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清朝歷史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洪秀全與拜上帝會(圖)



黃后秀
太平天國所以會起義成功的原因之一,來自其宗教安定人心的力量。而要談及太平天國宗教思想的起源,首先必須了解太平天國的開創者洪秀全,及其成立拜上帝教。並透過洪秀全成立拜天帝教的過程,來了解基督教教義對太平天國的影響。

洪秀全生於嘉慶十八年,卒於同治三年(西元1813-1864)。為廣東花縣人,幼年讀過九年私塾,頗有才氣,十八歲就開私塾教授學生。由於兩赴廣州應試不佳,有少許的失意。在最後一次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的應試中,再次落榜後,心理遭受了打擊,生了一大病。再病癒後,跟他人宣稱天使接他昇天,天父上帝命他斬妖除魔,拯救世人,並由天兄基督一力相助。在此之前(道光一六年),他在廣州得到梁發 (西元1789-1855年)所著的「勸世良言」,以為夢境符合基督教,據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說:

洪秀全年三十一歲,詳讀「勸世良言」(即所謂天書),覺其中所述與其1837年病中昇天時所見完全相符,恍然大悟,之高坐之老者即天父上帝,中年者即救世主基督。

因此在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34年),洪秀全開始研究勸世良言的內容,並同時創了拜上帝會 ,開始了傳教過程。為了傳教的方便,洪秀全遵行勸世良言裡的教義,自己本身先洗禮,成為了基督教的一員。勸世良言曰:「領受聖水,洗潔身零。」 ,因世人「皆犯了罪過之污,沾染其身,而其靈魂亦汙濁,故以洗禮之水洗其身。」 洪秀接受此教義,先自行於頭頂灌水,自行洗禮,並自制一悔改詩:

吾儕罪惡實滔天 幸賴耶穌代贖金 勿信邪魔尊聖誡 唯從上帝力心田
天堂榮耀人宜慕 地域幽沉我亦憐 及早回頭歸正果 免將方寸俗情牽

之後,洪秀全每週禮拜開始禱告,向上帝祈禱,並許人不行惡事而遵行天條。在勸世良言道:「爾等如此祈禱云,我等天父在天者,爾名成聖,爾王就至,爾旨成行於地,如於天焉,賜我等以日用糧,赦我等負債,如我赦債於我等也,勿由我等入誘惑,乃救我等出凶惡,蓋爾為之國者,權者,榮者,於世世啞門。」 洪秀全藉由祈禱,得到心靈的寄託。洪秀全也開始棄偶像,因勸世良言又道:「上古之世,不過拜山川社稷忠臣義士之偶像,則近之世代,士農工商,上下等人,各用自己之意,做出無數神佛之像而拜求之,或用紙畫的像,或紙寫的字,或石琢的像,......總總之物,不能屈指,而皆各以自己之意立之,亦各用自己心拜求之。朝上香燈,晚畫紙錢,竭力誠心,都係向些死物,而求媲佑,誠為可笑,亦實可憐。」 洪秀全得知中國的崇拜偶像並不能使人得救,故首先將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去除,並與學生開始作禮拜。

不久,洪秀全走出私塾,開始向親朋好友傳教,之後更擴大了整個廣西的傳教工作。洪秀全利用自己的夢境與勸世良言相印證的例子,加強他的傳教內容。他曾道:

老拙無能望後生 誰知今日不相關 經綸滿腹由人用 非聽讒言違叔命
只尊上帝誡條行 天堂地獄嚴分路 何敢糊塗過此生

道光二十五、二十六年,洪秀全留在家鄉,以教學為業。在這兩年間,洪秀全做了數篇文章 ,來發揮教義。後來支持的人越來越多,洪秀全在紫荊山的信徒,竟有二千多信徒。後來因為陸續發生廣西匪黨加入、本地人與客人之爭,使得拜上帝教牽涉了叛亂之事。在一次被清軍圍捕時,洪秀全被困其中,洪秀全在此興起了「解放中國于異族以成拜上帝教之大事業」 。洪秀全脫困後,開始逃亡,是時洪秀全集合了各信徒變賣家產,將之納入公庫之中,據〈太平天國起義記〉說:

洪秀全立即通告各縣之拜上帝教會教徒集中于一處。前此各信徒已感覺有聯合一體共禦公敵之必要。彼等已將田產屋宇變賣,易為現金,而將一切所有繳納於公庫,全體衣食由公款開支,一律平均。

由此可知洪秀全利用公庫的供需,來維持群眾的開銷。此外,為了嚴加控制信徒的秩序,洪秀全開始制定嚴格的軍律,。據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記到:「洪秀全令:一遵條命,二別男女,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合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時退縮。」 ,可見洪秀全所制定的軍律,除嚴格外,還有誓死與清軍周旋到底的決心。若有人犯了法,就會被判死刑,這樣嚴格的律法使得剛加入拜上帝會的人道:

你們的軍律似乎太嚴,我們不容易遵守,恐怕犯小事又殺我們了。

在嚴格的軍律之下,洪秀全所帶領的軍隊在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攻佔了永安州城。在攻佔永州之後,洪秀全自稱天王,並改國號為「太平天國」,開始了太平天國長達十四年(西元1851-1864年)的歷史。

