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討論] [社論] 方寸之間

[社論] 方寸之間

方寸之間  
2005 Jan. 26
三通?兩岸三通是台灣的危機或轉機?這是一個困擾台灣多年的問題,它宛如一縷幽魂,始終盤亙在台灣海峽的上空,欲走還留,欲語還休,不少台商由盼望,等待,直到失望,甚至一走了之,值此新國會組成、新內閣即將上手,而春節包機也將展翅之際,朝野及民意一致盼望全力拚經濟,而三通無疑會是台灣拚經濟的核心議題,也是未來兩岸分合的焦點,更關係台灣的永續發展及繁榮,台灣無法迴避,也不能閃躲,有人從春節包機直航看到曙光,有人則從台灣政經困頓看到陰暗面,此時此刻,到底應該如何看待三通?新人新政新局,必須要有新的視野及新的作法,把危機化為轉機,讓台灣再度重新掌握機會之鑰,重啟台灣奇蹟。
為讓國人掌握台灣當前所處的環境,編輯檯特別彙整最近一段時日以來與台灣有關的核心議題,並試著釐清其間所涉及的關鍵,首先由一場聚會開始談起。當「經營之神」王永慶,「平凡的勇者」趙耀東,「壯志未酬」王作榮,及「福州才子」王昭明這四位曾經參與台灣經濟建設、目前高齡均已八十五以上的政商大老聚在一起時,會激出什麼樣的火花?
去年(2004)12月上旬,《遠見》雜誌即在王永慶的寓所,安排了這樣一場難得的大老聚談,這四位國寶級的大老,都擁有輝煌的經歷,也都掌握過實權,全都對社會做出過重大的貢獻,也全都受到大多數人民的尊敬,他們談的主題是兩岸關係與台灣發展,結論只有一個,政府必須正視兩岸關係走向,開放兩岸經濟交流,王永慶說:
---「除了大陸,台灣沒有其他選擇。 」
四大老的意見主要包括:
一,王作榮:「經濟如流水,管不住,雖然不三通,該到大陸的,都去了。」如果台灣與大陸沿海能結合成經濟區塊,必然會成為大陸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塊。
二,王昭明:台灣經濟過去能夠順利發展,就是因為在政策選擇上,選擇正確的路。過去政府考慮經濟政策,很少考慮政治得失,不像現在決策,只考慮政治得失。如今政治考慮卻掐死了兩岸經貿交流,不只是民進黨,過去國民黨政府也是,都不主張對大陸開放。現在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大陸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台灣領導人應該有政治勇氣去打開兩岸交流。大陸領導人的觀念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台灣執政者還把大陸當成敵國,並向民眾鼓吹這種思想。大陸經濟近十年來的發展,已經使大陸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大陸領導人每天不斷在吸取各國的經驗。
三,趙耀東:政府對於企業到大陸發展,不曾鼓勵過。
四,王永慶:政府哪有鼓勵企業到大陸?三通,政府就不同意,偏偏要業者經過香港到大陸,曠日廢時。 兩岸有同文同種的優勢,愈早到大陸發展,對台灣愈有利,慢的話就損失機會。沒有大陸,台灣就沒有出路,現在的貿易順差是靠大陸,沒有大陸,台灣根本無法在國際上競爭。台灣不能迷信美國,這個是最重要的。台灣若能與大陸像兄弟一樣合作,對台灣前途最好,沒有其他選擇。尤其是,大陸現在已經不能算是供產主義了,鄭小坪如果還在,不會講一國兩制,因為大陸跟台灣一樣,已經是市場經濟了。大陸現在還是願意與台灣像兄弟一樣合作,慢了,台灣就沒有機會。
台灣除了大陸,難道真的沒有其他選擇?四大老的話,置諸當今綠色執政的台灣,頗有「政治不正確」的刺耳,尤其王永慶過去一段時間,常有萬言書直諫政府當局趕快三通,並指台灣所剩時間無多,不過,即使如經營之神王永慶之流,所言也如狗吠火車,石沉大海,難撼政策,長年以來他只能徒呼負負。
主要的關鍵並不在於市場,也不在理性或專業決策,而是由苔髑意識型態所建構的一套密實無形屏障,是這道屏障阻止了兩岸在各方面擴大接觸,一開始是隱身於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政策之中,隨著民進黨陳水扁執政,乃浮出檯面,並透過行政資源的掌握及脈絡,逐步地有計劃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的工作,包括正名,制憲,公投等,都是去中國化的核心舉措,當執政者一心去中國化,所有力量都用來防堵「債留台灣,錢進大陸」的台商,兩岸關係之緊繃自不待言,台商又能作何期待?
章家敦:中國脫韁經濟 災難收場
而最能替台灣綠色政權「去中國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建構合理化論述的人,首推美國中國問題學者章家敦(Gordon C hang),他在《中國即將崩潰》一書中所提出的唱衰中國論述,讓他成為陳水扁總統的座上賓,他於2003年11月1日在一場由泛綠智庫「群策會」所主辦的專題演說中,精要地闡釋為何中國即將崩潰的理由,他說:
