組織奉安委員會,主持一切奉安事宜,旋即於
月14日正式成立。同時,由鐵道部令飭平漢路局趕造靈車,並托上海海豐公司向
美國納喜車廠定購奉移汽車,又向北平招集槓夫百餘名來京,逐日勤加訓練,以期
純熟,嗣以南京迎棕大道趕工不及,乃改定6月1日為奉安日期,於是陵墓內外一切
佈置設備,更得從容進行。
  奉安委員會之組織,以國民政府委員、各部部長、文官長、參軍長、葬事委員
會黨務委員及南京特別市市長為委員,由蔣公中正任主席委員,孔祥照任總幹事,
下分九組:1.總務組:主任為參軍長何成清;2.文書組:主任為文官長古應芬;3.
財務組:主任為財政部長宋子文;4.佈置組:主任為南京特別市市長劉紀文;5.警
衛組:主任為軍政部長馮玉祥;6.典禮組:主任為內政部長趙戴文;7.招待組:主
任為外交部長王正廷;8.交通組:主任為鐵道部長孫科;9.衛生組:主任為衛生部
長薛篤弼。另奉安專刊編纂處:由張西曼任編輯主任。及至5月12日,孫科偕其夫人
陳淑英及二子一女暨戚屬等,乘津浦車先行北上迎櫬,14日抵平,即與鄭洪年、吳
鐵城同往西山碧雲寺靈前展謁,啟棺撫視,中山先生遺體,容顏不改,衣履如新。
時孫夫人宋慶齡自1927年秋偕陳友仁經海參崴,旅居莫斯科,至是亦由俄啟程返平,
參加迎櫬典禮。
  5月20日下午,孫科約同協和醫院醫生史蒂芬詣碧雲寺,率同守靈衛士,將中山
先生靈櫃內保護油放淨,由史蒂芬施行手術,揩淨遺體,用白繃布週身包裹,仍移
置原棺。22日晨,迎棕專員到寺,指揮副官馬湘督率護靈衛士,將靈棕恭移大殿,
時家屬、戚屬先後齊集,由史蒂芬帶同助手及護士,將遺體裹白綢並理發畢,由孫
科、林森、鄭洪年、馬湘為遺體更換內外衫衣及禮服暨手套鞋襪,其殮服先期在北
平瑞蚨祥綢緞莊定制,為白綾內衫褲、白絲襪、黑緞鞋、內村白羅長衫,外加素藍
實地紗長袍,玄青素緞馬褂,白絲手套。更衣完畢,由孫科、林森、吳鐵城、馬湘
敬謹扶人由京運來之銅棺,宋慶齡率家屬戚屬在旁親視恭殮,棺內先鋪白綢褥墊,
再裝白綢絲棉袋48疊置上下兩旁,首以下覆以錦被。恭殮畢,乃由孫科等率同衛士
封棺,奉置祭堂。並就原停靈石塔中築家,勒石曰「孫中山先生衣冠家」,以留紀
念。

