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2
發新話題

[分享] 紫砂宗師 顧景舟 詳介與名壺欣賞鑑定

本帖已經被作者加入個人空間

紫砂宗師 顧景舟 詳介與名壺欣賞鑑定

紫砂宗師-----顧景舟
1915 年生於江蘇宜興川埠鄉上袁村,顧景舟可以說是歷代紫砂陶藝名家中,名號最多的一位,他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及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治軒。他在壺藝上的成就極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廣。可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比美明代的時大彬。世稱「一代宗師」「壺藝泰斗」。少年即立志於紫砂陶藝創作,從其祖母邵氏學藝,潛心磨練製作技巧,方二十便己身列紫砂名手之林。數十年來飽覽歷代紫砂精品,深入鑽研紫砂陶瓷相關工藝知識,旁涉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等學術。豐富的人文素養加上精練制壺技藝,醞釀出其紫砂創作的獨特藝術風格,而顧景舟對於紫砂陶傳器鑑賞亦有高深獨到的造詣。他的紫砂作品以茗壺為主,年輕時先由方器入手,兼做圓器,隨著其與書畫界的交往,逐漸偏重光素器型的製作,最後是以幾何形壺奠定其個人風格,找到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方向。作品特色是,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形器雄健嚴謹,線條流暢和諧,大雅而深意無窮,散發濃郁的東方藝術特色。他還與名畫家韓美林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張守智教授合作制壺,為砂壺的發展注入現代美學概念。開創紫砂茗壺造型的新意境。

