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諸葛亮兵法(四)

諸葛亮兵法(四)

  後  應

  --------------------------------------------------------------

  原文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光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譯文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面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複雜之前就預先做了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採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將士已布列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但只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的戰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為三等,主張以智用兵,講求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把握的仗。掇對僅憑血氣之勇,猛衝蠻撞,將其列為用兵的下等。這確是軍事大家的見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張。「諸葛一生唯謹慎」,所以他能百戰百勝,在極其不利的形勢下也能轉危為安。
  綜觀這四篇文章,諸葛亮詳盡地論述了用兵的戰略思想和基本原則,道出了用兵的真諦。這些論述是其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其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拓例

  狡兔三窟留後路
  戰國時期,齊國宰相孟嘗君的家裡,養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個名叫馮諼的,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所以來了很長時間也沒引起孟嘗君的注意。
  有一次,家裡正趕上沒人,孟嘗君就派馮諼到孟嘗君的封地薛地去收債。臨走的時候馮諼很有禮貌地問孟嘗君是否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說:「隨便,你看著辦吧,你覺得應該帶些什麼回來就帶些什麼吧。」
  馮諼來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債戶,把債契收上來,又當眾把所有的債契燒掉,然後對大家說:「孟嘗君讓我把你們的債全免啦,今後你們可以安居樂業,過好日子了!」人們非常高興,紛紛歡呼、磕頭。
  馮諼回來,孟嘗君問他帶了什麼回來?債收完了沒有?馮諼慢條斯理地回答說:「您說讓我看著辦,如果我覺得應該帶
  些什麼回來就帶什麼,我覺得最應該給您帶回來的是『德政』,所以我就給您帶回來個『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債契燒掉,債免了。」孟嘗君聽了很不高興,可一想,木已成舟,也沒說什麼,就算了。
  一年後,孟嘗君被齊王免去了宰相的職務,他只好回到薛地。當地百姓聽到這一消息,扶老攜幼到大路上歡迎他,孟嘗君對百姓如此熱烈地歡迎他,感到很奇怪。馮諼就對他說:「這就是我給您帶回『德』的驗證。」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真正體會到馮諼的用意,非常感謝他。馮諼接著說:「狡猾的兔子有三個洞,才能保住性命,現在你只不過才有一個洞,還不能高枕無憂,睡安穩覺,萬一齊王對你再有不利,還得有另外的存身之處,因此我們還得再鑿兩個洞才行。」於是馮諼向孟嘗君請求,讓他到魏國去遊說。
  馮諼來到魏國,對魏王說:「孟嘗君名揚各國,您如果能請他到魏國來做您的宰相,魏國定會國富民強。」魏王正好空著相位,找不到合適的人,於是派人帶著重金來聘請孟嘗君。馮諼臨走時早就告訴過孟嘗君這樣做只是給齊王看,並不要接受聘請。所以魏王連請了三次都被拒絕了。
  果然齊王聽說魏國要請孟嘗君做宰相,嚇得連忙叫人帶著黃金、彩車,用很隆重的禮節把孟嘗君請了回去,恢復了原職。
  齊王為了表示誠意,特意問孟嘗君還需要什麼。馮諼就偷偷告訴孟嘗君說:「請求齊王在薛地建立祠廟,再賜份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齊王答應了孟嘗君的請求。祠廟建成那天,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三個洞已經挖好了,你可以高枕無憂,安安穩穩睡覺了。」

  便  利

  --------------------------------------------------------------

  原文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遇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後。

  譯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區作戰可以採用游擊戰略;有濃密的山林地帶作戰可以用突擊的辦法,出敵不意;在平原作戰沒有任何隱蔽物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壕塹戰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方應在黃昏時候攻擊敵人;在我眾敵寡的時候,則應在清晨向敵人進攻;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強盛,則應速戰速決;如果隔岸對峙,又有風沙,視線不清,就應採取前後夾擊的戰術。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基本戰術策略。詳細說明在各種條件下宜於使用的戰術,啟發將領按照客觀條件靈活運用戰術,而不可主觀臆斷瞎指揮。

