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遠嫁異邦的公主們

遠嫁異邦的公主們

說起唐代對西域與北方的經略,不能避而不談和親外交。和親,意即各國王室之間的政治聯姻。在人類歷史上,王室之間的通婚,本十分自然。不光是門當戶對,還為了王國與王國結成親家,增進相互間的信任與感情,形成利益、名分攸關的軍事聯盟。歐洲各國的例子最多,也最為典型,成為定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亦有此傳統。但這種政治聯姻並非絕對可靠,有時更適得其反。如魯桓公娶了齊襄公的妹妹文姜,不但未能聯手互利,反而禍起蕭墻,竟致送命。歐洲歷史上也不乏親家之間因王位繼承反目為仇,甚至引起戰爭的先例。畢竟兩國關係要靠男女關係來維繫,總有些懸乎。秦代以後,中國發生的變化太大,與歐洲後來的情況迥異。一是皇帝自認不與周邊四夷的國王,包括單于(匈奴)、昆彌(烏孫)、可汗(突厥)、讚普(吐蕃)地位平等;二是帝王妃嬪眾多,乃至數不勝數,不像歐洲國家基本上是一王一後制,在西語中,"後"與"女王"是一個詞,亦足見其地位和影響。中國皇帝納外藩、異族公主為妃,政治意義大為遜於先秦時代和歐洲的王室間通婚。

漢朝首創和親外交,著名的有"昭君出塞"。但漢代"和親"一詞,原意並不指宮廷皇室之間的政治婚姻,而是說兩國和睦親善。王室間的娶嫁,也都不提"和親"。如昭君出塞嫁呼韓邪單于,當時也只說是"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所以漢匈兩國經常"和親","求和親"、"約和親"與"不許和親",大都不牽扯王室的婚嫁,並不是"求婚"、"約婚"和"不許以婚"的同義。和親是和親,通婚是通婚,完全兩碼事。至於通婚所實際起到的和親作用,也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直至唐代,"和親"才用作並專指對外國王室的通婚。現在通常把歷代的這種政治聯姻,都說成和親,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要先弄清楚,以前並不這麼說。

昭君王嬙只是漢元帝的宮女,不是公主,更不是皇帝的女兒,與漢室無血緣關係。元帝不過將自己多得平時都見不著面的女人,轉送一個給匈奴呼韓邪單于而已,與越王勾踐送西施給吳王夫差相比,基本不脫"量中華之美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路數。而王昭君也因此與西施、貂嬋、楊貴妃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除了楊貴妃,其餘三個故事的背景都是送美女給對手,以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說的好聽是施美人計,不好聽是性賄賂。有人以為,昭君自願出塞和親以前,元帝並不知道她是絕色美女,等見了面才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本意並不是以美色和親。這講不過去。皇家宮女即使並非絕色,也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式挑選,起碼是妙齡佳麗。元帝的本意就是送美人,只不過沒料到她是絕美,屬於自己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人家自願要走成了"別人的老婆"才感覺珍貴。

真正意義上的"和親",應是實實在在送自己的公主出嫁。公主的身份地位高貴,卻不一定是美人。中國古代成千上萬個公主,還沒聽說哪個長得特別漂亮的。大概是人一有了權勢,就不大用心往美好的方向長了。公主和親的價值,不在美色在結親,即你我成了"一家人"。無論如何,公主總可以在異邦為自己娘家多說幾句好話,彼此之間少打幾仗。像昭君那樣算什麼呢,在丈夫面前替前夫講好話?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漢代也曾遠嫁過公主到國外,最早是劉邦以宗室長公主嫁匈奴單于為妻。武帝時又先後將兩位公主嫁給西域烏孫國王(昆彌)。約西元前110-105年間(元封中),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國王昆莫。這件事由第一個走通西域的漢使張騫引起,他向漢武帝建言:"蠻夷戀故地,又貪漢物,誠以此時厚賂烏孫,招以東居故地,漢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漢武帝倒是同意了,烏孫王卻未能決,他不知漢朝有多大,冒冒失失與漢結為兄弟之邦,得罪了草原霸主匈奴怎麼辦?便邀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諸國遣使共數十人來漢,才"知其廣大","西北國始通于漢"。其後,烏孫竟與漢結婚。