             靈櫬奉移南下至寧之實況

  中山先生遺體重殮易棺後,國民政府明令於5月 26日起,全國一律下半旗7天,
人民於7天內臂纏黑紗,停止一切娛樂及喜慶典禮。是日上午1時自碧雲寺,敬謹奉
移靈棕南下,先由夫人宋慶齡,子科,媳陳淑英,孫男治平、治強,孫女穗英、穗
華,女琬,婿戴恩賽,侄孫滿,內弟宋子良、於安,媳父陳秋光偕妻(中山先生從
姊)及其子鐵珊偕妻蕭氏等,舉行祭奠禮;繼由國民政府特派迎探專員林森、鄭洪
年、兼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表吳鐵城、北平行營主任何成港\ 河北省主席代理平津衛
戍司令商震,舉行祭告及奉移禮,並鳴禮炮101響,禮畢,令槓夫24人敬謹移靈,靈
櫬加蓋小棺罩,上覆國旗,由鄭洪年前導,余在兩旁扶送,家屬後隨,馬湘率衛士
前後護衛。最前行為騎兵帶隊官,乘黑馬執開道旗,次騎兵二名乘黑馬執黨國旗,
旗梢級以黑紗;次為前導騎兵一隊,乘黑馬,執長矛;次為軍樂隊,奏哀樂;次為
香山慈幼院男女學生600人,臂纏黑紗,手持素紗燈排列進行;次為遺像亭,亭用藍
白綢結綵,遺像高三尺,像前置孫夫人花圈,由槓夫20人肩行;次為提爐20對,燕
沈檀香;次為護靈步兵二連,荷槍拱衛,中為靈棟,後為護靈步兵二連;再次為家
屬及送殯者,最後為騎兵隊,2時30分,靈揀出碧雲寺大門,用槓夫32名,沿途燈光
照耀,如同白晝熹微矣!
  至是靈櫬改以大槓64人行走,並換用大棺罩,罩為藍緞,四周繡白日徽,四角
白金雲頭,頂為大圓珠,亦白金色,罩上層用白絲繡工字形,白絲穗下垂左右,兩
端白綾下垂作弧形,並為白絲圈,每圈加白絲穗四,藍白相間,雅清莊嚴。10時,
靈櫬進北平西直門,時各界送殯代表及陸海空軍、警察馬步各隊,各行列軍樂隊,
已依原定行列次序在西四牌樓以北次第集合恭候,送殯行列共組12隊,吳鐵城戎服
執鞭指揮行列,使之整齊,靈櫬過西直門時,有東北派來飛機三架,旋繞天空。各
行列代表次第加入,恭謹執紼,至四牌樓時,總指揮商震,指揮張蔭梧、楚溪春、
馮鵬看、趙以寬乘馬往來指揮。12時,逸南行轉人西長安街,靈櫬經長安門、中華
門,出正陽門,於下午3時1刻抵東車站,奉上靈輛,由迎櫬專員及北平黨政軍代表
敬謹推進靈車,家屬隨人,肅立奏哀樂,行禮默哀,鳴禮炮101響。是日天氣晴朗,
自碧雲寺至東車站,分段裝設素綠牌樓,全市衙署商店,均懸旗張燈屆旁觀眾,達
30萬人,戾櫬所經,民眾俱脫帽俯首肅立,以表衷敬。
  靈車於4時35分開始移動,與迎櫬專員辦公車接連,計掛列車15輛,除孫夫人,
及孫科夫婦子女,戴恩賽夫婦分乘靈車前後花車外,其附列車至京者,有故舊陳少
白、張繼、楊西嚴、趙丕廉、彭養光、日寶梅屋莊吉、山田純三郎、菊池良、西人
馬坤,暨內蒙古章嘉呼圖克圖代表袁士緊、西藏班禪喇嘛代表馮德明,及國民黨河
北。山西、青海、熱河、察哈爾、內蒙古、神戶、巴黎等地黨部代表,與各軍政機
關人員、憲兵等200餘人。5時正,靈車列車即徐徐開始,哀樂齊奏,軍官撇刀,士
兵舉槍敬禮,送殯者脫帽鞠躬而退。靈車沿途經天津、滄州、濟南、泰安、克州、
臨城、徐州、固鎮等站,當地黨、政及駐軍首長,各團體民眾,俱設祭致奠。28日
上午4時,靈車安抵蚌埠車站。國府主席蔣公偕夫人宋美齡、財政部長宋子文。討逆
軍第五路總指揮唐生智,自京來迎,即登車蒞靈前行禮致敬,並慰問孫夫人。同時,
安徽省主席方振武率同省府委員、省黨部指導委員、師長徐源泉、毛炳文、岳維峻
等到站恭祭。車停約50分鐘油蔣主席專車先導,靈車繼續開行。
  是日上午10時,靈車抵浦口車站,中央執監委員、國府委員。特任以上官吏在
站迎候,一律著藍袍黑褂白帽黑履黑襪,極為整齊嚴肅。是時哀樂齊奏,獅子山炮
台鳴禮炮101響,飛機迴翔空際,散佈迎徐傳單。由蔣主席領導迎櫬人員,肅立行禮
默哀,禮畢,奉移靈櫬上威勝軍艦渡江,艦上陳設覆以篷帳,下鋪氍毹,四周安設
盤花,艦欄帷以黑白布,靈棕恭置中央,家屬迎櫬人員鹹肅立於旁。12時許,艦抵
中山碼頭,江上中外各艦,均下半旗鳴禮炮,碼頭紮有極大素維牌樓,總幹事孔祥
熙率槓夫32名登艦,啟用小槓,將靈櫬奉移上陸,孫夫人衣玄服,覆玄紗,面呈哀
容,隨靈後,孫科及家屬迎棕人員絡繹謹隨,即將靈棕移上特備汽車,覆以黨國旗
及鮮花,由軍樂隊前導,孔祥熙乘馬指揮行列。自蔣主席以次,均依序執紼,紼以
黑白布交互成長條,執紼者均以一手扶之。靈車後,為家屬女眷車,孫夫人為第一
輛,其弟宋子安、子良同座,其後為蔣夫人、孔夫人、何香凝等。道旁觀禮民眾逾
萬人,俱肅立致敬,秩序井然。
  下午3時刃刻,靈車至中央黨部煙戶外以達禮堂,覆以藍布,門首樹立照坊及黨
旗,堂內鋪以綠色地毯,花香滿地,上懸匾額「精神不死」四字。由槓夫32名奉移
靈櫬下車,徐人禮堂,孔祥熙執旗前導。家屬親故、中央執監委員、國府委員均分
列左右肅立,舉行停靈禮,由蔣中正主祭,獻花上香,行禮默哀如儀。自是日下午
4時起,迄6月1日上午4時,由中央委員、各特任官蔣中正、譚延閻、胡漢民、劉蘆
隱、戴傳賢、程天放、李文范、林翔、陳肇英、陳耀垣、劉紀文、張群、林煥廷、
古應芬、林雲陳、孔祥熙、王正廷、王伯群、邵力子、何香凝、楊銓、張道藩、余
井塘、鄧青陽、陳果夫、宋子文、葉楚倫、朱家驊、陳立夫、張人傑、朱培德、黃
實、谷正倫、方覺慧、劉文島、唐生智、林森、張繼、吳鐵城、何應欽、王柏齡、
梁斌、吳敬恆、蔣夢麟、諸民誼、蔡元培、王寵惠、魏道明、邵元沖、桂崇基、陳
紹寬、楊樹莊、周啟剛、丁超五、恩克巴圖、克興額、鄭洪年、於右任、丁惟汾、
曾養甫、趙戴文、焦易堂、易培基、陳嘉佑、賀耀祖、李煌瀛等66人,每夕輪流守
靈,三人為一班,每班四小時,並規定29、30、31日為公祭時間,由中央執監委員
會,國民政府主席及委員,各院部會,各省市政府,黨部,中央研究院,參謀本部,
訓練總監部,首都衛戍司令部,海外各總支部,內蒙古,西藏代表,各省市農、工、
商。學生團體,新聞記者協會,全國鐵路協會,各國專使,羅馬教皇代表,各外僑
教會團體,葬事籌備委員會,奉安委員會,中日故舊、親屬、戚屬分別奠祭行禮。
在奉安期間,明令禁止自由集合,聚眾遊行。

