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關聖帝君

[fw]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 (? - 219) 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官歷「前將軍」、「漢壽亭侯」,後吳將呂蒙襲破荊州,被殺。諡「壯繆侯」。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祀,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歷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王」,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關羽幼年時,熟讀《左傳》,美髯,人稱「美髯公」。中平元年(184),關羽在家鄉犯法,逃亡到涿郡,時逢劉備在招兵買馬,與其相談,甚為投機,便投到了劉備的旗下。接著他隨劉備和張飛一起轉戰南北,參加數十次大小戰鬥,從來都不怕艱難。劉備顛沛流離,他也從無怨言。建安元年(196)劉備投奔曹操後,一次與曹操外出打獵,在眾人散開後,關羽曾要求劉備準他殺掉曹操,劉備沒同意。建安四年(199),劉備反曹,逃至徐州,由關羽鎮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劉備、張飛敗逃後不知去向。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對關羽甚為親近,拜為偏將軍。又讓張遼去瞭解關羽的真正想法,關羽明確地說:「我確實很清楚曹公對我很好,但我曾受過劉將軍的厚恩,曾發誓要同生死,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終還是要去找劉將軍,不過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來報效曹公。」曹操知道後,深感關羽很講義氣,也沒有追究。官渡之戰前,袁紹派大將顏良率軍在白馬攻打曹操的東郡太守劉延,形勢危急。曹操派張遼與關羽為先鋒,前往解救。到了陣前,關羽遠遠望見顏良的麾蓋,即策馬速衝上前,斬顏良首級。大破顏良。曹操知道後,為留下關羽,上表漢獻帝封關於為漢壽亭侯。建安五年(200)底,關羽知道了劉備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賞賜,留書,掛印告辭而去。曹操的部將們都主張追擊關羽,但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追了。」

       關羽在汝南找到了劉備,又隨劉備轉戰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戰兵敗之後,劉備憑藉關羽,張飛,趙雲的武力,趕在東吳之前,收復了江南諸郡,劉備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蜀,留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約一年後又調諸葛亮等入蜀,獨留關羽坐鎮荊州。

建安二十年春,孫權向劉備要荊州不成,便派呂蒙奪取了長沙,桂陽二郡,並圍攻零郡。同年五月,劉備率軍五萬到荊州,欲奪回二郡,令關羽率兵三萬到益陽。這時,東吳也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又用計騙降了一直堅守零陵的郝普,佔領零陵郡。東吳大將魯肅也率軍屯益陽。魯肅在益陽時,邀關羽相會,關羽按約將軍隊停與百步之外,只帶二三各隨從單刀赴會,並全身而退。

此後東吳一直想攻佔荊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符節及斧鉞,古代出兵征討時,天子授給大將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並派人深入曹魏的佔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後方。曹操派大將於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於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司馬懿等建議聯合孫權,要孫權從關羽背後襲擊。曹操採用此策。孫權派呂蒙等做好了準備,並在十月出軍,而且將要進攻的戰略告訴曹操。但曹操的謀臣董昭卻認為,應當把東吳的打算洩漏出去,這樣可以讓關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讓關羽和東吳相鬥,曹魏作收魚人之利。曹操命人寫成文字,用箭射到關羽營中。但關羽看到了之後,猶豫不決,又耽誤了時間。

關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將軍士人平常皆受關羽的輕視感到不滿,孫權派人來誘降,二人便投降了孫權。吳軍以蜀軍將士的家屬為人質,出兵配合曹軍,前後淹擊蜀軍,蜀軍潰敗。

關羽僅帶著少量的隨從向蜀軍控制的上庸撤退,他們日夜兼程,連續數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關羽竟被吳軍的一個小將馬忠生擒。關羽被擒後,堅決不降,被東吳斬殺,死時約五十六歲。


關羽失荊州的原因很多,當時丟下東吳這個主要的對手不顧,去進攻曹軍,犯了方向性,戰略性的錯誤。同時諸葛亮的「東和孫吳」的戰略有關。

而關羽的一生,最重情義,誓言。自年輕時投奔劉備,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國「義」的典型。