匈奴聽到消息很憤怒,要出兵來打,昆莫趕緊又娶匈奴公主為左夫人,而以江都公主為右夫人。這一下匈奴的右臂雖斷,漢朝的左臂也斷了,張騫想是始料未及。昆莫年老,言語不通,江都公主悲愁賦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昆莫想要公主嫁給他的孫子、儲君岑輒,公主不肯,告武帝。武帝正要聯烏孫共"滅胡",即"滅匈奴",乃批示"從其國俗",也就是兒子、孫子可以娶庶母、庶祖母。公主便改嫁岑輒,生一女,去世。大凡會寫詩的公主,都不容易活得長。

岑輒即位為國王,又娶漢朝楚王劉戊之女解憂為右夫人,同時另娶匈奴公主為左夫人。岑輒死,其堂弟翁歸靡即位為國王,繼娶公主解憂,生元貴靡等三男兩女。翁歸靡也娶了匈奴公主,生子烏就屠。烏孫國王好像都學了斷人左右臂膀術,一碗水總是端得很平。翁歸靡死,岑輒之子泥靡即位為國王,公主解憂又嫁泥靡,生一男鴟靡。烏就屠襲殺泥靡,經過一番較量、交涉,烏孫國一分為二:漢公主解憂之長子元貴靡任大國王,戶六萬餘;匈奴公主之子烏就屠任小國王,戶四萬餘。解憂還有一個兒子做了莎車王,一個兒子為左大將,一個女兒嫁給龜茲國王。元貴靡與鴟靡死後,解憂公主申請回國:"年老土思,願得歸骸骨,葬漢地",于西元前51年(甘露三年)回到長安。此時公主年已七十,在西域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共嫁兩代三任國王,可謂曆盡滄桑。史家認為,她為國家作出了堅苦卓絕的犧牲。解憂歸漢後,又過了十八年,才有昭君出塞的故事。

現在的許多歷史書,包括《中國歷史大辭典》,都將細君說成是細君公主,解憂說成是解憂公主,仿佛細君和解憂是她們的封號,這是不準確的。細君、解憂只是她們的名,而她們的公主沒有特別為之封號,在這種情況下,就應以其父親的封邑為號。細君的父親是江都王,所以她就叫江都公主;解憂的父親是楚王,所以她就叫楚公主。正如我們一般不把漢武帝劉徹,叫成"劉徹皇帝"一樣。

南北朝時,北朝皇室本是來自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與異邦王室之間的通婚,就不象漢公主遠嫁時那樣悲壯和形單影隻。北魏分裂後,東西兩魏爭相拉攏柔然以打擊對方。東魏以宗室女為公主嫁柔然頭兵可汗,西魏也以宗女為公主嫁柔然可汗的弟弟塔寒,自己又納柔然可汗之女為後,而柔然可汗也將另一女嫁給東魏權臣、北齊的實際建立者高歡。突厥突然崛起,西魏又嫁長樂公主給突厥伊利可汗。北周也迎娶突厥之女為後,還嫁一位千金公主給突厥可汗。隋文帝代周,改封千金公主為大義公主,賜楊姓,收編入籍如同己女,後來聽說她寫了一首怨詩,便使反間計讓可汗將她殺了。隋朝也先後有宗室女安義、義成兩公主嫁給突厥啟民可汗,淮南公主嫁給突厥突利可汗,光化公主嫁給吐谷渾世伏可汗,信義公主嫁給西突厥處羅可汗,及華容公主嫁給高昌王伯雅。

大義公主一首怨詩,竟招來殺身之禍。現在讀,也不過有些憂感傷情,恨時懷國罷了。隋文帝平陳,統一南北,將陳朝後主陳叔寶的一架屏風賜大義公主。公主不但無半點謝恩與喜悅,反而將"怨詩"直接題在屏風上: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榮華實難守,池臺終自平。

富貴今何在?空事寫丹青。杯酒恒無樂,弦歌詎有聲!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虜廷。一朝睹成敗,懷抱忽縱橫。

