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2
發新話題

[分享] 《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

《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

《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
一、前言

眾生界號稱有情、無情兩大種類,又可細分成十二類眾生。吾人應認知此娑婆世

界,一切有情眾生類與無情眾生類等,均是同一體性,諸如沙石土木、金屬銅銀

等,皆是吾等眾生阿賴耶識共業所變現,何者淪落為無情類?何者在有情眾生六道

中輪迴?均是吾人無始無明顛倒使然。

 
二、眾生迷妄成兩種顛倒

《楞嚴經》曰:「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

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

涅槃,二轉依號。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

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吾人妙性圓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實映照一切境,但卻是遠離一切名相,故無所謂世

界或眾生。但吾人不明此理,妄執一切佛性所鑑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滅,而不知

生滅是妄,執妄為有。若行者能滅一切生滅法,則回復阿賴耶本識有所映應之時,

面對此相而不執為真,是謂真心不滅,稱如來佛性所現,如此則得無有上菩提,得

大涅槃自性體空不二之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菩提,此二轉依轉後稱妙

覺,或究竟位。現欲修真正禪定,趨入如來大涅槃境界者,應當先認識為何會有眾

生、世界此兩種妄執的顛倒原因,如顛倒因不生,就能進入如來真禪定中。

 
三、眾生顛倒迷相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

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

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

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

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大眾常自想,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致淪墜?我與眾生如何

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道中浮沉不定?請看世尊上述的開示。

要瞭知眾生顛倒,先要瞭解心性之關係,性本空因緣而起心,心若不妄雜妄想,則

性明澄而圓,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聖人因心無所心,故性因而發明。若性為妄

所惑,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故性空不著一法的自性空體,將從畢竟無有境,而轉

化成究竟有之妄境。此處所說的所有相,本是不該有的,因其一切妄執成有相,非

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現的虛妄之相,其實了無根本可言。本

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真

體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

真的淪墜。此時若要恢複其真,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

所染,不是要求去恢複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無所生滅

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現因性迷而妄

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

種而互為感召,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召而互為

眾生相,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四、世界顛倒迷相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

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

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

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

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

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

想、若非無想。」

有了上述眾生顛倒的相,互為有緣,則待時而發。眾生顛倒的果要依時、空而成

就,吾人著眾生顛倒相後,又執世(時)界(空)的顛倒相,隨之六塵相成,各自昏迷

沉淪,故真的輪迴即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矣!再看世尊對世界成因的上述開示!

眾生顛倒相成後,吾人本無住的空性圓明淪滅,而取那不是真有的妄有相,故成分

段執妄而生緣,要生的地方當然要有「界」,故「界」因是而立。吾人淪墜後,本

虛幻不是因的因,吾人認妄為真實而成因,本無住法的妙明不見了,而住妄執所現

的妄相,如此心心念念遷流不息,既有遷業流識則世成矣!眾生待其他眾生因緣而

遇時受生。如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西南北四方,相互和合交錯成幻化眾

生相,其類共有十二。如此,眾生的妄執在一時中成立了界(地球),界一形成即有

動轉,轉動有風,風則成聲,因聲緣色相(物質形相),在色相中就有香的出現,因

香誘人妄想而欲觸覺之,觸知而知有味道,有諸味產生一切法想。如此六塵迷亂吾

真空妙明自性,產生無量妄想,形成諸業種性,業種性成依業區分入十二類,如此

輾轉輪迴於中。是故在世間的聲香味觸,窮其所能於十二類中幻化,旋復不止。乘

著這十二輪轉之顛倒相,因是世界有成,隨而化成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

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

相。

眾生迷妄有兩種顛倒:一個是眾生顛倒、一個是世界顛倒,依《楞嚴經》的講法,

我們常常在講顛倒,不知何謂顛倒?思想多、會胡思亂想就是顛倒?不是的!而是

隨時、隨地的與眾生結緣,不管結的是善緣與惡緣、結眾生緣,這就是在顛倒;如

果能夠處在生活起居之間,雖然與眾生結緣,但是不會住在心上,你就是跟大眾天

天在接觸,但是都沒有罣礙,不會有喜愛、不會有厭惡、…等等的心都沒有,這樣

你就不會與他們結善緣與惡緣的,所以沒有眾生顛倒,就沒有世界顛倒。先有因,

眾生顛倒為因,才有果,果者是你要生在哪一界?哪一地?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九地裏面的哪一界?哪一地?你所做的善、惡業要感召到哪一個界地?這就是

造成世界顛倒的果,上一次大略講了一下,今天繼續講《楞嚴經》裏面所說的這一

段:

「二轉依號。」

二轉依:一個是煩惱障要轉,另外一個是所知障要轉;煩擾障不轉時,你的煩惱無

量,要轉煩惱障其實是要斷掉內心的一切執著,佛法的二執是要斷煩惱障、所知

障。諸佛菩薩們不住一切境、不住一切世界、不應一切眾生的果報。我們為甚麼不

行呢?我們就是有無明,蓋住了我們的自性,所以應知而不能知,諸佛菩薩們有神

通,為甚麼我們起不來?佛菩薩可以穿牆透壁,我們為甚麼不行?就是我們的無

明,我們對一切世間的現象,認為是必然的現象。


譬如:這個肉體,本來是與你的靈性一樣,合在一起的時候,色、空不異,諸佛菩

薩修證到色、空不異,並非口舌上的演說,是真正的修證到色、空不異,雖然有色

身,等於沒有色身一樣,所以為甚麼不能夠穿牆透壁呢?當然可以的!只是我們一

般薰習的,以及物理學告訴我們,這個肉體是有質量的,這個質量是穿不過牆壁

的,這樣的薰習,我們的思想就定型了!


我們應該知一切境,應該有一切的神通變化,為什麼不能夠起呢?因為是一切的妄

想習氣,蓋住了我們的自性,因此這兩個---煩惱障、所知障,都應該要轉。而轉煩

惱障,你就有涅槃寂靜的體性,有清淨的心,你就沒有煩惱,你就自在;而轉所知

障,照道理應該起無量的神變,你就會放棄那認為一切不可能的心,而轉成認為一

切均是可能的,你就可以十方世界來去自如,所以修證到無上菩提及大般涅槃的境

界,就有二轉依的稱號。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

現在要修真正正定,「三」是正,「摩地」是定,《楞嚴經》裡告訴我們體性的樣

子,能夠產生與諸佛菩薩一樣的神通變化。我們不能一直都有錯誤的認知,所以經

文告訴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要明心見性,是有種種的魔相。在網路上一直刊登出

來的文章,都是在說明色、受、想、行、識這些魔相,如果五蘊都能夠超越,就能

夠真正的明心見性,也能夠產生與諸佛菩薩一樣的境界,你現在既然在聽講《楞嚴

經》,就要修真正的三摩地。

我們說禪定,為什麼有真的禪定,或者是假的禪定呢?禪定有「三不等」,如果是

修色界四禪的世間禪,這天台宗在古代時候就有了,修的都是這色界的四禪。而修

無色界的四空定,這無色界修入要破色身,所以修真正的三摩地,就是一定要在這

裡劃分,要在色界四禪以上。


我們修到初禪是未到地禪,舌、鼻二識不用,但是眼、耳、身還有感覺。二禪是喜

俱禪,大概有很多的光都會現起,因為心比起以前較清淨了,內心會產生無量的歡

喜。三禪是樂俱禪,是氣旺充滿了,而身體佈滿了所有的氣,所以就有世間的快

樂,這種世間最快樂的就是這裡,但是比不上涅槃寂靜的境界,這還是有為的樂。

四禪心入一境性,心可以面見一切現象,是以我們的自性跟它相對,但都能不動

心,如果動心就不叫做「一境性」,也就是說一個性,面對一切境都不動心,你看

到好壞或者是什麼現象,也都不動心,如如不動,到四禪境界就有這種功力。但是

這樣子還是沒有辦法解脫,對諸法還是認識不清楚,對諸法的起滅認識不清楚,雖

然四禪可以開發出五神通,但是沒有用,躲不過業力。


譬如目犍連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但是還是躲不過業力,最後被他以

前的冤家用石頭把他砸死的,神通有什麼用呢?神通就像會算命的一樣,說你三年

後會死,如果你還是逃不了死亡,有什麼用呢?修佛法就不是這樣,修佛法是要學

不來受生,不來受生就不受業力的影響,要轉業,能夠轉業其實就是要修證到空(空

性),沒有空性起就轉不了業。空性不是用講的,是要實際去修證的,要修證到所有

的一切法來,都黏不上,順、逆、善、惡、…等等的境界都黏不上。


而這個世間禪,在一般人沒有破色身以前,不管你有光、沒有光,有神通、或者是

沒有神通,都包括在裡面,修這些但都沒有解脫。如果是破色身就解脫了嗎?也不

見得!例如:破色身是無色界天神,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

想處等四空處定,雖然修證到最後處定這裡,有五千三百七十六億的人間壽命(八萬

大劫),但不修空觀智,還是不能得度。因為他沒有色身,無色界沒有色身只有一個

心(心識),心識到哪裏都是一樣,在天上、在人間、在地獄、在哪裡都一樣,他都

可以來來去去。雖然壽命這麼長,但是只要有定就有退失,怎麼退失?依時間的過

去而退失,雖然很慢,但就是會退失。退失就是會再起念頭,起念頭做什麼?就是

有因緣則去應緣,遂應緣就起念頭,起一個念頭一萬年過去了,這是祖師大德們所

講的:「一念萬年。」


為什麼起一個念頭一萬年過去了?也就是一萬年感召因緣而起這個念頭,起個念頭

一萬年就過去。所以五千三百七十六億年,等於有五千三百七十六萬個的念頭,起

完就完了,壽命就盡了,又重新再去輪迴。因為在以前不學佛法,不學出世間法,

都是學世間禪,不管色界、無色界都是世間禪,世間禪是壽命很長,但是死了以

後,照樣的還要再輪迴,脫離不了三界,學這種定有甚麼用呢?這就不是正定,也

不是正三摩地。


佛法的定與世間禪的定,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在講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

進、禪定、般若,禪定擺在第五個度到彼岸的,不是最高的法門,第六個是般若,

般若可以說是一種無上的智慧,無上的智慧包括甚麼呢?因為要解脫,當然包括出

世間智。


出世間智其實就是在講空,空修證到以後就完了嗎?修證到空以後,如果不再往前

走,就是小乘的行者、阿羅漢等,也就是聲聞、緣覺、辟支佛之類的。如果再修證

到法空,就是有出出世間智,不要住在出世間哪!在空之間,把空也空掉,就變成

「空有不二」,而有這種智慧時,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這兩個圓滿,就解脫了。

要不要在那邊打坐?到後來,不打坐了,但後來卻是觀看你的心,對於你在人、

事、物與待人處世之間,因為眾生顛倒,也在顛倒中與眾生結下善緣與惡緣,在這

種種之中,如何去應變、應對之道?因此般若波羅蜜是以智慧度到彼岸,是用智慧

的。


譬如有人在那邊打坐入定,人家打他,因在坐中,它不覺會痛。但有的人不必打坐

入定,人家打他,他只要認為無所謂,不就也在定中一樣。對逆境要用智慧去轉,

當然智慧去轉,在還沒有做到禪定解脫力以前,才要用智慧去轉。真正修證到空的

時候,這個智慧自然顯現出來,就能動都不動,這是在正定,是正三摩地,這是你

本性具足的,本來是不需要去修的。


「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直詣諸佛菩薩大涅槃一樣的境界,涅槃有大、小之分別?涅槃是有大、小。大涅槃

有時候也稱為般涅槃,般可以說是真,大者真也,是真的涅槃。怎會是假的涅槃

呢?也不是假的,是小涅槃,小涅槃是聲聞、緣覺乘、阿羅漢他們所修証到的,也

就是說還有煩惱的種子,內心還有煩惱起來,但是那個煩惱,你的定力可以把它化

解,或者是不理它而起不了煩惱,這個情況有沒有?你自己應該都有這個經驗,小

的煩惱還沒有關係,用智慧轉它就沒有了!


例如:掉了一千塊,你認為掉了就算哪,不要再去煩惱了,這種可說是小的解脫,

還是要看你的習氣,如果你對錢很不在意,即使掉了一百萬也會無所謂的,假使你

還是有貪心或捨不得這一百萬時,就會很痛苦,一個人不被錢用的時候,就會很自

在,一百萬掉了就算欠人家的。被人家倒會了也一樣的,一想”欠人家的”就算

哪!也就不會要去砸雞蛋、拉白布條。如你對錢沒有看開的時候,你就會不甘心,

還是要勸自己放下那個”不甘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撫、勸導,修行是這樣慢

慢地去轉妄心,轉到最後,直到很深、很深的潛意識裡面還是有點不甘願的心,但

是也不必再說放下了,你就看著它,它也起不了作用,修行是這樣慢慢地去調理自

心妄習的。


我們常常說修行一定要有兩個心,修行沒有達到這兩個心,談不上能修行。一個是

你覺知的心,覺知你在想,剛剛你在起煩惱,或不甘願的心起來的時候,你並不知

道,這是沒有兩個心。如果沒有兩個心,也不知道它起心,與煩惱的心攪和在一

起,一同煩惱了,這樣怎麼修行呢?一定要有覺知的心,然後煩惱的心起(這是我們

的習氣毛病),我們覺知能夠了解這個煩惱的心,剛開始是做不到無住,所以要以佛

法來熏陶它。”放下”也是一個佛法,是方便法門,或者是”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因為心念的起滅,都是心的形象,是虛幻不實在,不要在乎它,然後假以時

日地,再一直慢慢地修習。

佛菩薩所謂的般涅槃、大涅槃,是這些不淨業都沒有了,心裡面都是白業,所具有

的都是善法,所有的念頭都是白業、都是善法的,沒有不清淨的心,這是非常的殊

勝,是般涅槃的境界。諸佛菩薩內心有什麼不清淨的種子?當然沒有!


對於所謂種子的清淨與否,如果懂得佛法的,應該了解清淨與否,是你在分別,諸

佛菩薩修証到大般涅槃境界的時候,法就是法,法就是因緣法,而沒有所謂的好與

不好,好、壞、順、逆、善、惡等等的境界,還有什麼分別呢?對於般涅槃的行

者,或者是諸佛菩薩而言都是一樣的,都是彼此因緣之間,要怎麼去轉?而沒有所

謂的善、惡了,學佛法要懂得這些。


開始學佛法就是在講善、惡,學到真正的佛法就沒有所謂的善、惡,都是眾生、世

界顛倒所造成的因緣,你對他好、他對你好,你氣他、他氣你,你毀謗他、他毀謗

你,就是這麼的因緣果報,還有什麼好、壞。要超越那種天道之間的善、惡分別,

這就是佛法所謂的平等,是謂平等法,順、逆、善、惡都是一樣的平等,生病與

否,也是一樣的。生病時,肉體雖然很折騰,但是我卻不覺得痛苦,心很安祥,感

冒流鼻涕、喉嚨痛,都是本身肉體的免疫反應,而能夠心平氣和,不認為那是一種

痛苦,只是隨緣在應緣受報,証到平等法時就是如此的,大般涅槃的人,並沒有所

謂的痛苦與否。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明白的點示出,我們眾生顛倒的因,為什麼會輪迴?會輪迴就是因為有這兩個顛倒

因:一個是眾生顛倒的因,一個是世界顛倒的因。眾生顛倒的因,是你跟眾生結的

善緣與惡緣,而善緣是彼此之間有善的果報,互動良好,惡緣是跟眾生某甲、某乙

有不好的互動,不管是善因緣或惡因緣,都要去受報的,而結善緣並不是說認為好

就很好,也不見得是好,因為你有時候還要去投胎做他兒女,跟你父母很好,來生

他做你的兒女,或者是你做他的兒女,眾生就是這麼一代一代的在輪迴。


民間為什麼要沖喜?如果你懂得沖喜的時候,以輪迴的角度,你會覺得很可怕的。

譬如這阿媽(祖母)死了,孫子趕快在一百天以內,或者是幾個禮拜內趕快結婚。結

婚就是期待阿媽(祖母)能不能趕快投胎做孫子的兒女,民間習俗叫這為「沖喜」。

如果彼此有因緣(情思)當然很快,因為你跟她生活在一起,她天天思念著你,這個

緣份很深,而且也有這個緣份要出生做他的後代時,就成為輪迴因,這個不就是一

代一代的再去輪迴嗎?


結善緣,當然是比結惡緣好,總是受報是比較好的緣份,死與結惡緣也不一樣;惡

緣的總是彼此之間互相的報復,殺來殺去,殘害來殘害去,或者世間所發生的車

禍,現在還死得比較快,以前還得需要用設計的來害你,現在不必設計了,開個車

子直接撞上去造成死亡或是殘廢。所以科學越發達,死亡越快,天天發生的車禍,

冥冥之中也是業力在牽扯,這個就是你與眾生之間所造的人、事、物的顛倒因,這

是我們要去了解的。


眾生顛倒的因是什麼?就是我們善、惡業的業緣所造的一切,那麼有眾生顛倒因就

有世界顛倒因,「世」是時間,「界」則空間。剛剛我們說有修行的人,離開與人

的結緣,修世間禪定,可以修到四禪八定裡面的某一個定,而你超越了,超越了這

些人類的因緣,那就完了嗎?沒有!你另與天上的這些天神結因緣,無論是色界、

無色界等界地,只要是你跟它結緣,就是繫屬、被綁住了。屬於哪個界地,比如說

修到未到地禪,就與初禪的天神、皇宮相感應,如果修得初禪天的下品,就是大梵

眾天的天神,修得德行好一點,長老級的,也就幫忙大梵天王來管理大眾,就是梵

輔天,而初禪天的德行修得最好的,當然就是大梵天王,或者是大梵天裡面的臣

子。


雖然已超越這些人間眾生的善、惡因緣,但是你卻修世間裡面的這些禪定,被它感

召,被它綁到初禪天的境界等等,如此的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處定都是一樣

的,剛剛我們所說的,不管修證到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壽命八萬大劫,定力衰

退、盡了,照樣去輪迴,這就是不究竟,沒有超越三界。


你要去了解的是,在一般人而言,結了善緣或惡緣,是造就了眾生因;如果眾生因

沒有了,自己雖修行,然而卻與天上的皇宮、天神、…等等結了世界因,即是已有

的三界九地,而此世界是你下一世要出生去到那裡的。如果下一世出生到梵眾天,

但是在下下一世,又可能輪迴到人、畜生道也不一定。今世為人,不一定下一世就

會再出生人間,這都有它的直接因緣,也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哪個最先成

熟,哪個就先受報,不是照排的。所以,這個因果要這樣去了解,就不會迷糊了,

不會搞不清楚。世尊與阿難尊者開示說:要真正地去修真正的三摩地,直接証到如

來大般涅槃境界的,要先去認識:眾生顛倒、世界顛倒這兩種因。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顛倒不生,如果沒有眾生顛倒因,沒有世界顛倒因,這兩種顛倒因不生起來,此種

修證才是真正的如來真三摩地,才是成佛所要修證的真正解脫的禪定,這是在《楞

嚴經》裏面所闡釋為什麼我們會迷糊的因!下面這一段是在解釋這一段經文的,我

們看一下!

「吾人妙性圓明的佛性,原是可如實應照一切境,」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說明過了,什麼叫妙明真性呢?如果所知障滅掉的時候,就有無

所不包容的能力,宇宙有多大!佛性就能夠映照一切的世界,我們的宇宙中世界有

三千大千世界,三乘以十的九次方那麼多的小世界,但是一個小世界有多大呢?我

們現在的科學用太空船或者用什麼辦法,亦無法去超越這個小世界的所有範圍,不

管我們可以看到金星、木星、火星、…等那麼多的星球,也都沒超越銀河系的範

圍。每一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小世界,虛空的宇宙有三千大千世界,照道理來說,

我們的妙明、圓滿的佛性(圓滿的圓明妙性),無所不包的就是圓,所以三千大千

世界,我們應該都能夠看到。


從經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佛菩薩可以看到哪一尊佛又在放光,或者哪一尊佛

在講經說法,三千大千世界中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弘化,而佛菩薩怎麼會知

道呢?因為有一個圓明的妙性,圓明的妙性就是大圓鏡智,所有的世界無所不包、

無所不照,所有眾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看清楚,這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二轉

依」。所知障滅掉以後,就應該有這種功用,我們為什麼不能?因為我們還沒有滅

掉所知障,單單一個煩惱障,還沒有辦法完全地解脫出來,更何況這個所知障。


大圓鏡智現起,也就是我們佛法要修的三身四智,三身四智修證到,就有無量的神

通變化。「三身」第一個最難的就是「法身」,法身要開發出來,如同禪宗的開悟

或者是色身破,《楞嚴經》裏面所講的色身破、法身現起。


法身現起就有「報身」,報身圓滿、法身清淨以後,就有「化身」。所以,諸佛大

菩薩,都有千萬億的化身,化身並非玩意念的變化,是眾生的心念憶想起,佛性就

從法身化一個化身出去,法身是空相、是無形、無相,而宇宙是有千萬億的眾生,

意念起,就會化一個化身,不是本人,是化身。


心眼開了、色身破,法身現起來,但是法身剛起,還不清淨,所以要開始修,當然

法身本來是清淨的,我們不淨的習氣毛病這個部分要開始修,要修到哪裡?要修到

想陰滅了,不胡思亂想的時候,才有一個化身,或者修到菩薩地的時候。菩薩地的

第一地是歡喜地,第二地是離垢地,離開污垢,沒有污垢了,第三地是明地,是心

發光了,第四地是焰慧地,是智慧像火焰一般,第五地是現前地,到這邊的時候才

有三個化身現,也就是同時有三個眾生在想您,就可以應緣化三個化身出去。五地

菩薩就已經很不簡單,三地菩薩有一個化身,所以想陰滅了,才只有一個化身,這

個化身已經很不簡單,要修證到像觀世音菩薩,或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千萬億個化

身,或者是彌勒菩薩也可以千萬億個化身,這個真的是要心真正的清淨再清淨,才

能生起這三身。


四智呢?四智是:(1)妙觀察智 (2)平等性智 (3)大圓鏡智 (4)成所作智。「妙觀察智」

這是破第六意識的妄想執著而得,然後「平等性智」是破第七意識的妄執而得,破

了第六、第七意識以後就有「大圓鏡智」,第三個是大圓鏡智性清淨,大圓鏡智是

性清淨以後就有了。


妙觀察智在我們的妄想執著沒有滅除,妙觀察智不能發揮它的功用,所以妙觀察智

是見非功,眼、耳、鼻、舌、身、意有所執著的時候,就起不了妙觀察智。這妙觀

察智用在於我們的生活起居之間,不必有什麼神通,你就可以清楚世間相,有神通

都還是不知道呢!譬如看這個人著魔了,一看他的臉色就可以清楚了,有甚麼神通

還不見得知道呢!他心裏有痛苦,你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有這種功夫?這是因為一

切的妄想執著沒有了,沒有分別心,你的功夫就有了。


會看人家哪邊有病,那還是眼根的毛病,因為用五根,還未脫離五根的作用,妙觀

察智是在講心用,不是在講身用;一般人以為這個人不得了,他會看人家肝臟有毛

病、腎臟有毛病,或哪裡長了一個瘤、…等等,這還是在看肉體而已。


五根屬於色塵,五根、色塵還是世間禪裏面的境界,佛法所講的都是心,所以妙觀

察智是用心觀,是在看人的心,不是看人的色身,色身有沒有病,有什麼好看的?