  拓例

  主觀臆斷失街亭
  三國時,諸葛亮得報司馬懿領兵二十萬前來,立即佈置鎮守街亭,諸葛亮說:「這是我軍的咽喉要道,關係重大。如果失了街亭,我們大軍就完了。」馬謖自願前去守衛,諸葛亮告誡:「這裡沒有城郭,又沒有險阻,防守非常困難。」馬謖卻說:「我自幼熟讀兵書,懂得兵法。難道連一個街亭都守不住嗎?」
  馬謖到達街亭,看了地勢,就笑諸葛亮多心,料定魏兵不敢來,把諸葛亮的諄諄囑咐全拋到一邊。王平要在五路總口當道下寨,他卻要上土山屯軍。王平說:「如果魏軍來圍住怎麼辦?」馬謖卻大笑說:「你真是女子的見解!兵法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魏兵如來,我讓他片甲不回!」王平又說:「我多次隨丞相出征,每到一處,丞相都盡心指教。我看這座山是個絕地。如果魏兵切斷我軍水道,我軍就會不戰自亂了。」馬謖說:「你不要亂說!孫子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如魏兵斷我水道,蜀兵豈不死戰?可以以一當百。我一向多讀兵書,丞相還事事問計於我,你為什麼攔阻我呢!」王平又請求分兵在山下扎一個小寨,成為犄角之勢,可以呼應。馬謖連這也不答應,這時,百姓成群結隊逃來,說魏兵已到。王平要辭去,馬謖才分兵五千讓他去自己下寨。探路回報,街亭有守軍,司馬懿歎道:「諸葛亮真是神人!我不如他。」聽說蜀軍屯兵山上,司馬懿才放心。然後,親自去察看,馬謖還在山上大笑說:「他們如果要命,就不來圍山!」
  司馬懿派人打聽到是馬謖守衛,就笑著說:「只有虛名,實際是個庸才!孔明用這種人,怎麼能不誤事!」隨後帶大軍把土山四面圍住,蜀兵一見魏兵漫山遍野,十分嚴整,全都喪膽,哪裡還敢下山。馬謖連連搖動紅旗,蜀將誰敢去衝殺呀!馬謖大怒,親自殺了二員將領,眾軍害怕,才奮力下山衝擊魏兵;但哪裡沖得動,蜀軍又退回山上。馬謖這才知道事情不妙,讓軍士緊守寨口,等待外援。蜀兵被困一天,山上沒有水,眾軍吃不上飯,嚷到半夜,山南蜀兵就打開寨門,下山投降魏軍去了。司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軍更是大亂。馬謖一看守不住了,就驅趕殘兵殺下山,往西逃跑了。

  應  機

  --------------------------------------------------------------

  原文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譯文

  必勝的要訣及掌握情勢變化以指揮調動部隊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誰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呢?掌握時機的秘訣在於出其不意。如果猛獸離開山區,失去了險峻的山勢做依托,就是個孩子手持長戟也可以嚇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憑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強壯的大漢不敢靠近,對敵人來說,讓災禍突然出現,防不勝防,無法預料,是最好的制勝辦法。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基本戰術策略。側重於論述捕捉戰機。文章強調指出抓住戰機的重要,文章說,小孩抓住了戰機,可以制服猛獸;小小的毒蜂,如出擊得當,可以讓壯士大驚失色。文章特別強調抓住戰機,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可收到意外的效果。

  拓例

  曹操北伐出奇兵
  東漢末年,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進犯,其中遼西的單于蹋頓勢力最強。公元207年,曹操親自率兵討伐,以穩定北疆。
  由於曹軍人馬眾多,糧草無數,所以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河間的易城(今河北省雄縣西北)。謀士郭嘉對此狀況很焦急,便對曹操說:「兵貴神速。行軍千里去打人家,又帶這麼多的東西,是很難取勝的。如果敵人知道我們來了,必然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輜重,派出輕兵日夜兼程,打他個措手不及,這樣才能獲勝。」曹操覺得郭嘉言之有理,親自點出數千精兵,輕裝前進。在白狼山,曹軍與蹋頓的數萬騎兵相遇了。曹操登上山頭,見敵軍雖人數眾多,但隊形不整,於是下令先鋒張遼率領部隊衝殺上去。將士們以一當十,奮勇殺敵,結果蹋頓軍隊大敗,許多將領都死於亂刀之下。

