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古閩國青銅文明揭秘 (下

古閩國青銅文明揭秘 (下

古閩國青銅文物面世的發端,當從1965年湖北望山沙塚發掘出的「越王劍」說起。這年12月,考古工作人員在被稱作「望山一號」的楚墓棺內發現一柄和古閩國間接相關的被喻為「天下第一劍」的珍貴青銅劍。出土時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


古閩國青銅文物的現世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八閩山水一再把她的胸懷敞開把寶物敞亮,古閩國的青銅遺產,一樁樁一件件開始呈現在世人面前。

古閩國青銅文物面世的發端,當從1965年湖北望山沙塚發掘出的「越王劍」說起。這年12月,考古工作人員在被稱作「望山一號」的楚墓棺內發現一柄和古閩國間接相關的被喻為「天下第一劍」的珍貴青銅劍。出土時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餘層一劃而破。精美絕倫的劍身上刻有兩行8個字鳥篆銘文,經郭沫若、于省吾、唐蘭、容庚、徐中舒、夏鼐、陳夢家、胡厚宜、蘇秉琦、史樹青等當時一大批著名學者兩個多月轟動一時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最終釋讀出來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劍的面世,讓人們不由地想起《越絕書》、《莊子》、《戰國策》對越王劍的傳聞。史傳歐冶子曾在古閩地為越王鑄過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把寶劍,自古相傳這些寶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其身價昂至「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越王劍的出土,讓這些歷史記載從傳聞變成了真實。

杜甫有詩「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既然越王劍是真實的,緊接下來的的疑問是:歐冶子真的在福建的湛盧山鑄過這樣的頂尖國寶嗎?歷史發現就這麼奇巧地一連串串起,越王劍發現十年的1975年,福建省松溪縣鄭墩鎮陳坑村村民劉根生、吳珍鳳到湛盧峰下西側山坡打柴發現了一片荒蕪的場基。經考古工作者勘察發掘,2500年前的歐冶洞、歐冶祠、鑄劍爐、爐坪、淬劍池、磨劍石、炭焦石遺址仍依稀可見。它被證實是春秋時期的冶煉遺址,確證了歐冶子在古閩地的湛盧山建爐鑄劍的傳說有據。再結合唐代僧人在福州冶山歐冶池打撈出的青銅劍,史傳歐冶子鑄劍當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就在福建北部發現湛盧山青銅冶煉遺址的前一年,在福建南部的南安縣大盈村,村民們在一個叫做寨山的地方平整一個地塊修建一個籃球場時,掘到了一個西周貴族的墓葬,得到了戈矛匕首等20多件極具古閩特色的青銅兵器。此後幾乎是不停地,在大田、長汀、武平、光澤、建陽、政和、浦城、武夷山,泉州、莆田、寧德,收穫了大量斧、鋸、錛等青銅兵器,八閩各地,幾乎是青銅兵器遍布。

在青銅兵器大量面世的同時,古閩青銅禮器也開始顯示出她的曠世風流。1978年初冬,福建建甌小橋鎮陽澤村幾個村民在黃窠山茶山揮鋤,鋤出了古閩青銅又一個頂尖級的國寶。陽澤村民挖出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早期大銅鐘,有人把它叫做「鐃」,也有把它叫做「甬鐘」或者叫做「特鐘」。陽澤村民鋤下的這件神器高達76釐米,重達100多公斤,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大最重的銅鐘。這「三最」用專家的話說就是:「小橋『特鐘』,代表著中國銅鐘的源頭。」

民間風傳,在大鐘出土後,後來又有十數件青銅禮器從小橋陽澤村磚瓦場和茶山中被挖出均被村民私賣出境,我們不得其詳。同樣,風聞在越人入閩之初、在漢武遷徙閩越人北上江淮之時,福建民間也曾有大規模盜墓的說法。古往今來八閩地下有多少青銅文物被民間盜掘盜賣,我們也不得其詳。

十年過後的1989年,與陽澤村毗連僅隔五公里的建甌南雅鎮梅村丘坑山上,茶農又在除草時刨出了西周後期的大中小一組編鐘中的兩個,也是國寶級的青銅器。

2007年,古閩青銅最莊重的宴席盛大地擺上來了。2005年開始,在打造越王劍的松溪縣毗連的浦城縣,發現了大批3000年前到10000年間的墓葬窯址。該縣在2005、2006連續兩年斬獲了「中國考古十大發現」後,2007年4月,一個驚天消息由福建省博物院院長楊琮宣布出來:在浦城縣土墩墓中發掘出十餘柄早於越王劍一千年的西周初年青銅寶劍!

