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清朝歷史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自強運動

清朝末年由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為了要重新拾回政局,清廷決定向西方人學習軍器槍砲的製作方法,以向西方人學習"堅船利炮"的方式,展開一次大革新。這個革新運動,就是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的自強運動。
在朝廷中主持的人是奕訴、文祥等人,而負責推廣工作的人則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清廷先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對外交涉及推行自強新政的政府機構。往後又陸續設立同文館、廣方言館等機構,用來培養翻譯和外交人才。又更廣設造船廠、機器局、並且向外國購買軍艦,設置海軍。同時辦理軍事學堂,並派遣留學生前往歐美各地學習軍事技藝。

但是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開始,結果清軍雖沒有大敗,但是亦喪失許多權益,而中日甲午戰爭更是慘敗,顯然自強運動並未成功。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在於缺乏完整的計劃、缺乏統一的領導,再加上守舊人士的反對,以及政風的敗壞。

TOP

歷史上真正的香妃(圖)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麽,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以現在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鍍進京,入宮並被封爲"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爲主位,是統治者身份。這不僅僅是乾隆帝寵愛一個妃子,更重要的是清廷對維族上層進行籠絡的目的。與各少數民族聯姻,歷來是清廷加強對各民族統治的手段之一。當然,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
與傳說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賜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實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貴人晉升爲嬪,三十三年下又由嬪晉升爲妃,稱爲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於五十三年,他當然不會是太后賜死的。由於乾隆後期不設皇后,香妃在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宮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顧他的民族習慣,他在宮中長期穿著維吾爾族服裝,保持維族飲食習慣,宮中專設了維族廚役,以保證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賞賜,他得到的哈密瓜一類的西北貢品較一般妃嬪爲多。乾隆三十年春,他以嬪的身份與皇后等一起隨同乾隆下江南,遊歷了蘇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賞賜均爲清真食品技術與伊斯蘭教習俗的物品。除這次隨駕南巡外,容妃還多次隨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隨駕東巡,遊歷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隨駕赴盛京,曾到瀋陽故宮等處,拜謁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陵。從出巡紀錄來看,容妃地位在不斷提高,所得賞賜不斷增加。頻繁的隨駕出巡本身,也說明她深得皇帝寵愛。

與傳說中香妃早死的情況相反,香妃實際活到五十多歲,現在人們已經找到她四十歲千秋,五十歲千秋時宮中賞給她的大量物品的紀錄,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宮中,葬于河北遵化清東陵,出土的花白髮辮也說明她的年齡。

TOP

康熙愛戲曲

《清稗類鈔》一書中曾記道:「康熙癸亥,聖祖以海宇蕩平,宜與臣民共為宴樂,特發帑金一千兩,在後載門架高台,命梨園子弟演目連傳奇,用活虎、活象、活馬。」癸亥年是康熙二十二年,這一年平定了鄭氏台灣,所以稱海宇蕩平。皇帝為了與民同賀,命梨園子弟演出目連救母故事,顯然皇帝對戲劇是有興趣的。同書又記:「康熙初,聖祖頒詔,禁止裝孔及諸賢。」可見在康熙初年皇帝就關心戲劇的內容了。為了崇儒尊孔,為了不褻瀆聖賢,他下令禁演有關孔子及聖賢的戲目。
《長生殿》傳奇引發禁演風波

康熙朝對於戲劇的禁忌還不僅於此,《清稗類鈔》裡也記述了另一個事例:

錢唐太學生洪昉思昇著長生殿傳奇,初成,授聚和班演之,聖祖覽之稱善,賜優人白金二十兩,於是諸親王及閣部大臣,凡有宴會,必演此劇,而纏頭之費,較之御賞且數倍,聚和班優人乃請開筵為洪壽,即演是劇以侑觴。某日,宴於宣武門外孫公園,名流之在都下者,悉為羅致,而不及給諫黃六鴻。黃奏謂皇太后忌辰,設宴樂為大不敬,請按律治罪。上覽其奏,命下刑部獄。……一時凡士大夫及諸生除名者,幾五十人。

洪昇的這齣《長生殿》在康熙初期確實是轟動過一時的,據說當時「酒社歌樓,非此劇不演」。《長生殿》是敘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寫他們的生與死,悲與喜,詞曲清麗淒切,人物栩栩如生,實是曲文皆美的佳作。但是戲中也有宮廷荒淫腐敗的描述,另記人民的痛苦與災難,並指明皇家的「朱甍碧瓦,總是血膏塗」。所以這齣戲造成戲曲獄案的原因固然與「大不敬」有關,但是某些內容情節可能也是朝廷不喜歡的。


嗜戲成癮


戲劇內容的不妥與皇帝的愛戲曲應該是兩回事。就在傳說《長生殿》被禁的同一年即康熙二十八年,皇帝曾去蒙古旅行,隨團前往的法國傳教士張誠,在他六月九日的日記裡記了這樣的一段文字:

