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麗江古城[57P]

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麗江古城[57P]

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麗江古城[57P]


































































古城概述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它位於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裏的良田闊野。麗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古城之一。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據說是因為古代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築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 “困”字,這樣顯得不吉利。由此可見,納西族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民族。

大研鎮是一座古城,在麗江縣城中,因為它四面被青山環繞,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它最初建于宋末元初(西元12世紀末~13世紀初),距今大約有800年的歷史,它盛於明清。當時麗江古城已具相當規模。

古時的城建方法是先行開河,然後依河水的來龍去脈進行城建規劃,布街辟路。麗江古城的城建方法亦是依承傳統的古城建規劃法的經驗,所以它也是中國古代城建方法的活化石。

古城保留了大片明清年代的居民建築,均是土木結構瓦屋面樓房,多數為三坊一照壁,也有不少四合院,融合了納西、白、漢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居民建築佈局靈活,注重裝飾,精雕細刻。在他們的門窗上多雕飾花鳥圖案,並且色調濃烈。這裏的居民都喜歡在庭院種植花木,擺設盆景,無戶不養花,無戶不流水,形成了 “家家流水,戶戶垂柳”的高原水城風貌,被譽為“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

沿河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一個特點。街的走勢幾乎與河流同步,構成一條土木瓦屋的建築長廊,這是古城建築佈局的基本格式。因為水渠密佈,跨水臨渠的建築十分普遍。

依山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二個特點。古城盤亙於崇山峻嶺之間,沿街建築此起彼伏,因山勢起伏而不斷變化。光義街的光碧巷和金星巷一帶建築,少了臨河的喧嘩,而多了依山的幽靜。

臨街建築,是古城建築的第三個特點。古城中心,由整齊繁華的鋪面圍成一條方形街面,稱四方街。街面寬廣,主街有四條,分別向四周輻射。每條街道又分出許多小街小巷,街巷相連,四通八達,像一條血脈貫穿古城。在適當的部位,還留有休閒的空地。每條巷道,均由五彩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夏季無塵土,顯得光滑平整。街巷之中,茶樓酒店、畫廊作坊鱗次櫛此,工藝品、土特產琳琅滿目,身著各種服裝的少數民族與各國遊客穿梭往來。四方街上,至今仍保留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裝置,可以定期沖刷街道,保持古城潔淨,十分省力。

古城的民居造型樸實生動,裝修精美雅致。最常見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後院和一進兩院等。三坊一照壁是由正房一坊,左右廂房二坊,加上正房對面的一照壁合圍成的一個三合院。四合五天井是由正房、下房、左右廂房組成的一個封閉四合院。除中間一個大天井外,四角還有四個小天井或“漏角”。前後院即在正房的中軸線上分別用前後兩個大天井來組織更新面。後院為正院,常用四合五天井平面組成。前院為附院,常為三坊一照壁或兩坊與院牆圍成的小花園。二院之間可穿通的房叫花廳。一進兩院即在正房一院的左或右側設另一個附院,形成兩條縱軸線。正附院的組成與前後遼相同。古城民居一般為二層樓房,家家都有寬大的廈子(即外廊),天井往往用磚石鋪地。

古城的泉水富有音韻;麗江古城遊蕩著天籟的靈魂。清澈的泉水分三股主流穿城而過,在城區又變幻成無數支流,穿街走巷,入院過牆,流遍萬戶千家。黑龍潭是玉河水的源頭,泉水從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樹下、岩隙中噴湧而出,在此匯成一個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成為古城生機勃發的秘密。

古城流水密佈,約2平方公里的城區內,架有大小橋300多座,最著名的數大石橋、、萬子橋和南門橋。三橋皆為明代所建的石拱橋。其中大石橋為雙孔石橋,長 10.6米,矢高2.2米,寬3.84米,橋的位置處於古城繁華地段,行人絡繹不絕,橋市生意興隆。萬子橋為單孔橋,長9米,矢高3.4米,寬4.2米, “萬子”象徵子孫萬千。南門橋為單孔石拱橋,砌有石雕龍頭。

此外還有人壽橋、萬子橋、玉帶橋等。納西族人是橋的民族,這些形制各異的古橋,構成了古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自由靈活的佈局,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配上石板路、石橋、木橋、花鳥蟲魚、民風民俗,使古城獨具魅力。


古城中大片保持明清建特色的民居建,多外土木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角”式的瓦屋房,既究局,又追求雕,外拙秀,玲精巧,被中外建家“民居博物”。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江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的民居形式。在上,一般正房一坊高,方向朝南,面照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西房略低,由下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石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街的房屋,居民它作面。

此外,西民居中最著的一特徵是,不城,家家前都有大的子(即外廊)。子是江西族最重要的成之一,江的宜人候分不。因而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的功能如吃、客等搬到了子。

在建、建格及等方面,大研古城的西民居最具特色。

古城地江,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子山,西面朗。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古城的西北端流至玉下,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河三支流,再分成股支流穿梭於古城各街巷。利用有利的自然件,古城街道不拘一格的工整而自由局,主街傍河,小巷渠,道路著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著地的高低而合。

