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山水畫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具備雛形

山水畫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具備雛形

以自然風景,如:林、木、樹、石、山、河、海、岳、風、雪、雨、晴、晦、屋宇、亭台樓閣及橋樑等為主題內容的繪畫。是傳統國畫的類型。
       

發 展
       
  山水畫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具備雛形;
 魏晉時代,脫離原來附屬於人物畫的地位,單獨成為繪畫的主題;
 經過隋代之進步,唐代山水畫呈現蓬勃的景象,貢獻最大者,為別創了水墨畫法;
 晚唐五代以迄北宋初年,山水畫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已成眾畫之長;
 兩宋的山水畫,將寫實精神發揮到極致,同時講求畫面的意境與筆墨的趣味;
 元代時,山水畫更與詩、書法結合成為文人畫的特色;
 明清雖然不如宋代輝煌,也有部分畫家能推陳出新,有所創意;
 民國以來,受西方思潮影響,繪畫面貌呈現多樣性,有的保存傳統,有的則融合西方表達意念,創新國畫面貌。
       

意 境
       
  中國的山水畫講求意境,面對風景並非得寫實不可,創作時追求的是似與不似間的境界,也力求畫理之具備,一幅山水畫要達到可以觀、可以居、可以遊的意境。
       

分 宗
       
  唐朝以來,山水畫家輩出,畫法各有特色,可歸納為南、北兩宗。
北宗         以唐朝李思訓為宗師,主張賦色研麗,以剛取勢,構圖嚴謹為其特色。此派畫家很多,如:宋朝李唐用峭勁筆墨寫山川的雄峻氣勢;明朝唐寅精於刻畫丘壑的挺峻情景。
南宗         以唐朝王維為始祖,注重氣韻雅逸,用墨設色清淡雅緻為其風格。此派的畫家最多,如:宋朝米友仁的筆墨俊邁豪放;元朝王蒙表現林巒鬱茂的蒼茫氣勢。
       

空間表現
       

一、移動視點的表現法
       
  中國繪畫思想受到儒、釋、道的影響,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宇宙觀,故在畫的表現上,有別於西畫的定點透視,而採用散點透視,把各個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組合在同一畫面,突破了空間的限制。
1         由下往上的移動法
          以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為例:畫家在處理近景的大石時,已經將立足點從地平線提高到大約大石上端的位置,才能看到此情景。
2         轉動視點法
          譬如我們前往台灣中部橫貫公路的九曲洞看山,若依西洋人的固定視點觀察,只能看到對面山壁的一小塊,若抬頭看到山頂後,依順時針的方向轉動,才能看到山頂至山腳及右右側,欲窺其全貌,只有用轉動視點法。
  郭熙的早春圖,畫家觀察景物的高度約在畫面中心的位置,距離畫面前景至少五十公尺以上,作轉動視點的觀察,才能涵蓋如此寬廣的視界。
3         左右移動視點
          長卷的山水畫最適宜表現山川掩映縈迴千里之趣,畫家遊歷山川時,乘坐車、船或騎馬、徒步邊走邊看,拮取山川中可以入畫的部分,綜合組織,重新布置剪裁而成。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此幅畫迤邐不絕的壯觀景色,即使用此種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的移動視點法,將山水的全貌作詳細的俯察之後,利用心眼組成的新空間,還包含了時間的要素呢!

二、三遠法     
       
 北宋郭熙三遠法的發現,解決了中國畫空間關係的處理,使構圖、色彩、空間等透視問題都同時得到解答,確立山水畫空間的準則。
1.高遠法         視點在水平線之下,好像自山下仰望山巔,有突兀之勢。
2.深遠法         視點在水平線之上,好像由前景俯瞰後景,有重疊的感覺。
3.平遠法         視點在水平線附近,好像由近景望遠景,有從容的感覺。
       

技 法
       
  中國山水的畫家們承先啟後,經過許多朝代的創作,累積許多創作的經驗,對自然界有許多描寫的方法,譬如畫山石有畫山石的方法;畫樹木有畫樹木的方法,而且編輯成書,成為畫山水畫的工具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芥子園畫譜』,當然還有其他的類書。
  山石的描寫方法非常豐富,畫家們從觀察中依山石的形狀、質感、和紋路發展出一套皴法,如雨點皴、荷葉皴、披麻皴、米點皴等;至於樹木的描寫方法,也發展出一套定法,如松樹法、竹葉法、介字法、夾葉法等。

TOP

對國畫沒什麼研究~
不過看起來好像的確有大師的味道@@

TOP

回復 #1 KUGD 的帖子

對黃大師最有印象是他的學生中有位名人
蔣夫人宋美齡向他學習山水畫

TOP

最專業的世界名畫

TOP

提昇一下藝術素養
謝謝版大分享

TOP

提昇藝術的認知
感謝分享

TOP

本帖純金足兩金牛大放送,天天陪你搓 麻 將

TOP

提昇一下藝術素養
謝謝版大分享

TOP

雖是基本知識、但很受益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