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金門之旅~~前篇[59p]

金門之旅~~前篇[59p]

金門之旅~~前篇[59p]




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是臺灣與大陸之間文化、貿易、移民的中繼站;自民國三十八年臺海對峙之後,金門頓為臺澎的屏障,並以秀緻的風光美景獲得『海上公園』的美譽。如今,金門已經退去昔日煙硝烽火的戰地戎裝,成為觀光勝地,同時也是臺灣第一座人文及戰役紀念公園的所在地。



 

總兵署位於北門里浯江街五十三號,原址相傳是明萬曆年間「會元傳臚」許獬讀書的地方,名為「叢青軒」

清康熙年間,金門鎮總兵陳龍,以金門所城稍圮,人煙稀少,地勢轉變,繋舟遙穩,而后浦人丁旺盛,海道深隱,於是在康熙二十一(1682年),將總兵署從金門城遷至後浦,就「叢青軒」加以改建。

至道光同治間,總兵署「中建正堂東西兩夾室,西藏王命書藉等項。東貯餉庫,翼以將裨官廳。面即案牘祠,下闢甬道,兩廊列吏、戶、禮、兵、刑、工及本稿諸房,儀門外是土地祠和材官廳。

總兵署大門外為旗廳、左右蓋鼓吹亭,南開轅門,環以木柵,東為右營防汛廳。」形制極為完整。

民國之後,總兵署先後做為縣公署、金門防衛司令部、福建省政府、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的辦公處所,民國八十四年,最後使用的縣警察局和臨時縣議會遷出後,開始進行整修規劃,使得這座台閩地區格局保存最完善的總兵署,得以原貌修謢。

現存的總兵署,為四進兩廊式的四合院建築,前有寬闊的廣場,民間習稱為「衙門口」。院內榕樹遮蔭,庭院深邃,雖已非衙門,卻仍有昔日署那股澟然的肅氣,後院那棵參天的木棉古樹,樹齡已逾數百,每屆春末夏初,滿樹鮮豔的木棉花,遠近可見。

後浦金門鎮總兵署建成後,從此之後三百餘年,它是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歷清朝到民國,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現公告為三級古蹟。



去年才開放的新景點,起點金城車站到終點金門高中,全長1285公尺,是金門最長的民防坑道。於建於1978年,總長2559.2公尺,包括突擊口22處、機槍堡2處、地下水井1口、指揮所1座等,沿線所連結機關包括:金城車站、金城鎮公所、金門郵局、金門縣農會、縣政府、國民黨部、金門高中等處,貫穿金城鎮的行政核心區。

 
目前開放參觀坑道長度約1.8公里,沿途設有兩處砲擊聲光體驗區,相當震撼,估計約半小時可走完全程。終點金門高中。



金門縣斥資近二千萬元建造的古寧頭和平紀念廣場,以「雙鯉迎珠」」石雕為主體。

昔日在金門隨處可見的反空降堡,能保存這麼完整的已經看不到幾個  。


民國三十八年秋,中共渡江南下,十月中旬廈門淪陷,國軍轉進金門。中共欲先攻金門、再取澎湖,以作為進犯台灣之根據地。


因此乃於三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夜,以各型船艇兩百餘艘,自蓮河、燠頭、大二澄等地發航,向金門本島進犯。


中共部隊強行在壟口、東西一點紅附近,朝古寧地區登陸,國共二軍在古寧頭地區發生激戰,經在十月二十七日晨徹底摧毀來犯共軍,榮得輝煌的勝利,此役後稱為「古寧頭戰役」。


古寧頭戰史館位於金門西北部,首先通過一條以戰車軌道意象之濃蔭大道,並經過英勇戰士銅像,兩旁立有當年曾參加古寧頭戰役的「金門之熊」戰車 。

這碑文記載著明鄭成功與清廷與荷蘭聯軍大戰於此。
一六六三年十月十八日,清荷聯軍與鄭軍遭遇於金門烏沙港,結果鄭軍寡不敵眾,最後決定棄守金門、廈門,鄭經率軍退守銅山,留下數十萬島民。




金門國家公園的特殊標誌就是~只要看地磚是紅色的!就在國家公園範圍內!!

三眼井
南山村內的特殊文化地景『三眼井』,舊金門縣誌上稱為三孔井,井欄鑿石作三孔,如品字形(也稱三品井),可三人同時汲取之。居民可在此汲水話家常,洗衣,是凝聚感情的一個活力空間。



雙鯉古地位於南山、北山交會處,始建於清乾隆13年,於民國16年、63年、73年整修。主奉關帝爺,聖誕日為6月24日。廟內並奉祀周倉,聖誕日不詳;關平,聖誕日為正月13日。
 

雙鯉湖原與慈湖連為一出海口,因為湖的形狀有如兩隻對望的鯉魚而得名。而其對望處有一小洲,洲上建有廟宇,猶如雙鯉迎珠之珠,所以將此廟定名為「雙鯉古地」。雙鯉古地建於小洲上,所以有出水蓮花之說,風水中稱之為蓮花穴。民國58年築堤,變成現在的慈堤、慈湖及雙鯉湖。
 

「雙鯉古地」為清乾隆間建築,距今約有2百餘年。廟內供奉威武的關聖帝;兩側則奉祀周倉、關平之塑像。相傳「八二三砲戰」期間,古寧頭幾乎被夷為平地,廟的四周也落下數千發砲彈,惟獨雙鯉古地依舊聳立不搖。除此「雙鯉古地」還有一神靈之處,據說附近常有水患,可是廟前的三台階卻永遠都不會被海水淹沒,因為台階會隨潮水自動升降。

