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鸞門心法要論」

「鸞門心法要論」

第一章概論

由古至今,心法一詞,不論對於玄秘事物,如:修道及武技,或直指事物的過程,總難脫其神秘色彩。

因而,古來有人,因心法傳承,演成鬩牆之爭,或者反目成仇。此雖不可取,但卻反映出修持的過程,心法有其不容忽視的關鍵力量。五教各有心法,此非本書之主旨,故不一一贅述,單就鸞門心法之衍繹及傳承作著述。

鸞門,乃以儒為宗,以神設教,藉之代天宣化,勸善人心。書有云:「聖人以神設教,天下化焉。」由此可見,鸞門在早期社會之中,早已建立宗教勸善,以匡政令於不逮的最高目標。

以儒為宗,儒門重修身養性、人倫道德;是以故,鸞門亦首重人倫之大道,唯儒以說教,鸞以傳教,故鸞門亦在道程之間,有其不可怠忽的行持;正如佛家重戒律、道家重救世一般。

鸞門,亦有其使命,而欲得使命之傳承不斷,必須使鸞脈永繼不絕,此一薪火相傳的重責大任,就落在鸞門正鸞生身上,是以故,鸞門心法傳在正鸞,即如其他大教宗脈,有將心法傳承在領命之智者身上。

正鸞,一般稱之為神使,即為諸天仙佛聖神之代言人。乃必須在成為正鸞之前,煆靈一段時期,一般均為四九之期,此一煆靈,除了本身後天的訓磨之外,最主要目的,即是以人身傳承仙佛的心法,而其儀式之公開,諸如:接旨、派命、宣誓等,即是以公開而得確證。

正鸞生,可由仙神聖佛傳承心法,由鸞門心法的傳承中,可以知道正鸞生,即已身負宗脈興衰的成敗;而心法的得授,亦使鸞門正鸞易生愩高怠忽的心志,而有導致鸞乩飽受批評。反之;得授鸞門心法,一志精進修持,而成為一代宗師者,古來至今,不乏其人。

是以故,在鸞門的普化聖業中,得授鸞門心法的正鸞生,固然為弘大宗脈的關鍵;但心法既得,法船掌舵,更是可以引領眾生,走向光明大道,邁步覺岸的力量。古來心法不傳,唯恐眾生未經煆靈,而受意識作用。

今天傳大道,普開方便法門,鸞門心法擇要而述,定必更有益於修道諸子。

TOP

第二章領命

在各教門,由古至今,選擇其衣缽傳承,均大費周章;先知其根器,識其資質,考其本性,驗其心志,再作傳授。

而鸞門,則因以神設教,因而選擇正鸞傳承心法,則大都偏重於夙世慧根、神緣;再溯其元身,適否擔任,故其中傳承,不在師授,乃在領命。

所謂領命,其義有二: 為頒天命,而受心法正傳。 為乩成領天命,闡教濟世也。 既今大道普傳,各宗不遺餘力,致力推行道務,因而各自引渡有緣,由茲產生領天命之說。

所謂領天命,實質而言,即乃儀式公開,由眾生見證。而正鸞生領承旨命,此在鸞門,有其固定儀式,而在各宗教之間,則由智者、聖者、覺者領受天命,以為傳道。

兩者之不同,乃在鸞門領命由團體,如:廟、堂、道院等,在與正鸞合而為一,共領天命,故正鸞之傳承,仍須再次授旨領命。而各宗教,則由一人代表宗脈領命,再往下衍生,傳承天命。

正鸞生之可以在扶鸞當中,請駕諸天聖神仙佛,降壇扶鸞,一則為其領命闡教濟世;一則本身練靈,達到借竅神通。是以故,鸞門闡教濟世,乃有其無天命,不可為之先決條件。

鸞門,除在闡教,以著書立說、廣渡眾生向善以外,尚有濟世辦理,以指迷入悟,引導眾生親近道場,啟發善因緣。

所以,正鸞生尚必須有其靈神出竅,上天入地之神通靈力,而此神通靈力,絕大多數並非來自正鸞生數十年本身慇勤修持,所達到之境界;乃憑藉聖神仙佛靈力之加持,故其先決條件,亦在天命之領受也。

