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歷史軍事] 春秋我為王 作者:七月新番(連載中)

第311章 修齊治平


    「問我的志向?」

    趙無恤恍然,原來今天這場面試是雙向的啊,不僅子路、冉求、公西赤三個應聘者和純粹打醬油的曾點受到了考校,連他也不被放過。

    「的確,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面對孔子的笑容和孔門四弟子的目光,趙無恤開始闡述自己的大志!

    「在學問上,我想發揚格物致知之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周髀數字、麥粉、瓷器、細蠱致病說,凡此種種,在過去一年多里,趙無恤的名聲已經在晉、宋、曹、魯的士大夫間有所傳播,所以這一番話,的確只有他才有資格說,才有資格被認可,若是換了一個人,就會被人「哂之」了。

    於是乎,孔子和三位弟子拊掌而贊,只有狷士曾點又開始撥弄他的瑟,不以為然。

    隨後趙無恤立起身子,踱步到了席位的中央處,看了曾點一眼,想起那日爬在他腿上的小童曾參,心裡暗暗發笑。又轉向孔子,慷慨言道:「在為人和行政上,無恤之志,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此言一出,語驚四座!

    孔子捋捲鬚的手停了,一動不動,然後開始微微顫抖了起來;子路瞠目而起,雙拳緊握,牙齒咬得咯咯作響;冉求目光炯炯有神,公西赤一臉激動,手足無措。

    趙無恤目視坐在末席,被這句話驚得拉壞了瑟弦,不顧指肚流血而直身而起的狷士曾點,心中暗暗抱歉:「子皙啊,真不好意思,又把你兒子的著作權給搶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的確是趙無恤心中的真實想法。

    也是先秦儒家集大成的《禮記.大學》總述!而作者。正是曾點的幼子曾參!

    從某種意義上說,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2章 其命維新(上)


    魯侯宋八年八月下旬,廩丘的邑寺內氣氛頗有些凝重,豎人已經來回續了好幾次漿水,卻無人喝上一口。

    坐於首位,身穿朝服的趙大夫已經開始不耐煩地用手指輕輕敲擊案几了,但以甄氏為首的幾家甄邑族長依然在席位上縮著頭,沒有做出對於這次「新政」的表態。

    保守,希望延續固有的體制和習俗,這是眾族長的通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他們各自宗族的利益,對於所謂的「新政」,幾乎是下意識的排斥。

    然而,卻也不敢出言反對。

    兩個月前趙無恤用計兵不血刃拿下了甄邑,又以晉國大軍的兵威恐嚇穩住了城內的局勢,各氏族在洞悉真相後一度起了些異樣的心思。但隨後城外一戰讓觀戰的他們心驚膽顫,只能半推半就地接受趙無恤的統治。

    最初時,趙無恤採取的政策和前任衛國甄邑大夫孔氏差不多,當年孔氏只是把這裡作為食邑,一切政務都交予當地氏族控制。而趙無恤雖然解除了甄邑各族的族兵,但依然採取了拉攏和維持他們利益的策略,於是眾人的心漸漸安定,任由族中子弟作為邑吏,幫趙無恤廣收人心。

    之後隨著一陣讓人眼花繚亂的外交博弈,甄邑正式從衛國併入魯國,雖然換了個國籍,≌≌,★x.這裡的生活卻並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族長們覺得,一直這樣下去也挺不錯。

    然而趙氏大夫在得到魯侯授土賜民,又進入魯城曲阜完成儀式,確定了名實後。卻開始不緊不慢地展開「新政」了。

    第一步,是提出「五穀粟米。民之司命也」,他讓家臣屬吏們紛紛下到民間組織開展秋收。

    晉國大軍過境時並沒有禍害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


    冉求和公西赤的對話剛結束,就被趙無恤召去問對了。

    聽說公西赤寫的一手好字,還會齊、衛篆書,於是趙無恤讓他和成摶分別兼任文吏,負責記錄。

    趙無恤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完成從春秋到戰國秦漢的轉變,將老舊不適應大爭時代的封建領邑制變為更高效的集權官僚制。