古來共如此,非我獨申名。唯有明君曲,偏傷遠嫁情。

不料大義公主的怨望感恨,有朝一日也會落到隋朝公主的頭上。所謂"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隋亡後,遠嫁異邦的公主也就如同大義公主,乃至不如大義公主了。至少北周和平禪位於隋,而隋卻是被暴力推翻的。隋宗室女義成公主,于西元599年(開皇十九年)嫁給突厥啟民可汗,使得隋朝在突厥心目中的地位大增。啟民可汗曾上表煬帝,希望改民族服裝為漢裝;給北幸的煬帝敬酒,"跪伏甚恭"。煬帝大悅賦詩,自認比漢朝天子"空上單于臺"更為威風。啟民可汗死,義成公主又先後改嫁他的兒子:始畢、處羅、頡利三位可汗。始畢可汗與隋朝翻臉,曾圍煬帝于燕門,還與北方各地反隋勢力結交,一點也不顧及義成公主的關係。唐朝立國,義成公主數請頡利可汗出兵攻唐,為隋朝報仇。西元626年,頡利可汗率兵深入長安附近,剛即位為帝的唐太宗與之結盟。四年後,唐將李靖大破突厥,頡利可汗被俘,義成公主被殺,突厥國(史稱東突厥前汗國)亡。正是這一年,唐太宗為四方各夷尊為"天可汗"。

遠嫁外國的公主之眾多,其對歷史影響之深遠,當然莫過於唐朝。而"和親"用作兩國間王室通婚的專詞,也自唐代始。唐人陳陶《隴西行》:"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承擔過和親重任的唐朝公主、準公主,有哪些呢--

太宗朝

640年,弘化公主嫁吐谷渾國王諾曷缽(宗室女)

641年,文成公主嫁吐蕃讚普松讚幹布(宗室女)

高宗朝

664年,金城縣主嫁吐谷渾王子蘇度摸末(會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

664年,金明縣主嫁吐谷渾王子闥盧摸末

中宗朝

709年,金城公主嫁吐蕃讚普遲德松讚(雍王李守禮女)

玄宗朝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宗室出女辛氏)

717年,永樂公主嫁契丹首領李失活(東平王外孫女楊氏)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鬱于(宗室出女慕容氏)

726年,東華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陳氏)

726年,東光公主嫁奚王李嚕蘇(成安公主女韋氏)

744年,和義公主嫁寧遠國王阿悉爛達幹(宗室女)

745年,靜樂公主嫁契丹王李懷秀(玄宗外孫女獨孤氏)

745年,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寵(玄宗甥女楊氏)

肅宗朝

756年,仆固懷恩女嫁回紇可汗少子(後為英義可汗)

758年,寧國公主嫁回紇英武威遠可汗(肅宗幼女)

758年,小寧國公主陪嫁回紇英武可汗,後嫁英義可汗(榮王李琬女)

代宗朝

769年,崇徽公主嫁回紇可汗(仆固懷恩女)

德宗朝

787年,鹹安公主嫁回紇長壽天親可汗(德宗女)

穆宗朝

821年,太和公主嫁回紇崇德可汗(憲宗女)

這些公主當中,最聞名于後世的當屬嫁給吐蕃第一位讚普的文成公主,其次是第二位嫁到吐蕃去的金城公主。兩位公主前後相差近七十年,因篤信佛教,分別攜帶釋迦牟尼像與大量佛經入藏,對後來的藏傳佛教影響甚鉅。除了和親,實際還肩負著傳教士的重責。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嫁出去的,卻不是太宗的女兒。高祖李淵有女兒19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兒21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沒一個出國的。顯然按唐時的觀念,嫁給外國的國王,還不如在國內招一個駙馬。都知道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嫁一個覺著不好,和老爸說一聲,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親生女兒都不肯嫁到國外去和親,--這絕不是什麼好差事,要去讓那些堂姐堂妹們去。

文成公主究竟是誰的女兒?竟不知道。所有的文獻只記載是"唐宗室女",也就是姓李。一般而言,公主的父親即使是親王,也會在史籍中註明,不至於這樣含糊。如果只以宗室女的身份出嫁,說明她與皇帝的宗親關係較遠,比方可能只是某任皇帝的堂兄弟之女或孫女,而且其父親的爵位也不會太高。唐朝和親的公主,還有的只是"宗室出女",即某位公主的女兒,或某位王親的外孫女。宗室女與宗室出女本無資格封為公主,但"和親"事關重大,不妨破格提拔,給一個公主頭銜,好打發她上路。

第一位執行和親外交的唐朝公主,是西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即文成公主入藏的頭一年,嫁給吐谷渾末代國王諾曷缽的弘化公主。由淮陽王李道明以左驍衛大將軍銜,與右武衛將軍慕容寶持節護送于吐谷渾。即使只是出嫁旁系宗親,禮儀也十分隆重。大概還想借此矇混過關,讓人家以為做的是天可汗唐太宗的真女婿。不料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國家機密":弘化公主並非皇帝的親生女。