期以,西族人民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於和吸取其他民族的先文化的良。一特民居建生了大影。表在:民居特色明、因地制宜、造型生、精美雅致等各方面。


古城之市有兩類,集市和街市,它們構成了古城市井風俗的畫面,最值得你仔細觀賞。

四方街為古城集市的代表,其位置在古城的中心,據說木氏土司讓人仿照其印章,用五花石鋪就了一個呈方形約400平方米的露天集市廣場,取意權鎮四方。   當你站在四方街時,值得觀賞的內容有:一是集市,這裏攤販雲集,古玩百貨琳琅滿目。撐開的布蓬和黃油紙大傘以及傳統貨攤,形成集市一大景觀。

西段多各種古舊手工品,翻弄這些古城,猶如翻開一個個古老的故事。東段又多鍋碗瓢盆等日常用品,碩大的鍋蓋當草帽,銅打的瓢勺當鏡子,古樸的民俗總能演繹出新故事。在這裏你還能嘗到納西族老媽媽做的傳統豆涼粉。二是形狀,站在空曠的集市廣場上,你會發現有四條街呈輻射狀由此向四面延伸,即東面的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和西面的新華街、黃山下段,而每條主街又有數條支巷呈放射狀再向四周輻射,由此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店鋪客棧環繞,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古老的集市就這樣孕育了城市最初的形狀,仔細觀察你還會發現這與中國傳統的四四方方的井字形街道是不是一樣的。

古城街市很有特點,它是四方街集市的補充和延伸,因為單街獨巷經營,漸成特色,你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幾條看。

新華街是一條織麻、制革和理髮的街,木柱、木門、木花窗以及木櫃檯古色古香連成一片,古道上悠閒的步履,店前促膝的家常話,傳統的納西服飾以及正在織麻的老媽媽,都是你鏡頭中一幅幅寧靜而優雅的風俗畫。在這裏你還可以買到聞名遐邇的麗江皮鞋。

新義街是古城“洋人街”,由積善巷和密士巷組成,情調多樣。一是餐飲風味濃,阿一旦、井卓、藍頁等西式餐飲小屋鱗次櫛比,古城洋味,別有情趣;而在溢璨、雪樓、叮噹等納西餐館裏,你又可以品嘗到傳統的麗江粑粑、面果飯和酥油茶等;二是工藝品種類繁多,包括字畫、服飾、木雕、圖片、土陶等,沿街都是風景。積善巷的布農小屋、納西窗芯木雕,密士巷的清溪藝苑、風光圖片、東巴木盤都值得進去一看;三是街市傍河,小橋垂柳,西岸多飯館茶屋,東岸多字畫古玩店,你可一路賞景,一路采風。

四方街東行至大石橋一段,為古城少有的飲食一條街,在不足百米的街市上,店鋪相連,鍋碗瓢勺之聲相聞,平添了古城濃濃的生活氣息,傳統飲食如沙鍋飯 、沙鍋米線 、麗江粑粑和酥油茶等客請自便。因為這裏是古城中心街市,你可選擇在此小憩,在品嘗納西風味時,還可觀賞街市風情。



古城流水密佈,約2平方公里的城區內,就架設有大小橋76座,它們形制各異,同樣構成了古城一道風景線。

古城看橋,因水系不同,你會發現各有特色。中河為最大水系,把古城一分為二,東西兩城區的聯繫和交往,都要跨越中河,所以中河上的橋以堅固厚實為特色,河寬橋大,河長橋多,大多數是石拱橋,像大石橋、萬子橋、百歲橋 、南門橋等名橋多集中在中河。東河和西河是人工河,水淺渠窄,所以河上的橋多以簡便實用為特色,木板橋、石板橋居多,在新義街、新華街和光義街一段河上,自成風景。

大石橋位於繁華的四方街東向100米,為明代木土司所建,因橋下中河水能看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橋長10余米,橋寬近4米,橋面用傳統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於兩岸往來。因為地處古城中心,密士巷、五一街與四方街交匯於此,大石橋負載了幾百年古城的商旅往來,市井交流,為古城眾橋之首。

萬子橋位於七一街關門口的中河上,為單孔石拱橋,寬4米,長8米。據傳捐資修橋者是戶楊姓人家,因久未得子心切,以修橋積德求子,橋工察覺捐資者的心理,有意選用一種沙石板作建橋材料。當跨上萬子橋時,你會發現這種石板是由千萬顆沙粒凝結而成,表現了工匠獨特的想像和對捐資修橋者的美好祝願——子孫千萬,永遠昌盛。

賣鴨蛋橋和賣雞豌豆橋位於四方街西河上,一南一北,都是單孔石拱橋。因為緊鄰四方街,具有濃濃的集市風味。納西人喜吃醃鴨蛋,四方街西河南端,曾是鴨蛋互市之處,賣鴨蛋橋因此得名。麗江特產雞豌豆,磨成涼豆粉,是古城人喜愛的食品,在四方街也隨處可嘗,賣雞豌豆橋也因此得名。