關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當成是護法。道家儒家把他當成是「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至今,全國各地的「關帝廟」仍香火鼎盛。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民間俗稱關公或關帝爺,乃三國時代蜀國名將關羽。關羽,原字壽長,後改字雲長,河東解縣人(今山西解縣),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五年(西元一六二年),亡於建安廿四年(西元二一九年)。

    關羽年少時,一身正義感、行俠仗弱、肝膽照人。關於他的事蹟最令人耳熟能詳地,莫過於與劉備、張飛的「桃園三結義」,以及「過五關斬六將」的英勇事蹟。

    關聖帝君因與吳國作戰而死,追諡為「壯繆侯」,其鄉人於玉泉山立祠。然而從魏晉迄唐,在民間影響並不大;在唐代曾有記載提及,稱之為關三郎,仍是為人鬼之流。自宋代開始,關聖帝君忽然聲名大噪,開始受到供奉,民間已有關王廟

北宋末年,宋徽宗始封其為「忠惠公」(或謂封為真君),大觀二年,更加封他為「武安王」;高宗建安二年,加封為「壯繆武安王」;孝宗時封為「英濟王」。到了元代,因元世祖尊崇佛教,封他為佛教的「監壇」;元明宗天歷元年,封其「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曆廿時二年間,因道士張文通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幼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鎮天尊關聖帝君」,他的夫人亦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其子關平封為「竭忠王」,關興封為「顯忠王」,周倉為「威靈惠勇公」,另以宋代的忠臣陸秀夫、張世傑二人,封為關聖帝君的左右丞相:繼之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到了清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香火鼎盛,其廟祀遍及全國。

    除了民間敬奉關聖帝君外,佛教他以關羽為「護法伽藍」,伽藍即為寺院護法神;道教則謂其前身為雷首山澤忠之老龍,又有種種神跡,張其靈驗,更奉為護法,稱「伏魔大帝」,另外,道教又封其「玉清首相翼漢天尊」。自明清以來,對關聖帝君的信仰已不限於某宗教,既列為國家祭祀要典,又是民間供奉的對象。清代起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為武聖,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基於孔子,這種現象,在中國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


關聖帝君歷朝封號

漢  獻帝建安六年授封漢壽亭侯˙

建安二十四年漢中王奏封 前將軍 漢壽亭侯˙

後主景耀三年諡 壯繆侯˙

隋 開皇二年 封 忠惠公˙

唐 儀鳳元年六祖建剎玉泉山封為 伽藍之神˙

宋 崇寧元年除解州鹽池蚩尤患封 崇寧真君、長子 平封 武夷侯、
  周倉封為 威寧將軍˙

大觀二年加封 武安王崇寧真君˙

  宣利五年加封 義勇二字、長子平加封 威顯二字˙

紹盛三年加封長子平 忠竭王、次子興 顯忠王、三子索 順忠王、賜廟額曰昭貺˙

炎興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封 壯繆義勇王˙

淳熙十四年十一月誥命加封 英濟二字˙

元 天歷八年加封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至正十六年封參軍王甫 輔正利濟昭忠侯、封監軍趙累 助順驅魔宣義侯、封威寧將軍周倉加 威宣忠勇公、封建功侯廖化 糾查速報威靈公˙

明 萬曆四十二年宮中單刀伏魔、十一月十一日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崇禎三年加封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本朝祀典順治元年定每年諭祭˙順治九年敕封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雍正三年 封三代公爵 聖曾祖 光昭公、聖祖 裕昌公、聖考 成忠公、製造木主供奉後殿每年春秋二祭˙

乾隆高宗純皇帝稱為 山西關夫子˙三十一年征西陞加封 靈佑二字˙嘉慶十八年癸酉歲加封 仁勇二字˙

道光八年戊子歲加封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 關聖大帝˙聖帝護國庇民均於杳冥不可測度之際,特見神威電掃風馳妖魔立靖。朝廷屢加封號載入祀典,偉哉千六百餘年以來,大義孤忠,炳靈宇宙;而我朝崇奉愈隆,昭格愈著,豈不以太平之世所以激忠義厚風,俗以保此萬年有道者哉。【上海宏大書局總經理金友生謹識】。

[ 本帖最後由 midi78578 於 2007-3-10 20:43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