    首先,就是讓領地統一在同一種制度下,這是立政的第一要務。

    侍候在旁,隨時接受問答的冉求好奇地問過:「大夫準備用趙氏之政,還是魯國之政?」

    若是用魯制,他覺得自己也能幫襯一二,而晉國趙制,冉求記得夫子曾一度詬病過趙鞅鑄刑鼎之舉。

    但趙無恤的想法卻不一樣,魯制從目前來看,依然是十分保守的,比起已經化邑為縣的晉制大為不如。但晉國的基層地方制度,乃至於趙氏的制度,他也不打算全然照搬。

    無恤目前雖然名為魯臣,但實際上卻自成體系,和晉國國內六卿各行其政一樣,魯國卿大夫在自己的領邑裡也是愛怎麼玩怎麼玩,別激起國人憤慨將你驅逐就行。

    於是他說道:「我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混合之後,或許就是一種全新的體制。」

    「全新的體制?」

    「然也!」

    那些在趙無恤心中醞釀已久,身處晉國時卻礙於諸卿和宗族束縛無法實施的更制,一條接一條從他口中說出,又在公西赤和成摶等人筆下變成了鮮活的文字。

    他每說一句,冉求挺直的身形就微微震動一次。

    「從世祿到官僚!」

    「從尊尊到尊法!」

    「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

    八月末,清涼的秋氣已至,作為全邑氏族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4章 名法,義利


    鄧析和籍秦的佐吏鄧飛一樣,原本是鄧國公族,鄧國亡後,他們的祖先向北逃到了新鄭,成了鄭國士人。

    鄧析在鄭國地位不算高,但名聲卻極其響亮,趙無恤在新絳時偶有聽說,到了宋國後消息來源廣了,雙耳就時不時會被這個人的各種事蹟包圍。

    當年子產鑄刑書,開創了諸侯成文法的先河,鄭國也成為後世法家起源地之一。子產的做法已經是首創,還遭到了晉國大夫叔向的極力批評,然而,鄧析卻比子產更激進!

    趙無恤聽說鄧析欲改舊制,對子產所推行的一些政策很是不滿,年輕時便「數難子產之政」。子產對民間的輿論是很寬容的,曾經「不毀鄉校」,所以並未利用權勢讓鄧析這個反對派永遠閉嘴。

    子產去世後,子大叔執政,繼續實行子產的政策,鄧析依舊對子產鑄的刑書多有批評,於是自編了一套新的成文法,將其刻在竹簡上,人稱「竹刑」,據說比子產刑書要更好更全面。

    當然,對鄧析負面的評論也很多,老實質樸的宋國人就很不喜歡鄧析的「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詞」,視之為詭辯。

    「這鄧析的名字,我在後世似乎也聽過,從目前的消息看,他可以稱之為法家,也可以稱之為名家……」

    趙無恤有在濮北的甄、廩丘建立一套律法制度的想法,但卻極其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所以對鄧析頗有關注。但聽說他最近在新鄭炙手可熱,這區區兩邑士師的職位,不知道能不能吸引他……

    如今鄭國子大叔已死,七穆之一的駟歂執政,鄧析也蹦跶得越發歡實。

    他最近在新鄭聚眾講學,向人們傳授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並當起了「律師」,幫助別人訴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


    公西赤的腦袋有點暈,在中都邑,夫子和地方的族長們商量事情,或者召集弟子們議事,都是要談仁義。可在廩丘,對外雖然還暢談大義,但遇上內部的小會議,卻是完完全全在談利益,這樣真的好麼?

    夫子可是說過的:「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過他本性就是個喜好侈靡和利益之人,喜歡華麗的輕裘,還有高車肥馬,所以孔子說他「不知其仁也」。何況表兄冉求也告誡過他,當大夫為政的理念和夫子教授的東西相悖時,以大夫為準,所以公西赤對這裡的氣氛還能適應。

    君君,臣臣,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作為人臣,基本的忠誠問題。

    趙無恤是個好主君麼?在公西赤看來自然是的,勤政愛民,生活簡樸,這樣的大夫在魯國點著薪柴都找不著幾個。

    既然如此,那主君的話自然就得聽著,「吾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那是孔子,不是他更具有妥協性的弟子們。

    於是公西華諾然受教。

    而且,他還在心裡安慰自己道:夫子也說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大夫雖然言利,卻是為了更好的治民,這是大節,大義!」

    趙無恤沒了方才的盛氣凌人,他和藹地對這個同齡人說道:「至於為這些行政之法追溯緣由,引用詩、書來證明其合乎上古之治,就靠子華的筆削了。」

    除了負責祭祀和接待賓客,處理文案外,公西赤在趙無恤勢力裡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這些集權的措施美化,說成三王、周公之治……

    這也是趙無恤眼中,儒家子弟中的「文學禮儀」之士最大的用處。

    那就是為統治者吹噓。為冷冰冰硬邦邦的行政法令粉飾上一層合乎禮儀的光環!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6章 公輸


    公輸克回頭一看大驚,在主君面前還握著刀削,這可是十分不敬的行為,要是被那些親衛武卒看到引發誤會那就糟了,連忙伸手去拍公輸班的手。

    「你這豎子,成何體統,還不放下!」

    趙無恤卻十分和藹:「無妨,小童子在做何物?」

    公輸班和話多聰明的項橐不同,顯得有些木訥和質樸,但手卻極其精巧,他手裡的東西被獻上後,趙無恤才發覺這是木弩的機括,雖然是木製的,卻已經和青銅機括的模樣相差無幾,各個小部件還能運動自如。

