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周易全解》周振甫著



節(卦六十)

——倡導節儉和守禮節

  【原文】

  (兌下坎上)節(1):亨。苦節(2),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凶。

  六三:不節若(3),則嗟若(4)。無咎。

  六四:安節(5),亨。

  九五:甘節(6),吉。往有尚(7)。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註釋】

  (1)節是本卦的標題。節的意思是節制、節儉和禮節。全卦的內容講禮節和節約。標題的「節」字與內容有關,又是卦中的多見詞。

  (2)苦節:意思是以節製為苦事。

  (3)若;句尾的助詞,沒有實際意義。

  (4)嗟:感慨,嘆息。

  (5)安節:意思是安於節儉的生活。

  (6)甘節:意思是以節製為樂事。

  (7)尚:資助,幫助。

  【譯文】

  節卦:亨通。以節制守禮為苦事,吉凶不可佔問。

  初九:在家室內不出門,沒有災禍。

  九二:在庭院內不出門,凶險。

  六三:不知節儉守禮,就會後悔嘆息。知道就沒有災禍。

  六四:安於節制守禮的生活,亨通。

  九五:以節制守禮為樂事,吉利。出行會得到幫助。

  上六:以節制守禮為苦事,佔得凶兆,悔恨不已。

  【讀解】

  節儉和遵守禮節是人們的行為準則。一個社會沒有禮節,猶如球場上的比賽沒有規則,將會亂套。據說,周公曾經制「禮」,就是為了使社會生活有所規範,使人們行為有度。又據說,春秋時代的孔子對周禮十分嚮往,主張『克己復禮」,表明他對以禮治國的重視。

  中國曆來被稱做「禮儀之邦」,大概便是指的始自周代的尊禮傳統。後來孔子的學說佔了上風,他所推行的仁、義、禮、知、信也就成了歷代治國者奉行的教條,或叫做「禮教」。

  遵守禮節沒有什麼不好,可以算作是有教養的文明表現。節制克儉也沒有什麼不好,它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頭腦,懂得應當珍惜什麼。這些美德,應當成為社會全體成員信奉和遵守的準則,尤其是統治集團的成員,更應成為表率。這不僅是因為他們代表著國家的形象,而且也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可以使人頭腦膨脹的權力。


                    爻象圖

蓄水成塘之象 勤檢克己之意(斬將封神,上吉卦)
卦辭:時來運轉喜氣生,登臺封神姜太公。到此諸神皆退位,縱然有禍不成兇。
推斷:月令高強,聲名大楊,走失有信,官事不妨。
大象:澤為池沼,坎水在上,喻蓄積及約束水份不使流失,但水位過高,則成氾濫。
運勢:有志不能伸,諸事必須節制,不宜過份,更要戒酒色。
愛情:男女正常交往則吉利,相反則兇。
疾病:注意泌尿及消化系病變,宜速就醫。
失物:不能尋回。 訴訟:局勢僵持不下,宜讓則訟可解。


解文
《節卦》象徵節制:節制可致亨通;但過分的節制也不可以的,應當持正、適中。《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象辭》說:《澤卦》的卦像是兌(澤)下坎(水)上為澤上有水之表象,象徵以堤防來節制。水在澤中,一旦滿了就溢出來,而堤防本身就是用來節制水的盈虛的。君子應當傚法《節卦》的義理,制定典章制度和必要的禮儀法度來作為行事的準則,以此來節制人們的行為。

初九,不邁出庭院,沒有危害。《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象辭》說:「不邁出庭院」,說明知曉通則當行,阻則當止的道理。

九二,因過分節制而不跨出門庭,會有兇險。《象》曰:「不出門庭」,失時極也。《象辭》說:「因過分節制而不跨出門庭」,因此失去了適中、妥當的時機。

六三,雖不能節制,但能嗟嘆自悔,則沒有禍患。《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象辭》說:「雖然不能節制,但能嗟嘆自悔」,這樣的話,又有誰能給它造成禍患呢?

六四,能安然實行節制,故而亨通。《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象辭》說:「能安然實行節制,故而亨通」,說明謹守柔順尊上之道。

九五,能適度節制從而讓人感到美而適中,是吉祥的;前行一定會受到褒獎。《象》曰:甘節之吉,位居中也。《象辭》說:「能適度節制從而讓人感到美而適中,是吉祥的」,這是由於居位中正的緣故。

上六,因節制過分,則會感到苦澀;而且會發生兇險,如果能對過分節制感到懊悔,則兇險有可能消失。《象》曰:「苦節貞兇」,其道窮也。《象辭》說:「因節制過分,則會感到苦澀,而且會發生兇險」,因為過分節制必然導致末路窮途。


卦爻辭註解
《節》卦:通順,將節檢視為苦事是不可去佔問的。

倒數第一陽爻:(以有節度為苦),不出家門,無害。

倒數第二陽爻:不出 門,(會得罪 內鄰居),兇。

倒數第三陰爻:不守節度,就嗟嘆;守節度,無過錯。

倒數第四陰爻:安心守節度,通順。

倒數第五陽爻:甘心守節度,吉,做下去有賞。

最上陰爻:以守參度為芳,佔問是兇,守節度,悔恨沒有了。

        
卦辭詩
水澤節

水入澤中須節制

恰如其分自暢通

過度苦節終無益

執意強求事反兇

TOP



中孚(卦六十一)

——久已遠去的儀式

  【原文】

  (兌下巽上)中孚(1):豚魚吉(2)。利涉大川。利貞。初九:虞(3),吉。有它不燕(4)。九二:鶴鳴在陰(5),其子和之。我有好爵(6),吾與爾靡之(7)。六三:得敵(8),或鼓或罷(9),或泣或歌。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九五:有爭攣如(10)。無咎。上九:翰音登於天(11)。貞凶。

