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原創] 解《道德经》

隐藏

[ 本帖最後由 zanbusha 於 2017-3-28 11:18 編輯 ]

TOP

隐藏

[ 本帖最後由 zanbusha 於 2017-3-28 11:14 編輯 ]

TOP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稳重是轻浮的根本,冷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圣人整天行走不离开装载物资的车辆,虽然外界有荣华的景象,却像燕子般飞过。
  大国的君主怎么能轻率置身于天下?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浮躁就丧失了主导。

  理解:
  宇宙中质量小的东西总是绕着质量大的东西转动,人世间也是一样,那些稳重之人举动总是无形中成为那些轻浮之人做事的样本;那些镇定沉静的人总是通过思考与行动无形中主宰着躁动的人们的命运。

  所以圣人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都像载着辎重的大车那般稳重行进,即使世间有着无限的引诱人欲望的景象,圣人也都会像燕子一样,扫一眼就轻轻的从上面飞过,而不停止其追求道的脚步。

  更何况有着上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又怎能抱着轻率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呢?

  轻率则会失去民心这一根本,浮躁则会丧失自己的主导权。

TOP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撤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数的不用筹策,
  善于关门的人不用关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需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总是善于拯救物体,所有没有遗弃之物。这就叫重复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必贵重自己的老师,不必珍爱自己的借鉴,虽然知晓却要保持迷惑,这就叫探求奥妙。

  理解:
  特别善于驾车行进的人从不留下撤迹;善于辩论演讲的人,他的话让人不抓不着把柄;善于计算的天才,无论多复杂的计算,他不用计算器就能准确无误的算出结果;善于闭锁门户的人,他不用设置所谓的门栓,你不通晓机关就打不开,可算是防盗的高手;善于打结的人,他打的结根本不用绳索,你却解不开。这些高人,技术炉火纯青,真可谓无招胜有招。

  圣人就是这样的高人,他善于救人救物。
  圣人觉得每个人都有其才,没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会抛弃的人,因材施教,并因才施用,那些人因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抛弃,所以圣人救人,不弃人。
  在圣人眼里,世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一切废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遗弃的废物,因其属性对其重塑,使废物新生,进而可以重新被人们使用,所以圣人救物、不弃物。
  这就叫做循环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帮助别人的人,是被帮助人的老师,被帮助的人,是帮助别人的人的训练对象。
  不用去尊贵那些教导你的老师,也不必去珍爱想念那些你帮扶过的人,虽然你从被教导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智谋,但你要始终保持迷惑拷问的心态,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么?”“既然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找到了,应该用那些办法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整个过程哪里疏漏了呢?”等等,这就叫做探求奥妙。

  彻底开发大脑,潜心钻研,进而不断超越自己的认识、技术等等,突破那些不可能的极限,最终成为那些无招胜有招的高人。

TOP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统帅想要把天下夺取下来而恣意妄为,我认为那就是违背本意。
  天下是神圣的,不能被恣意妄为。
  恣意妄为的人一定失败;强制掌控的人一定失去天下。
  本来事情有离开的有依顺的、有鄙斥的有吹捧的、有强势的有软弱的,有安稳的有危险的。
  所以圣人要剔除极端,奢侈、骄纵。

  理解:
  军队统帅想要把一个国家争夺过来,然后按照自己想法对这个国家恣意妄为。在我看来,他们统治的最终结果一定会违背他们设想的初衷。

  天下本就是一个神圣的机器,不是说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那些恣意妄为的管理者下的指令一定会被社会抵制而失败,那些想要强制控制人民的暴君一定会被社会所推翻。

  本来呢,社会上就有各种人:离开本国去外国的、依顺的本国政府的;鄙斥社会现象的、赞美社会美好的;欺行霸市的、软弱可欺的;事不关己求安稳的、制造社会危险的。

  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繁荣稳定,圣人管理国家就一定要剔除三种人。剔除那些极端主义分子。剔除那些奢侈无比享乐派。剔除那些骄纵欺行霸市的人。不及时铲除他们,豺狼遍地走的社会只会让国家更加动乱。

TOP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辅助自己的君主,
  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这种事喜欢报应。
  军队所到之地,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有灾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目的也就可以停战,不敢用兵力强大而逞强。
  达到目的后不要自大,达到目的后不要夸耀,达到目的后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后不能逞强。
  事物壮大后则会衰朽,这就叫不道,不道就提早败亡。

  理解:
  一个善于用道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的君主,是不会用武力向天下逞强的。因为靠武力来逞强世界这种事很容易给自己带来报应。

  军队战争过的地方,一定会给当地带来尸骨遍地、房舍倒塌、田地荒芜、瘟疫横行等等,最后让当地成为长满荆棘的荒野。而且大战之后,整个国家几年都面临灾难:国家消耗空前、劳动力损失无数、国内秩序混乱、疾病瘟疫流行等等。