    無恤不由稱讚道:「好巧的手,這是從哪裡看來的?」

    「是看了弩兵在外郭靶場訓練後學著做的……」公輸班怯懦地說道。

    公輸克聞言大驚失色,連忙拉著兒子下拜賠罪道:「這豎子每日閒暇時要麼就跑到溪流邊看磨坊運行,說了他幾次都不管用,誰料卻越來越大膽,弩是大夫武卒利器,豎子竟然跑去偷窺,是小人之罪也!」

    趙無恤卻笑著擺了擺手:「無妨,無妨,公輸子是工吏,未來若是汝子才幹不亞於你,繼承父職也是可以的,現在多看看瞧瞧,學些東西並無壞處。」

    公輸氏原本是製作輜車和輦車的工匠家族,在數十年前的逼陽之戰裡立下了運輸之功,所以被魯侯卓拔為士人,從工匠變成了管事的小吏。繼承了家傳技藝後,公輸班的木工天分從小就有些端倪。

    但趙無恤也不想過早的揠苗助長,且先讓他慢慢成長。

    「等開春後,便將小童子送到廩丘邑宰的數科學堂去學習罷。」

    公輸克轉憂為喜,明眼人都能看出,趙氏大夫對廩丘邑宰十分器重。對那神秘的數科學堂也很是扶持,工匠們入駐後,那些數科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7章 十月之交(上)


    虎會原本也是個新絳輕俠,晉卿趙鞅好養士,他便靠著一手三十步內十發九中的飛戟入選家臣行列,攢了幾年資歷,漸漸得以侍奉趙鞅車後,但仍不顯眼。

    直到在羊腸阪上一番「罷推車」的強諫後,趙鞅才漸漸不把他當匹夫看待。先提拔為親衛兩司馬,多次隨同趙鞅出征立功,又為卒長,最後還把他留在了濮北,讓他做趙無恤的臣子。

    雖然虎會平日裡大大咧咧,與田賁、穆夏等趙無恤的武卒老班底關係不錯,但內心裡還是有分寸。他知道自己雖然在趙氏軍中爵位和資歷較高,可到了趙無恤這裡,依然算個新人,被提拔為廩丘邑司馬已經是莫大的恩了。

    誰料,今日趙無恤卻突然喚他來此,到場的除了虎會外,竟然只有無恤的謀主張孟談,這讓他有些誠惶誠恐,因為廩丘的一把手,邑宰計僑都不得參與此次密談。

    「虎司馬不必多慮,常言道雞司夜,狸捕鼠,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計邑宰專管政務,因為不涉及後續事項,所以就不必參與了,而虎司馬卻有任務與此相關,故而召你前來,請坐罷。」

    倒是趙無恤看出了虎會面色如常下的忐忑,便如此勸慰他。

    於是乎,在廩丘城的邑寺廳堂內,忽閃忽明的青銅燈架下,三個人影虛席而坐,聲音低沉,正聚在一起謀劃著什麼。

    「這是陽虎讓封凜帶來的話。」趙無恤將盛放簡牘的漆盤推了過去。

    「冬十月初四,將於社廟祭祀魯國先公而祈之?」白衣緇布冠的張孟談風塵僕僕,在接到趙無恤的消息後立刻從甄邑趕到了廩丘,他看著簡牘上的小字,露出了微笑。

    「這是請帖麼?」虎會問道。

    「這不僅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8章 十月之交(中)


  在場眾卒中,被冠以「武卒」名號的老募兵們自然是軍紀和陣列最好最整齊的,他們個個披甲,伍長以上的軍吏人人戴胄。

  重裝步卒兩丈長的酋矛如同森林,腰間還多了防身用的一尺短劍。劍盾手們的盾牌也得到更新,包上了新的皮革。輕裝上陣的擲矛兵首次出場,小藤盾綁在左手,背上是長達四尺、五尺的短柄矛、戟、鉤,可以近戰,亦可以遠擲。

  其次是廩丘徵召兵卒,這些人原本就是廩丘烏氏麾下的齊卒,雖然在甄之戰裡被武卒打殘打怕,但比起甄地更不堪的衛卒,還有缺乏訓練的亭卒要好上太多。這些人也是趙無恤最為忌憚的,所以此次決定多半帶走,好讓他們刃口對外,免得留在廩丘生出什麼幺蛾子。

  不過,趙無恤為何強調誇獎了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流民卒」?