由此而反證,正鸞生在修持之過程,雖有賴天命及聖神仙佛之靈力,但領命後,靈力加持的過程,即為鸞門心法之所在。

換言之,鸞門心法,乃在造就一位能夠顯現神通力,以引渡眾生,邁向覺路的基礎。

TOP

第三章心法與神通

古來修道之士,令一般眾生有欽仰之感受,其原因除了修道人有其道貌岸然之形態外,尚有以一傳十、以十傳百之玄妙神通。乃因此以訛傳訛,誤認一般修道之人,即能俱有神通力。

時至今日,此一誤植之觀念,仍有以植入人心之勢。實則神通力在佛家有謂:乃依累世業識之依附,而顯現於日常生活;如儒家所謂:仍有潛意識而不見,即為如今科學家所印證,人體潛能發揮至其限,而異於常人。所以神通力每個人俱有其潛藏力量,只是未發揮出來。而佛家加以闡述,謂每人夙世業根依附現世業識,顯現於日常之中,即如一般平常人,在精神恍惚之間,或是夢中,常見不可思議之事物也。

今鸞門正鸞之所以可發揮其神通力,即是藉心法之造就,而發揮其神通力。

人有六識,各有其根,乃顯現及串連各個時空的事物,而能超越常人。但其心法之流傳雖有外在因素之限制,但實際的過程,卻在神靈與人靈的契合。故形諸於文字,難有具體,僅能先闡述其概略,然後加以指述其訣要之所在。

TOP

第四章論法之在心

法也者,千萬變化,而心須一成不變,意即將其精要所在悟透,自可達到隨心所欲。是以故,得心法,則其智慧頓開,障礙掃除,直達了無罣礙之境界。

為何心不予變動,而法卻起千變萬化;蓋唯心所識,一切因緣,俱從一心而起;而法涵羅夙世意識業累,乃形成動力,故必須將心凝練,始得其法。

鸞門修身養性,首在磨除火性,亦即以平常人之心,提升為高智慧者之心。因果輪迴中,俱由因緣此一線動力所推轉,故凡人入世,即入因果之間,欲求解脫,則必須有其斬因斷緣之慧劍。而此慧劍,源於各人心識自主能力強弱而定。

換言之鸞門修子,以入世之法,行持大道,故心不可偏離於人道之中。今日鸞門心法之日愈普傳,亦即以入世之法,而得方便法門,由正鸞生之扶鸞傳真,達到代天宣化之目標。

再進而以正鸞生一脈,承續之心法,擴及於同門共修,使其來有自。即現今各鸞門道場由正鸞生扶鸞傳真,而改進成為正鸞生傳示,可資明證也。

TOP

第五章悟出心法

悟字,在修恃的過程中,所代表之意義,非僅於得到其理而已;更是代表一種境界,一種智慧。

佛家在評論其人,是否為得道大師,均以開悟多少,而給予多少尊崇;所以,悟在任何一個宗脈,均屬關鍵的過程。

常可見道中先進對後學,或是仙佛對眾生開示中,有執迷不悟之句;由此可見,不悟更是阻礙道程精進。而悟與不悟之間,如何分判,世俗之中,常可見文人雅士讚誦某人,語文有珠璣句句;而佛家對大師的恭讚,更有語含禪機等語。

由此可見,凡已開悟之修道者,其言行當可打破世俗文物等蔽障,其言行足以作後學所學習之榜樣。而未開悟者,其言行易受世俗假象所幻弄,常有自以為是,或是陷入迷茫之中的言行。