要看你的心,心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以後要輪迴的就是這個心,心有沒有病才重

要,並不是那個肉體的,肉體死了就沒有用了。


「妙觀察智見非功」,如果你五根對六塵,識還有所執著時,這個「見」只是一個

代表,是指見、聞、嗅、味、觸、心等性對諸法六塵,「見」是看了,「聞」是用

耳朵聽了,「嗅」是用鼻子嗅,舌頭是知道種種的「味」道,身體是「觸」,心裏

面的「法」,這些都有所執著時,就起不了妙觀察智。第六意識妄分別滅了,再來

就是第七意識的妄想執著,這是對內心的境界,如果沒有什麼好、壞、順、逆、

善、惡等等的境界,都沒有分別心了,那是「平等法」。剛剛所說的,即使生病了

也很自在,心平氣和地去應緣,這就是平等性智心無病,沒有好、不好的問題,沒

有生病是好、不好的苦惱,反正生病就生病,沒有什麼好、不好的,生病去看醫

生,打針、吃藥而已,心就沒有毛病,或者是沒有分別心。自認為是佛教徒、他人

非佛教徒,而起的種種分別待遇,所以最主要心無病時,平等性智就建立,眾生平

等、對一切法平等就建立,這兩個都識(六、七識)清淨時,才有大圓鏡智。


何謂「大」者?無所不包,何謂「圓」者?眾生一切相都能夠容納,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千千萬萬億個眾生,不只裟婆世界的眾生,也包括其他世界的眾生,都要清楚

地映照,都要有這個能力去照,都要有辦法去照,照得清清楚楚,也都能夠知道,

這就是「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的照是比較被動的,還起不了神通,你認為我這一面鏡子照到哪裡,都像

照妖鏡一樣,可以照得清清楚楚,好像認為很不錯,仍然是沒有諸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很多同學打坐,都可以產生神仙境現出的,或者誰的家裏的人、事現出來了、

…等等,有念才現是比較被動的;諸佛是有沒有念,但它都會現出,佛的境界都是

這樣的,現在這裏,是被動地照。照到了以後,還是沒有煩惱,而不是知道眾生,

哪一個有業力?哪一個人心地如何?知道了,又起煩惱,那不是很糟糕嗎?不懂還

無所謂,懂得他心,譬如這個人的心地很不好,知然後很氣他,那不是很糟糕嗎?

而懂得越多,不是就更煩惱了嗎?百分之幾的人才是好人,其他都是壞人,那豈不

是活不下去了,所以修到這個境界的佛菩薩,沒有什麼好、壞,眾生就是眾生,你

壞那是你的事,與我無關係。我念我的佛號,憶念佛,有因緣、有苦難,佛感應到

就幫忙救度我,這還是屬因緣果報在牽扯的。


再下來就是第八意識,清淨的時候就可以鑑照,大圓鏡智從阿賴耶識現起,此時阿

賴耶識又稱為阿陀那識,或者是稱為無垢識,清淨了以後,這個無垢識還是沒有神

通;再來就是要有神通,是前五識的「成所作智同圓鏡」。


圓鏡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大圓鏡智性清淨的時候,五識也清淨了,照唯識

的道理,五識它不會起業用,眼睛只是看東西,它不會去造業,但是為什麼會造業

呢?就是第六、第七意識在作怪,讓它蒙蔽了,所以修證到大圓鏡智性清淨時,五

識自然就清淨了,這個時候也不會造業。


第二個意思是成所作智,依你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起幻化的神通,我

們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以一般的肉體而言是根器,但是在成佛的境界,或

者菩薩的境界,這五根會起神變,想什麼也就現什麼,眼睛看到什麼就化什麼,依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化現,這是最後現起的神通變化。


「但卻是遠離一切名相,」


因此從這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滅除,有得到什麼嗎?都沒有,都是在捨去一切

法,而一直地捨,一直地修証,佛法還有所得嗎?沒有,只是找回本來有的一切,

有所得嗎?沒有,這叫做「無所得」!雖然無所得,也只是以前的功用給找回來而

已,它可以鑑照一切因緣,不會迷糊,不會瞇著眼睛去做事,"老神在在",不會隨

著因緣亂轉,雖然沒有什麼神通,但是裡面的它,照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只要第六

意識、第七意識這兩個意識清淨的時候,做事情不會衝動,雖然你沒有現什麼神

通,也沒有現可以鑑照十方世界,但是你對於與一般眾生互動的因緣,卻能夠很清

楚,不會迷失掉,如果能夠開發出越來越大的光明,可以遍照一切世界、一切眾

生,要是到行陰滅了、清淨的時候,就有真正的宿命通。


修證到行陰滅,這個時候有宿命通,也是八萬劫以內而已,未來、過去的眾生,一

切因緣果報都清楚,這就不得了,剛剛所說想陰滅的時候,只有一輪生死,首尾相

照。我們講到十二類眾生,有情、無情十二類眾生的這一類眾生,你知道他這一生

為什麼來這邊?下一世要到哪裡?你都清楚,其他的不是很清楚,因為你的妄想

心,雖然淡薄了一點,但是還有;當真正滅了,就進入行陰破的境界,行陰微細是

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不是只有你的種子,眾生的種子都在阿賴耶識裡面,非常的

不得了!行陰非常的微細,證得這個時候就有宿命通。


宿命通與宿命明不一樣的,宿命通是有八萬劫時間上的限制,智慧還不夠,釋迦牟

尼佛是有宿命明,就是眾生在時間上沒有開始、沒有結尾,空間上沒有設定,在哪

裡都看得清清楚楚,這種智慧要五陰滅盡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這五陰滅

盡,真正成佛的時候,才有這種智慧。


所謂的神足通,或其他的神通,都是從行陰階段這邊來的,所以妙明佛性你要了解

它的功能;有的人是可以體會一點,但是有的人就講一些名相,有時候也讓你很難

了解,到底是什麼境界?你就得從各個經典所講的歸納起來,然後才知道它有什麼

功用,不是只有名詞而已,但是卻是能夠遠離一切的名相,故無所謂的世界或眾

生。


「故無所謂世界或眾生。」


有眾生或者有世界,這是起分別想才有這些觀念,我們的世界與諸佛菩薩心中的世

界其實都是一樣的,但我們為什麼會輪迴?都因為把這個世界當真,把眾生當真,

所以就會輪迴,諸佛菩薩心中也有世界或眾生,但是不把它當真,而是認為虛幻不

實在,不會在意,雖然在心中現起,幻起幻滅,但是都不去執著它,因此諸佛菩薩

有世界、有眾生,但是沒有眾生可度,度了無量眾生也都沒有眾生可度。


「但吾人不明此理,妄執一切佛性所鑑照的一切境界,有生有滅,」


剛剛所說的大圓鏡智,畫一個圓圈來代表的話,這個圓圈來代表這是空性,因為要

圓,所以畫個圓圈來代表,其實這個空性者是無量無邊的大,在這中間現起一切世

界、一切眾生,現出來卻不執著,空性它是不生滅的。上一節我們也已講過了,空

性它是無生、無滅,這是空性的特性,在這個空性範圍裡面所現的一切世界、一切

眾生,這些都是因緣而來的、而化現的,因是化現故它是無常,因為都是受時間的

限制。「常」就是永恆,是不生滅的,空性才有永恆,所以我們現象界裡面的事、

物沒有一件是永恆的,你看這個磬,好像堅實不壞,或又譬如千年不壞,千年是很

久遠,然而與這宇宙時空相比,猶如大海中的水滴,例如過去莊嚴劫一千佛,現在

賢劫千佛的第四佛,已經出現過一千零四位佛了,宇宙的時間是久遠的,這世界終

會滅,再有一千九百九十六位佛出現完後,就會滅的,但這時間也是久遠的。人類

是會階段性的滅,增劫、減劫之間,人類會階段性的毀滅,然後從頭再來。


諸佛菩薩的心中雖然因緣而現這些,但是無常,這些是會生滅的,為什麼諸佛菩薩

會抱持這不生滅的空性,可以鑑照一切世界、一切眾生,而不被有生滅法來左右

呢?因為證到無礙、自在。我們凡夫不行,很執著這生滅法為真,因為心不淨,所

以才會執著這個生滅法為真;或者是對不好的,你倒可以不為它所動,對好的,倒

是會喜歡這個好的,這個以解脫道而言,是沒有辦法完全解脫的。《金剛經》告訴

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也不要執著它,要無住相佈施,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的眾

生,卻是無一眾生可度,雖然幫忙很多的人,但是因從來沒有這個念頭,而沒有罣

礙,否則所做的善事還是有因,那個被幫忙的人,永遠抱著感恩的心,這緣就斷不

了,我們修行的人自己都斷不了,這兩個緣以後因緣成熟又結上了,所以《大般若

經》到最後都在闡述:空、無住(無相)、無願這三三昧,如果修學不到這裏時,根

本沒有解脫。


雖然有很多的佛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三十七道品、…等等,佛法有無量無邊,

但是修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都必須要修空、無相(無作)、無願這三三昧,三昧就

是正定,三個三昧,第一個要先修證到空,這是有次序的,如果修不到空,就沒有

辦法解脫,這是出世間智。


般若智慧有: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還有一個世間智,這三個智慧都俱足了,才

叫做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這是非常的微妙,為甚麼要用在世間智?用在世間智裡面

叫做世才辯聰,要辯論、學工藝、學習電腦,或者是學習其他世間的法都行,都能

夠得心應手,並非只有解脫智慧,其他都不行;如果不行,是還沒有開發出般若智

慧,般若智慧若開發出來以後,這些都具足了,不必你去學。


譬如,這出世間智的空,是如何證到的?這不是證,是我本來自然都俱足、俱有

的,佛性是本來大家都有的,我這個空開發出來的時候,它本來就有的,我為什麼

一下子空不了呢?因為還有習氣、還有餘習。


我常常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有一天被罵的時候,你當下如如不動,也不知道生

氣、也不知道悲傷,沒有了感覺,那就是你的體性空的樣子,這是第一念;等事情

過後,妄想心開始蠢蠢欲動,為什麼被罵?我為什麼要嚥下這一口氣?種種的為什

麼?一直冒出來,這就是你的習氣開始在發作,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慢慢地去學

習,把這兩個東西劃分出來,才能夠看到佛法所講的第一義諦空,是在說明些什

麼?


第一義諦空是:諸法在一剎那中,所反應出的第一個現象,就是你的佛性所現出來

的境界。眾生雖然都具有,但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是別人罵我聽而不爽,當下就

回應你,這是凡夫。而修行的人則不是,在於當下不知道要生氣、要悲傷,但是在

事情過了以後,內心的習氣在發作,卻可以很清楚地分辨這兩個真心與妄心的境

界,再慢慢地去修,這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但是經過一次、兩次、無數次地改造

自己,慢慢地這個妄心的部份,會越來越少,這真心部份越來越強,到最後沒有餘

習,儘管是人、事、物什麼境界來,你都自在,心都不動。空無的心證到了,這出

世間的智慧,才開始完全顯露出來,顯露後也沒有真得到,因這是本來具足的。


沒有眾生顛倒、世界顛倒,在還沒有迷失以前,你本來就具有的,為什麼會迷失

呢?這在《楞嚴經》裡面有說明,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說明:你現在無聊眼瞪虛

空,虛空瞪久了,眼睛發勞了,漫天都是金條,閃來閃去,這是“金條”,一執著

這是金條,本來虛幻不實在的,而虛空哪裏有金條?因為瞪眼久了,眼睛已經發

勞、迷失了,這樣子一直反覆著盲目地去抓,一起這個念,就動了業緣,就結緣而

開始墮落,我們墮落是怎麼來的?從一出生為人,你看要跟多少的眾生結緣?其中

多少的心意念,造成多少的污垢?養成多少的習氣?這些自己都可以想一想,為什

麼說「唸一句佛號,可以消滅恆河沙的業」?但是已經念了幾千萬億次了,為什麼

還沒有消完?還在受苦、受難呢?就可以想像出,你的業有多大了!


「而不知生滅是妄,執妄為有。若行者能滅一切生滅法,」


我們現在在說明的是,佛性的生滅與否,不生滅法是我們的體空,要認真的去認識

這個境界,生滅法是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所現的,不管是心裡面所現的,或者是現


象界裡面人的境界、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等,你看得到,別的人卻看不到,這些都

是因緣果報所產生的現象,這些是有時間性的,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促使的。


佛經上有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就是說有因緣,諸法才生,緣滅

法就滅,這個因緣生諸法,法滅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就是生滅法,再仔細去分析的

時候,生滅法為什麼會有生滅法呢?這是關於觀世音菩薩所提示的,每一根的六結

使,懂得每一根的六結使,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了,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

六根,每一根都有這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都有這六個毛病,這就是

生滅法,講出來是因緣而生,但因緣為甚麼會生呢?這是我們的六根經過這六結使

而現起法執的。


修行在動塵滅的時候,就會執著靜塵,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生」在這個時

候,就有一些神通變化的異能。我們普通修行,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為什

麼會看到其他的世界?其他世界的人?這些都是根的功用。所以「根生」在這個時

候就有一種異能,這在《楞嚴經》裡面叫做魔相,是善境界,但是不要執著。


靜塵要滅後,才是「根生」的時候,根生後所知的境界都要超越,這些都是不真實

的,不是佛性所見,不是我們大圓鏡智所現而見的,大圓鏡智能見而無執,根見後

不能不執著,所以要把它滅掉,要超越它,根沒有根見,是根滅的時候,這是根滅

的境界。剛剛所說的,可以看到人的身體有什麼毛病,也都是在這個境界,超越它

就能夠用心感,要看他心裡有什麼毛病?光看那身體有腫瘤或有什麼病變,有甚麼

用呢?看心有什麼毛病—瞋心很重嗎?貪心很重嗎?…有覺,覺知的心就來了。


這六結使的「覺、空、滅」等三是心的作用,如果你超越了這種五根六塵的境界,

而用心去感知一切眾生、一切境界時,你的心眼是開了,所以「覺」就來了,卻不

是只有一般的覺,覺過去、未來,覺因緣果報都算在內。覺知的心最終也要滅,如

果覺知的心不滅,是沒有辦法解脫的。四禪或者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

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的行者,這些四空處定的聖人,他們有沒有覺?有!他們

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沒有修空!為什麼在這裡,「覺」就一定要滅,雖然覺了,

但是不要讓它那麼的敏感,這就一定要修空觀,覺滅的時候「空」生了,「空」生

就有解脫的力量。


剛剛所說的,本來「空」是大家都有的,不是因為修學才有的,開發出來以後,因

此而越來越強,這個習氣毛病就沒有了,隨即證到「空」了;證「空」後一直執著

空,這「覺」就會不靈光了,為了救這個「覺」,最好把證到「空」的智慧也要空

掉,所以就證得「空」滅。「空」滅而「滅」生,這裡的滅是對待法,對法無執就

是滅的境界。這個「滅」是對待的,也就是說有法無主,有一切的因緣法,但是卻

不做它的主人,這就是把「覺」找回來。如此,就是生滅法,這個生滅法都是有階

段性地修證,是次第進展的修證也。


在這裡「覺」讓它不覺,一般人在這個「覺」時,它的神通力較潛意識的力量有九

倍之強,而在中陰身就是這樣子,因此要把這敏感度降低,不要跟眾生結緣,要感

召懸絕,才不會去受生,才不會去亂結因緣。要修証到感召懸絕,在這裡才能有空

無的功夫,此時「空」已經修證到了。證到後,要把「空」滅掉,不然會變成頑

空,所以對待的法—「滅」就生了,這個「滅」,到最後也要把它滅掉,這就是生

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個「滅」滅了以後,寂滅才生,寂滅是我們的體性,

寂滅生就是我們的佛性現出來,這個時候大圓鏡智自然就有,很多的修行人或一些

外道認識不清楚的,都卡死在這裡。所以,佛法為甚麼要我們無所得?因為是要我

們真正地走一趟六結使滅。

在這裡說明生滅法,你要了解生滅法是什麼?不要忘記「動、靜、根、覺、空、

滅」,這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裡面所開示的,釋迦牟尼佛用一條巾,打六個

結就是在講這個六結使,也是在比喻六根裡面只要修一根,而六結使走一趟的時

候,其他五根也就會一樣解脫了,不需要一根一根的修,譬如你修耳根,而動、

靜、根、覺、空、滅六結使走一趟的時候,就會解脫出來了,其他的眼、鼻、舌、

身、觸諸根也同時得解脫,這在《楞嚴經》裡面都在闡釋這些。


「則回復阿賴耶本識所映應之相, 」

這是我們的本心可以映照一切的相。

「面對此相而不執為真,」

這是滅的境界,有法無主。

「是謂真心不滅,稱如來佛性所現,」

因此一真皆真,真心所現的一切境,它真的是有,妄想心所現的都是不真,是妄想

執著而起的,真心不滅這樣子才能夠承受,稱為是如來佛性所現。


如此則得無有上菩提,得大涅槃自性體空不二之理,轉煩惱障得涅槃,轉所知障得

菩提,此二轉依轉後稱妙覺,或究竟位。現欲修真正禪定,趨入如來大涅槃境界

者,應當先認識為何會有眾生、世界此兩種妄執的顛倒原因,如顛倒因不生,就能

進入如來真禪定中。



TOP

《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續1)
二、眾生顛倒迷相

大眾常在想,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致淪墜?我與眾生如何

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道中浮沉不定?請看世尊這段開示。


前面一段是眾生迷妄成兩種顛倒,接著再看第二段,眾生顛倒迷相,為什麼會起眾

生顛倒?大眾常常會提出這個問題,起初吾人一念無明如何起?既是性明圓澄,何

致淪墜?如果我們自性清淨,光明遍照十方,無所不照,而當初這個一念無明,起

墮落的因是從哪裡來的?我與眾生如何結不解的緣?生生、世世永遠緣緣不盡?六

道中浮沉不定?有時候大家都會自己發問,尤其看到經典,諸佛菩薩常常在開示,

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當初會起無明呢?當然下面的經文,在藉此說明眾生顛倒的

因,一念無明在這裡沒有列出來,只是說在性明圓澄境界的時候,瞪住十方虛空,

雖然是空無一物,你執著那個可見的自性,照向虛空的時候,看久了、照久了,虛

空之間會起一些幻相,就像我們眼睛看虛空,看久了,瞪久發勞、疲勞了,就有各

種虛幻不實在的幻想,譬如閃光,我們有時候眼睛自己看,可看到空中都有一些漂

浮的景物,有些是化學物質,有些是水蒸氣,受熱的蒸發,或者是有一些影相,如

果瞪久發勞,也許就變成閃光、金條之類的,如果不把它認為是虛幻不實在的,你

會想去抓它,這種念動就造業了。


性明圓澄境界的佛,雖然是觀看世間一切相,但是卻不著一切相,我們定力不夠,

面對這些幻相起的時候,你一執著為真,起了一個心念,要去執取那個境,這是一

念無明的開始;我們在打坐禪修之間也是一樣的,身的緣或者是幻化的識,由內心

裡面所幻化起來的這些意識的心,如果不察,動了凡心,去執著那個境,一動心就

是業的開始,所以境歸境,不去執著它的時候,真、妄不去分別,都不會與它去結

業緣,所以我們一念無明起,起心動念與它相應,就是墮落的開始,一墮落就會與

眾生結緣,這一段就是在說明,如何與眾生結緣: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

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

了無根本。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

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非

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生力發明,熏以成業。同業相感,因有感

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甚麼叫做眾生顛倒?它的因是什麼呢?