壺藝的形神氣 顧景舟
宜興紫砂壺藝,近幾年出現了新的繁榮。老一輩藝師累有新作問世;秉承著傳統藝技的中年藝人各擅勝場,新一代青年技工迅速成長,砂壺藝苑中群芳爭豔,欣欣向榮。紫砂陶藝出現了史所未有的鼎盛景象。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藝人在創新。 本文就壺藝的創新作簡約的論述。紫砂壺藝的形成,是歷代陶工和民間藝人世代相承的結果,是人們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的過程。丁蜀鎮蠡墅羊角山古窯出土的大量紫砂殘器證明,紫砂陶器遠在宋代已開始燒造。執把注水壺、提梁注水壺等均是源於生活,來自民間,經創造而又用於生活的生活日用品。其造型簡樸,製法粗獷,質堅耐用,裡外不施釉。隨著飲茶品茗風尚的發展與盛行,砂壺從田間勞作的攜水用具而進入庭堂,成為家中飲茶的器皿。一、大彬制壺妙不可思據傳,明正德年間,吳頤山的書僮供春「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試著跟金沙寺僧捏製茶壺。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中嘉譽供春的作品云:「栗色闇闇,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則供春就成為紫砂陶藝史上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大師傅。至明萬曆年間紫砂壺藝術被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推上了新的高峰。其中以時大彬壺藝最為突出。明許次紓在所著《茶疏》中說:「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的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致,妙不可思。」確有獨特的高雅風格,堪稱一代名工。大彬所制茗壺款式甚多,有僧帽、菱花、六方、書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深厚健朴,可謂壺藝之典範。他的工藝技法至今仍值得借鑑和學習。自清以降,清皇朝更把紫砂壺列為貢品。這可從故宮博物院藏康、雍、干御用紫砂器中找到左證。二、藝高技精陳鳴遠其後,以陳鳴遠為代表的制壺高手,吸取自然瓜果、植物之形態,進行寫生、變化、取捨、誇張,充分發揮紫砂泥材質之優良特性,制茗壺及文房雅玩,堆、雕、捏、塑,藝高而技精,獨創一格。吳騫編《陽羨名陶錄》一書中,有「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製作精雅」等記述,可見他已達相當高的水平。其時,宜興砂壺藝術進入宮廷,遠銷海外,故有「海內競求鳴遠碟,宮中豔說大彬壺」之譽。壺藝的創新使「荊南土俗雅尚陶,茗壺奔走天下半」(《陽羨茗壺系》)。與陳鳴遠同時代的名手較多,許龍文、聖思等均可謂一流好手。《茗壺圖錄》一書中,日人奧蘭田藏許龍文制葵花壺一件,「流直把環,通體以秋葵花為式,花瓣參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語」,「許氏巧手,制壺無一不竭盡智力,而茲壺精製尤窮神妙,非他工之可擬論」。南京博物院藏聖思所制之桃杯一件,藝精技巧,堪稱捏型工藝的佳品。文學藝術導師陳曼生壺藝高雅風格之提高,陶刻裝飾起了很大的作用。十九世紀初期,文人雅士日益愛好壺藝。陳曼生、郭頻迦等積極參與壺藝。以書法、繪畫、陶刻來裝飾宜興砂壺。集節古詩詞之佳句,或自撰銘文;或與茶事清趣相聯,綴以書法、繪畫,奏以乃勁的金石刀法,使壺藝與陶刻取得和諧的統一。猶如紅花與綠葉,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砂壺造型千姿百態,可謂彙集器皿造型藝術的寶庫,其間蘊藏著豐富多采的完美器形,彙集著歷代藝人的創作智能,經數百年來的反覆提煉、修改,日臻完善,沿傳至今,雖古猶新,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線雲壺、菱花壺、合菊壺、風捲葵壺、魚化龍壺……,各呈儀態,蘊蓄著紫砂壺藝獨特的風格和內涵的精華。探索壺藝的創新,既要有取捨地繼承傳統的優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東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夠發現在外形下透露出的內在真諦;而這個真諦就是美的本身。一件較為完美的作品,必須自己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一代名家邵大亨以邵大亨的作品為例,大亨為砂壺藝術上的傑出代表。清嘉、道以後百五十餘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據《宜興縣誌》中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一文載說他「善於仿古,每專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摹,得者珍於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又說:「其掇壺、頂、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嘴把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腸嘴,尤古峭,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而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可見其技藝之縝密高超。邵大亨的主要作品如龍頭一捆竹壺、蛋包壺、掇壺、仿鼓壺、魚化龍壺等等,無不精美絕倫。我仿製大亨作品的第一件就是掇壺,作於1936年。