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2
發新話題

[分享] 法句經故事集-第一品 雙品

世世幸福

今生喜悅,來生也喜悅,
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喜悅;
他(她)們滿心喜悅地察覺到曾經作過的善業。 (偈 16)


  曇彌是舍衛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並且非常喜歡布施。不論平常的日子或特殊的節日裡,他都大方地布施食物與其它必需品給修行人。事實上,他是舍衛城裡眾多佛教徒的領袖。他有很多兒女,也像他一般,具有德行,並且喜好布施。

  曇彌老了快要往生的時候,請求僧伽在床邊為他唱誦神聖的經文。正當比丘們正在唱誦大念處經時,他看見六匹來自六天,佈置莊嚴的馬車前來邀請他,他告訴他們稍等一會,以免打斷經文的唱誦。但比丘門卻以為他要求停止唱誦,就停下來,並且離去。

  過了一會兒,曇彌告訴他的兒女,有六匹馬車正在等他。他決定選擇兜率天的馬車,並且滿懷幸福和信心地往生。有德行的人今生和來世都滿心喜悅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年輕女孩的成就

今生快樂,來生快樂,造作善業的人今生與來世都快樂;
「我已經造下善業!」的念頭使他們喜悅不已;
往生善趣時,他們更喜悅。


  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兩人都是佛教徒,也固定在家裡供養眾多比丘。毘舍佉家的供養由她的孫女負責,而給孤獨長者家則首先由長女,接著由次女,最後由最小的女兒修摩那戴葳負責。明白佛法的長女和次女結婚之後都住到夫家去了,所以剩下修摩那戴葳在家負責布施的工作。

  後來,修摩那戴葳病在旦夕的時候想要見父親,他父親來的時候,她稱呼父親為“弟弟”之後立刻逝世。她的稱呼使她的父親困惑不安,以為她的女兒在臨終時正念沒有現前,所以,他就去找佛陀,向佛陀報告這件事。佛陀說,修摩那戴葳臨終時,意識清楚,而且正念現前 。

  佛陀說修摩那戴葳稱呼父親為弟弟是正確的,因為她的修行層次比父親高,她已經證得二果,而父親只證得初果。佛陀並且向給孤獨長者說,修摩那戴葳已經往生兜率天了。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知識不等於證悟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
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
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13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