  揣  能

  --------------------------------------------------------------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客孰整也?我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譯文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往往能在掌握了敵我雙方實力的虛實後就對雙方交戰的結果有了基本的認識。將帥在預料勝負的結果時需要瞭解的內容有:雙方的君主哪一個比較聖明?雙方的將領哪一個更為賢明有能力?雙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雙方哪一方的糧草更為充足?雙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雙方的軍容哪一方更為嚴整?雙方的戰馬哪一方跑的快?雙方哪一方佔據的地勢更為險要?雙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計謀?雙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懼的鄰國?雙方哪一方的國力更富有?雙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過比較上述幾個方面,雙方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做出判斷了。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知已知彼的問題。這是我國軍事家們都十分重視的臨戰指揮的基本問題,孫子兵法也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諸葛亮十分強調開戰之前深入分析敵我力量對比,不打無把握之仗。這再一次顯示了諸葛亮謹慎用兵的指導思想。

  拓例

  諸葛亮兩全遣兵
  三國時期,曹操謀殺馬騰之後,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際進攻東吳。而這時劉備正在積極準備攻取西川。曹操認為既攻東吳又防止劉備的勢力擴大,似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放縱劉備入川,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使孫權處於無援的地位。於是決定舉兵攻吳。孫權得到消息大驚,忙向劉備求救。劉備、諸葛亮認真分析當時形勢,認為如果孫權被滅劉備則成為更孤單的力量。如果援助孫權,則失去進兵西川的好時機。諸葛亮經過認真思考,他認為不動用江南之兵,也不必動用荊州之兵,曹操不會真的舉兵東吳。只要修書一封給馬超即可。原來諸葛亮想到,曹操殺了馬騰;其子馬超必有報仇之心。這時如果表示與馬超結好,馬超必定更加放心地考慮攻打曹操。果然,馬超見到劉備的書信後,馬上決定攻打曹操,並連下長安、潼關。曹澡得知馬超由西入關,只好率軍調頭捨東吳而顧馬超。
  這一實例充分說明諸葛亮根據當時幾方力量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找到了變兩難為兩全的對策。

  輕  戰

  --------------------------------------------------------------

  原文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譯文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蟲子就是憑著令人生畏的毒刺來保護自己,使人不敢輕易地招惹它,士兵在戰場上能勇敢作戰,是因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鋒利的武器,堅實的鎧甲,那麼所有的將士都可以勇猛善戰。如果鎧甲不夠堅實,就好像赤身裸體與敵人拚殺;如果弓箭射不中敵人,就好像沒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標,但因為力量不夠沒有射進去,就好像弓箭沒有箭頭一樣;如果戰前的偵察工作做得不仔細,不周詳,就好像一個盲人在準備作戰;如果將帥不能英勇更不善戰,就好像沒有將帥一樣。可見,這些都是在戰備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用兵準備問題。文章論述戰前要充分準備,強調不打無準備之仗,是前一篇的補充。文章用了四組句子,以排比的句式,論述了沒有準備的危害,論述十分突出,發人深思。這三篇文章從不同側面論述了指揮作戰的基本戰術原則,主要是臨戰決策。在把兵力投入戰鬥前,作為指揮作戰的將領必須認真處理這些問題,真正做到情況清楚,準備充分,戰術運用得當,才有必勝的把握。

  拓例

  諸葛亮反兵法用兵
  曹操在赤壁遭到大敗後,倉皇逃命,行至華容,見前面有兩條通路。一條是小路,山險道窄,坎坷難行,但卻近50里;另一條是大路,寬暢平坦,但卻遠50里。諸葛亮認為曹操深諳兵法,多謀善斷,故用反兵法原則而用兵。他在華容小道上預先設點埋伏,並故意暴露若干目標,讓曹操看出有兵馬埋伏。
  曹操猶豫了,究竟走哪條路好呢?前面探路的軍士跑回向曹操請示:「前面有大小兩條路,都通南郡。大路平坦,遠50里;小路經過華容道,窄狹難行,卻近50里。請問丞相走哪一條?」曹操下令兩條路都去探一下。
  軍士探路回來報告:「大路上看不到什麼動靜,小路的山口子上,有幾處在冒煙。」眾將認為:烽煙起處,必有伏兵,不宜走小路。曹操想了一會說:「不,還是走小路。」大家惶惑不解,曹操說:「你們哪裡懂得,兵法上說,『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諸葛亮派人於小路燒煙,誘我走大道中其埋伏。我會上當麼?」於是,他領著部下走向華容道。結果,恰恰中了諸葛亮的圈套。
  原來諸葛亮針對曹操深知兵法,多謀善算的特點,算敵之算,因敵施謀,將兵力設伏於華容道,並故意暴露出此處有兵馬的真情,使曹操反以為假,誤入歧途。
  後來,幸虧奉命在華容道伏擊曹操的關羽重信義,心腸軟,受不了曹操的哭求,網開一面,曹操才得以死裡逃生。