我的創作體會是:首先做到形似,其後做到神似,最後有所突破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經仿製邵大亨的作品,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壺藝三要形神氣 通過歷時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不斷總結,我認為壺藝創新要注意三個要素:其一是形,即壺的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於對造型的熟悉深度,取決於自己的精心設計。耍明確地安排製作壺的大的「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體每個部分,嘴、把、口、底、足、蓋、鈕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衝過度,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以後,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 — 形,已經具有了生命。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創作的時候,萬不可僅在平面上探求,而要在起伏上思考。一切生命都是從一個中心迸生出,然後由內到外,滋長發芽,燦然開花。要設想形象(壺)正迎著你,向你突出,向你訴說,向你表達。這種形象具有一種強烈的內在衝動。這樣的藝作就具有了生命,就有了神。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實用工藝美術產品之一,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產品的氣質要美。因為壺藝產品是為生活服務的,這就要求做到美與實用相結合。裝飾生活,適用於生活,既方便實用,又能陶冶性情,從使用中獲得美的感受。這就是氣質上的美,是健康的美,而不是病態的美。藝術的本身就是感情。如果沒有輪廓、線條、體積、比例的學問,沒有基本功紮實而又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完美的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充沛豐富的感情在抒發,在感染著人。在我們看來,線條和塊面不是別的,是內在真實的標誌。我們的目光透過表面一直潛入內心。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 — 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強化藝術的感染力。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紮實的基本技能,豐富的生活積累,嚴格縝密的技巧,要有對泥原料、成型、燒成一系列錯綜複雜的工藝流程的深入瞭解和掌握等等。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知壺與識壺 顧景舟
知壺要領 — 知歷史、知現代、知人基本上介紹紫砂壺目前情況,我喜歡說實話,我們應該說真話、實話,關於所提知壺問題,我個人意見是首先瞭解紫砂歷史,即紫砂工藝歷史。紫砂是優秀民族傳統,從茶文化發展而出,明代起為用品,何謂時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應該研究瞭解。第二個是知現在、瞭解現代,此單指宜興紫砂壺。華夏民族文化代代相傳、師傳徒承。一九四九年海峽兩岸分開了,而我們建廠於一九五四年解放初期,現在兩岸拉近了,即一個台灣海峽的距離,大家都能來,我也能去,可以更進一步瞭解現在,此外我們作品的造型藝術有時代性,不能、將明朝的搬到21世紀來,因為時代車輪往前非往後。我步大家後塵做自己的工作,是盡自己的能力,而透過此次訪問,大家能瞭解有那些作家、風格,以及每一位作家的特長。第三個是知人,何以要知人,這個作者做的壺是雕塑,還是光素,要知「人」的藝術品、藝術道德及聲譽,要從那方面得知呢?不是靠宣傳,真正的藝術品是放在桌面上,群眾來抬轎,民眾最有鑑定的資格。識壺要訣 — 合理、有趣識壺方面,何謂真?假?好?壞?去年我在台灣發表過意見,壺從大眾化到高最層次藝術品,其中分二個層次,一是一般群眾普及層次,一是高文件水平層次。談識壺非一言兩語說得明白,總括地說無非是兩個字,一是「理」,一是「趣」,壺是作出來泡茶的,泡茶拿起來舒不舒服為第一要緊,第二是泡茶葉、衝開水時方不方便,倒起來流暢嗎?用起來舒不舒服,若產生一點點不舒服的地方,那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日用品。適用是理,還包括用完之後,茶葉倒掉方不方便,洗刷方不方便;這都是適用的理,合理嗎?若不合理也無所謂的欣賞,是找麻煩、找不痛快,這個茶壺就不要了,用杯子好了,也就不要欣賞茶壺了,應該選一個適合你們用的壺,這樣就會愈用愈有感情。 第二是趣 — 趣味,就是美,漂不漂亮,喜不喜愛這個造型,你喜歡梅花的、松幹的、鑲銀的,還是喜歡光素的,這要根據個人的欣賞角度。譬如家具,現在的會議室桌子都是用這種,幾十人可以坐在一起,大家都。聽得見、看得見,這是社會的進步。再如明朝家具較簡略些、清朝家具較複雜,所以造型也有它的時代性,過去敦煌的雕塑、石刻、壁畫是歷史遺留下來。 . 按步就班玩出專業與感情我們華夏民族的東西,是我們的東方藝術,那你有多大的素養,就喜愛什麼樣的東西,從外行到內行,從不懂到懂,從玩假的慢慢看到真的,有句普通話說:不是貨比貨,兩張都是畫雞的,一張畫的好,一張畫的不好,可是擺在一起,好的就突出了。 藝術是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壺基本上也是一樣,總結第二個趣 — 趣味,一是合理一是有趣,愈有趣愈愛它,這是你去愛它,和器皿本身去把感情釋放,世人再去愛的。我有個圓的就想要個方的,有個方的就想要雕塑的,這樣就變成收藏家了。