這些橫空出世的青銅寶劍,烘托在浦城縣管九村土墩墓出土的70餘件青銅器之上。去年十月浦城西周青銅劍在福建省博物院舉辦的中國國寶文物展上首次亮相,就緊緊攫住了千萬觀眾的目光。

第一流的青銅兵器,加上第一流的青銅禮器,是不是給我們訴說出了古閩青銅鑄造術和青銅鑄造業的輝煌?如果從福州七星井考古發現的商周時期兩塊為青銅錛砍削過的木頭殘片上算起,我們推惴,古閩國從商朝起或應踏上了青銅之路?

揭開古閩青銅文明的面紗

也許人們都以為,古閩國已經一而再地用地下出土的銅鐵一樣的事實推翻了「福建上古蠻荒」的論斷,為自己抒寫了文明史。但是,事情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這麼簡單!因為「古閩蠻荒」和自古把古閩地視為古越地的定論,讓福建出土的青銅文物一律被冠為「古越文明」或「中原文明」。

這些事實很讓人窒息:如武夷山二號船棺何以取下三十年不見結論?是因為它既被看作是「古越人」的遺產,又不相信古閩人有高超的青銅技藝,導致一團亂麻所以無解;又如建甌銅鐘,人們根本不相信「蠻夷的」古閩人能鑄造,所以被解釋為「是中原貴族帶來的」;至於歐冶子,更自古就被認定是古越人,認為他是受越王之命攜越國鑄銅技藝在古閩地上打出劍了;還有更多的學者,畢其力於青銅紋路上尋找古閩青銅受中原的影響;因此,2007年宣布浦城青銅劍時,照例再次被宣布為「越式劍」。總之,所有的青銅文物都和古閩國無關,人們不承認古閩國有這樣的榮光!

當睛天朗日無法天日昭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逆反一下思維,在黑夜裡睜開黑暗的眼睛,用星星點燈,指引我們走出錯綜的叢林小徑,找到來時的路,照亮回家的門?

首先,古閩不屬於古越。當《山海經》記載閩地,當《周禮》記載七閩國時,越尚不見蹤影;越地和越國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有閩之時尚無越,閩族肯定不屬於越族,閩地肯定不屬於越地,閩國也肯定不屬於越國,這是一個簡單的事理。

其次,歐冶子的後裔、福建省資深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中國歐氏學會會長歐潭生指認:《山海經》中「甌(歐)居海中,閩在海中」甌閩並提都是指「閩地」,而古閩時福州一帶因鑄造業發達被稱「東冶」,所以「歐冶子」為古閩人無疑。同時我們對「歐冶子」還作出一系列破譯:從幾代為越王鑄劍、為吳王鑄劍的人名字一概都叫「歐冶子」上看,「歐」 應是代表地名,「冶」代表行業,「子」為春秋以前有身望的男子概稱,所以「歐冶子」 非一人專名,而是一個群體的泛稱,類似於「福建打鐵師傅」的稱謂;為越王鑄劍的第一代「歐師傅」為古閩地鑄造業的代表,因鍛鑄技藝高超為越王遠聘而鑄劍,儘管受聘於鄰國,但歐師傅仍是在古閩地上鑄劍的;正因為古閩地有發達青銅鑄造業的遺留,故越人入閩滅閩以後才承繼了原古閩國的基業迅速發展出發達的鐵器和發達的農業,迄今中國最早的兩處煉鐵遺址,一個在河南登封,另一個即是福州的新店。

撥開這個歷史迷霧,我們頭腦中展現出這樣一幅圖畫:閩台上古曾經是高度文明的古閩國,許多的歐冶子們讓古閩地上爐火通旺,大家各呈絕技,爭相捧出世所罕見的青銅圭臬,也留給了我們今天數不盡的曠世稀珍。破解了這一份神秘,我們為閩文化尋找出了根源,還回了青銅古閩國的真實,我們能不能問一聲:上古青銅時代,或許不是中原改變了古閩地,而是古閩國影響了中原?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49期】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