  地  勢

  --------------------------------------------------------------

  原文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譯文

  好的地勢對軍隊作戰取勝是最好的幫助,身為將帥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地勢地形特點就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嶺、森林險川的地形,適合用步兵作戰。山勢高陡、蔓草雜生的地形,適合用戰車、騎兵作戰。在依山臨水、狹澗谷深的戰場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戰。在平坦寬闊、可以自由活動的戰場上,可以用長戟與敵交戰。在草木交錯的地帶,又可以充分發揮長槍、長矛的優勢。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善於利用地形地物。文章指出,不會利用地形地物的將領,無法取得勝利。文章還具體說明了在各種地形地物條件下,該用什麼戰術,甚至該用什麼兵種、兵器,都講得十分詳盡。這篇文章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大有用處。

  拓例

  韓信背水破敵軍
  公元前205年,漢將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漢王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國謀士李左車對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現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草需經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並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後面。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再在這裡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
  陳余是個迂腐之人,又自以為是,他不聽李左車的話,還說:「韓信的兵力很少,長途千里趕到這裡又精疲力盡,像這樣的敵人我們都不敢打,別國會怎麼看我們,不是更瞧不起我們了嗎?」陳余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探聽到這種情況,很高興,慶幸自己碰上這樣一個迂腐將領。於是就將軍隊安營紮寨在井陘口30里的地方。到了後半夜,韓信又派精銳騎兵2000人,每人拿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爬上附近山頭,埋伏起來。然後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擺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天亮後,韓信豎起帥旗,大張旗鼓地開出井陘口,趙軍立刻迎擊,兩軍激戰很久。韓信、張耳假裝敗退,丟盔棄旗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拚命追擊。漢軍背水而戰,非常勇敢。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久戰不能取勝,也抓不住韓信,想收兵回營,回頭一看軍營裡已全部插起了漢軍的紅旗,以為趙王已被俘虜,於是頓時軍心動搖,紛紛逃跑。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

  情  勢

  --------------------------------------------------------------

  原文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譯文

  將帥的性情對作戰有直接的影響。有的將帥勇猛頑強不懼怕死亡,有的將帥性情急躁沒有耐心一味追求速決,有的將帥貪愛小功、小財,有的將帥過於仁慈失去了威嚴,有的將帥雖有計謀但常常猶豫不決,有的將帥則謀略有餘而不能身體力行。所以,對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將帥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僅有匹夫之能的將帥要設法使其暴躁起來然後消滅他;對待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將帥,要用持久戰、消耗戰去消滅他;對待貪圖功利的將帥,要用財、色去賄賂引誘他;對待仁慈有餘威嚴不足的將帥要使用各種辦法使他整日奔忙;對待智而心怯的將帥,可以用猛烈的進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對待謀而情緩的將帥可以用突然襲擊的辦法使他徹底滅亡。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對敵戰術。指出對不同的敵人要使用不同的戰術,從而克敵致勝。文章把敵軍將領分為六種類型,進而說明對付這些不同敵將的不同策略。文章對敵軍將領的分析細緻入微,因此提出的策略針對性很強,切實可行。

