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諸葛亮兵法 - 將苑篇

諸葛亮兵法 - 將苑篇



諸葛亮兵法 - 將苑篇 [逐惡]
【原文】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奢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姦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註釋】
害:禍患、弊端。
結黨:集合小團體。
譖:誣陷、中傷。
冠帶:帽子和衣帶。
虛誇妖術,詭言神道:虛誇,胡亂誇耀。詭言,怪誕的言論。
伺候:等待、觀察。
陰結:私下勾結。
姦偽悖德:虛偽奸詐、敗壞德行者。

【譯文】
軍隊和國家容易出現的弊端,主要有五種:一是集結成黨,營私勾結、譭謗誣陷忠孝賢良;二是衣著極盡奢華、奇異,不遵循常理;三是虛誇邪術,四處散佈荒誕的方術;四是一心打探是非,暗地以此來迷惑眾人;五是窺伺成敗得失,私下勾結敵人。這就是所說的虛偽奸詐、敗壞德行的小人,要疏遠而不可親近他們。


【解讀】
攘外必先安內,國家實力的衰弱和軍隊戰鬥力的喪失,往往從其內部開始。在此,諸葛亮明確指出,危害國家和軍隊的五種弊端,即結黨陷害忠良,使國家喪失棟樑之材;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對事關國家存亡的大事漠不關心;迷信和傳播邪術,使民眾失去判斷力;搬弄是非、迷惑眾人,從而動搖軍心;勾結敵人,陷國家於危險境地。如果不徹底根除這五種弊端,將會對國家帶來巨大損害。因此,諸葛亮認為,國家要興旺,軍隊要強大,首先要除去弊端,正本清源。

崇禎元年,以忠貞愛國、英勇善戰著稱的袁崇煥受到重用,奉命收拾一敗塗地的關外戰局。當時,後金軍隊節節勝利,明軍早已兵疲將弱,無力扭轉戰局。但清太宗皇太極想儘快結束雙方的對峙,於是決定利用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除掉明朝這員大將。由是後金大軍避開明軍重兵把守的寧錦防線,從蒙古繞道奔襲北京,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缺口馳入關內,一路勢如破竹,奪下眾多邊城。袁崇煥聽說後金大軍已殺入關內,心急如焚,率軍星夜回援,在北京城下拚死血戰三個時辰,殺後金兵上千。誰知此時城裡正盛傳謠言,說袁崇煥私通後金,將敵人引到城下,意欲圖謀不軌等等,種種傳言引起了崇禎對袁崇煥的懷疑。

皇太極聽到消息後,決定再次利用崇禎的疑心,而置袁崇煥於死地。他派出看管敵方俘虜的二名將領,在靠近被俘的明朝管馬太監楊春的牢房耳語道:『今天徹兵是大汗的計策。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以馬上成功。』太監楊春假裝睡著,卻將兩人的對話牢牢記住。過了兩天,楊春竟從嚴密的看守中逃脫,跑回宮去將此事當面密告崇禎。崇禎聯想到袁崇煥秘密與後金和議的謠言,對此一情報毫不懷疑,於是下令將袁召入宮內逮捕,終於自毀長城。

袁崇煥之死,表面上是皇太極利用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特點來傳播謠言,甚至利用太監傳遞假情報,使其『離間計』得以成功。但究其根本,乃崇禎寵信宦官,聽信謠言而殺害忠良,以致於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之上,尚不自悟。這就是皇太極的離間計能如此輕易成功的內在原因。


諸葛亮兵法 - 將苑篇 [知人性]
【原文】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註釋】
溫良:溫和而善良。
間:夾雜。
辭辯:言辭論辯。

【譯文】
要辨識一個人的品性,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善和惡固然差之千里,但內因的真實想法,和外在所顯露的相貌也總不一致。有的人外表溫良忠厚,行為卻虛偽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恭敬敬,內心卻滿懷險惡;有的人外表威武兇猛,內心卻膽怯懦弱;有的人辦事看起來盡心盡力,實際上卻心懷鬼胎。

考察和辨識一個人的人品,有七種方法:一是詢問他對是非的判別,來觀察他的志向是否純潔。二是用言辭論辯考問他,藉以觀察他的應變能力。三是向他諮詢計謀,藉此觀察他是否有真才實學。四是告訴他禍患和困難,以觀察他是否勇敢堅韌。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觀察他的真實品性是否表裡如一。六是用財物利誘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潔。七是限定時間要求他完成一件事,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諾。