            奉安大典告成英靈永垂不朽

  6月1日,為中山先生奉安之期。是日上午2時,奉安委員會特備之奉移汽車,即
停於中央黨部二門前院內,奉安總指揮朱培德、總幹事孔祥熙及各組主任均先到場
指揮,時中山路左右民眾參觀,道途擁塞。3時許,家屬親故孫夫人宋慶齡、孫科夫
婦子女、蔣中正及夫人、宋子文夫婦、孔宋雹齡、朱執信夫人楊道儀、唐紹儀。陳
少白、葉恭綽、頭山滿、犬養毅、梅屋莊吉、宮崎龍介等、全體中央委員、國府委
員、葬事籌備委員、迎棕專員,暨荷、比、美、意、日、法。英、德、瑞典、挪威、
古巴、土耳其、丹麥、西班牙、葡萄牙、波蘭、捷克、巴西18國專使等陸續蒞止。
4時,舉行移靈典禮,由胡漢民主祭,禮畢,即由家屬親故、中央委員、國府委員、
奉安委員恭扶靈櫬,由孔祥熙執旗前導,移出祭堂,越大門,降台階,登上特備奉
移汽車,車之四周,遍扎白綵球,上覆黨國旗,獅子山炮台開始鳴炮101響致敬,家
屬親故,暨各委員、各國專使,即加入行列,分別執紼,左行執紼最前者為孫科及
其家屬,次蔣主席、次各國專使、中央委員。國府委員、特任官等;右行執紼最前
者為戴恩賽、宋子文、次專使及外賓,次迎櫬專員、葬事籌備委員、中日故舊等。
至孫夫人宋慶齡、孫科夫人陳淑英、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孔祥熙夫人宋靄齡、陳英
士夫人姚文英、廖仲□夫人何香凝、朱執信夫人楊道儀、戴恩賽夫人孫琬,及其餘
女眷等,在特備玄色布幄內,步行出中央黨部大門,即分乘馬車10輛隨行護送。
  4時25分,靈車開始啟行。護靈團軍校學生200餘人,分列兩行護衛,鐵甲車及
騎兵連開道,送殯各機關學校團體分為十行列,事先指定地點集合,依序行進,由
朱培德任總指揮。騎馬前導,大旗兩面,上書「肅立敬禮」四字,並由姚琮、谷正
倫、諸民誼、張治中分任指揮。靈車自中央黨部啟行後,至陵墓20里間,沿途兩旁
民眾均脫帽肅立。瞻禮人數在50萬以上。軍警戒備森嚴,非有證章符號不得過警衛
線。8時,各行列先後到達紫金山麓,分站石級兩旁廣場,右為軍官團、教導隊、馬
隊、陸戰隊,左為國府各機關職員、各團體代表、各省市黨部代表等,夾以原陳設
滿掛之黨國旗,服裝勻稱,整齊一色,遠望只見無數紅藍色之黨國旗,下系一律白
色之隊員,狀極美觀。其時奉安籌備員遂將靈輿置於石級前廣場上守候,輿系亭子
式,用藍綢裹紮四角,懸以白綢綵球,槓夫108名,分兩旁肅立。9時5分,遺像亭異
到,全體參加入員均脫帽肅立致敬。嗣各國專使、外賓亦列隊踵至,由兩旁石級緣
登而上,至第一層石級平台肅立恭候。9時20分,靈車緩緩開到,停於靈輿前,家屬
馬車旋亦蒞止,一律下車進玄色布幄中,肅立於靈櫬之側。執紼人員恭候靈櫬降車
換槓油孔祥熙、吳鐵城、鄭洪年等率領槓夫州人,趨前將靈櫬恭移上槓。9時3刻,
起槓步石級前進,由國府樂隊奏哀樂,孫夫人率領家屬在布慢內步行隨護,執綁人
員則在兩旁恭扶前進,孫科、戴恩賽在前引導,蔣中正、孔祥熙在靈前指揮槓夫,
恭謹將事,10時8分,靈櫬至祭堂前平台稍停,槓夫換用小槓,執紼人員恭扶靈櫬進
入祭堂中央,分列兩旁肅立,家屬戚屬故舊均隨靈人內。10時1刻,舉行奉安典禮,
由蔣中正主祭,獻花圈,讀誄文,行禮如儀,其誄文並序如次:
  「本黨總理孫先生於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在北平殂落,殯於西山碧雲寺。
吾黨恪遵遺命,營葬南京紫金山之陽。至中華民國十八年,窘宇底定,車書式同,
而陵墓工程亦已告竣。五月二十六日,迎棕南來。二十八日,抵南京,在中央黨部
公祭三日。六月一日,敬謹舉行奉安典禮。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行政院院長譚延
臥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司法院院長王寵惠、考試院院長戴傳賢、監察院院長蔡元培,
暨各委員,率同文官處、參軍處全體職員,敬援古者壘述功德之義,以志哀仰,謹
作諫曰:
  天生總理,輔相裁成。範圍百世,覆育群生。誨人諄諄,知難行易,此理既明,
何功不遂。人倫道德,陸夷至今,發揮光大,拔人於禽。異學爭鳴,誕敷文教。國
之華兮,賴夫振導。國民革命,扶危定傾。後無來者,前無古人。建設國家,三民
主義。獨先創行,聰明睿知。豈即君子,博愛和平。神武不殺,此其至仁,脾睨群
雄,鋤除非種。夷險芟荒,是為大勇。嗚呼總理,乃聖乃神。巍巍蕩蕩,民莫能名。
吾黨慎旃,齊心繼述。舊德前功,庶幾無失。石城虎踞,鐘阜龍幡。山陵習習,窀
穸斯安。惟此闡宮,千秋萬歲,國以永寧,生民樂利。」
  禮成扭孔祥熙率領槓夫敬謹將靈棕奉移進墓門,家屬成屬。全體中央委員代表
蔣中正、故舊代表犬養毅、各國專使代表歐登科隨進,恭扶靈櫬奉安壙內。其時鳴
炮101響,全國民眾一律停止工作,默哀3分鐘,至12時正,奉安畢,各代表、家屬、
戚屬相繼退出,各就原位肅立。於是靈堂內參加大典人員,依次進墓門瞻仰,首為
日使芳澤謙吉暨全體專使及隨員,次為胡漢民暨全體中央委員、國府委員、特任官
等,再次為頭山滿及其他外賓,最後為參加入員。瞻仰畢,集合行三鞠躬禮,奏哀
樂,禮成。由孫夫人率領孫科夫婦。戴恩賽夫婦等,將墓門嚴扃,於是經營數載備
極隆重之奉安大典,遂告完成。
  (摘自沈雲龍:《孫中山先生北上逝世與安奉大典》)



