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兵法]兵法概論

[兵法]兵法概論

[glow=570,#B400B4,6] 兵法概論[/glow]



[glow=570,#3C003C,6] 陸軍篇 [/glow]

曾經有一位網友發了一個帖子講:蘇軍將孫武的軍事思想發揚光大之類的內容。我當時給他講,兵家有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軍神白起。我講蘇軍的作戰思想是屬亞聖吳起一派,怎麼會發揚光大孫武的軍事思想呢?!當時就有網友問我,孫武和吳起有什麼區別,我當時只簡單地說就是巴頓與朱可夫的區別。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孫武與吳起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只是就幾個基本的特點,給大家簡單地講一講。

先講兵聖孫武,我們不妨沿著這樣的一個主線來講這個問題。就是:孫臏、毛擇柬和巴頓。他們都同屬孫武一派。

先從「圍魏救趙」說起。這是孫武戰役思想很好的代表。當時龐涓攻打趙國。趙國求救於齊國。孫臏沒有直接解趙國之圍,而是去圍魏國的都城。龐涓立即將大軍回撤。但在半路,被孫臏打了個伏擊。孫臏大獲全勝。

這種思想,毛擇柬給與了很好的應用。像紅軍反圍剿時的「席捲千軍如卷席」。紅軍以彭德懷帶領少量部隊牽制蔣軍,毛擇柬和朱德帶領大部隊跳到外線殲敵。大獲全勝。

來自大陸的網友一定會聽過「圍點打援」這個詞。「圍點打援」的戰法,就是來自「圍魏救趙」。

二戰時,在諾曼地登陸之後,蒙哥馬裡和佈雷德利被困海岸地區。艾森豪將巴頓的第三集團軍投入戰鬥。巴頓棄受困的蒙哥馬利於不顧,先是反方向機動,連奪大港口,然後回師直搗巴黎。

美軍在越戰之後,所謂「巴頓作戰學派」,才在美軍中佔據主導地位。巴頓在戰場上,受盡了艾森豪、佈雷德利等將領的限制。在實在沒辦法的時候,他們就不給巴頓油料。因為那些將領認為巴頓的打法,讓人心驚肉跳。相比之下,毛擇柬是在遵義會議之後,佔據中供軍事領導地位的。

下面來看巴頓的追隨者們是怎樣作戰的。

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美國人用的就是「圍魏救趙」的戰法。美國人並不是去直接解方科威特。而是向幼發拉底河方向進攻。薩達姆將兵力回撤。結果在回撤的路上,美軍利用空軍的優勢,將薩達姆的部隊給予重創。此戰100小時結束戰鬥。
再來看看亞聖吳起。

我們沿著軍神白起和朱可夫的主線來講這一問題。他們都同屬吳起一派。

白起一生指揮大型戰役80多次。至今仍是世界之最。我們對他的軍事傑作最熟悉的要數「長平之戰」了。如果你不知道「長平之戰」,那你應該知道中國的一句成語「紙上談兵」。使趙軍全軍覆沒的,就是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

白起將優勢兵力呈半月形佈置。用游騎將趙國兵馬吸引到這個半月形陣勢之中。然後,從趙國軍隊的側後,包圍趙軍,並同時將趙軍斬斷成三節。最後趙軍全軍投降。白起將投降趙軍盡數坑殺,就是活埋,僅放出了幾百人回趙國。

再來看朱科夫。朱科夫開始受到世人關注,是1939年的哈勒河之戰。朱科夫在兵力對比近於1:1的情況下,一夜之間全殲日軍第六集團軍。

朱可夫將兵力延哈勒河佈置,將裝甲部隊集中佈置在兩翼。然後從兩翼發起進攻,包圍日軍第六集團軍,並全殲之。

這種從兩翼發起進攻的套路,是古德裡安和朱科夫的共同套路。朱可夫從哈勒河到攻打柏林,用這種套路,每戰必勝。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反攻,也是這種套路。蘇軍以斯大林格勒城內的巷戰為牽制,將50多萬大軍佈置在伏爾加河沿岸。戰役第一步,從兩翼突破,包圍德軍保盧斯集團30萬大軍。第二步將德軍的援軍擊退150公里以上。第三步將保盧斯集團一分為二。並最終迫使保盧斯投降。

這樣介紹給大家,大家就應該能夠看出,孫武與吳起的相同之處和區別之處了。
首先,孫武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比吳起軍事思想的要大。

歐美各國習慣用戰略縱深、戰役縱深和戰術縱深這些辭彙。我們不妨套用這些辭彙。吳起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是在戰役縱深的邊緣。正好能夠勾畫出戰役縱深來。但是孫武軍事思想的機動範圍,則是在戰略縱深上機動,毛擇柬稱之為「外線作戰」。

吳起注重充分發揮各兵種的力量,是多兵種協同作戰的開山鼻祖。如何能夠使各兵種的作用充分發揮呢?這就是古代所謂的「陣法」的概念。軍事史上從戰車時代,演化到步兵陣,再演化到輕騎兵,熱兵器時代的步兵陣,機械化裝甲兵團,資訊化條件下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兵力編成講究多兵種的配合,這些處處可以看出,吳起軍事理論的基石作用。

其次,孫武的軍事思想就是敢於用自己的「下馬」對抗敵之「上馬」,以此來創造自己的「上馬」對抗敵之「中馬」,自己的「中馬」 對抗敵之「下馬」的機會。這也就是毛擇柬講的:「不要怕罈罈罐罐被打爛」。也就是巴頓所說的:「不要害怕自己的側翼」。

第三,孫武的思想善於在運動中,將敵由「上馬」變為「下馬」。中供所謂的「運動戰」,就是這種思想的很好的體現。

以龐涓為例,龐涓能征慣戰,可謂是「上馬」。但是在黑夜限於孫臏重圍之後,就由「上馬」變為了「下馬」。

再以第一次海灣戰爭為例。薩達姆的軍隊能夠在一夜之間拿下科威特,而且又有堅城可守,就算不是「上馬」,總也夠得上是「中馬」吧。但在回撤伊拉克的途中,在沒有空中保護的情況下,成為美空軍的活靶子,變為標準的「下馬」。也就是說,就算你有優勢,你也應該盡可能使敵方的境地最大限度地變糟,減少自己的傷亡,擴大戰果。

吳起則是善於尋找使自己轉變為「上馬」的機會,(這叫善於尋找戰機),使敵方陷於「下馬」的境地。

軍神白起一生指揮80多次大型戰役。這與他善於掌握有利於自己的大規模主力會戰的戰機有關。

孫武與吳起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以我之強處,打敵之短處。

我們再來看一個反例。以抗戰時期蔣介石的軍隊為例。長沙會戰和武漢會戰,不管怎麼說,都是中國軍隊的傷亡太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參戰部隊是由多個派系的部隊組成的。蔣介石為了杜絕厭戰情緒,搞了個「陣地責任制」。這個名詞是我給起的。蔣的意思是每個部隊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陣地,一步都不能後撤。結果是各部隊之間只顧自己,互相不支援。雖然從總兵力來說,中國軍隊人數多。但在每一個具體的戰鬥點上,中國軍隊都處於以少戰多的局面。傷亡自然就上來了。

這是一個違反孫武和吳起軍事思想,將自己由「上馬」,變為「中馬」,甚至是「下馬」的一個例子。

第四,孫武和吳起軍事思想的共同之處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戰場上,處處佔據主動。

這一點,大家在大陸看毛擇柬指揮作戰的歷史,看得太多了。我就不多寫了。
中供搞的這些戰法,蔣介石、日本人和美國人都破解不了。朝鮮戰爭,堪稱是巴頓的傳人的李奇威將軍,利用志願軍補給困難的特點,用空間換時間才擋住了彭德懷的進攻。如果考慮到雙方裝備之差距,如果考慮到麥克亞瑟也擋不住彭德懷,美國人實在丟人丟大了。(李奇威是巴頓參謀班子中唯一一位晉陞到四星上將的)。

孫武和吳起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只是從一個側面,欣賞他們思想的光輝。當你真正開始愛好軍事,真正開始懂得兵家的內在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孫武和吳起的軍事思想,充滿了藝術的美。這種藝術的美讓人著迷。巴頓說:「與戰爭相比,人類其他形式的努力,都是無足輕重的」。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2-23 13:13 編輯 ]

TOP

[glow=570,#3C003C,6]海軍篇 [/glow]

水戰或海戰中,相當重要的就是「隊形」的出現。我們來看「隊形」的重要性。看一個戰例。

甲午海戰,是北洋水師在優勢裝備之下打敗仗的一個例子。當時日本人採用的是橫隊。而北洋水師以縱隊,從日本艦隊的右前方依次進入日本人的火力圈。結果是,日本艦隊的每一艘艦艇都可以用前後主炮,同時向北洋水師開火,艦隊火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而北洋水師僅可以用前主炮對敵開火,艦隊火力發揮效率極低。「志遠」艦可以打到沒了炮彈,而有些艦艇還沒有來得及開炮,就已經陷入日艦火力的集中覆蓋之下。錯誤的隊形,是北洋水師的直接敗因。

從這一戰例可以看出,火力發揮效率,是海軍很重要的勝負因素。「隊形」的出現,就是海軍追求火力效率的產物。選擇了錯誤的隊形,就可以直接導致失敗。
如何擊敗選擇了正確隊形的強大優勢的艦隊呢?