───目前中國面臨經濟過熱現象,11%的經濟成長率適足以顯示技術官僚掌控經濟的無能,而脫韁的經濟將以災難收場。加上中國大陸的社會秩序面臨崩解,中供領導人逐漸黔驢技窮,中國的社會變化很可能面臨趨勢專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所謂的「引爆點」,即很可能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出錯,中國的問題就會在某個時點被全面引爆,從中國加入世貿後沒多久,即出現大規模工人抗議行動,足證中國人民對其政府已不再恐懼,而一旦人民不再恐懼,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確實,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關於兩岸入世貿的變化,下文另有討論,中國整體局勢確實險崚,胡溫體制能否穩定局勢也有待觀察,但就在最近,全世界都在關注一宗中國公司購併美國公司的發展,世人驀然驚醒,竟然有一家中國公司已大到可以購併象徵美國品牌的跨國公司,更直接的問題是:是什麼環境造就了這樣的公司?
事情是這樣的:
中國聯想集團以約13億美金收購美國IBM個人電腦部門,如果這件購併案成功,聯想將可一舉跨越中間奮鬥期,據估計至少十五年時間,成為全球第三大電腦生產商,但在送件後,卻傳出不利消息,負責審核外國收購美國公司的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擔心,若聯想成功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中國就可利用IBM在北卡羅來納州三角研究園區的設施從事商業間諜活動,將竊取美國科技應用在軍事用途,由於評估認為這宗購併案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因此迄今尚未核準這宗國際矚目的購併案。
聯想全球第三大的夢想是否因此幻滅,要看接下來的處理程序,由於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是由十二個聯邦政府部門組成,包括國土安全部和司法部,根據美國法規,委員會收到海外收購申請後,如未能在三十日內批准,就要展開正式調查,而最後會將調查結果送交總統布希做最後決定。可以說,影響聯想購併案最後拍板的,還是政治因素,而包括中國威脅論,美國單邊霸權,乃至所謂的美國國家安全及國家利益等,都會是不言自明的考量因素。
春節包機首航 兩岸第一次
三通怎麼通?實務面而言,台商春節包機也許會是重要的里程碑,但能不能順勢促成兩岸最終大三通,以目前兩岸各自的角力,情況不容樂觀,但也未必絕望。
歷經多年企盼,台商春節包機將在2005年一月二十九日正式首航,頂著國家航空名號的華航,會在12:20飛抵北京,而大陸南航則將在09:30降落台北,這是兩岸分隔五十五年來,第一架獲准飛進台灣天空的大陸民航機,而在這一天,台灣方面除了有華航和長榮航空飛航北京航線外,大陸也同時有六家航空公司分別從北京、上海、廣州等航點飛到桃園中正機場,這是兩航商歷史性的一刻。
不過,兩岸包機直航的歷史性一刻,是否就代表著兩岸春暖花開之日已經來到?答案顯然沒這麼樂觀,主要的問題出在對岸在談判包機的過程中,立場明確地拒絕了海陸兩會參與,而這也意味著大陸只想就「單一事務性議題」和台灣談,骨子裡仍有以商促統的統戰意味,而這樣的接觸,能否達到兩岸降溫的效果,確實不無疑問。
「沒想過這一天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長期關注兩岸政經發展的經濟學家、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如此形容,他認為,如果執政的扁政府能趁勢讓包機直航催化為兩岸三通,則長期加置台灣身上的束縛將盡解,台灣經濟發展的危機迅間可化為轉機,成敗在於扁政府的一念之間,究實而言,應是陳水扁總統一人的一念之間,這與王永慶的觀察完全一致。
不過,兩岸間各自另有一股逆反的發展,正與春節包機兩岸所營造的和解氛圍完全不同,而這項發展,值得嚴密注意。大陸方面有意透過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動作,取得日後對台軍事行動的法理基礎,一方面以法止獨,一方面以國內法的制訂與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相抗衡,對此,已引起台灣方面的反彈及疑慮,陳水扁總統除了透過美方向對岸表達此舉無異破壞台海現狀,也揚言採取反制行動,包括制訂台灣的反合併法以對抗中國的反分裂法。
因此,即使兩岸包機直航有著表面上的緩和氛圍,但實則兩岸仍然維持「外弛內張」的局面,而如果大陸仍執意一意孤行,於今年3月的人大會議上通過反分裂法的立法,則隨著台灣可能採取的激烈反制動作,所謂兩岸春暖花開的和暖關係,會連表面的和緩都難以維持。
即使情勢不容過度樂觀,但中時資深記者胡立宗提出兩個「可操之在我」的觀察,無寧可供政府在推展兩岸關係時,一個具體的參考方向:
一,明確一致的兩岸政策。民進黨上台6年,兩岸政策常常是搖搖擺擺,今天喊要善意和解,明天又說因為對岸不接受,所以我們應該搞對抗。曾有人評論,兩岸鰜Y的處理方式,應該是一套話說10年都很正常,但台灣現在的問題,卻是一套主張連10天有效期都沒有。
二,要一致對外之前,需先尋求內部共識。面對大陸的步步進逼,台灣內部實在沒有內耗的空間,不論藍綠之間對台灣未來走向的看法差不多有多大,現在都是時候、該坐下來好好談談了。雖然「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已經被過度政治操作,但如果朝野都能認真面對,未嘗不會是一個可用的共識凝聚平台。