「阿難!由性明心,」

你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無礙的,心本來是具足光明,所以無所不遍,由性明心可以鑑

照一切境。

「性明圓故, 」

如果我們的清淨自性圓明時,當然就不會執著一切境界,性明就會發通,所以打坐

到一個境界的時候,你就可以能看到另外一個世界的眾生,或者是可以看到諸佛菩

薩,甚至於看到遠方的親戚朋友,這也是我們的自性圓明,它所具足本來的功用,

如果能夠了知,就不足以為怪,我們自性本來就有這些的功用,而沒有正確認知的

時候,會執著「這是我的神通能力」,有的會執著是「我不正常」,遂正面與反面

種種的不正當的認知都會有的。

「因明發性,」

我們修行的人要認知性明圓澄,就會有一些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自性的功能會產生

出來,所以因明,「明」是光也好、是清淨也好,都會發性,性有兩種說法,如果

以唯識而言,它有三種心性,稱為三性,最重要的是:1.圓成實性,是每一個自性

的本來,佛性也是這樣的,現在在講的性明圓,就是這個圓成實性;2.因他起性,

就是因明發性,圓明是我們的體,然後圓明會發性,依他起性,「他」就是其他的

因緣,有「因」再加上「緣」,我們的自性就會起,起甚麼來與它相應?就像我們

這個磬一樣,你敲它,它就會響,這就是依他起性,我們凡夫還有一個不正當的:

3.遍計所執性。這依他起性還算是正常,是體性之用,圓成實性是體,而聖人依他

起性用了以後,而無罣礙、沒煩惱。凡夫是應緣了以後,就依他的習氣毛病去應

緣,變成為是一種執著。


我們一般的人具足三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諸佛菩薩具足圓成實

性,以及依他起性,沒有遍計所執性,不會迷失的。

「性妄見生,」

是依他起性所起的一切法,自生自滅,如果不是執著,過了以後就過了,而妄執一

切為真,這個見就是依你的習氣而有見,妄見生、妄想生,所以性妄見生。


「見」代表見、聞、嗅、味、觸、法等等六種法性,看是看進去了,聽是聽進去

了,嗅是嗅覺到種種的味道,嚐到酸、甜、苦、辣,就很執著,觸覺是軟、硬、

堅、實的感知,所生起的一切法,不是只有相應,相應所起的法,不執著時就自生

自滅,那就是虛幻、虛妄,世間的一切相都是這樣的,你的業緣也是這樣,為什麼

因緣來感召你?有的人為什麼不受它的感召?有的為什麼會執著為真?就是你的修

證有沒有看破一切境。


剛剛我們所說的性圓,或者是性明圓成,就能夠見一切因緣的相,如果執著這個相

為真,譬如,未來幾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你執著它為真,有沒有解脫?沒有!就因

為執著這個境界會發生,雖然你所見到的境界,將來可能會發生,會發生是因為你

遍計所執,所以就真的發生了。


如果你的圓成實性面對境界,不去抓它,那個境界就自生自滅,雖然有因緣來要卡

住你,但是你沒有那個因讓它卡住,這就解脫了,所以現世的解脫,可以從你自己

的修行過程之間,可以去體會、去驗證,有沒有這回事?有的人,當你性明圓澄去

照到一切境界的時候,如果不好的,你就不能當真,一當真就是隨緣流轉,還真的

就會發生了,你一執著就都發生了。


如何不執著,卻是做不到,而做到與否,就是你修行的功夫,念起覺得不是很吉

祥,念滅就讓它自然滅掉,不再去想它,越執著就越真,這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一念

無明是怎麼起的?本來諸法是虛幻、生生滅滅的,你一念無明執著,”這個我喜

歡”,執著這個心起,就又當它為真,這就墮落了。


性可以應緣,如果不能應緣,這個性就死掉了,沒有真正的佛性,因為一切性都是

會應緣,正如眼、耳、鼻、舌、身、意所具足的見、聞、嗅、味、觸、法等等六種

法性一樣的,它都會應緣,應緣而能夠修到,對於所看到的不去執著好、不好,所

聽到的不去執著好聽、不好聽,所嗅到的不去執著香、臭、…等等,都不動、不去

應緣,沒有習氣毛病去相應,而面對這些境界,不去起心相應,就是解脫了!中間

有沒有知道消息?有,知道消息!好、壞都放下,都不去執著,菩薩的境界就是這

個樣子,覺而不黏,問題就是在要怎麼不黏?要「不黏」是平時就要去修練,剛開

始,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不黏,有所黏是要用佛法來把它堆翻,把它薰習,叫它

放下,不要執著,如果有一天真的法起法滅、自生自滅都無所謂的時候,好、壞都

不去執著它,那可是真正的體性空現了,所以因明發性,性妄見生。


性本來是因緣應化,所產生的法是虛幻不實在的,但是你執著心起,有所見的時

候,這個法就真的生了,譬如說我想到某某人,我最好的朋友,如果是感覺他在想

我,不是我在想他,所以我想到了他,想完了就放下。一般人不是這樣,而對法認

識不清楚的時候,你為什麼會想到他?假設是某甲他在想你,因為你有圓成的實

性,所以你能夠感覺他在想你,這是依他起性--感應了,心眼不開沒有這個能力,

心眼開了就有這個能力,雖然離了十萬八千里,他想你,你也會知道,也會感知,

如果還執著”他在想我”,就跟著一起想吧!我也想他,那就完了,我想他、他想

我,兩個心攪和在一起,剛好應緣了,有我想他的念起,就是遍計所執,而執著這

個為真,你跟他的心、他跟你的心,永遠就黏在一起了,所以就會打個電話給他

吧!這是應緣哪!舉此例子在說明,你與眾生是如何結緣的?如何出生去做他兒女

的?也是這個樣子的。


諸佛菩薩們與眾生都有緣,但是眾生有種污染的心,祂可以感知,卻是能夠如如不

動,也是因為祂有這個能力。又另外單純思念的心射向祂的時候,什麼心?譬如你

求觀世音菩薩”救度我吧!” 這麼單一、虔誠的”求救”念起,而你也有因緣、福

德,祂就會化一個化身出去救你,所以我們修行的人要了解,圓成實性、體性空、

佛性,是那麼地真實的,感應也是那麼地真實的,中陰身它也是會感應的,它是無

所不感應的,中陰身沒有以這種圓成的實性來感應,但是諸佛菩薩們感應以後,知

道很多事,但卻不受它的影響,這就是凡夫與聖人之間的差別。


如果有一天修到,可以知道某某人在想你,你也要放下,而你不能抑制就會打個電

話給他吧!如果不清楚的人會自以為我在想他,而你自己認為我從來就不胡思亂

想,我這個心從來不主動地胡思亂想,我為何現在會想到他呢?一定是他在想我,

可以肯定這麼說,然而想來想去這是好嗎?這正是輪迴的根本,所以不要動則想一

想這個、想一想那個的,亦都是我們以後輪迴的一個很嚴重的因,因此要讓你的心

都不動,清淨無礙,能感覺是別人在想。


感覺別人在想,這個也是性妄,想也是一種虛妄不實在的,不要當真,如果你想求

證一下,他是否真的在想我,若這個念起的時候,也是不對的,而打電話問一下,

對方一定是說:「我正在想你,怎麼你就打來了!」有時會覺得很可怕的,他真的

在想我!把這個推演到一旦死亡的時候,去投胎時,是不是同樣的情形?就是這樣

子的,你的心能不能亂動?都不能夠亂動的!


我們可以感知,可以用圓成實性去依心念與心念之間的交往,或者是聲音與心之間

的交往,可以講話,但是不一定要透過耳朵來聽,我可以用心來聽,因為修到一個

境界的時候,自性就是自性,六根依附在它,可以分成眼、耳、鼻、舌、身,其實

都是一個念,沒有什麼分別的,你用英文想的意思,我用中文去了解你在想什麼,

這是一種意念的心,感覺了以後不要去執著,這些所感覺的都是妄,而再見生起心

的時候,就是執著一切境界為真。


再進一步地去探討,性妄所現的一切法,你所執著的這個是不是真的呢?不是,在

下一句就是提起:「從畢竟無」,如果是真的有,為什麼聖人不認為它有?不認為

它是真的呢?前幾天上妙下境長老在道場開示,他舉個例子說,餓鬼道所看到的

水,其所現的相,因為餓鬼的業力感召,所看到的水變成是火,而怎麼可能火當水

喝呢?雖然他們口渴,一看到水就變成火,所以他不能夠解渴,那麼我們正常凡夫

的眼睛,看到的水就是水,聖人看到的水而不像是水,它像是水晶一般的惕透,所

以每一個業力的不同,看到同樣東西的感覺都不一樣了,所以以前西藏的密勒日巴

尊者,修證到空性以後,他的空體隨每個人的業力或者心態而變化成什麼,所看到

的整個的臉與身體都不一樣,有的看到的身體像一團水,有的看了像一團火,就依

你的心在變來變去。


既然是真的有,同樣一個東西,為什麼大家所看到的,會不一樣呢?這是因為業力

所感,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是以經典上也有講,一旦你在彌留狀態的時候,中陰身

會現出來了,而我們一般的人對於境會感覺,一大片的火一直燒過來,薰習的感覺

一定會覺得”很熱”,會害怕而往後退怯,有修行的行者,可以慢慢的練習,這火

是不真實的,雖然火過來了而不動,你不動,它卻自然經過你,而往後再動下去,

火經過了,你卻不覺得熱,這問題就是說,本來這些幻相是沒有的,不要把它當真

的。


再舉一個例子,經典上面所說的,地獄到底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大家應該都有地

獄境,為什麼只有壞人心中才有地獄相?這就是你到底有沒有業力的問題,如果你

造了地獄的因,這地獄在你死的時候,它就會現出來了,如果沒有造地獄的因,以

前沒有、今生也沒有,那你死的時候,天上的天宮會現,但是不管你下地獄或者是

上天,這些都是沒有超出三界,沒有超脫去,都還會再來輪迴的,你雖然覺得上天

不錯,但是壽命盡了,還會再來輪迴的,這修佛法是在認識你心之間的變化,尤其

是《楞嚴經》在告訴我們真實的道理,一切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都是業緣的感召

所幻化而起的。


「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業緣感召應該有因、有種子?它就是我們第八意識裡面的種子,然後境風起、有因

緣來的時候,因緣撮合後就產生幻相,不正當的、不實在的虛幻的相,諸佛菩薩能

夠不起一切相,為什麼能夠永遠住在體空之間?要應緣也可以,不應緣也可以,應

緣而不煩惱,不應緣就住在體空之間,所以一切法都是從畢竟無,妄想執著就會變

成究竟有,講起來似乎很玄,怎麼一下子沒有?又一下子變有?如果有一個冤親債

主來,要來討債了,他給你製造一些境給你看,若是執著境界,它就是越來越真實

的,看了若如如不動,而你能讓它起,又讓它滅,因為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就是一

個有力量的心意念,在那裏現一個法,也不可能是永遠的,稍微一不注意,你所要

化的那個相,就滅掉。


又譬如:你以前殺我,把你殺我的那個影影相,從你阿賴耶識種子裡面把它顯現出

來,或者是今生我做過殺人,但是我現在懺悔了,現在在唸佛唸得很虔誠,唸到這

個殺人的那個境界又起來了,殺人那個動作、那個流血、對方那個痛苦、害怕的形

狀,都會永遠刻在你的心裡面,永遠不可能滅掉,千萬億世也都不會滅掉,那種子

即使果報完了還是在的。


為什麼果報完了,種子還在呢?因為阿賴耶識的記憶力很強,若果報完了,都不見

了,那怎麼辦呢?哪有宿命通呢?就現不起宿命通了,阿賴耶識很可怕的,就是不

管是好的、壞的、過去的、是未來的、是報完或未報完的,它都給你記得很清楚,

雖然你有宿命通,可以看到他這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子?下一世會如何?這個果報是

如何?那個果報又是如何?有宿命通的時候,就會很清楚地,所以一個因,造成一

個果,而這個果又造成另外一段事情的因,所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永遠沒完沒

了,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一直淪墮在這洪流裡面,沒有辦法搞清楚,有一天對一

切幻起的影相,都能夠自在地看著它,性就起不了妄,我的執著的心,就不會見

「生」,不會見「生」還是畢竟無,就是畢竟無。


譬如:你打坐的時候,看到一團火燒過來,不要害怕、也不要吃驚,燒就燒了,你

不動,到底那個火就不見吶!如果你起心相應:「這個火燒過來了很熱!體溫一直

升高了!真的是有!」嚇了就跑起來了!有就是有,你說沒有、它就是沒有,所以

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之五十三參,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修證,裡面最有

名的一個例子,善財童子問:「仁者!我現在發菩提心,要開始度化眾生,請您將

菩提解脫的法門,教授給我好嗎?」有一位菩薩回答:「善哉!您發菩提心,我就

教您一個法門!」,然後把他引導到一個火坑,那個火坑的底下有火在燒,仁者就

說:「請從這裡跳下去!」,善財童子他還沒有修證到那個境界,馬上說:「跳下

去?那是火在燒耶!跳下去會燒死的!」「是嗎?那麼我跳給你看!」


結果這一位聖者還真的跳下去了,跳下去的結果也沒有被燒,又跳出來了,哪有被

燒?因為執著妄為真,所以它就是真,而執著看到的是虛幻不實在的,那它就是不

實在的,你懂得這些的時候,就不會被你的幻影相,應緣所產生的虛幻不實在的法

所迷惑了,每一個人都是被我們的心欺騙得很慘的,所以能夠悟到、證到圓成實

性,然後依他起性,它所起任何的相都不執著,不執著為真,甚至於真、妄都不去

考慮與執著,它就不會從畢竟無而變成究竟有,然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因為做

不到這樣。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


這個「有」不該是有的,我們不是因所應現的因,都是因為妄執一切為真,所以住

所住相,能夠超越這些相,所產生的影相,所產生的幻相,能夠不執著為真,它就

不是真的,對於一般人而言,卻是「我看到了!」「我真的是聽到嘛!」「怎麼可

以把它說成沒有呢?」它是有,「有」是因緣法,因緣法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因緣

和合而成的,那你不執著它,它再演進,散了!沒有了!它就沒有了,諸佛菩薩

們,連這個「有」也不讓它發生。所以常常執著”有’,或執著”空”的兩人, 這

兩個人的修證是不一樣的,也可以印證這個人是否修真正的佛法。


這像我們國家有國家的命運,我們家庭有家庭的命運,我們個人有個人的命運,有

一些有神通異能的,就會觀未來國家會怎麼樣?大家都很關心國事政局。所以你執

著「有」,它隨著業力已在流轉,對於有一些沒有智慧的報導,或者是雜誌,就會

寫這些,你說他閒談,也不見得;你認為它是真的,也有可能真的會發生,這就牽

涉到我們的福報夠不夠?是否我們的國家會動亂?如果不應該動亂,它就會轉,是

誰在主導這些事的該發生與否?這是我們福報的問題。


「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我們修行人對於有相,不能太過於執著,所以有沒有解脫,就看你所感知的,是否

認為是真的,我們修佛法的人,不能去相信什麼是真的,如果做不到這樣子,就是

沒有佛法的正知見,還是凡夫,凡夫就是有天人果報,可以活幾千億年,最後還是

要去輪迴的,你沒有辦法解脫那個幻境,怎麼會不隨你的業一直去轉?你的業隨時

都有因緣在攪和,產生幻相,你卻是看不開,或是有時候講得很無奈。


既然是在學佛法,跟你講:「以前的不要太相信!」有的人卻是一看就迷糊了:

「他是我前世的丈夫,這一世好不容易遇上,我怎麼能夠不嫁給他呢!」你看她真

的是怎麼講都轉不過來!各位有結婚的,我們是無明,那時候沒有修行,看到哪!

就迷糊了、跳進去了,現在對於尚未跳進去的人講:「不好!不好玩!不要再往下

跳了!」但她還是往下跳,應緣去了,應依這種愛慾之情的緣,如果你有一點正知

見的,對於這一世不必一定與他再續前緣,然而這需要有些修證功夫,維持一個諸

法不應,知而能不相應,這像我們下面所要說的:住無所住相,不會因有所因。能

夠超越因緣果報所現的一切相,你才有辦法解脫,不然眾生的因緣就這麼一直在攪

和著,所謂的「顛倒」就是認這些為真,是謂「顛倒」。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

所住相,這些都是了無根本。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有的人可以無住,為什麼我會住那個相為真呢?這就是有沒有解脫知見的道理。如

果幻相現起,不管感知是好的、或屬壞的,這個是善因緣、那個是惡因緣,都能夠

無礙的時候,無所住相,世界不會建立。本來是了無根本,本無所住,但你把它執

著為真,就會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世界是怎麼說的?世是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界是空間,你在三界裡面,要

感召到哪一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空處

天,如果你感召天界四禪的哪一天,皇宮很漂亮,依空而居,甚至於會發光,或是

喜、樂俱;本來無所有相,變得有所有相,無所因變得有所因,本來不應該住在這

些相上而有所住,認為這宮庭好漂亮,看到在禪修之間,所映現的那個境界實在太

漂亮了,你跟它來相應,並認為「有」,就跟它來結緣,以後你死了就生那一天去

了。哪一個時候去,不是這一世去,就是下一世去,或者是下下一世去,哪個種子

已經種下,所以上面這些不該有的相,你都執著為有,就會建立世界,與眾生之間

的因緣,過去就過去了,不執著為有,否則就與眾生結了眾生緣,因此建立世界及

諸眾生。


「迷本圓明,」

結了眾生緣,也就迷失本來的圓明妙性,所以迷本圓明,這就是所謂的虛幻因之而

生。我們在這一生所接觸的人有多少?從出生到現在,有時候你閉著眼睛回想,剛

開始接觸的都是親人,再來慢慢長大接觸到同學,同學有好同學、壞同學,慢慢走

入社會有好人、壞人,有壞的長官、好的長官,有好的下屬、有壞的下屬等等,你

都很在意的時候,好的要報恩,壞的要報仇,這些種子也越結越多,越來越真,你

會迷失它本來妙明的圓成實性。


以前無明,尚未學佛的時候,結善、惡緣都已經結了,也就無所謂,不過從現在開

始學佛了,在回顧以前打坐之間所現的這些,跟這同學很不好,跟那同學很好,這

中間的種種現起來的時候,好、壞都能夠放下,不要「此有所有,非因有所因,非

住有所住」,能夠做到這樣的時候,也就世界不成為世界,眾生不成為眾生,這樣

就超越了,你的圓明妙性就沒有迷失掉,虛幻不實在的法也生不起來了。


追根究底,你心裡面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有沒有滅盡,有滅盡的時候

面對這些眾生,面對這些天上的種種善境界,都不受它的影響,都不被它所引誘去

了,如果還有貪,貪愛這個很好看的境界,比如天上的花就是花,皇宮都是琉璃、

瑪瑙、、這些堆積而成的,你若是執著這些寶物,亦即會受到了感召而結緣,所以

修行的人不應該有所執著這些好看的東西,有的同學說在修行,帶了一大堆的,滿

身都是珠寶,這就是你還執著,也不知知道佛法在修什麼?還是被世間的、或天上

的這些美妙物所左右了,你沒有超越,沒有超越就超越不了世界、眾生跟你結的

緣。所以內心清淨,貪、瞋、癡、慢、疑種種的基本的毛病,都能夠清淨的時候,

對於斷掉一切的幻有,不要有因就讓它有因,而是要讓它變成沒有因,有緣要讓它

不成為緣,不要住在一切相上面,這樣子才能夠解脫,不然就會迷失圓明。接著下

來:

「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虛妄的一切相你會當真。這是清淨諸佛菩薩的境界,雖然我們自性可以應緣,應緣

所產生的一切法,是虛妄不實在的,如果是實在的,你抓它,為什麼會沒有?我看

到的皇宮,映現在我腦中,我抓它為什麼會不見了?為什麼不被我抓到?我殺人的

境界現出來的時候,我要抓那個殺人的境界,要抓它為什麼抓不到呢?這就是無

體,如果有體就有實際的相,世間一切相沒有一個是真正有體的。


我們的佛性就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到一個人,從鏡子裡面要抓這個人是抓不到

的,這個人是在外面。同樣地,對我們心中所現的一切相,是虛幻不實在的,這個

人在心中是虛幻不實在的,但是他確實是在外面,外面的這個人是四大假合而合成

的,如果真的有這個人,他應該會不滅的,但是這個人死的時候,四大散失,骨頭

歸泥土,肌肉化成無,有機的化成沒有,體溫、熱量慢慢地都不見了,熱變冷,風

是呼吸的空氣,也因為停止呼吸而不見了,風大、地大、火大、水大消失,水慢慢

地不見了,這個人也不見了。


桌上的麥克風,你認為這種實體以為是真的,其實都是假的,桌子、引磬、供桌,

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是假合而成的一些相,不要看到這種實相就認為是真的,

「空」才是實相,不是有相才是真的。那麼再舉一個實修的實際例子,當打坐的時

候,一直到真的進入空的時候,這個房子不見了!這個身體不見了!一切相都不見

了!入空了!比如:須菩提是佛的弟子,悟空第一,他出生的時候,家裏所有的東

西都不見了,過一陣子又都現出來了。


如果真正進入空的時候,一切世界也都不見,包括你也不見,在網路文章上也說

了,悟到空的時候,你走到哪裏,所有跟你有緣的眾生,當下的業障都空掉,這才

是真正悟到空,不是用講的而已,你要有真正的修證與能力。


空可以吸納一切相,每一個人都有業障或者是冤親債主,而所跟著的是一大堆,悟

空的人心眼開了,你的業它卻吸進去,吸到空裡面;這個人本來生病的,卻病好

了,因為你是悟到空,把業力吸過來,又化進空裡面去,當然有短暫的身體不舒

服,很快地就把它給化掉。因此,空不是用講的,空是真正有很大的威力,這是諸

佛菩薩們修證到的一個境界,能夠化解很多不該發生的災厄,所以多做好事、多積

福德,對個人、對於國家都是有好處的。


「非有所依。」
從妄性之間所產生的幻想,要追究是無體的,「非有所依」是沒有什麼可以依的,

如果有所依的,是依在「空」上面,有依進入空,化為烏有,雖有業障化到空裡面

去,就沒有業障,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到後來很多該發生而不發生,該死而不死,

要如何才能夠做到的?這裏要能夠做到我們的內心無礙,沒有貪、瞋、癡、慢、疑

等的這些毛病,不執著一切境界,不去抓境界,沒有好、壞、善、惡,而平等看一

切境界,看一切境界也都是那麼不真實,要無所住。《金剛經》上面簡單的一句

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做不到是凡夫,也就要去隨緣受報了;做到了,是聖

人,是有那個境,不隨境去繼續發展下去,就轉了!所以追根究底—妄性無體,非

有所依。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

如果你起了凡夫的念,而把它當成真,這個真也不成為真。緣盡就化為烏有了,或

是剛要發生的境,如果是因緣錯過去,湊不在一起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轉業力的一

個最重要的力量,譬如:也許你心裡面覺得毛毛的,這幾天不是很順,開車出去可

能會發生問題,有警覺了,多唸佛,心念保持平衡,剛好在那一剎那,車子就差了

那一點就撞上,還好沒事了,如果你很執著,而只在那裡擔心,越擔心事情也越有

可能會發生,清淨下來的時候,反而會沒有事,業力要發生,也要你把它當真,不

把它當真,就化為非真,一切相都是不真實的,我們會迷糊也都是因為迷失掉了。


「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真如有十種真如,以後我們會在網路上詳細的說明。真正的真如性就是我們體性所