因這起嚴重的外交事件,李道明被革除王位,降職為鄆州刺史。唐立國之初,一度大封宗室,親王到處都是,不稀罕。太宗即位,採納尚書右仆射封德彝之議,將大批宗室降爵為郡公,僅少數有功者(主要是戰功)封王。而至李世民族兄弟輩而能繼續王位者,只剩下河間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等了了幾位。李道明原不過武都郡公,自己倒沒什麼戰功,是他哥哥淮陽王李道玄十九歲戰死沙場,因襲其位。弘化公主出嫁時才十七歲,三十歲那年,立國三百五十年的吐谷渾為吐蕃所滅,諾曷缽及其殘部被唐高宗內徙至甘肅安置。吐谷渾故國所在地青海,自此成為吐蕃(大西藏)的一部分。

第二位和親的文成公主則幸運多了,她嫁的是吐蕃王國的第一位國王。出嫁時規格也很高,由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至吐蕃。松讚幹布率其部兵次柏海,親迎于河源。見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李道宗是護送公主入藏的郡王,官秩不過正三品,身為一國之主的松讚幹布卻"執子婿之禮甚恭",顯然,松讚幹布不疑有他,還以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親生女兒,"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

松讚幹布先已娶泥婆羅(尼泊爾)王女尺尊公主,復於西元634年(貞觀八年)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未許。使臣回去報告讚普:人家唐朝本來是許嫁公主的,對我也挺好,正好吐谷渾國王入朝,挑撥離間,結果禮也薄了,公主也不給嫁了。讚普於是發兵攻打吐谷渾,掠其人畜,攻破党項及白蘭諸羌。並告唐朝:"不嫁公主,我就打將進來。"唐朝先擊敗吐蕃,然後許婚。吐蕃派出大相祿東讚為使臣,前往致禮、迎婚。正如松讚幹布是"藏王三傑"之首,這位祿東讚也是吐蕃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非凡人物。唐太宗接見他,發現他從容應對,與一般外國來朝的使臣不是一個水準,十分賞識,欲妻之以瑯邪長公主外孫女段氏。祿東讚竟婉言謝絕:"臣本國已有父母所聘的妻子,不忍背離;何況讚普未見公主,為臣的怎敢先娶。"直是不肯接受太宗的厚愛、拉攏。松讚幹布死後,其孫即位,祿東讚繼續為相,總攬國政,擬定憲法,征服吐谷渾,屯兵青海,與唐朝戰爭,其家族執掌吐蕃軍政大權凡五十年。

文成公主是唐王朝最後一次以出身無名的"宗室女",假冒皇帝的女兒去國外和親。那以後,和親公主"非帝女"的真實身份不再隱瞞。如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禮的女兒。李守禮的父親是歷史上幾個著名的"太子"之一--章懷太子李賢,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與睿宗之兄,被親母武則天逼令自殺。此次和親,中宗親自送孫女輩的金城公主到始平縣:"帳飲,引群臣及虜使者宴,酒所,帝悲啼噓欷,為赦始平縣,罪死皆免,賜民徭賦一年,改縣為金城,鄉曰鳳池,裏曰愴別。"(《新唐書·吐蕃傳》)再以左衛大將軍楊矩持節送往吐蕃。除了大量陪嫁的錦繒、雜伎諸工,還割了水草豐美的一大塊地:河西九曲,"為公主湯沐"。"湯沐"當然只是一個幌子,公主怎麼會跑到那裏去洗澡。金城公主和親,在唐代應是最為隆重,也是最為賠本的一次。金城公主後來雖促成唐蕃和盟,但只保得一時之太平。而吐蕃得地,"自是虜益張雄,易入寇",打開了日後向唐帝國動輒出兵侵擾、大舉領土擴張的方便之門。其意義,實在不亞於五代時石敬瑭割雲燕十六州與契丹。

玄宗一朝,和親最多,主要對像是唐帝國東北面的兩個小國,--契丹與奚。只有一位宗室女和義公主,嫁給寧遠國王阿悉爛達幹。寧遠原國名大宛,或曰拔汗那、破洛那、沛汗等等,在今日烏孜別克境內,屬邑大小七十余城。阿悉爛達幹這個譯名太不好了,仿佛是說一個"爛仔"。