  拓例

  劉邦因敵擇將帥
  劉邦於同年8月任命韓信為左右丞相,與曹參、灌嬰一道率兵攻打魏王豹,以打通漢軍與漢中的通道。劉邦在發兵前把酈食其叫來詢問魏王豹的情況。劉邦問:「魏大將是誰?」酈答:「是柏直。」劉邦點頭微笑道:「柏直是個乳臭未乾的人,缺少作戰經驗,他不是我韓信的對手。」接著又問:「魏騎將是哪位?」酈答:「是馬敬。」劉邦用手捋了一下鬍子笑著說:「原來是馬敬。他是秦將馬無擇的兒子,這個人雖然有些才華,但敵不過我灌嬰。」劉邦再問:「那麼魏步卒將是誰?」酈立即回答:「是項它。」劉邦眼睛一亮,馬上說道:「是項它,他更不是曹參的對手,這樣看來,我破魏是沒問題了。」於是,劉邦在勝利在握,胸有成竹的情況下,立刻傳令,向魏王豹進擊。
  此時正值雨季,黃河水位高漲,魏王豹為阻止漢軍的攻擊,早已把重兵屯於黃河東岸的蒲板(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嚴密封鎖了渡口。當韓信率軍來到與蒲隔河相望的臨惡渡口時,發現魏軍早已嚴陣以待。沉著老練的韓信望著對岸的魏軍和那濤濤東去的黃河水,心中盤算著:看來在此渡河已不可能,我何不來個將計就計呢?於是,韓信令一部分軍隊抓緊籌集船隻,擺出要從臨晉強渡的架勢。暗中卻乘夜暗率主力北上來到夏陽(今陝西韓城縣南)。韓信令部隊連夜迅速砍伐樹木,製造了很多大木甕,用繩索連結起來,漂在水上,代替船隻,出其不意地渡過了黃河,奔襲魏軍後方重鎮安邑。魏王豹得知後,大吃一驚,慌忙引兵趕往安邑,迎擊韓信。韓信針鋒相對,揮師大戰魏軍。魏軍不堪一擊,很快被殺得潰不成軍。漢軍乘勝追殺,斬殺魏軍無數,魏王豹最終沒能逃脫被擒的下場。

  擊  勢

  --------------------------------------------------------------

  原文

  古之善鬥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小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史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餘,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譯文

  古代善於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後再採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於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劃可言;戰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怠;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於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餘,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係,又有大國作後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探敵情」的重要,要求將領先探明敵情,再定進退。臨戰必先探明敵情,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然而,如何探明,如何決策,就不是人人懂得,人人能處理好的了。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就在於,給將領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文章詳盡說明,對哪些敵軍可以進攻,對哪些敵軍則要避開。這些經驗之談,對臨陣指揮的將領太有用了!

  拓例

  諸葛亮疑兵取西川
  公元219年三、四月間,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今陝西、湖北部分地區)的鬥爭日趨激烈。
  魏蜀兩軍隔著一條河安營紮寨。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使用了疑兵計驚詐曹操,大敗魏軍。諸葛亮命數百名士兵帶上戰鼓和號角,埋伏在上游的山上。要他們以炮聲為號使勁敲鼓吹號。於是,或在黃昏,或在半夜,只要軍營裡炮聲轟鳴,這些士兵就拚命擂鼓吹號。
  曹操聽到從蜀營傳來鼓號聲,以為蜀軍要來劫營,忙出帳察看,連一個蜀兵的影子也沒有見到,他就回帳中休息。隔了一陣了,蜀營又傳來炮聲和鼓號聲,曹操又被驚動。這樣一連折騰了好幾個通宵,曹操被弄得心驚膽顫,疑慮重重,為了對付蜀軍的偷襲,他只好把軍營從隱蔽的地方遷到寬敞的地方。諸葛亮見曹操中計,魏軍暴露,就率大軍渡河背水設陣。曹操看到後,更是心疑。雙方交戰後,蜀兵佯敗,並故意沿路丟棄兵器。曹操的士兵一邊追,一邊爭搶兵器,一片混亂。曹操見狀,下令殺死了那些搶兵器的士兵,同時命軍隊撤退,諸葛亮乘機指揮蜀軍追擊,魏軍大敗。

  整  師

  --------------------------------------------------------------

  原文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譯文

  部隊作戰以保持整體的戰鬥力為勝利的關鍵。如果將帥對部下賞罰不公,賞罰無度,將官的命令不能讓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從指揮,該進時不進,該止時不止,就是有百萬大軍,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所謂部隊的整體戰鬥力,是指軍隊平時井然有序,駐留時能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行動起來威武有勢,進攻進銳不可擋,後退地則敵人無縫隙可鑽,部隊能前後呼應,左右一致,服從指揮調度,所以很少出現危險的局面,這樣的部隊內部團結,士兵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能經受任何考驗,總是保持旺盛的鬥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對自己軍隊的管理問題,要求保持軍隊的「嚴整」。這不僅指外在方面,要做到隊形整齊,軍容嚴整,進可攻,退能守,應對自如;更重要的還是內在方面,要求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指揮通達,全軍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有機整體。這確實是軍隊戰鬥力的體現。