1、清.梁發著,吳湘湘主編,《勸世良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2月再版。
2、楊家洛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一至六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12月初版。
3、郭廷以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2月臺三版,頁31。

TOP

太平天國之 政教合一的思想

太平天國的政教合一思想來自基督教的救世主觀念及之後的來自附身之說。太平天國成立之前,在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時,洪秀全本身就以上帝次子,以耶穌之弟自居。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義:「神天上帝之子,救世主耶穌是也。」 及「遺神天上帝之愛子,......自天降地......頭在貞女之胎......出世為人,名為耶穌,即是救世主之意......年至三十,即出身宣諭......勸慰世上之人,務當悔改一切姦邪惡端,丟棄各樣假神菩薩之像,轉意歸向崇敬神天上帝為主。」 中耶穌的救世角色,自認自己是繼耶穌後,另一個以肉身現身的救世主。故,洪秀全常利用自己是救世主的身分兼統領的身分,制定發布律令,要群眾遵守。至太平天國成立時,他也是沿用基督教中「太平」、「天國」之義,期望建立一個太平、天國的世界:

神天上帝乃係萬王之王。......倘若全國人,尊信而行者,貧者守分而
心常安,富者慕善義心亦常樂......君正臣忠,官清民樂,永享太平之福,
將見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的清平好世界。
天國二字,有兩種解法:一樣,指天堂永樂之福,係善人肉身死後, 其
靈享受之真福也。一樣指地上凡敬信救世主耶穌眾人,聚集拜神天上帝之
公會也。神之國二字,一同此義。
可見「太平」、「天國」是洪秀全鼓舞人,生前追求想太平之福,死後可享天堂之樂。在洪秀全創立的太平天國之後,他開始組織太平天國的國家制度。為了統治的方便,洪秀全的措施,均以宗教為中心,軍事以宗教理論為根據,以宗教立國, 以宗教統軍,以宗教治民,一切在神權籠罩之下。洪秀全的教理之要旨散見於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刻的各種經書裡。〈十全大吉詩〉歌頌洪秀全為人間真主,奉天地之命下凡統治萬國。其詩曰:

三星共照日出天,禾王作主救人善。......人字腳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
中間。......且看江河何處去,盡歸一統轉天堂。

「三星共照日出天」是洪字,「禾王」為秀字的上半段,「人字腳下一二三,一直不出在中間」是全字。「且看江河何處去,盡歸一統轉天堂」,就可亦可看出充分看出洪秀全的天國思想。
除了洪秀全透露出的政教合一思想外,東王楊秀清 (1819-1852)與西王蕭朝貴 (?-1852),亦是太平天國初期政教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國成立之前,楊秀清與蕭朝貴接著洪秀全稱天王之後,稱自己為被附身的「天父」、「天兄」:

天父上主皇上帝初次下凡,降託楊秀清之身,教導上帝會眾。並差秀清代
世人贖罪。
天兄救世主耶穌初次下凡,降託蕭朝貴之身,教導上帝會眾。

楊秀清與蕭朝貴以附身的名義,頒行太平天國很多詔書。而從這些詔書的內容中,不難發現都是「天父天兄.....」的字眼。如:「天父天兄之真諦,心唯口頌。」 、「天父天兄之主張,而我天朝億萬郭之蒼赤化心,而莫非天父、天之感悟也」 、「天父諭眾之真道,天兄救世之深衷。」 等。
在天王洪秀全、天父楊秀清、天兄蕭朝貴等,以宗教思想領導之下,太平天國的政治多半是宗教化的成份。如:
一、以天堂地獄說為號召,讓群眾遵守天條,並積極於軍事上。如〈天王詔令〉「眾兵將千祈遵天令,不得在逆。朕實情諭爾,眼前不貪生怕死,後來上天堂,便長生不死。爾若貪生便不生,怕死便會死,又眼前不貪安怕苦後來上天堂,便永樂無苦。爾若貪安便不安,怕苦便會苦,總之遵天誡,享天福;逆天令,落地獄。」另外,強調一神思想,若拜他神,就會受處罰。因「皇上帝面前悔罪,不拜邪神,不犯天條者准上天堂享福......皇上帝面前悔罪,仍拜邪神,仍行邪事,仍犯天條者定罪地獄之苦。」
二、 以做禮拜、祈禱的方式,讓群眾懺悔,以達到宗教控制群眾心靈的目的。如〈天條書〉記載:

當天跪下,求皇上帝赦罪,或用奏章祈禱,禱畢或用面盆周身洗淨,或在
江河清洗更妙。悔罪後朝晚禮拜皇上帝,求皇上帝看顧,賜聖神風化心。
食飯感謝皇上帝,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恩德,時時遵守十款天條,......
天下凡間不論中國、番國、男人、婦人,總要如是,方昇得天堂。

所以,只要群眾服從皇上帝(天父),做錯悔過,就可上天堂。
由上述可知,政教合一的思想,促使太平天國能以宗教深入群眾,得到控制群眾的力量,並藉此促使太平天國在建國後的第三年,能快速攻占金陵(咸豐三年)。