  【註釋】

  (1)中孚是本卦的標題。中爭的意思是心中誠信。全卦的內容是講禮儀。標題與內容有關。

  (2)豚魚:小豬和魚。這兩樣東西是獻祭和行禮時常用的物品。

  (3)虞:喪禮,葬禮。

  (4)它:意外事故。燕;用作「宴」,指宴飲之禮。

  (5)陰;用作「蔭」,意思是樹上蔭蔽的地方。

  (6)爵:古代酒器,即酒杯,這裡代指酒。

  (7)靡:共享,同享。

  (8)得敵:克敵,戰勝敵人。

  (9)鼓:擊鼓追擊敵人。罷;停戰,收兵。

  (10)攣如:捆得緊緊的樣子。

  (11)翰音:雞,這裡指用雞祭天。

  【譯文】

  中孚卦:行禮時獻上小豬和魚,吉利。有利於渡過大江大河。吉利的佔問。初九:行喪禮,吉利。如有變故,就不行燕禮。九二:鶴在樹蔭中鳴叫,幼鶴應聲附和。我有美酒,與你同享。六三:戰勝了敵人,有的乘勝追擊,有的凱旋收兵,有的高興流淚,有的放聲歌唱。六四:月近十五的時候,馬匹丟失了。結果沒有災禍。九五:抓到俘虜,緊緊捆住。沒有災禍。上九:用雞祭祖上天。佔問得凶兆。

  【讀解】

  這一卦專講禮儀,以內心虔誠為中心,依次講了喪禮、宴禮、軍禮和祭禮。雖然這些還不是全部禮義,但可見周代禮儀繁多複雜之一斑。不妨說,古人的生活方式是普遍儀式化了的,各種禮儀都為某一特殊目的而設,禮儀活動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面上看,禮儀奢華繁瑣,但在更深層次上,它是二種人類尋求意義的活動。這道理很顯豁,因為人不僅在物質的、肉體的層面上存在,同時也通過語言、儀式、藝術、宗教而在詩意的意義層面上存在。現代人似乎免去了眾多『繁文褥節」,但現代人所失去的比「繁文得節」要多得多。他離物質越近,寓意義就越遠;他離肉體越近,離想像和詩意也就越遠。他已經赤裸得如同走肉行尸,並且被閹割了。

  不難想像,通過神聖隆重莊嚴肅穆的禮儀,我們的心靈將被提高到怎樣的高度,我們的精神將得到怎樣的淨化和昇華。遺憾的是,這離我們已越來越遠。


                    爻象圖

鶴鳴子和之象 以誠待人之意(販賣豬羊,下下卦)
卦辭:此卦佔之運氣歹,如同太公做買賣。販豬羊快販牛遲,豬羊齊販斷了宰。
推斷:佔名不利,佔利不全,疾病不癒,做事更難。
大象:中孚為誠信意,風吹在澤水之上,澤水必相應而起波浪,為共鳴之象。
運勢:凡事以「誠」待人,以「信」處事則諸事皆吉,心存邪念則兇。
愛情:雙方能以誠相待,良緣可定。
疾病:金木交戰之象,士妥井啁理,注意胸腹脾胃。
失物:可失而 得,但需要一段時間。
訴訟:為突發事件,宜把握第一時間處理,遲則反兇。


解文
《中孚卦》象徵誠信:誠信施及到愚鈍無知的小豬小魚身上,從而感化了它們,因此獲得吉祥,利於涉越大河大川,利於堅守中正之道。《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象辭》說《中孚卦》的卦像是兌(澤)下巽(風)上,為澤上有風,風吹動著澤水之表象,比喻沒有誠信之德施及不到的地方,說明極為誠信;君子應當傚法「中孚」之象,廣施信德,慎重地議論刑法訟獄,寬緩死刑。

初九,能安守誠信,可以獲得吉祥,如果另有他求的話就會得不到安寧。《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象辭》說:《中孚卦》的第一爻位(初九)「能安守誠信,可以獲得吉祥」,是因為其沒有他求的志向沒有改變。

九二,鶴在山的北面鳴叫,它的那些同類們一聲聲地應和著它;我有醇香的酒漿,願與你一同暢飲。《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象辭》說:「鶴的那些同類們一聲聲地應和著它」,說明它們表露出了內心的意願。

六三,面臨強勁的敵人,或者敲起戰鼓發動進攻,或者兵疲將乏而致敗退,或因為懼怕敵人的反擊而哭泣,或由於敵人不加侵害而高興地歌唱。《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象辭》說:「或者敲起戰鼓發動進攻,或者兵疲將乏而致敗退」,均是因為六三爻居位不正的緣故。

六四,月亮將圓而未盈,好馬失掉了匹配,不會有什麼禍害。《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象辭》說:「好馬失掉了匹配」,是指六四爻誠信專一,斷絕與同類之間的交往,而專心事奉君主。

九五,具有誠信之德並以其牽繫天下人心,天下的人也以誠信相和應,所以沒有禍患。《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象辭》說:「具有誠信之德並以其牽繫天下人心」,是指居位中正適當,說明中心誠信這種教化作用可以施及整個邦國。

上九,鳥高飛著,鳴叫聲響徹天空,有可能出現兇險。《象》曰:「翰音登於天」,何可長也!《象辭》說:「鳥高飛著,鳴叫聲響徹天空」,這種聲音虛而不實,聲高於情,怎麼可能長久保持呢?


卦爻辭註解
《中孚》卦:豬和魚,吉利,利於渡大河,有利佔問。

倒數第一陽爻:安居,吉。有意外,不安。

倒數第二陰爻:鳴叫的鶴在樹蔭裡,它的小鶴也鳴叫來應和。找存好的杯酒,我跟你共飲它。

倒數第三陰爻:得到敵人,有的擊鼓,有的疲憊,有的哭泣,有的唱歌。

倒數第四陰爻:過了月半,馬匹跑掉,無害。

倒數第五陽爻:有誠信連貫著,無害。

最上陽爻:雞飛昇上天,(雞不會高飛,高飛會跌死)。佔問兇。

        
卦辭詩
風澤中孚

心誠祭祀自然靈

有肉有魚吉運行

冒險功成創大業

問求得利喜盈盈

TOP



小過(卦六十二)