晚上,皇帝陛下為朝廷大臣們上演一齣喜劇,一定要我也去,以便向他解說中國戲劇和歐洲戲是否有相似之處。有三、四個演員演得好,其他的就平平淡淡了,這種戲劇中穿插有音樂和道白;既有莊嚴的場面,也有詼諧的場面;但以莊嚴為主。簡而言之,這種戲還不如我們的戲那樣有生氣,那樣令人動感情。……他們把喜劇分成幾部分,按各自不同的時代表演,演來很像歷史上某些重要人物的傳記,裡面插進了一些寓言,並分成幾章,但是他們從來不做放蕩的表演,或者說任何聽起來不入耳的話。演員們都穿著中國古代服裝。

這是皇帝一行在返京途中,到達古北口前一晚的記事,可見康熙戲癮不小,在回京城前的兩、三天還要看戲聽曲。

康熙皇帝喜歡戲劇應該是毋庸置疑的。現在僅以《聖祖五幸江南全錄》一書中記康熙四十四年他第五次南巡江浙時,回程在揚州一地小住六天的情形,似乎就可以得到證明,書中寫當年五月回鑾事有:

初一日,皇上……御舟到三岔河上岸,進行宮遊玩,駐蹕御花園行宮。眾商加倍修理,添設鋪陳古玩精巧,龍顏大悅。……進宴演戲。

初二日,兩淮鹽院曹進宴演戲。

初四日,上即在行宮內荷花池觀看燈船,進宴演戲。
初五日,……文武官員晚朝,進宴演戲。
初六日,晚朝,進宴演戲……
康熙皇帝此次南巡來回都經過了揚州,各住六、七天,回鑾時竟在揚州一連六晚「進宴演戲」,除非他愛聽戲曲,大臣們如何敢作如此的安排?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看皇帝這趟南巡在其他江南地方看戲的情形,相信大家會同意康熙是個戲迷的說法了,例如同書中記:

(三月十七日)抵蘇州,至蘇州織造府內備造行宮駐蹕……織造李(煦)進御宴名戲等。
(十八日)進宴演戲,皇上親點太平樂全本,慶賀萬壽無疆。
(二十日)行宮內傳清客演串雜劇。
(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在松江)進宴演戲。
(四月初七日在杭州)奏樂演戲。
(十二日回蘇州)織造府李進宴演戲,至晚。
(十五日在蘇州)又織造進宴,命清客串演雜戲。
(十七日在蘇州)進宴演戲。
(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在江寧)進宴演戲。
(二十八日在金山寺)進宴演戲。
另外五月初八日這天,因為天雨未做戲,「上止命女樂清唱,至二更安歇」。
李煦是康熙皇帝早年在京中寵信的舊人,這年皇帝南巡,他任職蘇州織造。他了解皇帝的嗜好,因此日日演戲,後人編纂的《蘇州府志》裡記載:「……(織造李煦)恭逢聖祖南巡四次,克己辦公。……公性奢華,好串戲,延名師,以教習梨園……衣裝費至數萬,以至虧空若干萬……」李煦不但在蘇州招待皇帝看戲,並且還為皇帝尋覓戲曲高手入京。江南的大學者焦循就說過:「聖祖南巡,江蘇織造臣以寒香、妙觀諸部承應行宮,甚見嘉獎,每部中各選二、三人供奉內廷。」李煦還在一份奏摺裡向皇帝報告說:「今尋得幾個女孩子,要教一班戲送進,以博皇上一笑。……想昆腔頗多,正要尋個弋腔好教習,學成送去,無奈何遍處求訪,總再沒有好的。今蒙皇恩特著葉國楨前來教導……」可見當時京中與江南是互有戲曲人員往來的。


愛戲進而研習劇本


事實上皇帝不但喜歡看戲,而且對戲劇的內容還常作研究,甚至發明創新。康熙四十二年,他第四次南巡歸來,把退休住在杭州的舊臣高士奇也約了一同回京。後來高士奇得到殊恩被邀請去暢春園作客,皇帝親自接待,除賜宴宴飲之外,又請高士奇看戲聽曲。高士奇離京後在他的《蓬山密記》中留下當時的實情記事:皇帝命宮中樂隊先以箜篌、虎拍、琵琶、三弦四種樂器合奏《平沙落雁》,後再彈奏變調《月兒高》,樂聲宛轉悠揚,令人神往。音樂之後隨即表演戲劇。首先上演的是弋陽腔《一門五福》。這是皇帝根據漢人有吉慶事時常演之戲而精心安排的。後來又演出當時流行的崑曲《琵琶上壽》,據說劇中有打諢逗樂的內容,康熙怕高士奇不好意思,遂特別向高士奇解釋說:「你年老之人,不妨觀看,莫有迴避。」接著又演出弋陽腔《羅卜行路》、《羅卜描世容》、《琵琶盤夫》以及崑曲《三溪》、《金印封贈》等劇目,並且向高士奇介紹了演員。皇帝還謙虛的說:「爾在外見得多,莫笑話。」高士奇受寵若驚之餘,只對戲曲連聲讚美,說些「真如九天鸞鶴,聲調超群。」可見皇帝對於戲曲,不止欣賞,還能做些研發的工作。

皇帝對戲曲的研發,現在還有一些他的諭旨存在,可以證明的。例如有一次他命令魏珠傳旨說:

爾等之所司者,崑弋竹絲,各有職掌,豈可一日少閒。況食祿厚賜,家給人足,非掌天恩,無以可報。崑山腔當勉聲依◆,律和聲察,板眼明出,調分南北,宮商不相混亂,絲竹與曲律相合,而為一家,手足舉止轉睛,而成自然,可稱梨園之美何如也。又弋陽佳傳,其來久矣,自唐霓裳失傳之後,惟宋人元種世所共喜,漸至有明,有院本北調不下數十種,今皆廢棄不問,只剩弋陽腔而已。近來弋陽亦被外邊俗曲亂道,所存十中無一、二矣。獨大內因舊教習口傳心授,故未失真,爾等益加溫習,朝夕誦讀,細察平上去入,因字而得腔,因腔而得理。

另有一次他也降諭旨說了:

西遊記原有兩、三本,甚是俗氣。近日海清,覓人收捨已有八本,皆係各舊本內套的曲子,也不甚好,爾都改去,共成十本,趕九月內全進呈。曹戲法若還未來,叫他去看七阿哥寫帖奏聞。再傳羅仙看看,寫帖奏來。

這些諭旨雖是片段,而且年月不詳,不過對康熙關心戲曲,研發戲曲的心情似乎可以表露無遺了。

康熙晚年,更以欣賞戲曲為娛樂的活動,而他對於音樂戲劇的興趣,對研究音韻與樂理以及研製樂器的熱心,正像他對其他的科學文化事物一樣,有創新精神,有獨到之處。
文源於歷史月刊

TOP

慈禧太后與萬牲園

北京,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園林之多之美,是國際公認的。自遼金以降,歷朝建都於此,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帝王,更在北京營建了大規模且華麗非凡的皇家園林和第宅園林。特別是北京的西郊,園林薈萃,素有「園林之海」的美譽。

清代,是北京園林集大成的時代。清王朝入關定都北京後,因完全沿用了明代的皇城、宮城,對北京的建設重點自然放在園林建設方面。最著名的是建造皇家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及暢春園、圓明園。點綴在諸園之間的,是大批宗室大臣的私家花園。這些帝王宮苑、皇親國戚的賜園、達官貴人的宅園,是皇帝及貴族們聽政與息◆的場所,均屬禁地,平民百姓不得入內。當時,百姓踏青、遊玩處多為北京外城的蓮花池、龍潭湖、金魚池及西郊曠野。直至清末,清政府始於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五月一日,將位於北京西直門外的農事試驗場首次向社會開放,賣票任人瀏覽。公園之置,民國為盛,北京皇家園林壇廟,如頤和園、社稷壇、天壇等處皆於民國初期開放。所以,農事試驗場當屬清政府在北京唯一向民眾開放的皇家園林。

農事試驗場,民國時期復名萬牲園,北京人多稱其為「三貝子花園」。它背依長河,園內有許多清溪、湖沼、疏林、草地,是一座庭院和原野相結合的園林。這片園地歷盡滄桑,由來遠矣。


原為皇室御園
明朝時,這裡曾是皇室御園。清初賜給了八大鐵帽子王代善之孫康親王,後因失修致園亭頹廢。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重加修葺,名樂善園。園北的長河,上游與昆明湖相接,是龍舸必經之處。乾隆十六年,時值聖母皇太后六旬萬壽,為了便於自長河至高梁橋易輦進宮,於樂善園之東修建了綺紅堂。此後,綺紅堂不僅是御用碼頭,皇帝往來於皇宮和萬壽山的途中,還常在此用膳和召見群臣處理國事。後人將綺紅堂與紫禁城養心殿、團城承光殿、白塔山悅心殿並稱「四大御用辦公室」。樂善園內留有不少乾隆御筆,如:「樂善始康邸,取義東平倉,結構逾綠野,勝園為皇莊」;「地鄰長河岸,來往泛煙航」;「園名仍舊稱,況我曾顏堂」。

樂善園之西的「環溪別墅」,即「三貝子花園」。「貝子」的全稱是「固山貝子」,親王、郡王的兒子,有的封作「貝勒」,「貝勒」之子保封為「貝子」。三貝子是清異姓郡王忠勇 佳男貝子富察氏福康安,他是乾隆時功勳之臣傅恆的三兒子。三貝子花園以西是可園,光緒年間為內務部郎中文麟所有,曾改名為繼園。可園在光緒後期因文麟事發被廢,而沒為公產。慈禧因欣賞園中景致,撥「胭脂銀」二百五十萬兩,修建為御園。並在園中建有暢觀樓、豳風堂、鬯春堂三所建築。

建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的暢觀樓和鬯春堂,是專供慈禧去頤和園途中休息的場所,也是北京地區現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慈禧太后的行宮。暢觀樓是一座紅磚砌的二層西式建築物,四周環以小溪,樓正南溪口建有漢白玉石平橋一座,樓的頂層西可遠眺西山景色,東可俯瞰北京城。樓上樓下都擺有高級的紅木家具,鋪有華麗的地毯,是慈禧的寢宮。樓南的鬯春堂,四面環廊,周圍疊石為山,林木繁茂,是高級官吏休息的住所。這一樓一堂,相隔一水,南北相望,顯示出我國古典造園藝術的獨特手法。