北山古洋樓位於北山村的一棟西式二層樓的古厝,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戰役期間,國共在北山、林厝-帶展開激烈巷戰。這棟中西合璧式的洋樓剛好位處路口要衝,當時曾淪為流竄共軍的指揮所。




共軍曾與逐屋掃蕩的國軍,雙方短兵相接,巷戰連連,從洋樓彈痕累累的牆垣上,不難想像當時激戰之驚心動魄。直到民國五十餘年,國軍兵力逐漸移往村外海岸線為重點,此小洋樓及鄰近之民屋才歸還給當地百姓。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西元1986),政府依原貌在屋外築牆環護,並立北山村大戰紀念碑,供人憑弔,並為歷史建證。民國八十年戰地政務終止,且金門開放觀光後,這也成為各地遊客來金門觀光的必遊據點之一。

整個金門就像一個大型的文化古蹟,無論到那兒都能看到以閩式建築的房子聚落, 閩式建築的特色 ,從建築工法到房屋結構, 有如上了一當歷史課程一般 。


燕尾形
光看到他的形狀和錭花就能知道它是較為新式的閩式房子,他用的建材方面主要還是以石瓦為主 。

這樣的建築與台灣目前列為古績的古厝,大多都是以這個形式,當然在金門這個類形的建築到處都是,而各別上都有些許的不同,這就是興建時間和地方上的差異。




確實,當您走入金門村落,很容易會感覺出那分踏實、堅毅、穩固中透著柔和、婉約的剛柔相濟之美。

金門古厝除了有其堅持承襲的傳統之外,為了適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文化背景,又塑造出一分自我的「個性」,比如「體形堅固,牆似石壘,以磚砌,門戶窗牖,率用堅木,屋瓦榱桷,必求縝密」。

馬鞍式
這是最早期的建築形式,屋頂就像一個馬鞍一般,這個形狀也是金門觀光局的標誌。





馬鞍式
在房子的側面能看到其形狀特色 。在金門舉目皆是,閩南建築風格:燕尾式、馬鞍式的屋簷,滿據天空,一落二櫸頭、二落大厝、三蓋廊,對傳統建築有興趣者在此如獲至寶。



屋頂突出的是龍的第二子叫做  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形體似獸,習性好張望或好險,成為今日廟宇殿頂、堂塔樓閣等高處的龍或屋上的獸頂、殿角的走獸,也可壓火災。






欣賞慈提夕陽西下的絕色美景

慈湖 慈堤  是結合國防部與民生的重要水利工程,靠近古寧頭,不僅築有長堤可防敵人軍事登陸,亦闢有養殖池 120公頃,裨益民生至鉅。此外,慈湖是金門最重要的賞鳥地點,在台灣稀見的鸕鶿(Cormorants )常成群聚集,目前發現的野鳥近二百種,以鷸科(Saolopacidae)最多。

朱子祠
朱子祠由來朱子名熹,字元晦,南宋理學大儒。宋紹興廿三年任同安縣主薄時,曾渡海到當時隸屬同安縣所轄的金門,在古區村郊燕南山設帳講學,稱為「燕南書院」。金門在宋、明時期,科第輩出,文章德業大放異彩,有「海濱鄒鲁」之稱譽,這些與朱子教化有不可分的關係。宋代以後,閩南各地為感念朱子教化之恩澤,或立祠專祀,或配祀學宮,金門為朱子教化遺澤之地,故在浯江書院內建祠以祀。朱子祠雖經多次整修,都能保祠原有形制,現經公告為二級古蹟。

朱子祠 地址           金門縣 金城鎮 珠浦北路35號   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內部奉祀朱子像,是為紀念朱子教化金門,並鼓勵金門學子求學而與築的祠廟。整體規模前為儀門,中為講堂,後來朱子祠,形成一道縱軸線發展的空間組織型態,兩廂還有書舍十六間,四周高牆環繞,蔚然渾成。

 
朱子祠本身面闊三開間、進探二間,三柱、十一架樑,以木構架為主結構;屋頂造型重簷歇山式,屋面上半部屋頂為歇山和廡殿之形式,另在屋簷下加一小檐形成重簷架構。正立面牆身開有二扇圓窗,重簷牆壁則有三樋五瓜七架樑,在卵形斷面的樋樑上置瓜筒,瓜筒上再置斗、栱、樋,以組成疊斗式的木構架。 




金門文風鼎盛,出了不少文人雅士,尤以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的學說影響最深;朱熹曾在宋高宗紹興23年(西元1153年)秋,任同安縣主簿,而同安縣就在金門的廈門灣內,一度視學金門,所以當地讀書人對朱熹懷有一份尊崇、親近的特殊感情,也開啟金門人科舉為仕的風氣,特別建朱子祠供奉,為二級古蹟。
賞遊重點:
朱子祠位於金城鎮的民權路與民生路口不遠處,右側是中正國小,左側是長老教會。始建於清康熙26年(西元1687年),原設於浯江書院內,乾隆35年(西元1770年),金門通判程煜認為書院占地狹隘,倡議興建新的屋宇;後由當地仕紳黃汝試買下,改作書院,並奉祀朱子、魁星、文昌帝君、福德正神,以及金門鄉賢許升、呂大奎等人。目前朱子祠內陳列道光18年(1838年)的「浯江書院膏火碑記」、「捐克膏火芳名錄」,大門上方懸有國學大師錢穆所題之「朱子祠」三字匾額,都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歷史足跡:
乾隆46年(西元1781年),書院被徵收為縣丞署,因此西側之義學原址,重新闢建為書院及朱子祠。朱子祠與浯江書院是合為一體的建築群,分為三進,前為儀門,中為講堂,後為朱子祠,祠後方有敬字亭,形成一道縱軸線發展的空間組織型態,兩廂還有學舍16間,四周高牆環繞,蔚然渾成。


風獅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