1、 清.梁發著,吳湘湘主編,《勸世良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2
月再版。
2、楊家洛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一至六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12月初版。
3、郭廷以著,《太平天國史事日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2月
臺三版,頁31。

TOP

康熙私訪誤會「字王」

清康熙好私訪,是出了名的。傳說一天上午,他摘金龍冠,脫去黃龍袍,頭戴瓜皮小帽,上面還有個紅疙瘩揪兒,穿著長袍,旬罩馬褂,漫步在五臺山台懷鎮楊林街上,真像一位有錢的大掌櫃。
如懷鎮有三條街,楊林街是其中最繁華的一條,那時的楊林街,比現在的楊林街既窄又長,石子鋪路,兩旁儘是高低不等、大小不同的民房和店鋪。左邊有道水溝,終年流水不絕,各家飲水、洗菜十分方便。街上,有騎毛驢的老年人,也有穿袈裟的和尚,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當康熙來到街的西頭,見路南一家小鋪的門前圍著一大群人,「這些人是幹什麼呢?」康熙緊走兩步來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個後生踩著高凳子在掛「酒望」(舊時酒店用布做成的幌子)。突然在人群中有人喊叫:「王兄,酒望掛低了,」顯然掛酒望者姓王。康熙見酒望是寫著「開市大吉」四個字,這字寫的好哇!柳體為骨,顏墨為肌,字須飛動,氣勢雄媚,讓康熙喜愛得心花恕放,恨不得立刻就封這個寫字的當翰林。

看完了四個大字,康熙用眼又掃視了一下「酒望」,臉色「唰」地一下就變了,因為他看見「酒望」上的落款是「字王」,康熙打心眼裏不高興,心想:「憑這點工夫,就成『字王』了?別說你了,就是王羲之也不敢自稱『字王』啊,簡直是狂妄到了極點。」

康熙存心教訓教訓這個自稱「字王」的後生,就進店要了點酒菜,邊吃邊和掌櫃的聊天。

「開市大吉幾個字,是不是掛酒望那個後生寫的?」

「是的。」

「他平日為人怎樣?」

「好啊!」

「怎麼個好法?」

「謙虛好學,不恥下問,所以他才練就一筆好字!」

康熙不相信自稱「字王」的人,還能不恥下問。當即向掌櫃的要來筆、墨、布在上面龍飛鳳舞地寫上了「生意興隆」四個大字,落款「地王」。

掌櫃一看,這字比「開市大吉」寫得還好,立刻讓夥計掛出去,和「開市大吉」對著挑在門前。圍觀的人立即齊聲喝彩:「好字!好字!真乃神筆也。」

康熙聽了,心裏頭很愜意。猛一抬頭,透過玻璃,他看到那個自稱「字王」的後生,正羞慚滿面地往下摘自己寫的「酒望」。「看來,這個後生就是謙虛,那麼,為什麼又自稱『字王』呢?令人費解!」康熙正在琢磨這件事,就見自稱「字王」的後生已來到他的眼前,態度誠懇,語言和藹,向康熙請教。

康熙很喜歡這個眉清目秀的小夥子,但當他想到「字王」兩字,對他又冷淡了:「你不是字王嗎?字王怎能向人請教書法呢?」

「我是字王?誰說的?」

「看看酒望上的落款。」

這後生立即展開「酒望」請康熙過目。康熙不看則已,一看傻了眼了。原來落款寫的是「王字」,康熙把王字看成「字王」了。當康熙愣神的當兒,這個後生向康熙介紹「王字」的由來。他說:「鄙姓王,俺家祖祖輩輩沒有一個識字的,到了我這一輩,為了讓我識『字』起名叫『字』,所以,我的名字叫王字。」

康熙為了表示一點歉意,告訴他一些書法要領,並囑咐他在家好好練字。最後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們地京師棋盤街上見。」

兩年後的這一天,王字來到京師棋盤街上賣字,又遇見了康熙,康熙看他寫的字大有進步,因而封他為翰林院學士。

TOP

太平天國之天下一家的理想世界

太平天國吸取基督教義中「天下一家」的精神,傳達出宗教、政治、社會的理念。如:
一、天下一家之一神說
基督教義認為奉上帝,就能打破人彼此的隔閡。因為「自然而然無形無像之神堂,奉事天下之大主,正合天下萬國如一家之本義,古今之世,皆一體之意也。」、「神天上帝乃係萬國萬類人之大父母。」故信眾即使有國家種族的差距,但全體都是上帝照顧下的子女。太平天國利用此宗教理念,結合了中國傳統儒家的大同世界思想,也同樣認為天下是一家。如〈太平詔書〉就有就樣的記載:
皇上帝,天下凡間大共之父也。近而中國是皇上帝主宰化理;遠而番國亦
然。......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又曰,
此聖人所以天下一家,時黎民吾同胞之懷而不忍一日忘天下也。

天情道理書更記載著「不分彼此」之說,其道:

萬姓同出一姓,一姓同出一祖,其原末始不同。我們蒙天父生養以來,異
體同形,異地同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今者深沐天恩,共我一家,
兄弟姊妹,皆是同胞,共一爺所生,和分爾我?何分異同?有食同食。

有此可知,太平天國認為,只要信仰上帝,大眾皆是兄弟姊妹,可以化開彼此的界限。

二、天下一家的公有財產及公庫制
太平天國將「天下一家」的理念,推至它所施行的經濟制度上。它說:

天下皆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
運用,天下大家庭處處平均,人人保暖。

所以,太平天國認為群眾所生產的作物,是屬於上帝的,大眾應該將他們生產的作物交由上帝統籌處理。這樣上帝可以平均分配,使大夥都有飯吃。此外,太平天國也認為每個人都必需耕作,故它分田給群眾,它說道:「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 人寡則寡。......凡天下人同耕,此處不足則遷彼處,彼處不足遷此處。」 因為只有每個人都去耕作,天下才能「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務使天下共享。」

太平天國為了使「天下一家」的政策徹底施行,它制定了一套「國庫制」來推行。其方法為:以「二十五家」為一單位的,設立了一「國庫」,並派兩司馬,來管理群眾的物質生活。它說:

凡天下樹牆以下以桑,凡婦蠶績縫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雞,二母彘,無
失其時。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穀外
,餘則歸國庫。凡麥荳苧麻布帛雞犬及銀錢皆然。

所以,國庫制不但可以統籌辦理分配群眾的食糧,還可以將群眾多餘的作物儲藏,已備不時之需。此外,國庫還兼具管理群眾精神生活的事,如結婚、生小孩,國庫都有補助費用。它說:

凡二十五家中設國庫,一禮拜堂,一兩司馬居之。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
彌月喜事俱用國庫,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錢。如一家有婚娶彌月事給錢
一千,穀一百斤。

但是,太平天雖有補助,但補助有一定的形式與額數,因「通天下皆一式,總要用之有節,已備兵荒。」可見,太平天國的國庫制,除了宗教因素外,多少還是牽涉到軍事費用為所需。

太平天國「天下一家」的理想世界,本來是藉著基督教的博愛精神,讓群眾不分彼此,互相幫助關懷,沒想到太平天國更將此博愛的精神放置在太平天國的經濟制度下,使得太平天國成為一個共產的國家,促使它能夠在軍費上維持一定的水平,也促使它能與清軍周旋很久的因素之一。

參考書目:
1、清.梁發著,吳湘湘主編,《勸世良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2
月再版。
2、楊家洛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一至六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12月初版。

TOP

太平天國的嚴密軍律

第三節
太平天國的宗教除了影響其政治之外,它也可以說是一個軍教合一的國家。在太平天國的軍律,不難發現它的軍律多伴隨宗教教條而來。從太平天國起義前,洪秀全就以其觀看聖經的摩西十誡,作為拜上帝會教徒的信條。洪秀全根據勸世良言說的:「神天上帝之誡為:勿行殺害之事,勿行奸邪淫亂之惡,勿偷竊別人之物,勿做虛妄,假供干證之事。乃要孝敬父母,而仁愛鄰舍之人,如自愛自己。」 作為標準,在起義前自定了類似的戒律。如:「第一不正淫為首,第二不正仵父母,第三不正行殺害,第四不正為盜賊,第五不正巫覡,第六不正賭博。」

此外,洪秀全根據當時的中國社會風氣,制定了禁吸鴉片、禁酒的律條,因他言:「他若自驅陷阱者,鍊食洋煙最瘋狂,如今多少英雄漢,多被煙槍自打傷,即如好酒亦非正。」 太平天國成立不久之後,洪秀全在天條書中,完成他的十誡,為:

第一條:崇拜皇上帝。
第二條:不好拜邪神。
第三條:不好妄提皇上帝之名。
第四條:七日禮拜,頌讚皇上帝恩德。
第五條:孝順父母。
第六條:不好殺人害人。
第七條;不好奸邪淫亂。
第八條:不好偷竊搶劫。
第九條:不好講謊話。
第十條:不好起貪心。

從這十誡,不難發現太平天國加強了對群眾的治理。而在遵守天條的戒律下,太平天國的軍律也隨之制定了,如其制定的〈定營規條十要〉:

一、要遵守天令。
二、要熟識天條讚美朝晚禮拜感謝規矩及所頒行詔諭。
三、不得吹煙、飲酒,公正和儺。勿得包庇徇情,順下逆上。
四、同心合力,各遵有司約束,不得隱藏兵數及匿金銀器飾。
五、要別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
七、要無幹不得過營越軍,荒誤公事。
八、要學習為官稱呼問答禮制。九、要各整軍裝炮已備急用。
十、要不許謊言國法王章,訛傳軍機將令。

從天條書之十誡與定營規條十要,不難發現者兩者相符合的地方。如都必須「做禮拜稱讚上帝」、「不好奸邪淫亂與別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不好殺人害人與要練好心腸」等,這些都可說明太平天國軍教合一的地方。

參考書目:
1、清.梁發著,吳湘湘主編,《勸世良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2
月再版。
2、楊家洛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一至六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12月初版。

