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三國演義》「空城計」的歷史演繹

《三國演義》「空城計」的歷史演繹

【文/陳俊翰】
蜀漢建興三年秋天,諸葛亮南征凱旋回朝。南中平定後,「軍資所出,國以富饒」,於是「治戎講武,以俟大舉」。次年,率領大軍北駐漢中,臨行前,上陳了一篇傳頌千古的〈出師表〉後,將軍馬駐紮在沔陽(縣名,故治在今陜西勉縣東)。

建興六年春,諸葛亮揚言從「斜谷道」出兵直取「郿」縣,令趙雲、鄧芝所部為疑軍,進發箕谷,魏國大將軍曹真總督關中兵馬拒敵;另一方面,諸葛亮統領主力攻打祁山,漢軍「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此時魏國關中兵馬被諸葛亮用一支偏軍牽制在東,於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舉旗叛魏,雍州西邊半壁幾乎全部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下,魏國朝野大驚失色,「關中響震」。《魏略》描述當時魏國上下對於蜀漢只留心劉備一人,劉備一死,幾年下來邊境無事,因此防備鬆懈;等到諸葛亮大兵突發而至,「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諸葛)亮」。於是魏明帝為穩住人心,急調步騎五萬親率至長安,再命左將軍張郃督軍迎擊諸葛亮。

話說《三國演義》描寫到這段故事時,為顯孔明之能,不說南安等三郡「叛魏應亮」,而改寫成「諸葛亮智取三城」;此外,關於趙雲、鄧芝的這支「佯攻隊」也有相當的篇幅,編排「趙子龍力斬五將」情節,不讓這位「長坂英雄」在這場大戰役中有所冷落。據史記載,諸葛亮大軍遭遇的敵軍是張郃所部,可是小說家為了某種「劇情」上的需要,把在東方拒敵的曹真給「傳送」到了長安陣前。

先是沙盤推演,老奸臣(王朗)死得其所

因此,「大都督」曹真命郭淮為「副都督」,帶上76歲的「軍師」王朗,統帥東西京20萬軍馬浩浩蕩蕩開到渭水西岸下寨。這時,異想天開的王朗告訴曹真:明天兩軍陣前,「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奇怪的是這昔日曹操「壯其騺勇」的大將曹真居然也答應了。於是次日平明,魏蜀兩軍列陣於祁山之前,王朗縱馬而出,對諸葛亮及其麾下「心戰喊話」,以「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教條指責「蘊大才、抱大器,自比管、樂」的孔明不該「強欲逆天哩,背人情而行事」,不如「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結果惹得孔明在車上大笑,說:「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接著分析今日局勢之所以成為亂世,只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然後說「初舉孝廉入仕」的王朗,「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怎可「反助逆賊,同謀篡位」?如此,「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最後,一句「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說得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說到這裡,小說家再補上一詩:「兵馬出西秦,雄才萬人敵;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讀到此處,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可是翻開《三國志》後發現:沒錯,王朗死的這一年是曹叡在位的太和二年,正值諸葛亮北伐之際;不過實際上王朗並未隨軍出征,更別說被諸葛亮活活罵死了。小說家的用意究竟為何呢?

毛宗崗在《演義》本回的評注中寫道:「人但知討賊者當誅其首,而不知討賊者當先誅其從。何也?無賈充、成濟,則司馬氏父子不能肆其兇;無華歆、王朗,則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惡。故罵曹操而不罵華歆,未足奪曹操之魄;罵曹丕、曹叡而不罵王朗,未足褫曹丕、曹叡之魂也。罵曹操者,有陳琳之『檄』矣!有衣帶之『詔』矣!有漢中王進位之『疏』矣!獨於曹丕而缺焉!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布告天下。今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布告之文可耳。」看來,王朗的確也有「討死」之處。