來看沙皇俄國海軍上將烏沙可夫。在帆船年代,烏沙可夫追求的是上風上水。佔據了上風上水的烏沙可夫的艦隊,其航速就比較快。在那個年代,打航速比較快的艦艇,炮彈命中的準確度是比較低的。這樣,烏沙可夫的艦隊就可以迂迴到敵方艦隊炮火的死角上去。在敵方打他很困難的角度,烏沙可夫的艦隊發揮自己最大的火力效率。其勝負可想而知。

烏沙可夫的艦隊的經驗就是:追求高速機動。這樣可以在最小傷亡的情況下,將己方艦隊機動到敵方火力效率最低的死角。變敵方正確的隊形,為錯誤的隊形,利用己方和敵方火力效率之差,取得勝利。

利用機動贏得「角度」,「角度」成為烏沙可夫的艦隊,提升己方火力效率,壓制敵方火力效率,而取得勝利的關鍵。

在美國南北戰爭年代,北方軍隊中出現了一種覆蓋了金屬蒙皮的戰艦。南方軍隊的巡洋艦的炮火,就算打中了它,也無法將其擊沉。而且還出現了一艘帶有旋轉炮塔的戰艦。在華盛頓DC的博物館裏,有這兩艘戰艦的大幅掛圖。

旋轉炮塔解決的問題,就是「角度」。

當年這艘帶有旋轉炮塔的戰艦,是蒸汽機動力,其上層建築只有一個旋轉的炮塔和一個煙筒,沒有其他任何東西。該旋轉炮塔又可以做360度旋轉。使它成為無角度缺陷的戰艦。敵方無法找不到它的「上風上水」。加上它擁有十幾層鐵皮的裝甲,南方戰艦又無法將其擊穿。就是這種戰艦,扭轉了戰場局勢。

金屬戰艦和旋轉炮塔的出現,使隊形理論受到了裝甲和火炮口徑的挑戰。使海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是這還是追求大艦大炮的年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出現了12英吋厚裝甲的戰列艦。這種戰列艦代表著當時科學技術水準的極限。厚重的裝甲,旋轉炮塔內的特大口徑火炮,使敵方找不到這種艦隊的破綻。由這種堅固的戰艦,再組成堅固的隊形,使英國戰列艦艦隊稱霸海上。

人們很自然,去尋找對付這種戰列艦艦隊的辦法。

對付這種堅固隊形的艦隊的唯一有效的辦法還是搶佔它的「上風上水」。那麼,什麼才是對付這種戰列艦艦隊的「上風上水」呢?海軍航空兵應運而生。

當時以高射炮為主的防空,是這種艦隊的唯一破綻。防空作戰的效率是比較低的。航空兵機動力強,生存率比較高,可以機動到對己最為有利的角度,發起攻擊。美國海軍曾做過一個試驗。航空兵擊沉一艘四萬多噸的戰列艦,用時僅有幾分鐘。二戰時期,成為海軍航空兵發威的時代,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航空母艦搭載的戰機數目是有限的。如何發揮其最佳火力效率,仍然是海軍航空兵最為關鍵的問題。

以中途島海戰為例。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目標是中途島島上的目標。而同樣面臨的問題就是,如果美國人的航空母艦到來該怎麼辦?日本聯合艦隊無法同時即攻擊中途島,又抗拒美國的航母群。

當時日軍的偵察機經反覆巡邏都沒能發現美國的航空母艦。在最後關頭,日本聯合艦隊將主力戰機投入到對中途島島上目標的攻擊中去。但就在這時,美國的航空母艦出現了。美國人大獲全勝。

日本人拍過一個電影,裏面有日本人為戰機反覆更換炸彈和魚雷的鏡頭。炸彈是攻擊中途島的,魚類是攻擊美國航母的。二者不可兼得。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哈爾西指出:航空母艦搭載的作戰飛機數量是有限的。作戰飛機裝載的武器重量也是有限的。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目標絕不能是分散的。

中途島海戰,日本人敗在攻擊的目標是分散的。日本聯合艦隊,可以單獨攻擊中途島,也可以單獨對付美國航空母艦,這都沒有問題。但是同時對付這兩個,就有問題。日本人違背了哈爾西講的基本原則。

美國海軍五星上將尼米茲也論述過,打敵方的艦隊,頭一件事,就是先打掉敵方護衛艦隊的戰機,然後再去攻擊敵方的艦隊。這已經是美國海軍的金科玉律。其中的道理,與哈爾西講的是一回事。中途島海戰就是一個例證。

現在在台海,美國人同樣面臨日本人在中途島面臨的問題。美國人無法先去打掉解放軍空軍。這是世界大戰,在美國沒有這個政治基礎。在沒有打掉解放軍空軍的情況下,如果美國人去攻擊我渡海部隊,美國人就會步中途島海戰日本人的後塵。

同時作為提升航空母艦火力效率的,是在依託島嶼或大陸作戰中,所謂的穿梭攻擊,或者叫穿梭轟炸。就是戰機在航空母艦和島嶼或大陸間穿梭飛行,完成攻擊任務。對海軍航空兵而言,這種攻擊的效率是最高的。

現代海空戰,導彈的引入,使得雙方艦隊之間的距離拉大了。但是其基本的原理還是沒有改變。

美國的核動力航母造價一百多億美元,裝載人員近6000人。而一枚「戰斧」巡航導彈造價200萬美元。其價值實在不成比例。而一枚「戰俘」巡航導彈命中航空母艦,就足以將其擊沉。

順便給大家講一個美國海軍航空兵打日本航母的訣竅。由於日本航空母艦是木質甲板。美國戰機做雙機配合。第一架戰機將裝滿油料的副油箱投擲在日本航母的木質甲板上。第二架戰機用機關炮進行掃射。由於航母內裝滿了航空油料和炸彈。大火的攻擊力,比任何炸彈和魚雷的都強。

中國的遠端巡航導彈已經裝備部隊了。雖說是和「戰斧」巡航導彈一樣,屬亞音速範圍。動力系統的性能還不如「戰斧」。美國艦隊對亞音速的飛行目標,擊落的概率是比較高的。但是,不管是什麼艦隊,不管這一艦隊的防空能力多麼的強,「飽和攻擊」是任何艦隊都無法對付的。世界上就沒有打不沉的航空母艦。
只要美國航空母艦作戰群,進入其可以有效協防臺灣的海域,我們的遠端巡航導彈就能夠打到它。美國人的處境,就是中途島海戰日本人的處境。

所以,當你懂得了海軍的這一作戰特點,你就會知道,那些試圖分析美國人協防臺灣的評論員們,實在是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們的評論,也就看不得了。
最後來看潛艇作戰。

在潛艇出現以前,水下作戰就已經登上軍事史了。

比如大家在看《水滸》時,就會看到一個情節。阮氏兄弟帶領水兵,潛水到官船的下麵,鑿沉官船。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鬥中,也使用了這種水下作戰。甚至水兵們潛水到敵方戰船旁邊,然後在水中躍起,鄭成功的水兵可以躍到肚臍露出水面的高度,再用魚叉突然攻擊敵人。由於這一戰術完全出乎敵方的預料,戰果非常的好。這些水兵帶著面具,敵方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還以為是妖魔從水裏鑽出來了。對敵方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潛艇戰術與這些古老的水下戰術相似,不是硬碰硬的硬拚,而是靠鬼詐。

由於潛艇的水下航速比水面艦艇慢,機動性就差一些,所以潛艇的戰鬥隊形極其講究網路化。這就是狼群戰術的由來。狼群戰術可攻可守,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潛艇群戰術。目前世界各潛艇大國都採用這一戰術。

當潛艇群搜索目標時,是成扇面網路化搜索的。一艘潛艇發現了目標,其他潛艇就會蜂擁而至。這就是「狼群」之名的由來。其攻擊效果,要與船隊處於潛艇群所在海域的時間長短,和潛艇所帶的魚類量有關。所以,二戰時盟軍穿越大西洋的船隊,通常都是船隻數量盡可能的多。因為一次受到潛艇攻擊被擊沉的艦船數量是差不多的。船隊越龐大,艦船數量越多,生存率就越高。

當「狼群」攻擊目標時,往往是一艘潛艇處於暴露的位置。初期的反潛作戰,就上這個當。你的艦隊是來反潛的,當你看到一艘暴露的潛艇,你怎麼會不去攻擊呢!但是當你去攻擊時,潛伏在水下的「狼群」,他們要麼在水下「懸浮」,要麼「坐沉海底」,就會突然向你的艦隊發起攻擊。這種攻擊的效果有多大呢?請大家看英國歷史名著《反潛戰》。多數情況下,只要是進入狼群的艦隊,就會全軍覆沒。這就是反潛巡邏機誕生的原因。

「狼群」戰術,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甚低頻通信系統的使用,潛艇可以在不上浮的情況下,接收到無線電信號,所以潛艇大國可以將陸地、天空和太空中的各種裝備與潛艇結合起來。效果非常的好。比如,英阿馬島海戰時,英軍用戰機提供指揮資訊,用潛艇進行遠端線導魚雷攻擊,擊沉阿根廷巡洋艦。
潛艇可以關掉動力系統,在水下「懸停」或「坐沉海底」。不管是航空母艦戰鬥群,還是普通艦隊,或是運輸船隊,最怕的就是潛艇以坐沉海底的方式打伏擊。
海洋中由於存在洋流,不同的深度,海水的溫度也不同,而洋流和不同溫度的海水可以折射或反射聲波。這些因素都可以為潛艇提供很好的保護。因而詳細的水文資料,成為提高潛艇戰力的很重要的因素。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2-23 13:19 編輯 ]

TOP

[glow=570,#3C003C,6]空軍篇  [/glow]

提起空軍,我們必須從「空軍制勝倫」說起。這是在飛機只會向地面扔手榴彈的年代,由後來成為美國第一位空軍五星上將的哈樂德(Henry H Arlord)提出的。但是直到九十多年之後,美軍在科索沃戰爭中,空軍才第一次獨立達成戰略戰役目的。

「空軍制勝倫」理倫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所謂的「戰略打擊理論」。美國人用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就是這種「戰略打擊理論」的產物。而且美國人還將大量的炸彈投到工業區、學校、居民區,甚至將整個一個小鎮夷為平地。這種「戰略打擊理論」催生出所謂的「空中堡壘轟炸機」。

這些思想是怎麼來的呢?