——開明通達的批評觀

  【原文】

  (艮下震上)小過(1):亨,利貞。可小事(2),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1),不宜上,宜下。大吉。初六:飛鳥以凶(4)。六二:過其祖(5),遇其妣(6)。不及其君(7),遇其臣。無咎。九三;弗過,防之。從戕之(8)。凶。九四:無咎(9),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10)。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11),取彼在穴(12)。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13),凶,是謂災眚。

  【註釋】

  (1)小過是本卦的標題。「過」有經過和責備兩個意思,全卦的內容主要是講對批評的看法。標題的「過」字是卦中的多見詞。由於前面已有「大過卦」,所以這一卦叫「小過」。

  (2)可:有利於。小事:周代祭祀和戰爭是大事,其它都是小事。

  (3)遺:留下。音:鳥的叫聲。

  (4)以:帶來。

  (5)過:責備,批評。祖:祖父。

  (6)遇:禮遇,「過」的反義詞。批(bI):祖母。

  (7)不及:趕不上,有缺點。

  (8)從:用作「縱」,意思是放縱,聽任。戕(qiang):傷害。

  (9)無咎:這裡的意思是沒有過錯。

  (10)勿用:不利於。

  (11)弋(yi):射鳥。

  (12)彼:這裡指代野獸。

  (13)離:用作「羅」,意思是網,指捕鳥的網。

  【譯文】

  小過卦:亨通,吉利的佔問。對小事有利,對大事不利。飛鳥經過,叫聲還留在耳際。對大人不利,對小人有利。大吉大利。初六:飛鳥經過,帶來凶兆。六二:祖父可以批評,祖母可以稱讚。君王也有缺點,臣子也可以誇獎。沒有災禍。九三:不要過分指責,但要防止錯誤發展。倘若放任不管,就是害他。凶險。九四:沒有錯誤,就不要指責,而要誇獎。日後有出錯的危險,一定要防止。不利於佔間長久的吉凶。六五:在我西邊郊野上空,陰云密佈,雨卻沒有下來。王公射鳥,卻在洞穴抓到野獸。上六:對沒有錯的人不表揚,反而批評,像網羅網飛鳥,凶險,這就叫災禍。

  【讀解】

  在討論批評之前,作者就先確立了一個原則界限:祭祀和戰爭這樣的大事不可隨便批評,此外的一切「小事」都可議論,可批評,可表揚。這說明了祭犯和戰爭的神聖。重要的是,在可以批評的範圍年,我們看到作者持的是一種開明的立場,特意指出批評對地位尊貴者(王公貴族,家長官長)不利,對他們皆可批評。同時,批評要及時,恰到好處,注意褒貶的適當運用。

  如果在後來的專制時代,這樣的言論肯定會被看作是「犯上作亂」,不會見容於統治者,說不定作者還會陷入「文字獄」。美國作家房龍曾寫過一本書叫《寬容》,講述西方歷史上統治者對思想、言論自由的不寬容。其中一些情況,在古代中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允許思想自由,更不用說對君王將相王公貴族的過失錯誤評頭品足了。

  只要是人,都有所長有所短,批評褒揚實在大正常了。可是,本來很簡單明白的道理,由於把人劃分出等級,梗越弄越複雜,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這是人類的悲劇,還是歷史的悲劇?寬容說來容易,行來就不那麼容易了。


                    爻象圖

飛鳥遺音之象 陽奉陰違之意(急過獨橋,中平卦)
卦辭:行人路過獨木橋,心內惶恐眼裡跳。爽利保保過得去,慢行一步不安牢。
推斷:求財到手,官事平常,目下不吉,交節自強。
大象:山上有雷,雷聲雖大但被山阻隔,雷聲減弱,即為「小過」。
運勢:諸事不利,宜行小事,不宜做大事,更防因小過失做成驚動,惹來是非爭訟。
愛情:相處有障礙,雖可成功但最終又不和。
疾病:病情有惡化之象,但及時診治則吉,防手足,腸胃之疾。
失物:不能尋回。
訴訟:不宜各走極端,宜多溝通和解。


解文
《小過卦》象徵略為過分:小過之時,可致亨通,但應以正為本,故而利於堅守中正之道;可以去幹一些小事,但不可去涉足一些大事;飛鳥留下悲鳴之時,不應該向上強飛,而應該向下棲息,如此,大為吉祥。《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象辭》說:《小過卦》的卦像是艮(山)下震(雷)上,為山上響雷之表象,雷聲超過了尋常的雷鳴,以此比喻「小有過越」,君子應傚法「小過」之象,在一些尋常小事上能略有過分,如行止時過分恭敬,遇到喪事時過分悲哀,日常用度過分節儉,為的是矯枉過正。

初六,飛鳥向上強飛將會出現兇險。《象》曰:「飛鳥以兇」,不可如何也。《象辭》說:「飛鳥向上強飛將會出現兇險」,是咎由自取,無可奈何。

六二,超過祖父,遇到祖母;但不能擅自越過君位,君臣遇合,一定沒有禍患。《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象辭》說:「不能擅自越過君位」,因為作為臣子是不能超越至尊的。

九三,自恃強盛而不願過分防備,從而將要為人所害,故有兇險。《象》曰:「從或戕之」,兇如何也!《象辭》說:「將要為人所害」,說明面臨的危險是多麼的嚴重啊!