[ 本帖最後由 aska110169 於 2007-3-19 21:20 編輯 ]

TOP

 7.四尊孫中山銅像的由來

  寧、滬、穗、澳(門)至今仍栩栩如生地矗立著四尊孫中山銅像。這銅像可以
提醒人們牢記孫中山的主義,竭誠遵守孫中山的遺囑,它還銘刻著近代中日關係的
一段歷史……

               鑄造第一尊銅像

  梅屋莊吉(孫中山的日本朋友--編者注)認為,孫中山逝世後最重要的問題
是繼續宣傳三民主義和亞洲復興的思想,執行孫中山的遺囑。他思索著自己所能做
的工作。經反覆考慮,他決定鑄造七尊孫中山銅像分別立於日本和中國各地。
  有一天,千勢子問,爸爸,您為什麼要鑄造孫中山銅像?梅屋回答說:鄰邦日
本的民眾如此尊敬孫中山,應該具體表現出來。樹銅像可以提醒人們牢記孫中山的
主義,竭誠遵守孫中山的遺囑。中國文盲多,以形象進行宣傳、教育的方式更為有
效。同時,這也是宣傳孫中山豐功偉績的最好方式。
  1928年年初,梅屋著手進行這項工作。他聘請日本著名雕刻家牧田祥哉設計、
雕刻,接著委託第一流銅像鑄造業主--被原雕金店主被原金作鑄造四尊。這一工
程的費用龐大,僅定金就支付了4300日元。這時,梅屋的經濟桔據,為籌集鑄造銅
像的費用,他一面投人米市經營,一面向千勢子借款。梅屋夫人為千勢子在銀行存
了一筆款,以備將來購置嫁妝。千勢子乘母親不在家時,悄悄將這筆款交給了父親。
  這一時期,中日關係日趨惡化。1927年5月,日本出兵山東,企圖阻止北伐軍前
進,次年5月,製造濟南慘案;6月炸死張作霖,圖謀霸佔東北三省。梅屋對日本政
府蓄意推行侵略政策,惡化中日關係的行徑痛心疾首。他決定在日本樹一尊孫中山
銅像,以此疾呼日本人民珍惜日中之間的傳統友誼,進而促使日本政府反省其對華
政策。
  梅屋選定東京府西多摩郡調布村為立銅像的地點,並在當地購買了面積900平方
米的土地。調布村四周翠綠叢茵,多摩)!!清澈的河水從這裡緩緩流過。梅屋請
一家土木建築公司修築銅像像基,同時向東京警視廳總監宮田光雄申請許可證。然
而,東京警視廳於1928年10月29日發出四三三三0號指令,聲稱「銅像建設一事,礙
難照準」,拒絕了梅屋的要求。其原因,據《報知新聞》報道:「孫中山是革命家,
考慮到他的思想影響及其後果,由內務省發下禁止的內部指令。」梅屋得知這些情
況後,頓足歎息,認為長此以往,日本將會走上一條危險的道路。他對日本的前途
深感憂慮。
  令梅屋感到安慰的是,孫中山銅像的鑄造工程進展順利。不久,第一尊銅像鑄
成。這尊銅像高3.6米,重7噸。孫中山身穿西服,神采奕奕地站在講台上,左手插
腰,右手前伸,面向大眾,講述其主義的形象栩栩如生。1929年2月18日,梅屋在給
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這尊孫中山銅像將立於南京,以緬懷(中華)民國之先覺者
孫中山的偉大人格和功績,安撫英靈,報答明治二十八年(1894年)於香港握手以
來,結盟30年的故友。
  第一尊銅像鑄成後,梅屋莊吉決定親自護送至中國。1929年2月20日,孫中山的
生前好友及梅屋的朋友數十人在東京翠松園集會,為梅屋辭行。與會者緬懷孫中山,
盛讚梅屋的壯舉,表示要繼續為日中友好努力。
  2月28日,梅屋慶吉偕夫人德子、女兒千勢子及隨員,護孫中山銅像乘「伏貝丸」
由神戶啟程。日本的(東京每日新聞》、《大阪每日新聞》等爭相報道梅屋一行赴
中國的消息,介紹梅屋支持、援助孫中山和中國革命的功績。《大阪每日新聞》還
刊登了梅屋夫婦與孫中山在1914年的合影。
  「伏貝丸」斬波劈浪,於3月4日晨抵達上海港。上海港旗幟招展,中國軍艦鳴
放禮炮,軍樂隊奏迎賓曲,南京國民政府要人和梅屋的友人列隊迎接梅屋一行。當
天,上海的中國報刊和外國報紙都以顯著的版面報道了梅屋一行抵滬的盛況。