從19世紀開始,歐美一些國家出現了一系列的軍事變革。到了二十世紀,這些新思想已經成形。這些新思想的軍事家認為:大規模戰爭的持續時間會比較長。戰爭是國家間綜合國力的較量。戰爭與政治、經濟、科技等因素緊密不可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與人口、科技、資源、文化教育、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等等一個國家的各種主體因素相結合。打掉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這個國家就會輸掉戰爭。打掉一個國家的教育系統,這個國家不但會輸掉戰爭,還會輸掉未來。軍隊要向職業軍方向發展。那些無知地消耗資源,特別是消耗人口資源的國家,像日本主張屍山血河的國家必敗。軍事打擊不僅是戰場的打擊,還需要對敵方之國的各種國家主體因素進行打擊。

空軍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特點。一枚手榴彈放在一名個陸軍士兵的手裏,他只能投出幾十米的距離。一枚炮彈給陸海軍的火炮來發射,也只能打出有限的射程。步兵就算是在跑步,與飛機相比也和靜止不動差不多。汽車就算是全速行駛,與飛機相比也好像與蝸牛爬差不多。射程和快速機動,是兵家永遠的追求。空軍會提供給你充分的想像空間。

對海軍而言,天空是所有艦隊的「上風上水」,對陸軍而言,天空是所有戰場的制高點,天空是兵家必爭的。不但如此,一個國家的工業、科技、教育、資源等各種國家主體因素,全都暴露在天空之下。天空凝聚著所有軍事思想的夢想。天空必將制勝戰場,天空必將制勝戰爭。這就是「空軍制勝倫」。

先來看看空對地作戰。地面作戰所不可缺少的坦克和火炮,在地面看來,是很威風。但是從空中看來,就大大遜色了。二戰時,蘇聯的伊爾-2型強擊機給德軍坦克以重大殺傷。當然,德軍的強擊機給蘇軍尊為戰爭之神的火炮的殺傷同樣不小。

航空兵具有很好的機動性和生存力。並可以從有利於自己的角度,給敵方造成毀滅性打擊。

航空兵可以進行戰略轟炸,同時,還具有大縱深火力突擊的作戰能力。

以蘇聯元帥朱可夫的火力突擊模式為例。第一階段火力突擊是炮兵的火力突擊。第二階段火力突擊就是航空兵火力突擊。第三階段火力突擊是坦克集群的火力突擊。德軍的作戰縱深都比較大。蘇軍如果僅僅利用火炮十幾公里的射程和戰場偵察到的有限的情報,是不足以實現良好的火力突擊的。航空兵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在美軍中,巴頓的大範圍機動作戰,火炮的射程滿足不了需要,航空兵就成為巴頓首選的火力突擊力量。巴頓也給飛行員們很大的自主權。這對空地一體化的作戰極為有利。

總之,從為炮兵指示目標,到獨立進行火力突擊,到對敵後勤補給線的打擊,再到戰略打擊。在對地面作戰中,航空兵佔據了陸地戰場的制高點。極大地延伸了火力打擊的縱深。就是在沒有進行良好的偵查的地域,也可以有效地作戰。從二戰開始,爭奪制空權,成為地面戰鬥不可缺少的部分。

與海軍航空兵類似,空軍的作戰也必須遵循「直線」原則。來看不列顛空戰。
當時,英軍的一個特點就是擁有雷達。可以為英國提供早期的預警。這種早期的預警的成功經驗,催生了後來的預警機。

按照希特勒的設想,德軍以V-1飛彈和轟炸機群,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中進攻。得手之後,就會發動對英國的渡海作戰。但是不列顛空戰,希特勒感到德軍傷亡太大,於是就停止了進攻,放棄了進攻英國的戰略意圖。實際上,當時英國空軍已經沒有預備隊了,如果希特勒繼續進攻,英國也就完了。

那麼為什麼德軍的傷亡如此之大呢?原因是德軍的進攻目標是倫敦等城市目標,而沒有去攻擊英國空軍的機場、雷達等防空力量的設施。德軍在沒有對英國空軍重創的情況下,展開對英國城市的大規模空中進攻戰役,違反了「直線」原則,犯了日本人在中途島海戰中犯的同樣的錯誤,違背了尼米茲所說的基本原則,傷亡當然就很大。

在現在的台海,美軍如果利用日本的島嶼,對臺灣進行協防的話,同樣會面臨不列顛空戰中德軍的處境。美國沒有摧毀中國空軍,進行大規模戰爭的政治基礎。在中國空軍防空體系還在的情況下,發動對我登陸部隊的大規模空中進攻,必然會重蹈不列顛空戰中德軍的覆轍。

再來看空空作戰,朝鮮戰場上,著名的王海大隊的一個戰例。中國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朝鮮戰場以擊落、擊傷敵機九架的戰績,是志願軍空中表現最好的飛行員。八十年代王海以中國空軍司令的身份訪美時,當時的美軍空軍參謀長(真可惜,我忘記了他的名字),就是當年被王海打下來的。美空軍參謀長,相當於中國的空軍司令。這位4000多小時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非常坦誠地對大家承認:「我就是當年被王海打下來的」。王海說:「以後你要是再打我們,我還得把你打下來」。這位王海的手下敗將說:「我們友好」。從這件事上,大家應該體會到,美國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對你說「我們友好」。

一次戰鬥中,面對數量佔優勢,飛行小時數佔優勢,飛行技術佔優勢,作戰經驗佔優勢,可謂是全面優勢的美軍戰機機群。王海大隊僅以兩架戰機將美軍機群吸引到一定空域,而王海大隊的其他戰機,則利用米格戰機高空性能優異的特點,在高空待機。那個年代,F-86還不敢去高空招惹米格-15。待到美軍戰機前突到一定位置。王海大隊的主力,從高空以高速度俯衝下來,專打敵帶隊的長機。形成幾架高速俯衝打一架的局面,當然是取得了勝利。打掉敵帶隊長機之後,並不戀戰,而是利用俯衝獲得的速度,急速脫離戰場。可謂是打了就跑。美國人連報仇的機會都沒有。

王海的成功經驗就是,任務是直線而且是明確的。兩架戰機只管吸引美軍戰機進入預定位置。大隊的主力,只管從高空俯衝下來打敵人帶隊的長機。而且這次戰鬥不貪功,只求打掉敵人的帶隊長機即可,而不是追求打掉多少多少敵機,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雖然從總體上,王海大隊是劣勢,但是在打敵帶隊長機的戰鬥點上,王海大隊具有絕對的優勢。同時,這種戰法不要求多麼高的飛行技術,對僅有兩、三百小時飛行經驗的飛行員來說,是很適合的。

後來文藝宣傳隊的人宣傳王海的這一招時就很有渲染色彩了。有說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的,有說是「關羽溫酒斬華雄」的,說得最多的可能還是「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其他部隊也試過這一打法,但好像就不那麼靈了。大概是美國人吃虧之後有防備了。戰術這東西就得經常地變花樣,才會出奇制勝。

再來看防空戰役。世界上比較成功的防空戰役。應該算是莫斯科防空戰役。蘇聯從那以後,長時期擁有獨立於空軍的防空軍。蘇軍由於缺乏雷達,在莫斯科周圍呈環狀密佈觀察哨。兵力配置由觀察哨、高炮部隊和戰機組成疏密不同的幾道防空戰線。最週邊的是提供點防禦。中間是最為密集的環狀防空帶。最內層在最困難的情況下,甚至採用直接撞擊的方法,確保莫斯科的空中安全。各條戰線之間,各司其職,互相配合。效果非常的好。

TOP

[glow=570,#3C003C,6] 後勤篇[/glow]

從某種角度來說,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後勤指的是對戰爭的綜合的保障。一切可以為戰爭提供保障的東西,都可以納入後勤的範圍。後勤可以分為:後勤運輸、技術保障、醫療保障、後勤軍事保障等等很多方面,涉及從戰略、戰役到戰術的各個環節,甚至還涉及政治。

現代戰爭後勤已經可以分為戰術後勤、戰役後勤和戰略後勤,甚至還有廣義後勤。

所謂戰略後勤,指的是一個國家對戰爭的綜合保障能力。比如說,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的軍工企業可以短時間內設計製造超大重量的重磅炸彈,供美軍攻擊薩達姆的堅固掩體。這種設計和製造能力,就屬戰略後勤的範圍。

所謂廣義後勤,比如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科技水準、教育水準、人民的凝聚力,甚至象對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擁有權等等,都會對國防和戰爭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再比如「戰略打擊理論」,打的就是敵國的工業、科技、教育、人口等一切的戰略資源。將敵國由「上馬」變為「中馬」,甚至是「下馬」。