TOP

從康熙大帝平定台灣詩說起

一六八三年的中秋節,施琅率清軍攻克台灣,捷報至京師,康熙皇帝與群臣慶賀之餘,滿懷傳激情寫下一首七言律詩:
萬里扶桑早卦弓,水犀軍指島門空;來庭豈為修文德,柔遠初非黷武功。
牙帳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蒼生苦,耕鑿從今九壤同。

康熙皇帝對施琅能率水師,渡洋越海,征服台澎,在萬里之外的扶桑,終於波平浪靜,干戈不再,其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然而他的欣喜,並不是開疆闢土的滿足,也不是遠人降服,文德大修的得意,而是因為統一大業完成,男耕女織,九壤同風,沿海以及島嶼上的云云蒼生,不再受到戰亂的困頓,而開始過太平繁榮的日子而高興。須知包括閩台在內的東南沿海,自十六世紀倭寇大亂之後,並未完全平息。福建海疆仍然是海盜縱橫,鄭芝龍雖然降於明,仍是一方之霸。未幾滿清代興,鄭成功據海頑抗,一度曾深入長江,兵臨石頭城,雖然敗退,猶進占台灣自雄,威脅沿海,使清廷不得不發布嚴酷的遷界令。其子鄭經,仍以反攻復國為職志,有詩為證:「王氣中原盡,衣冠海外留;雄圖終未已,日日整戈矛。」又有詩曰:「京口瓜州指顧間,春風幾度到鍾山;迷離遍綠江南地,千里懷人去不還。」三藩之亂起,鄭經果然進軍大陸。康熙平定三藩之後,自然要解決台灣問題;台灣問題解決之後,才有百餘年的閩海和平,無須再行海禁。

施琅成功征台之因

征台成功,施琅在康熙大帝心目中的份量,自不言可喻。施原是一介武夫,出身寒微,又來自敵營。康熙能用之不疑,成就大業,並將功勳歸之施琅,封靖海侯,世襲罔替,以彰其平定台灣的功勞,不愧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聖君明主。事實上,康熙能夠平定台灣,並正式將台澎收入中國版圖,因素固然很多,但施琅的個人因素,絕對是關鍵。他的關鍵性至少有幾方面:一是他的海戰才能與實戰經驗,以及對台灣地理與內情的了解,在滿清這一邊,幾無人可以取代;二是他堅毅勇敢,既不冒進也不退縮,耐心等待最佳天候與風向出兵,至澎湖激戰,雖左眼中矢失明,仍勇往直前,終於戰勝;三是堅持不以台灣作為與荷蘭人聯合攻台的條件,並於獨力取台之後,力爭內屬。就此三點而言,如果沒有他,渡海征台很可能不會成功,成功後也可能不會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個人對歷史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又見一明顯的例子。這一切當然也要靠康熙的英明,才能夠支持施琅,直到成功為止。

施琅事成之後,廷議卻有棄台之說,認為問題是叛徒處置內渡之後,孤懸海外的土地,防禦不易,棄之可也。這當然是無知的一偏之見,殊不知棄地之後,無論是荷蘭人還是叛徒,隨時可以乘隙以圖,據為巢穴為患,故一經施琅提醒,聰明的康熙大帝立即於一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批准台灣建置,設立一府三縣。

晉江縣博物館施琅紀念館有一聯曰:「平台千古,復台千古;鄭氏一人,施氏一人。」顯然已將施琅與鄭成功相提並論,並將平台之功歸之於鄭,而將復台之功歸之於施琅。不過,施將軍紀念館中尚懸有一幅七言絕句中堂,詩云:

百舸渡海下東寧,一代書生有論爭;萬里河山歸故國,千秋功過任人評。

施琅親率好幾百隻大船,力取澎湖,明鄭在東寧聞風而降,使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澎山河,重歸故國,應是何等功勞,反而有論爭,功過難定,其原因就是傳統的封建意識與儒家道德裁判。康熙的兒子雍正曾命施琅入祀台南孔廟名宦寺,然有人作詩諷之曰:「施琅入聖廟,夫子莞爾笑;顏淵喟然嘆,吾道何不肖;子路慍見曰,此人來更妙;夫子行三軍,可使割馬料」,輕蔑之意,溢於言表。施琅功過之論,餘波蕩漾,至今未消。施琅當然不是什麼書生,只是武夫;不過,他的後人託靖海侯之福,自有不少中舉作官者,還出了一位「天下第一清官」,揚州知府施世倫。


——轉載自歷史月刊

TOP

敢於「金殿對辭」的和卓女—香妃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西域維吾爾和卓家族因協助清軍平叛有功,而被乾隆皇帝召見。聰明美麗、能歌善舞、通曉詩文的和卓女跟著叔父額色尹、兄長圖爾都奉召進京。