壺藝的繼承與創新 顧景舟
宜興古名陽羨,位於江蘇省南端,與浙江、安徽交界的地帶。東瀕煙光浩渺之太湖,西倚優美的群山,連亙皖南群峰,境內風光秀麗,水陸交通方便,是江南旅遊勝地之一,又是古老的陶瓷產區,享有「陶都」之稱,尤以紫砂陶藝盛譽中外。其質地堅致,色澤古雅,製作精良,造型豐富多姿,又以書畫陶刻裝飾見長,形成了獨特的陶藝風格。隨著飲茶品茗風尚的盛行而不斷發展的紫砂壺藝是其傑出的代表,紫砂壺的設計、製作,是利用原材料的特有性能,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近千年的生產歷史,幾十代藝人的創造,使壺藝日益演進,依靠著科學合理的泥片鑲接手工成型的工藝,使紫砂壺的造型呈現了現在那樣百花齊放、爭妍鬥豔的景象。由於人們對壺藝的欣賞和追求,也由於紫砂壺本身在實用功能之外,還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在品茶的同時陶冶心神,是一種精神上美的享受,所以促使壺藝漫步文化生活的範疇,並越來越得到人們的珍視。同時,對於作為人們文化生活一部分的紫砂壺藝的繼承和發揚,就成為每個從事紫砂事業者的職責,也是許多陶藝愛好者非常關注的問題,為此本文僅對紫砂壺藝的創新談些膚淺的體會,希望所有的壺藝愛好容共同來灌溉、撫育這枝花朵,使它開得更加美好。源於生活來自民間紫砂壺藝的形成,是歷代陶工和民間藝人世代相承的結果,遠在宋代已開始燒造,鼎蜀鎮蠡墅羊角山古窯出土的大量早期紫砂殘器,有執把注水壺和提梁注水壺,都是當時民間的生活日用品其造型簡樸,製法粗獷,質堅耐用,內外不施釉,是現代壺藝之雛形。延至明代,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一書創始篇中記述金沙寺僧和供春,因此這兩個人便成了最早被歷史記載下來的民間藝人。供春是明正德年間吳頤山的書憧,「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也試著捏製茶壺。書中曾嘉譽供春的作品云:「栗色闇闇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又明萬曆年間的制壺三大妙手,實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其中以時大彬壺藝較為突出。明許次紓《茶疏》中說:「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大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的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栗,妙不可思。」從其傳器和後人複製的作品分析,的確具有他獨特的高雅風格,堪稱一代名工。所制:古壺形式甚多,有僧帽、菱花、六方、書扁、瓜棱、八角等式,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渾厚健朴可謂砂藝之典模,他的技法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清代康、雍、干年間以陳鳴遠為代表的制壺高手,善制茗壺及文房雅玩,以擅長堆雕捏塑,汲取自然瓜果植物之形態,進行寫生變化取捨誇張,發揮紫砂材質之優越,藝高技精,別具一格。主要作品有梅干、番瓜、包袱壺等等。吳騫著《陽羨名陶錄》一書中,有「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天雞一壺「,「製作精雅」等記述,可見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當時的宜興壺已進入宮廷使用和遠銷海外,故有「海內競求鳴遠碟,宮中豔說大彬壺」之譽。與陳鳴遠同時代的名手較多;《茗壺圖錄》一書中日人奧蘭田藏許龍文制葵花壺一柄,「流直把環,通體以秋葵花為式,千瓣參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語」。又「許氏巧手,每壺無一不竭盡智力,而茲壺精製尤窮神妙,非他工之擬可論」。另一件作品是南京博物院藏項思所制之桃杯,也是藝精技巧,堪稱捏塑工藝的佳品。十九世紀初期,壺藝受當時文化人的影響,日益明顯。有陳曼生等的參與,以書畫陶刻裝飾的作品日漸增多。由他們親自設計,楊彭年等人製作茗壺,或集節古詩詞之佳句,或自撰鉻文,或與茶事清趣相互貼切,更綴以書法繪畫,奏以遒勁的金石刀法,使壺藝形、神、意三者融匯一體,進一步提高砂壺的高雅藝術風格。