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漢朝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漢朝

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耶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呼韓耶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耶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耶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漢元帝即位。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耶單於的地位穩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韓耶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塚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耶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耶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耶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

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耶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耶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耶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昭君出塞」是漢匈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王昭君與西施、楊貴妃、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漢高祖的皇后呂雉 漢高祖的皇后呂雉,單父(山東單縣)人。早年其父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前203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後,呂雉被立為皇后,子劉盈為太子。 呂後為人有謀略,漢初,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統一的局面。前195年,劉邦死,惠帝立,尊呂後為皇太后,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前188年,惠帝崩,立少帝,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后』,呂後先後掌權達十六年。是中國曆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後,武則天,慈禧太后)的第一個。 呂後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問劉邦身後的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呂後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慾,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呂後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於乘劉邦之死,下書羞辱呂後,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呂後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終於化干戈為玉帛,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孫,怕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前180年,呂後崩,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諸呂欲為亂,周勃、陳平等誅平。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是漢代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漢武帝姓劉名徹,是漢朝第五代的皇帝,十七歲即位,七十一歲病逝,在位期間有五十四年。在我國歷史上,除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以外,他是歷代君主中,在位時間最長,最有治績的皇帝之一。由於他半個世紀的努力,不但擴展了中國的疆域,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經過秦朝末年以來的長期戰亂,中國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國力衰弱;漢朝立國初年,為了給百姓充分的休養以致力生產,恢復國力,採用道家的無為統治方式。但是,北方的匈奴非常強大,對漢朝的邊防構成極大的威脅;為了避免發生戰爭,漢朝只得委屈求全,利用和親政策以求取短暫和平。然而,匈奴需索無厭,窺伺中原的危機始終沒有解除,直到漢武帝時代,局勢才有改變。 漢武帝即位,漢朝已經過六十年的休生養息,經濟富裕,國力充沛,政治上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模式,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邊患的問題。漢武帝認為以往對匈奴的戰略是採取消極的守勢,和親要消耗鉅額的財力,數千里的邊防更要動員眾多的兵力,多年來漢帝國的尊嚴受損,更難以解決匈奴入侵的威脅。漢武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北伐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率領下,漢朝大軍曾先後出塞九次,把匈奴的主力擊潰,此後數十年間,漠南地區不見匈奴的蹤跡。 除外,漢武帝更積極地向四方開拓;出兵大宛揚威西域,臣服西南夷收為郡縣,平定百越,夷滅朝鮮;使國土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粵江、鴨綠江流域,同時也加強各種族間的融合,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漢武帝除了開疆拓土有著非常傑出的表現外,在政治、財經及教育學術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首先以儒家觀念為思想核心,積極進行各項改革: 一、教育學術: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五經博士,成立太學,博士弟子員共有五十人,跟從博士學習,凡是精通一經以上的人,就可以補授為官吏。儒學經過漢武帝的提倡,從此以後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

二、財經變革:為了廣開財源,充實府庫,漢武帝推行了以下的政策:

1.統一貨幣:針對以前貨幣紊亂,私鑄盛行;武帝發行「五銖錢」,統歸政府鑄造,嚴禁人民私鑄,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2.公賣事業:武帝時代將鹽、鐵、酒收歸政府公賣,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
3.國營貿易:所謂的國營貿易就是平準與均輸兩法。平準法就是在京師設平準官,負責收購天下貨物,賤價時收購,高價時則以平價出售,以平抑物價。均輸就是在各地設置均輸官,負責將地方貢獻京師的貨物,運往價高的地方出售,得錢歸公。

三、人才選拔:漢武帝特別重視人才的選拔,厲行察舉的制度。漢初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官的任用,都被宗室、外戚及淮泗功臣集團所把持。到了漢武帝時代,下令由全國各地推舉有品德有才幹的人,經由中央政府加以考試,使得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能出來擔任官職;官場獲得品學俱優的新血輪,也提高各地百姓對政府的向心力。

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期間,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作為,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文化的全面展開,開創了一個積極進取、活力充沛的新局面。但是,他個人的慾望太多太大,生活非常奢侈,迷信鬼神,妄求長生,反而因「巫蠱之禍」,造成家庭的悲劇。再加上長年的對外經略,不惜戰爭,導致國用不足,民窮財盡;動搖了國力,種下了漢朝國運走向衰弱之因。