在慶功宴上,乾隆召見和卓家族。和卓家族行大禮:「謝萬歲對西域臣民恩深似海。」乾隆在御座上欠身答道:「有功即登殿,休談東西南北。」和卓家族面面相覷,無以對答,但見和卓女緩步上前,躬身施禮答道:「無色也進宮,不分漢滿蒙回。」乾隆驚問:「下邊答話者何人﹖」回曰:「小女和卓氏叩謝萬歲聖恩。」邊說邊伏地叩首,不慎把藏在袖內准備奉獻皇帝的一枝沙棗花掉在地上,乾隆皇帝隨口吟道:「小女子袖內攜花,暗藏春色。」和卓女見金殿上香煙繚繞,遂即答道:「萬歲爺金殿秉燭,明察秋毫。」乾隆見和卓女品貌端莊,才思敏捷,對答如流,滿心歡喜,當即封為「貴人」。

翌年春天的一個晚上,乾隆皇帝在御花園乘涼,侍女端來西域進貢的哈密瓜。瓜甜似蜜,皇上便想到和卓女,馬上令宮女去找。原來西域進貢品時,家人也給她帶來瓜果和一束沙棗花,這勾起了她的思鄉之情。宮女在几株玉蘭花間找到了她,她的雙眼還飽噙著晶瑩的淚花。和卓貴人帶著這束沙棗花來到乾隆面前,給他唱了一支自己最喜歡的歌《恰爾尕木卡姆》。歌聲如滾滾的葉爾羌河水,清脆流暢。她還領頭跳起深情的喀什「賽乃姆」,舞姿格外動人。和卓貴人把美麗的沙棗花敬獻給乾隆,皇上隨口贊道:「和卓女,獻奇花,國色天香。」她立即答曰:「高宗帝,安四方,萬民之尊。」乾隆大悅,笑道:「卿乃有容妃之才。」當即傳旨將和卓女由「貴人」晉升為「容妃」。這位生長在新疆南部葉爾羌河畔的姑娘,全身散發著濃郁的沙棗花香,因而便獲得了「香妃」的美譽。

乾隆對香妃十分鐘愛,因感她的思鄉之情,派人將喀什噶爾河畔的一些沙棗樹移植到北京,還從香妃的故鄉請了兩位廚師,專門為香妃料理飲食。

香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她把維吾爾音樂《木卡姆》和舞蹈《賽乃姆》帶入中原,對西域和中原音樂舞蹈藝朮的融合,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為漢民族和西城少數民族之間的融洽搭起了橋梁。

1788年4月16日,容妃在北京病逝,乾隆賜以厚葬,葬于河北遵化縣清東陵的「禮妃園寢」中。喀什噶爾人民為了紀念她,便把當地一座宏偉的和卓古墓稱為「香妃墓」。這座墓現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OP

同修仁德,濟世養生

世界矚目的中國傳統醫學,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顆燦爛明珠。古往今來,人們從未中斷過對健康長壽的追求,也從未中斷過以各種方式探尋對疾病的防治。這種追求和探尋就是人類實現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過程與途徑,是人類攻克醫學難題的動力與源泉。北京同仁堂以求珍品、探奇效的不懈努力,為人類的健康研製出了數以萬計的中藥精品。三百多年來,同仁堂本著「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敬業精神,遵古不泥古,繼承不失宗,走的是「跬步」,成的是「大器」。在中國醫學的發展長河中形成了一個可歌可泣的里程碑,於北京「老字號」的企業中釀成了一部絢麗多彩的文化史,使靜止之藥方,活用於患者。
近來影視文學作品大量以同仁堂歷史為題材,逐漸形成了「同仁堂文化」,它是中國企業文化和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今日中國百年老店的龍頭巨星。 同仁堂的初創 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慶餘、廣州陳李濟、漢口葉開泰,並稱中國四大藥店,而同仁堂高居首位。

同仁堂創始人樂尊育,祖籍浙江省寧波府慈水鎮,祖上原姓岳,名良才,於明朝永樂年間移居北京,串街行醫帶賣藥材。傳至岳尊育(字顯揚,一六三○~一六八八年),他在北京住前門外大柵欄一家小客棧(即同仁堂舊址)約二十年,店主姓樂,山西人,僅老夫婦二人,以招待過往賣藥材的商人為生,岳尊育和老夫婦相處甚睦。清順治年間,樂老夫婦回山西探親,將客棧託付岳尊育代為照料,不想老夫婦自此杳無音信,時間久了,岳尊育改姓樂,繼承了客棧。其子樂梧岡(字鳳鳴,一六六一~一七四二年),於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一七○六年)寫的〈同仁堂藥目敘言〉中稱: 先君號尊育,為太醫院吏目……平日汲汲濟世,兢兢小心,凡所有丸散,無不依方炮製,取效有年。每庭訓餘,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者,惟醫藥為最。又曰:「同仁」二字可命堂名,吾愛其公而雅,須志之……壬什鄉比後,閒居無事,追憶昔年遺訓,翻然勃然鼓舞而為之,遂立同仁堂藥室焉。 在上述敘言中可知,樂尊育在世已經有了同仁堂,取「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之意。至於同仁堂成立的確切年代,以現在同仁堂懸掛的老匾為憑,上書「康熙八年己酉」(一六六九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焚燒大柵欄,同仁堂夥計張翊亭從火中搶救出該匾,因而同仁堂成立於一六六九年應當是可靠的,只是仍在小客棧行業,約三十三年後(康熙四十年),樂梧岡因鄉試落第,子承父業,方在大柵欄正式開設同仁堂藥室。 和清宮太醫院的關係 上述敘言寫樂尊育「為太醫院吏目」,說明同仁堂自初創,即和太醫院關係密切。樂尊育有個遠親姓程,浙江鄞縣人,其表叔張清一在清宮御藥房當差為領班,收程為義子,改名張世基。後來張世基承襲了御藥房領班一職,每年為清宮採購藥品,而張世基之女嫁給了樂尊育之孫樂禮。這樁該婚事對同仁堂命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憑著這層關係,樂尊育才當上了太醫院吏目。