九四,沒有禍患,不過分恃強恃剛就能遇到陰柔;但是主動迎合陰柔會有兇險,因此,務必心存戒惕,不能去施展才用,要永遠守中正之道。《象》曰:「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象辭》說:「不過分恃強恃剛就能遇到陰柔」,因為九四爻以剛居柔位,位置不正;「主動迎合陰柔會有兇險,務必要心存戒惕」,是說若主動迎合陰柔,最終將不可能長久無害。

六五,烏云密佈在天空而不下雨,這些烏云是從城的西邊飄過來的;王公們用細繩系在箭上射取那些藏在穴中的野獸。《象》曰:密雲不雨,已上也。《象辭》說:「烏云密佈在天空而不下雨」,是因為陰氣超過了陽氣,陰陽不合,故而不能化雨。

上六,不能遇合陽剛卻超越了陽剛,無安棲之所的飛鳥遭受射殺之禍,故而兇險,這就叫做災殃禍患。《象》曰:「弗遇過之」,已亢也。《象辭》說:「不能遇合陽剛而超越了陽剛」,是指其過分已達到極點,再危險不過了。


卦爻辭註解
《小過》卦:通順,有利佔問,可以做碎瑣事,不可以做重大的事,雀鳥飛過只留下叫聲迴旋,不宜向上飛,宜下飛,大吉。

倒數第一陰爻:飛鳥鹼來兇兆。

倒數第二陰爻:批評他的祖父,讚揚他的祖母。指出他的君王的不足,讚揚他的臣子。無害。

倒數第三陽爻:沒有錯誤,要防備他犯錯誤,放縱他,或許害了他。兇。

倒數第四陽爻:無害。沒有錯誤,表揚他;日後有犯錯誤的危險,一定要告誡。佔問不是永遠好的。

倒數第五陰爻:自從我到了西郊,烏云密佈,沒有下雨。公射箭,在山洞裡得到野獸。

最上陰爻:(沒有過錯),不表揚,反批評他,多用網來捕飛鳥,兇,是叫災害。

        
卦辭詩
雷山小過

淺嚐輒止笑懷開

小事可成大事推

飛鳥歸巢休鶩遠

吉祥得利定相隨

TOP



既濟(卦六十三)

——誰能說不濟是禍

  【原文】

  (離下坎上)既濟(1):亨,小利貞。初吉,終亂(2)。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將。六二:婦喪其茀(3),勿逐,七日得。九三:高宗伐鬼方(4),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六四:繻有衣袽(5),終日戒(6)。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7),實受其福。上六:儒其首,厲。

  【註釋】

  (1)既濟是本卦的標題。既的意思是已經,濟的意思是渡水和成功、成就。既濟是說事已成功。全卦內容是講事情成功的道理,與下一卦「未濟」構成組卦。標題取「濟」的意義。

  (2)亂:變故。

  (3)茀:用作「禴」,意思是頭巾。

  (4)高宗:殷國君武丁,曾與周聯手攻打北方強敵鬼方。鬼方:殷周時北方的國名,屬於嚴允部落之一。

  (5)繻:意思是禦寒的衣服。袽:用作「絮」,指破爛的冬衣。

  (6)戒:用作「駭」,意思是驚懼不安。

  (7)東鄰:指殷人。西鄰:指周人。禴祭古代祭名,指春祭。

  【譯文】

  既濟卦,亨通,有小吉利的古問。開始吉利,結果會出現變故。初九,拉車渡河,打濕了車尾。沒有災禍。六二:婦人丟失了頭巾,不用去找,七天內會失而復得。九三:殷高宗武丁討伐鬼方國,用了三年才取勝。對小人不利。六四:冬天穿的寒衣破爛不堪,整天心裡驚恐不安。九五:殷人殺牛祭祝,不如周人春祭,周人確實得到了神的福佑。上六:過河時打濕了頭部,危險。

  【讀解】

  有句古話,叫做「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說的是丟失馬雖然是個損失,但誰叉能說這不是更大的福氣到來的徵兆呢。

  福與非福,成功與失敗,損失與收穫,都沒有絕對不可踰越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轉變。這個思想,可以用來概括「既濟卦」的主題。殷人強大的時候,周人還較弱小,不足以與之抗衡。後來周由弱變強,最終消滅了殷,情況發生了逆轉。

  這類情形在現實中大多了,所以作者才說丟了頭巾不必尋找,它自己會回來,以此說明不濟之中又有濟。再誇張一點說,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山不轉水轉,天無絕人之路。看透了這些道理,多少會給人心理上一些慰藉,也可能會使人心胸開闊起來,精神境界更上一層樓。正如毛澤東說的,「風物長宜放眼量」,「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患得患失,反而可能得到的少,失去的多;灑脫無憂,卻有可能得到的多,失去的少。

  現在流行歌唱「箭灑走一回」,實際上又有凡人真能漾潰灑灑走一回呢?


                    爻象圖

陰陽和諧之象 上下相通之意(金榜題名,上中卦)
卦辭:金榜之上提姓名,不負當年苦用功。人逢此卦多吉慶,一切謀望大亨通。
推斷:月令吉善,找人尋見,走失能找,口舌消散。
大象:坎水在離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勢上炎,水火相濟。完成之意。
運勢:名利雙收,成功之象,防物極必反,初吉後兇。
愛情:初則出雙入對,形影不離,但日久反目離異。
疾病:短期雖有好轉,但好景不常。
失物:應可尋回。
訴訟:有理說不清,仍須把握最有利時機爭取主動,遲則反見兇。


解文
《既濟卦》象徵成功:此時功德完滿,連柔小者都亨通順利,有利於堅守正道;開始時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終久必導致混亂。《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象辭》說:《既濟卦》的卦像是離(火)下坎(水)上,為水在火上之表象,比喻用火煮食物,食物已熟,象徵事情已經成功;君子應有遠大的目光,在事情成功之後,就要考慮將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弊端,防患於未然,採取預防措施。

初九,拉住車的輪子,不使它快進,小狐貍渡河時沾濕了尾巴,無法快游,沒有災禍。《象》曰:「曳其輪」,義無咎也。《象辭》說:「拉住車的輪子,不使它快進」,說明事情成功之後,必須謹慎從事,小心防備,才沒有災禍。

六二,丟失了婦人乘車的遮簾,不用去尋找,過不了七天就會物歸原處。《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象辭》說:「丟失婦人乘車上的遮簾,過不了七日就會物歸原處」,說明此時正處於中位,堅守正道,不偏不倚,所以丟失了的東西可以失而復得。

九三,殷高宗武丁征伐地處西北的鬼方國,經過三年的連續戰鬥才獲得勝利;不可任用急躁冒進的小人。《象》曰:「三年克之」憊也。《象辭》說:「經過三年的連續戰鬥才攻克了鬼方國」,說明戰爭非常激烈又持續了三年之久,已經筋疲力盡了,勝利是來之不易的。

