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中國人物] 大躍進~文革~三面紅旗 <1>

[中國人物] 大躍進~文革~三面紅旗 <1>

要記得回帖歐~



一、中國供產革命的意義

1990年代的中國大陸和1950年代有許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不同是中國軍事力量的成長。早在韓戰時期,中國大陸以證明它是一個敢捋虎鬚的軍事強權,1989年蘇聯解體以後,它在原子彈、氫彈和導向飛彈等科技上的發展,更被美國一些專家認為是威脅當今世界和平的最大軍事力量。從中國近現代史的角度看中國供產檔的歷史,當然會和中國供產檔的角度所看到的不一樣。在中國供產檔看來,他們負有歷史使命;按照庸俗化的馬克思主義說法,人類歷史殊途同歸,但任何國家都必定會經過固定的進化階段,先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再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近代中國是一個半封建和半資本主義的社會,中供的歷史使命便是如何把這個落後社會帶到先進的社會主義階段。如果我們不從中國應該走向何處為思考起點,而單純就歷史具體的發展過程來討論中國近現代史的走向,則不難發現供產檔和國民黨之間異中有同:在實際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兩黨均面臨相同的歷史挑戰,內有地方軍閥和土豪劣紳等離心力量,外有各種各樣的帝國主義侵凌,兩黨都有使中國迎頭趕上歐美的宏大志願,只是雙方由於基本的信仰不同,取徑互異。如果對供產檔的歷史有進一步的瞭解,或許能使我們對更大的幾個問題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為什麼國民黨會在中國大陸失敗,而被它視為邪說異端的供產檔卻能贏得中國大陸的民心而取得政權?為什麼國民黨在全盤失敗以後,猶能在台灣另創局面,而供產檔在享受四十多年相對的承平以後,卻依然距離歐美先進國家的理想尚遠?

早在1949年中供取得大陸政權前夕,中供領袖劉少奇便已公開表示,中供的革命經驗可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國家借鏡。1950年代,中供在北韓瀕臨崩潰之際,派遣「志願軍」恢復北韓的共黨政權。未幾,又在中南半島協助胡志明,把法軍從北越驅趕出境。因此,中供革命經驗的能否向外輸出,一直是世人關切的重要課題。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連所謂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不少大學生相信:中供建國前後的革命經驗,不僅為落後的亞非國家提供了新典範,也值得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參考。當然,在1978年以後,隨著毛擇柬體制的逐步解體,越來越沒人想學習毛擇柬的革命經驗;文化大革命真相的暴露,使得這種思想成為昨日黃花。另一方面,鄭小坪體制已取代毛擇柬體制,在世界供產主義面臨崩潰之際,成為一枝獨秀。目前中供是世界僅存的少數幾個供產主義國家之一。它擁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陸地,以及相當於台灣人口約三倍的黨員,是全世界最大的供產主義國家。今日的中供經過鄭小坪的改弦易轍,不但在經濟上優於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迫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刮目相看,有人甚至許為世界的未來。

二、三個歷史階段

中國供產革命的歷史,可以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21年創黨到1949年內戰勝利為止。重點在「革命奪權」。所謂革命奪權,並一定限於武裝鬥爭,而是說,中供自認為是一個有歷史使命的革命政黨,始終以奪取國家的政治權力為其當前的奮鬥目標。中供在實際的革命過程中,逐漸瞭解,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變革,如果沒有武裝和政權,無異是緣木求魚。但是要擁有自己的武裝和建立政權,如果不走武裝割據和鄉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也不可能成其事。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不動員群眾,則其武裝割據將與一般軍閥割據無異,而軍隊和政權也不可能持續擴大;軍隊和政權若不擴大,則中供不可能問鼎中原。經過二十多年的奮鬥,中供終於在毛擇柬的領導之下,從國民黨手裡取得了國家的權力。毛擇柬本人也在中供黨內取得前所未有「有關重大事務的最後決定權」。

第二個階段是從中供建國到1978年開始否定文化大革命為止。其特色為「不斷革命」。1949年起,毛擇柬繼續領導中供,在中國大陸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一元化黨國體制,擁有政治、思想、軍事、戰略和組織的絕對領導權和控制權。他念茲在茲的是如何利用手中所掌握的國家權力,把中國帶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理想境界。「不斷革命」一詞的字面解釋,相當貼切地形容了毛擇柬在此階段的心理狀態:亦即不斷通過階級鬥爭,改變中國社會的生產關係,使中國由他們所認為「被剝削」、「被壓迫」的社會,變為「按勞分配」的社會,在進而變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毛擇柬近三十年的努力,中供表面上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之一,實際上卻一窮二白,仍是全世界經濟最落後的國家之一。