具有的一切真實相,圓成實性是體,面對因緣而起一切性相應,相應而它可以無

礙、不黏,這些就是我們所要修證的無漏功德,我們佛性本來就具有的。真如不是

不應,它是有應,但是真如所應的是,如果是因緣法不真實的,它不會真的與它起

相應;如果是真實的,它可以映照這是娑婆世界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或是哪位佛

的世界,它可以映照出來,真如它可以現出來。


當然哪一個因緣所虛幻而成的相,那個相說它真,它不是真,所以真真如性,非真

求復,所映照的你不要把它執著為真,如果是真的,你要它更真,也沒有那個必

要,就是真的映照出來的那個相,而相就是相,你也不要去分別它是真、是假,這

個相在這兒就是這樣子,不要執著是真、是假,你一執著是真,就動了分別心;而

執著它是假,也是動了分別心,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我所映照的一切相,不即不

離,我不去執著,不去判斷它是真、是假。


在打坐之間,現出一尊佛像:「這尊佛像是真、是假?會不會是魔所化的?」連這

些念頭都不要去動,映照出來的幻相就是幻相,真就是真。其實你當下可以感覺,

真如體性是可以感覺的,有的佛像就是佛像,但有的佛像看起來毛毛的,有的是心

地不好的人所畫的,而映現在你心湖裡面的相,不管是佛像或是什麼相,都是真真

假假。


我們修行的人,有時候也不能夠讓真正的臉,現到別人的心裡面去,你要知道,有

些外道他就不這樣的,他要讓你看到他的功夫,他進到你的心裡面去,或者是你的

夢中,這是很不好的,他可以化他的自性變成一尊佛像,那一尊佛像,他會讓你打

坐中看到,或者是夢中看到,你看到佛像了,但這佛像是真、是假?而佛不會那麼

無聊的,現一個佛像到你的夢中去,佛是清淨無礙,我們一般人看到佛像或是哪一

位菩薩,都是會生歡喜心,看到魔相就會很害怕,覺得很恐怖,其實,魔相也是很

好的,它可以磨練你到底怕不怕。


到底是佛化的、還是魔化的?有時是很難講的,那我怎麼去分辨是真的?還是假

的?只要讓你去做壞事的一定是魔,就是現菩薩相、現佛像,但是所做所為都是壞

事,那一定是魔化的,而現魔鬼相,但是激勵你修行,逼得你不要執著,逼得你不

要這樣、不讓那樣,嚇得半死的,你都不敢去做壞事,你說這是佛?還是魔?這要

有點智慧,有時候佛也會化成魔來考驗你,所以最好的分辨方法是,到底教你去做

什麼?做好事的?還是壞事呢?不要用相來分別,在《維摩詰經》就有提及,有時

候佛也會化成魔來考驗你,所以有時想一想過去的修行路,而覺得真是可笑,為什

麼那麼無明?被騙得團團轉,是真的?還是假的?是佛?還是魔?都搞不清楚,所

以正面的考驗,逆向的考驗都有,只要你一心不亂的不去做壞事,也不走差錯,順

考、逆考都會及格的。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

凡是所有這些相也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只要你抱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把有相看成

非相,不要讓它有機會發展形成一個影相的機會。如果你把握不住,展轉發生,這

個因緣跟那個因緣攪和發生一個影相,這個影相又可以發生很多的影相,如同連續

劇一樣,而一切法生起的力量就來了,後面在講,業是怎麼形成的呢?非生、非

住、非心、非法,本來應該是這樣子的,但是你現在讓它有生、有住、有心、有

法,所以展轉發生一切法。


「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讓它生起一切法的力量具足的時候,生力發明,熏以成業。一次熏陶,二次熏陶,

一次假,二次假,慢慢地變為真,接著麻煩就來了,業又形成了,隨跟這個人結了

眾生的緣,跟三界九地的哪一個界?哪一個地?結了世界的緣,以後就會出生到哪

裡。


「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人與人之間,以及與三界九地之間,有所感召,就是同業了,互相引誘、互相迷

惑。相滅是因緣沒有了,隨著這相就滅;因緣具足了,相又生了,遂生生滅滅、滅

滅生生,一切因緣,就是這麼在轉的。如果你認識不清楚,不能夠觀一切相非真,

而眾生顛倒的因就成立了。哪一個人我很恨他,當這個人現在我腦筋的時候,我保

持一個平常心,恨他的心也不起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不跟它相應的時候,那

個緣也就慢慢地,要結也結不起來了,為什麼?因為我心中沒有恨。同樣的道理,

哪一個人我很喜歡,現在修行不能有”喜歡”這種心,因為一喜歡就會有愛慾的

心,有愛慾的心,以後就要跟他在一起了。雖然不一定是夫妻,也許出生做兒女,

或者什麼的,這個緣不是又結上了?遂在打坐之間、在影相之中,再現出我喜歡的

人,要抱持平常心,不能夠有喜歡的心、不能夠生起愛慾的心、疼惜的心,這相是

不長久的,它是慢慢地會滅掉的,眾生顛倒的因也不成立了。


然而講這些相,重要的是問自己內心有沒有這些心?愛慾的心、生氣的心、無明的

心,有沒有拿掉?沒有拿掉光懂得這些道理是沒有用的,教你不要生心,照樣的生

心,教你不住一切相,我照樣住一切相,這就是眾生因,顛倒就是這麼來的。所

以,修行打坐難免心中都有念頭、有幻相,可以讀它,但是不能動心,不管是善

緣、惡緣都不能夠當真。有些同學很執著為真,這樣子是不好的,有那個境自然

現,但是不受它的影響,該發生的就這麼走著,我不加進去一起攪和,也不要認為

是自己的神通力感召這樣的、不但感覺這樣、又感覺那樣,這就是沒有把它空掉,

執著了它。如果做不到這樣,眾生顛倒因你沒有辦法把它去掉,而我們修學佛法是

在捨一切法,不管是感知真的、或假的,反正就是要捨!捨!捨!做不到這樣,就

有眾生顛倒的危險。


這部分是說明眾生顛倒的迷惑相,後面的這些大概都在說明前面的經文所講的,然

而還是要徹底地從心地裡面去了解,不修行還不知道什麼叫做解脫?現在聽聞佛法

了,我們要想辦法做到,怎麼做到呢?要從內心的垃圾把它拋棄,喜歡的不讓它去

喜歡,討厭的不要讓它有討厭的心,一直推翻、推翻內心裡面的執著,才有辦法與

眾生,雖然是攪和在一起的,天天有緣來來去去,但是沒有罣礙,有罣礙就是眾生

顛倒的因又結上了。


TOP

  • 《楞嚴經》十二類眾生成因(續2)
  • 二、眾生顛倒迷相(續)

  • 上一次講到經文的「眾生顛倒」,我們常常在說人家顛倒,你知道什麼叫做顛倒?其實每

  • 個人都在顛倒,以前有一位老菩薩,吃素吃了幾十年,直到要往生的前幾天,突然起了大

  • 顛倒,說要吃豬腳,一生吃素突然在快彌留的時候,起了大顛倒,那就是業障、冤親債主

  • 在作怪,她信以為真,她想要吃豬腳,家裏的人沒有辦法,只好準備給她吃,這個當然可

  • 以笑話來看,但是我們反躬自省,我們是不是也在顛倒呢?我們都是在做些眾生顛倒的事

  • 而不知。

  • 現在再說明一下,眾生顛倒包括很多層次的: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所以不是只有人、畜

  • 生或者是餓鬼道,甚至於天道等。但地獄道大概是我們沒辦法跟它結怨,除非是你的親

  • 戚、家人,因為墮落地獄道,你心跟他相感應、相牽引,會感受到地獄道的狀況,不然與

  • 地獄道眾生起顛倒的大概比較少。如果你在夢中,常常夢到地獄相可怕的情形,也許就是

  • 你的祖先墮落到地獄道,你心才能感應。


  • 而我們一直要了解的,我們的心其實跟眾生的心都是一體的,這個緣越深,你跟它互相感

  • 應的力量就越強。有祖先墮落到地獄道,他的感受會反射回來到你的夢境來,你碰到這種

  • 情形的時候,要趕快多多幫他超度,多做法會幫他超度。

  • 就像婆羅門女(地藏菩薩前身),他的母親不信佛法,毀謗佛法,死的時候,墮落到地獄

  • 道,但是因為婆羅門女很孝順,把他母親所遺留下來的財產,全部變賣,然後齋僧、供

  • 佛,起壇做法會,都把錢花光了。然後因為她思念母親的心很強,所以就一直對著佛像發

  • 心憶念,請諸佛菩薩告訴她母親目前生處在哪裡?後來承佛的威德力,讓她到地獄去,鬼

  • 王即告訴她,令母因妳齋僧功德得生天上了。這是《地藏王菩薩本願經》裡面的故事,大

  • 家應該都很清楚。故只要你有虔誠的心做法會,都可以把地獄道的親人,幫他超脫轉生到

  • 天上,所以婆羅門女(地藏菩薩)因為這個孝心,把他的母親超度到天上。

  • 我們天天接觸到是人、畜牲,有些人可以接觸到鬼神,有一些人可以在禪修之間,接觸到

  • 天宮、天道,完全看你的心態,要不要向著它,如果向著它就結善緣,以後有可能是到那

  • 裡去的,跟誰結善緣,就互相的親近、愛慕、相連;而結惡緣,就互相的仇恨、殘殺等

  • 等。所以,我們一生之間,要碰到多少這些眾生,對他們所造的業,以後都有果報的,不

  • 是有誰在鑑定你的善、惡、好、壞的,都是你的心,及與你結善緣、結惡緣的這些眾生之

  • 間的互相攪和,因此第一個顛倒的是眾生顛倒,經文上一堂課也大略講完了,我們再把下

  • 一段的解說,也說明一下:

  • 「要瞭知眾生顛倒,先要瞭解心性之關係,」

  • 什麼叫做「心」?什麼叫做「性」?心當然是有相,我們常常講性空緣起,緣起就是心的

  • 相,性空是本體,而為甚麼會緣起?一定是這個性空有因緣來,然後相應就會緣起,亦以

  • 現出心的樣子。所以要了解這個緣起法,有一個本體空,因有因緣,空性就會起法,起了

  • 以後有三種樣子,一個是我們的佛性,在唯識裏講「圓成佛性」,也就是「圓成實性」,

  • 「實性」就是空性,「實」就是虛、就是空。不要認為「實」就是有實際的東西,佛法所

  • 講的「實」是不一樣的,講的「實」正是虛,虛就是空,空是沒有,沒有才會應緣,然後

  •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我們的性空,是佛性的本體,它有一個功能,現在是講功能,功能

  • 就是依他起自性,這個”他”就是我們這裡所講的因緣,依他起自性。

  • 譬如:一個聲音來,我依著聲音來反應,這聲音是因緣,我起了一個自性,自性有好幾

  • 種,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六種。第一個是見性,對色塵而言;第二個

  • 聞性,對聲音而言;第三個是嗅性,對香、臭味而言;第四個是味性,這對我們的酸、

  • 甜、苦、辣的味性;第五個是觸覺性,是對我們身體的神經所感知的、感覺的觸覺;第六

  • 個意根是心,就是我們的法性。所以見、聞、嗅、味、觸、心,對色、身、香、味、觸、

  • 法這六塵,就是依個個的塵境,自性所現的功用,這是我們凡夫才有的六個。凡夫六根對

  • 六性是分開的,而聖人是一即六,六即一。為什麼聖人不用這些根來對外?聖人是用佛性

  • 來對外,佛性有六種功用,這六個功用都依在佛性上面,都依在我們的本體上,六根只是

  • 一個門口,它其實沒有功用的,學習佛法,對這些理念大家要瞭解、要搞清楚,我的眼睛

  • 只是一個照相機對外的鏡頭,它沒有功用的,它只是讓鏡頭對準物相,有功用的是在照後

  • 的底片,或者是那個帶動的閃門,閃門也可以歸在根門裡面,真正留下影像的、有功用的

  • 是底片,底片可以說是我們的佛性,能照後留影的處所。

  • 我們的佛性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聖人都有這些的功用,但也有不透

  • 過六根,他透過佛性(佛性講起來,就是第八意識),用第八意識直接看,故你打坐修得好

  • 的時候,不一定張開眼睛看,閉著眼睛照樣可以看,例如有次在淨緣講堂禪一時,我們有

  • 一位同學,她閉著眼睛打坐,體性見我坐在她的前面,她問我:「老師!我閉著眼睛為什

  • 麼可以看見你?」本來就不必用眼睛去看的,要看太空、看天宮、看地獄,用眼睛怎麼去

  • 看?是用我們的見性去看,眼睛它是有距離的限制,有光源的限制;而聖人是透過我們的

  • 自性,裡面就包含有見性,可以看而且看很遠、很遠的。



  • 這位同學現在是某佛學院畢業了,前幾天在台北某道場看到她,我問她:「好不容易的讀

  • 了五、六年的佛學院,也都已經畢業了,為什麼不出家呢?」她說:「我不是出家的料

  • 子!」我想以前的工夫大概也沒有了,好可惜。

  • 在法爾網站的文章,關於《楞嚴經》色陰魔相部分,你有讀的話就可以了解,在色陰魔相

  • 時就有能力看到,只要心想某人就可以看見他,也能清楚地了知他的狀況,這就是我們的

  • 佛性,超越了六根的功用。但是這些都還做不到,怎麼辦?沒有關係!但要懂得這些,以

  • 後才不會自己嚇自己:「我怎麼會是這樣子!」直到有一天也做到的時候,才會了解佛經

  • 所講的,真的是自性與十方虛空是同一體的,沒有時空的距離,怎麼在那麼遠的地方都看

  • 得到?那麼遠的天宮都看得到?

  • 開發出你的自性出來以後,自性就有這六種的功能,不經過眼、耳、鼻、舌、身、意,只

  • 要佛性能夠圓融的時候,它照樣可以有著這六種功能,也就是說「六即一」,「一」即是

  • 佛性,「一」就可以有六種根性的功能。以前藥山禪師與雲巖禪師在互相討論神通時,藥

  • 山禪師問:「聽說您會玩弄獅子?」雲巖禪師說:「是!」藥山禪師再問:「弄得幾

  • 出?」雲巖禪師說:「弄得六出。」藥山禪師即說:「我亦弄得。」雲巖禪師反問:「和

  • 尚弄得幾出?」藥山禪師說:「我弄得一出。」雲巖禪師即說:「一即六,六即一也!」

  • 獅子是代表六根,這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玩弄幾個?雲巖禪師回答說:

  • 「我玩弄六頭獅子!」藥山禪師答說:「您玩弄六頭獅子,我玩一頭獅子!」一頭獅子是

  • 什麼?就是以體性為主,不透過其他這些根能,以體性我可以感覺、可以看、可以聽、可

  • 以嗅、可以味、可以觸、能夠心感,都能夠有這些能力。這二位禪師都是有境界的,雲巖

  • 禪師說:「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兩者的功夫都是一樣的,一個是永遠的依佛性在對世

  • 間的一切相去觀照它,一個是以佛性透過六根門頭去做事情,這是比較符合凡夫的境界,

  • 但也是因為證到佛性以後才回到凡夫相,因此佛法怎麼去修證呢?只要圓通的話,你應該

  • 都可以了解的。

  • 這裏說明「依他起性」,就是依種種的這些塵境,來起它的自性。到這時,佛性空(圓成實

  • )具足依他起性的功能,聖人的佛性只有「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這兩個性;而凡夫

  • 與聖人的分別,就在第三個性,是什麼呢?是「遍計所執性」。你心裡面有不清淨的一切

  • 習氣毛病時,自性已經應緣了,這些緣包括聲音、人、事、物,還有包括這些人、畜牲、

  • 餓鬼、天道等等的,你跟它相應了,跟它相應以後,你很執著為真,放不下,並起煩惱,

  • 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 聖人呢?他以空性應緣以後,鑑照一切因緣,他懂了,也可以讀遍一切境界,但是沒有執

  • 著,不遍計所執,所以聖人可以看得很多,可以對一切境界,但是不會有煩惱,而不煩惱

  • 不是用言說的,還要實際地去證得,才能得到的。

  • 我們兩、三天前在斷食,有兩、三位大德,被境界所轉了,對一位同學連勸帶罵的,這就

  • 是一個「遍計所執」。感應了這種不清淨的心,然後就講話了,被講的同學隨就哭哭啼啼

  • 的,沒有聖境就是迷糊,就是「遍計所執」的標準模式。如果講的人能夠當下警覺、打

  • 住,知緣而能覺知止,這樣才對。而被罵的人不甘心,也很傷心:「妳們大家都不了解

  • 我!」了解妳有什麼用嗎?要自己了解自己,別人了解妳有用嗎?別人不會同情妳的,修

  • 行沒有同情的!修行要妳修得好,有智慧轉一切境界,轉後,別人也會稱讚妳,被罵都還

  • 無所謂的,還會向罵妳的人頂禮:「罵得好!」隨時隨地一不小心,就會入「遍計所執」

  • 的。

  • 我們要學習聖人,聖人是體性空,有應一切緣的能力,但是不執著;我都聽到你罵我了,

  • 你罵你的,我如如不動,我沒有那個生氣的習氣,我沒有那個要受人同情的心,我很篤

  • 定,這就是聖人,做不到就是凡夫,那怕你能夠上天宮,下地獄,若見境不能離,都還是

  • 凡夫的,不要看有些神通、有怪力亂神力量的人,你罵他一句,他承受不了,動輒要報

  • 復,要做法整你,這就是「遍計所執」,還是凡夫一個。

  • 佛法的理論很多、名相很多,講來一大堆,都做不到,有什麼用呢?你的心要管得很緊,

  • 只要起心動念,只要有不對的心,甚至對的心、同情的心、什麼心都不對的,要依他起性

  • 以後,能夠不執著一切法。

  • 佛法講來很簡單,要空了,才是真佛法。什麼空了?我空、法空,能不能夠做到我空、法

  • 空這兩個空?能夠做到就是聖人,空有不二;做不到這個,還有「遍計所執」的毛病。所

  • 以「我空」、「法空」這兩個心性,可以說得好多的佛理。

  • 「性」是我們的體,「心」是應緣所現的一切相,這樣還要不要神通?只要是心能夠產生

  • 這個念頭出來的時候,就可以去讀你的心,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問題就是有沒有遍計所

  • 執?如果有遍計所執,這個空所現的一切相,它就被轉化了,轉化就不真了,所以都不能

  • 夠太相信它。

  • 昨天我們還在講,某同學常常動不動就說他有神通。在去年三一八選舉完了後,就說會大

  • 亂,為什麼會大亂?沒有選上的不甘願,會引發大亂。還打電話給人,這邊通知,那邊通

  • 知,說要準備糧食。真是可笑!果真大亂了沒?這就是心不清淨,胡思亂想,沒有那個樣子,

  • 偏偏就要找出個樣子來。若你真有宿命通,你觀得很清楚:「一定會發生」,到最後卻是

  • 沒有發生,為什麼?因為因緣會轉,為什麼會轉?在這裏三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

  • 所執性)就可以講得很清楚了。聖人不被境轉,凡夫隨境而轉,聖人還可以轉境呢!何況這

  • 位同學滿心都是妄想,還說什麼神通?如果不徹底懺悔,多修無為法,總會走不出自我魔

  • 境來。

  • 我們的圓成實性是空,它是不黏的,可以映照一切因緣,然後讓你觀到依他起性,這有相

  • 讓你觀出來了,最後,眾生的福德不錯,或者是諸佛菩薩的庇佑,而又不去執著的時候,

  • 這個有相起不了作用,境歸境,到最後幻滅了,該發生的沒有發生,這就是我們要修佛法

  • 的一個重點。不要常常說你所觀的就發生,所要發生的,或可以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不

  • 要去執著它,但也必須知道如何去轉它。好的發生當然是沒有關係,如果好的都不會發

  • 生,那煮熟的鴨子不都飛了?那也是福德不夠,或者是有障礙。而不好的、壞的讓它發生

  • 了,表示還沒有修證到空,你還會去執著它,誰在執著呢?我們七識妄執阿賴耶識根深蒂

  • 固的,它很執著的,它為什麼會執著呢?它對法的執著很重,而我們雖然看得很清楚,但

  • 是對於有些還沒有發生,或者是未來的因緣,它也很清楚,只是我們不知道,但是它很清

  • 楚的,它清楚卻是執著為真,就隨緣流轉,就真的發生呢!