               「願英靈照覽」

  梅屋莊吉在上海略事休整後,隨即取道南京,直奔北平。3月9日晚,梅屋抵北
平。次日下午2時,梅屋由馮玉祥、張繼、商震等人陪同,在哀樂聲中,邁著沉重的
步伐,緩緩步入香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堂。他分別以自己和頭山滿、營野長知的名義
在孫中山靈樞前獻上三個花圈後,深深鞠躬、默哀。接著,他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
致悼詞:
  維時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已三月十日,恭告前總理孫中山先生之英靈日:
  此次,我展墓之行,海波萬里客愁多,今始拜遺骸,感極。然以國民景仰之至
情,得安置於淨城,我得特許,親炙於咫尺之間,徐致追悼之詞,思之思之所以自
慰者不鮮。
  初欲與頭山滿翁、董野長知氏等同來,但頭翁近時健康稍不勝,董氏亦頃在病
褥之中,遂未達本意,甚以為憾,請恕之。回顧先生與我故國相鄰,生於現世,三
十有五年前,一日於香港之敝屋始迎先生,興酣,談天下事,中日之親善、東洋之
興隆以及人類之平等,所見全同,為求其實現,先行大中華之革命,先生雄圖與熱
誠,甚激我之壯心,一午之誼,遂團將來之契。而人事言易行難,爾來先生注心血,
碎肝膽,十有餘年,初期革命,漸得遂行。逆運益甚,窮迫危難荐臻,困頓不可言
喻,艱苦不可名狀。先生毫不屈撓,勢愈窮而志益伸,使我見之,喜不能已,赤心
傾倒,交誼不渝。
  我伸首更凝視遺骸唇微動,宛若有言,先生果逝耶?我欲疑之,嗚呼哀哉!
  惟先生之生涯,其渾身滿現智仁勇,終始如一。三民主義,啟發于先生絕倫智
能,究古今哲理之根本,盡東西科學之精髓,能統和經緯之思想,不陷於因陋,不
走於矯激,不僅為指導現代中華原理,恐將永為救國濟民之經典,傳之後昆。先生
升天僅四星霜,其宿志著著遂行,昨春掉尾一舉,忽就雄圖潤由門下之高足逸才,
排萬難而奮鬥,然若非三民主義精神之指導,焉能使全國人心歸順,得就大同也哉。
更就四十餘年中華革命之徑路通觀之,靜察先生之行藏,到底為人力難企及者不鮮,
先生之功績,實天業也。今時將遺訓訓政之初期,濟濟多士,競勵國事,先生固足
瞑目。然全國和平統一之事,猶有幾多可考慮者,不無前途遼遠之感,所冀雄魂,
為護國之慈神,長護更生之中華。
  潛心默禱,寂然如有靈應,是非我赤心純情之感通者耶?吾人幸傳之同志,並
于先生之遺業,禱其永遠光輝,願英靈照覽。墓前拜辭,胸塞愈切,低徊不知所言。

                梅屋莊吉

  愴悼故友,感慨萬千。梅屋在悼詞中追憶35年前與孫中山結盟的往事,緬懷孫
中山的光輝業績,言詞中充滿仰慕崇敬之情。他硬嚥著的聲調時而激昂,時而低沉。
不待悼詞讀完,早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在場的人深受感染,肅然起敬。梅屋站
立在靈櫃前,目視孫中山遺容,久久不願離去。他說,孫中山雖然長逝,但其精神
仍在。孫中山在給我的最後一封電報中強調要復興全亞洲。我時刻將這一遺囑銘記
在心。他表示:決心留在中國,為實現遺囑,奉獻殘年。
  梅屋莊吉正式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了留居中國的要求,並很快得到「同意」的
答覆。鑒於梅屋無私援助中國革命的功績,南京國民政府將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14
4號住宅提供給他。不久,梅屋一家搬進了這棟住宅。在中國居住期間,梅屋送女兒
千勢子進上海聖心女子中學學習,自己則整日為中日友好事業奔忙。
  南京中山陵修建完畢後,總理奉安委員會決定於1929年5月底至6月初舉行孫中
山靈樞的奉安大典。孫中山在日本的朋友犬養毅、頭山滿、營野長知、平山周、山
田純三郎、古島一雄、菊池良一、宮崎滔天夫人、宮崎龍介等80餘人應邀來華參加
奉安大典。梅屋莊吉和山田純三郎、菊池良一專程趕往北平,與宋慶齡等人一道,
於5月26日護靈車南下。6月1日,孫中山靈樞安葬儀式在紫金山中山陵舉行。晨4時,
梅屋與犬養毅、頭山滿、宮崎龍介隨宋慶齡等一道,起靈奉移至紫金山中山陵。下
午2時25分,梅屋等30餘名日本友人進墓門公祭瞻仰孫中山遺容。
  奉安大典後,梅屋回到上海。他數十年如一日,支持、援助中國革命,從未考
慮過要得到回報。他對南京國民政府為自己提供住宅,深感不安。不久,他在江灣
路大東街25號購置一處住宅,隨即遷出金神父路144號。
  總理奉安委員會決定將梅屋莊吉贈送的孫中山銅像暫立南京軍官學校。1929年
10月14日,南京軍官學校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典禮,梅屋應邀出席。銅像立於軍校
大禮堂旁,像基為白石製成,高約7尺,石基四周,用白石質的小欄杆環繞,其內綠
草如茵。梅屋走上講台,為銅像揭幕致詞:
  維時中華民國18年10月14日,故孫中山先生銅像揭幕式舉行。莊吉亦有幸自滬
前來參加此儀式,嗚呼,感慨萬千!
  回顧今春3月,予護先生銅像來華,5月先赴西山拜謁先生靈堂,6月又參加曠古
盛儀之移靈式,今又再度有機會參加此揭幕式,先生與予之因緣實可謂深矣!
  敬惟先生之鴻業偉績,早已昭著於世,今更無需贅言。先生不僅是中國之國父,
實為世界之偉人,為萬眾所敬仰。自由平等博愛,乃先生之主張,和平大同乃先生
之宿志,且先生終生不渝貫徹此信條,夙夜致力於民生之幸福,南船北馬,艱辛奮
斗四十年。不幸革命未成,一朝殂謝。然同門同志之士,尊奉先生遺規,終成和平
統一大業。國基鞏固,乃有今日之盛典。先生之志,真乃不可混滅也。嗚呼旺哉。
莊吉雖不肖,知遇先生三十餘年,自信為中日親善、東洋和平,附驗尾略效一臂之
力。令值先生宿志初成之際,以滿腔熱忱為之祝福,永遠景仰先生之偉德,並欲紀
念其知遇,囊將先生一尊銅像敬獻國民政府。承蒙嘉納,及至基礎建設工程告竣,
今日得參加典禮,莊吉欣幸之至。蓋予之本願,決非以銅像作單純之紀念,而在於
萬眾一旦瞻仰,更為先生之至明至德所感化,發奮遵奉其遺訓,為建設三民主義國
家和完成統一和平而一致努力。
                        聊陳蕪詞,以作祝詞云爾。
                                梅屋莊吉
  梅屋的致詞情真意切,充分表明了他鑄贈孫中山銅像的崇高目的。後來,這尊
銅像移至中山陵,供萬民景仰。
  梅屋來華時還攜帶了高50公分的孫中山半身銅像100尊,分別贈與孫中山的親友。
黃興的兒子黃一歐接受梅屋贈送的孫中山半身銅像時,激動萬分,表示要繼承孫中
山和父親的遺志,為國家的復興竭盡全力。