(2)中供的民族主義性質

中供向來以愛國主義者自居,但在1960年中蘇共決裂之前,這種說法不斷受到各方質疑。有人甚至認為中國供產革命完全是蘇聯的「舶來品」,而中供不過是蘇聯帝國主義的「螟蛉子」。這種想法現在幾乎已經不存在了。歷史的後見之明使我們不得不相信,國民黨和供產檔儘管在作法上經常南轅北轍,但基本上都可以同樣視為二十世紀中國民族主義的產物。

中供爭取民族主義桂冠的過程是中國供產革命的主要部份。 中供民族主義具體表現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的民族主義者,是因為他們有馬列主義的獨特思想觀點。不過,在過去的七十年中,中國的馬列主義曾經發生大變化,甚至馬列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列寧如果再生,也不一定會將毛擇柬、鄭小坪或江澤民視為同道。儘管如此,中供仍是按照馬克思的預言,來量身訂製其中國現代化的政策的,其歷史發展過程雖曲折,總的方向卻始終未變,都是朝向馬克思預言的社會主義邁進。即令今日中國大陸「全國皆商」,表面上已經變得和一般的資本主義國家沒兩樣,中供當局仍依舊強調中國大陸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將來仍然要走向「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儘管其發展一切以經濟為主,鼓勵發家致富,卻始終堅持土地國有的立國原則,企業發展也還以省、縣、市、鄉、鎮或村為單位的集體所有制為主要重點。

(3)關於中供所建立的國家體制

毛擇柬崛起之前,中供曾吸引不少優秀的知識份子參與其中,毛擇柬崛起之後,延安成為抗日年輕知識份子嚮往的聖地,而1950年代,中國大陸普遍的讀書人,包括當時最受尊敬的許多知識份子,幾乎都對毛擇柬及他所領導的中供,採取歡迎和歌頌的態度。中供不僅在1920年代一度成為工人擁戴的政治力量,1950年代初期,也再度取得他們的衷心擁護,成為中供逼退所謂資產階級退出歷史舞台的工具。至於毛擇柬和大多數貧苦農民的關係,則更是密切。中供是在無數貧苦農民的全力支持下,奪取大陸政權的。中供建國之後,毛擇柬透過土地革命又得到許多貧苦農民的擁護;中國大陸現在認為錯誤的農業集體化和大躍進政策,當初也一度得到不少貧農的熱烈響應。

經過供產革命,中供逐漸把它的黨國體制深入到社會基層,發展到極致時,每一個人都被包納在一個單位之中。延安時代,單位主要存在於黨、政、軍、群、機關學校和廠礦企業當中。中供建國以後,隨著私有經濟部門的萎縮消失,單位遍佈社會基層。成員在單位之間橫向流動的機會,隨著中供政權的鞏固而迅速遞減,垂直流動則因為政府缺乏新陳代謝的機制而明顯減少。成員因為無法脫離單位,所以對單位的依賴性極大。政治運動期間,單位成員對上級領導的依賴更大,尤其是其中的積極份子,為了個人的前途,講求關係的建立和鞏固,而上級幹部也因為與他們有特別關係,而曲意維護,因此上級和下級、幹部和積極份子之間產生一種人身依附的權威關係。

另一方面,從中供內部存在的人際關係經營,以及所形成「人身依附關係」現象來觀察。中供素來強調他們是五四運動反傳統主義的繼承人,這一說法到文化大革命時,毛擇柬提倡破四舊、立四新,打破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建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可以說發展到極致。中供黨國體制中人身依附關係的出現,說明「四舊」雖被打倒,仍有可能在新環境中借屍還魂,重新復活。此外,中供雖自命為反傳統主義者,卻不是完全不談過去文化遺產繼承的問題。為了縮小知識份子和工農大眾的距離,毛擇柬要求知識份子發掘一個農民起義、反抗統治階級的歷史傳統;為解決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毛擇柬指示大力發展和推廣傳統醫藥;為解決互助合作組織一成立就垮台的問題,毛擇柬堅持向民間舊習慣學習。而對上層社會文化傳統方面,毛擇柬有時強調批判性的繼承,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予以唾棄,他後來批孔揚秦,提倡法家思想,即為一例。