王朗這個人,最初以「通經」,拜郎中,任菑丘長,師附太師楊賜。楊賜死後,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後來勸說陶謙勤王,被皇帝任命為會稽太守。此時孫策在江東攻城掠地,王朗以「身為漢吏」,舉兵抵抗,戰敗渡海逃亡,孫策「又追擊,大破之」,王朗只得親自到孫策帳下納降。之後曹操表徵王朗,王朗便從曲阿渡江浮海赴之,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曹操旋即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國初建時,王朗與鍾繇「俱以治獄見稱」。

隨著曹丕由魏王到開國稱帝,王朗也由御史大夫進位至司空,任內也頗能克盡職責。可是王朗似乎不以為滿足,而且對自己通曉經典一事大概也頗為自豪,蜀漢太傅許靖與他是舊交,於是一再寫信給老友「勸降」,先說自己「居升平之京師,攀附於飛龍之聖主」,「于時乎自以為處唐、虞之運,際於紫微之天庭也」,意思就是拿堯、舜比之曹丕了,然後這裡引個《書經》、那裡引個《易經》,然後再東一個《論語》、西一個《尚書》,說了一大堆,接著又替老朋友可惜,說他和諸葛亮之輩沆瀣一氣,「沉溺於羌夷異種之間,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最後再奉勸許靖:「若足下能弼人之遺孤,定人之猶豫,去非常之偽號,事受命之大魏,客主兼不世之榮明,上下蒙不朽之常耀,功與事並,聲與勳著,考其績效,足以超越伊、呂矣」,話中之意不外乎就是告訴許靖領著阿斗放棄蜀漢這個「偽號」,歸順受有天命的曹魏上國,如此許靖的功勳和聲明便可超過伊尹與太公望了。

說了半天,許靖沒搭理他。碰了一鼻子灰後,王朗還不死心,又寫信給諸葛亮,也是「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云云勸降一番;其實也不只王朗,司徒華歆、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人也都給孔明寫過勸降信,內容其實都大同小異。諸葛亮對此事態度不像許靖,或許也是身為宰相必須以身作則的關係,公告了一篇〈正議〉嚴加駁斥:

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來戒。魏不審鑒,今次之矣;免身為幸,戒在子孫。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齒,承偽指而進書,有若(陳)崇、(張)竦稱(王)莽之功,亦將偪于元禍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創跡舊基,奮羸卒數千,摧莽彊旅四十餘萬於昆陽之郊。夫據道討淫,不在眾寡。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郃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繼之以篡。縱二三子多逞蘇張詭靡之說,奉進驩兜滔天之辭,欲以誣毀唐帝,諷解禹、稷,所以徒懷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所不為也。又《軍戒》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昔軒轅氏整卒數萬,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可得干擬者哉!

從蜀漢的角度出發,王朗這種行為不僅老臉皮厚,簡直可說是為虎作倀、忝不知恥了。於是,小說家便把這個「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拉到祁山陣前,先是發表一篇從蜀漢政權看來狗屁不通的謬論,然後再由孔明義正辭嚴的痛斥一番,讓王朗這「老傢伙」羞愧氣炸,暴斃身亡。這段故事雖是《演義》所虛構出來的,卻又是有所來歷,小說家的愛憎心理躍然紙上,這下王朗可就真的算是「死得其所」了。