TOP

[社論] 方寸之間 ii

內閣換手 游下謝上
在兩岸情勢起了重大變化之際,台灣內部的政局也有重大轉變,2004年底的立委選舉,國親仍然居於國會多數,而陳水扁總統也在2005年一月二十五日,公開宣佈新的閣揆人選由「相知相惜半世紀」、「第一名市長」的謝長廷擔任,過去的戰鬥內閣如今轉換為協商內閣,面對新的國會,「謝揆」能作到何種程度?台灣的新政局要如何推展?台灣人能盼到兩岸春暖花開的「春天」嗎?這是台灣社會當下最關注的問題,而這不只看朝野的互動運作,也端視陳水扁總統能否信任並完全授權謝長廷,而謝團隊的施政核心在於拚經濟,而拚經濟的核心則在於能否正視中國大陸這塊市場,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全球化,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挑戰,不管世局怎麼變,台灣更需要具備有格局、有智慧及圓融的領導人。
對台灣而言,游下謝上,這是個承先啟後的階段之始,而「協商內閣」能否回應民意對三年來朝野惡鬥的厭棄,值得觀察。撫今追昔,當游內閣細數卸任政績的同時,也應同步檢視這三年朝野「戰鬥」消耗了多少的社會成本,唯其如此,謝閣新政局才有開創新氣象的可能。
對於游揆三年政績,各界看法見仁見智,但他對自己的政績倒是信心滿滿,他在院會告別演說中難掩自豪之情,他說:
---「我們曾經站在歷史的關鍵點上,在台灣可能往後退的時候,推動它向前突破;在台灣可能向下沈淪的時候,協助它向上提昇,看到國家漸漸走上軌道,就要邁向一輪新的太平盛世,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我們的成果豐碩,不僅獲得人民的支持,更在二○○四年贏得大選,陳總統和民進黨繼續執政,歷史將會記得我們的貢獻!」
沒錯,歷史不會忘記這三年,台灣人也不會忘記這三年。三年前,台灣的財經形勢極其險峻,九十年經濟成長率負成長2.22%,九一年失業率處於5.15%的歷史高峰,而同年第一季本國銀行逾放更創下8.4%的歷史新高,加上兩岸關係緊繃,詭譎的政經情勢讓初接閣揆的游內閣,如處薄冰。
台灣的三年:2002~2005 以總統幕僚長自居的游內閣,在三年間,幾乎年年推出重大計畫,包括:挑戰二○○八的六年發展計畫,新十大建設計畫,二次金改,促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審議RTC與自由貿易港等財經六法、QFII制度,擴大資本及金融市場規模,跨步與國際接軌的興利作為等,這些措施備受外資稱道,也顯見游內閣對於「拚經濟」的努力不假,但所有這一切,在公投、制憲、正名等一連串意識型態掛帥的爭議性舉措浮上檯面後,所有拚經濟的努力,變得面貌模糊,甚至彼此抵銷,矛盾。
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儘管美方已表態反對包括國營事業正名等舉措,但游內閣仍在一月二十四日卸任前,仍然要求相關國營事業、公私立大專院校對正名須做出「具體方案」,如果謝長廷內閣照單全收,甚至照表操課,對於國家長治久安之局,勢必造成重大衝擊。
而相較於游內閣的信心滿滿及臨別秋波,反倒是國人看到陳水扁總統在這方面的謙抑之姿,不管相信與否,由於立委選舉未達預期勝選結果,陳總統反省坦言,是由於民進黨自棄中間路線才造成選舉失敗,在此之前,三年中一次總統大選,一次立委選戰,兩次選舉,在意識型態上綱上線的民粹操弄下,讓台灣飽嚐撕裂的苦果。
即使到今天,這樣的痛苦仍未消失,人民對於朝野政治休兵有高度期待,而這也許是為什麼陳總統會期許以「協商內閣」換代「戰鬥內閣」之原因,畢竟人民對於長年政治惡鬥疲累了,甚至出現反感,對於扁政府講了五年「拚經濟」,但卻愈拚愈無信心,相對於游的自許「政績」斐然,人民是點滴在心頭。