漢武帝的文治
景帝死,其子武帝繼位,武帝在位前後五十四年,是西漢全盛時期,他繼續推行削藩政策,用主父偃之計,令諸侯將其封地分封給各子弟,撤銷了很多諸侯國,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局面;又派兵打敗匈奴、南越及朝鮮,擴大了漢朝的版圖。他改變漢初與民休息政策,推行新經濟政策,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一個新的士人政府,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所謂「士人政府」,是指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是文人、學者出身。武帝以前,朝廷大臣為功臣或功臣子弟,一般官吏也多出身於豪門權勢之家。這些朝吏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使皇權受到削弱。武帝為加強以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繼位不久,就改革選用官吏的制度,大量提拔士人充當中央及地方官吏。因此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通過各種途徑,大量進入中央及地方的各級政府機構,中央政府上至宰相,下至員吏,幾乎全是士人,因而形成士人政府。 武帝重用讀書人,於是平民通過學習經學,或被察舉等途徑,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做官。此後布衣也可以躍豋為卿相,打破了貴族、功臣及軍人壟斷政治的局面。秦以前全為貴族政治,漢初雖為平民政府,但非封侯不能拜相。至武帝,公孫弘以布衣儒術晉身,先拜相,再封侯,為漢朝政制上絕大的轉變,亦為政府趨向文治的重大轉捩點。

漢武帝認為任官吏的人,都要具有高深的學識水準,於是便推行下列的政策:
1.設五經博士: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博士官為專治歷史及政治的學者,由具有高深學問的人充任,主要職務是作皇帝的顧問,並兼教授生徒。五經博士雖不直接參與實際政務,但得預聞政事,對政治影響很大。
2.設立博士弟子:武帝採納了公孫弘的建議,設立太學,亦為五經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辦法為選拔各地優秀青年令隨博士學習五經一年,加以考試,能通一經以上而成績優異者,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只通一經而成績中等者得為「補吏」(遣回原籍做地方官的椽屬)。漢朝慣例,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都由郎官選任,其後博士的名額增加,博士弟子員(名額)也相繼增加。 3.推行察舉制度: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命令郡國每歲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任官。又命丞相列侯等大臣推舉有才幹之士,親加策問,以選拔人才。





元宵節的傳說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裡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求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不少人都爭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求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 漢武帝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吃,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小皇帝與大將軍----霍光的故事
大將軍霍光輔助小皇帝弗陵殫心盡力,實行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減少官金,鼓勵生產,把國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條,很受百姓的稱贊。
但是朝廷中有幾個大臣上官桀、桑弘平,因為霍光管理嚴格,大公無私,使他們不能為所欲為,就視霍光為眼中釘。霍光以"無功不得封侯"為由,堅決不同意封蓋長公主的情人丁外公為侯,這也得罪了蓋長公主;燕王劉旦因沒當上皇帝而不滿意,於是一股強大的反對勢力就這樣形成了。他們非要把霍光除掉不可。 漢昭帝十四歲那年,有一次,霍光出去檢閱禁衛軍,把一名校尉調到他的大將軍府裏。上官桀一夥抓住這個機會,假造了一封燕王的信,派了一個心腹冒充燕王的使者,向漢昭帝告發霍光。 漢昭帝接到那封信,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把它擱到一邊。 第二天,霍光檢閱回來,聽到燕王告發他,就躲在偏殿裏,不敢去見昭帝。昭帝讓內侍召霍光上殿,霍光一上殿,就脫下帽子,伏在地上請罪。 漢昭帝說:"大將軍盡管戴好帽子,我知道是有人有心想害你。"霍光磕了個頭說:"陛下怎麼知道的?"漢昭帝說:"這不是很清楚嗎?大將軍檢閱御林軍就在長安附近,調用校尉還是最近的事,一共不到十天,燕王遠在北方,怎麼能知道這些事?就算知道了,馬上寫信送來,也來不及趕到京城。再說大將軍如果真要謀反,也用不著調一個校尉,這明明是有人想陷害大將軍。"霍光和滿朝文武大臣聽了都佩服這個小皇帝的英明。 上官桀等並不就此罷休,他們商議好,由蓋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到宮裏去喝酒,事先設好埋伏,準備在霍光赴宴時刺死他,一面又派人通報燕王劉旦,叫他到京師來安定大局,但這事又洩漏了出來,霍光奏明了漢昭帝之後,殺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平、丁外公等人。燕王劉旦和蓋長公主見事情不妙,都自殺了,一場叛亂平息了。 昭帝在位時,在霍光的輔佐下,還平定了烏桓和樓蘭兩個屬國的叛亂。 漢昭帝這個小皇帝始終和大將軍霍光配合得很好,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因長年用兵,外表強大,內部空虛,到了這時,又逐漸富強起來,百姓們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可是昭帝二十一歲就死了。