【解讀】
『任人唯賢』是取得經營勝利的基礎。諸葛亮在此指出,任用將領,必須先考察其人品。人的外表和內在可能存在著種種差異。例如有人表面誠實善良,內心卻輕薄浮燥;有人看似謙遜敦厚,實則驕傲自大;有人表現得忠誠可靠,但並不值得信任。因此在對人委以重任時,必須從各種角度多加觀察,瞭解其真實的人格、操守和勇氣等特質。

正因諸葛亮深知『知人性』的七種方法,蜀漢立國後政權才得以鞏固,並能長期和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託志忠雅的蔣琬,雅性廉素且家不積財的費褘,秉心公亮的董允,老而益篤的陳震,以器業知明於時的郭攸之,心存漢室並智勇足備的姜維,忠心款亮且憂公如家的楊洪,堅貞簡亮的鄧芝,忠勇嚴整的王平,少有名行的射援,守節不回的呂凱,公亮志業的李恢,這些都是德才兼備、品行端正之士,都是經過諸葛亮多次考察後選拔出來的,他們也同時成為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


諸葛亮兵法 - 將苑篇 [兵權]
【原文】
夫兵之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註釋】
司命:民間相傳為灶神,在此引申為主宰或靈魂。
威勢:威力和權勢。
隨所遇而施之:隨著不同情勢來區別擇用,意即能靈活運用。

【譯文】
兵權是用來對軍隊發號施令,以及鞏固主將威勢的。如果將領能掌握兵權,就能自如地指揮全軍,他的軍隊勢必如虎添翼、無所拘束,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能靈活應變。如果將領失了兵權和威勢,就會像離開江河湖海的魚龍,想要求得在海洋中自在悠遊的氣勢,在波濤中縱橫奔騰,又如何能夠呢?

【解讀】
諸葛亮在開篇之始就指出兵權的重要性。他認為戰爭的勝利需要靠全軍將士的密切配合,而要兵士聽從指揮,使軍隊步調一致,將帥就必須掌握軍權,否則將如『魚龍脫於江湖』一般,難以施展才能。換言之,勇猛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如果沒有統領千軍萬馬的兵權,就無法自如的指揮部隊,部下也難以準確的執行命令。倘使統帥不能操控軍中將士,軍隊的混亂也就不言而喻。試問一支混亂的軍隊又怎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這正是諸葛亮置兵權於首要地位的原因。

北宋年間,君王為牽制將帥的權力,有一條不成文規定:每次將帥出征,都必須按照皇帝親自繪製的陣圖佈陣。

例如宋太祖、宋太宗每每御駕親征,大抵都會自定陣圖,指揮各地的戰事。太祖和太宗都是軍事將領出身,領兵征戰還勉強能應付,但宋真宗以下的幾個皇帝,從小長於深宮,根本不懂軍事。皇帝制定陣圖,其目的只為限制將帥的權力。

當將帥作戰多請示朝廷,而群臣對此往往爭論不休。此外,主帥必須與鈐轄、都監等聚議,以決定軍隊的作戰策略,然而也是『人人各論意見,議論不一』,以致往往坐失良機。不僅如此,西北邊的將帥一年還要被輪換三、五任,以限制其權力,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結果,致使士兵缺乏訓練,作戰時『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所以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往往以失敗告終。

更有甚者,在西元1140年,金朝違背和宋朝的協定,揮兵大舉侵犯南宋。岳飛奉命北上,所向披靡,大破金軍的『鐵浮圖』和『拐子馬』。正當抗金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卻因為害怕岳飛收復中原後,迎回徽宗與自己爭位,於是不僅利用宰相秦檜處處牽制岳飛,還以一天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回京,致使十年抗金的成果毀於一旦。

身為三軍統帥的岳飛處處受到昏君的牽制,無法自如地指揮軍隊,無論對岳飛或宋朝江山來說,都是一種悲哀。而完全不懂軍情的宋高宗,為了一己之私去干預軍隊的指揮,不僅使得一代名將慘死於鳳波亭,也葬送了宋朝的大好江山。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