豳風堂在暢觀樓的東北面,是一遊廊環繞的庭院式建築,其東部纍石為山,山中有洞,前臨湖水,風景幽美,是專為慈禧觀稼而建。當年,慈禧坐於堂中,觀賞種菜、育禾,以表示她的重農思想。堂名「豳風」,取義於《詩經‧豳風》篇〈七月〉章,是「頌聖」的意思。因〈七月〉章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開頭,而以「稱彼豳觥,萬壽無疆」句結束。豳風堂當年還作為慈禧祝壽之用。清宮詞描述說:「豳風堂外駐虹好,自在莊前闢綠疇。親御麟毫題賜額,至尊侍坐暢觀樓。」可惜慈禧只在光緒三十二年來此一趟,第二年就死了。


清末改農事試驗場
光緒三十二年,由商部奏請將樂善園改為農事試驗場被准,並把原明代的廟宇廣善寺和慧安寺併入試驗場內。同年,清政府派載澤、端方、戴鴻慈、尚其亨、李盛鐸出洋考察憲政,史稱「五大臣出洋」。其間,端方從德國選購寄來一批獅、虎和珍禽,先留在廣善寺,後在樂善園附近蓋起了獸房,從此開始在這裡建立動物園,收集了獅、虎、豹、熊、斑馬、梅花鹿、鴕鳥、鷹等百餘種動物以供觀賞,故又稱為萬牲園。經過兩年的經營布置,農事試驗場於光緒三十四年始告成立,這標誌著中央農業科研機構的形成。

成立初期的農事試驗場總占地一○六二畝,分為試驗場、博覽園和動物園。試驗場設有溫室、理化試驗室、蠶桑館、農產品標本陳列室等,又下分「穀類」、「水稻」、「桑樹」、「果樹」、「花卉」、「牧草」、「工藝植物」八個試驗場,「魚池」和「森林樹苗養成地」。博覽園建有樓、榭、亭、橋等各式景觀建築物。園西動物園內建有動物標本室,標本室前有一座西式洋樓,是用法國吐回庚子賠款的錢建成的,名「陸謨克堂」,是為紀念在華研究生物的法國生物學家陸謨克而得名。

農事試驗場在清王朝最後的五年裡,已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條件,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在改良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學知識方面做出不少貢獻。

一九一二年四月,隨著南京臨時政府的北遷,同盟會元老宋教仁到北京就任農林總長。他捨棄豪華的官邸,遠離臨時政府所在地西苑,住進農事試驗場內的鬯春堂。在這裡他吃著農事試驗場自種的稻米和時蔬,粗茶淡飯,而不改其樂。他大力主張制定民主憲法,反對袁世凱的專權,並因此招來袁世凱的忌恨。同年七月,宋教仁提出辭職後,在幽靜的鬯春堂中,早晚坐在清香四溢的荷池邊,與同志各抒己見,互相策勵,致力於組織政黨內閣的工作。八月,聯合統一共和黨等黨派,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被選為理事,並代理理事長。不久離京,回湖南省親,不料此行竟是他與鬯春堂的訣別。一九一三年三月國會召開前夕,宋教仁從上海搭車北上,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於滬寧車站。袁世凱死後,人們在鬯春堂後面建立起宋教仁紀念塔,塔身用艾葉青石所建,高約二公尺,刻有「宋教仁紀念塔」六個大字。紀念塔四周環有百餘株蒼勁挺拔的青松,蜿蜒曲折的長河護衛在松林的外面,使紀念塔顯得格外幽靜。在園內會芳軒附近,原有「辛亥四烈士墓」,是一九一二年八月所建。四烈士為:

彭家珍(四川省金黨縣人),一九一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在北京西四大紅羅廠胡同,炸死阻撓清帝退位的宗杜黨頭子良弼時,不幸頭部中彈,當場死亡。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孫中山追認他為大將軍,謚號義烈公。楊禹昌(四川省資陽縣人,北京清河陸軍中學教師),黃之萌(貴州省貴築縣人,北京陸軍測量學堂學生),張先培(貴州省貴陽市人,北京客籍學堂學生)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因在北京東華門大街謀刺袁世凱未遂,被捕遇害。

四人犧牲後,遺骨相繼埋在這裡,遂又建成紀念塔,底座為正八角形,正中豎有紀念碑,碑刻「彭、楊、黃、張四烈士之墓」。供人憑弔。


今日的北京動物園
自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四年,農事試驗場曾先後改名為:中央農事試驗場、北京農事試驗場、天然博物館、萬牲園等。在我國歷史上,雖很早就有聚集珍禽異獸的動物苑囿,但那只不過是供皇家貴族玩賞罷了。民國後的萬牲園以發展觀光事業為主,多次進行修葺,還添置了飯店、照相館等旅遊配套設施。為了招攬遊客,萬牲園曾先後雇用了三位魁梧的「巨人」在門口驗票,成為北京一景。第一位是身高兩公尺多,具有「金剛力士」之稱的刁元喜。其後又有涿州魏世明和北京西城三義廟的劉玉卿,此二人如同萬牲園的「門神」一左一右,職司收票。尤其是劉玉卿,身高兩百三十公分,曾被美國以每月一千元的租金,鬻技於海外都會,獲利不貲。這兩位巨人吸引了許多北京人闔家前來遊園。