清代嘉道年間,傑出的藝人要數邵大亨。據《宜興縣誌》記載,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一文,說他善於仿古:「每博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摹,得者珍於拱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又說:「其掇壺,頂、項及腹,骨肉亨勻,雅俗共賞;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嘴把胥屈自然,若生成者,截腸嘴、尤古峭,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而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可見技藝之緻密高超。邵大亨的主要作品龍頭一捆竹壺、蛋包壺、掇壺、仿鼓壺、魚化龍壺等等,無不精雅絕倫。 以上所述,為歷代主要藝人之一部分風格,值得我們現代壺藝 繼承和發揚。繼承傳統探索創新在傳統的紫砂壺藝造型寶庫中,蘊藏著豐富多彩各類完美的器形,彙集著歷代藝人的創作智能。經過數百年來人類社會在文化藝術上的演進,很多器形,不斷反覆提煉修改,日臻完善,雖古猶新。光貨類型的掇球壺、仿鼓壺、漢扁壺、線雲壺等。筋紋類型的葵花、合菊、風捲葵、魚化龍等式,都各有儀態,縱使與時俱增,也是茶事上的優美佳器。如此優良壺類造型,孕蓄著紫砂壺藝獨特的風格和內涵的精華,供我們去汲取素養,使我們在審美器形構造中,由點、線、面組成的主體與附件嘴、把、口、底、足、蓋、的子等配置關係比例恰當,以及結構上的緩衝過渡,明暗面的技法處理,空間和實體形成的虛實對比,都是值得悉心研究的原理。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優良傳統,取其精華,以充實自己的設計構思,始能創作出更新的作品。一件較完好的作品,必須使器皿自己能夠抒發藝術語言,給人油然而生一定的藝術感受。具體反映在以下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形象,即物體本身的形狀式樣,展視給人們的視覺印象。二是神態,即通過形象表達散發出的情趣。三是氣質,即器皿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能使這三者融會貫通,方可稱為佳作,這誠然不是容易的事。首先是精心的設計構思,胸有成竹,並從精選泥料開始,高度熟練,嚴格縝密的製作技巧。更須經過高溫火候的科學考驗,這些錯綜複雜的工藝流程,都必須因時制宜地順應著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施行。其次器物造型,應該突出個性。俊俏剛柔,纖麗厚拙,高矮得體。裝飾協調,錦上添花,相得益彰。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才顯出有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用功能是紫砂壺設計的基本要求,如壺體容量、壺嘴出水通暢、把手之端拿省力舒適等,都需要仔細研究,否則失去實用功能而只能作陳設欣賞的裝飾品。探索壺藝之創新,既要有取捨地保持傳統基礎上的優良特色,又要能吸收其它姐妹藝術中可以借鑑的東西。如古代的青銅、玉器、石刻、磚雕、現代工藝美術和建築藝術,都能有生息相通之處,用立體構成的方法和人體功學的要求來研究紫砂壺的造型,同樣能找到開拓壺藝的新途徑。但是,要使紫砂壺的造型真正具有藝術生命,應該切切實實地從形象、神態、氣質這三方面去探索追求,讓造型本身的藝術語言來抒發自己的情感。陶人繼起壺藝無窮現代紫砂壺藝,出現了新的繁榮。以現有幾位老工藝師為師承的一代名手,各擅勝場,各有特色。三十多名中年藝人,秉承著正統的藝技,在砂壺藝苑中群芳爭豔。一大批青年技工正在迅速地成長,呈現一派可喜的景象。目前,宜興紫砂工藝廠已經發展成為相當規模的專業工廠,建廠以來已生產各式壺類近千種。尤其在近幾年中,每年都有新款式紫砂壺進入市場。在工廠陳列室的展品中,有明清以來的傳器和近代已故藝人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根等所制的各式名壺,但陳列品絕大部分是中青年藝師的作品。它們集中地反映了當代壺藝的特色、新中求精,千姿百態,琳瑯滿目,引人入勝,體現了紫砂陶藝的春天。