  拓例

  曹操割發明軍令
  曹操領兵出征,行軍經過麥田,下令「士兵不得損壞麥子,違反命令的處死。」騎兵們都知道主帥軍令如山,紛紛下馬步行,有的還將倒伏的麥子扶起來。這時,曹操的坐騎受驚躍入麥田,踏毀了一片麥地。曹操吩咐掌管刑法的主簿按法給自己定罪。主簿根據《春秋》上所記載的道理回答說:「對於高貴的人不能施用刑罰。」曹操說:「制定法令的人卻自己去犯法,怎麼能夠統帥好部隊呢?然而我是軍隊主帥,不能自殺,請允許我處罰自己吧。」於是,他拔劍割下自己的頭發放在地上代替死刑。古時候人們認為頭髮是父母給的,不能毀傷,否則就是不孝。曹操割發是對自己的嚴厲懲罰。

  厲  士

  --------------------------------------------------------------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譯文

  將帥對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賞以錢財,這樣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來盡力;要以禮相待,以信、誠來鼓勵部下,這樣部下就會以捨生忘死的決心投入戰鬥;要經常對部下施恩惠,賞罰時公平嚴明,一視同仁,這樣就會贏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戰中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撤退時主動掩護他人,這樣部下會英勇善戰;對待部下的點滴小心都要給與充分的重視,並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部下會積極向上,互相勸勉,永保昂揚的鬥志。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將領必須善於激厲將士,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要充分調動起將士的積極性。將士用命,才能取勝,這是不言而喻的。文章不但提出了問題,還提出了解決的辦法。作者提了五條激勵將士的辦法,包括獎勵、禮遇、畜恩、身先士座、論功行賞,這都是帶兵將帥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在於綜合使用這些辦法並始終如一,一視同仁,那就有得軍心,將士人人效命,無往而不勝了。

  拓例

  岳家軍克敵制勝
  宋高宗即位以後,多次受金軍進犯,岳飛為了保家衛國,他參軍入伍,開始參加抗金鬥爭,他跟著「八字軍」首領王彥渡過黃河,收復了新鄉。在進軍到太行山的時候,他們戰鬥中擒金將拓跋耶烏,槍刺黑風大王,從此威震金軍。
  兀朮南下打到浙江定海,岳飛在廣德阻擊金軍,6戰6勝,打得兀朮丟盔卸甲,倉皇逃過長江。公元前1104年,岳飛跟兀朮在郾城展開決戰。兀朮指揮鐵塔兵和拐子馬,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殺過來。岳飛指揮一批使用鉤鐮槍的士兵應戰。鉤鐮槍帶有一個鉤子和一個彎鐮,先用鉤子把敵人的鐵盔甲勾下來,然後用彎鐮割掉他的腦袋。又出動一批刀斧手,遇到拐子馬,專砍馬腿。
  兩軍剛一交鋒,少年英雄岳雲帶頭衝向敵陣。他那一對大鐵錘所到之處,敵人應聲而倒。
  戰鬥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楊再興帶兵趕到,他單騎闖入敵陣,想要活捉兀朮。兀朮在手下人的保護下,狼狽而逃。楊再興在受傷的情況下仍然殺死數百名金兵,安全而歸。戰鬥從下午一直打到天黑,金軍損失了幾萬人馬,大敗而逃。岳飛得了郾城大捷。
  但是兀朮不甘心失敗,過了七八天,他又拼湊了12萬兵馬再次發動進攻。岳飛派楊再興率300名騎兵先去試探。楊再興在小商河跟金兵相遇,他帶著300名騎兵奮勇衝殺,殲敵2000人,最後英勇犧牲。張憲、岳雲帶兵趕來支援楊再興,也遇到敵人,奮勇衝殺一陣,殲滅大批敵人。兀朮擋不住,只好倉皇后撤,岳飛乘勝進駐離汴梁只有45里路的朱仙鎮。
  岳家軍的戰鬥所以這樣強,打仗屢戰屢勝,是因為岳飛平時注意選擇那些英勇善戰的兵,晝夜操練,十分嚴格。因此,兵家軍紀律嚴明部隊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老百姓深受感動,自願自發地替岳家軍帶路送糧,並隨時報告敵情。所以,岳家軍才能克敵制勝,所向披靡。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