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包種茶的由來~

包種茶的由來~

包種茶的由來~

一百五十餘年前,福建安溪有位王義程氏,仿武兒茶的製法製茶,製成後將茶葉放入兩張內外相襯的方形毛邊紙,包裝成四兩重的長方包,並在包裝上蓋上茶名及行號章號,因此稱之為「包種茶」。

台灣產茶的歷史已有三百多年之久,早在清康熙年間,即記載已有野生茶樹及簡單製茶。之後漸具規模,但最早產製的茶葉為烏龍茶,且多外銷歐美及南洋等地。後來因外銷市場萎縮的關係,茶商將台灣的烏龍茶運到大陸福建,再改製成包種茶轉銷東南亞,而開展臺灣包種茶新出路。後來為節省運費成本,就直接在台灣正式自行產製包種茶,包種茶才真正的落根台灣。

台灣包種茶興之於南港
早在清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來台的王水錦及魏靜時二氏先後來台,在臺北州七星郡樟栳寮(即今之南港舊莊大杭山區),適合種植茶葉,遂在當地積極從事包種茶研製改良,並傳授鄉人,而漸聞名為台灣包種茶正式有考據及產製規模之始。
日本據台後,由於南港包種茶深受又界喜愛,為了加強推廣南港包種茶,遂在南港成立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每年春秋兩季,招募茶業子糑前往學習,使包種茶區逐漸擴展至臺北及桃竹苗等地,南港也成為當時台灣包種茶研製之重鎮迄今。

南港包種茶茶區現況
南港茶葉經歷幾度之起起落落,至1982年臺北市政府建設局、農會在舊莊裏輔導設置南港觀光茶園,並成立了二班茶葉產銷班,使南港包種茶區逐漸恢復了活力。現今茶園約有七十公頃,栽種品種以青心烏龍(製造包種茶最優良的品種)為主,多分佈於舊莊街二段山區。南港包種茶出產期是每年五月的春茶、九月的秋茶及十一月的冬茶,是臺北市仍具相當特色之地方農業。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