台灣加入WTO的三年
另一方面,這三年,剛好也是兩岸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三年,世界局勢同時影響兩岸政經發展,不妨來看看這段期間(游內閣三年)的兩岸經貿變化,呈現了所謂「台北速度」,「上海速度」及「日內瓦速度」的明顯對比:
加入世貿組織第二年起,中國大陸就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根據統計,入會三年來,台灣外貿成長38.5%,GDP成長5%,其中兩岸貿易額由三百億美元激增一倍,去年(2004)突破了六百億美元,佔台灣貿易總額的17.8%,台灣對中國投資,入會三年內成長74%,去年突破六十億美元;各種數字顯示,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甚至可以說,大陸已成為台灣永續生存與繁榮的生命共同體。
幾個實際例子可以說明這種關係。
一,大陸商機滾滾 先卡位先贏
東元、聲寶及歌林等三大本土家電廠商,於2004年悄然將生產基地移往大陸或在上海設行銷公司,打算今年(2005)大張旗鼓,以自家品牌液晶電視, 進軍大陸市場,這個大動作,主要原因是評估液晶電視將躍升為大陸市場主流,每年擁有一、二千萬台的龐大商機;業者的評估,不只是要殺出重圍,本質上是自救:
───若能在搶在SONY、SHARP、PANASONIC等日本大廠,開始在大陸生產液晶電視之前,先在中國大陸建立灘頭堡,利用大陸低廉成本的優勢,作為外銷內銷或外銷生產基地,而在當地擁有一定知名度或市場佔有率,等大陸液晶電視市場開始蓬勃發展時,歌林、聲寶及東元等家電業者還有機會分到一杯羹,否則一旦大陸市場門戶洞開,就只能任人宰割,不可能有還擊的能力。
二,吳東興:新光三越揮軍大陸
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利用台灣天母店去年(2004)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幕剪綵的場合,宣佈將正式進軍大陸市場,主要的考量是因為:台灣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今年新光三越整體營收可達六百億元,如果再加上大陸零售業開放外資經營,這應該是進軍大陸的好時機,將先從北京等大陸一級城市開始切入,希望在二○○八年前,至少能設立兩家店。(註8)
三,品牌的故事:李錦記進佔大陸醬料市場前3強
13億人口的大陸,市場潛力之大,令人心動,而爭取同是華人口感的大陸市場,外商如何能與台商競比?在台灣算戶戶知曉的李錦記,雖早在數10年前即覬覦這塊大餅,但考量到市場過於龐大,不易控制,且當時大陸尚乏自由經濟,冒然投資風險過大,直到1990年代早期,目睹大陸經濟逐漸開放,決定把重心拉回亞洲,集中火力進軍大陸市場。 目前李錦記在大陸已建立5百多個銷售網,營收成長率高達2位數字,並已進佔醬料市場前3強位置,僅次於「海天」與「太太樂」,這3大品牌在大陸有「調味品3甲」美稱。 (註9)
四,金融業救亡圖存 政府應協助金融業進軍大陸
在全球金融整合的趨勢下,作為經濟動力來源的台灣金融產業,已面臨嚴酷挑戰,而因應之道又在何方?迄2004年止,台灣金融產業的現況可說是極其險崚:機構規模太小,家數太多,沒有領導性銀行,且金融資產品質惡化,獲利低,缺乏競爭力,台灣前五大銀行在整體金融市場的市占率相當低,僅有38%,和新加坡的93%、香港的87%、韓國76%等亞洲國家相較,台灣缺乏領導性銀行,而百家爭鳴的結果則容易淪入惡性的價格競爭。
