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我心中的“佛”

我心中的“佛”

什麼是“佛”?很多人只知燒香拜菩薩,聽見別人念“阿彌陀佛”,卻不知“佛”為何物。
       所謂“佛”者,就是“覺者”,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那種“覺悟了的人”。現在看來,“佛”有什麼神秘的呢?沒有!一念善即為佛,一念惡即為魔。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見到誰“燒香拜佛”,就認為是封建迷信活動,其實是大錯特錯也!信佛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國家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本人最近看了一些有關佛學方面的書籍,感到佛經裏有很多哲學思想。其實,好多思想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佛經也明確地記載:“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這就是說,如果我們自己懂得了一點東西,就在人前驕傲自大,就好比瞎子手持燈燭,讓別人看到了你的本性,自己卻看不到別人。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隻白天睡覺的貓頭鷹被一隻唱歌的蟈蟈吵醒了,它急切的要求蟈蟈不要唱了。蟈蟈認為自己的歌聲非常好,根本就不理貓頭鷹。貓頭鷹無法入睡,三番五次地請求蟈蟈停止,而蟈蟈的自我感覺好極了,它認為是貓頭鷹不會唱歌才妒忌它的,卻根本不理睬貓頭鷹的要求。貓頭鷹越是請求,蟈蟈反而越是叫得響。無可奈何的貓頭鷹終於想出了一個計策,它讚揚蟈蟈的歌聲象阿波羅的七弦琴一樣動聽,並邀請它一起喝酒。蟈蟈被讚美得忘乎所以,洋洋自得,它唱得正好口渴了。當它飛到貓頭鷹面前準備喝酒的時候,憤怒的貓頭鷹弄死了它。
     人如果有一點本事就自以為是,忘乎所以,忘記了自己的位置和處境,處處與人作對,那麼最終帶給自己的不但是煩惱和麻煩,有時甚至是滅頂之災。而這一切的原由則是驕傲自大帶來的,最終不得不自食其果。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驕傲自大的人因為看不起“別人”而沒有這面鏡子,所以看不到自己臉上的污點,當他帶著一臉骯髒招搖過市的時候,盲目的優越感只能引起人們的恥笑。因此,“謙虛”實在是一種高明的人生策略。
       對於我們來說,心中有愛格局才能大,心態積極快樂才會天天有。這種愛心歸根結蒂來自於保持自己的健康心態,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並這種積極的心態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人一旦有了這種“謙虛”和“修養”,就有了豁達的心胸和遠大的智慧。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的,。他喜歡做這件事情,只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這就好像一個園丁,他僅僅因為喜歡而開闢了一塊自己的園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許多美麗的花木,為它們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當他在自己的園地上耕作時,他心裏非常踏實。無論他走到哪里,他也都會牽掛著那些花木,如同母親牽掛著自己的孩子。這樣一個人,他一定會活得很充實的。
人生一切美好經歷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重複,它們因此而永遠活在了記憶中。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