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 - 李商隱 - 「唐:七律」

「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 - 李商隱 - 「唐:七律」

(無題)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夜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註釋:
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願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無題」作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會結束。
3.淚始乾: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裡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雲鬢:女子多而美的頭髮,這裡比喻青春年華。
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句中的設想:但願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古代有許多無題詩,無題並不是偶然,會造成詩無題有兩種情況:1.失題:因年代久遠而遺失詩題。2.詩有所指而不便闡明題旨。這首無題詩即有所影射,卻不希望造成他人困擾,故作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應作「相見時,難!相別時,難!」象徵有情人無法相會,卻難以割捨與放棄這段處境惡劣的感情。(不能相見卻也無法分手)

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指春風。無力:個人力量太薄弱。殘:受到傷害。喻無力改變這段深厚的感情,卻因個人力量薄弱,無法改變社會現狀。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絲喻思,即內心的思念,這裡比喻思念的長久不斷絕(對你思念一直到死亡才能停止)

曉鏡但愁雲鬢改:曉,早晨/夜,夜晚。但,只是、只有。雲鬢:指頭髮,詩經稱頭髮為「雲髮」,所以雲不是形容頭髮白。改:改變,這裡才是指頭髮白;古人都認為頭髮會變白是因為憂傷過度的關係。這裡說天亮的時候,坐在鏡子前面擔心頭髮變白(但仍改變不了此一事實)

夜吟應覺夜光寒:吟:同「呻」,心情痛苦的時候發出低沉的聲音。應:不解釋為「應該」,而是必定、絕對的意思。覺:發現(張開眼睛看到東西的一種現象)。寒:心靈的痛苦、孤單(悽涼、淒清痛苦程度輕;淒寒的痛苦程度比較重)。指如果對方能夠看到他,必定能發現他每天晚上在淒寒的月光下所承受的痛苦。

蓬山此去無多路:鮑照有「龍駕渡蓬山」之句,蓬山是指神仙的居 所,暗指對方位居高門家庭。意味兩人住所相隔不太遠的距離,但卻無法前去見面。唐代有「神仙府第宰相宅」之語,故推測此句與宰相令狐淘有關。李曾為令狐淘的書伴(伴讀),後因政治立場的關係(牛李兩黨)始令對李產生誤解,故此詩可能指涉兩人友情的誤會。

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王母娘娘身邊的神鳥,職務為信差。殷勤:古作「慇懃」,有兩個意思:一指很誠心,另一義則是很小心,這裡當小心用。探看:查問、瞭解。看:音「ㄎㄢ」,屬於動詞語尾詞,表前字是一個行為(動作),在這裡是無意義的。如:說說看、試試看,都是這種用法。不過看也有作「漸漸地」的意思,如杜甫詩「今春看又過」就是說春天漸漸地過去了。所以,這最後ㄧ句是向對方表示:我傳音信給你的時候,會盡量小心,不帶給你困擾與傷害。

  一般人大概都認為李商隱是多情人,愛情詩也寫的多,連蘇雪林都為此曾經寫過〈李商隱戀愛事跡考〉,不必說,李商隱必為多情人,否則如何寫作流傳千古的好詩呢?但是詩中寫愛情必然指涉愛情嗎?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發現,其實很多詩句都有政治的隱喻存在,只是用男女雙方來表現罷了,很多人以為「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形容的是海枯石爛的愛情,事實上這可是堅定的友情呢!

  而另外一個推翻李商隱極多愛情詩的鐵証是,李商隱曾在〈上翰林蕭侍郎啟〉中說自己「貌如王粲」。王粲是歷史上有名的醜八怪,人家形容他「貌寢」,意思就是看到他就想去睡覺,不想再看到他。這樣的容貌會像潘安ㄧ樣風流韻事連接不斷?我看很難。

  不過醜男就沒有春天嗎?在李商隱的〈柳枝五首〉的序文裡,出現了一個仰慕李商隱才華的唐朝豪放女柳枝,柳枝不愧是現代女性追求幸福的典範,李商隱對他的描述也很深刻生動,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看。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是一位大家,當時與杜牧齊名。不過,若就對後世的影響而言,他是超過了杜牧的。李商隱在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創造性地豐富了詩的抒情藝術。他的詩歌創作,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矇矓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多為七言近體)堪稱典型。詩以“無題”命篇,是李商隱的創造。這類詩作並非成于一時一地,多數描寫愛情,其內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難用一個恰當的題目表現,所以命為“無題”。其中有的可能別有寄寓,也可能有戀愛本事以為依託,雖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考索,但是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以證明確有寄託或確依何事之前,主要應該以詩歌形象所構成的意境為依據,把它們作為一般愛情詩對待,這並不妨礙認識它們的藝術價值。這首《無題》,大家就是把它視為抒寫愛情的名作去欣賞的。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裡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裏,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迴圈,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裡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裡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 ”(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像對方。“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髮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裏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鬱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像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悽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像。想像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像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裡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模倣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於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春蠶到死絲方盡,一枝紅杏出牆來。
生活中~~就是會有一些事~~不論妳喜不喜歡~它就是會發生...
事情並不像白鷺鷥的飛翔~~~那麼的簡單...
女人的心倦了~~~就飛了.....「春蠶吐絲盡,杜鵑啼血歸。」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