六四,渡河的時候,為了防止船漏水,事先要準備破布棉絮,而且整天保持戒備,以防止發生災禍。《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象辭》說:「整天保持戒備,以防止災禍的發生」,說明此時心中有所疑慮,感到恐懼。

九五,東邊鄰國殺牛羊來舉行盛大祭禮,不如西邊的鄰國舉行簡單而樸素的祭祀,這樣才能實在地得到神降賜的福分。《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象辭》說:「東邊的鄰國殺牛宰羊來舉行盛大的祭禮」,還不如西邊鄰國能按時舉行虔誠簡單的時祭;西鄰「實在地得到上天神靈降賜的福分」,說明此是正當其位,吉祥福分將不斷隆臨,非常幸運。

上六,小狐貍渡河時弄濕了頭,有危險。《象》曰:「濡其道,厲」,何可久也!《象辭》說:「小狐貍渡河時弄濕了頭,有危險」,這是警告在事情成功之後,要更加小心謹慎,不然怎能長久不敗!


卦爻辭註解
《既濟》卦:通順,佔問會有點吉利,開始時吉利,最後動盪不安。

倒數第一陽爻:(過河時),拉動車子的輪子,打濕了車子的後部,無害。

倒數第二陰爻:婦人丟失她的頭巾,不必找,七天就能得到。

倒數第三陰爻:殷高宗討伐鬼方,經過三年打敗它。小民不利。

倒數第四陰爻:寒衣有敗絮,(怕受寒),整天戒惕。

倒數第五陽爻:東方鄰國殷商殺牛來祭神,不如西方鄰國周王用舊飯菜的薄禮來祭神,實在得到神的賜福。

倒數最上陰爻:弄濕了他的頭,有危險。

        
卦辭詩
水火既濟

功成既濟事亨通

奮發依然莫放鬆

小利能求須謹慎

惟恐初吉變亂終

TOP



未濟(卦六十四)

——誰能說既濟是福

  【原文】

  (坎下離上)未濟(1):亨。小狐訖濟(2),儒其尾。無攸利。

  初六:儒其尾,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3),三年,有賞於大國(4)。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5),有孚,吉。

  上九:有爭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爭,失是(6)。

  【註釋】

  (1)未濟是本卦的標題。未濟的意思與既濟相反,全卦接著申說上一卦的道理,仍以「濟」的意思作標題。

  (2)訖:用作「幾」,意思是將要。濟:渡水。

  (3)震:動。

  (4)大國:這裡指殷。

  (5)光:光榮,榮耀。

  (6)是:用作「題」,意思是額部,這裡代指頭部。

  【譯文】

  未濟卦:亨通。小狐狸將要渡過河,打濕了尾巴。沒有什麼吉利。

  初六:打濕了尾部,倒霉。

  九二:拉車渡河,佔得吉兆。

  六三:渡不了河。出行,凶險。有利於渡過大江大河。

  九四:佔得吉兆,沒有悔恨。周人動員出征,討伐鬼方,三年取勝,得到大國段的賞賜。

  六五:佔得吉兆,沒有悔恨。打勝仗,抓俘虜,是君子的榮耀。吉利。

  上九:抓到俘虜,飲酒慶功。沒有災禍。打濕了頭部,抓到俘虜,砍下他們的頭。

  【讀解】

  上一卦講濟與不濟的轉化,似乎意猶未盡,於是這一卦接著申說。理還是那個理,事多半還是那些事,主題還是那個主題,角度還是那個角度。一正一反,既濟中有未濟,未濟中又有既濟,於是,功德圓滿了。

  從這當中,再一次反映了中國人善於從正反兩方面、對立兩方面去體悟宇宙人間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思維習慣。不濟中有濟,討伐鬼方就是;濟中有不濟,殷被周滅就是。正如有生命就意味著有死亡,也只有不斷的死亡,才會有不斷的新生命誕生出來。於是,萬物生生不息,新陳代謝,推陳出新。

  既然是運動變化不止,就沒有永恆靜止不變的東西。既濟不會永遠是既濟,不濟不會永遠是不濟。君不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已是過去了的皇曆。如今,誰能領風騷幾年、甚至幾個月,就很不錯了。運動變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快得令人眼花紛亂,目不暇接,再也沒有誰敢於自誇是「不倒翁」,再也沒有誰敢吹噓代表了「永恆真理」,「永恆正義」。

  如果要說有什麼永恆的話,新陳代謝,代謝無疆,就是真正的永恆。


                    爻象圖

陰陽失調之象 上下不通之意(太歲月健,中平卦)
卦辭:太歲入運事多愁,婚姻財帛莫強求。交易出門走見吉,走失行人不露頭。
推斷:官訟不吉,口舌有災,目下忍耐,過月無妨。
大象:水性下注,火勢向上,水火不交,陰陽不得正位,未能完成和未能成功之意。
運勢:運氣欠佳,但必須耐心突破難關,終可成功,有初兇後吉之象。
愛情:發展初期難以溝通,格格不入,但必須耐心,慢慢會得到對方接受。
疾病:病情不穩定,注意心腎不交、失眠、血液等病。
失物:不能尋回。
訴訟:宜拖延時間,日久可得貴人之助,和解了事。


解文
《未濟卦》象徵事未完成:經過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貍渡河快到對岸了,卻浸濕了尾巴,則沒有什麼吉利。《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象辭》說:《未濟卦》的卦像是坎(水)下離(火)上,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大火燃燒,水波浩浩,水火相對相剋,象徵著未完成;君子此時要明辨各種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質,努力使事物的變化趨向好的方面,這樣做則萬事可成。

初六,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會有麻煩。《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象辭》說:「小狐貍渡河時被水浸濕了尾巴」,說明其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使多大的氣力,急躁冒進,結果招致麻煩。

九二,向後拖拉車輪,使車不快進,堅守正道可以得到吉祥。《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象辭》說:九二爻之所以可獲吉祥,是因其恃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節制,這樣行事必獲吉祥。

六三,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但有利於渡過大河急流。《象》曰:「未濟,征兇」,位不當也。《象辭》說:「事情未完成,急躁冒進去遠行,有兇險」,說明此時所處的位置不當。