          「總理的摯友、國民革命的同志」

  為鑄一尊孫中山銅像贈給孫中山親自創建的黃埔軍官學校,梅屋夫人於1929年
8月、1930年1月兩次回日本。5月3日,她護送孫中山銅像抵上海,22日,梅屋乘
「涼州號」海輪護送銅像離滬,28日抵廣州。黃埔軍校教育長林振雄和師生在港口
列隊迎接梅屋一行。五日,黃埔軍校召開歡迎大會,參加大會的有廣東省軍政要員
和軍校全體師生等,梅屋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步人會場。各界代表相繼走上講台,
盛讚梅屋無私援助中國革命的功績。梅屋也應邀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廣州市政
日報》、《廣州民國日報〉、《廣州日報〉、《黃埔月刊》及香港的《香港日報》
等先後報道了梅屋護送孫中山銅像來粵的消息,介紹了梅屋的生平和他數十年如一
日,支持、援助孫中山和中國革命的事跡。梅屋的故鄉長崎的《長崎商報〉也發表
了《梅屋翁與廣東的歡迎》一文,介紹了梅屋與孫中山結交的往事及廣東歡迎梅屋
的盛況。黃埔軍校的《黃埔月刊》於當天以頭版頭條刊載《歡迎梅屋莊吉先生》一
文,指出:
  他始終是主持人道正義,致力於人類平等;他對於被壓迫的弱小民族的反抗運
動,不但很表同情,並竭力的贊助,尤其我們中國的國民革命運動,更得他的助力
不少!他的思想與精神,他的主張與人格,是十分值得我們景仰欽慕的!
  梅屋先生不但是總理個人的摯友,且是我國國民革命的同志!他之愛護總理,
幫助總理,也不但是愛護幫助總理之個人,而是愛護國民革命的勢力,幫助國民革
命勢力的進展!他對於我們的三民主義,有堅確的信仰,對於我們的國民革命,有
深刻的認識,我們對這個愛護幫助的國外老同志,當然要表示歡迎!
  不久,黃埔軍校修建了一座高40米的銅像台基,孫中山銅像屹立其上,景象十
分壯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霜,這尊銅像仍然矗立在黃埔軍校舊址,供人們瞻仰。
  廣東是孫中山及其追隨者長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區,許多烈士長眠在這裡。梅
屋懷念故去的友人和同志,抵廣州的當天,他即趕到黃花崗,拜謁七十二烈士墓,
向烈士默哀。接著,他沿孫中山在這一帶從事革命活動的足跡,參觀訪問。6月3日,
抵孫中山青年時期行醫的澳門,訪問了孫中山前夫人盧慕貞。次日,至翠亨村參觀
孫中山故居。參觀孫中山故居是梅屋多年的夙願,他撫摸著孫中山親手種下的珊瑚
樹,仔細觀看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使用過的器物,重溫孫中山青少年時代的故事,仿
佛覺得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就在眼前。6月8日,梅屋再赴黃花崗,向七十二烈士墓
獻花圈。他在花圈上提「英靈千古」四字,以寄托哀思。結束在廣東的訪問後,6月
24日,梅屋離粵赴寧,26日再謁中山陵。

