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美軍的衛勤支援準備工作

美軍的衛勤支援準備工作

所謂衛勤支援,其目的就是要把傷病對部隊戰備、戰鬥力和士氣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在戰場上能否盡快的對傷員進行首次處理(根據美軍的統計,大部分重傷員,如果在受傷10分鐘以內能夠得到第一次處理,都可以存活下來),能否盡快的將傷員從戰場後送,能否使傷病員迅速歸隊,以及能否把染病率和死亡率減少到最低限度(這點對美國十分重要,因為按照美軍的計算方法,在戰場上重傷,而後死在醫院裡的士兵是不被計算入“戰鬥死亡”這一概念的,而“戰鬥死亡”人員的數量又會對美國國內民眾對戰爭的態度產生重大影響)等等,尤其是從一級衛勤支援點至二級衛勤支援點之間的運輸和急救(按照美軍的模式,衛勤工作分五級進行,其中一級是前線具體戰鬥部隊中的衛生兵和建製衛生隊,他們的重點工作是採取緊急救生措施,以便穩定傷病員的情況,並把他們轉送到下一級醫療機構,二級是師或軍的醫療機構,他們部署在後方支援區中,負責對傷員進行更為周密的檢查,並根據傷情和身體狀況決定是進一步救治還是迅速後送),決定了大多數重傷員的生死。為了滿足衛勤準備的需要,美軍不僅要在當地建立野戰醫院,還要在本土和歐洲擴大其所屬醫院的支援能力,並征用屬於榮民事物部和地方醫院的床位。
 在上次波斯灣戰爭中,美軍中央總部在8月1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後13天,下轄的床位還只有450張(其中還由350張是地主國提供的),而到了9月15日,就增加至2750張,以後逐月遞增,分別為10月15日2960張,11月15日3910張,12月15日4310張,1月15日7210張,2月15日18530張,是最初的41.2倍。1月份激增的67.3%的床位數─美軍在12月之前的床位數,可以說是供當地駐紮的數十萬部隊平時使用的,而在美軍準備發動打擊之前,床位數也隨之發生了激增。
   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成為了美軍可能發動打擊的一個徵候,因為按照美國人的邏輯,在沒有打擊任務的時候,維持過多的床位是無必要的,一旦床位數突然增加,只能說明將要到來的行動對此有所需要。
   此外,在發動戰爭前,美軍還必須要對發生生物戰劑及化學武器襲擊事件做好準備,首先要對士兵進行相關訓練,還要準備相關藥品和器材,由於美軍平時任務中生化武器防護並不常見,故一般都是在臨戰前才進行物資和人員上的準備。
   在1990年8月美軍開始準備戰爭時,連醫療設施本身都沒有集體防護措施,還是在戰爭前緊急生產了一批車載防生化掩蔽部和集體防護掩蔽部。
 衛勤工作需要做的準備還有很多,他們還要確認儲備物資是否“能用”和“夠用”,很多藥品的儲備時間並不長,尤其是一些傳染病疫苗,平時並不儲存,只是在戰爭前才加班生產或從別處調撥,比如五角大樓就要求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提供100萬劑天花疫苗供軍隊使用。血漿的問題也是一樣,上次戰爭中,美軍從美國紅十字會和美國血庫協會簽定了應急供血合約,其中央總部的血漿儲備數量,從9月15日的6353袋(每袋250毫升),增加到了12月15日的9360袋,然後,同樣是出現了一個激增,至1月15日,增加至20379袋,2月15日,已經達到了36496袋,可以說,靠著這些煩瑣而具體的工作,才保證了美軍在上次戰爭中的低傷亡率,特別是低死亡率。
   美軍就是在上次波斯灣戰爭之後,才開始相信所謂“零死亡戰爭”的確有可能實現,並在科索沃空襲中幾乎達成了這一神話(根據美軍的統計,在科索沃戰爭中,只有前面提到的“非戰鬥死亡”人員,而無“戰鬥死亡”人員。)。其傷員的低死亡率在阿富汗戰爭中也可見一斑。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多次戰鬥中,傷亡比率都是10~20︰1,而傳統上一般都是5︰1左右,美軍個人防護的加強,戰場救護水準的提升的確是功不可沒,只要天氣允許,當地敵人防空力量又不強,美軍總能在出現傷員後,迅速用直升機將傷員後送。
   最近10年中美軍傷亡較大的一次行動──索馬利亞維和行動中,之所以出現了16人之多的死亡人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地武裝的對空火力使美軍直升機無法前去接運及後送傷員,使部分本可能挽回生命的重傷員最終不治(這在好萊塢電影《黑鷹墜落》中也有所表現。

TOP

做事講方法    處事有步驟   規劃有順序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