九四,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以雷霆萬鈞之勢征討鬼方國,經過三年的激烈戰鬥終於得到了勝利,被封為一個大國的諸侯。《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象辭》說:「堅守正道可獲吉祥,悔恨會消失」,說明實現了建功立業的志向。

六五,堅守正道或獲吉祥,沒有什麼悔恨;這是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有誠實守信的德行可以獲得吉祥。《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象辭》說:「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輝」,說明此時正在事情即將成功的關鍵時刻,應該具有誠實守信、光明正大的美德,才能獲得成功,光彩煥發,得到吉祥。

上九,滿懷信心,充分信任眾人,這時可以安閒自得地飲酒作樂,沒有什麼災禍;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則說明過分信任他人,將會損害君子的正道。《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象辭》說:「縱情濫飲,被酒淋濕了頭」,這樣喝得醉醺醺的,就會誤了大事,就有滅頂之災,這是放縱自己沒有節制的結果。


卦爻辭註解
《未濟》卦:通順,小狐快將渡過對岸,但它的尾巴給弄濕了,沒有利益。

倒數第一陰爻:弄濕了小狐的尾巴,有困難。

倒數第二陽爻:拉車子的輪子(過河),佔問吉。

倒數第三陰爻:沒有渡過河,出外兇。渡大河有利。

倒數第四陽爻:佔問吉,悔恨消失。(周人)出動去討伐鬼方,三年,從大國(殷商)受到賢賜。

倒數第五陰爻:佔問吉,無悔。有誠信是君子的光榮。吉。

最上陽爻:有誠信而飲酒,無害。酗酒連頭都澆濕了,雖有誠信,不對了。

        
卦辭詩
火水未濟

窮出變思事可通

小狐濟渡正匆匆

只憐到岸濡沾尾

成敗須期努力中

TOP

萬物自天地始分



  【原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3),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5)。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6)。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兩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腎人之業(8)。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9)。

  【註釋】

  (1)《繫辭》是後代解說《易》的七種《傳》之一,分上、下兩篇,大約寫成於漢代初期。它對《易》的內容作了全面分析和論述,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裡選錄其中一部分。

  (2)陳:排列。位:確定。

  (3)方:應當是「人」字,由於字形相近而誤寫成「方」。

  (4)見。用作「現」,意思是顯現,出現。

  (5)摩:碰撞,摩擦。蕩:震盪,激盪。

  (6)知:這裡用作「為」,意思是成為,構成。大始:原始,初始。成物:具備完整形體的萬物。

  (7)易:容易,平易。簡:簡略,單純。

  (8)賢人之德:陶冶人的品德。賢人之業:成就人的功業。

  (9)位:在,在於。

  【譯文】

  天尊貴,地卑下,這是由乾與坤的位次確定的。卑下高貴依次排列,尊貴低賤也就確定了。運動和靜止有一定規則,剛健和柔弱由此劃分。人按共性聚在一起,物按類別相區分,吉祥和凶險由此產生。它們在天上形成不同的天象,在地下形成不同的地貌,變化和發展由此顯現。所以,剛健柔弱互相摩擦碰撞,八個卦象互相交疊激盪。用雷霆來鼓動它們,用風雨來滋潤它們,日月交替運行,寒暑相繼變換,天的規律成為男性象徵,地的規律構成女性象徵。天成為創始,地養育萬物。天以平易顯現智慧,地以簡明顯現功能。平易就容易被認識,簡明就容易被遵循。容易 認識就使人親近,容易遵循就會有成就。親近可以持久,成就可以光大。持久能陶冶人的品德,光大能成就人的功業。懂得了平易簡明,就理解了天地問的道理。理解了天地間的道理,成功就包含在它裡面了。

  【讀解】

  天與地的確是中國傳統思想最最核心的出發點,千萬種學說觀點思想都離不開這兩個維度,然後才是人和其它。《周易》開篇的「乾」、「坤」兩卦就是講天與地的,但是,只要稍加對比就會發現,《繫辭》對天、地的看法,同《易》的記述相去甚遠,二者不可混為一談。《繫辭》的作者不過是惜天和地這一話題來闡發自己的思想,基本上與《易》的「乾」和「坤」兩卦內容沒有太大關係,說白了,就是借題發揮。

  一開始我們就發現一種先驗(先於經驗和實際)的思維模式,即把所有事物分成對立兩極,天與地,貴與賤,男與女,剛與柔,冷與熱等等,思路於是被限定在兩極之間來回。其次,作者具有強烈的等級觀念,並且把等級差別說成是天生的,言下之意是說不可擺脫。

  這兩種特點具有極大的偏頗。只看到兩個對立的極,那麼廣大的中間地帶和中間狀態呢?人的思維,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怎麼就簡單到只是兩方面?我們也知道,天地作為自然物,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人同樣是如此;尊車等級觀念,完全是人為的。

  不過,對天和地的看重,實際上也是對自然的重視,對自然法則的重視。先講自然,次講人,把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這樣的自然觀,倒是有可取之處的。

TOP

君子是上天的寵兒



  【原文】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1)。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交之動,三極之道也(2)。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3)。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4)。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註釋】

  (1)憂虞:憂慮,憂懼。

  (2)三極:指天、地、人三個方面。

  (3)安;用作「按」,意思是依據。玩:體察,揣摩。

  (4)佔:佔辭,貞事辭。

  【譯文】

  聖人創立卦畫,觀察物象,加上解釋的詞語,來判定事物的 吉凶。剛交與柔交互相推演而產生變化。因此,吉凶是成敗的象徵,悔吝是憂懼的象徵,變化是進退的象徵,剛柔是日夜的象徵。六支的變化,對應著天、地、人變化的規律。所以,君子平時處世所依據的,是《易》的卦文次序;所喜愛揣摩的,是卦中的交辭。因此,君子平時無事就觀察卦象,揣摩交辭,行動時就觀察卦交的變化,揣摩佔辭。所以,君子得到上天助枯,吉祥而沒有不利。聖人創立卦畫,觀察物象,加上解釋的詞語,來判定事物的 吉凶。剛交與柔交互相推演而產生變化。因此,吉凶是成敗的象徵,悔吝是憂懼的象徵,變化是進退的象徵,剛柔是日夜的象徵。六支的變化,對應著天、地、人變化的規律。所以,君子平時處世所依據的,是《易》的卦文次序;所喜愛揣摩的,是卦中的交辭。因此,君子平時無事就觀察卦象,揣摩交辭,行動時就觀察卦交的變化,揣摩佔辭。所以,君子得到上天助枯,吉祥而沒有不利。