                再訪廣東

  10月初,梅屋獲悉自己訂鑄的另兩尊孫中山銅像即將竣工,於是趕回東京作護
運準備。12月28日,梅屋乘「白山丸」,攜兩尊銅像抵上海。《東京朝日新聞》、
《東京日日新聞〉和上海的一些報紙爭相作了報道。1931年1月10日,梅屋偕夫人乘
中國軍艦「靖安」號護銅像至廣州,受到廣東各界的熱烈歡迎。這兩尊銅像分別贈
給中山大學和中山縣。如今屹立在中山大學校園內的孫中山銅像就是當年梅屋贈送
的。另一尊銅像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山縣移至澳門國父紀念館。贈送儀式過後,1月
14日,梅屋夫婦抵翠亨村孫中山故居參觀。隨後至澳門拜訪盧慕貞,併合影留念。
  1934年6月,中山大學派何思敬教授前往日本,拜訪已移居千葉縣長春町別墅的
梅屋莊吉,向他致謝。梅屋向何思敬透露,計劃再鑄造三尊孫中山銅像,分別立於
北平、武昌和上海,以使人們牢記孫中山的主義,確立東洋和平,安撫英靈。然而,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關係急劇惡化,梅屋因與中國關係密切而受到日本軍國主義分
子的圍攻,處境十分艱難。加上年邁多病,力不從心,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梅屋莊吉贈給中國四尊孫中山銅像一舉,是近代中日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象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意義尤為重大。矗立在中國各地
的孫中山銅像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為實現孫中山的遺囑,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
奮鬥。
  (摘自俞辛諄、熊沛彪著:《孫中山宋慶齡與梅屋莊吉夫婦》)

TOP


8.氣勢磅礡的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紫金山下的中山陵雄偉磅礡,它透出了天地問之靈氣,襯托出一代
偉人的豪邁氣概……
  中山陵墓地是誰選擇的?是誰設計的?建築怎樣?「奉安大典」怎樣舉行的?
下文將如實回答你。
  中山陵的墓地實際上是由孫中山自己選擇的。
  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於4月貝日偕胡漢民、郭漢章等人前往紫金
山打獵。他們一行先游了明孝陵,然後轉到半山寺土地廟。在此,孫中山舉目四眺,
但見群山赳赳,綠水索繞,他指著前面的方山和秦淮河對胡漢民、郭漢章說:
  「你們看,這裡的地勢比明孝陵還要好,有山有水,氣象雄偉,我真不懂明太
祖當時為什麼不葬在這裡?」
  隨後微笑著說:「我將來死了,能葬在這裡,那就好了。」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不久,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了「總理葬事籌
備委員會」。委員會根據孫中山先生生前的願望,決定將陵墓建築在南京東郊鐘山
南麓。陵園設計方案採取徵選方式確定。他們從中外建築師應徵的30多份圖案中,
選中了山東青年建築師呂直彥的設計方案,並被聘為建築工程師。
  中山陵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3年,於1929年春基本完成。
  陵園建築在鐘山南麓的緩坡上,呈鐘形。以南北為中軸線,大致分南北兩部:
南部包括石牌坊、墓道;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平台、祭堂、墓室等。墓室
直徑16米,高10米,圓頂為穹隆狀。地面中部為大理石塘,正中築長方形墓穴,是
靈棕奉安處,圍有環形石欄,以備瞻仰。室外砌有環形圍牆,外鋪草地,並植玉蘭、
梅等花木。墓門外是祭堂,寬27米,深22米,高26米,是重簷歇山式。堂內立有12
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採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著中山先生白色大理石像,端
坐平視,神態安詳。祭臺外是太平台,寬135米,深30米,台兩端並築華表二座,擎
柱刻古式花紋。平台盡處是寬大的石階,共290級。石階之下是碑亭,亭內在龜跌上
立8米高的石碑,上刻「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18年6月日」。
在碑亭之處是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藍玻璃單簷歇山頂,用花崗石砌成無
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金光大字。陵墓的人
口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懸掛著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在石坊與陵
門之間,是緩長坡道,循此直達陵門。陵園外觀具有我國古代建築傳統格式,色調
淳樸,裝飾簡潔,氣勢壯觀,規模宏偉,別創新格,又有大面積植樹鋪草陪襯,像
征著先生一生功績不朽,浩然正氣。陵園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各距一公里,
其間有道路相連,三區名勝聯為一體。陵園面積是4.6萬畝,先後施工6年,直至1
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所用經費按當時幣值算共400餘萬兀。
  1929年1月18日,南京政府成立了「總理奉安委員會」,蔣介石為主任。
  5月7日,通電全國,自5月26日至6月1日,全國一律下旗志哀。
  5月10日,由南京開出迎櫬專列,21.日到達北平。北平的移靈儀式共搞了4天,
不僅出動了陸軍、騎兵、空軍,而且幾乎傾北平全城之眾參加祭靈、送靈儀式。25
日夜,靈樞在30多萬人的護送下,從香山抬往前門車站,步行近15個小時。兩次鳴
禮炮101響。到5月26日,下午3時15分才將靈樞運上專列。4點35分,專列在全市工
廠的汽笛聲及禮炮聲中徐徐開啟。從北平到南京,沿途各站,都要舉行盛大的接送
儀式。車到安徽蚌埠,蔣介石夫婦乘專列到此恭迎。然後,蔣介石的專列為先導,
開往浦口。
  28日上午10時,靈車抵浦口,國民黨中央出動陸海空三軍,南京政府的大小官
員及市民,傾城而出,在奉安總幹事孔祥熙的指導下,將靈樞移過長江,送至中央
黨部大廳。然後是三天公祭,蔣介石親自守靈。
  6月1日是安葬日。奉安大典從午夜2時開始。先在中央黨部舉行起棺儀式,然後,
靈樞經過中央大道,沿途搭有20餘座牌樓,以松柏樹枝、青白布鋪地。全市萬人空
巷參加葬禮,送中山陵。上午10點15分油蔣介石主祭,舉行安葬典禮。
  報紙、電台,天天報道奉安盛況。大量發行各種紀唸書刊。在這一系列活動中,
蔣介石成了主要角色。為了擴大影響,蔣介石還特地請旅居歐洲的孫中山夫人宋慶
齡回國參加奉安大典。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第三次下野。1月22日,蔣氏父子乘飛機回家鄉探望。
在動身的前幾天,蔣介石在兒子經國的陪同下拜謁了中山陵。他走到陵墓前,恭恭
敬敬地向孫中山白色雕像三鞠躬,然後帶著一種惜別的神情回到車裡,向首都南京
方向投去最後一瞥。
  南京解放後,中山陵全部完好無損地回到人民手中。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擇柬、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鄭小坪等人都曾來此謁陵瞻仰。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
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中山陵已成為國內外同胞和國際友人緬懷孫中山先生
豐功偉績的紀念場所,也成了馳名於世的遊覽勝地。
  (摘自周盛盈著:《孫中山和蔣介石交往紀實》)