 歷史故事:救民如救火的第五訪
多難的童年 古代的復姓較多,有的還很奇特。比如以“第五”為姓者,恐怕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在漢朝就有。下面所要介紹的一位體察民間疾苦、拯救黎民於水火的廉潔秉公之士,就以“第五”為姓,他叫第五訪。《後漢書.循吏列傳》還為他寫了傳,頌揚他的事跡。 第五訪,字仲謀,是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人。他的祖父第五倫曾做過漢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後,家境衰敗,淪為貧苦農民。第五訪就是在這種貧困的環境裏出生,又經受饑寒交迫的磨難。尤其不幸的是,他早年就失去了父母,只好依附於兄嫂家裏,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 兄嫂的生活自然也是饑不能充食,寒難以添衣。在清貧之極,生活難以維持的情況下,第五訪稍大便到豪門富戶家裏當僱工,把掙來的錢奉養兄嫂。苦難的童年,磨煉了第五訪的性格,使他能夠體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辛酸。貧困和苦難並沒有使第五訪喪志,反而激勵了他勤學苦讀的志氣,這也許是祖父留下的遺風吧。第五訪一有空閒時間,就借來富家的書籍,孜孜不倦地閱讀,他特別注重學習治國之道和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有關技藝等方面的知識。由於他天性聰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學識逐步淵博起來。 初為官吏 由於漢代選拔官吏不把學府讀書取仕當作唯一途徑(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隋朝才建立),這給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卻有學識的第五訪能夠做官帶來了機遇。一個偶然的機會,第五訪被薦,做了某郡的功曹。這“功曹”的官,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事之權外,並參與一定政務的處理。 第五訪克盡職守,忠於政務,頗有政績,很快被薦舉為孝廉,補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縣)縣令。第五訪任縣令後,治政有方,百業興盛,三年之間,有相鄰的幾個縣入籍新都縣,新都縣的戶數增加10倍。 張掖救民 不久,第五訪升任張掖(郡名,治所在今甘肅省張掖市西北)太守。第五訪上任後,這裏遇到少見的大旱,從春至夏,滴雨未見,大地乾裂,焦土千裏,幼小的莊稼苗全部枯死。到秋天,許多農家顆粒未收。一些奸商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一石粟竟要幾千錢。貧窮農家,哪裏有錢購糧。荒年如此嚴重,許多農民忍饑挨餓,奄奄待斃。 第五訪看到鄉親們陷於水火之中,受此熬煎,個個奄奄一息。這慘狀如同撕肝裂肺,令他坐臥不安,心急如焚。為了拯救這些生靈,第五訪當即決定: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可是有一些官吏,害怕未經批準就打開國家軍用糧倉,朝廷怪罪下來,擔當不起責任。他們提出,還是先上奏朝廷,獲準後再行為妥。 第五訪聽了這種意見後,果斷地說:“如今時間緊迫,救民如救火,一刻也不能容緩。若等上報,批準再行事,就等於把災民推向死亡的絕路,這怎麼能行?” 第五訪略停片刻,以無畏的氣概說:“我是一郡之長,樂於以自身性命挽救眾人性命。朝廷怪罪下來,由我一人負責,是殺是剮,鄙人心甘情願!大家不要猶豫了,救人要緊。”於是,國家軍倉—一被打開,按著戶口人丁的多少,為災民分發了救濟糧,拯救了眾多百姓的生命。 事後,第五訪把災情和開倉賑濟災民的情況報告給朝廷。漢順帝知道了這件事,不僅沒有怪罪第五訪,還特別讚賞第五訪的果斷行動。為此,順帝特發詔書,嘉獎第五訪賑濟災民的事跡。 由於第五訪為官最能體貼民情,把災民的疾苦和生命看得最重要,終於用辦實事的果敢行動保全了一郡百姓。 翌年,第五訪率民救災建業,恢復生產,再加這一年風調雨順,終於獲得農業豐收。收獲季節,官民喜氣洋洋,打谷入倉。界內無盜無賊,一片太平景象。百姓們含著喜悅的熱淚,感激第五訪這位農家人的“父母官”。 據記載,第五訪後來奉調做了南陽(郡名,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太守。以後又官拜護羌校尉。他的廉潔為官的事跡和威望,同樣受到黎民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文姬歸漢的故事