  【讀解]

  看來,《易》似乎是聖明的智者專為大人君子而作,小人無緣受其恩惠;老天爺也彷彿有偏心眼兒,專門庇護大人君子,指引著他們的言行舉動,小人則成了無人看顧的流浪兒。真的是「吉人自有天象」啊。

  君子是上天的寵兒,因為他們有權力、金錢、財產、名聲、門第、學識、教養,用今天時髦的話講,是「精英」。小人是上天的棄兒,因為他們除了自己,什麼都沒有,無法與君子在同一條地平線上競爭,所以孔老夫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易》確實看重君子,大概作《易》的人本身就是君子。君子替君子說話,自然在情理之中,無可非議。倘若也能為小人說上幾句,稍微看顧一下小人,這世界也許會變得更好,不會有那麼多兵匪盜賊犯罪分子。這樣,恐怕更能體現「天道」。

TOP

《周易》能告訴我們什麼



  【原文】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1)。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2)。成象之謂乾。傚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3)。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註釋】

  (1)鮮:少,這裡指很少有人瞭解。

  (2)日新:不斷更新。生生:變化不止。

  (3)極數:窮盡卦、交的變化。

  【譯文】

  陰陽的交替變化就叫做道。相繼不斷就是善,成就萬物的是性。仁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做仁;智者從自己的角度看,把 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它表現出來就是仁,隱藏起來就是用,鼓動萬物,不與聖人共同勞神憂慮,它的崇高品德和偉大業績達到了頂點。擁有萬物就叫偉大業績。不斷更新就叫崇高品德。變化不止就叫易。生成物象就叫乾。倣傚乾而完成物象就叫坤。窮盡卦支而預知未來就叫佔問。承接更新就叫事。陰陽交替不可把握就叫神奇。

  【讀解】

  《繫辭》的作者在這一節裡闡發自己對「道」的看法,認為宇宙萬物產生的根源在於「道」,即陰與陽的交替變化。道的變化是 無窮無盡的,道也無所不在,卻難以把握,只有聖人君子才能完全領悟。

  這些抽象的議論都在表達一種宇宙觀,一種哲學思想,難怪晉通百姓不大搞得清楚。不過,如果不要說得那麼高深,」百姓還是可以懂的。比如生命,來自於雌、雄的結合。比如花朵,生於陽光和土壤。比如時光,由白天和黑夜構成。這就是陰陽交替結合產生萬物。

  陰陽觀具有中國特色,深入咱們心裡,我們自古以來就用它看待和解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TOP

孔子對《周易》的個案分析



  【原文】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1),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交。言天下之至噴,而不可惡也(2);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逐者乎(3)?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選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還,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4);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眺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5);同心之言,其臭如蘭(6)」。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7),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7),其無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8),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四,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11)。君不密(12),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凡事不密,則害成(13);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四?《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分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16)。慢藏誨盜,冶容誨淫(17)。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18)。」

  【註釋】

  (1)賾(Ze):繁雜。擬:模擬。物直:事物的特點,特徵。

  (2)惡:意思是胡言亂語。

  (3)邇(er):近。

  (4)樞機:控制彎弓發射的裝置,比喻關鍵所在。

  (5)利:鋒利。金:金屬。

  (6)臭(Xiu):氣味。

  (7)錯:用作「措」,意思是放置。

  (8)斯:此,這種。術;方法。

  (9)伐:誇耀。德:這裡的意思是自滿。厚;惇厚。

  (10)輔:輔佐。

  (11)階:台階,階梯。

  (12)密:慎密。

  (13)幾:用作「機」,意思是重大。幾事:重大的事。

  (14)盜:盜賊,強盜。

  (15)乘:這裡指車。器:用具。夠慢;怠慢,輕慢。

  (17)誨:教,勸。冶容;妖豔的容貌。

  (18)盜之招:意思是招盜,招惹盜賊。

  【譯文】

  聖人用卦畫來顯示天下萬物的繁雜現象,模擬萬物的形態姿容,反映它們的特徵,因此稱為卦象。聖人用卦象來顯示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運動變化中的普遍聯繫,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範,加上文辭,用以判斷吉凶,因此稱為支。言說天下萬物最繁雜的現象,不能妄自開口;言說天下萬物最複雜的運動,不能胡言亂語。擬出卦象,然後言說,琢磨探求,然後行動,經過比擬和討論,來把握事物的變化。

  「鶴在樹蔭中鳴叫,幼鶴應聲附和。我有美酒,與你同享。」孔子說:「君子住在家中發表言論,如果說得好,那麼千里之外的人也會響應,何況近處的人呢?坐在家中發表言論,如果說得不好,那麼千里之外的人也會背離,何況近處的人呢?言論出於自己,影響到民眾;行為產生在近前,遠處也有反應。言論和行動,就像君子的樞機,樞機一發動,就決定著君子的榮辱。言論和行動,是君子用來影響天地萬物的手段,難道能不慎重嗎?」

  「聚在一起的人先呼叫逃跑,然後勝利歡笑。」孔子說:「君子為人處世的準則,要麼入世要麼出世,要麼沉默要麼發言。兩個人心齊志一,就像利刃可斬斷金屬;心齊志一的言論,它的氣味就像蘭花一樣芳香。」

  「初六:用白茅鋪墊以示恭敬,沒有災禍。」孔子說:「假如放在地面上就可以了,用白茅去鋪墊,又有什麼過失呢?這表示慎 重到了極點。白茅是很普通的物品,卻可以用於重要場合。按照這種慎重的態度來行事,就不會有什麼過失。」

