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溝通不只是隨便說說

溝通不只是隨便說說

人與人溝通是非常奇妙的,溝通成功與否,不單只是靠語言的表達,或是會不會說話,而是在於是否有能力接收回應非語言溝通所傳達的訊息。非語言的溝通與表達,包括動作、姿勢、音調、衣著、儀表、時間、空間、距離等等運用,這些特質對溝通和表達,都有很微妙的影響。而非語言溝通最微妙的地方,在於非語言的表達有的時候是模糊不清的。如果解讀不正確,可能會發生錯誤。



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包羅萬象,而臉部表情更是千變萬化,呼應我們的感覺、情緒、思想。在臉部,眼睛的表達更為豐富,光看眼神就能體會對方是否注意在聽,或是心不在焉。在交談的過程中,自然看著對方的雙眼或是臉部五官,比較能傳達聽者的注意、興趣。有些年輕人因為害羞或拘謹,會迴避對方的眼神,這種習慣有時候會招致誤會,讓人覺得你不誠實或缺乏自信。因此訓練自己擁有溫暖又自信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自我鍛鍊。


   除了眼睛之外,眼皮、嘴巴、下巴、身體的姿勢狀態,都會給對方不同的感覺。甚至不同的民族、文化對肢體語言的動作都有不同的解讀。但一般來說,面帶笑容,身體保持開放專心的姿態,雙眼注視對方,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姿態。



聲音會表達

  聲音進入耳朵時,是由音量大小、音調高低、聲音速度、和聲音質感所組成的。因此只要不同的組合與改變,可能就讓人不舒服(例如咄咄逼人般的說話)。有時我們會覺得夜市攤販叫賣的聲音很好玩,但如果將此種聲音特質應用到學校裡,可能就會顯得沒水準,大家都想逃開。同樣的,青少年時期有些人可以順利的打入同學的圈子,會故意學習一種大家都用,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說話方式。如果逐漸成年後還保持這樣的話,對自己的事業、交友就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建議同學現在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聲音特質,並找出最讓人舒服的方式表達



服裝儀容會說話

  服裝儀容是我們個性的延伸,我們用服裝儀容來說明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別人也藉由服裝儀容來認識我們。因此服裝要配合當天的場合與時間更換,才不會有令人突兀的感覺。例如在夏天穿著長統靴去接受面試就不是很恰當的事。此外,服裝儀容也是禮貌的表達,去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時,就不適合穿著運動鞋;公開演講時,外衣最好扣上,免得張開或閃動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距離要拿捏

  溝通和距離之間有密切的關係。Edward Hall(1969)研究中提出不同型態的溝通距離:親密距離,大概在18英吋 左右;關係普通的人,譬如朋友間的交談,距離應在18英吋 到4英呎 ;陌生人談話,距離應在4~ 12英呎;在公眾場合,譬如聽個演講,距離應在12到25英呎 。因此在說話前,仔細衡量與對話者者之間的關係,才不會顯得失禮。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