我們通常認為,後勤就是運送物資的。這是指後勤中的後勤運輸。它分為戰術後勤運輸、戰役後勤運輸和戰略後勤運輸。

所謂戰略後勤運輸是指將物資有戰略縱深運送到戰役縱深。朝鮮戰爭時,志願軍將物資由國內運送到朝鮮半島上的物資基地。所謂戰役後勤運輸,就是將物資由這些物資基地送到前線。所謂戰術後勤運輸,就是將物資送上前沿陣地。大陸來的網友應該聽說過,解放戰爭中的「百米生死線」之說,突破「百米生死線」,將物資送到作戰的戰士手中,就是這個意思。

關於技術保障,舉一個的反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伊朗的美國人質事件。當時卡特政府組織過一次解救人質的行動。但是失敗了。這次行動,使用直升機採用蛙跳戰術,潛入伊朗救出人質。但是參加行動的直升機沒有經過沙漠作戰改裝。半路上被沙塵打得不能飛行。行動宣告失敗。這次失敗給卡特政府以沉重打擊。美國民意支援率直線下降。

再看醫療保障。戰場醫療保障離不開的就是動手術。但是自打手術進入戰場開始,就碰到一個問題,傷號往往是大量地、非常集中地到來的。面臨醫療器械不夠用,手術器械重複使用的問題。在這方面,世界各國都在裝備方面進行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至今,這個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地解決。

再來看看對後勤補給線的軍事保障,這當然屬後勤的範圍。古代叫「押糧運草」。

後勤補給線常常是線狀的。其保障極其困難。多少次戰爭,並不是因為你打了敗戰,你才敗下來的。而是因為你打了勝仗,使補給線拉長,你才敗下來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擁有足夠的縱深,對於戰爭的勝負是有決定性作用的。

這可以分成幾個方面來談。

一是戰爭中攻敵所必救,使敵無暇顧及你的後勤補給線。

比如巴頓總是告誡身邊的人「不要害怕側翼」。為什麼有人害怕側翼呢?就是因為後勤麼!一旦後勤被切斷,第三集團軍就會陷入重圍,人家怎麼會不害怕呢?
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對手,能夠抓得住巴頓的側翼。因為巴頓總是能夠先於對手發起進攻,並且總是能夠打到敵人的軟肋上,使敵動彈不得。

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有一種說法是:軍事是藝術的創作。比方說作曲,在音樂學院裏,你只能學會基本的作曲技術,但是藝術創作只有看你自己的了,任何人都教不會你。兵書人人都會讀,並不是讀了兵書就能打勝仗。

二是運輸的環節要盡可能的簡潔。

比如,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將後勤運輸中的戰役後勤運輸和戰略後勤運輸統一起來。從美國本土直接將物資送到戰役縱深上去,其間沒有中轉基地。華盛頓DC旁邊的安德魯空軍基地每年都搞航空表演。在那裏大家可以看到用於此種目的的戰略運輸機。

美軍還將裝備預先佈置在海上或海外基地。一旦有戰事,這些物資距離戰場都非常的近,人員可以由美國本土空運過去。後勤效率非常的高。這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三是戰時的後勤保障要從和平時期的戰略擴張做起。

北約東擴和現在的烏克蘭選舉,表現出美國的勢力擴張是十分有效的。一旦相關地區發生戰事,就會為其後勤保障創造良好的條件。

目前在台海,如果美軍捲入台海之戰,那麼美軍的補給肯定要依賴日本。如何處理日本的問題,就擺在了中國領導人面前。

四是對各種後勤保障,一定要在和平時期就有很好的預案,以及後勤兵和相關部門必須具有良好的訓練。這方面各個國家都有上佳的表現。

比如英阿馬島戰爭。英國海軍在柴契爾宣佈赴馬島開戰的決定開始之後的24小時之內,所有被徵調的船舶,都進行了大結構件的改裝,並可以隨艦隊出發。內部的小結構件,邊航行邊改裝。等到了馬島戰場,所有必須進行的改裝都已經完成。

這表明英國的預案制定的是相當的細。細到在戰時將徵調什麼樣的船舶,每艘船舶將進行什麼樣的改裝,都有詳細良好的預案。

再比如,中國赴柬埔寨的維和工程兵大隊。當時維和部隊的司令官是一位英軍將軍。他給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下達了修建一座40多米長的橋樑的任務。部隊的行動是嚴格按照參謀部門制定的行動計畫實施的。這個大隊早飯後進場不到一個小時,這位司令就來到工地要求過河。當時,我工程兵大隊已經開始施工。也就是說,我工程兵大隊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已經完成了設計,並已經開始施工。工程剛剛開始,這位元司令如何過河呢?我工程兵就用吊車,將這位司令,連人帶吉普車一起吊過了河去。表明我工程兵的應變能力還是很強的。吃午飯的時候,這位將軍原路返回,該橋樑已經造好。他自己就可以開車過河。

大家都明白,這位將軍的行為,是對中國工程兵的一次考試,同時也是對我後勤保障能力的一種偵查。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裏完成橋樑設計,表明我工程兵的橋樑設計預案是非常好的。工程兵軍官只要將現場環境勘測清楚,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完成設計。同時在幾個小時內完成施工,表明我工程兵平時的訓練是非常到位的,裝備也是非常好的。

再來看後勤是怎樣影響作戰樣式的。

第一次海灣戰爭中,美國先是進行了40多天的空襲,才開始陸地作戰的。空襲的目的就是打掉雷達、通訊、物流等對一線戰場能夠提供保障的各個系統。

在《陸軍篇》中,我們已經看到了。當敵人的重兵集團向你進攻時,你如何全殲這股敵人呢?你可以將你的機動兵團擺在敵重兵集團的兩翼,從兩翼發起鉗形攻勢,在敵重兵集團的週邊大範圍機動,合圍這股敵人。

為什麼被合圍是很可怕的事呢?因為被合圍,你就失去了後勤補給。就會逐漸由「上馬」變為「中馬」,甚至變為「下馬」。這種轉變的手法,在《陸軍篇》中講的是利用機動來實現的。這裏講的是以打後勤為核心來實現的。

這些戰法都是從後勤入手的。

很多人認為打仗是賠錢的,其實不是這樣。打仗還可以是一種投資。

比較明顯的就是所謂代理人戰爭。代理人為你打仗,你還可以買軍火,發戰爭財。

中國古代三國時,火燒赤壁之後,諸葛亮派張飛和趙雲,沿途追殺曹軍,其最大的目標並不是殺了曹操,而是搶曹軍丟棄的輜重。

井岡山時期,毛擇柬說過:「賠本的買賣,我們是不做的」。紅軍從地主武裝打起。每打一仗,紅軍在槍支和糧食等物資方面都會大豐收。

到了抗戰時期,面對中國是個弱國,日本是強國的現實,毛擇柬將遊擊戰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運用。其結果是八路軍越打越壯大。

日本人在二戰時期,提出的以戰養戰的思想。英國等歐洲列強,用戰爭手段,搶奪殖民地,為本國服務。都是一個道理。


[ 本帖最後由 philxyz0316 於 2006-12-23 13:18 編輯 ]

TOP

[glow=570,#3C003C,6] 導彈篇[/glow]

導彈是對現代戰爭樣式影響最大的武器之一,具有攻擊精度高,突防能力強,突防代價小等特點。所謂的「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方式,離開導彈是不行的。
先來看對地導彈攻擊。

一是經濟性。

世界上最早的導彈對地進攻戰,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用V-1飛彈攻擊英國。它採用磁控管制導。還需要在倫敦等地的間諜,提供目標修正參數。但是戰果還是很好的。

這裏大家要注意,並不是用轟炸機就經濟。因為轟炸機一旦被擊落,經濟損失就很大,還有人員損失。相比之下V-1飛彈很便宜,比用轟炸機要經濟。

在兩伊戰爭中,兩伊都對對方的石油設施進行攻擊。美國人給薩達姆算了一筆賬。當時100枚薩達姆擁有的中程彈道導彈的價錢與一架F-16的價錢差不多。而一架薩達姆的戰鬥轟炸機,還沒有達到100枚中程彈道導彈的攻擊效果時,就已經被擊落了。

二是突防能力強。

巡航導彈體積小,速度快,突防能力強。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雖然也打下來過幾枚,但是擊落率實在太低了!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就更強。

目前美、俄、中、英、法的彈道導彈,射程已經不是問題,大家都在追求從天頂超高速度突防。突防能力非常的強。

隨著美國搞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於是大家又跟著搞超高速下的變軌技術。所謂「升力體」等技術,為彈道導彈的末端變軌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三是偵查。

戰機在沒有進行良好偵查的地域,可以有效地進行作戰。但是導彈的對地攻擊必須依賴偵查。初期的導彈攻擊,如V-1飛彈攻擊英國,都是對面目標的攻擊。

以「戰俘」巡航導彈為例。它的對地攻擊型,用地圖匹配和GPS雙重制導。在攻擊之先,必須完成數位地圖的測繪工作。

至於彈道導彈,其對偵查的依賴就更大。特別是戰略彈道導彈,有的被用來攻擊敵方的地下指揮中心、通信中心、首腦隱蔽所。攻擊這些地下設施,沒有良好的偵查是絕不可能的。

解放軍也大量裝備了無人偵察機,為解放軍大量裝備的短程導彈解決偵查問題。相信在台海戰場上,大家可以一睹其風采。

四是從經濟性和突防效果來看,導彈也並不是射程越遠越好。

比方說,美國B-1和B-2轟炸機,主要是利用巡航導彈進行攻擊的。利用轟炸機提供經濟性,利用巡航導彈提供最小突防代價和最好突防效果。

就是裝有核彈頭的戰略彈道導彈,也並不是一味地追求遠射程。遠、中程彈道導彈結合部署,會極大地降低軍費開支。那些裝有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利用盟國地域發射、或是利用潛艇等工具發射,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更何況中程彈道導彈發射更隱蔽,機動能力極好,極其適合隱蔽發射,敵國早期預警的難度很大。其威懾效果並不比遠端彈道導彈差。美、蘇核裁軍,第一步要裁的就是中程彈道導彈。