  「君子勤勞刻苦,謹慎謙虛,會有好的結果。吉利。」孔子說:「勤勞刻苦而不自誇,有功績而不自滿,這是惇厚到極點的表現,是說有功卻甘居別人之下。德行說的是弘大,禮節說的是謙恭。謙虛則是致力於恭敬而保全自身的地位。」

  「天上出現直龍,凶險。」孔子說:「尊貴而沒有地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處在低下的地位而無人輔佐,所以動輒就危險。」

  「在家室內不出門,沒有災禍。」孔子說:「變亂的產生,是以 語言為階梯的。君子言語不慎密,就會失去臣下;臣下言語不慎密,就會喪失性命;重大的事不慎密,就會造成危害;因此君子由於慎密而不出家門。」

  孔子說:「《易》的作者瞭解盜賊嗎?《易》說:」帶著許多貨物,背負馬拉,惹人注目,結果強盜來了。『負重是小人幹的活兒,車馬是君子乘坐的用具。身為小人卻乘坐君子的車馬,盜賊就想著去搶劫。地位在上的人怠慢,地位在下的人就橫暴,盜賊就想來劫奪。懶於收藏財物是教人偷盜,妖豔的容顏是教人淫亂。

  《易》說:「帶著許多貨物,背負馬拉,惹人注目,結果強盜來了。『 這是招引盜賊。」

  【讀解】

  在這一節裡,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對《周易》作了個案分析,並且力。以發揮,說自己的看法。將它們選出來,為的是讓大家看看孔聖人如何評點《周易》。

  「鶴鳴在陰」幾句出自專講禮儀的「中半卦」,本以詩歌形式表現男女相悅唱和,孔夫子卻發揮出了君子大人對自己的言行要慎重的宏論。出自「同人卦」的「同人先號眺而後笑」,本講打仗時先被圍後獲勝的情景,孔夫子看出了兩個人要同一條心,一個鼻孔出氣。出自「大過卦」的「藉用白茅」說的是恭謹從事,孔夫子就此認為慎重無過。「謙卦」的「勞謙,君子有終」倒是講君子大人要謙虛謹慎,勤勞刻苦,孔夫子認為這是惇厚的表現。「就分』的「亢龍,有悔」是佔天上的星象,孔夫子卻扯到了君子大人脫離民眾而孤立。「節卦」的「不出戶庭」說的是在家中隨便一點,不守禮節,無傷大雅。孔老夫子則發表了「禍從口出」的妙論。「解卦」的「負且乘,致寇至」說的是商人滿載而歸途中遇到強盜,孔夫子卻說是小人越軌招引盜賊。

  看來,這位聖人君子之中的領袖人物所戴的有色眼鏡的顏色過於深了,以至於處處不忘為君子大人的崇尚品德美言幾句,不 忘貶責小人來烘托君子的高尚偉大。

  讀前人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本屬正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嘛,誰能擺脫「有色眼鏡」的限制?聖人都不行,你我凡人也一樣。但是,讀別人的東西,讀出了其中沒有的東西,應當算是自己的創作了。既然是創作,乾脆寫自己的,又何必去尋微言大義而大大發揮?

  《周易》出來以後,歷代有眾多的人去闡釋,其中又有眾多的人在闡釋時附會上一些本不屬於《周易》的內容。這風氣,多半與孔老夫子的榜樣有關。或後來,《周易》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原來的面目被層層掩蓋,難以看清了。

TOP

言與意的矛盾



  【原文】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1),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邪(2)?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3),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陵,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父。極天下之噴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註釋】

  (1)情偽:真情假象。

  (2)蘊:內涵。

  (3)形而上者:思想、觀念等沒有確定物象的意識形態。道:理論,原則。形而下者:可見可觸的具體物質。器:具有實用性的物質。

  【譯文】

  孔子說:「文字不能完全表達語言,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意義。」那麼聖人的意圖就不能表現出來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像是為了充分表達意念,設置六十四卦是為了充分表達真偽,加上文辭是為了充分表達要說的話,使卦史變化相通是為了充分顯示有利之處,激勵人們是為了充分顯示它的神奇。」「乾卦」和「坤卦」集中體現了《易》的內涵嗎?乾坤確定了秩序,《易》的原則就以它為基礎。乾坤毀滅了,那麼就無法體現《易》的原理。

  《易》的原理體現不出來,那麼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止運動了。因此,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將它們結合調節叫做變,推演運用叫做通,在民眾中實施運用叫做事業。所以,卦像是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繁雜的現象,模擬它們的外形面貌,反映事物的特性,因而叫做卦象。聖人用來顯示天下萬物的運動變化,觀察它們的普遍聯繫,以推行立身處世的準則和規範,加上文辭,用以判斷吉凶,因此稱為艾。極盡天下萬物最繁雜的現象,這是卦象的演化,激勵天下萬物運動的,是卦交辭的啟示。互相聯繫並適度調節,是變化的結果。推動萬物運行,是變通的結果。對它們心領神會的是人,默默成就它們,無言中確立信賴,是德行顯現的結果。

  【讀解】

  人世間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用什麼方式來表現宇宙萬物千變萬化的形貌及其內在聯繫,用什麼方式來傳達人們內心對大千世界的深奧複雜微妙的感受。

  《繫辭》的作者認為,只有超凡入聖的人才能成功地解決這一難題,而《周易》則是成動解決這一難題的代表作、典範,所以被看成是「經典」。具體地說,《周易》用六十四個卦象和卦辭、爻辭,揭示了天地萬物的形貌、特點、聯繫、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表現了聖人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聖人的偉大品德。

  姑且不說作者一再表現出的對「聖人的厚愛,這裡提到的「言」與「意」的矛盾,恐怕才是真正要關注的焦點。言語、話語、表達手段和方式總是有限的,外部大千世界和深幽的內心世界卻是無限的。如何用有限來表現無限,既是哲學問題,又是藝術問題,同時也是人生問題。老百姓關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有聖人君子(精英)才會去思考遠離切身利益、又關係到切身利益的這類問題。他們的思考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 者:周振甫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