  所以善于用道来指导自己的君主,一旦需要出战,那么达到战争目的就会停战,而不敢把动用武力作为逞强世界的手段。
  因为战争是杀人的,是制造动乱的,是带来凶年的,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当你达到战争的目的后,别人自会怕你,同时自己却不要自高自大、不要总是对外夸耀、不要显露骄傲的情绪,否则就会让外国联合起来一起针对你。同时还要告诫自己和别人取得战争目的也是出于不得已,更不要犯傻逞强。

  如果你逞强发动战争,那一定会把有限的国力很快的消耗殆尽,没有国力的支撑,战争是肯定失败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但事物壮大到超过那个限度后,则会开始衰朽,这就叫不道。而不符合道的事物,就会提早败亡。

TOP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上好的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人和物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
  君子居处就以左为贵,而用兵就以右为贵。
  兵器,不祥之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胜利了也不要高兴,而高兴胜利的人,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祥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恶的事情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言谈按照丧礼的仪式来处理军情。
  杀人众多,就要悲哀哭泣,战争胜利,要用丧礼的仪式对待死者。

  理解:
  精良先进的武器和装备,都是用来杀人和破坏环境的。战争所到之处,不仅给人类带来灾难,就连动物们都四散逃飞,所以那些有道的人就不会去沉迷于精良的武器当中。

  古代君王平常起居都以左边为贵,军事机关则以右边为贵。
  凡是武器都是不祥的器物,不是君子的器物,只不过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来使用。战争一旦开始,最好就是用平淡的心态来对待战争、对待武器。

  即便打了胜仗也不要显得很高兴,如果你显得很高兴,那你一定是喜欢杀人。凡是那些喜欢杀人的人,一定会丧失民心,他们又怎么能把自己的抱负施展于天下呢?

  古代的礼制都是把左定位吉祥。所以吉祥的事情要位于左边,凶灾的事情都要放到右边。偏将军就要在左边,上将军就要在右边。并且在谈论军情的过程中,都要按照丧礼的标准来处理。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悲伤哀痛的心情甚至哭泣悼念他们。打了胜仗,要举行丧礼来缅怀死者。

TOP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译文:
  道永远没有确定定义。朴虽然极小,但天下没有人能使它臣服。
  侯王侯如果能够守住它,万物就会自动来归顺。
  天地相交会,就会降下甘露。民众不需施令,甘露就会自动均匀。
  起源规章就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就将会知道停止,知道停止,所以不危险。
  譬如“道”规范天下,好比川谷规范江海。

  理解:
  社会运行之道,永远没有确定的定义条文。但是社会秩序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叫做朴。朴,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运行法则虽然很简单也很小,可是全天下的人都不得不按照这个最基本的规律为人处事,谁也无法超越之上。

  侯王如果能够严格遵守这个交往规律,那么天下所有国家的民众就都会自动到侯王的国家做宾客,甚至归顺于侯王。这就好像天地一接触,就会降水,人们不用发令,这些降水就会自动均匀一样。

  把那些社会中交往的基本规律,开始制定成制度,那些规律就有了规范的定义条文。这些定义条文既然有了,也就要意识到它们将会有被废止的时候。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废止过时的条文,那么整个社会从过去到未来也就不会发生危险。

  这就可以把道对天下人和物的规范,比作川谷对所有江海的规范那样。

TOP

如果本经的思想贯彻到整个社会,会毁灭这个社会的多样性,而且还容易造成人人自以为是。所以不建议普通民众学习,更不应该普及。

TOP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别人是智谋,认识自己是智慧。
  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
  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

  理解:
  知道别人的优缺点,懂得什么地方用什么人,知道别人的点滴进步乃至心理状态,甚至还懂得利用别人的潜意识来控制别人,这样的人是有智的。
  知道别人的优缺点、心理状态等等,还能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说话特点、喜好秉性等等,更懂得合理控制自身,这样的人和别人交往明白换位思考、懂得相互体谅,这种人能够从自己和别人那里学到更多,所以是明。

  总是爱和别人比,总是把别人比下去,就以为自己很厉害,就自以为了不起。其实战胜别人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你比那个人在某个方面懂得更多、力量更大而已。
  真正的强者不和别人比,他们只会不断克服自己、不断超越自身极限。这样的人才会越来越强,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懂得合理利用资源,不会贪欲无厌,懂得适可而止,所以他们会通过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而不会有非分之念,这样的人内心富足。
  明知道有困难被白眼,但还是要克服忐忑之心而厚着脸皮迎难而上的人,进去心强大,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挑战未知的风险,说明他给自己订立了志向。

  终生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践行,不抛弃不放弃,却过着简单的生活,为了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一辈子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努力奉献,这种人让人敬仰,人们会长久的记住他的品格和功绩。
  为了理想为了人民为了胜利,而不畏自身困境而勇于献身的人,他们的精神不灭,永存于世!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