  二十天前,一半出於考校,一半是委以重任,趙無恤將一百魯國青壯流民交給了冉求,讓他盡情用自己的法子去訓練。

  如今期限已到,放眼望去,魯卒們竟然已經能像手裡長長的竹矛一樣站得筆直,完全沒了剛被徵召時的歪三斜四和衣衫襤褸,個個雖然依舊瘦弱卻精神氣十足,隱隱看去士氣竟然不比武卒和廩丘齊人們差。

  冉求則穿了一身顏色暗淡的皮甲,復合皮胄以紅纓繫於頷下,他邁步上前朝趙無恤施禮道:

  「魯卒已成,請大夫檢閱!」

  趙無恤方才已經掃了一眼,這會又親自下去繞著走了一圈,在兵卒們排列成行軍的縱隊齊步前行,又換成線列橫陣架矛時不住點頭,又不時搖頭。

  演練完畢後。他大聲質問這些一月前或許也客串過盜寇的魯流民道:「面對群盜,汝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319章 十月之交(下)


    在進入魯國後趙無恤就多方打探過,察覺到孔子一方面與三桓藕斷絲連:孟氏宗主和庶弟孟孫闊是他的弟子,代表孟氏的子服何是他的信徒之一,到處為孔子宣揚。

    但另一方面,孔子卻又是被陽虎所樹才得以為官,雖然名為被迫出仕,但可這一層關係是洗不掉的。何況孔子與陽虎一黨的二號人物,費邑宰公山不狃也有些往來。

    「夫子年歲已長,到了秋冬之際腿腳有些不舒服,未能親迎還請趙大夫見諒。」

    「哪裡,應該是晚輩拜訪長者才合乎禮儀。」

    到了中都邑寺後,前來迎接的宰予笑容可掬,言語間不時打探趙無恤手下可否有職位空缺。

    趙無恤見他接人待物還算得當,而且大概是孔門弟子中對孔子思想最不買賬的一人,功利心較重。如果說子路、顏回難求,這個宰予倒是自己送上門來的,不過奇怪的是孔子並沒有乘著推薦的機會將這個不怎麼待見的弟子掃地出門。

    宰予作為後世的「孔門十哲」之一,禮儀言辭的能力也僅次於子貢,做一個行人倒是足夠。

    但無恤卻要注意自己吃相不能太難看,不能過早顯露目的,所以此事還得慢火烹小鮮,才能把早期儒家裡的人才們熬成自己中意的那鼎肉羹。

    冉雍和閔損依然是那副古板的態度,只是彈瑟的曾參卻不見蹤影,也不知道是在哪座竹林裡又沉醉了。

    靠近邑寺,溫潤的顏回在前引路,與無恤相談的多是「格物致知」的原理,無恤稱計吏僑已到廩丘,若是顏回有空。可以去跟著數科學徒們學習周髀數字和運算法則。

    顏回施施然行禮道:「多謝大夫,但回得先稟報過夫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第三百二十章 無間道(上)


    趙無恤和鄆城大夫叔孫志一前一後抵達魯城時剛好是十月初一,天氣已經轉涼,道旁的栗樹、楊樹開始茂葉落盡。

    這一天,魯侯已經在三桓和公族們的簇擁下,按照一昭一穆的順序祭祀了魯國先公的們的廟宇。

    其中最為隆重的,自然是祭祀周公旦的大禮,這是魯國一直引以為豪的榮耀,因為周公曾一度攝王位的緣故,周成王允許魯國「世世代代祀周公以天子的禮樂」,這也是魯國人認為自己是諸侯之中享有獨特地位的緣由。

    宋國的公爵又如何?齊晉的侯伯之位又如何?要論起禮儀之盛,還得我魯國!

    驕傲的血液裡帶著自卑,抱著古舊的歷史不放,魯國人的心態倒是和後世天朝剛剛被海上外敵攻破國門的那一百年差不多。

    真正掌握實權的陽虎一黨依然在履行家臣的職責,冷眼旁觀這隆重卻空虛的一幕,他們中或許有人覺得,這大概是最好一次「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的經歷了,到了明年,主臣的位置大概會完全調換過來!

    對於無恤和叔孫志這兩個西鄙最大的勢力先後抵達,陽虎一早就得到了消息,這將近兩千人充實了他在魯城曲阜的力量,也意味著他可以放心動手了。

    為了這些日子的政變,陽虎可謂是殫精竭慮,他招來黨羽,面容欣喜地對他們說道:「如今子泰與叔孫志已經抵達魯城外郭西門,共有兵卒近兩千;我陽氏所轄兩千私屬,季、叔孫投靠吾等的兩千人,集中在城南;費宰公山不狃則擁兵兩千埋伏在東門之外,共計八千之眾!」

    「而孟氏,僅有兩千之卒,位於北門附近,吾等後日邀請季氏在蒲圃飲宴,筵席上將他與叔孫州仇一同 ...

提示: 遊客只能瀏覽部分內容,請 登入註冊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