馬鞍橋亦名玉帶橋,位於木府前的護城河上,為單孔石拱橋,據傳木氏土司摹仿當時京城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其拱圈支砌採用整圓拱的建造方法,橋寬9米,長3 米,打破一般橋樑縱向大於橫向的尺度比例,突出其氣派。馬鞍橋因地處衙署,所以官氣十足。

水是古城的靈魂,觀賞古城還得從水開始。

第一步瞭解水源。下玉龍橋溯流而上,沿河右岸小路北走約一公里,便找到玉河水源頭——黑龍潭。泉水從四周山麓的古老栗樹下、岩石間噴湧而出,在此匯成一個巨大而又神奇的出水潭,玉河水嘩嘩流聲不絕,古城生機勃發的生命,全部秘密都出自這裏。

第二步分清水系 。玉龍橋下有一個三孔分流水渠,玉河水自北向南至此一分為三,依位置和流向分別為東河、中河和西河三條水系。

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它沿東大街入城,經密士巷和七一街,最終過南門橋出城。其流向是自北而東南,穿過整個古城,把古城自然分為東、西兩城區。

西南是人工河,元代納西族首領阿良阿胡率族入主古城西區,在玉龍橋處開挖一條西河,把中河水分流引入。西河沿新華街入城,經四方街、光義街,在木府的東、南、西三面環流,尤如護城河一般。再一分為二,一條沿興文巷東南流出城,另一條沿新院巷、忠義巷南流出城。

東河也是一條人工河。清代麗江改土歸流,流官入主古城東區,于玉龍橋處又開挖東河,把中河水再次分流東引。東河沿新義街入城,在小石橋處又一分為二,一條沿五一街東流出城,另一條穿崇仁巷、文華巷南流出城。

入城問水,就有了規律可循,古城的基本輪廓也就自然清晰了。

第三步觀賞水景。古城水情萬千,你可多角度觀賞。

一是自然之水。流經密土巷一帶及大石橋附近的中河,你可以看水色,這裏水緩河寬,水色清純,明淨且鮮活,充滿了生機。特別是夜晚觀水,水月相湧,在你眼前會激起片片銀光。光義街一帶的西河,你可以聽水聲,因河高水急,流水相激,如你從街頭至巷尾,一路嘩嘩聲不絕於耳,在夜晚便有置身間山泉之感。

二是生活之水。擔水、做飯、洗菜、洗衣是古城人與人朝夕相伴的家常風景。古城人愛水護水,清晨是取飲用水之時,10點以後方能洗菜、洗衣。用水之俗,人人恪守。

三是習俗之水。新華街、四方街及大石橋一帶,河寬岸多,許多民間習俗活動常在這裏舉辦,機會好的話你能看到放荷燈、送紙船等水上傳統習俗。

四是清潔之水。四方街西段的賣雞豌豆橋和賣鴨蛋橋下,有閘水的兩道深槽,以前用木板從此入槽,閘住西河水,溢出河床的水便會沖洗四方街,此習俗至今尚存。

五是閒適之水。新華街和密士巷及大石橋一帶河水,是古城人休息找樂的好去處,飲茶、賦閑、玩鳥、玩畫、書法以及夜夜傳出的一琴琴聲,總是伴著河水進入到你的眼簾。





踏進古城,你注意到腳下的青石板路面嗎?

它與一般的石板路不同,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顏六色的圖案,像是由眾多不同色彩的小石頭融聚而成,這是當地一種天然石料——五花石。這種石板材料全采自于麗江壩周圍的山裏,它清亮光潔,而且腳感沉厚,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石板路面斑痕累累,深淺不勻、凸凹不平,那是經歷了幾百年來,人踏馬踩而留下的痕跡,古城的故事可以說就是從這五花石路面開始的。

古城先民為什麼選擇這種青石板做為路面呢?

在漫步古道之後,你也許會找到答案:一是茶馬古道的原因,古城頻繁的馬幫過往,為保護古城路面不被損壞,而選擇青石板鋪墊,這是對付馬蹄踐踏最好的材料,現在你腳下磨得平滑光亮的路面,就是被馬蹄踩出來的。二是環境保護原因,選用青石板鋪墊,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清掃沖洗街道,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雨季路爛泥濘,冬季路面風塵。你在古城感覺街面清亮乾淨就是這個原因。

古城看路,選擇當然是從最古老的開始。

建議你看主要的二條:第一條是新華街,其路面鋪墊的青石板為豎狀,一路陳跡,一路滄桑,為最早的茶馬古道,北出中甸,自古以來它是進藏馬幫的出入之道。第二條是七一街,出四方街向南走的一條狹長古道,其路面鋪墊的青石板為橫狀,它是聯結內地的一條古道,南通鶴慶、大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便是腳踩石板路南來由此入城,對古城的迷戀是從這五花石路開始的。

[ 本帖最後由 leo3989 於 2010-2-2 13:16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