王朗死後,副都督郭淮向曹真進言諸葛亮當晚必趁喪劫寨,於是魏營「分兵四路──兩路兵從山僻小路乘虛去劫蜀寨,兩路兵伏於本寨之外,左右擊之」。怎知諸葛亮道高一丈,將計就計。於是,魏襲營先鋒曹遵殺入空寨,知是中計急忙撤軍之際,另一路襲營先鋒朱讚殺到,黑夜中亂軍不分敵我自相掩殺,等到曹遵與朱讚交馬,方知自相踐踏,急合兵時,預先埋伏的王平、馬岱、張翼、張嶷四路軍馬衝出圍殺。曹、朱二人好不容易走脫,沿途又遭到趙雲、魏延一陣截殺,等到奔回本寨時,守寨軍士以為蜀兵來劫寨,慌忙放起火號,原本伏於寨外的曹真、郭淮人馬衝入寨中,又是「自相掩殺」。等到魏營自家人相互砍殺得差不多了,受諸葛亮軍令佯攻魏營而埋伏在寨外的關興、張苞二軍自左右殺出,再加上魏延從中路殺到,「魏兵敗走十餘里,魏將死者極多,孔明大獲全勝,方始收兵」。這段《演義》情節不見諸史冊,想是小說家語,然而綜觀整場戰役,全是以魏軍中計自相混戰,然後蜀軍再乘勢「助攻」,幾乎不損一兵而竟全功,簡直堪稱兵法實戰的最高「理想狀態」了。小說家爬梳史料,將王朗之死與自己沙盤推演的得意之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人撫紙直呼過癮之餘,不得不嘖嘖稱奇於其寫作手法之高明。

再來一場智鬥智演「空城計」

接下來,《三國演義》中又加油添醋編寫了一段「諸葛亮乘雪破羌兵」的故事,孔明麾下各路人馬在魏國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大軍深入逼近長安,曹叡只得命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新破孟達之變的司馬懿領著20萬人馬出關,迅速攻下了馬謖防守的街亭要衝,斷了「漢中咽喉」,造成蜀漢大軍進退失據的局面。窘境當前,諸葛亮急忙調度各路兵馬撤回漢中,待孔明分撥已定,主帥所在的西城只剩2500軍士與一班文官。忽然,十餘次飛馬來報,說司馬懿引大軍15萬正奔西城而來。此時事態緊急,求救或逃跑都已來不及,千鈞一髮之際,孔明急中生智,於是一場精采萬分的「空城計」戲碼便搬演上台了。小說家掌握了歷史上對於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與司馬懿「畏蜀如虎」的描述,將此一齣智鬥智大戲的兩方主角的性格刻畫可說是入木三分,替諸葛武侯的初次北伐作了「修飾」性的收尾,「空城計」這個故事也得以膾炙人口、歷久不衰。隨著後來京劇《失、空、斬》劇目的問世,將此一藝術創作更推向了另一高峰。由馬派老生扮演的諸葛亮身處驚濤駭浪之中猶能弄潮,一派悠閒,整得大白臉司馬仲達窘態百出,教15五萬大軍前軍作後軍、後軍作前軍連忙鼠竄不說,還被蜀軍沿路截殺,大敗虧輸,洋相出盡,這丑角的成分倒遠多於奸角,尤其是見到司馬懿垂著頭、懊惱地揮鞭直呼「收兵,收兵」時,最教人莞爾。

這看似誇張的「空城計」情節,實際上並非小說家向壁虛構,而是有所本的。晉人郭沖在他的筆記中載錄了一段故事:

亮屯于陽平,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即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偪,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洒。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彊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這段話說得煞有介事,可是考查史蹟:當時前拒諸葛亮的是張郃;司馬懿平定新城太守孟達的叛變後,便還駐宛城,防備孫權的入侵,根本就不曾來到西方祁山前線。裴松之也出面駁斥道: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己才用之不盡也。」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沖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意思是說:諸葛亮屯駐於陽平之時,司馬懿還是荊州都督,鎮守宛城,直到曹真死後,才開始有與諸葛亮在關中對陣交鋒的機會。魏國曾派遣司馬懿自宛城進發,經西城南下伐蜀,卻正巧碰上連日大雨,結果在半道上便收兵折返了。無論在此事之前、還是之後,諸葛、司馬二人再沒有在陽平交戰的紀錄。就算真有如郭沖所言之事,司馬懿既然手下統有20萬大軍,在明知諸葛亮相對兵少勢弱的情況下,若是懷疑城中設有伏兵,大可就地立寨,並以重兵把守嚴加盯防,何須掉頭便走呢?再說到,案魏延本傳的記載,魏延隨諸葛亮北伐之際,不時向諸葛亮借請精兵萬人,從子午谷而出,與諸葛大軍會師於潼關,卻被諸葛亮制止而不被允許;因此魏延常以為諸葛亮怯戰,歎恨自己的才能無法完全施展。如此說來,諸葛亮尚且不以魏延為萬人偏師之統將,又豈會像郭沖所說的,令魏延率大隊重兵在遙遠的前方,而自己只留些少兵力守城於後方呢?再說到,郭沖將此事說給司馬懿庶出之子、晉朝時被封為扶風王的司馬駿聞聽,把司馬懿的短處毫不保留的講得明明白白,如此當著作為兒子的面前詆毀其父,這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而王隱的《蜀記》竟然還寫說扶風王十分感歎地稱讚郭沖講得實在太好了,所以從這裡便可看出《蜀記》所引述的資料都是靠不住的。