五是隱秘攻擊。

從八十年代開始,美國的潛艇都可以從水下發射各種導彈了。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在平時要做的就是隱蔽自己。這種潛艇的設計也極其適合其在水下潛伏。這是它與攻擊型潛艇設計上的一個區別。

關於反坦克導彈。

坦克炮射反坦克導彈,多數採用鐳射制導,可以有效地增加坦克炮的首發命中率。

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對付蘇聯的裝甲集群,搞過一種遠射程的反坦克導彈。它利用一種帶簡易制導的火箭提供幾百公里的射程,戰鬥部是三枚攻頂的反坦克導彈。

反坦克導彈一旦被應用於武裝直升機,其戰鬥效能大大提高。坦克的機動性能再高,高不過武裝直升機。坦克無論佔據什麼樣的制高點,也都高不過武裝直升機。

任何地形地物都以為武裝直升機的機動創造條件。武裝直升機的作戰空間被稱為第五空間,是任何固定翼戰機所不能取代的。

再來看對空導彈攻擊。

世界上第一次地空導彈打飛機的戰鬥,是中國打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當時還是屬於嚴格保密的。記者問當時任中國外交部長的陳毅元帥:「中國是如何將U-2高空偵察機打下來的」。陳毅元帥回答:「我們是用竹竿把它給捅下來的」。

但是並不是對空導彈攻擊就一定經濟。比方說越戰時,美國有了「海麻雀」中程空對空導彈。但是一枚「海麻雀」的價錢,比一架蘇制米格-19戰機的價錢還要高一些。美國「愛國者」導彈對一個彈道導彈的攻擊需要發射三枚導彈。如果苔髑分子用這種東西對付解放軍價格低廉的短程導彈,那經濟上可賠大了。

目前的防空網基本上都是由地空導彈和空對空導彈共同組成。空對空導彈也早已經具有了下視下射能力,對低空突防的巡航導彈的攻擊效果也越來越好。

在超低空,目前的武裝直升機基本上都可以經得住12.7mm機槍的打擊。對付武裝直升機的防空系統,彈、炮結合還是很普遍的。

最初的空對空導彈,不具有迎頭攻擊能力,都是要尾隨目標攻擊。那個時代的空戰技術也以炮、彈結合為主。

世界上第一次具有迎頭攻擊能力的空對空導彈的實戰,是敘以戰爭中出現的。當時敘利亞還不知道以色列裝備了美制的這種導彈,結果參加那場戰鬥的機群被以色列重創。

至於說導彈打導彈的實戰,是第一次海灣戰爭的事。但在八十年代早期,蘇聯就在莫斯科周圍部署了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這其後,美國人才開始搞「愛國者」導彈系統。直到現在,愛國者導彈還不是垂直發射,而蘇制具有反彈道導彈能力的防空導彈,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經是垂直發射了。

再看對海導彈攻擊。

追求體積小巧,射程遠,巡航速度大的反艦導彈,一直是各國海軍追求的目標。
八十年代,隨著美國裝備「宙斯」盾系統的巡洋艦的問世,人們開始追求超音速反艦導彈。後來,美國人在「伯克」級驅逐艦上也裝備了「宙斯」盾系統。

中國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第一次亮相,是在八十年代的巴黎航空展上。當時蘇聯的「伏龍芝」號巡洋艦,賴在金蘭灣不走。這種導彈展出之後,「伏龍芝」號巡洋艦就撤回了蘇聯太平洋艦隊基地。

從戰術上來說,當年的英阿馬島海戰,阿方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是一個非常好的突防的例子。

阿根廷擁有大量老式戰機,對英國的「鷂」式戰機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阿以大量老式戰機牽制住「鷂」式戰機機群,將英國的防空網扯開了一個空當,這個空當的正面就是「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阿的法制「超軍旗」戰機攜帶「飛魚」導彈低空突防,在進入攻擊距離後上升並發射導彈,再以低空撤出。一舉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驅逐艦。

現在最新的反艦導彈,已經不需要戰機作這種暴露目標的上升再發射導彈的飛行了。而是利用預警機等提供攻擊參數,在超低空直接發射並撤出戰鬥。隱蔽性極強。

美國人也搞過「戰俘」 巡航導彈的反艦型,目的是一旦蘇聯裝備了成熟的航空母艦艦隊,也會是一個有效的打擊武器。但是由於蘇聯航空母艦的技術一直不太好。再加上「魚叉」反艦導彈的射程也很好。由空中發射,或是由潛艇發射,美國海軍也是安全的。後來就終止了「戰俘」 巡航導彈的反艦型。但是像中國這樣,利用戰機突破美國航母艦隊防空網有困難的國家,遠端巡航導彈以飽和攻擊方式打航母,仍然是極好的手段。

應該來說,反艦導彈最有效的發射平臺,還是戰機,而不是艦艇。中國自己的「飛豹」戰鬥轟炸機投入現役,對台海之戰的局勢會有很大的影響。當然,中國海軍的最大缺陷還是缺乏大規模海上戰役的經驗。這方面,美、日比我們要強出很多。

再看反潛導彈攻擊。

在冷戰時期,為了對付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反潛導彈的發展非常的快。

反潛導彈發揮作用的關鍵,還是在聲納系統。美國在世界各主要戰略區,都鋪設了海底聲納監聽網。日本在潛艇上還裝備了艇殼聲納。普通海軍小國,由於缺乏性能良好、規模龐大的聲納網路,你就是把反潛導彈給他也沒有用。

最後來談談導彈的使用。

導彈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比較貴。看過蘇聯英雄夏伯楊的故事的網友應該記得其中的一個情節。夏伯楊告訴他的手下,在戰場上,你們作為指揮官,應該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這些位置都是很暴露的。敵人的搶打不到。但是敵人的炮是可以打到的。夏伯楊說敵人是捨不得用炮打你們的。為什麼敵人捨不得用炮打呢?因為那個年代火炮比較貴。如果是現在,一個指揮官如此的暴露,那肯定會有一堆炮彈打他的。

導彈也是這樣,當它的價錢逐漸便宜下來之後,導彈就會大規模的使用。美國人搞鐳射制導的精確制導炸彈,就是為了大規模地使用制導武器。

陳水扁總統曾以大陸的496枚M-9導彈來炒作大陸的軍事威脅。其實,這些人都是軍事的外行了。M-9導彈還是比較貴的,只能搞搞癱瘓戰而已。真正對苔髑分子威脅大的是解放軍裝備的射程在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導彈。這些導彈對發射條件要求也很低。發射車停在登陸艦甲板上就可以發射。由於射程短,這些導彈的指揮權已經下放到集團軍一級了。

這些導彈太便宜了,裝備數量太大,台海戰爭時會像瓢潑大雨一樣砸向苔髑分子的腦袋。

我相信中供不會去活捉苔髑分子了。活捉了,又不能槍斃,美國人心疼。打掉算了。導彈精度高,對苔髑分子來說也不都是壞事,可以死得痛快點。「轟」地一聲響,什麼都沒有了,連棺材板都省了。

TOP

[glow=570,#3C003C,6]戰略擴張 [/glow]

戰略擴張是指一個國家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戰略要素方面的全面擴張。西方將其從戰略中單獨分立出來,叫「大戰略」。它與軍事和戰略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像中國古代的「合縱連橫」,都屬於這一範疇的很好的例子。
孫武是將其在戰略中論述的。所謂「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戰略擴張的最基本原則。用商戰的話講就是,「讓對方傷,而我不傷」。西方現代的大戰略理論更綜合了系統工程學的研究成果,使得這方面的可操作性更強。
如果能夠把握好的話,戰略擴張會給本國在國際戰略上帶來巨大的有形無形的利益。比較典型的是美國輸出民主、自由的理念。而如果把握不好的話,則會導致自身的毀滅。比較典型的是前蘇聯的垮臺。

以二戰時,蘇軍進逼華沙時的情況為例。當時華沙市內的抵抗組織,以反蘇人士為主。這些人從未與蘇軍有過良好的溝通,當看到蘇軍即將進城時,以為天就要亮了,想當然地在城裏搞起了暴動。可就在這時,朱可夫停止了進攻。後來逃到西方的一些波蘭反蘇人士以此批評蘇聯。蘇軍從望遠鏡裏就可以看到德軍在搞大屠殺,可就是見死不救。

從戰略上說,這些人對蘇聯的批評,是極其荒謬的。如果說希特勒納粹是蘇聯的頭號敵人的話,那麼這些反蘇人士就是蘇聯的第二號敵人。蘇軍做的完全符合蘇聯的戰略擴張利益。蘇軍在華沙城內暴動時攻城,對戰役本身是有益的,但是在大戰略上是有損的。

再以被捕的史達林的兒子和匈牙利供產檔人為例。當時希特勒提出以史達林的兒子交換德軍被俘人員,但是史達林斷然拒絕。史達林提出以德軍戰俘交換匈牙利供產檔人。這為後來在匈牙利建立親蘇的供產主義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來看美國。從一戰到二戰,雖然美國人在兩次大戰中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但是到二戰後,美國擁有世界黃金儲備的70%。在冷戰中,又不戰而勝,分裂蘇聯,成為世界獨強。這是世界歷史上極其少見的「大戰略」經典之作。