契丹與奚,在唐與突厥兩個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時叛時服總是難免,所以要不斷地和親。三十年當中,一共有四位公主嫁給契丹王,三位公主嫁給奚王。她們是嫁奚王李大(酉甫)的固安公主,嫁契丹首領李失活的永樂公主,嫁契丹王李鬱于的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的東華公主,嫁奚王李嚕蘇的東光公主,嫁契丹王李懷秀的靜樂公主,嫁奚王李延寵的宜芳公主。七位公主都不是宗親,只是外姓公主,如前面所說,不過是公主的女兒,或王親的外孫女。為什麼以外姓公主相嫁?因為這兩個小國的國王皆已被唐王朝賜姓為李,名義上已是皇室"宗親",自然不好再以宗女妻配。就這樣一種親上加親的關係,結果卻很不美妙。西元745年,唐玄宗把自己的一個外孫女、一個侄甥女嫁給這兩個小國的國王,沒想到才半年,他們就一同把兩位公主給殺了,相約起兵反唐。很多年以後,奚漸漸淪為契丹的附庸,而契丹終於發展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一個大國,在五代及北宋時竟然扮演了一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此是後話。

看來和親公主也並不個個象文成與金城兩位那樣幸運,專門為之築城而居,在異邦活得溫文款款,養尊處優。弄不好小命也得搭進去。另一方面,小國之主敢殺唐朝的公主,預示這個泱泱大國由極盛之中已漸露敗相。果然不久,安史之亂突發,唐帝國不得不請回紇出兵幫助收復長安和洛陽。作為答謝,回紇被允許大燒大搶數日,婦女工匠財物盡情掠走。回紇自此漸生輕蔑之意,予取予索,強要唐朝每年完成大量不平等的貿易額。而唐代最後的幾次和親,幾乎是專對回紇一國了。

既然是在國勢走下坡路、不得不有求於人的前提下開展和親外交,所以對回合親的特點是,皇帝終於拿出了自己的親生女。首先是肅宗的幼女寧國公主,下嫁回紇英武威遠(田比)伽闕可汗。這回也不叫人家"爛仔"了,給送了個這麼威風的名稱。護送公主去回紇的是漢中郡王攝御史大夫李(王禹),他見了可汗,不拜。

可汗問:"見了國君,禮無不拜。"

李(王禹)答:"天子顧可汗有功,以愛女結好。比中國與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寧國乃帝玉女,有德容,萬里來降,應當以天子女婿禮見的是可汗,怎能坐著接受詔書?"

可汗慚,於是起身拜受。第二天,尊公主為可敦(王后)。

這是《唐書》中記載的一則和親小片斷,說明中國怎樣將值得誇耀於世的"禮儀",連同和親外交傳播到"化外之邦",終於以禮儀折服了夷俗。李(王禹)是睿宗長子所生,肅宗的堂兄,精於音樂,可以聽出樂工是躺著吹笛,比"曲有誤,周郎顧"更勝一籌。禮樂在古代是相通的,派他出使回紇,果然扳回了一點臉面。這寧國公主也到底是帝女,有性格。出嫁時肅宗到咸陽給她餞行,反復慰勉,倒是公主流著淚對父皇說:"國方多事,死不恨。"第二年,英武威遠就死了,回紇人要按國俗將公主殉葬,她卻不肯了:"中國人死了丈夫,頂多喪期三年。回紇萬里結婚,本應該嚮慕中國。我不可以殉葬。"回紇人只好作罷。不過她還是割破了臉哭喪,以從當地風俗。不久她回到唐朝,改封蕭國公主,又先後兩次嫁人。

當初隨寧國公主陪嫁到回紇去的,還有一位唐宗室女,回紇人稱之為"少寧國公主",又作"小寧國公主"。她父親是榮王李琬,玄宗的第六子。英武威遠可汗娶了一對堂姐妹,她一個人卻又嫁了父子兩人。英武死後,次子移地健即位為英義建功可汗,再娶小寧國公主,並使生二子。無論如何,為了求助於回紇,唐肅宗竟一反成例,讓親生女兒與兄弟的女兒同時去嫁給一位行將就木的老頭,其迫於無奈的窘態與苦澀,已不是說服其可汗行"子婿之禮"可以掩飾得了的了。