抗戰期間,萬牲園由於財政困難、管理不善等原因,有不少動物死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駐京日軍又以防空為藉口,把剩下的幾頭獅、虎、豹全部毒死,其他牛、羊、馬、鹿及禽類也多被人竊盜。一九四七年,當局重新開放萬牲園時,已是到處殘垣,滿目荒蕪。園內只有一隻鴕鳥、一隻孔雀、幾隻鸚鵡和六隻猴子。

一九五○年,萬牲園經過整修以西郊公園的名稱恢復開放。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正式定名為北京動物園,同年第一次在這裡向遊人展出了被稱為「國寶」的大熊貓。此後,北京動物園陸續建立了一大批風格多樣、設備齊全、融東西方園林藝術與野生動物生活環境於一體的動物場館,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六百四十多種、五千多隻野生動物在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動物園。

TOP

姓氏名人----謝清高

謝清高﹐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程鄉(今梅縣)金盤堡。謝18歲(1783年)起就跟隨外輪出洋,在各地漂泊了14年,到過許多國家、島嶼等,耳聞目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學習外國語言﹐訪問各島嶼﹑城寨﹑風土人情和物產﹐為他從事航海事業打下了極其堅固的基礎。
航海十四年後﹐謝清高回到祖國。31歲時他雙目失明﹐流居澳門﹐從事口譯以糊口。這期間﹐他口述海外各地各國所見所聞﹐請人記錄成《海錄》一書。

《海錄》的內容可分爲三類:一是大陸沿海各國,從越南到印度西北岸;二是南海諸島;三是歐、美、非三洲諸地方。其中更用了一千九百字介紹了大西洋國(葡萄牙)的疆域、港口、文武官制、建築、宗教、禮節、婚俗、服飾、物產等,得到中國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謝清高是中國第一個以親身經歷介紹葡萄牙的作者。早在鴉片戰爭時期,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曾看到《海錄》最早的刻本,稱讚此書“所載外國事頗為精審”。此外,著名學者魏源、徐繼畬的著作也都引用《海錄》中的資料。

因為他在中國航海史上的杰出貢獻﹐謝清高被後來人譽為中國的馬可波羅﹔他的《海錄》也被人們與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記》相提並論。

另外,據考證,謝清高可能是繼東方朔之後,第二個到過北極的中國人。他曾到達接近北緯80度地區,並體驗了“六個月爲日,六個月爲夜”的“極晝”、“極夜”景象(據史書記載)。

1821年﹐謝清高因病逝世﹐享年66歲。

TOP

為民呼號的金聖嘆

【明心網】清代文壇巨子金聖嘆對清朝大興文字獄極為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並帶領學生去哭孔廟,表示抗議。清統治者遂以蠱惑倡亂,判以死罪。其子梨兒、蓮子前往探監,涕泣如雨,父子相對慘然。金聖嘆賦詩曰:“蓮子心內苦,梨兒腹中酸。”此詩句語意雙關,對清統治者的殘暴進行了譴責。
金聖嘆被處決時,正值山河淡裝素裹,雪化冰消之際。他翹首蒼天,觸景生情,立就一首自悼詩,並高聲吟誦道:“天生悼我地丁優,萬里江山盡白頭。一時太陽來吊唁,家家戶戶淚珠流。”吟罷,金聖嘆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從耳內拋出兩個紙團,監斬官將紙團打開一看,一紙團上寫的是“好”字,另一紙團上寫的是“痛”字。這兩個字是他對百姓深重災難的呼號,也是為自身不幸的哀嘆! 

TOP

開明君主-康熙

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是清代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任皇帝,是我國帝王社會後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康熙在位有六十一年之久,(西元一六六二年到一七七二年),節儉愛民,勵精圖治,為清皇朝的強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康熙即位時只有八歲,由四個顧命大臣:鰲拜、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政。這四個人當中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為人圓滑,從不發表不同意見。蘇克薩哈則常常與鰲拜發生衝突,最後被鰲拜害死。鰲拜殘暴好殺,他糾集黨羽共同把持朝政,在政策上,鰲拜反對朝廷任用漢人,不肯改革滿族落後的制度。他對漢人採取壓迫手段,使得康熙初年,發生了許多大文字獄。

鰲拜跋扈的作風,令康熙相當不滿,康熙十六歲時,就決心要除掉鰲拜。他召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作為侍衛,到宮裡陪他練習「撲擊之戲」(類似蒙古摔角)。在這些少年侍衛之中,有一個拜唐阿力氣最大。到了康熙八年(西元一六六九年)五月,有一天,鰲拜照例上朝,康熙使了一個臉色,那個拜唐阿出其不意的上前把鰲拜揪住,摔倒在地。其他少年侍衛蜂擁而上,把鰲拜捆綁起來。康熙隨即叫諸王與大臣研究如何定鰲拜的罪,大臣們共列出鰲拜三十條大罪,罷黜了鰲拜以後,康熙才真正的掌握政權。

他獎勵墾荒,減免人民的賦稅,以儒家學說來鞏固政權,開創了清初的盛世。這位滿族出身的君主,與歷代著名的漢族帝王相比毫無遜色,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之一。