  • 之所以說修佛法雖是很難,但是你懂得道理,要怎麼去修?要斷掉你執著的心,這個好

  • 嗎?好也不能說好;這個不好嗎?不好更不能說不好,要保持一個平常心,管它好不好

  • 的,事情總是事情的。修証到一個境界以後,而證到圓成實性,或只有這樣的因緣就完了

  • 嗎?不是的,還有更進一步的功夫,我們現在網站上的文章,你有沒有讀?現在已經說明

  • 到「想陰盡」了。想陰的魔相,若修得不錯,十個魔相都不犯,天魔對你也沒有辦法,則

  • 想陰盡了。想陰盡的時候,我們在色陰、受陰這兩個魔相,也都能夠控制的時候,就不會

  • 受這些魔的干擾,這個時候還不能夠修神通,只能夠修什麼?捨字訣,修佛法要慢慢地去

  • 認識這個過程。

  • 到色、受、想這三個魔相時,只有一個修行的方法,就是捨一切法,捨字訣,也就是不能

  • 夠去玩法,那怕有什麼超能力也不能夠去玩法,就是捨字訣。到色陰、受陰這二項清淨的

  • 時候,這個魔就不能夠來干擾你,魑魅魍魎等等的這些都不能夠來干擾你。

  • 到進入想陰區宇的時候,魔不能夠來干擾,因為你的感情作用已經清淨了,這個五根、六

  • 塵的怪異亂神的現象,也不執著,所以清淨了,剩下這個想陰,你會用想心去探討心的功

  • 用,在這個時候,天魔或是魑魅魍魎、海神、河神等等,紛紛的都要來插一腳,都會來干

  • 擾你。

  • 如果想陰還沒有清淨時,不能夠用心來用功,因為還有魔來干擾,他怎麼干擾呢?有時候

  • 是間接的干擾,是透過另外一個比較沒有智慧的,然後給他超能力,這個人就來到修行人

  • 這裏,現一些神通給你看,因為你在玩心,玩心有什麼用?是要知道心的功能,或者是有

  • 神通的功用等,魔知道你喜歡神通,或者是喜歡壽命,永遠的壽命、、、或者是喜歡什麼

  • 的?他就透過第三者,給他超能力,然後來現給你看,你正中下懷說:「喔!這是我所追

  • 求的!」如此你就迷失了,以後都是聽他的,聽了他後,他卻不會告訴你好好的修行,卻

  • 是教導你一些破戒、壞律儀、行淫慾、…等事,或「只要心自在,其他的戒不戒,也都無

  • 所謂!」等等,這些不正確的知見,就把你給毀掉了。

  • 所以色、受、想、行、識五陰,到第三個想陰區宇的時候,都不能夠去修心行,只能夠用

  • 捨字訣,這在《大般若經》裡面所說的,就是要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如果能夠修證

  • 到想陰滅的時候,大概就已經達到了圓成實性及依他起性的功用了,遍計所執沒有了,到

  • 這時候才可以來到行陰區宇,進入行陰時也才可以來玩味這個心,觀我們這個心還有什麼

  • 功用?玩味起來就不得了,從你的心觀照下去,就可以知道眾生的因果關係,這一類眾生

  • 他上一世是怎麼樣?下一世又如何?再下一世又如何?可以觀到八萬劫那麼長時間內,眾

  • 生的因緣果報都能夠清楚。因此要玩味心,要知道心的功能,要到行陰區宇的時候才能夠

  • 玩味,這已經是甚麼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所以行陰非常的微細,但是你都可以去觀,

  • 在想陰以前的這種修行,是不能夠去玩味,玩了就很容易著魔,這是給你們一個完整的概

  • 念。

  • 首先為了要解心、性的關係,因此也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解釋心、性之間的關係。

  • 「性本空因緣而起心,心若不妄雜妄想,則性明澄而圓,」

  • 「明」是有光,所以它就無所不照,無所不照就遍無量的虛空都可以照,因此能夠圓,

  • 「圓」包括一切眾生都能夠照,包括一切世界都能夠照,無所不遍就圓,無所不照,境無

  • 所不現。我們修佛法,剛剛講的這些理念,大家都應該清楚了,一個是照的功能,只會照

  • 還是不行的,所以就談到此四個智慧,我們佛法要修「三身四智」,要修法身現出來、報

  • 身清淨、化身千萬億的法、報、化三身,如果修不到這裏,就不是有所得的佛法。法身要

  • 開悟以後才有法身,佛性清淨時報身圓滿清淨,然後化身無量。

  • 四智是:(1)妙觀察智:因為要說明無所不照,所以從這裏說明起,這是第六意識滅了,六

  • 識妄執滅了,才有妙觀察智的功用,第六意識妄心滅了,就是沒有第六意識的遍計所執,

  • 所以就有妙觀察智。(2)平等性智:這是第七意識的無所不執著的法執滅了,就有平等性

  • 智。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這兩個是屬於有毛病的心滅,而我們修就是在修這兩個妄執心。

  • 另外兩個: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這兩個屬於只是狀態,沒有毛病;(3)大圓鏡智是第八意

  • 識,第八意識是不能滅,說能滅就變成外道,所以第八意識不滅,若第八意識被滅了,宿

  • 命通是怎麼來的?因此第八意識是永遠不滅,死了也是一樣的,它以後再去輪迴,第八意

  • 識是不滅的。(4)成所作智:是前五識清淨的神用,前五識是人死了時才滅,而聖人在尚未

  • 入滅以前,就用這前五識,產生神通變化,剛剛我們說要「觀」眾生因緣,就是以眼、

  • 耳、鼻、舌、身這前五識來觀,再加上這個清淨的心來加以分別。

  • 妙觀察智不起的時候是有分別心,好的時候是「了知」,這幾個的形象、境界不同,所表

  • 示的也都不同;了知是它的功能,分別就是你遍計所執的分別。我喜歡的人,對他好一

  • 點,好處我多分一點給他;不喜歡的,這是外道的,我就罵他,這就是你的分別心。如果

  • 第六意識妄執滅的時候,你就只利用第六意識的「分別」,這是什麼東西?這是男生?是

  • 女生?…只有了知的功能,沒有好、不好的這些分別,了知與分別是不一樣的,分別變成

  • 是一種執著,了知只是了知其境,所以前五識加上了知,就會產生無量的神變,神通變化

  • 就是這麼來的。

  • 第八意識是能映照一切相,畫一個大圓圈代表我們的空性,代表大圓鏡智,空性可以鑑照

  • 一切相,相包括一切境界、一切眾生、世界,所以佛不需要用眼睛看的,佛用大圓鏡智能

  • 遍觀十方世界,更不必觀,十方世界皆在他心中,這就是「鑑照」。這是鏡子—心鏡(用大

  • 圓圈代表),這是靜態的,由於是鑑照的,所以只能夠是靜態的、被動的照,這樣子還不能

  • 構成佛性的本來,佛性的本來可以再加上前五識,再加上第六意識起動態的變化。所以,

  • 以我們大圓鏡智的空體,再配合我們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再加上第六意識就產

  • 生神通變化無量,這樣子才是你真正成佛的境界,如果你做不到這樣,只能夠鑑照,起不

  • 了這種神通變化,只有這種鑑照的功用,鑑照也只是某一些你所想的,這就與佛的境界不

  • 一樣了。

  • 所想的才現,這都是阿羅漢的境界,或者是外道的境界,若不管想不想都可以讓境現在你

  • 的心中、可以照,那是佛的境界,天眼通與天眼明的分別與差異就在這裡,天眼通是用你

  • 的見性去看的,天眼明是以你的佛性去看。可以了解的是起心動念才現的境界,那是阿羅

  • 漢的境界,或是外道四禪的境界;如果是佛的境界,不管是想、不想,一切境界都在心內

  • 中,這是鑑照的功用,只要沒有遍計所執、沒有我執、沒有法執,這些都沒有的時候,而

  • 加以氣脈通順,你就可以鑑照,哪一個現在你的心中,你都可以照,有的是外道眾生、你

  • 的親戚、朋友、往生的親人、…,都可以現在你的心中,確實也是這個樣子,如果還做不

  • 到這樣,是你這前五識還不清淨,係因第六、七意識還不清淨,而這個正是我們所要去修

  • 學的。

  • 「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

  • 這裡所講的「無所不照,境無所不現。」無所不照,是圓而發光就可以照,照十方世界,

  • 小世界裡面起碼可以照到天上、人間、地獄都可以照。境無所不現—有因緣、有境來了它

  • 就現,沒有因緣、沒有境來它也不現,它不會去亂攀緣,不會去妄想。

  • 「聖人因心無所心,故性因而發明。」

  • 「心無所心」意思就是說應緣的時候,不遍計所執,不去執著,第二個是剛剛我們所說到

  • 的行陰區宇的時候,才能夠去玩味這個心,去探討這個心,而這又有兩種層次了,一個是

  • 我們的心緣外境,這是有因緣的;另外的心緣內心也可以生法;當然緣外境有因緣它也生

  • 法,這兩個情況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還沒有修證到大圓鏡智的境界時,我們的空性緣外

  • 境的色、聲、香、味、觸、法,你可以產生心裏面的覺受,這是有因緣的,而有因緣是我

  • 們的自然性所相應的,這些也要搞清楚,這是很重要的。

  • 我們的自然體性所相應的,是有因緣的時候,如果沒有因緣呢?沒有因緣它也起法,這是

  • 緣內心,緣內心是來自於哪裡?來自於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種子法塵,而第八意識的種

  • 子,因為也還沒有修證到第七意識清淨,隨看到種子映現,七識就開始起一切法相應,這

  • 是沒有實因緣的法,這叫做非因緣、非自然性。

  • 在《楞嚴經》裡面舉一最明顯的例子是:沒有吃到梅乾,一講到梅乾你就流口水,這就是

  • 想陰的毛病,是非因緣、非自然性。流口水是沒有實際上的因緣,因為我沒有把梅乾塞到

  • 嘴巴裡面去,所以沒有這個因緣,但是我用想的,想到這個梅乾就流口水,流口水是誰在

  • 相應呢?不是自然性的體性去相應,是非自然性去相應,這非自然性相應又是什麼?就是

  • 你的習氣毛病在相應,我們凡夫就天天生活在這種境界之中。

  • 譬如:吵架已經吵完了,那個吵架有沒有因緣?有啊!但是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今天卻

  • 越想越氣,想到他打我,我也打他哪裡,然後就越想越氣,瞋心就一直、一直起來,這就

  • 是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們天天就生活在這種苦哈哈、很痛苦的日子裡面。而聖人是沒有

  • 這些的,我們要慢慢地把這些妄執拿掉,直到真的有因緣來,境來,我照境;聲音來,我

  • 聽聲音,聽了!懂了!就放下來,不執著;有執著就是你還有習氣毛病,有習氣就是第

  • 六、七意識不淨,第八意識就不能圓、不能空,所以聖人因心無所心,有感知了,一定是

  • 有因緣來,心現而聖人不遍計所執,聖人性清淨,故性因而發明。

  • 「若性為妄所惑,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

  • 我們的空性,被這些不真實的,緣內心的種子所迷惑的時候,則妄見之情,由是生焉。就

  • 像剛剛所舉的例子,你跟人家吵了一架,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我就是越想越氣,想

  • 的都是沒有因緣的,都是你的習氣毛病,而吵架已經變成第八意識裡面的一個種子,如果

  • 不甘願,以後還會再吵一架的,下一世還會再吵一架,因果就是這麼一直下去的,了解這

  • 些就不會去跟人家結善緣、結惡緣,結了一大堆的都跑不掉。

  • 「故性空不著一法的自性空體,」

  • 性空本來是可以應緣,而產生一切相的,但是產生以後不執著一切相,還是空,還是歸於

  • 空,所以要把空的定義搞清楚,在起初所講的性空緣起,性空是它的體性,雖然是因緣而

  • 產生的一切法,但沒有破壞它的這個空相。我們這個麥克風,雖然在這裡站著,看來好像

  • 在虛空而佔到了虛空,其實空還是存在這有相裡面,麥克風並沒有破壞虛空,故經云:色

  • 空不異。所以這裏就談到佛法的基本觀念,生滅法與不生滅法,修證到行陰區宇的時候,

  • 才能夠好好地去想,在想陰區宇以前,都不能夠去想,想就很容易著魔,不能夠去玩味心

  • 的,剛剛已經講過了。

  • 生滅法與不生滅法,這是什麼境界?不生滅法就是我們的體空、性空,它不因為一切法的

  • 起,而破壞它的空,剛剛我已經講了,在虛空之間有一個麥克風在這裡,虛空之間不因為

  • 麥克風站在這裡,而破壞它的空性,它的空性還是永遠空的,在這麥克風裡面也有空,雖

  • 然表面看見的麥克風有一個相在這裏,我們的心也是像這樣子的。

  • 在一面鏡子的空之間,你可以映照一切相,這個相現在鏡子裡面,譬如:鏡子照一個人,

  • 這個人有沒有破壞鏡子的空?這鏡子裡面的人是一個相,而這個相是什麼?是幻化的,有

  • 沒有一個真的相在裡面?沒有!假設這個人在外面,映現到我的心境裡面來,這實體在外

  • 面的,而鏡子裡面看的也是一個相,這個相是幻化的,這個真嗎?也不是真的,是影像而

  • 已,這叫做「空花水月」。實體的相映現出來的也是空花水月,你內心裡面第八意識的種

  • 子,如同那個鏡子產生的幻相,而所現起來的也是空花水月,所以若你要抓內心裡面的種

  • 子,是抓不出來!都沒有的!

  • 達摩祖師東來中土,二祖為了求法,把手臂割下來,搞得心神不寧。達摩祖師同意接納

  • 他,收他做徒弟,二祖捨臂求法,一方面歡喜、一方面很痛苦,他百感交集心不安時,求

  • 師父說:「我心不安!請求師父教導我一個安心法!」達摩祖師說:「將心來與汝

  • 安!」—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心。這一下,二祖愣住了,剛剛很亂,心有所心,現在

  • 師父要我把心拿出來,要幫我安心,等到想要抓它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都不見了!這

  • 怎麼抓呢?都抓不到的,這都是幻化的心法。

  • 凡在心地裡面所有的相,都是幻化的,所以你以前殺了人,在禪修之間,所現出來那可怕

  • 的樣子,不知道這些現象的人一定都很害怕的!一如五百阿羅漢,修到四禪境界的時候,

  • 他知道過去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殺了一大堆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已經可以觀八萬

  • 劫以內的因緣,以前做過甚麼壞事,他都很清楚,怎麼會不害怕呢?釋迦牟尼佛教導他們

  • 那麼長的時間,也修證到這些神通,卻沒有辦法解脫,因此就怪世尊沒有把真正的佛法告

  • 訴他們,才有後來的釋迦牟尼佛透過神通力,與文殊師利菩薩演一齣戲—文殊師利菩薩手

  • 拿智慧劍要犯上、殺佛的鬧劇。到後來,世尊才解說:「剛剛您看到文殊師利拿刀子要來

  • 殺我,這是犯上的,也是殺佛的罪行,但是現在還存在嗎?已經是過去了!」

  • 過去的事情雖然是有種子、有影像,想還可以想起來,但是都已經沒有意義的事情,你不

  • 要受它欺騙,這些都是空花水月,不知道的人執著它,就變成業力的因,一直牽扯下去,

  • 懂的人看著它而心不動, 哪怕我犯了什麼錯,《華嚴經》所說的「罪、福本是空」,福也

  • 是空,罪也是空,而憑藉什麼講這句話的?你也要有能力,領悟到心境起一切相的時候,

  • 這個相來自於第八意識的種子,以前跟人家結的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緣的時候,當善、惡因

  • 緣攪和的時候,現在我心中裡面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實在的,都是空花水月,不能夠執著

  • 為真。能夠做到不執著為真,如此你就解脫了,不被境界所迷;如果你執著它真,它就會

  • 越來越真,而你對於這個境界只是看了,也不說真、也不說假,反正看了也不起心動念相

  • 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耐力,慢慢的就衰微了,沒有依托的力量。你執著它,它就有力

  • 量也越來越強,真的就現在這裡;你都不動心,它就下去了!所以佛法這麼去印證的時

  • 候,你就可以瞭解佛法不是講得很空虛的、摸不著邊的,是從你心地裡面去了解,怎麼跟

  • 你的心去戰鬥?怎麼脫離那種業力的牽扯?

  • 「將從畢竟無有境,而轉化成究竟有之妄境。」

  • 如果你的性為妄所迷惑的時候,就有這些現象,這是凡夫。

  • 「此處所說的所有相,本是不該有的,」

  • 因為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故是不該執為有的。

  • 「因其一切妄執成有相,」

  • 有相也是因為你執著它才有,譬如,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路上,兄弟兩個人走過去,一個

  • 人看了以後就不動心,一個人看了以後很在意。假如事情已經過去了,回到家了,在意的

  • 人還一直在講這件事情,那不在意的人,心早就滅了。就像大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一樣,

  • 有一天大和尚帶領徒弟小和尚,走到一個河邊要渡河,剛好有一位姑娘也要渡河,卻又很

  • 害怕河水,因此請求大和尚背她過去,這位大師父毫不猶豫地就答應背她過河去,小和尚

  • 卻心犯嘀咕,認為師父犯戒,男女授受不親,不應該有肌膚之親,黯然起妄想,心裡很不

  • 舒服。過了河,師父把姑娘放下就走了,小和尚跟在後面,雖有意見又不敢講。如此過了

  • 兩、三個月,小和尚他仍然無法釋懷,有一天終於鼓起勇氣向大和尚發露,重提往事。大

  • 和尚就罵他:「雖然我是背了她,但過了河早就放下了,你卻一直背著她背到現在還不放

  • 下!」

  • 這就是我們聖人與凡夫境界的差異,同樣的面對境界,事情處理完了,就放下不要再去

  • 想,一般人做不到,都在枝節上做功夫。當然這跟戒律裡面解釋的不一樣,大乘佛法所說

  • 的是心不被黏,你就解脫了,小乘的這些聖人,就用戒律來修正自已的行為不去犯錯,而

  • 且是注重行為就好,如此境界也就不同,到底是小和尚才開始修行嘛。

  • 「非真有其所因,只是性不空心不明而住所現的虛妄之相,其實了無根本可言。」

  • 這就是在禪修之間,所要去思考的部分,假設你可以去思考,我剛剛已經講了好幾次了,

  • 怕你們誤會我的意思,叫你去思考,什麼叫做禪修?什麼叫做禪(禪那),禪那有三個意

  • 義,代表三個修行階段:(1)去惡:是初基的行者,為什麼你要打坐?是要去掉內心種種的

  • 不清淨。(2)思惟修:第二個階段是思惟修,凡接觸到、聽聞到的佛法,都要思惟它的道

  • 理,然後用在自己的身上,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是思惟修。(3)靜慮:第三個階段才是真正

  • 的禪那,就是靜慮,而我們在什麼時候才可以靜慮,是在行陰的時候,色、受、想這三個

  • 魔相都度過了,不受魔的干擾了,要有這個能力的時候,才可以靜慮,靜慮就心清淨了,

  • 身體狀況不錯,智慧也都夠了,隨從靜慮之間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真正的禪那就是靜慮

  • 這個階段,靜慮的階段也只是靜慮而已,是靜態的映照,靜態的思考,對內心、對外在的

  • 境界,還沒有到神變的階段,後者那是佛的境界。

TOP


「本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真體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真的淪墜。此時若要恢復其真,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復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如此,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招,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招而互為眾生相,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本此無所住的圓明妙體,去建立了世界及一切眾生,此即是迷失了原本妙明無住的體性真心,從而生起虛妄之幻相,但此妄相是無自體的,亦無所依倚的,眾生如此而真的淪墜。」




我們妙明的體,雖然可以映照一切相,不管是真實境,或者是超過你領域之間的一切相,它都可以映現,這些所幻起的虛妄之相,聖人是可以不執著這些相的虛實,但是凡夫都以所面對的這些相為真,如果我們聽聞了那麼多的佛法,了解一切妄相本來無自性、無自體、無所依,這些說起來簡單,但是凡夫也知道是無自性、無自體、無所依,為什麼還執著呢?這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習氣毛病不能控制的時候,道理雖然了解,但是卻做不到,所以這是必須要有實修實證的工夫。

有人說我們修行要去思慮、要去思考,但是沒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去思考會有兩種情況發生:一個是著魔,魔知道你在用心—要學什麼的、希望什麼的,他可能就乘虛而入;一個是本身用你凡夫的這種認知來思考,那是不正確的;所以起碼要到四禪境界時,心眼稍開了,就能夠很容易地來思考,腦筋也比較有智慧,這是禪修靜慮時候的一個根本基礎。

經典對「禪那」解釋有三個意義:1、去惡:是初基行者的初步修學,把你自己本身的邪心、邪知見、惡習氣等把它去掉。2、思惟修:第二個階段是依照經典,或者是法師所講的經或所說的佛法來思惟、來修行;去惡是在要求行為的正確,思惟修是修我們的心思妄執,修我們為什麼與眾生結緣?業緣都是我們的妄想執著,那怎麼轉呢?怎麼改變呢?這就要去思惟而修來加以改正。3、靜慮:到層次夠了,你的心眼稍開了,智慧具足了,這時「禪那」就叫做靜慮,此時來想,才能徹底認知佛法,才能夠有比較真實的、正確的體會與現起正知見。

沒有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光坐在那裡妄想,也想不出一個道理來,我們也應瞭解,到最後不想就更不會進步,尤其兩部經典可做為代表,一部是《楞嚴經》,是在開悟以後的行者,他如何來認知自性?如何來度過種種的魔相?能夠住在魔相之間,就表示你有不可思議的能力,這些不可思議的能力都是心的用,在還沒有清淨以前,來用心是很容易出差錯的,所以不能夠去用此心。

想陰滅以前盡量不要去用此心,行陰區宇的時候,才可以用此心來思考、來思慮。所以每一部經典所說的,把它瞭解以後,也都是差不多的道理。心眼開了以後,你對一切法能夠瞭解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

體性清淨以後,再來就是要去思惟,思惟的是經典裡面所說的道理,或不可能了解的,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去思惟。《法華經》是佛乘,是一乘佛法的佛乘,裡面的一句話,就能夠讓你的心產生無量的神用。譬如在上供的時候,為什麼一小撮的飯、一點點的東西,就能夠化成無量無邊的,如須彌山一樣大、一樣多的食物,以變食來供養法界眾生,師父們怎麼能夠做得到的呢?這是心能夠清淨的時候,就有這些心的神用,這也是菩薩道行者要去修學的。

在《華嚴經》也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都是在講這些菩薩境界,你要去行菩薩道,要認知佛乘的一乘佛法,要把那部經典所述說的法幻化成功,你做得到的才是真菩薩,做不到的還是凡夫。「三世一切佛」為什麼能夠成佛?有什麼能力?要認知它,就要「應觀法界性」,法界裡面的一切相,是從空性之間而起的,能觀法界性後,就能了知依法界之體—空性,幻起一切有相,這就叫做「一切唯心造」。我們造業也是一切唯心造,行為依心識所驅使,去造作一切業因。《華嚴經》是對菩薩講的,當然不是在講凡夫造業的事,是在講菩薩心能神變的原理。《法華經》是對菩薩要成佛的行者講的。

能夠從《法華經》裡面的一句話去思惟,你要有智慧、要不著魔,這個時候就能進入思惟的狀態。所以一切唯心造,你可以從經典中去體會,怎麼去現起神通變化?我們沒有這些能力,都因為執著在妄想上面。這階段是很重要的,若經典越看越多,更能夠了解那一階段以前不能夠用心,想陰以前的魔相未破,不能夠去用心。進入行陰區宇而行陰尚未滅以前,這個時候就可以去思慮、思考,在座的各位有的人,心怎麼動,它就能現什麼相,但這時候還是不能思考,因認知還不足,待你慢慢地能夠了解法的實相,而且智慧具俱足了,也不胡思亂想了,才能夠來用此心。照道理講,想陰滅的時候,連做夢應該都沒有,所以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修行人能夠達到的,而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滅,也沒有一個究竟,那更談不上成佛與否了。

「此時若要恢復其真, 」

我們佛性的本來,一個靜態的功能,能夠映照一切相,像一面鏡子,我們心地裡面清淨的時候,沒有一切的執著,沒有一切的灰塵黏在上面的時候,它能夠映照一切相,不管是眾生相,或者是世界相,宇宙之間的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夠映照,這是佛清淨的境界,這種映照是靜態的。另外佛性也能夠產生神變,這是動態的功能,這是在講神變的部份。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的時候,不是只有七粒米,能夠變化成像須彌山一樣多的東西,來供養眾生使用,你還可以從空性之間,變無量的這些神通變化,這是成佛以後的真實境界。

我們一念無明所生起的一切法,誤認為真的時候,就會迷失掉,例如你眼睛瞪著虛空,瞪久發勞了以後,虛空中會幻起、產生一些的影像,你眼花以為看到金條了,一閃一閃的,然後生起貪婪的心,起心動念想取就造業了。諸佛菩薩們為什麼不會迷失?因為它的自性空體能夠映照一切相,不起幻覺幻知。

「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

我們眾生迷妄為真,所以要恢復其真的時候,此真體空性已污染有法,很多的法在這空性上面把它污染了,這個污染代表一切善、惡法,而「唯識」裡面所說的五十一心所法,心與心所法,這包括善、惡、無記法,你吸取了那麼多的善、惡,要恢復到原來的真,能夠映照的真,要做到能夠映照的真,先要能夠做到不黏,你對一切境能夠不被境所黏,那這個善、惡法才能夠慢慢地去掉、不執著。佛法講的道理是要去掉我執、法執,去掉以後,恢復到我們清淨的體,此體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如果映照不出來,是這個心眼沒有開,就映照不出來。