在修道子整個修持的過程中,由迷入悟,奠下道基之後,將面臨道程精進的各個瓶頸,如果無法在悟字上下深工夫,那麼將有受到蔽障,而退道心的時候。心法如何開悟,雖然乍看頗有籠統,無法概念以歸一,但有法必須有其道。

今日鸞門道場,開法普度,即是藉此而樹立鸞門教義,以作啟悟眾生。在理論過程中,知其所以然,則後可以行其所然,當可達到其目標。

今夜闡述悟字要義,即是作為往後將心法要義,瞭然於胸壑,以利悟出其精華所在。

TOP

第六章心法之辨正

古來傳道,乃以師師相傳,密付心訣,一脈傳承。

而且,時至今日,密教之傳承,仍然沿襲此一法門,故密教上師,必須有其師承,始為晉陞上師之先決條件,雖然此為密教傳承所明定,但其他宗脈,卻非一概如此。

唯不可忽視,亦因此心法密傳,乃招致未得正法者,自我標榜,而形成爭執,乃造成道脈中無謂風波,更可能造成道脈中,修道子之道考,故凡修道子,對基本心法必須有所概念,庶免自陷紛擾之爭。

各脈心法不一,五大宗教,雖未有心法正論;但有者,卻各以本身修持心得作印證,並以此一脈傳承,終於匯流成海,自成一宗,如佛門各宗是也。

道門有無為之說,但後世各有救世之流,因而佛、道二門,又各因出世與入世之分判,故而修行者,仍然有因修入世法門或行出世法門,所習心法,亦因而有別。

佛門出世,首重苦行,亦即內修之功,故其心法在見性,在圓如。而入世在度世,故首重在其行。則其心法,首重在其德。

今道門源遠流廣,宗支遍佈,故除玄門以道術為主之龍虎山張天師一脈,及茅山一脈,均以術為法,自成一支外,大多均以入世行濟世之功德。

而其中倡言三教合一之一貫道及鸞門,又因佛、道為體,以儒為本,故其心法較諸其餘宗脈,尤為特殊,如一貫道心法,以天命代頒於領導前人,而鸞門則傳於正鸞,即是殊例。

時值末法時期,大道普傳,但魔障亦深,故亂道、敗道者,亦層出不窮,動輒以領天命、得正法自許,雖不至以惑眾,但卻足以阻擾後學修道子之心志,對道程更加迷惘。

故在本書中,先詳列心法之週遭相關事物,以使眾生明白,有所體認,再作專章闡述心法要義也。

TOP

第七章別傳

在道脈支流衍生,相傳不息,有許多從本支道脈衍化而出,自成一宗者,頗有其例。

如佛教,從西域東傳,而達摩東來,教外別傳。如道家正一脈,有鳳陽一支,脫於茅山之術,取兩大道術,卻另闢捷徑等均是。而其心法,更是完全異於本支宗脈。

時至今日,道門千宗,各宏其義,智慧修子將本身修持所得,開宗立派,傳承相授,其勢有如雨後春筍,可以印證道脈源遠流長之外,更為大道普傳,作一註腳。

教外別傳,乃將本宗心法,加以精簡,或是添加;但其基本精神,即為代表一支宗脈的神髓,有其不可磨滅之功用。此亦道脈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之動力,俱有其正面功用;僅在於道脈傳承之中,所傳非人,誤了道程的廣佈及推動。

討論至此,可以作總結,在心法的定義上,並非一成不變,但是在衍化的過程中,卻必須要有其立論主旨所在,始能由本宗脫胎於自成一宗的條件,進而融入整體道脈之間。

雖然,自古以來,修道有成之人,乍看之下,俱皆遵循佛、道二門,精修有成;但在佛、道兩大主流之間,旁支廣泛,別傳心法以留世,亦不勝枚舉。

是以故,修道者,須有明理智慧心,方有可能有成,甚至別傳心法,以留世不朽。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