顧景周鑑定紫砂器記錄
1.鑑別紫砂器第一要瞭解藝人的手法,一個人有一個手法。經常真品與假品對照。第二看泥色。第三看圖案,仿古的東西一般一件東西一個圖章款。
2.明代紫砂壺上無圖章款,都是刻自己的名字。
3.清代早期壺流裡的眼都是一個大眼。幾個細密的眼在時代上就晚了。就與民間使用茶葉泡茶有關係。
4.乾隆紫砂壺器表紋飾微微凸起,是將調好的泥漿用筆慢慢堆畫出來的。泥漿必需研得與墨一樣細膩,然後用毛筆畫,不足的地方再加加工。
5.陳鳴遠生於康熙死於乾隆,在技術上是個了不起的人。
6.紫砂包金漆的東西是在乾隆以後出現的。
7.加彩凸雕瓜果紫砂壺為乾隆時期的風格。
8.紫砂胎描金漆竹節式壺,為太平天國時期的。
9.紫砂器製作的原料是埋在岩層下面的泥土,有泥中之泥的說法。紫砂比例的多少決定胎色。
10.20—30年代時顧先生等人在上海做過一批仿紫砂,都不落款。
11.南京、揚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壺真品,是出土的,它們的風格和泥色都相同,可看出明代紫砂壺的氣魄大,胎泥粗。
12.清道光「行有恆堂」款紫砂梅花詩句壺,為假品。此壺底款「蔣貞祥造」,蔣貞祥是晚清光緒人,與道光「行有恆堂」款年代不符。
13.看了許多陳曼生刻詩的壺,底款多數篆「阿曼陀室」,沒有寫過「陳曼生制」,這點應注意。
14.古代人作壺的款時,字頭對頭流,字尾對著柄。
15.「宣統元年正月元日」款的紫砂壺,壺柄尾部分別有「大生」「裕林」「迪恩」「東溪」「壽珍」等名款。這些人都是光緒時人。大生和迪恩是兄弟關係,姓范,一家人都作壺。
16.嘉慶四年款紅砂小壺為真品。
17.「松鶴軒」款紫砂壺,為民國時期作品。「松鶴軒」是上海一個鋪子的名稱。此壺刻字人叫「若水」,號叫姚壽銓。
18.「黃玉麟」款紫砂樹根式壺是真品,為晚清同治光緒時的。
19.「陽羨邵友蘭制」款帶屜詩句紫砂壺,是真品,清道光年的。邵友蘭是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
20.「邵元祥」款紫砂大扁壺。邵元祥是明末清初人。此壺是造型碩大,胎泥粗,具有明代風格。但壺身文字為後刻。「適園主人」是誰不清楚。
21.「楊彭年」款描金山水紫砂壺。楊彭年是嘉慶、道光時人。此壺為真品,泥色較標準,胎泥及做的工藝,都具有楊彭年制壺的風格。
22.「志遠」款陰陽文紫砂扁方壺。清道光真品。壺底有「茶熟香溫」款。
23.「國良」紫砂提梁式過。晚清時作品。國良原名為俞國良,1938年歿。死時60多歲。
24.「邵亮生」款紫砂小扁壺,邵亮生是晚清人。
25.「笨岩」款紫砂扁壺,是清同治作品。
26.「味泉」款黑砂竹節式壺,清嘉慶作品。
27.「赦記」款紫砂雷紋螭紐壺,作者是邵權衡,清同治時人。他曾孫現在還在宜興紫砂廠裡工作。
28.「冰心道人」款紫砂刻詩壺。「冰心道人」可能是程壽珍,為清同治時生民國二十幾年歿。
29.「康熙年造」款黑砂銅提梁壺,清光緒作品。這類壺宜興燒好後,到煙台去燒黑。
30.「康熙辛卯年制」款紫砂扁壺,壺蓋裡有「宜興紫砂包用」章,「包用」章的出現到清晚期了。
31.「宣統元年」款米色砂小壺,壺柄有「寶鱗」二字,是宣統時工匠姓宗。
32.王南林是清乾隆時藝人,給宮廷裡做過御器。
33.「項聖思」款紫砂佛手式杯,「聖思」款紫砂梅花式杯,均為假品。聖思何時人不詳。南京博物院有件聖思款桃杯,很精緻。
34.「史寶豐造」紫砂堆花小方花盆。是嘉慶、道光時作品。
35.紫砂掛釉器皿從乾隆時開始的。共燒二次,先燒胎,要1000多度。器裡掛白釉的東西,掛釉後再燒700多度。
36.清乾隆紫砂畫彩山水大筆筒,為典型乾隆作品。底部為避免磨傷,刷一層黑漆。乾隆紫砂筆筒有的器表開小紋片,其原因是原來的胎色不理想,在紫砂胎干後又刷上一層稀的細泥的緣故。