《楞嚴經》是闡釋修行開悟的一部經典,故《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色陰魔相,色陰魔相中應該可以看、可以聽,不是只有看到人、二度、三度空間,甚至於四度空間,你都可以看、聽,或在華嚴境界時,一個世界裡面夾雜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又夾雜另一個世界,一層層地進去的世界,那是幾度空間?三度以上,四度空間,那層次才真是佛的境界。我們這裡所講的是要恢復到本真,不清淨的先要讓它清淨,第一是對一切境不黏,把這些都恢復到原來,清淨佛性現後,應該就能夠照一切相,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把這些污染法拿掉,讓真如自性現出來。

「真的真如自性,因已受妄所染。不是要求去恢復真如自性,因其已宛然熏成非相之有相。」

以經典而言,我們的體性總歸是體性,永遠是空,這是空性、空體,我們雖然是污染了很多,但是自性還是不增不減的,所謂不增是不因為你悟道了,而能夠多一點;也不因為你污染了,而減少一點。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這是說它的相是這個樣子。但是我們確實要照卻是照不了,要神變也神變不了,這表示我們還是不清淨的,因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污垢、有很多的不乾淨,這就是我們要去滅除的。你對自己的反省力量強不強?如果強的時候,很容易地把這些轉了,但要配合你的身體氣機,如果你修行,氣進不到腦筋裡面去,那都沒有用的;要進到腦筋裡面,第一個要有氣感,打坐都要有氣感,如果有氣的時候,慢慢地氣佈滿全身,就會跑到腦筋裡面來,同時有兩個現象:第一是能夠映照,不清淨也是可以映照,氣如果是佈滿了,它就可以映照、可以看,等到下坐了,就沒有了,因為下坐氣已退回去、就沒有了。第二是心清淨了,不管氣有沒有,都可以映照,則是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對一切法還都很妄執,執著為有,不是要求你自性清淨會現出來,而反過來是要把不乾淨的習氣毛病去掉,如同剛剛所說的,你是否常常在反省?是否常處在思惟修的狀態?要怎麼斷掉我內心的不清淨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氣,有的愛漂亮、有的人愛面子、有的人是愛錢,每一個人的毛病都不一樣,你的毛病最重的是哪一種?要對症下藥去好好的轉,這個貪還比較好斷,瞋心也是一樣比較好一點,你警覺的時候,對著事情該要發作的時候,警覺了,就可以轉了。

我們會出生為人的根本慾望,是男女性的慾望最難斷,這也是我們會出生為人的根本,如果慾望能夠斷掉,就清淨了,其他的就是小事情,你就很容易的把它看開,能夠轉那個境界。你心慾望沒有的時候,那還有什麼修學不好的呢?自然佛性就越來越顯露,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去思慮一切,尤其是大乘經典所說的這些法,該怎麼來做?我們在一起上課,有的已經十幾年了,以前都走空掉自己的習氣,空掉自己的覺知,讓自已對一切法的執著淡薄一點,這是修行第一階段應該這麼做的。如果你認識不清楚,跳躍到後面階段而修就會亂,等於說明前面階段沒有修好,而後面階段要懂得多,沒有定力,也沒有智慧,就很容易出差錯。

第一階段的空,如果不能夠悟到的時候,再下來就不用說了,所以要悟到空,不是只有用思想去了解的,定要身體起變化,讓體性映照的功夫也能夠現,現出來的體性,能夠映照然後不黏,如此才有點「空」的樣子。「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說我們能夠映照的功能,都是依「空」而起的,你為什麼現不出來?是有障礙才現不出來,氣不通現不出來,氣通有障礙來也現不出來,我們有的同學氣很強,全身氣通了,但是要觀卻觀不起來,這就是內心的妄想執著很多,使氣與心二個不能夠搭配,這個佛的心鏡現不出境像來,剛剛所說種種的習氣毛病要滅除,而你氣旺,藉著氣旺來消弭你的種種習氣毛病,那心鏡就清淨了,你氣通的時候無所不照,一切因緣都會現出來的。

「如此,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

在空體之間應緣會起法,因緣所起的法是生滅法,經典上常常所說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滅法滅。」有生、有滅就是生滅法,這是無常的,我們的體性空,它是不生滅的,所以在空性不生滅間,它能起一切法,法歸法,空性還是歸空性,故說是「本無所生滅」。這空與不空、無生滅與生滅,這兩個要認識清楚。剛剛我們說,這個心鏡可以映照一切相,映照一切相就是生滅法,因生滅法無礙於佛性的空體,所以這裏所說的:「本無所生滅的非生、本空體不住的無住。」

「體空性」能映照一切相,映現一切相後能夠無住,也就是說映照了相以後,不在這個相上面起分別心,起執著時就有善惡、有好壞想,有住就還有善、惡、好、壞等等的分別,遂住在這個境上在作文章。我們佛性真如體不會這樣子的,簡單的講,這又是誰在作怪?還是你的習氣毛病,自性本來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但是你這個習氣毛病不去掉,它會污染體性,不去除這些習氣毛病,體性永遠就是那麼地不清淨。

「本無所心的非心、本是生滅法的非法。」

非心、非法是在說佛性所緣諸法,都是非真心之心(幻心),所現之法為生滅法之非法。聖人應認知佛性雖然可以映照一切相、可以起一切的法,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法,因緣法是不真實的,不要去執著它,它是沒有真形象、無實性、無實相,所以它會自生自滅。你有一個能力,不管可以看到哪個境,或者是體會到哪個境,念頭也好、影像也好,都能夠無罣礙,那你就回到佛性的本來,照而不黏。

佛性會映照、會現一切相,而不會去執著,若有所執著,就是你的習氣,你做不到就要轉,怎麼轉?上上智慧的人,對境不動心,不管是好事、壞事,好事不會歡喜,壞事也不會逃避,看到一尊莊嚴的佛像也不會心生歡喜,看到魔鬼相現在心中,也不必害怕想逃避,因為那個境跟你毫不相干,都是有因緣才會起一切法,這個因緣如果是以前所結的善惡緣,能夠不在意那是最好的,這就是定力。

我們禪修的第一課,是在闡釋什麼是禪定?禪是不能說的,不落於語言文字相,但是可以體會,「禪」簡單的說:禪是「心的動相」,心清淨能夠映照一切相,體知一切法,這是禪的境界,你心清淨可以體會一切念頭,或者周圍之間眾生的心念,或者能映照十方界,這是禪的境界,你用心去體會它,你能夠體會、體知心的動相,就有一點境界了。禪境體知而後能夠不亂,這就是定力,故有禪心也有定力,合稱「禪定」。

如果心對一切的因緣沒有產生心的動相,心的動相不是只有念頭,包括一切影相,心的動相在這裏所說的心,當然是真心所現的,真心是無形無相的,它產生另外一個心,就是念頭,產生一個影相,這影相也是一個動相,這都是禪的境界。你若做不到這樣,就根本沒有入禪,沒有進入那個境界,這是打坐初級班(先修班)第一個向各位初學者首先說明的。

有關打坐的再說明一次,什麼是打坐?什麼是禪修?打坐與禪修有什麼不一樣的?有這幾個名詞,老生常常在聽,應該也會講,打坐是打得念頭死,坐見本來面目,這是對初機的講。說起來是很簡單,打得念頭死坐見本來面目,什麼時候做到?不知道,現在知道後,已經開始在學習了;之後,沒有把心眼打開來,就沒有禪的境界,你自性能夠心眼開了,心與慾,一切緣都能夠起動相,自己清清楚楚可以感知,這是有一點禪的境界了。

為什麼要修?還沒有對境得定以前就會散亂,會散亂所以要修。散亂起自於心有病,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看到不高興的就想發脾氣,體知哪一個人對你不是心向著你,心裡就不舒服,我要整你、要修理你,心不清淨就有這些念頭起來,邪知、邪見是心有病,這也都是心不清淨,因此必須要修,修得好定力就來了,不管是順、逆、善、惡、…,什麼境界來都不起心動念、習氣相應,或者我的體可以映照那個境,我都不動心念,不管是善境、惡境,對我來說都沒有意義,我不相應,這是真的有禪、有定。如果沒有做到有定,也就是行者所要修學的,故說是禪修。這幾個名詞就把修行所要做的,都已經概括出來了,所以這裏所說的非生、無住、非心、非法,都是在講清淨與不清淨之間對立的名詞,而你與眾生結緣也都離不開這些。

「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力道發明,故漸熏以成業種性。」

你的佛性能夠應一切相,若性迷而執著此境,才會執相展轉成你自心之相,不然境歸境,自性歸自性,不妄執一切為真的時候,那麼你就不會迷失。如果你對因緣產生的一切相,這有相現出來以後,你的禪定力能夠慢慢地,越來越強的時候,你就可以不再去造業了。反之,現因性迷而妄執展轉發生其相,有相生成後執妄的力道發明,這個不好習氣毛病的妄執性,力道也越來越強了,所以會漸熏以成業種性。「業」者是可以熏習成業種性的,業造成以後,經過一次的熏習,可能不成為種子,無數次的熏習,可能就會慢慢形成種子。比如說,你對某人很生氣,有瞋心起來,看了某甲不痛快,第一次聽到他講話、看他的行為,印象很差,第一次相認知以後,若你此不正常的心態,讓它繼續發作的時候,第二次再看到他,又熏習一次,每熏習一次,這個種子就強一次,所以看了他無數次以後,你對他討厭的心越來越強了,有時候他不在你面前,但光想起他就會討厭心生起,這就已經變成業種性,這個就會發芽成為一個種子,最後就有機會變成「果」。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女士們有公公、婆婆,大都婆婆比較囉唆,所以常常有婆媳之間的問題發生,不管她的講話或是行為,妳認為對妳造成不公平,此心妄生,如果不能馬上轉化它,每生起這種念在心田裡面:「婆婆對我不好!」然後怨恨、憎恨的心、…,兩次、三次的熏習,這個種子就越來越強;如果修行的人轉而能坦然的接受,安撫著自己的心,認為這沒有關係,忍耐,不要有瞋心,不要見怪,如此來轉化自己的心意識,就不會漸熏以成業種性。

因此有兩條路:一個是熏習,一個是不熏習的兩種方式,熏的時候種子就越來越強;不予熏習時,規範我們的心能脫黏,不去形成一個種子。現在開始修行,已經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以前不知道而迷糊,如今不能讓你的心隨便去發作,它愛怎麼做,就順著它去做、去想,這樣子是不好的;當然做好事也可以順著它去做,而對於不好的心態,都要馬上轉,不要讓它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地熏習,會變成一個種子。所以對你婆婆的好壞觀念,慢慢地會形成,也許這一世你沒有辦法,然而因緣錯綜複雜不可思議,投胎來、投胎去,在六道輪迴來去時,下一世,或許哪一世,也可能她就變成你的媳婦,潛意識裡面八識的種子,要虐待、報復她的心,就現出來了。這就是業的種子,哪一個人願意一開始就虐待媳婦的,應該沒有的,都是潛意識裡面有一個因,如果是沒有業緣種性的,應該是比較理智地,不會有爭端。因此非生、無住、非心、非法,這些相不能讓它漸漸地熏習形成業種性。

「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招,」

如同剛剛所講的婆媳之間的關係,互為感召,做一個比喻:兩人前後都往生了,年齡雖然不一樣,業力卻能感召,也許不同時又出生在一個村莊、一個地方、一個家庭,如果你是放不下,業力的感召是很可怕的,此兩人要相聚在一起的機會是很大的。如果有業緣的話,從世界各國不同的地方,都可以慢慢地聚在一起;我講一個比較實際的例子,台灣糖業公司前有位雷通明博士,早期移民到美國去了,其女公子雷久南博士,搞生化的,在癌中心研究,後來推展生機飲食的。有次她到印度或尼泊爾去潛修,在一個道場裡,碰到兩個從不同國家來的女孩子,某甲、某乙這兩個女孩子,什麼因緣二人卻會湊合在同一個道場來修行?就是業力的牽引,業力實在是不可思議!

這兩個女孩子本來不認識的,來自不同的國家,但是一見面,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業的種性就開始發作了,怎麼發作呢?某甲這女孩子很怕某乙,且某乙一看到某甲,就恨不得要整她;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某個人根本不認識,但我看到這個人就很討厭,你是不認識,但是腦裡面的自性認識,如果業很深,你讓它成為一個業種性的時候,不是只有表面的討厭,而是很大的討厭,如此一定是以前相處不好很久,造成一種討厭的心,所以某甲很怕某乙,某乙很想整某甲。

對於這種事情,我們修佛法的人都知道因緣果報,一定有其因。這兩位其中一位去請教雷久南博士,這種現象到底是怎麼了?我一看到就氣她、想整她,例如兩個人要過一道窄門,我就想故意要撞她,另一個被撞的也不敢講話,這個顯然是有什麼因的?後來雷久南博士說:「我們這個道場裡住了一位會觀過去因緣的,不是神通、不是宿命通,只是會催眠,會讓人知道過去的因緣,讓我們三個人一起去找他!」

好了!這兩位被催眠的人,從催眠中看出她們的因緣,在夢境裡從她們的腦筋中出現出古歐洲時代,有一位武士已有太太,他在未出征以前,又去結交了一名女孩子,古代武士都很受到傾慕的,很容易交到女孩子。如此這女孩子等於是侵佔了人家老公,也是因為這種因緣,兩個人結了怨。某乙是武士的太太,某甲是武士的情婦,如此就業熏成種性,造成甲、乙這兩個女孩子的恩怨。喜歡整人的某乙是元配,被整又很怕她的某甲,是偷人家老公的,兩位因為這種業種性,一見面就顯現其業力。在那麼遙遠,不同國度的人,卻為了要修佛法而兩個人湊在一起了。

每個人天天都發生在這種事情之中,天天都在這六道裡面一直在輪迴,我們無明不知道,哪一個跟哪一個好,哪一個跟哪一個不好,都是生活在恩恩怨怨裡,都是跟眾生結了顛倒因。佛法所教導我們的就是這些,我們應該把它應用到周圍之間的事情去,每天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如有不好的緣,你不要讓它形成種子,所以業種性不讓它成就,不要熏習成種子。

阿賴耶識是我們輪迴的根本,它有一個可熏性,可以熏習成種子而儲存,是所謂的「藏識」,所發生的事情都種在阿賴耶識裡面,無所不藏的藏識,果報是它的種子結果,做很多事情都把它儲藏起來的也是它。不好的習氣毛病,不要讓它熏習成妄性,好的要熏習,譬如念佛,用佛號來熏你的習氣毛病,讓它潰散掉,回到我們本來的清淨佛性,佛性是可以映照,無所不照的。

你了解阿賴耶識的可薰性,熏成種子也不要害怕,可利用它的可薰性,我多念佛、多唸咒,來消掉不好的這些業,而不好的眾生因緣這些,不要讓它熏習成種子。還有婆媳間不好的關係,也不要去熏習,有生之年,如果婆婆真的對你不好,回過來加倍地對她好,她也會受你感動與化解的,如果是你罵我,我就氣你,兩個人的業越結越重以後,哪一世兩個人又會湊在一起,如果怨得很深、很深的,未來不是成為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這關係最親近了,然後天天的吵鬧、打罵。修行是要從心地裡面去轉這些相,不要熏習以成一切業的種性,如此各個眾生造成同業種子,就會互為感召的。

「如此各個眾生造同業種而互為感召,」

《楞嚴經》所說的:「感召懸絕」,就是修行要修到感召懸絕,感召以後,把它懸空然後斷絕掉。沒有修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因為我們的補特伽羅,就是中陰身,它的敏感度,是我們潛意識的敏感度有九倍之多,所以非常的敏感,故業種互相的感召力很強,在人彌留的時候,中陰身再現出來時,感召力量的敏感度很強,你要有能力把它懸絕起來,才不會又去與人家送來的緣相應,又去受生了。

剛剛我們所說的心眼開了,進入禪境界的修行者,才能夠感知一切因緣,你要能夠不受它的影響。舉個實際的例子,我不講,大家還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個能力,可以感知哪一個人在想我,不知道這個利害關係的時候,某甲說當我想起某某人,我拿起電話想打個電話問候他,但他就來電話了。因為你剛想到某某人,表示他也已經在想你了,可怕嗎?心通的人就是這樣,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心裡想到他!」不是的!是他先想到你,而你心有點靈通的時候,馬上感應到了。

沒有修行的人,照樣也是有這個能力的,男女之間在談戀愛,這個力量就更強,想到你的男朋友,他馬上就打電話來了:「我剛想到你,怎麼就打電話來了!」他們沒有修行的人就有這種心通力,更何況修行的人。修行的人更能夠感覺,某個人念頭過來了,你就起想那個人的影像,馬上知道是”他在想我”,他在想你,你就不要相應,不要打電話給他,否則那不就相應了?這就是去應緣,輪迴就是這麼來的,你去應緣了,在有生之年,你有這種能力,要趕快把它斷掉,感召了,要把它懸起來、要斷絕掉。你能不去應緣,就不會去受生的,但知道卻是做不到,照樣就去受生了。

色界天、無色界天等的天神,他們都有心通,他們都有能力很敏感,感召更強、更敏感,但是為什麼不能解脫?因為不修佛法,佛法是在闡釋一切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甚麼不真實呢?我看到的明明是真實的!如果你沒有把諸法看成不真實的這種心態,每一種感應都認為是真的,如此就永遠沒有辦法解脫,與一般的天神一樣,他們也有這種感召的能力,有這種認知一切境界的能力,因為沒有修學佛法,而斷不了這種因緣。佛法與世間法,聖人與凡夫之差別就在此,天神即使壽命很長,但是沒有辦法脫離三界,以佛法而言,仍然是凡夫,凡夫才還有輪迴。而修證到解脫道的行者,他是有感召的,但是能懸絕、斷掉其緣的牽扯。

尤其修行的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哪一個人的心在想什麼?都要有能力警覺,尤其是男女之間的關係更要警覺,當然現在也有同性戀的,今天廣播也在講,一個醫生說,同性戀的也可以熏習,讓同性戀變成異性戀,有的就贊同,有的就不贊同。

為什麼會變成同性戀呢?很簡單的就是以前的業緣在做怪,某甲與某乙兩個人有非常的好業緣,前世或某世非常的好,也許本來是一男一女,緣很深的,今生兩人又出生同樣做人,但同樣是出生做男或成女,但是潛意識裡面,他們兩人還是很相愛,如果理智觀念很強的人,這兩個會湊在一起嗎?不會的。因理智薄弱,雖同性但也湊在一起的,男女都是一樣。同樣的道理,這就是我們腦筋裡面的業種性,業的種子造成你有這種趨勢,如果你懂得道德觀念,就要超越這種男與男、女與女之間的愛慾關係,這樣還會搞同性戀嗎?連男女關係都不搞了,怎麼還會有同性戀的事情發生呢?還有一種現象,不得不提一下!有些人前生是男性,今生出生為女性,但潛意識裡,他還自認為是男性,所喜歡的都是女性,這種同戀者大多是雜交較多,沒一固定的對象。反之,男生也是一樣,前世是女性,今生出生為男生,但潛意識裡還是有女性趨向,專要找男生,自己扮演女性的心態。

與每個人之間的緣深、緣淺,都可以自己去感覺,很實際的修到可以感覺某人對你有好印象時,就要有所警覺了,我是如如不動,而他是有一個花花心,常常亂動,你不能受他的影響,如果要花心,則有很多的心動,不修行的人常常會有這種心的。修行的人都要警覺,不知道這種輪迴的可怕,你就會亂搞一通。

修佛法就是要知道超越我的習氣毛病,以及要超越與眾生之間的因緣牽扯,所以我要努力用功,管緊我的心念,我寧願讓人家說我是六親不認等,也不要讓人家說我是好好人,什麼都好,否則這種緣就會越結越深了。要有足夠的威儀,甚至於讓人家不敢跟你講話,要有這種魄力,但是你對他們要慈悲,不是擺出架子,不理他們,是要超越這種男女之間的感情,用慈悲心:「你在迷糊!而我怎麼用佛法來讓你也超脫!」這種慈悲心的情見,與男女之間的感情,以及朋友之間的感情都不一樣的,所以修行是要真刀實槍地與你的心,與其他眾生的心去戰鬥,與眾生顛倒的這些觀念,要把它轉出來,不是聽講懂得道理,但是卻做不到。

在佛法的戒律裡,男女夫妻在還沒有心清淨以前,不得已可以正淫,與其他人或以其他方式都不行。沒結婚的更是不行,不是孤家寡人的就可亂搞,都不能亂搞男女關係的,這才是在修行。有一天,夫妻之間的緣也能夠超越,雖然有夫妻之名,但是沒有夫妻之實,彼此照顧而已,沒有那個慾望,如此你的身雖然在家,但是你心出家了。要做到像維摩詰居士這樣,維摩詰居士已經要成佛的了,是妙喜世界的補處佛。

若是男女間關係都不能夠分得很清楚,如何去修呢?感情要堅強一點,不要被一些感情、被一些人家給的小恩惠,就迷失掉了。你對我有恩,我還給你,馬上還給你,不要以後或者下一世才再來還。我希望當生就有所成就,不希望與人家牽扯,這個觀念很多人都有,你仔細觀察他們也是很執著這些,有的人雖然不是經濟很好、不是錢很多,他會去摘一些野菜送給你,這是我很誠心的去摘的野菜,比你給我很多錢、很多東西的誠意都還大,有來、有往,也都打消了這些恩恩怨怨的眾生顛倒緣。

如果兩個人都是修到無為觀的,那個人雖然是有來有往,或者是獨來獨往,但都沒有關係,反正我都空了,你對我好—我空了,我對你好—我也空了,我給你什麼東西?我什麼東西也沒給你!我沒有這個觀念,就是空了,我雖然接受很多你的東西,但是我沒有”接受你的東西” 這個觀念,這也是空了。

故悟到「空」的時候,是不住相,《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相佈施」,要成就佛道,也就是要無住相佈施,不管是你給人家,或者是人家給你,都要無住相,這樣才能夠解脫,不然一個業會變成一個種子,以後相見的時候,又是再牽扯的緣。

聽說有個人跟一個女孩子結婚,幾年以後又離婚了,結果去給通靈的人算一算,為什麼會與太太離婚呢?通靈的人一看後說:「你以前在修行,她曾供養你一碗飯,這碗飯你今生要還,所以你養她幾年,故結婚了。剛好一碗飯的還債年限滿,卻因個性不合,緣盡就離婚了!」若彼此業緣很重的時候,即使打得半死,也都還是黏在一起,彼此是很相愛的,愛得要死不活。而怨恨很深的,打得半死,不離開就是不離開,因為緣還未盡。可怕啊!所以要修無相觀、空觀,就不會很在意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一個慈悲喜捨的觀念—四無量心,不要在這世間感情裡面來來、往往,這樣就能夠脫離眾生顛倒的這些關係。

「此互為感召之業種,互相生而又滅,業緣一結,個個相感招而互為眾生相,」

做不到脫離眾生顛倒的這些因緣關係,今生有緣與這個人結為夫妻,下一世不見得與這個人,或許又跟別人結為夫妻,我們釋迦牟尼佛也開示的:「眾生嘗為六親」,不是互做父母、兒女與夫妻,或者伯叔,婆媳、遠親、近親、…,都有各種的關係,這一段是《楞伽經》裡面說的,說不要吃眾生肉,因為眾生曾為你的六親呀!故要捨不得吃眾生的肉。而眾生的因緣都是業緣,要了解這些,要怎麼的來轉它。

「因故眾生顛倒相隨成矣!」

眾生顛倒主要還是緣與緣之間的牽扯,第一個首先誤認為一切法為真,無明的時候誤認為一切心裡面,所想的、所看的裡面總有一個我,所以就當真,然後與眾生結了無量的因緣,有善緣、惡緣,卻又做不到不要受它感召。今生有幸聽聞佛法,如果不更加用功、精進,下一世還是照樣再輪迴的,照樣的感召後迷性相應,很多的應緣都牽扯不完。而眾生顛倒的部分,就講到這裡,下一次,要講世界顛倒!