蔡文姬,名琰,是東漢名士蔡邕的女兒。蔡邕是曹操的朋友,早年因爲得罪了宦官,被放逐到朔方(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去。董卓掌權的時候,蔡邕已回到洛陽。那時候,董卓正想籠絡人心。他聽到蔡邕名氣大,就把他請來,封他做官,對他十分敬重,三天裏連升三級。
董卓被殺後,蔡邕想起董卓待他不錯,歎了口氣。這一來惹惱了司徒王允,認爲他是董卓一黨的人,把他抓了起來。儘管朝廷裏有許多大臣都替他說情,王允還是不同意,結果死在監獄裏。 蔡文姬跟她父親一樣博學多才。她父親死後,關中地區發生李傕、郭汜的混戰,長安一帶百姓到處逃難。蔡文姬也跟著難民到處流亡。那時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擄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們搶走。匈奴兵見她年輕美貌,就把她獻給了匈奴的左賢王。此後,她就成了左賢王的夫人,左賢王很愛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雖然過慣了匈奴的生活,還是十分想念故國。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經過幾年整頓,重振君威,自封為魏公,後又晉為魏王。在北方他的威望很高,連南匈奴的呼廚泉單于也特地到鄴城來拜賀。曹操把呼廚泉單于留在鄴城,像貴賓一樣招待他,讓匈奴的右賢王回去替單于監理國家。 南匈奴跟漢朝的關係和好後,曹操想起了昔日好友蔡邕的女兒還在匈奴,就派使者帶著禮物到南匈奴,把她接回來。 左賢王當然捨不得把蔡文姬放走,但是不敢違抗曹操的意志,只好讓蔡文姬回去。蔡文姬能回到日夜想念的故國,當然十分願意;但是要她離開在匈奴生下的子女,又覺得悲傷。在這種矛盾的心情下,她寫下了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到了鄴城,曹操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便讓她再嫁給一個屯田都尉(官名)董祀。 時隔不久,董祀犯了法,被曹操的手下人抓了去,判了死罪,眼看快要執行了。蔡文姬急得不得了,連忙跑到魏王府裏去求情。正好曹操在舉行宴會。朝廷裏的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學士,都聚集在魏王府裏。侍從把蔡文姬求見的情況報告曹操。 曹操知道在座的大臣名士中不少人都跟蔡邕相識,就對大家說:"蔡邕的女兒在外流落了多年,這次回來了。今天讓她來跟大家見見面,怎麽樣?"大夥兒當然都表示願意相見。曹操就命令侍從把蔡文姬帶進來。蔡文姬披散頭髮,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她的嗓音清脆,話又說得十分傷心。座上有好些人原來是蔡邕的朋友,看到蔡文姬的傷心勁兒,不禁想起蔡邕,感動得連鼻子也酸了。 曹操聽完了她的申訴,說:"你說的情形的確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書已經發出去了,有什麽辦法呢?"蔡文姬苦苦央告說:"大王馬房裏的馬成千上萬,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樹林,只要您派出一個武士,一匹快馬,把文書追回,董祀就有救了。" 於是曹操親自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騎兵追上去,宣佈免了董祀的死罪。那時候,正是數九寒天。曹操見她穿得單薄,就送給她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保存著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經過大亂,散失得一卷都沒留下來。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 曹操聽她還能背出那麽多,就說:"我想派十個人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你看怎樣?"蔡文姬說:"用不著。只要大王賞我一些紙筆,我回家就把它寫下來。"後來,蔡文姬果然把她記住的幾百篇文章都默寫下來,送給曹操。曹操看了,十分滿意。 這段歷史,我們稱為"文姬歸漢"。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TOP

小富你到底是去哪找到這麼多故事的阿
下次能不能貼個春秋戰國的故事阿
我還蠻有興趣的

TOP

喔 好阿 我現在貼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