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在目前,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正在給大家上演著一幕幕戰略擴張的大戲。小布希顯然沒有他的前輩們那點非凡的才華。

先看俄羅斯。
不管普京對西方的政策如何,美國的勢力正在腳踏實地地向著俄羅斯逼近。在西方失敗的普京,是絕不能在東方再次失敗了。否則,俄羅斯就完了。

俄羅斯在東方的利益的核心就是石油和太平洋艦隊的出海口。普京願意犧牲北方四島中的兩個,謀求與日本在石油問題上的合作。表明普京是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的,而且是要下血本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普京認可丟掉太平洋艦隊的出海口,也不願意丟掉石油。同時謀求與印度的合作,企圖將印度納入俄羅斯的石油市場。

問題是,俄羅斯遠東的石油的競爭對手是國際六大石油公司。而國際石油大亨們與軍火大亨們一道,控制著美國的國家機器。

普京繞開東方的核心大國中國,轉而與日本和印度合作。而對日本和印度而言,美國和俄羅斯孰輕孰重,自不待言。俄羅斯遲早還會是單獨面對美國的。俄羅斯身處弱勢,實在難以讓人給出個美妙的預言。

再來看中國。

中國戰略擴張政策基本上是以經濟為主線的,是以增強綜合國力為核心的。這與中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極其相稱的。

中國與東盟、新西蘭正在談自由貿易圈的問題。而且大家都相信這一自由貿易圈只會進一步地擴大。推動中國與日本、韓國的經濟一體化議題。與南美的經濟互利互惠合作成為APEC會議期間的亮點。

美國時事評論員的評論是,中國試圖與美國的傳統盟友在經濟上結盟。面對中國的戰略擴張,美國人除了著急,也看不出有什麼辦法。

但是也有一個政治亮點,就是歐盟對華軍售禁令的問題。

首先,中國吸取了前蘇聯軍備競賽的慘痛教訓,是不會大規模進口武器的。只會是進口關鍵的裝備,比如雷達,以促進自己新裝備的研製步伐。

同時,比方說試圖與義大利合作生產直升機的計畫,還是經濟上互利互惠的。因為這種直升機在和平時期的使用價值也是很高的。

其次,十幾年來美國的軍火商在全世界大賣武器,而歐盟軍火商卻大受限制。

雖說美國對中國搞禁運,但是以色列 「走私」美國高技術產品和軍事裝備到中國。這是天底下都知道的事,就是在美國媒體上看不到。同時,中國可以得到俄羅斯等國的軍事裝備,特別是得到前蘇聯的技術人員。

這些年的禁運,到底是禁運了中國的進口,還是禁運了歐盟的出口?

第三,現在的台海,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市場。你美國人可以賣,為什麼歐盟就不行。什麼人權、民主,軍火商會因為顧及這些,而不去發財麼?這麼大的蛋糕,美國人獨吞怎麼能行呢?

第四,伊拉克戰爭打擊了美國的敵人,但也因此傷害了歐盟的利益。而老歐洲可是美國的傳統盟友。美國人在發財的問題上六親不認,歐盟該怎麼辦呢?

中國此時在軍售問題上橫出一槓,真是在友好的美歐關係中,製造摩擦的絕好時機。如果考慮到中國和歐盟在反對單級社會問題上的合作,軍售問題當然是具有非凡戰略意義的一件事。同時,也是對美售台武器的回應。大家的日子都別好過。美國人為阻止歐盟解除禁令,已經在歐盟花了不少錢,特別是在剛剛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這些國家的投票很關鍵。

再來看看美國。

美國的國家機器目前受少數利益集團的控制。除了象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這樣空耗國力的例子之外,美國基本上都是發戰爭財的。

而現在石油大亨和軍火大亨,公開地消耗美國的國力,為自己撈取利益。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是打著愛美國的旗號,行著害美國的實質。肥了自己,損害了美國的綜合國力。

表面上美國人在中東、東歐大踏步地前進。但這是在「傷」美國國力的前提之下的大踏步前進,屬「伐兵」之列。這是與講究「伐謀」的大戰列理論背道而馳的。

TOP

[glow=570,#3C003C,6]核戰篇 [/glow]

原子彈是「戰略打擊理論」的直接產物。雖然很多人說核戰爭打不起來。但是如果伊拉克有核武器,怎麼會如此被人宰割。特別在台海,中國的核力量,是制止美軍協防臺灣的後盾。沒有我們的先輩「就是當掉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的努力,我們現在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先談核武的戰術使用。

很多人都以為一談起核武的使用就是大規模的殺人,其實並不是這樣。舉一個不殺人的核武器使用的例子。

為了將這一問題談清楚,先看一戰例。在朝鮮戰爭中的大小和島戰役中的大和島作戰。

當時由於通訊中斷,劉亞樓發佈命令晚了。我噴氣式戰機晚到了五分鐘。我軍處於絕對的劣勢,戰場局勢到了失控的邊緣。我英勇的拉-11螺旋槳戰機機群,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開始撞擊美軍F-86噴氣式戰機機群。這不僅為我噴氣式戰機到達戰場爭取了時間,而且從精神上打垮了美軍的鬥志。從那以後,美軍機群在與我戰機機群對陣時,總是要防著我們去撞擊他們。這對我戰機的戰術發揮很有好處。

這個戰例說明,破壞敵方的空軍集結,破壞敵方戰機機群順利投入戰場,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核彈為我們在這方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現代戰爭中,戰機嚴重依賴電子設備。而且大規模的空軍的出動,往往需要機場群的支援。戰機起飛之後會結合成幾股,按各自的任務分線路地投入戰場。

小當量核彈的殺傷半徑一般只有幾十公里。如果將小當量核彈,在敵方機群前方幾十公里處爆炸,敵方的戰機並不會被打下來。而是會損毀其機載電子設備,或是使敵機群無法按原定路線按時趕赴戰場。這對戰場局勢會造成嚴重影響,足以影響勝負。美、蘇都搞過這樣的演習。

再比如,核彈在大氣平流層中爆炸。強烈的電磁衝擊,會嚴重摧毀地面的電子設備。對制電磁權,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再來談核恐怖。

好像是七十年代,英國拍過一個電影。內容是,蘇聯間諜將微型核彈的部件分解,由幾名間諜分別帶入英國。在英國本土進行組裝。這個電影引起軒然大波。有物理學者出來表示,這個電影的情節完全可以變為真實。

後來,美國國防部挑選了兩名平時成績為E的大學生作試驗,給他們的畢業設計的題目就是設計出手提箱大小的,可以單人攜帶的核彈。這兩名大學生後來將他們的成功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是《我設計出了原子彈》。

普通核彈是遵循臨界品質的原理引爆核裂變反應的。就是核裂變材料的品質大於某一值時,就自然會發生核裂變反應。如果是氫彈,就是由這樣的原子彈引爆核聚變反應的。

但微型核彈則不是。微型核彈是利用各種手段,將核裂變材料的密度加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在核材料的品質沒有達到臨界品質時,引爆核裂變反應。

美國一直在搞微型核彈。這會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門檻。對未來戰場局勢,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你如果要比誰能夠用最少品質的核材料引爆核裂變反應,那冠軍當然是美國。但如果只是比誰能夠搞出微型核彈,那就肯定不是只有美國一家了。

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這一技術,以及與此相關的核材料。他們用微型核彈威脅人類成為現實,問題可就大了!

再談談戰略核攻擊

對城市目標的核打擊,核彈並不是在地面爆炸,而是在空中一定高度爆炸才好。而對某些點目標,則採用地面爆炸。而像地下指揮中心等地下目標,又必須鑽入地下爆炸。而對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打擊,和以潛艇作為攻擊平臺進攻航空母艦時,有時又採用水下核爆炸的方式。

很多人認為地面的發射井太落後了。現在一談核反擊就是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其實並不是這樣。

比如美國八十年代裝備的MX導彈的發射井。它是由100個鋼筋混凝土發射井連在一起,成網格狀組成的。當敵方的核導彈來襲時,它只能擊中其中一個發射井。首先是核彈的常規部起爆。從常規部起爆到核材料發生核裂變反應,或是核聚變反應,是要有一個時間間隔的。就是利用這一時間間隔,將作為核反擊的核導彈發射出去。

同時,這100個發射井並不需要都部署導彈和核彈頭。只要其中一小部分部署即可。MX導彈的這種發射井技術是非常成功的。

戰略彈道導彈的輪式機動車輛發射,以及鐵道列車發射,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過去這種發射還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別看機動的道路或是鐵路挺長,但是並不是每一個點都可以發射。而只有經過預先測繪過的點,才是發射點。目前隨著衛星定位系統投入使用,這種機動發射方式才真正做到了「快速反應」。

再來看空中發射。

美國和前蘇聯都長年保持在空中飛行的,用於戰略核攻擊的戰備執勤的戰機。
空中發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巡航導彈。美國B-1轟炸機可以攜帶36枚帶有核彈頭的「戰斧」巡航導彈。

還有一種就是彈道導彈的空中發射。這種發射方式與空投大型物資很相似。只是飛機飛行的高度要高很多。導彈倒著脫離機艙。利用三個降落傘組減速,並且呈直立狀。然後導彈發動機點火。完成發射過程。

再來看海基。

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關鍵是隱蔽性。中國的092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由於雜訊大,它可以利用的發射點就少。目前最新的094,據說雜訊水準相當的低。中國才可以說是真正擁有了潛基戰略核反擊力量。