有了眾生顛倒,不管與人結緣,與畜牲結緣,與天神結緣,隨後世界顛倒現時,在哪個時間,要出生到哪個空間。「世」是時間,「界」是空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三界九地,如慾界是五趣雜居地,然後色界是四禪天四地,無色界也是四地,總共有三界九地。心修行到與三界裡面哪一界地相感召、相應,就會出生到哪裡去!如懂得佛法的,要不要讓它感召?要不要去呢?不去就要練習感召懸絕,如果不能做到感召懸絕,照樣還是要去的,即使不要去天上,但是因緣俱足了,還是要出生到天上去!。

TOP

三、世界顛倒迷相:

(一)、前言

我們花了好幾天在說明顛倒,大家都知道,先有眾生顛倒,然後才有世界顛倒,所以眾生顛倒因上一次也已經講過了,你跟一切眾生結了什麼緣?是善緣?是惡緣?當然這些眾生包括畜牲、鬼道、人道、鬼神道、天道。你在禪修之間或者是沒有修行的人,他不禪修,都是跟畜牲、人等結緣,主要是跟人結了善緣、惡緣,這都是顛倒因,善緣也是顛倒、惡緣也是顛倒。

關於與畜牲結緣,現在很多人喜歡養寵物什麼的,這些寵物你對它有恩的,有恩報恩,以後不知哪一世它可能也會養你了。因此受在家菩薩戒的,有一條戒律者,不能夠去畜養這些畜生,不過你有菩薩心腸,你幫助它可以,但是不能夠投入感情,若涉及感情作用,有的人太愛了,或貓兒或狗兒,意識裡面都有這些畜生的影子。

在鬼神道之類的魑魅、魍魎,有一些外道不知道佛法在闡釋什麼,常跟這些外道、或鬼神搞在一起,如此你很有可能會出生到鬼神道,因為大家都是結黨結派的,你死的時候,他會幻化成你的親人,要來接引你,其實都是鬼神所幻化的。

沒有修行的人,或認識不清的人,在死亡的時候,他常常會以為以前的祖父母、或者是父母或者姑姑、叔叔、伯伯等都來接引了。當然你識神裡面所幻化出來的幻相,那是另外一回事情,有時候鬼神會化成你的親人,或者是最親近人要來接引你,你都還歡歡喜喜的跟他去了。我們希望臨終時能夠唸佛,這些異象都不會有的。如果你沒有修行,跟你今生有緣的這些鬼神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幻化,因此難以去斷定是真的?還是假的?但只要你一心發願跟佛往生佛土的,就不會有這些現象,而各個佛、菩薩也會化種種不同的光,你臨終能夠投入此等光中,就會出生到佛的淨土去。

有時候我們做夢,尤其有的同學比較有警覺心的,覺得有人在壓他身,其實是鬼神類變成一個最好、最親近的人,或者是你的親戚、或是好朋友的影相來壓你,潛意識你也務必警覺這不是真的,不是自己真正的親戚、朋友。靈性比較高的人,潛意識不會受欺騙,而他在壓你的時候,能不能夠脫困就看平時的修持,唸佛唸得是否很真切,唸咒是否唸到阿賴耶識裡面去,若有的話,應該很快幾句佛號、幾句咒語就把它驅退,如果是搞了半天都還沒有辦法驅退它,就是平時用功,沒有用到心裡面去。

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這些魑魅、魍魎,這些山神、鬼神、河神之類的一大堆,有的人不知道就跟它們來結緣,這就是眾生顛倒在先,與欲界六天天道、色界、無色界等,你跟他們結緣,就會出生到那一天道去。行善就是生六欲天裡面的境界,所有世間的宗教,大概都是六欲天裡面的,除了禪修者以外,所有的宗教大概都是結欲界天的緣。

以前講過好幾次,在這些不禪修的宗教,只會做善事的宗教,以德行而言,最高的是天主教徒,是六欲天裡的他化自在天,天主也就是耶和華。你如果是修一般的道教拜拜的,那是玉皇大帝,欲界天的第二天,這些都是修善行的,不求解脫而你跟天道眾生結緣,就生欲界天道。

色界是初憚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你打坐禪修後,與此等天界結緣,就是與色界天起顛倒,是眾生顛倒因。初禪天有覺有觀,身體會擴大。二禪天會見光,三禪天是身體氣充滿,四禪天是一境性,各個境界現象現起,你執著時就與此等天眾結緣。你如果執著這些境界,就與色界天的天眾結緣。如果你打破色身進入四空處定,然而不能夠修解脫道,不能夠學觀三三昧(空、無相、無願),修佛法最重要就在這個關口,在這裡會有一些怪力亂神、神通異能現起來,而你不去修佛法所特有的三三昧,你就沒辦法解脫,而與天道眾生結緣。

三三昧就是正定,第二個三是正,昧是定,三個正定禪定力,這不是在打坐之間獲得的,第一個是空三昧,第二個是無相三昧,第三個是無願三昧,這三個三昧修證到的時候,起碼就有我們內心的解脫,這是八地菩薩。不敢直說是八地菩薩,因七地菩薩是要學證這三三昧。但是八地菩薩一定有神通的,你如果沒有神通,只有證到空、無相、無願,而神通起不來,那還不算是八地菩薩。

我們知道八地菩薩是無學位,已經證到解脫,所以不必再學了,要學的是學心通、神通變化,七地以前就是還要學習很多東西,是有學位。你不跟佛法結緣,就跟眾生結緣,譬如跟人結緣,下一世就可能當他的兒女眷屬;或者與畜生結緣,有可能墮落到畜牲道,因為中陰身的時候看不清楚,只要與你有緣的就可以看到光源而已,你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有時候連光也沒有,只有幻化一些物相。

以前曾經講這個真實的事,很多人都聽過了,我們中國有一個中國青年黨,有一位元老姓唐的,也是創黨元老,他講了這一段因果輪迴的故事。這個元老老了以後也在修佛法,他說到某個道場去唸佛共修時,常常看到一個人,這個人的一隻手,常藏在袖子裡面,唐先生看了幾次後,也覺得很奇怪,看這位的手老是不伸出來,就特別注意他。有一次不小心被唐先生看到了那一隻手長有很多的黑毛,而且手指頭也不是很正常的;慢慢的與此人熟了以後,唐先生就問他:「先生,這手是怎麼搞的呢?怎麼會長滿了那麼多黑毛呢?手也怪怪的不是很清楚?」彼此都熟悉了後,此人也有修行,就講他自個兒輪迴的故事給唐先生聽。他說:「上上一世,我死亡的時候,我的識神很清楚,起先中陰飛起,然後卻覺得越來越冷,因此一直想找一個保暖的東西,要趕快躦進去,才不會覺得冷!」

我們處在中陰身時會現各種幻相,如果沒有佛菩薩來接引是很危險的。因為中陰身一下子感覺得很冷,很冷一定是要往熱的地方取暖,覺得很熱了一定是要往冷的地方躲避,其實這些都是異相,要墮落到寒冰地獄,一定是讓你產生很大的熱感,覺得很熱所以往後跑,就掉到寒冰的地獄。所以我們修行中,就是要對於心裡所產生的幻相不要當真,你有沒有辦法做到這樣?哪怕雪水寒冰,熱火猛燄,都要看破不要當真。

此大德繼續說中陰身覺得非常的寒冷,就飛啊!飛!中陰身是會飄盪而飛的,忽然他看到有一件簑衣,哇!躦到簑衣裡面不正好溫暖嗎?遂他毫不考慮就躦進去了,但是等到他醒來的時候,他竟然看到兩個人:一位小弟弟、一位小妹妹,兩人各抱著一隻小豬:「我喜歡這一隻!」「我喜歡那一隻!」這下子他知道了:「糟糕!我是其中的一隻,我墮落到畜牲道了!」他的識神還是很清楚,好像剛剛出生的小孩一樣的,他們的囪門沒有關起來以前,還是很靈光、還有自己的意識:「我不能墮落到畜牲道,我要開始拒食,無論如何都不想吃!」因之,主人家餵什麼奶它都不吃,他開始拒絕進餐,拒食的情況下三天它又死了。在此次的中陰身時他已有經驗了,不能看到什麼東西就去亂闖,這一次它看到了光。

見有光是比較好一點的,但以修佛法而言,一般的光是微光,比不上諸佛菩薩來接引的強光,諸佛菩薩的那種光,如果沒有認識清楚,你會害怕,普通天神的光是又烈又強的光,諸佛菩薩來接引的光是很亮麗的光,但具有柔和,這又不一樣。他看到有光,這個是微微的光,軀體就投進去,而這世他就出生做人了。但是因為阿賴耶識有豬的種子在,終究影響他的基因調控幻化,遂長了很多的豬毛在手上。這是姓唐的青年黨元老所寫出的一篇報告,也是他確實親眼看到的事實。

所以說我們跟人、跟眾生、跟鬼神、跟天道或哪一道的這些眾生結緣,都是一個顛倒因緣。佛弟子與眾生結緣是可以,但不住相、不要在意,也盡量不要去跟人家結惡緣,雖然我跟你結了很多善緣,但都能不去罣礙、不去在意,你就能夠自在,在禪修之間卻要去練習這種定力。上一次我們講了三、四堂課都在講眾生顛倒,此次再補充一下,眾生有哪些?人、畜牲、鬼神、天道,你與他們結緣,而且這個緣很深、很強,此時間與空間成立,再來就是死亡的時候,會出生到那裡去,產生世界顛倒了,就會出生到各個六道裡面去。

世是時間,界是空間,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的因,而你現在造了很多的因,這兩種因,並不見得你先做先受報,而是哪一個先成熟,哪一個就先受報,所以在未來世,就會產生果報,果報會到哪裡去?界是空間,這兩個因所造未來的果報,有無量無邊的、有千萬億的,無始劫以來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議的因緣,假設你顛倒了,比如禪修時與光相應,二禪天的境界就會現光的,此與二禪天的天神相應,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這三天是在二禪天裡面的;以前你打坐的時候很喜歡看到光,或者天上的皇宮,看到這些人發光而你也發光,這就跟他們結緣。

今天開始講世界顛倒,為什麼會顛倒呢?就是因為眾生顛倒在先,與眾生結了善緣、惡緣,再下來又執著一切境界為真,就會起世界顛倒,讓一切因果成熟。

 

(二)、世界顛倒迷相

「有了上述眾生顛倒的相,互為有緣,則待時而發。眾生顛倒的果要依時、空而成就,吾人著眾生顛倒相後,又執世(時)界(空)的顛倒相,隨之六塵相成,各自昏迷沉淪,故真的輪迴即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矣!再看世尊對世界成因的開示!」

你今生雖然是有修行,然而修行偏重於二禪天的喜俱禪,或三禪天的樂俱禪,或者是四禪天的一境性的這種境界,號稱有修行,果報也還是天界,所以修行也好,或唸佛也好,你要有正確的認知,要生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世界、或者彌勒淨土之兜率天內院,這個時候就不會再到六道裡面去輪迴。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自修時智慧不夠,隨所現的這些因緣去流轉,喜歡身體的快樂的感覺、喜歡有光、、等等的,就與這些天道的眾生結緣,還是出生到天道裏面去。

雖說天人天壽有多長,壽盡都還是墮落的。當那一天的天主不錯吧!還是會墮落到畜牲道,經典上講得很清楚的,雖然你是欲界六天或色界十八天哪天的天主,壽盡還是要淪墜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諸天都有一個天主,初禪天有大梵天、梵眾天、梵輔天這三天,梵天王是統馭我們這個小世界,六欲天上面就是梵天王,梵天王是有梵眾天的天神,梵輔天的臣子。大梵天有大梵天王,我們都是屬於梵天王管的,不是玉皇大帝(忉利天主)在管,也不是天主教的教主耶和華(他化自在天主)在管理的,是大梵天王在管的。梵天王是有修禪定的天神,剛好是有禪修的基本成就者。

欲界的人如果有斷淫欲、斷食欲、斷睡欲,就果報言能成就升梵天天國,假使你怎麼修都斷不了淫欲、斷不了食欲、斷不了睡欲,那都還是在六欲天(1.四天王天,2.忉利天,3.夜摩天,4.兜率天,5.樂變化天,6.他化自在天。)裏面的眾生,淫欲心愈重,生天界的天愈低,也許是四天王天或忉利天(33天)的。斷了淫欲才能夠入初禪,斷不了淫欲,也不要說你修得有些怪力亂神的,佛法懂得有多少,還是欲界的眾生。一定要斷淫欲,才能夠進入梵天天國。斷淫欲與進入梵天就不得了了嗎?壽盡後還是要入六道裡面去輪迴的,沒有辦法解脫。所以要斷淫欲,也要修佛法,徹底從內心裏面去看清楚,我輪迴的根本是什麼?控制得了,不受眾生顛倒因、世界顛倒因的影響,自在無礙,那就解脫了,不然就隨緣去受報、去受生。

所以這裏所說明的,就是說你到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壽命有幾千億年,禪定力衰退的時候,照樣墮落畜牲道。經云:天神於壽命將盡時,身體會出現五衰相:(1)頭上花冠萎靡,(2)掖下出汗,(3)衣裳污穢,(4)身失威光、產生臭氣,(5)不樂於本座,或違逆玉女等。還有此時天神德性漸差,亦現有小五衰相:(1)求財所願不遂,(2)設有所得,日當耗盡,(3)在所住處,眾所不敬,(4)醜名惡聲流聞天下,(5)身壞命終,當再輪迴。

當前五種衰相產生出來,他就知道:「我的天壽要盡了,我天神的形象要滅了!」有一天主他知道自己壽將盡就很著急,請教那些有修行的天人:「怎麼辦呢?吾之壽命能不能夠延長?」某個天人說:「壽命怎麼能夠延長呢?你不如去請求釋迦牟尼佛!」他就從天上飛到人間來,拜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了解他的欲望,釋迦牟尼佛就教他眼睛閉起來唸:「南無般若波羅蜜!」他跟著一起唸,然後他就覺得失了神,頓了一下馬上又回神過來。其實他頓了一下時,是他的識神已經迷失掉了,但是不久神識馬上又回來。

在他頓了一下之間,在某一個地方,有一隻小鹿出生了,小鹿出生落地不久,不知何故馬上又死掉了,這個小鹿就是那一位天王去受生的,好在有世尊的協助,才能延長其天壽。所以天上的天命果報,不管壽命多長都還是不真實的。

我們修行要認知你這個心,要投胎也是它,不去投胎也是它,要怎麼控制好它呢?在我們今生有緣修佛法,你就要趕快會用功,學習要能認識它,把握得住它,不要隨境界去流轉。當然修行過程之間很熱鬧,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如果你執著那些境界,還是沒有脫離輪迴的根本。

上段話言各自昏迷沉淪,故真的輪迴即開始,一發不可收拾矣!再看世尊對世界成因的開示!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的開示,我們看一下經文。

 

(三)、經文解說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眾生顛倒已經講完了,現在再來闡釋世界顛倒,為什麼有世界顛倒?甚麼叫做世界顛倒?世界顛倒根本的因,「是有所有」,在此說明你跟眾生結了眾生顛倒的因,所以說是:「是有與所有」。“是有”是什麼意思?可以看成是我們有一個心,然後“所有”是有這個因,有心去應因緣才會產生有相,即是「是有所有」。又因為緣這種輪迴的因,所以會去受生。不可能沒有因緣你會去受生,一定有因有緣,只是你認識不清楚的,或者是執妄為真、執妄為見,都看成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又把它當成真實的,哪怕它是什麼相會都認為真實。

剛剛我們說明到中陰身受生的例子,現在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個人他天天誦經,很虔誠地誦經,有一天好像做夢一樣,夢中跟好幾個男男、女女在跳舞,他也就隨他們很高興地在跳舞,跳完了,怎麼看到他們這些人,進到一個很小的門內去,好像是小廟的門一樣的,每一個人都鑽進去了。他本來也跟他們一起要鑽進去,剛好有個很高大的人出現,站在小門邊,拿來一根棍子敲打了他,使他一下進不了那門。後來他就從夢中醒過來了,醒過來後那天早上,他們鄰居的那隻母豬生了八、九隻小豬。他嚇了一身冷汗,如果他不誦經典的話,也沒有那個護法神在守護,在小門那邊敲打他不讓他進去,不然他可能就去投胎了,可能就是當小豬。當然當小豬後,它本人也會結束今生的生命,因為那邊生,這邊就要死亡的。

要投胎就是先死亡,但是我們人有時候識神先去受生,然後人再死亡,輪迴是一很複雜的情勢。人的生命受胎要10個月,在這10個月之間,你就慢慢會有問題,然後慢慢的死亡。死亡的時候,剛好那邊就出世,你不懂得這當中阿賴耶識的輪迴,你不知道還無所謂,知道了就會覺得很可怕的!所以平時要多修行、多誦經典,另外還有護法菩薩在守護,這個事例也是我們看報導的時候所寫出來的。

你腦筋裏面的阿賴耶識,所種的什麼種子?都是“所有”,沒有“所有”,就沒有這個“因”,沒有這個“因”,你就不會去輪迴、去受生。阿羅漢他還有沒有這個“有”呢?還有,還是有這個因,但是因沒有執著的心,這個執著的心沒有了,住境不生心、住法不生心,也就無所受生。住法不生心就是看到的一切法,都不執著為真,要有能力做到這樣子。

我們很多的同學,是有一點覺知的境界,他就認為這個境界很好,有一點比一般人的體會,就覺得很好了,也能夠體會很多的事情;雖然你能夠體會,這個事情好像是真實的,卻不能夠把它轉過來變成空,你還是凡夫的,跟外道有什麼不一樣呢?為什麼要修空觀、修無相、修無願?如果你做不到這樣的時候,你就沒辦法解脫,哪怕是你能夠看到什麼?知道什麼?知道未來?能知轉不了,也是沒有用的,也都還是凡夫。外道也都有這個能力,且這個能力都比你強,外道之所以為外道,就是追逐這個外面的有相,執著妄為真實的。

譬如,有的人認為某件事情非常的真實,不管是死去的、是未來的、、,這個你不要當真,一當真就是空不了,不能空的時候你就解決不了事情,再來你就是沒有辦法解脫,因為你執著一切境界都是真實的。所以最好的心態是:「現象我是看了,我可以體會了,但是不能夠當真,我寧願相信沒有,也不要相信是有!」在這個有、沒有之間,要怎麼用功呢?就是要會用功,如果能夠解脫,能夠不被境界所轉,那個境就會慢慢的消失。

你執著這個境界是為真的有,它就是真的有了,如真的有怨親債主在糾纏時,你認為是真的,就不能自在無礙。你知道是有糾纏,但是不理會它,只是專心地唸佛,不把它當真的,過一天、兩天、三天,也就會沒有事了。佛法的第一關就是修空觀,這個都修證不到的時候,其它的也不用再提了。

修佛法其實是在修空,七地以前的菩薩只有一個法可用,就是在捨一切法,不要去玩味一切法。八地以後的菩薩才能夠去玩法,八地以後就已經不得了了,會起神通變化的。七地以前的菩薩智慧都還不夠,故不能玩法。你也不要看輕了七地菩薩,因為我們連個二地菩薩都做不到的,完全離一切污垢,是二地菩薩,有時候就是初地菩薩的歡喜地(開悟),都還達不到呢!

