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台股漲跌幅 該設限嗎?

台股漲跌幅 該設限嗎?

台股漲跌幅 該設限嗎?

更新日期:2009/06/14 03:26



股市漲跌幅是否由7%加以放寬的問題,討論多年,我認為台灣不應該有漲跌幅的限制,一來台灣未來可能推動兩岸三地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大陸漲跌幅為10%,兩者不一致;另外,設定漲跌幅限制,反而給予股市作手打廣告、操作股價的空間,因此,應分階段逐步取消漲跌幅限制。

有利兩岸合推ETF

如更進一步說明,可分以下幾點。一、商品發展面: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倡議,兩岸三地合作推出ETF,現行中國大陸A股和B股,漲跌幅為10%,和台灣的7%不盡相同,因此,第一步台灣可先放寬為10%,與大陸一致,對兩岸三地的ETF市場,以及共同開發ETF商品,有不小助益。

二、股市交易面:在散戶比率高的資本市場,股市設有漲跌幅,等於是宣布:某家公司的股價因為漲停或跌停鎖死,今天的股價就到這裡了!有暫停交易的味道,讓投資人想一想,這樣的上漲或是下跌,對不對?是一種冷卻的作用,但這應該是在交易異常熱絡的市場,才需要的,況且,台灣本身已有暫停交易機制。

三、股價操作面:很多當沖客或股市作手,會利用漲跌幅來操作,由於台灣散戶比重占6成,加上散戶有追高殺低習性,看到股價漲停,就認為會繼續再漲,看到股價跌停,認為會繼續下跌,散戶無形之中幫作手打廣告。

我講個小故事,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巖幫左宗棠籌措米糧,他先在市場上放出糧價就要崩盤謠言,農人於是趕緊把米糧拿出來販賣,胡雪巖再以低價,從市場上大舉收購。

簡單來說,漲跌幅限制產生廣告效果,在投資人追高殺低下,提供作手操作股價的工具;當然大家會說,從7%放寬至10%,散戶被坑殺的機會更大,但鬆綁至10%是過程,最終還是要朝漲跌幅完全沒有限制的方向來作。

接軌國際 吸納外資

四、國際化程度:台灣常在講要與國際接軌,但漲跌幅限制的存在,多少影響外資投資意願,多年來,外資也有提出相關鬆綁的訴求。

話說回來,台灣長期以來,是採取7%的漲跌幅規定,因此,未來若放寬時,投資者一定會很不習慣,需要有相關配套;例如:外界批評台灣是淺碟市場、不適合鬆綁,但淺碟市場不是宿命,我們可以改變,舉例來說,公開發行公司須在隔月10日前公告營收,季有季報、年有年報;上述定期報告皆由公司提供,消息是單一來源,但大股東會真的會保護投資人嗎?不會,在沒有第三方力量監督下,大股東可以為所欲為。

反觀美國,中間有分析師提供較為完整的資訊,且以資訊維生的分析師,有自律團體,在此架構下,才能跟公司制衡,增加市場深度,公司提供的資訊若很離譜,會被修正(revise),台灣任由公司派宰割,導致淺碟市場。

再者,國內公開發行公司辦理初次上市櫃(IPO)或現金增資(SPO),承銷的頭幾天,價格飆漲好幾倍;對於投資人來說,有價差就好,公司好不好不是他們關心的,投資人也不會想:越投機的公司,偏偏越需要錢。

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應具備投資、投機、避險等3大功能,投資人須清楚自己買賣股票目的為何,但在台灣,三者沒有區分,未明確區分下,全部都會轉變為「投機」;一個市場若是完全的開放,產品夠豐富、期貨市場能夠發揮,就有機會解決此問題。

當然,我也可以理解,未來若是開放漲跌幅限制,會出現融資斷頭問題,漲跌停板這麼大,可能一天就傾家蕩產,但我們更應該讓股票市場發展的更健康。

至於何時是推動放寬漲跌幅的時機(timing)?股市好的時候,當然是最好的時機,現在盤整的時候就不好了,當大家有錢的時候,改革較易推動,景氣不好、荷包縮水的時候,連去跟投資人要一塊錢,都有困難。

(政大會計系副教授康榮寶口述,記者薛翔之記錄整理)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9/06/14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