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抵制沙俄,鞏固邊疆,使大清王朝達到全盛狀態。他本人好學敏求,勤於政務,「未明求衣,辨色視朝」,是一位比較傑出的君主。

但到了晚年,吏治漸弛、官員腐敗,貪風日熾,國庫虛空,等到雍正接班上台,康熙留給他的固定資產,倒是一個幅員廣闊的龐大帝國,但只有區區七百萬兩銀子的流動資金,真可以說是到了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程度。雍正在位十三年,就是想法搞錢,苦熬苦掙,精打細算,才有了五千萬兩存銀的積累。說來可笑,最具有諷刺意義的,那個康熙最看不上的崇禎,當他在景山上吊的時候,他國庫裡的存銀,是康熙死時的十倍,為七千萬兩,比雍正還多出許多。

TOP

天山寺之夜

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受沙俄挑唆,幾次在西北興風作浪,起兵反叛。一六九七年,康熙帝第三次北伐親征噶爾丹,在天山腳下的“天山寺”,留下了一段流芳千古的故事。
相傳諸葛亮有八卦神圖,能呼風喚雨,不知是真是假,可康熙帝有一份從來秘不示人的“皇輿全覽圖”卻是真的。這是一份在當時世界上居第一流水平的軍事地圖,靠了它,康熙帝運籌帷幄,百戰百勝。

儘管如此,遇上西北兇險的大風天氣,黃沙撲面,對面難見人影,康熙帝的北伐大軍還是迷了路!

天近黃昏,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忽然發現,風沙漸漸平息,一座金碧輝煌的喇嘛寺,奇迹般地出現在前面山谷中。他決定請聖駕在寺中下榻,休息一夜,明早再行。

康熙帝聽到費揚古的稟告,點了點頭,傳旨命大軍就地安營紮寨,自己四處巡查,待將士們立帳安營,支鍋壘竈,都吃上了晚飯,才來到天山寺前。

這時,天色已晚,寺廟內外燈火通明,費揚古和一群迎駕的喇嘛,正規規矩矩地站在寸前恭候。領頭的喇嘛手捧一條“浪翠’獻給康熙帝。康熙帝謙和地接了過來,命侍衛取出一條絲帶,還贈喇嘛,互換了祝福吉祥如意的哈達。並吩咐侍衛們說:“朕下榻寺廟,任何人不得入寺騷擾,更不得影響喇嘛敬佛誦經,違旨者,依法論處。”說罷,在費揚古將軍的護衛下,步入寺廟。

只見這寺內殿閣錯落,正簷宇脊縱橫,飛殿殿門大敞,裏面可見一座巨大的鍍金佛像,像前香煙繚繞,供品羅列。-個身披黃袈裟的大喇嘛,手持禪杖,立於殿前。見康熙帝到來,大喇嘛猛地擡起頭來,斜視康熙帝,兩眼射出陣陣凶光。停了一會兒,他才低眉垂首,與康熙見禮,將康熙讓到西殿,自己告退走了。

大喇嘛剛一退出西屋,費揚古就對康熙說:“萬歲,我看那番僧不是什么好東西,他竟敢斜視萬歲,國法難容,真想一刀砍了他!”康熙帝手輕輕一揮說:“萬萬不可魯莽行事,邊陲番僧,不識禮法,亦不得苛求!”費揚古“喳喳”應諾。待康熙盟洗用膳後,隨侍他去正殿拜佛。衆喇嘛正分四列趺坐誦經,就在康熙帝拜佛時,費揚古發現有微塵從殿梁之上悠悠飄落,心中一驚。

暗自向上窺視,卻不見有何異物。再看衆喇嘛,中間沒有那個傲慢的大喇嘛。心知有異,便抽身出殿,身子輕輕-縱,跳到正殿屋檐上。他伏身殿脊,借著星光,四下察看,見一黑影,從東配殿躍到萬福堂的房頂上。費揚古哪敢怠慢,急忙跳下地去,溜著牆根兒,輕移腳步,緊緊跟到萬福堂窗下。這時只聽一聲咳嗽,就見大喇嘛手挂念珠走出了堂門,那堂上黑影也輕輕落下,兩人一晃便不見了。

費揚古感到十分蹊蹺,又輕輕溜回東配殿窗下,向裏-看,呀!怎么那大喇嘛又到了東配殿中。這時,傳來一陣嗵嗵嗵的腳步聲,費揚古連忙閃過一邊觀看。原來是一個手端茶盤的小喇嘛走過來,盤中放著兩隻杯子。

小喇嘛把茶端進東配殿,放在大喇嘛面前的桌上,就聽大喇嘛悄聲說“去吧,外面有什么風聲,速來報我,如有差池,小心你的腦袋!”小喇嘛把小嘴兒一噘,哭喪著臉應了一聲,走出來了。
費揚古悄悄跟住小喇嘛,走到僻靜黑暗處,一把抓住了他,將刀背卡在脖梗兒上,說:“不許吱聲!”就把小喇嘛象提小雞兒似的,拎到後院西北角的牆旮旯處,逼問說:“說實話,爲什么-人喝茶,要送兩個茶杯?那個人是誰?”