原是郭沖與裴松之的說法相互補強

由此觀之,脈絡就很明顯了,《演義》的空城計故事其實正是將郭沖與裴松之的說法相互補強結合一處而成為架構主體所編寫出來的;那麼,郭沖的「空城計」又豈真是自己無端編造出來的嗎?不,其實未必。

《三國志‧魏書‧文聘傳》中裴松之引《魏略》有以下紀錄:

孫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這事看起來頗似「傳聞」的味道,真實度有待商榷;但是《魏略》的作者乃當時魏國郎中魚豢,記載的是同時人的事蹟,應該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郭沖的空城計故事靈感可能源自於此;若真是如此,那麼郭沖可算是「據史演義」的祖師爺了。

先不管可信度如何,把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將文聘好好地歌頌吹捧一番,從《三國演義》以劉備集團為主要敘事對象的結構來看,實無太大的意義,反有為蛇添足之虞;莫若作球給孔明,如此既可顯出諸葛亮的聰慧機智,挫挫司馬懿剛從孟達處得勝而來的銳氣,並藉此重重羞辱司馬懿一番,多少挽回點諸葛亮敗軍後的顏面,也從此營造出司馬懿「畏蜀如虎」的一面,給諸葛亮後來的數次北伐平添了「捉弄」司馬懿的下筆空間。

說到歷史上的「空城計」,明文記載的也不只文聘一例。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元嘉七年,北魏拓拔氏突發大軍攻打濟南,當時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數百名士兵,據《南齊書‧卷一‧高帝本紀》記載:

虜眾大集,皇考(蕭承之乃齊高帝蕭道成之父)使偃兵開城門。眾諫曰:「賊眾我寡,何輕敵之甚!」皇考曰:「今懸守窮城,事已危急,若復示弱,必為所屠,惟當見彊以待之耳。」虜疑有伏兵,遂引去。

同樣也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後主武平四年,祖珽受命為北徐州刺史,剛到任上,南陳兵至,齊國百姓多有響應。此時祖珽:

不關城門,守埤者皆令下城靜坐,街巷禁斷行人,雞犬不聽鳴吠。賊無所聞見,不測所以,疑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珽忽然令大叫,鼓譟聒天,賊大驚,登時走散。──《北齊書‧卷三十九‧祖珽列傳》

再來是到了唐朝,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建康軍使張守珪被表薦為瓜州刺史,據《舊唐書‧卷一百零三‧張守珪列傳》記載:當時張守珪正在「領餘眾修築州城。板堞纔立,賊(指吐蕃)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顧失色,雖相率登陴略無守禦之意。守珪曰:『彼眾我寡,又創痍之後,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也。』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賊疑城中有備,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縱兵擊敗之。」

看來,「計不孤,必有鄰」,運用「空城計」在軍事戰術上冒險一搏的武將還真不少,受騙上當的自然更不在話下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或許便是參考這些史料所演繹而來的吧。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53期】

TOP

..........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巴薩拉 經驗 -10 惡意灌水 2009-10-17 10:00
  • 巴薩拉 金幣 -10 惡意灌水 2009-10-17 10:00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