英義建功可汗在他父親娶大小二位寧國公主的同時,跟著娶了一位唐朝大將仆固懷恩之女,也可算作和親外交的一部分。這位將軍之女與唐宗室並無血緣關係,而那時他也只是可漢的次子,後來太子獲罪死,才由他繼承汗位。既當上可汗,將軍之女也就做了可敦。小寧國公主以皇帝的親孫女,反倒位居其下當一名妃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仆固懷恩在平安史之亂中建功殊偉,僅次於中興名將郭子儀,為極少數以外姓封王者之一。他性格剛烈,恨朝中讒言詆毀,竟索性聯絡吐蕃、回紇起兵二十萬反唐,不料舉事不久即暴病身亡。在《新唐書》中,他名列《叛臣傳》之首,但對他多有褒辭,為其被迫反叛開脫。也幸好他女兒為回紇可敦,經兩國交涉,唐王朝竟完全赦免仆固家族。西元769年,代宗更冊封仆固懷恩最小的女兒為崇徽公主,嫁給這位英義建功可汗。

一人娶這麼多唐朝的公主,反而更看不起"天可汗之國"。西元779年,英義建功可汗欲大舉犯唐,為其堂兄頓莫賀達幹勸阻不聽所殺,自立為可汗。這就是武義成功可汗,又稱長壽天親可汗。他不但殺了英義,還將英義與小寧國公主所生二子都殺了。西元787年,德宗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他做可敦,是為鹹安公主。第二年,應其要求,將回紇譯名更改為回鶻。

鹹安公主在回鶻生活了二十一年,直至病逝,創造了歷嫁祖孫三代、兩姓、四位可汗的和親記錄,一舉超過漢公主解憂和隋義成公主。長壽天親可汗死,改嫁其子忠貞可汗;忠貞被其弟毒死,再嫁其幼子奉誠可汗;奉誠死,其相骨咄祿繼任,是為懷信可汗,又嫁懷信。在唐代和親的公主中,可以說她是最為成功的一個,自始至終都在和親,而她本人能保持"鹹安"。鹹安公主時期,回鶻與唐朝打交道減少,改向西方經略,國勢一度達到鼎盛。

西元821年,回鶻保義可汗請婚,唐穆宗許以親妹妹、憲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義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則于同年嫁給保義可汗的兒子、崇德可汗。這是唐代最後一位和親的公主,唐回兩國邊貿自此重新活躍,只是好景不長。一是公主嫁過去才三年,崇德可汗也死了。二是回鶻在戰爭中先敗于吐蕃,西元840年又大敗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盛極一時的回鶻汗國竟然轉瞬崩潰。黠戛斯自認是漢將李陵之後,與李氏唐室本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歸唐,中途為回鶻殘部烏介可汗所劫,企圖奉公主南徙至唐朝邊境重振河山。這時唐帝國見其衰敗若此,便再也不將一度不可一世的回鶻放在眼裏,果斷出兵予以痛擊,搶回公主,一吐咽了將近百年的惡氣。烏介可汗不曾料到和親了這麼多年的岳家,竟會從背後給自己來這麼一刀,倉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後為部下所殺,回鶻亡國,眾部族離散。唐回兩國恩怨,終於了斷。

太和公主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國,悲喜交集,尤其見到宗親故舊,說起國外所經歷的週折、磨難及思鄉之痛,欷噓流涕。唐王朝以極為隆重的禮儀恭候公主來歸,在京百官班迎再拜。並進封為定安長公主,以感謝她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而那些未被遠嫁他鄉執行和親的她的姐姐妹妹們,在京中養尊處優慣了,有七位公主見她回來享有那麼高的榮譽,竟拒不出迎,激起武宗皇帝憤怒,差奪了她們的封絹(公主食俸)以贖罪。

太和公主以後,唐代還有沒有過和親之議?有是有的,只是未能實行。翦伯讚主編《中外歷史年表》(1961年中華書局),記西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為安化長公主,妻南詔王。"這位南詔王,是南詔國第十二世國王隆舜。查《中國歷史大辭典》(2000年上海辭書)"隆舜"條,亦有"中和三年(883),唐以宗室女安化長公主妻之"之句。其實這兩種重要的工具書都說錯了。安化長公主只是許婚,並未成婚。