小喇嘛嚇得哆哆嗦嗦的,半天說不出話來。這時,天上一道流星晃過,借著這道閃爍的星光,小喇嘛忽然認出來,這位拿刀的人,原來就是白天跟在皇上身邊的大將軍。他又驚又喜地說:“將軍請放手,我告訴您是怎么回事!剛才坐在東配殿裏的雖然只有一個人,其實殿東夾壁牆裏,還有一個人!”

“誰?”

“是俄人派來的刺客!”

“刺客?他要刺殺什么人?”

“要殺康熙帝!”

聽到這裏,費揚古大吃一驚。小喇嘛急忙又說道:“實話告訴將軍吧,我們寺的大喇嘛,是噶爾丹的狗腿子,名叫突米契列兒。三天前,噶爾丹率兵來到天山寺,殺死了我師傅,留下這兩個賊人,-明一暗,明的冒充大喇嘛,暗的藏在夾壁牆中,單等夜靜更深,殺死皇上,舉火爲號,引來噶爾丹伏兵,將清軍一舉殲滅。將軍如能殺死賊人,爲我師傅報仇,全寺的喇嘛都會感恩不盡啊!”

費揚古見小喇嘛眼中閃著淚花,言詞懇切,便知這孩子說的是真話。囑咐他該幹哈還去幹哈,以免打草驚蛇。小喇嘛連聲答應著去了。

費揚古不動聲色地回到正殿,伺候康熙回西屋休息。康熙就寢前,費揚古高聲說道:“萬歲爺早點歇著吧,奴才也睡覺去了。”說罷,用腳跺踏了幾下地,好象人已走出去了似的。一轉身,就藏到康熙榻後了。

康熙還當他真的走了,也沒在意,吹熄了燈,就躺下睡了。

大約三更時分,就聽“咯吱”一聲,西屋東牆上倏地開了一道暗門,一個黑影從暗門中跳了出來,悄悄逼近康熙榻前。

費揚古見那黑影裹著一道寒光,知是兇器,“嗖”地一下從榻後躍出,手起刀落,黑影猝不及防,已人頭落地。

這時,屋中的慘叫聲,早驚動門口的侍衛,康熙也被驚醒,舉燈看時,被殺的刺客是個黃頭發藍眼睛的大個子俄人。

這時,假大喇嘛也趕來了,一看刺客被殺,假作不知,裝出一副咬牙切齒,痛恨賊人的樣子。費揚古二話沒說,上去就是一刀,把假大喇嘛突米契列兒也給砍了。

康熙不知就裏,見費揚古擅自殺死大喇嘛,可動了肝火,怒氣衝衝地說:“費揚古,你的膽子也太大了,竟敢公然違抗朕的旨意,殺死住持,該當何罪?”

費揚古趕快跪下,把事情原委講了一遍,又找證人小喇嘛,康熙仍不相信,問道:“既是真大喇嘛被殺,遺體現在何處?”

小喇嘛忙說:“現在金佛像座龕下面。”

“領朕看來。”

小喇嘛引康熙帝到正殿,費揚古奮起神力,擡起佛龕,裏面果然現出大喇嘛的遺體來。這時,衆喇嘛也都聞訊趕來,個個痛哭流涕,感謝大清皇帝爲寺院除了一害。

康熙這才轉怒爲喜,表彰了費揚古的功績,當即決定,將計就計,擊鼓爲令,縱火爲號,引誘噶爾丹之軍入清兵包圍圈中,一舉而殲之。費揚古領旨傳令,三軍依計而行。

這天夜裏,噶爾丹見天山寺內火起,以爲康熙已被刺,發兵而來。果然中了埋伏,全軍覆沒,噶爾丹也死于亂戰之中了。

第三次北征噶爾丹,就這樣勝利地結束了。“天山寺”的名字隨之傳遍了東南西北。

康熙雖貴為九五之尊,堅持以虔敬之心善待天山寺住持喇嘛,不但逢凶化吉,更達成北伐剿平葛爾丹的目的,可為善念之人,真是善有善報的體現。

TOP

清朝的王儲

清朝應該說是沒有王儲傳統的,後金努爾哈赤在滿清軍政一體的組織中實行八旗制度,此制度一直延續至清初。在八旗制度中旗主們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乃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旗主們都是兄弟,各旗主都有很大的權勢。八旗制度為努爾哈赤所創,旦努爾哈赤嘗試建立儲君,獨傳其子孫便立即出現事與願違的事情,這事情至少有兩次。
一是努爾赤讓長子褚英代為執政,眾兄弟與議政王即群起反對,最後甚至處死了褚英。但褚英顯然是做了清朝王儲嘗試的第一個犧牲品。在後金天命五年,努爾哈赤又立次子代善為嗣汗,又引起眾王不滿,努爾哈赤又只好再次廢嗣。到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以在八旗中超出眾王的實力繼為大汗。

同樣皇太極死後又經一次最高統治權的爭奪。論實力皇太極的么弟多爾袞當立,但眾王與兄弟們不答應。明爭暗鬥的結果是擬出一條新原則,從皇太極的諸子中選擇一新君。於是皇太極的幼子福臨得立,是為順治皇帝。