雖然政府持續進行金融改革,也成功地讓國內金融機構逾放比大幅度下降,但打消呆帳過程中大量使用社會資源所帶來的效果,對於提升國內銀行的競爭力卻受到質疑,且在打消呆帳的同時,包括淨值和盈餘也同步下降。
據此,新科立委、政治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紀珠提出建議,由於不少台灣企業已到大陸投資,銀行業者優質客戶快速流失,未來五年之內,大陸銀行主要銀行業務都將對外開放,大陸市場對台灣金融業者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台資銀行不僅具有文化優勢,相較大陸銀行業者更具有開發金融商品和國際金融操作的競爭力,目前台灣金融業進軍大陸市場起步點已落後外商許多,要設立辦事處後再設分行已經來不及,政府應該盡快協助金融業者赴大陸投資,並允許併購大陸金融機構。(註10)
為何要登陸?理由及故事說不完,但所有故事的核心只有一個:兩岸同文同種,在全球外商競逐大陸市場之際,台灣所具有的優勢,幾乎無任一家外商可以取代,而必須承擔的風險舉世皆然。
在經過長達十多年的磨合後,對台商而言,現在存有的問題只有一個:為什麼不去大陸發展?不管為了進一步擴展商機,或為了自救,西進大陸已變成無法改變的全球趨勢,所有兩岸間的經貿統計都一再証明這一點;至於人為的扭曲,包括沒有中國、甚至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經貿政策,不只違反世貿組織的規範,在實際操作上也呈現左支右絀的困局,但最嚴重的是,把台灣機遇硬生生扭轉成台灣危機,顯見其格局之短淺及治國的荒謬。
由於遲遲不開放三通,而隨著全球及亞太經貿的整合如東協十加一的推動,現在一個新的議題正逐漸興起,即「台灣的邊緣化」,在一項於去年(2004)六月間由歐亞基金會舉辦的「四年期程國家安全情勢評估報告」座談會,與會學者專家提出警告,除了中國大陸,亞太擁有核武的國家不算少數,但卻沒有任何區域安全機制,這種情況將導致可能因欠缺溝通管道,「使得亞太情勢,遠比美蘇兩強軍備競賽時還要危險」,而在險惡的亞太情勢中,台灣將可能被「邊緣化」,幾個主要的觀點包括:
一,楊念祖:台灣應推展預防戰爭,加強並迅速建立台灣防務攻守兼備的防衛武力,不能只坐著挨打,也要有反擊能力,並盡速形成聯合作戰能力。
二,包宗和:台灣經濟如果受政治力介入過深,將面臨被邊緣化危機;台灣應以「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為原則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如此還可能會發生「溢出效應」,因經濟互動產生政治方面意想不到的交流效果。 現實環境使然,台灣必須承認自己是「小國而非大國」,「小國外交」是「鬥智而不鬥力」,台灣未來參與國際組織態度必須務實,扮演國際合作者而非麻煩製造者。台灣應增進與美國的關係,確保國際活動空間,維持美中台三角關係現狀,尋求與北京改善關係避免零和競賽;與日韓企業領袖展開對話,抗衡大陸控制區域發展的趨勢,以化解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三,吳榮義:談三通不能老是要我們退讓,大陸經濟仰賴台商技術,雙方應加強互動。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倚賴外資不斷湧入,外資如果中斷,中國大陸內部問題會很快浮現,討論三通議題,不能只有台灣片面釋出善意卻不要求中國呼應。 大陸五百枚飛彈對準台灣就讓老百姓感覺雙方是敵對的,而兩岸的軍備、外交競賽,對中國而言也是嚴重的資源消耗,台灣要與對岸發展三通等交流,應強調互動而非退讓。