[ 本帖最後由 aska110169 於 2007-3-19 21:19 編輯 ]

TOP

編後記

  人類歷史已經進入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回眸中國社
會經過的上一個世紀,我們頗多感慨、頗多喜悅、頗多自豪,同時也頗多自信、頗
多振奮。
  20世紀是中華民族從衰亡走向振興的世紀,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百年。
在這個世紀裡,中國人民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所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奮鬥,並取得了
震撼世界的偉大成就。因此,雖然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次年強迫清王朝簽訂
了《辛丑條約》,中華民族是在蒙受巨大災難和屈辱中步人20世紀的,但中國人民
英勇不屈,不斷奮起,不斷拚搏,在中國供產檔領導下,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贏
得了解放,在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到2000年中國社會進入小康,形成前所未
有的繁榮富強,所以中國又是以輝煌告別20世紀的。
  百年滄桑,社會巨變,時勢造就了偉人,偉人引導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歷史
性的變遷。在世紀之交,江澤民總書記在回顧百年歷程時曾對此作了科學的總結,
他指出:20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
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擇柬、鄭小坪」。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
就是在這三位偉大人物的領導下取得的。
  孫中山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這次革命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
人民的悲慘境遇,但它是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
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對未來中國的進程產生了深刻的
影響。
  1921年中國供產檔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社會的歷史性巨變由此起步。
在以毛擇柬為核心的中國供產檔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
艱苦卓絕的英勇奮鬥,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
了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勝利,並且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取得建
設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就。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也是社會主義
和民族解放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以鄭小坪為核心的中國供產檔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中國建立以來革命和
建設成就的基礎上,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改革開放,成功地走出一條建設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場新的革命,它使社會主
義在中國顯示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取得了為全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並且繼續指
引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把中國從最悲慘的境遇引向光明的前途,使中國實現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
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使中國人民富起來,是三位偉人對
中國人民的偉大貢獻。為實現  壯麗的理想,他們殫精竭慮,運籌帷幄;出生人死,
備嘗艱辛;堅強不屈,奮鬥不懈。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大仁大義;他們深謀
遠慮,膽識超人,大智大勇;他們思想解放,勇於探索,勇於創新。他們把自己的
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們的名字和中國近現代歷史、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和中國社會的巨變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們為中國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們的
豐功偉績、崇高風範和偉大形象深深地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將永遠為中國人民
所崇敬和懷念。
  三位偉人已經離開我們,但他們的光輝業績、高尚情操永存。流逝的時光,將
把他們的光輝磨礪得更加耀眼奪目。這是偉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激勵後人不
斷奮起拚搏、努力為國為民奮鬥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從偉人的業績中學習偉人的精
神,繼承偉人的精神,沿著偉人開闢的道路前進,就是對偉人的最好紀念。出於這
樣的考慮,我們本著史學工作者的使命,應河南人民出版社之約,從記錄、闡述三
位偉人的著作、回憶和文章中,廣收博采,精心編輯了這套系列叢書。
  三位偉人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奮鬥的一生中,進行的活
動是非常多的,接觸和處理的人與事是非常廣泛的,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是難以
述說的。在選編過程中,我們一是選擇重大的、影響深遠的事件,二是選擇一些鮮
為人知、能體現他們思想情操的詳細片斷。目的是通過這些事例,反映偉人的卓越
貢獻、精神風貌、人格魅力和思想作風。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力求使全書真實、生動,融學術性、可讀性和明快、系統
為一體。為此,在保持資料原貌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技術處理,如對選用的大量資
料做了文摘和刪節,對一些同一內容的材料進行了銜接合編,對單篇文章大部分做
了刪節。為了統一體例和便於閱讀,本書按照現行的出版規範標準進行了編輯處理,
並根據內容重新擬定了標題。
  這套叢書的編輯,得到了許多原作者的熱情支持和大力幫助,在此謹向他們表
示衷心的感謝。但由於聯繫不便,未能做到向所有原作者-一徵求意見,我們謹向
這些作者致以深深的歉意,敬請給予包涵並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按有關規定支付稿
酬。此外,由於資料龐雜,工作量大,加之我們的水平有限,「叢書」的編選難免
有不妥之處,敬請專家和讀者指正。河南人民出版社為「叢書」的出版,做了大量
的工作。中央文獻研究室的研究人員認真審閱了全部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富
有啟發性的意見。在此,一併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
  《細說孫中山》一書,由李君如主編,任貴祥編選。
                                                        2001年8月



[ 本帖最後由 aska110169 於 2007-3-19 21:14 編輯 ]

TOP

一代偉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