同仁堂檔案記載,因向御藥房供奉藥品,每年同仁堂皆預領官銀,做為訂金,就保證了同仁堂的資金來源。如雍正年間奏請預領官銀四萬兩;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曾奏請添三分之一藥價,每年預領官銀三千兩,說明同仁堂每年向清宮進奉數量不小的名貴藥材。乾隆十九年樂禮之妻張氏的一個呈文,很明確地反映出清廷對同仁堂的關照: 身夫樂禮,原承先業開設同仁堂藥鋪,承辦官藥有年……不期夫故,官項客賬鋪務家計實難措辦。蒙監辦關老爺借給本銀五千兩入鋪……未及一半,慘遭上年四月間忽被天災,鋪業燒毀,長子繼亡,將家產入官歸償資生庫,一門孤寡,坐守待斃。復蒙天恩垂憐,將所焚鋪基並堆房殘貨,仍賞身養活孤孀,復令提督府出示招商接辦…… 是說樂禮病逝後,乾隆十八年同仁堂失火,之後樂禮長子樂以正又故去。張世基在官府支持下,招商承辦同仁堂,有九門提督告示,張出資二萬兩白銀,將同仁堂留存藥材及房地基折價,並負擔樂氏孤孀贍養。

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同仁堂第二次失火,張世基後代又奏請宮中預支藥銀四萬兩,重新修建同仁堂,可見同仁堂享受一定的特權。清咸豐以前,清宮御藥房主要向育寧堂購買藥品,同仁堂位列其後。咸豐皇帝奕 繼位(一八五一年),因避聖諱,不僅凡有「寧」字的藥名要改,如「二母寧嗽丸」改為「二母安嗽丸」,「清寧丸」改為「清麟丸」,甚至不許育寧堂的藥品進宮。育寧堂不得不改名遷址,同仁堂乘機成為清宮藥品主要供承者,並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例如每次外出購藥,同仁堂僱的馬車上一律打著「宮廷御用」旗號,沿途州官都在運貨馬車上插黃旗以示妥加保護「御用」專品,可見氣勢不凡,這些都是別的藥店不可能享受到的特權。

TOP

白晉眼中的康熙大帝 (圖)



法國天主教神父白晉一六五六年出生在法國曼城,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派遣來到中國。他曾擔任康熙皇帝的侍講,講授天文歷法及醫學、化學、藥學等西洋科學。
一六九三年(康熙帝三十二年)七月四日,康熙患了瘧疾,服用了白晉、張誠兩位神父獻上的奎寧後得以痊愈。為了表彰他們的功勞,康熙在皇城西安門內賜地建房,作為傳教士的住宅。同日,康熙任命白晉為出使法國的欽差,白晉欣然接受,並很快啟程回到法國。回國後,白晉獻給路易十四世自己著的《康熙帝傳》。

白晉在給《康熙帝傳》作的跋中說,「現代人對於從遠方回國的人帶來的旅行見聞往往持懷疑態度。這種時代精神實不可思議。我如實地記述了康熙皇帝的言行,所以我覺得這部《康熙帝傳》理所當然應該獲得讀者的全面信賴。但由於上述懷疑態度在作祟,也許不能實現這一願望。可是由於《康熙帝傳》只記載了我們親眼看到的事實,並介紹了極準確的知識,所以我相信讀者一定會以和閱讀一般遊記不同的態度閱讀本書。另外,如果我把會招致世界上第一個英明君主路易十四大王陛下正當的憤怒,或者會失掉東洋第一君主康熙皇帝恩寵的錯誤記述,呈獻給路易大王陛下,這無疑是一種輕率的舉動。」

白晉在《康熙帝傳》中對康熙大帝的情況向路易十四世進行了介紹:

「兩三年前,陛下派往這位皇帝身邊的耶穌會士,有幸接觸一位以前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他和陛下一樣,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備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在邊陲之地能見到如此英主,確實令人驚訝。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如果說,他治理國家的才能還不如陛下,那麼,恐怕也可以說,他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當中最為聖明的君主。法國耶穌會士對此甚為吃驚。」