TOP

[社論] 方寸之間 iii

兩岸經濟互賴會限制中國大陸動武
在中國的崛起變成全球關注的情況下,如果台灣與大陸三通,是削弱台灣的國家安全或反而能強化國家安全?這是一個敏感而具體的關鍵問題,如果三通會削弱台灣的國家安全,相信不只官方大可理直氣壯的拒絕,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也沒有意願或沒有必要進行三通,因此,到底比較接近真實的情況是如何?根據量化及質化的研究,有溫和的証據,支持兩岸經濟互賴會限制中國大陸使用武力的推論。
「互賴」限制武力使用,減低戰爭發生的邏輯推論,主要植基於:
───並不是因為貿易住來的本身可以預防戰爭的發生,而是因為貿易的往來讓國家重新定義了國家的利益,追求市場的佔有率與貿易利益,比追求領土的擴張更能增進國家的利益;
在量化的實証研究中發現,以1988年為分水嶺,當中國大陸的對外依存度超過25~30%之後,武力使用的頻率顯著下降,而在質化的實証研究中,在美中台關係方面,當台灣在統獨政策,外交活動,軍售及武器管制等方面走向與中國大陸所不希望的方向時,中國大陸除了在1995及1996實施武力展示之外,並未實際使用武力,這提供了一定的証據支持「互賴」限制武力使用的理論。
台灣的位置在哪?
除了島內的政治紛擾外,台灣所面臨的國際處境也日益艱困,除了邦交國不斷減少外,中國與東協簽署的「十加一」貿易協定,無疑會是衝擊台灣最關鍵的趨勢。「十加一」推動區內近二十億人口的經貿自由化整合,預計在2010年實施近乎零關稅的無障礙流通,而台灣並不在其間,而美國布希總統連任成功,大美國主義的霸權操作,勢必水漲船高,由於政經面不得不對中國傾斜,美國遏止苔髑活動空間的力道,也勢必加強。
對中國而言,與東協經濟整合,是它全球戰略佈局中重要的一環,不只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更提供中國一個展現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舞台,而這種形勢,也相對壓縮台灣的外交空間:
---中國將與東協共同修築起自雲南昆明,經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至新加坡的「泛亞鐵路」,並幫助泰國與柬埔寨作鐵路連結,此舉建構起東協與中國西部的經濟交流,而有了這條貫穿中南半島的捷徑,意味中國將有一條進入印度洋的通道,由於印度洋是中國能源的重要通路,這條泛亞鐵路不僅連接了東協國家,也使中國西部地區出海運輸距離縮短五千公里,確保了能源通道,往西更可與中亞連結,進一步伸向歐洲。
在這樣的戰略佈局下,世人看到中國正一步步地崛起,急迫感或危機感迫使包括日本、韓國、俄羅斯、印度、紐西蘭、澳洲、美國等國家,紛紛尋求與東協的FTA談判,以共享「十加一」這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龐大商機。對台灣而言,最值得注意的發展是,在中國與東協合作後,刺激了亞洲各國合縱連橫的經濟合作。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惠玲說:
---從地理經緯度上,我們可以清楚找到台灣在亞洲的位置,但是從亞洲的發展角度看,台灣的亞洲位置在哪?
經濟學家、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指出上述問題中的最大關鍵:
---台灣是全球與中國大陸整合地區中最成功的例子,但卻是全世界最想與中國大陸保持距離的地方;台灣經濟發展只有一個方向,即把台灣優勢,包括中上游產業管理技術及研發能力等,整合大陸中下游加工及市場,兩者結合幾乎可以所向無敵,但如果「頭腦」拒絕與「手腳」配合,一定死路一條;只要掌握國家機器的扁政府一日不放棄苔髑,擺在台灣前面的只有二條路:
一條是政治上去中國化的急速自殺;另一條是鎖國式經濟窒息的慢速自殺;
整個世界正在變,台灣則加速內耗,去中國化的苔髑列車迄今仍持續在紅線邊緣推進,人為的政治操作,阻隔兩岸走向雙贏,為了苔髑的夢,寧讓經濟走向窒息,台灣的全球位置在哪裡?台灣會面臨怎樣的未來?
台灣的另一次機會
新的謝長廷內閣如何在阿扁之下運作,會展現如何面貌?會如陳水扁總統所說的,「期待台灣應該走向協商對話新局,這樣的春天從現在開始」?這需要時間的檢証,也會是全台灣民眾的期盼,在謝長廷組閣後,包括謝長廷本人及台灣都可能面臨重大的問題與挑戰,而謝長廷的成敗,端視阿扁總統能否完全授權,讓謝長廷擺脫總統幕僚長的宿命,這牽涉到領導者的心胸,氣度,格局,智慧及圓融,阿扁有嗎?這是歷史的關鍵時刻,也是歷史給予阿扁總統最好的一次機會。
影響台灣上昇或沉淪的因素是什麼?執政者的態度是個關鍵。如果台灣算是個民主國家,依照民主國家的運作常規,「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照理說應成為政治人物在執行政策時的最重要依據,但實情並非如此,政治人物心中的台灣圖像,與人民心中的台灣圖像,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距離,而只有在選舉時,選票才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但也只有在選舉時是如此,多數時候,民意是一個變數,率由政治人物各取所需,各自表述。
最具體的例子展現在三通議題上,即同是三通,如今在台灣卻發展成二套南轅北轍的「危機VS.轉機」論述模式,產官學各據一方相互攻擊,在混戰中,理性退位,只剩下意識型態的叫戰,民粹的吶喊,近十多年來,在國家安全,烽火外交的前提及衝撞下,台灣內外交迫,經濟發展左支右絀,廣義的國家安全變得愈來愈不安全了,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台灣是空轉及內耗。
當今之勢,中國勢必崛起,拿破崙眼中的東亞睡獅正逐漸甦醒,儘管大象翻身困難重重,也充滿不確定因素,但世界各國正把眼光投注其間,中國成世界另一極勢所必然,對台灣而言,有人看到危機,有人看到轉機,但當我們猶在左顧右盼之際,時間正在飛逝,面對世局劇變,台灣是伸出雙手撿起機會,還是拿起盾牌準備戰鬥?
方寸之間,咫尺天涯,從來沒有這麼真實過