清朝到順治朝,不僅得了全國的統治權,在滿清旗人內部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福臨乃皇太極愛妃博爾齊吉特之子,博爾齊吉特極聰明,又得多爾袞相佐,福臨雖年幼登位,後來長成亦不失英明。由皇太極至福臨二代積累,至順治十八年的經營裏,至其去世時已掌握了八旗中的上三旗。順治帝臨終即指定第三子康熙為太子,福臨早逝,康熙確立,似乎是在匆忙中完成的,並以強權脅迫而完成的。八旗分權制已由皇帝集權制取代,這個意義是深刻的。八旗制度在很長一時期內依然是清朝依存的基礎,因而,在未來皇帝確立儲君的事情上它依然會有影響。

八旗分權,倘以公心推舉,使賢者得立,自然是它的好處。但實際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以武力為後盾,實際不可能有公心可言。這樣先君去世,重新確立新君實際是一場優勝劣敗爭鬥,其結果是各旗劫力經一場爭鬥後都大大削弱,潛在的後果可能使旗人諸親王分崩離析,或引狼入室,致旗人陷入自我毀滅。

康熙本人也有慘痛的經驗。父親早逝,自己以八步幼童,匆匆登上帝位,雖有祖母極力維持,但時刻有江山易主之危機。三藩叛亂時,北京有人打著亡明「太子」的旗號造反。

在清初的幾代君主中,康熙有其重要表現,重視精神文化的作用,是一種見地、素養、境界。他從自己的學養中認識到於中國救世救人者,把儒學貫徹帝制延續之中建立儲君。

TOP

乾隆軼事 啟迪良多

乾隆皇帝下江南,家喻戶曉,駕臨廟宇及名寺,私家園林、賞花觀景、山林野趣、微服私訪、深入民間蘇州古城。方圓百里,都有乾隆皇帝留下御書墨寶和足跡,今昔已相隔數百載,乾隆軼事至今仍是有諸多啟迪良益。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燁南巡,題“獅子林”匾額,共題詩十首和三塊匾額。其中:“真趣”御筆,至今仍挂在蘇州獅子林“真趣廳”正中,金底綠字,顯示出皇家气派,金壁輝煌。民間有傳統閑談佳話。

乾隆南巡時,寫下《游獅子林即景雜詠》,三首七絕与一首七律,在絕句中述道:“城中佳處是獅林,細雨輕風此首尋”。“海閱倪圖輒悅目,重來圖里更怡心”。乾隆見到獅子林駕空假山重疊,奇峰异石,千姿百態,九獅峰如同獅子林駕空中云朵,九頭獅子嬉耍、似像非像,妙不胜妙!深感奇特,假山群山體如同進入“迷魂宮” ,迷路忘返,設計巧妙,精致秀麗,系全國僅有無雙。乾隆興致勃勃,提筆揮毫:“ 真有趣”三個大字,當時隨同有一位大臣,感到“真有趣”三個字太用庸俗,缺乏詩情畫意,乾隆听之,認為言之有理,皇帝是“金口”,“言出如山,馳馬難追”,不能收回成命。蘇州是歷史文化古城,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秀才輩出,有位文官獻上 “妙計”,只要取去中間一個“有”字,留下“真趣”二字,既有雅意,又有書卷气。乾隆連連說:“妙”,身為皇上,不執意孤行,虛心听取妙計良策,得益頗多,古今中外,兼听則明,接受有益良計,必有諸多啟迪良益。

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深入民間,愛民胜愛子,考察民意,臣愛民,民擁臣,利國利民,有諸多往事佳話在民間流傳,留下贊敬意,傳流千古,流芳百世。

乾隆南巡微服考察,有一次,時過中午還未進膳,肚皮叫唱“空城計”,見到前面有一農婦,走往前去,說明來意:“進餐用膳”。江南水鄉婦女,心底善良,來者就是客,當即熱情相迎,立即在菜園地拔上了些新鮮波菜,燒煮供膳,乾隆腹中叫“ 空”,品嘗到新鮮波菜,紅根綠葉,鮮甜佳口,色、香、味、美,“味道好極了”,即問:“此菜何名?”農婦很懂禮貌,認為波菜的“波”字,地方口音与破坏的“破 ”字略有近似,擔心出言有不禮貌之舉,靈机一動,馬上改口說:“此菜叫‘紅嘴綠鸚鵡’”也,皇上一听,記在心頭。

飯畢,道謝告別,乾隆打道回宮,當即命御廚燒煮“紅嘴綠鸚鵡”再次品嘗大飽口福。御廚走遍菜場,菜販均說:“無此菜也”,大為失望,在菜場盡處還有最后一個菜販了,辦事“半途而廢”還是“有始有終”?可能出現二种不同的后果,御廚決定抓住最后一個机會,走上前去詢問,有否“紅嘴綠鸚鵡”?說來真是一個巧合,該菜販就是招待乾隆進餐的農婦,馬上說:“有”,原來“紅嘴綠鸚鵡”是波菜也,真相獲得大白。御廚回宮奏稟皇上,乾隆對御廚辦事認真踏實,加獎表彰。

乾隆私訪考察,連聲稱贊民間大有人才。當今政要以及首腦和主管人員重視人才,使用人才,錦上添花,良益多多,增添新的生机,富國民強。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