「他天賦極高、博文強記、智力過人、明察秋毫。他有處理複雜紛繁事務的剛勁毅力,他有制定、指揮、實現宏偉規劃的堅強意志。他的嗜好和興趣高雅不俗,都很適於帝王的身份。他為人公正,伸張正義,倡導德行,愛護臣民。他具有服從真理的性格以及絕對抑制情欲的克己之心。諸如此類高貴品德,不勝枚舉。此外,在日理萬機的君王中,能如此愛好藝術並勤奮學習各門科學的也不能不令人驚訝。」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無私,按國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並把這些視為施政中嚴守的信條。因此,從未發生過因徇私情或出於個人利益而反對康熙皇帝的事件。康熙皇帝重視並嚴格選拔優秀官吏,監督他們的行動,這表明皇上平素對於臣民的仁愛之心。此外,當某省發生嚴重災荒時,從他內心中表現出來的異常憂慮之情,充份說明他作為一國之主和國父的強烈責任感。」

「康熙皇帝為了瞭解國民的生活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時常巡幸各省。視察時,皇上允許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並以非常親切慈祥的態度對待他們。皇上溫和的問詢,使對方甚為感動。康熙皇帝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而且一定要問到他們對當地政府官吏是否滿意這類問題。如果百姓傾訴對某個官員不滿,他就會失去官職,但是某個官員受到百姓的贊揚,卻不一定僅僅因此而得到提升。」

「然而康熙皇帝卻過著樸素的生活,就其衣著來說,令人絲毫沒有奢侈浪費的感覺,這並非由於他愛財和吝嗇。他雖然自己力求節儉,但對用於國家的經費卻特別慷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造福於人民的事業,即使支出數百萬兩的鉅款,他也從不吝惜。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証。為了修繕官署,以及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商業發展,而治理河流、運河,建設橋梁、修造船隻及其他類似的事業,他經常撥出鉅款。由此不難看出,康熙皇帝的樸素生活,完全是由於他懂得節約的意義,也是由於他希望做一個為臣民所愛戴的君主和國父,所以努力為國家的實際需要積累財富。」

白晉在《康熙帝傳》對他與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觸進行了回顧。他說,「皇上親自向我們垂詢有關西洋科學、西歐各國的風俗和傳聞以及其他各種問題。我們最願意對皇上談起關於路易大王宏偉業績的話題;同樣,可以說康熙皇帝最喜歡聽的也是這個話題。這樣一來,皇上竟讓我們坐在置放御座的壇上,而且一定要坐在御座的兩旁。如此殊遇除皇子外從未賜予過任何人。」

受康熙指派回到法國,白晉帶來康熙皇帝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的禮品,其中有四十九冊漢文書籍。當時,在法國只有馬紮蘭文庫二十三冊漢文書籍。不難想象,此精裝漢文書籍使路易十四世歡喜而又驚奇。

白晉在《康熙帝傳》中說,「肯定地說,這位皇帝是自古以來君臨天下的最完美的英明君主之一,從許多方面來看,他都與陛下極其相似。」

TOP

順治帝的皇后——大、小博爾濟吉特氏

順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姓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生母的娘家侄女,乃多爾袞爲順治所選定。
順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親自送女兒上京,等待舉行大婚典禮。但順治對婚事很不情願,一直藉故拖延。拖到了秋季,親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於是四處活動,請求諸親王替他稟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冊立皇后並舉行大婚儀式。這次大清入關建朝後第一次舉行的冊後典禮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滿、漢大學士尚書各二員,引導龍旌鳳輦,在宮娥內監侍衛執事等數百人的簇擁下,來到行館迎接皇后入宮。

到了乾清宮,順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宮女的攙扶下,著黃色錦服,披五彩繡帔,金鳳盤繞,珠翠盈頭,滿身珠光寶氣,徐徐步行上殿。由禮部尚書捧讀玉冊,鴻臚寺正卿贊禮,引導皇后跪伏聽命。讀完玉冊,鴻臚寺正卿引導皇后起身,文華殿大學士捧上皇后寶瓕,武英殿大學士捧上皇后瓕綬,由坤甯宮總監跪接,轉授給宮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謝恩。之後,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龍椅,接受群臣賀拜。然後,皇后再入宮,在禮樂伴奏聲中與皇帝行禮。大婚典禮至此結束。

順治因厭惡多爾袞與太后的曖昧關係,所以也對皇后心存芥蒂,始終冷落皇后,儘管皇后聰明美麗。尤其順治喜歡簡樸,而皇后好鋪張奢華,性又善妒,更不得順治歡心。所以僅過了兩年,皇后便被降爲靜妃,改住別宮。在這以後,前皇后的堂妹、蒙古科而沁貝勒綽爾濟的女兒爲繼後,稱孝惠皇后,即小博爾濟吉特氏,但依然不爲順治所中意。

後順治寵愛董鄂妃,便又想藉故廢掉孝惠皇后。幸虧太后講情,也因皇后歷來溫厚純良,這才使順治作罷。但皇后一直沒有得到順治的關愛,獨居西宮,形如守寡。不久,董鄂妃染疾身亡。順治鬱鬱寡歡,第二年便臥床不起,很快即隨董鄂妃而去,死時才二十四歲,大、小博爾濟吉特氏便雙雙守寡,可憐她們從未得到丈夫的關心,更在如花年紀喪夫守寡,從此獨對清燈,無限淒涼。其中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歲。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