TOP

兩岸會不會統一........?

在70.至80年代時不管自由.經濟.民主都比大陸強上數倍以上....只要臺灣比大陸自由那就是趨勢統一大陸...

使大陸正視臺灣的民主繁榮......因而有六囧夫安門事件.......

而今臺灣卻因政治貪腐.政治人物各為其政.強分利益不管民間疾苦....而臺灣不是被中供武力統一.而是被貪婪

駕馭.假民主之名行貪瀆之實而被中供同流化統一成為一國兩制中的供產化..階級化.鬥爭化.假民主化.......

所有因果取決於臺灣是否真自由.真民主.求經濟還是求個人利益.

苔彎髑苙又怎樣....加入聯合國又怎樣.....意識型態對人民有什麼好處..?臺灣人自己要墮落.貪腐.假民主.使經濟

潰散落後..獨立能自由嗎..?獨立能讓經濟再次起飛嗎..?獨立能讓人民更團結嗎.?能讓官員不貪瀆嗎.?

加入聯合國讓世界認同苔彎國因而認同臺海危機.幫臺灣抵禦中供嗎...?

韓國分北韓南韓...臺灣要分北臺灣.南臺灣嗎..?北臺灣如果喊獨立南臺灣會同意嗎...?方寸之間...只是沒認清....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