對南詔和親議由來已久,朝中重臣贊同反對各執一詞,故好幾年未能決。西元880年,鎮守西南邊陲的地方節度使再申和親議,唐僖宗被勸說不過,同意以宗室女為安化長公主許婚。南詔王隆舜見求了多年才有結果,十分高興、慎重,當即派三位宰相前來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親的唐前西川節度使高駢從揚州上書僖宗,說這三人都是南詔重要謀臣,最好將他們毒死,"蠻可圖也"。於是三位南詔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詔又遣使臣來迎公主,還帶來一百多床珍異氈毯進獻。僖宗找了個託詞,說是正為公主準備嫁粧,把他們打發掉了。過了兩年,南詔不屈不撓再遣使來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託,只好約定禮使、副使及婚使,擇日送公主南下和親。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西元883年。《新唐書·南蠻傳》的記載是,"未行,而黃巢平,帝東還,乃歸其使。"最終還是讓他們空手而返。

中國皇帝的謀臣們,總是以蠻夷們不講信義,勸諫君王對他們也不講什麼誠信,甚至可以先下手為強。像僖宗這樣反復無常、將兩國外交嬉同兒戲,在一些人眼裏還成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形象的聰明之舉。隆舜死後,謚號聖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與唐朝修好,唐昭宗不答。這時的南詔王國與大唐帝國,都已走到歷史的盡頭,不復相通。沒幾年,兩國皆亡于內亂。

唐以後的和親外交,大不如以前。只有遼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與西夏國王,陣容還算可觀。宋朝對遼、對夏、對金、對元的邦交,只說"和議",不說"和親",蓋將和與親分開來談。和固然可以和,親則沒法子再親了,宋朝公主沒一個外嫁的。而西夏與金朝在蒙古大軍圍城之時,都曾獻公主以求和,這已經不是婚嫁了。與宋恰恰相反,親固然可以親,和則未必能求到真正的和。

元朝有三位公主嫁給高麗國王,包括世祖忽必烈的一位親生女兒。高麗雖淪為蒙元藩屬,畢竟沒有徹底亡國,還能獨獲元廷如此親睞,實在是一個奇跡。明清兩代中國與北韓的宗藩關係密切,明常向北韓索取美女以充後宮,老了又將她們送還北韓。清末袁世凱出任北韓監國,掌握重兵,平亂禦倭,李熙王朝一次贈給美姬四人,其中一位還是李氏內戚,亦即"宗室出女"。除一人早死,其餘三人分別成為後來貴為民國大總統的袁氏的第二、三、四房如夫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扶持建立偽滿政權,苦心炮製了一次"日滿和親"。這段歷史的有關史料甚多,毋庸贅述。只是我們無妨設想一下,如果日本設史官倣中國式的春秋筆法,將會怎樣撰寫其史書呢:

"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天皇以宗室出女嵯峨浩為公主,嫁滿洲國皇弟愛新覺羅·溥傑。先是,日本關東都護府參將(關東軍高級參謀)坂垣徵四郎大佐以精兵襲驅支那二十萬東北軍,又置前大清國宣統遜帝溥儀于後金故地,複國滿洲,都新京(長春)。溥儀初為執政,後冊封為皇帝,建元康得,臣服於天朝。溥儀無子嗣,以弟溥傑為皇儲,入朝就學于千葉步兵學校。是年,為弟請以和親。天皇許以嵯峨公勝侯爵之孫女浩妻之。浩有德容,習西洋油畫,其祖母為明治天皇國舅中山忠光卿獨女南加子。浩入宮拜別太后,太后深知和親事關日滿親善,多加慰勉,執手囑侍奉滿洲國皇室應一如侍奉天皇,並賜以大正皇后所遺和服衣料。浩感泣叩恩。天皇詔遣關東都護府大都督(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大將為使,滿洲國帝室御用挂吉岡安直中佐為副使,首相、議長及以下文武五百人,會公主婚禮于東京九段軍人會館。溥傑執子婿禮甚恭,天皇聞之大慰。"

TOP

政治聯姻的婚姻是很可憐

每次都是去番邦

嫁的好就算了

嫁不好還不能回故里 口憐啊!

TOP

生在古代的女子, 婚姻大都沒有自主權

常被用來作為條件交換的對象

現代女子真是幸福太多了, 可以自由戀愛, 自己選擇婚姻,

不過遠嫁都是要離鄉背井, 遠離親朋好友,  忍受孤寂,
除非這個人真的值得你這樣做, 不然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反正世界上的男男女女這麼多,

如果你的緣分真的是在海外,
那就另當別論了
 

TOP

可憐的公主們,幸耶,悲耶?

TOP

可憐的公主們根本沒有電視劇上那樣的幸福,大多做了政治的犧牲品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