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競走之簡介

競走之簡介

競  走

  競走起源於英國。據記載,1867年,英國就舉辦了第一次競走比賽。
  
  1870年,英國的托馬斯在倫敦以2°47:55創造了第一個20英里場地競走之世界紀錄。1880年代時,先後舉辦競走比賽的國家計有: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典等四國。1893年,舉行了從德國柏林到奧地利維也納,長達578公里的競走比賽。
  
  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開始設競走項目:男子3500公尺和10英里兩比賽項目,英國選手喬治、拉爾納個人奪得兩枚金牌。l912年,第五屆斯德歌爾摩奧運會中,設立10公里兢走比賽,加拿大選手喬、古爾丁以46分18秒4的成績榮獲冠軍。
  
  1932年,第十屆洛杉磯奧運會,首次設立50公里競走比賽,英國選手托塔爾(T.Green)以4小時50分l0秒的成績獲得金牌。此後一直舉行到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結束,共舉辦了9次比賽;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未舉行50公里項目。
  
  1956年,第十六屆墨爾缽奧運會起,又將男子20公里競走列為奧運會正式競賽項目,冠軍為蘇聯史匹林(L.Spirin)獲得,成績為1時31分27.4秒。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又恢復50公里競走項目,20公里和50公里兩項競走項目為奧運會正式男子競賽項目。

  女子競走比賽時間不長。1980年,國際田徑總會正式將女子競走列為世界性比賽項目。現在,歐洲田徑錦標賽、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世界田徑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重大國際比賽中,都設有女子競走比賽。

  1989年亞洲田徑錦標賽中,首次列10公里競走比賽,冠軍為中國大陸陳躍玲,成績為48:59.68;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第二次列10公里競走為正式比賽項目,冠軍為中國大陸陳躍玲,成績為44:47.00。

  1992年奧運會女子10公里競走也將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競走
  競走是在普通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的動作結構相同,都是由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交替反復進行。但競走有它的特點,骨盆前后轉動大,腰部有一定的扭動,兩臂積極擺動,腳著地時腿充分伸直,步幅大,頻率高,前進速度快。
  練習競走能發展腿部肌肉的力量及髖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提高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培養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競走技朮的基本要求:
  1、步幅自然、寬大、頻率快、身體重心軌跡波動小,移動速度快,實效性高。
  2、動作自然、協調、節奏感強、輕松省力、經濟性好。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時約五公里左右,而競走的速度則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競走規則要求,支撐腿必須伸直,從單腳支撐過渡到雙腳支撐,在擺動腿的腳跟接觸地面前,后蹬腿的腳尖不得離開地面,這樣就能保証用雙腳支撐,不會出現騰空現象,這是走和跑的根本區別。
  競走的速度取決于步頻和步長。普通走每分鐘約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競走可達一百八十到二百步,優秀的競走運動員每分鐘超過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長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競走的步長可達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運動員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普通走,每步一般需要0.50─0.55秒,而競走每步只需要0.27─0.32秒,甚至還要少一些。因此,這就加大了肌肉緊張和放松交替工作的困難程度,需要在訓練中很好地解決。
  步長和步頻是相互制約的。加大步長相對地會影響步頻,加快步頻也會影響步長。一般應保証一定步長的前提下提高步頻。過分加大步長,會給有關肌肉加重負擔和增加緊張程度,過多消耗體力,容易引起疲勞,而且也不利于步頻的加快。加快步頻是依靠腿部肌肉的力量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其潛在力是比較大的。
  競走的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是不一樣的,單腳支撐要比雙腳支撐時間長得多。要想加快競走速度,必須縮短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的時間,但縮短雙腳支撐時間是主要的,而縮短單腳支撐時間其效果是不明顯的。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