對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護航也是很有學問的問題。美國當年在部署「北極星」時,總是在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周圍,部署攻擊型核潛艇護航。甚至在後來部署4000英里射程的Trident I型時,也是這樣。

蘇聯人通過間諜瞭解到這一情況之後,就將核彈裝在魚雷上,還特別研製了大口徑的魚類。甚至將核彈裝在反潛導彈上。雖然很難偵測到美國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準確位置,但利用偵查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位置,用核彈完全可以摧毀美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

美、蘇甚至用攻擊型核潛艇近距離跟蹤對方的攻擊型核潛艇。八十年代的時候,美、蘇的攻擊型核潛艇經常相撞,就是因為潛艇噪音越來越低,跟蹤距離越來越近的緣故。

至於現在美國人採用什麼方式護航,沒有這方面的報導。但是拉大護航攻擊型核潛艇與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距離,是肯定的。

同時,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接受發射指令才能夠執行任務。如果是潛艇接收,則是利用甚低頻無線電通訊系統。所以,如果總有潛艇在幾十米深的水下航行。這一海域應該被懷疑部署了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同時發射指令也可以通過水面艦艇進行轉達。如果是這樣的話,甚至漁船的航跡,都要引起注意。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大規模偵查是不是太累了。既然偵查太不容易了,那麼不偵查行不行。美、蘇的做法是,不論多麼難,都進行偵查。

還有就是,你的潛艇必須到敵方相關海域,經常地去轉悠轉悠。這叫「打草驚蛇」。核潛艇大國間的潛艇「互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上次我們的潛艇到日本沖繩海域「訪問」,日本叫得挺凶。不管真相如何,這都是一種政治叫囂。大家只要注意,核潛艇大國從來不這樣叫囂,就可以了。

TOP

[glow=570,#3C003C,6]太空篇  [/glow]

如果航空兵佔據了所有陸地戰場的制高點和海軍戰場的「上風上水」的話,如果空軍可以制勝戰場的話,那麼太空不更是制勝的關鍵麼!

先來談談偵查。

我們從衛星講起。衛星要想應用到軍事偵察領域,衛星的姿態控制是第一個關鍵技術。他的基礎就是衛星的「穩定系統」。它屬於衛星平臺技術。分為「同軸穩定」和「三軸穩定」。大型衛星通常使用「三軸穩定」,而小型衛星,特別是微型衛星採用「同軸穩定」。目前國際上能夠研製衛星平臺的國家是很少的,能夠研製「三軸穩定」的衛星平臺的國家就更少。像印度、中國臺灣都是購買美國的衛星平臺。

能夠追蹤移動目標,如航母群的偵察衛星,通常需要比較複雜的衛星姿態控制,甚至是變軌控制。三軸穩定就是必須的。隨著反衛星武器的發展,這類大型衛星在戰時的生存力就是一個問題。

微型衛星的重量甚至只有1000克。看CCTV的新聞,中國一個年產六顆小衛星的研製中心已經投入運營。表明中國是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進行衛星批量生產的國家。這類衛星功能單一。用高性能探空火箭發射,發射靈活方便,成本低。如若將不同功能的小型、微型衛星組成「衛星星座」。不僅可以很好地完成大型衛星才能夠完成的任務,而且還會極大地提高衛星在戰時的生存性能。
中國的由小型、微型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從今年開始,已經進入了實用階段。解決了與美國開戰時,衛星系統的生存問題。在中國缺乏太空戰能力的情況下,小衛星和微型衛星技術就是很重要的了。

美國由於目前還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太空威脅,目前還沒有裝備微型衛星。美國人利用太空梭能夠裝載大型設備的優勢,在太空形成偵查資訊中心。這種系統可謂功能強大。當然,如果有一天,美國人也受到實質性的太空威脅的時候,還得想辦法。現在美國還不用擔心這一問題,但遲早有一天是要面對這一問題的。
利用太空裝備進行偵查的又一個關鍵是太空圖片的「判讀」。在氣象衛星雲圖的判讀往PC機上轉移的今天,軍事太空圖片的判讀,現在越來越依靠大型電腦系統來做了。拓撲理論,離散數學等學科是太空圖片判讀的基石。能夠將我們需要的軍事資訊,在太空圖片上突出出來,這是一個發展空間非常巨大的一個專門的學科。

比較好的太空圖片的判讀,是將多管道來源的資訊進行綜合。比如將衛星圖片與飛機機載雷達圖,進行對比判讀。是提高偵查品質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

再來看反衛星武器。

八十年代,美國用F-15戰機發射紅外制導的反衛星導彈,成功擊毀一顆低軌道運行的靶星。從那時起,反衛星作戰正式步入戰場。

美國人目前搞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其中一部分功能,就是反衛星。但目前對小型、微型衛星還沒有很好的打擊的辦法。中國現在在小型、微型衛星上花大力氣,應該是適合的。開銷少,生存力高。

反衛星武器最好的攻擊平臺,還是太空梭。攻擊手段目前以導彈為主。太空梭甚至可以在太空「活捉」敵方衛星。

當然,作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在太空戰失利的情況下,利用太空核爆炸,使雙方致盲,也是一種沒有辦法時的辦法。

至於鐳射武器,要想有效地應用於太空戰,還要等一個時期。現在倒是可以利用太空梭上的高能雷射器,破壞敵方衛星的太陽能光板。

目前,這些技術都可以在民用航太中看到影子。比如,太空梭上的機械手,既然它可以用於輔助修理衛星,當然就可以用於破壞和「活捉」敵方衛星,特別是用於破壞核能衛星。

當然,對小型、微型衛星該如何解決問題,現在還是個未知數。不過既然中國已經裝備了由小衛星和微型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有關國家會想辦法的。
再來看載人航太。

載人航太在軍事上的應用是多方面的。從偵察,到反衛星,反戰略導彈,衛星維護修理,再到核攻擊,等等各個方面,載人航太都代表著未來。

在目前的狀況下,載人航太不可替代的應用,還是反衛星和反洲際彈道導彈。特別是太空梭。

如果要在反衛星和反洲際彈道導彈問題上有比較好的作為,太空梭和空間站就是必需的。如果有必要進行天基的核攻擊,太空梭才是第一選擇。
在美國人的民間太空梭技術已經走向實用的今天,中國自己的太空梭技術應該抓緊了。如果在這方面落後太多,就麻煩了。中國的載人航太才剛剛起步,祝願中國一路走好。

再來看看衛星定位。

衛星定位的工作原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衛星的軌道參數是已知的。我們以時間基準信號為基礎,根據各衛星信號的時間差,就可以很好地判讀出我們的位置。
這就好像,古代用天文觀測,能夠判讀自己的位置是一樣的,這叫天文導航。古代航海是離不開天文導航的。

在二戰時,人們開始使用無線電導航。就是所謂的雙曲線導航技術。現代人開始用衛星了。精度有了極大地提高。

為了提高抗干擾性能,人們還在衛星信號上加了密碼。這些密碼還有一個功能,就是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的定位精度。

中國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是由三顆衛星構成。由於衛星數量少,精度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局部的定位精度未必就低。

比如,如果我們特別關注台海的話,可以調節衛星軌道。使該系統在大西洋具有極低的精度,而在台海實現極高的定位精度。所以,泛泛地談「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是沒有意義的。

至於利用衛星通信,現在太普遍了。大家可以看到的資料很多,就不多說了。
中國的航太活動已經吸取了前蘇聯的教訓。不會進行太空競賽,也不會進行單純的軍事航太。

我們的衛星遙感技術在大陸測繪、大地遙測、減災防災、農業技術、氣象衛星上的應用越來越好。對美國來說,軍事衛星和民用衛星是分開的。美國有資金作後盾麼。中國衛星常常是軍民兩用的。民用衛星的遙感技術實質上就是軍用衛星的實驗。

TOP

[glow=570,#3C003C,6]電磁篇 [/glow]

從無線電誕生那一天開始,就被應用於戰爭。從無線電被應用於戰爭開始,電磁戰就一直在進行。

早期的電磁戰的作戰方式,比如,在一定的時期保持無線電靜默,或是人為地在某一時間、地域進行高密度的無線電通訊。這些都是為了達到欺騙的目的。至於說無線電測向,戰機機群超低空飛行以躲避雷達的探測,等等更是大家熟悉的了。偷襲珍珠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裝備的優勢在電磁戰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比如二戰的大西洋戰場的後期,盟軍裝備了聲納制導的魚雷,但德軍還不知道。雖然德軍潛艇裝備聲納制導魚雷比盟軍還早一點。德軍潛艇還是習慣於用潛望鏡進行瞄準攻擊。當盟軍反潛巡邏機發現德軍潛艇的潛望鏡時,自然就衝過去。德軍潛艇以為下潛就沒事了。但是,盟軍反潛巡邏機投擲了聲納制導的魚雷,結果可想而知。

在歷史上,電磁戰也並不是只有對抗。比如二戰時,德軍為從空中進攻英國,就在法國修建了無線電導航基站。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雙曲線無線電導航系統。但盟軍通過間諜獲知了該系統的全部資料。於是盟軍也開始裝備無線電導航羅盤,為自己的戰機導航。其導航基站就是使用德軍的。

由於德軍的施工進度太慢,盟軍還一度開會研究如何能夠讓其施工快一點。盟軍的措施是,絕對保護德軍導航基站的安全,盟軍的轟炸機不對其轟炸,敵後遊擊小組不對其攻擊。甚至對施工所使用的公路都進行保護。確保德軍的導航系統儘快建成。該導航系統在諾曼地登陸之後,被盟軍順利繳獲。