(4)關於中國供產檔的階級性質

儘管中供以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自居,建國以後更切實照顧工人,也儘管中供靠貧苦農民取得政權,並以傳統農民起義的繼承人自居,但中供政權決不是工農政權,而毛擇柬的所作所為決不能視為知識份子農民化後的發展。就階級背景而言,中供從1925年以來一直以工農為大多數成員,在某些時期,也特別提拔工農幹部,但是它畢竟是高度官僚體系化的政黨,靠文字統治,其中上層幹部,尤其是領導精英多少一定要受過一些教育。這些中上層幹部的階級成分和國民黨之間並無明顯差別,仍以知識份子為主,而且均以小知識份子為絕大多數。因為要群眾動員,他們對工人和農民的理解遠比國民黨深入,而為了縮短知識份子幹部和工農群眾的距離,中供也不斷督促他們透過和工農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與工農群眾打成一片。而中供中央認為,工農群眾在有了所謂階級覺悟後,一定會接受社會主義,其任務就是決定歷史發展的時機,既不能一步登天,走得太快,以致脫離群眾,也不能踟躕不前,變成工農群眾的尾巴。從這觀點看,是中國供產檔在領導工農群眾,而非工農群眾領導中國供產革命。所謂中國供產革命基本上是革命的知識份子主導,而不是真正所謂工農當家做主,只是中國供產革命的知識份子最初並不知道如何實際推行革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累積,其革命手法越來越符合實際需要,也就越有成效。尤其是後來在毛擇柬領導之下,中供這個由小知識份子領導的黨終於走向全面的勝利。當然革命奪權階段的成功經驗,就會繼續受到重視,毛擇柬雖因重施群眾動員之故技,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改造了私有經濟部門,但當他據此發動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就帶來歷史的大悲劇了。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投身中國供產革命的知識份子以身處邊緣的小知識份子為多。所謂邊緣的意思是,這些知識份子所受的雖然不是傳統教育,但在當時的學歷結構中,大學畢業或留學外國的佔少數,絕大多數只有高中以下程度,他們在加入供產檔之前,很少具有全國性的聲望,如果傳統的科舉制度仍然存在,他們十之八九都會因為沒有舉人以上的功名,而根本沒有可以過問中央政治的管道;就個人收入而言,他們既不像傳統士紳,家裡沒有足夠的恆產,也不像現代的中產階級,有足夠溫飽生活的職業收入,基本上是屬於比較清貧的一群。他們因為歐美文化的影響,晚清以來已積極問政,經過民國成立和新文化運動,他們對上層政治的關懷愈來愈深。中供就是靠著這些邊緣知識份子中的理想主義者取得政權。毛擇柬是他們的領袖,雖然毛父是富裕的農民,但他基本上也屬於這一類的知識份子。

從馬列主義的觀點來看,上述這一類知識份子基本上都是小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理論上說,中供一旦成立,他們便因為歷史已經步入世界供產革命的階段,而成為所謂工人無產階級領導的對象;除非他們全心全意接受工人無產階級領導,否則他們便沒有救贖的希望。換言之,他們從中供建黨以來就是帶有「原罪」的階級,不論他們如何認同中供的主張,都有不小心犯上各種錯誤的可能,甚至連帶污染中供黨內工農黨員。無論如何,毛擇柬在中供宣告知識份子黨員有原罪之後,再允許他們整風改過,只要態度被認為良好,上級便可以根據「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原則,與以寬宥;如不同意整風改過,就被開除黨籍,視為「階級異己份子」,不准(參加中供)革命,所以知識份子對毛擇柬這種作法,很難不心存感激。當然知識份子是要付出代價的,所謂「整風改造」,是他們必須根據上級的期望,對自己進行反省檢討,同時也必須接受群眾動員所產生的批評考驗。由於整風改造中所承受的批評壓力太大,可能抵擋不住,終於不得不作違心檢討,那就更讓自己永世難以翻身了。

至於黨國體制以外的知識份子,首先必須注意他們意識形態上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同情。晚清以來的知識份子,雖然對社會主義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卻少有人懷疑社會主義理想是人類歷史不可抗拒的潮流之說。不論未來的社會應該像大同世界,或像無政府主義烏托邦,他們都認為人人平等、大公無私是社會進化的最高境界。其實,他們在心態和想法上,也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有相同的地方,例如認為知識份子應該負起改造社會的責任,國家應該肩負改造社會的義務。到1930年代,甚至政治上主張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也多半認為蘇聯的計畫經濟值得倣傚。另一方面,中國知識份子因為長期戰亂的關係,越來越依賴政府維持生活。中供建國之際,他們就已嚴重依賴政權維生,而隨著中供黨國體制的擴張,他們對政權的依賴越來越深。到私有經濟部門萎縮到不存在以後,他們即便不想依賴國家,也因為中供政權完全壟斷國家資源,而變得完全沒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再加上知識份子多少還有成王敗寇的心理,以成敗論英雄,看到中供武裝鬥爭的迅速勝利,見識到中供群眾動員的深入,尤其是土地革命,再瞭解中供對功名利祿的壟斷,於是對中供組織,尤其是毛擇柬本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從而自動響應中供整風改造的號召,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擇柬思想的,大有人在。1957年的大鳴大放運動中,知識份子曾大肆批評中供,但是很少人能想像他們對中供政權,尤其毛擇柬本人,死心踏地的竭誠擁戴。即使後來以知識份子為主要對象的反右運動發生,被迫害的所謂「右派份子」,似乎對揭發、批鬥他們的同僚和群眾之不滿,遠超過對黨組織和毛擇柬的不滿,同時也對中國供產革命的基本前提並沒有任何反省。

TOP

值得一題的
"不斷革命論"是屬於托洛斯基派思想
而托洛斯基派又是正統馬列主義反對的"旁門左道"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