TOP

藏六抽角茶組(六頭)


高:9公分 寬:18.3公分 壺身略成扁圓狀,由鈕、蓋、口、身以至圈足皆貫以六棱,線條明析工整,轉折合度,筋囊飽滿圓潤,圓中見方、方中寓圓。此壺成型難度高,造型挺拔有力,做工嚴謹。
底印:得一日閒為我福

[ 本帖最後由 LKK 於 2008-8-18 17:47 編輯 ]

TOP

菱花茶組(三頭)


高:8公分 寬:17.5公分 采六瓣菱花式造型,橋形蓋鈕與口、身、圈足協調統一成一隻六方菱花,筋囊向口收縮與蓋上菱花紋路緊密吻合,毫釐不差。底微內凹。整體製作精細規整,線條簡潔流暢,色呈赭紅溫潤雅緻,可稱佳品。

蓋印:顧景舟

TOP

瓜梨壺


高:11.2公分 寬:15.3公分 瓜梨成壺,以蒂為的生動巧妙,壺身為瓜結實豐美,而不流於肥碩,有型有款。渾不似多數以瓜果肖型的作品務求飽滿欲破為美,此壺做來令人神清氣爽。

底印:自怡軒

TOP

均玉壺


高:9公分 寬:18.5公分 壺身做圓角方柱體。圓口,短坡頸,小圈足,橋形蓋鈕塑來大有古意。無論整體或局部造型皆可見方中寓圓之意,有如天地方圓,和協統一。

底印:顧景舟

TOP


高:9公分 寬:17.5公分 壺以竹為題材,誇張變化成形,壺身塑成主幹,竹節簡潔有致,中正沉穩。流、把化為新抽嫩枝,動勢內醞,生動有力。蓋上堆塑屈曲的竹枝為橋形鈕,鈕下貼塑竹葉紋飾。

底印:曼晞陶藝

TOP

供春壺


高:10.5公分 寬:12公分 壺形仿知名的「供春壺」,即取老樹癭為形,樹皮斑駁滿身,紋理繚繞,以瓜蒂形為蓋。泥色黃褐,樸質古拙,壺身輕巧端握舒適,出水流暢。化老醜樹癭為壺,大有返璞歸真之意境。
底印:景舟手制
蓋印:壺叟

TOP

高虛扁壺


高:8.5公分 寬:17.2公分 壺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圓扁葫蘆,長流的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精實有神,不致扁塌。流、的、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
底印:陶壺外史
蓋印:顧景舟·生於乙卯

TOP

秦權壺


高:12公分 寬:16.8公分 壺形似鐘穩重沉著。蓋與壺身渾成一體,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把則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惇厚,古雅大方。
底印:景舟制陶
蓋印:顧景洲 註:秦權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後的稱砣。

TOP

座有蘭言壺


高:8.3公分 寬:17.5公分 壺體呈扁腹狀,直口,短頸,管狀流,配環形把。弧狀蓋,乳釘形蓋的中有小孔,底內凹,朱泥色華而不膩。渾圓雅緻,有大家風範。一側刻有「座有蘭言]。

底印:足吾所好習而老焉

TOP

 14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