不列顛空戰時期,英國雷達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戰後催生了預警機的誕生。朝鮮戰爭中,美軍的雷達系統使志願軍空軍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

在中東戰爭之後,由於導彈的戰果非常的好。人們對電磁戰的重視程度一直在上升。各大國競相裝備了大規模的無線電干擾系統,監聽系統和攻擊系統。從電臺到雷達,甚至紅外、水聲,無一不進行干擾,從雷達到聲納,無一不進行攻擊。干擾和抗干擾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利用坦克發動機的排氣管排放油霧。這種油霧對紅外線的遮蔽效果非常的好。可以有效地干擾紅外制導的反坦克導彈的進攻。

通過在敵方坦克集群的前方釋放紅外干擾彈,可以為己方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導彈、武裝直升飛機提供保護,安全接近敵方坦克集群。

兩伊戰爭時,伊拉克曾經將反坦克導彈裝載在摩托車上。通過釋放紅外干擾彈,使摩托車隊安全機動到距敵一定的距離,然後發射反坦克導彈。戰果很好。

肩扛式紅外制導防空導彈對武裝直升飛機的威脅越來越大。紅外干擾彈對掩護武裝直升機的機動,是至關重要的。

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的海軍,鋁箔干擾系統、都裝備了紅外誘餌、聲納誘餌。提高己方艦隊在導彈和魚雷攻擊下的生存力。

預警機是現代化軍隊的作戰神經中樞。美國的大型預警機其雷達覆蓋半徑可以達到400公里。沒有它就談不上資訊化條件下的高科技戰爭。

電磁偵查目前已經是很普遍的了。電子偵察機、電子偵察船、電子測量船、電磁偵察衛星等等,已經在二戰後幾十年裏,成為不可缺少的偵查力量。

敵方雷達工作參數、聲納工作參數、導彈制導參數,等等,是現代戰爭中的制勝因素。電子監聽涉及短波通訊、雷達、聲納、導彈制導等各個方面。

隨著地圖匹配導航技術的使用,電子地圖測繪也是和平時期必須作的一件大事。隨著衛星地位技術的使用,衛星定位系統的干擾和抗干擾已經登上軍事舞臺。

導航衛星、衛星定位系統,反輻射導彈、電磁攻擊彈、反衛星武器,甚至核彈應用於電磁戰的戰法,專門的電子戰戰機和電子戰吊艙等等陸續誕生。每一架美軍裝備的F-16戰機都在飛行員座艙後面裝備了衛星通信系統和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當然,中國臺灣購買的F-16戰機就不會裝有這種系統。

美國還在世界各主要戰區,部署了聲納監聽網。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陸、空、潛基,和太空電子偵查系統,最好的雷達、紅外警戒和聲納系統,最好的偵察衛星系統、衛星通訊系統和衛星定位系統,擁有利用太空梭進行太空戰的能力,建立了從太空到陸地、海上和水下的,世界範圍的電磁戰網路。

這裏必須要和大家說一下,電子設備是中國軍隊裝備的最弱的一個門類。當年偉大的李鵬總理,在世界上刮起資訊革命的浪潮的時候,取消中國的電子工業部。江澤民曾在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學的校刊上發表過名為《電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的論文。軍事上何嘗不是這樣!

英阿馬島海戰時,以各類電子、紅外、鐳射、聲納設備為基礎的英國特混艦隊的海空力量,控制著前所未有的大範圍海空域。如果按照艦艇噸位、數量,戰機數量,來計算平均的控制海空域,是傳統艦隊和航空兵想都不敢想的。

電子、紅外、鐳射、聲納裝備,使現代兵器的效能大幅度地提高。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摧毀一座橋樑,僅用一枚鐳射制導炸彈和一個架次的飛行,就解決問題。美國洲際戰略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僅有90米。轟炸伊拉克堅固的地下掩體時,可以兩枚鐳射制導重磅炸彈擊中同一個彈坑。做到了傳統兵器做不到的事情。

為我們的祖國,能夠跟上新技術的潮流,而祈禱!!!

現代化軍隊,是由各種網路組成的,比如通訊網絡、雷達警戒指揮網路和電腦網路等等。電腦網路戰僅僅是網路戰的一部分。不管是什麼樣的裝備和網路,現代化、資訊化的軍事系統具有共同的心臟——以原子鐘為核心的時統系統。
在軍事系統和電腦網路系統中,被廣泛使用的是「銫」原子鐘和「銣」原子鐘。就是用「銫」原子和 「銣」原子做的時間頻率基準。

原子鐘大家天天都在用。

北京時間和美國東、中、西部時間都是以「銣」原子鐘為基準的。它的頻率穩定度在10-11 上下。衛星地面接收站,必須裝備「銣」原子鐘。甚至像現在的電話的程式控制交換機,每一個電話局也必須裝備「銣」原子鐘。互聯網交換中心也必須裝備「銣」原子鐘。

大家看彩色電視。彩色電視的顏色要好,就必須有個良好的色同步基準信號。這個色同步信號就是用「銫」原子鐘來實現的。它的頻率穩定度在10-15 。所以,每一個電視發射台都必須擁有「銫」原子鐘。國家或一個主要地區的中心電話局,互聯網交換中心也必須裝備「銫」原子鐘。

每一艘現代化導彈驅逐艦至少會配備兩台「銣」原子鐘。如果裝備了垂直發射系統,其裝備的「銣」原子鐘的數量會更多。預警機等也必須裝備「銣」原子鐘。大型預警機由於還擔當著作戰指揮中心的任務,甚至還裝備「銫」原子鐘。執行遠洋作戰的艦隊的指揮旗艦、航空母艦、電子偵察艦、大型的巡洋艦,等等,也必須裝備「銫」原子鐘。很多時候,位居中心地位的大型裝備、指揮中心和通訊中心,要同時部署「銣」原子鐘和「銫」原子鐘。

被稱之為數位化部隊的美陸軍第四師,也必須裝備原子鐘。中國在集團軍一級裝備原子鐘的工作是從八十年代開始做的。

原子鐘是現代電子系統工作的心臟,也是軍事系統最薄弱的環節。它的特點就是絕不能允許停機!

一旦受到有效的電磁攻擊,以原子鐘為核心的時統系統就會癱瘓。那些現代化的裝備,如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美陸軍第四師、以預警機為作戰核心的F-14、F-15空中優勢戰機機群,戰略彈道導彈部隊,等等全部的現代化軍事系統,就會變為一堆廢鐵。

電磁攻擊彈,甚至是大氣平流層的核爆炸,是對現代電子裝備的致命打擊。所以,現代化的裝備,必須具有原子鐘備份。

96年台海危機之後,大家都在談打航母。其實,打航母最好的辦法是在大氣平流層中爆炸核彈。一個人都不傷,就會使美軍全線潰退。那些離開電磁戰,而想打沉航母的人,實在是軍事的外行。

現在電腦作業系統和網路交換機都是有「後門」的。是電腦和網路安全最大的安全隱患。是網路戰的必攻之處。

美國擁有世界上絕大部分電腦和網路的知識產權,擁有電腦網路戰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爭奪電腦和網路的知識產權,就是網路戰的第一步。

目前,中、美在移動互聯網新協議上的爭奪戰,是白熱化的。可謂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這個大家是要理解的。一個協定事小,爭奪未來戰場的網路戰的制高點才是事關全局的大事。當然其經濟利益也自不待言。

我們大量使用美國的電腦和網路產品。先不談軍事攻擊,就是在中美展開大戰的情況下,我們的這些民用電腦和網路會不會失效呢?

中國政府現在實行的是絕對的物理隔離政策。最起碼政府等要害部門的電腦和網路與外界絕對地物理隔離。

TOP

[glow=570,#3C003C,6]心理篇 [/glow]

心理戰在遠古時就已經被廣泛採用了。遠古的人們就知道在打仗時帶上嚇人的面具。這在現代叫戰術心理。

在古代,人們就對「疑兵」有過較為全面地論述。像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心理戰的經典之作。這在現代叫戰役心理。

毛擇柬開創中國工農紅軍,在那個年代第一次採用優待俘虜的政策。這個政策,一方面為紅軍爭取俘虜兵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戰場上的對抗強度。有些被包圍的國民黨兵,往往通過喊話,就可以使其放棄抵抗。這叫戰略心理。
再講一個戰術心理的例子。

抗戰時,日軍普遍裝備了「三八」式步槍。這種步槍槍身長,刺刀也長。日軍的刺殺格鬥技術,也深受日本劍道的影響。鬼子兵往往平端著「三八」式步槍,由兩人並肩直線地向前衝。這種刺殺戰術向前的攻擊力很大。缺點是,側向是弱點。

中國士兵並不傻,一見這種情況很自然就轉圈跑。待敵人衝過來之後,由旁邊的同伴,從側向進攻鬼子兵。「三八」式步槍槍身長,鬼子兵不可能及時轉向。所以,中國軍隊中普遍裝備了中國傳統的「大刀」。有些武術家,還特意向部隊傳授了簡單實用的砍頭招數。效果非常的好。

為什麼是砍頭呢?這就是戰術心理。

日本是多神論為主體的國家。對其國民影響最大的還是日本神道教。日本神道教講究輪迴轉世。講究死得聖潔,比如刨腹自殺。尤其不能被砍頭。只有罪犯才會被砍頭。砍了頭就不能輪迴轉世了。

《大刀進行曲》的第一句就是:「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就是這個道理。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