現在講的是地上菩薩,是開悟了,心開了才是初地菩薩,心開了剛好是可修內在的心,內心修得一切污垢都沒有了,這有多難!這才是離垢地,剛剛所講的淫欲、睡欲、貪欲、慢、疑這些都沒有了,一切污垢都沒有了,人已經很完美了,才是二地菩薩。污染法都沒有了,但是內心的煩惱還有,雖沒有貪、瞋、癡、慢、疑等毛病,但心尚未完全清淨,還是有煩惱。壞習慣沒有,但是內心還有煩惱。

污垢沒有了心才能夠發光,所以第三菩薩地是明地,是發光地,心能夠發光,心發光與二禪天的天神一樣,身心可以發光。會發光還是有煩惱,心發光有什麼用呢?只是本性開始有一點清淨,到四地的時候才有智慧,對於好的、壞的都不執著,順、逆的境界也不執著,這樣子才能夠慢慢地開發出智慧,所以四地菩薩是焰慧地,智慧像火焰一樣,能夠燒掉一切煩惱,到這個時候才是見道位;歡喜地是入道位,有幾個名詞,有時候看人家的解釋,會搞不清楚,你要把觀念釐正清楚。

開悟是進入心的狀態,身體打開了,在這個關口是騙不了人的。如果你修得多好,虛空之間的鬼神、諸佛菩薩,你都沒有感覺,這是連心眼都沒有開的,這根本都沒有入地。入地菩薩一定是能夠感覺諸佛菩薩、其他眾生的存在與否,這樣才是心眼開了,心眼開時:你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你,大家心地是合一的。

今天有一位同學打電話來討論問題,有智慧的人,你跟他講一句話,他就會照做,她說她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會生病,外在的因緣感召她生病,我告訴她:「你的阿賴耶識太執著一切有相,你不要去執著那些相!」這個人有病,你跟他接近,他的病就轉到你的身上去了,或者是這個人的周圍有一大堆的冤親債主,本來要找他的麻煩,碰到你卻反過來找你的麻煩,為什麼別人不會這樣而你會?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是大家的共業,大家同一個心,不找別人它卻要找你,就是你太執著那個境界為真,我告訴她:「你要放下,不要執著那個境界為真!慢慢就能證得脫黏的功夫。」

有智慧的人,馬上就領悟了,這兩、三天她就在做這些事情:「我觀我內心,有一個執著的心,我為什麼要執著那個境界?」她說觀了以後,不執著了,身體就沒有像以前那樣病厭厭的,都好了、輕鬆了。我說:「對啊!無始劫以來,你就是這個樣子在執取一切境的!」此一例子就像這裏所說的“是有所有”。

如果沒有這個心或諸佛菩薩們,有那個因但是不住法生心;地上菩薩智慧夠,簡單的一句話,他就會知道怎麼去做。有的人講了半天他就是做不到,不知道去運用。初地菩薩是歡喜地,在這個時候就是入道位,入道位的時候智慧就來了,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你一點他就通了。看經典就懂了,就可以慢慢地去斷掉你的習氣毛病的。

有的人說修得有多好,有神通變化,說能夠預知未來了,或者什麼的,就是沒有辦法斷淫欲,那不就是魔嘛?跟魔沒有兩樣,與魑魅魍魎以及所有的鬼神之類一樣,他們也有神通就是沒有斷淫欲心。所以垢心去掉以後,心才會發光,才有智慧,到這個時候才見道:「原來佛法講得這麼好,這麼真實!」有一點智慧才從這裏開始修心。

然後在菩薩五地、六地、七地還要學,學習什麼呢?智慧已經有了,學習解脫以外,還要學習很多的佛法,學習很多的心通,學習很多的心用,這個時候還不能夠大用,但是你可以去體會,這在《楞嚴經》裏面所說的境界,就是色陰魔相、受陰魔相、想陰魔相的種種神通變化,怪力亂神的事情,都屬於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去瞭解,可以稍微、淺淺的品嚐一下,卻不能夠當真,一當真就著魔了。然而,你沒有這些體會,即不能夠說修行有境界,你一定要有所體會,但是你體會,卻不能夠當成真,這在《楞嚴經》裏面或我們網站上面,也一再的講述,你懂得了這些,就可以這樣一步一步地走出來。

到什麼時候才能去玩味心呢?鑽研心呢?到行陰區宇的時候,想陰區宇超越了,沒有妄想;沒有妄想的境界是什麼呢?白天我清清楚楚的不會打妄想,睡覺的時候也不會做夢,這個境界已經是很高明了,平時都不打妄想,這就是所有的“有”也沒有了,就是有這個因,他也無“有”,本來是“是有所有”,現在是“無有所有”,不執著它就沒有,所以這個因藏在阿賴耶識裏面,阿賴耶識不能滅掉,以前所造的種種善、惡業不可能會滅掉的。

阿賴耶識如果滅掉了,神通怎麼起?為什麼諸佛菩薩能夠觀阿賴耶識裏面的十二類眾生的因緣,祂都清清楚楚,這表示我們所造的一切業不能夠斷,不能夠斷滅,它都存在、都儲存著,而你怎麼解脫呢?就是解脫你執著阿賴耶識一切因的力道,去執後你才能夠解脫。

就像我們很多人很怕蛇,這一條蛇是有,但是我覺知看到這一條蛇,我潛意識那個不好的習氣“很怕它”,能使這個種子慢慢轉成“不怕”,我用覺知看著這一條蛇,這是一條蛇,有什麼可怕的呢?這個蛇是“所有”,但是我看它不可怕的是“無有”,如果你看這個蛇覺得很可怕,那是依你的習氣才會有,習氣才會變成“所有”、“是有所有”,聖人呢?是“無所有”,所有是所有,但是我的心沒有,要如何變成沒有?就要看你,如何擺脫你的習氣毛病,如果能夠擺脫習氣毛病(在後面也會講到),轉回去追逐你那體性清淨無礙、真如的我,不要去執著那個妄想、執著一切境界、習氣的為“有”,不然就是“是有所有”。

「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是有所有”就有分段妄生,我們的生死都是分段的,我們眾生顛倒的因結了以後,時空成立了就開始生,假設出生做人的時候,呱呱落地開始生,活到一百歲老了,生、老、病、死從生到死就是一個分段,這叫做分段生死。下一生出生到畜生道,做畜生了,跟畜生結緣,出生到畜生道,生然後也會死,這又是另一段的分段生死。如此就一直在六道裏面輪轉,反反覆覆、繞來繞去繞不出來,這就是分段妄生。

「分段妄生,因此界立。」如果界不立,妄不能生,有妄的因緣,有因緣然後你執著那個妄為真,才會去受生。譬如我們剛剛所說的天界,發光的第二禪天,你跟它結緣了,你也執著有,那就會去化生。我們人是胎生的,天神是化生的,化生成有光,然後出生到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這就是生。此等天天壽滿長的,少光天二大劫,無量光天四大劫,光音天八大劫,但天壽盡了,依然是受輪迴。依我們的眼光來看,此等天神壽命是很長的,但是定力衰退的時候,五衰相現起,到最後還是要死亡。你還有什麼習氣,此等習氣就會感召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的因緣,如此界就立?此等壽命有多長?身高有多高?這就是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因為你因妄而生,因界而立。如果你出生做人,就是在娑婆世界(南瞻部洲),是我們這個地球,出生畜生道也是在這個地球,而這個界是在哪一個界,「分段妄生,因此界立。」

「非因所因,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因緣界立後,當等時間來成就業力。什麼叫做非因所因呢?譬如剛剛所說的這個相「是有所有」,這是因為它的法塵形相,以聖人而言不應該把它看成為有,故能“非因而無所因”。但我們一般人都把內心的影相、內心的念頭看成是真的,所以才會「非因所因」,這也來自本就「因界而立」的前緣,才會有分段生死;以聖人的角度來看,不應該把這個有形、有相、有念頭、有影相的因,把它看成是一種因緣。如果你做不到的時候,當然就只有輪迴去了。聖人就不把它看成一個因,就是「非因而無所因」;但凡夫卻是「非因所因」。大家不應該被這個顛倒,眾生顛倒、世界顛倒的因來變成你輪迴根本的一個苗、一個根苗。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所以就“非因而成所因”。聖人來看卻是很清楚的“非因”故不會成因,然而你迷糊了,把它當作所因。

「無住所住」的意思也是一樣的,我們非因,非因就沒有了嗎?是有,但是所現起的時候無住,這在《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法在每一部佛經講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楞嚴經》與《金剛經》所講的,都是一樣的意思,《金剛經》裏面這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做不到無住而住,就不能解脫。本來是可以做到的,我們的體性是不會住一切法,但是你的習氣會去黏,不是體性去黏,體性本空,佛性本來無礙、自在;相應的都是我們的習氣、業力,業力就是不該黏而去黏,不該住而去住,非因所因,無住所住,所以你就沒有辦法脫離這個生死輪迴。

在這種情況,因為阿賴耶識裏面的業緣太多了,遷流不住,再依此遷流不住的業緣法塵,那個先成熟,那個先抓住時間而去受生。根據經典所說的,一剎那之間,有900個法塵起滅,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你會覺得怎麼有可能呢?一剎那有多久?有一種說法是零點一三秒,另一種說法是零點一八秒,還不到一眨眼的時間,就有900個法塵生滅。這是屬於行陰裡的法塵境界,行陰對我們來講是很難去體會的。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身,若到想陰的境界,是七地的菩薩,應該可以來觀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在想陰區宇的時候,能「一輪生死,首尾相照」,也就是說他可以觀一類的眾生,上一世是什麼?為什麼這一世會出生這一類?下一世會出生做什麼?這是在想陰區宇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如果是白天不打妄想,晚上也不會做夢,這個想陰滅,就有這個能力。

如果你沒有辦法觀到一世因緣,你為什麼會出生做人?我們也可以用智慧來理解:一定是上一世哪一個種子,讓你出生做人,一定是有什麼善行、守五戒守得不錯,所以今生感召,這個因首先受報,就出生做人。那下一世要出生做什麼?以你現在的德行,大概出生做什麼?可以觀出來。

行陰的時候更不簡單了,白天不打妄想,晚上也不會做夢,這是進入行陰區宇。行陰區宇的能力是甚麼?是會有宿命通,可以觀十二類眾生,有情、無情不是只有人,有情、無情的十二類眾生,你都可以觀,從哪裡去觀?從阿賴耶識裏面去觀。去觀阿賴耶識時就談到了一剎那之間,有900個法塵起滅,你的腦筋裏面,阿賴耶識很快的在閃,零點一三秒就閃了900個念頭、影相,或者是因緣的種子,不是只有你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大概都有因緣的。

到行陰的時候,雖然可以觀十二類眾生,但是他受空間的限制、時間的限制,有八萬劫的限制,八萬劫是16,800x80,000年,是13億4千4百萬年。以我們凡夫的時間來算,過去13億多年、未來13億多年的一切十二類眾生,都應該有能力去觀它的因緣果報,這有多難哪!我們末法時期,有誰能夠修證到這樣?在釋迦牟尼佛當時,很多的阿羅漢都有,阿羅漢都修證到這個境界,他可以觀過去、未來13億4千4百萬年間的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他都能清楚,這就是宿命通。而佛的宿命明或稱宿命智通,是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就能觀知無始來十二類眾生因緣果報。

談到這裏,為了增加你們的觀念,以前講過了,現在再講一次,宿命通與宿命智通,差在哪裏呢?釋迦牟尼佛當世的時候,來了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要來出家修行,世尊那一天剛好出去了,留下看守的弟子因已經證到阿羅漢了,於是就用神通以觀之,他有宿命通認為老人家,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出家的善因緣功德,憑什麼出家!因此回絕了老人家,他說:「你沒有福德出家,因為你從來沒做過一件值得出家的好事,所以你可以回去吧!」

這位老者很傷心,一邊走、一邊哭哭啼啼,走到半路上,剛好碰到世尊,世尊就問:「你為什麼哭得那麼傷心呢?」老者就把緣由告訴世尊,世尊說:「你哪裡沒有因緣福德出家?我收你做徒弟,你跟我來!」回去之後,就收這位老者為徒弟,但是那位已經證到阿羅漢的弟子很不服氣,就提出意見說:「世尊!他根本沒有福德出家,你為什麼要接受他出家呢?」世尊對他開示:「你的神通智慧(宿命通),只能夠觀到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因緣,認為老人家從來沒有做一件出家的善因緣功德,沒有因緣福德出家。但八萬劫以外的眾生因緣,你卻觀不到,老人家是有一個虔誠唸佛的善因!」這位證到阿羅漢的弟子,所觀到八萬劫以內的老者,從來沒有做一件出家的善因緣功德,八萬劫以外卻觀不到,有宿命通的這位弟子聽世尊開示,傻眼了:「宿命通還受空間的限制、時間的限制?」

在行陰區宇魔相中,在探討無因果的時候,就在辯論這個事情。《楞嚴經》在行陰魔相有一段經文:「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身,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鴿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薩,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偏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白色的鴿子生來就是白色的,在能觀其出現前是什麼來出生的?出生前是什麼樣子?看不清楚,外道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會撥無因果,因只能觀照八萬劫之間的事,白色的鴿子本來就是白色的,以前是怎麼樣?以前是甚麼來出生的並不知道,所以是無所生。八萬劫之間要觀照八萬劫以外,某某一個人將來會怎麼樣?卻看不清楚,所以是無所滅,哪裏有因果?認為沒有什麼因果,八萬劫之間認為無所生、無所滅。而有宿命通,修到這裏已經是很不得了!但是受了智慧的限制,只能夠是這個樣子。

釋迦牟尼佛告訴他這位有宿命通的弟子說:「老者做過一件值得出家的事,在八萬劫以外的時空裏,有一天,他走到森林裏面,有一隻會吃人的動物追著要吃他,他緊張之餘,爬上樹去,在生命緊要關頭,當下很緊張,也很虔誠地唸了一句佛號,就憑這一句誠心唸佛的因緣,他就可以出家了!」

神通智慧(宿命通),只能夠觀到八萬劫以內的眾生因緣,受了智慧的限制,在行陰區宇,就是有觀八萬劫間的神通力。如果修證到識陰滅的時候,沒有時空的阻隔,這個時候是宿命智通,而不是用宿命通去觀,智慧是從體性發起,從腦筋裏面現出來的,自然流露出來的,不必去觀,這變成一種智慧的神通,這叫做法爾現象。不必去觀他內心,如同釋迦牟尼佛內心起什麼念,法就是如此,因為不打妄想,所起的一切法都是真實的。

如果我們的神通是從起心動念而現,這樣就是法爾現象,還需要什麼神通嗎?這就是所謂的智通,智慧的神通,我們所要修的就是修這一個,對於眾生的因緣果報,釋迦牟尼佛不需要去觀,從內心自然現出,如如不動的內心現什麼相,就能了知什麼事。

對於這些現象我們都要懂得,才知道修證到什麼境界,而這還在行陰區宇中時,是五關才走到第四關,到識陰滅的時候,就是大菩薩,有生之年修證不到這樣,但是我們要懂得道理;修証不到那個境界,我們可以從經典裏面去了解這些,我們才不會迷糊、迷失掉了,才不會自以為是說:「我已成佛了!」認為很了不起了,所以懂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很渺小、很不爭氣,而懂得一點點怪力亂神的東西,有的就以為不得了。這幾句的說明搞懂了嗎?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這是在講行陰微細的種子,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十二類眾生是怎麼來的?離不開:情合、情離、想合、想離。如果有情的,是卵生、胎生、溼生、化生;無想的就是草木、石頭,金屬、、等。想合就是天神,非想、非非想之類的;所以十二類眾生最根本的業是「情與想」,是離、還是合?如果情離,就有一點色界天的境界,而想離,是草木、石頭、礦物、、之類,這是無情眾生。而這兩個:情與想的合、離,就變成十二類眾生,在後面會說明十二類眾生是怎麼起的。

世成的世是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有四方:東、西、南、北,如果加再上你的和合相涉,攪和在一起叫做和合。「非因所因,無住所住」如果你無明就非因所因,無住所住,變成相涉。

相涉就是我們剛剛開頭所說的,你與那一界地相涉,是因執著為真才會相涉。你不著執著它,就不相涉,你一執著它就相涉。以十方而言: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你與那一界地相涉,與下方所涉就是地獄道,地獄道所涉就可能下地獄去了,造了很多的業,都是地獄的因,就下地獄了。和合相涉,然後就變化眾生,眾生是變化出來的,如果你沒有那個地獄業因,閻羅王在你心中不會現出。你不是鬼神道的眾生,你看到鬼神就不會害怕;如果是鬼神道的眾生,很喜歡鬼神以外,有時候很害怕鬼神。很討厭也是一種因,所以你不要討厭,也不要喜歡,要抱著不即、不離的心態。

如果你還很怕地獄,看了《地藏經》所描述,不得了,很害怕!那就是有地獄因,你沒有存什麼相,看是看了,也不覺得可怕,也覺得沒有甚麼,你是沒有那個種子,你可以自己判斷的。所以閻羅王是變化的,如果不變化,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可以看得到,為什麼只有造地獄因的這些人,閻羅王才會現在他們心中?經典上有說是幻化的,其實就是你業力的感召而幻化成的。

三世四方,和合你情、想的相,合或者離,然後牽扯來、牽扯去,就會化成境界,要出生為天神,也是這樣和合的。譬如你常常看到光,為什麼我一直在提光呢?因為很多修行人,一定會見光,不見光好像就沒有什麼消息似的,第一個就是見光,見自己的光、見別人的光,而你很執著,感情一投進去了,很執著光就會跟二禪天的天神相應,這是和合相涉,然後就變成二禪天有光的眾生,出生去做有光的天神,天神當然是不錯了,但是壽盡照樣還是要輪迴的。

我們在修學佛法,知道這些道理,為什麼別人不會幻化成眾生,不管是人、鬼神,天神?如果能夠如如不動,我怎麼會呢?因為離不開情、想、合、離,而幻化成十二類眾生。在禪修之間,就是要修學這些,如何讓它不隨因緣去變化、流轉,就不和合了!今天暫時講到這裏,要把理念搞清楚,雖然有時候你自己看經典,看不懂!我講了很多的解釋,讓你從橫的、縱的,去瞭解這些現象。

TOP

《楞嚴經》曰:「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1.前言

目前在講兩種顛倒,我們為什麼會輪迴?也就是這兩種顛倒使我們輪迴,我們常常在罵人家顛倒,是怎麼顛倒呢?第一個是眾生顛倒,簡單一句話,眾生顛倒就是跟眾生結善、惡緣,一結緣總會相碰在一起,一相碰就會造善業、惡業。

眾生在六道中,我們與他們結緣,若在地獄道中眾生,我們不可能與他們結惡緣,因他是在地獄中受苦、受難,我們也不可能跟他結惡緣。我們跟眾生結善、惡緣,都是與畜牲、餓鬼(鬼神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等眾生。為什麼會跟天道眾生結善、惡緣呢?他們在天上啊!因為你修行打坐的時候,識神的神我就飛出去了。這是對了?還是錯了呢?怎麼預防呢?其實你身體打開的時候,有個情況是神我會飛出去,飛到哪裏去?有可能飛到人間、天上。

最近有個大德專程來道場,詢問一些佛法。他說他聽我們以前在《大乘精舍》所錄製的錄音帶,修行層次上對他很適合、很投緣,因為他有些境界,所以聽了感觸很深,覺得好像遇到知音一樣。他也看了其他道場的書、錄影帶或者是聽錄音帶,但所講的都是未涉及深層次,只是一些皮毛而已,故不能引起他的共鳴。因之,他就來道場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錄音帶或資料?

這位大德已將近五十歲,尚未結婚,他住在桃園附近上班,在當保全人員,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很用心的打坐。據他表示,有一段時間他自己找個深山處去修行打坐,因非常用功練氣、禪修的結果,一、兩年間氣通了,氣通打坐的時候,神我都亂跑出去。有一次,竟然跑到很多巨人(天神)的國度去,當那些巨人看到他都覺得很詫異,同時他也嚇得趕快又倒著飛行逃跑掠過他們。入禪定中的時候,其意識心態都是會飛的,想怎麼飛就會做什麼飛行方式,因要逃跑,竟然還是倒著飛的,像飛機機腹向上一樣,身體可以倒著飛。他問這是到那裡了,我說他跑到天神的國度去了,天神的身高都很高大,據他表示有幾層樓高,這樣看來應是四天王天等,或是其他有人的世界,像北瞿盧洲的人身長462cm(一丈四尺),或西牛貨洲的人身長16肘(約448cm),東勝神洲的人僅8肘(224cm)。他說他看到的人有幾層樓高,也許是欲界天天神。若是色界天天神如梵眾天身高半由旬(20里),梵輔天身高一由旬(40里),大梵天身高1.5由旬(60里),此等天眾身高都是幾十里計的。一由旬是四十里,半由旬也有二十里的,色界天天神都是很高大的。

你跟天道的天神也會結緣,與畜生也會結緣,因眾生顛倒就是你愛狗、愛貓,就跟畜牲結緣,愛牠是很好,以後牠不是你的兒女,你可能就是牠的兒女,對於動物我們以慈悲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動感情、太投入,那就很糟糕了!我們一般人都是這個樣子,愛得一天看不到愛狗、愛貓,就睡不著覺,怎麼辦?這都是我們一種錯誤的情欲,或者是感情的作用,這些讓我們會與牠們結善、惡緣,就是一種顛倒。

再來就是世界顛倒,是先跟眾生結善、惡緣的時候,又執著世界的顛倒相,世界顛倒乃成就。現在是在講世界顛倒的因,結善、惡緣在我們阿賴耶識裡會變成一個種子,這種子本來是一個不真實的法塵,不真實裏面的一個念頭、妄想或者是影像,但是我們執著這些為真。

解脫與否的差別在哪裏?或者是你打坐時,心裡面掃到阿賴耶識的種子現出來的時候,聖人看它好像是在看電影,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就是真實的故事也已是過去的事了。所以聖人可以面對境界如如不動,對心裡面的妄想不受影響。但是我們凡夫就執著這些相,執著這些念頭為真,依著妄覺走了,那就很糟糕了!這是凡夫,典型的凡夫,沒見性的人之感覺都是錯誤的,修行人是不能用感覺的,修行者是能看那個境界、看到那個念頭,但不受它的影響,不管它是好的、壞的,順的、逆的,都不能夠受它的影響,能不起心動念。

我們平時有什麼習氣毛病,你要認知那就是種子,當這些法塵現出來時,如果妄執它為真,世界顛倒乃會成就。世是時間,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所留下的種子,現在加進去的因緣(界地)種子,未來要發芽的種子,每一個與眾生所結的善、惡緣,每一個都是一個種子,每一個都是在哪一個時間會發芽、會發作,在未來的第一世?未來的第二世?未來的無數世會發芽?不知道,哪一個先成熟,哪一個先受報,這就叫做異熟識。異熟識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異名,阿賴耶識翻成中文就是藏識,也就是你一舉一動,一個念頭形成一個種子,然後都把它儲存起來。你儲存善的種子,就有善的法塵境存在裏面;你與眾生結惡緣,就有惡的種子在裏面。

這麼多善、惡業的種子,那個先受報?異就是不同的種子,有無量無邊。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業太多了,故說各個種子為異。熟是哪一個先成熟?譬如,你今生很用心的唸佛,每一天都唸一萬、兩萬、三萬遍,連睡覺的時候,這個心念頭也在唸佛,其它的那些念頭贏不了唸佛的念頭。所以你在往生彌留狀態的時候,就只有念佛的念頭,其它會不會去煩惱?會不會去想?不會的。因此這個唸佛的因就先成熟,唸佛的心這個種子先成熟,先成熟就會先受報,所以你往生的時候,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是異熟識受生的優先次序,這時是世界不顛倒,而能成就道業,往生淨土。

阿賴耶識普通是翻作藏識,異熟識也是阿賴耶識的異名,還在輪迴的時候叫做異熟識,還有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無垢識;無垢識是清淨識,清淨識只有諸佛菩薩們,把內心這些輪迴的種子,結善、惡緣的這些種子,能把它看成是看電影一樣,不受它的影響,能脫黏、無住。但這些是需要經修練的,不是叫你不要理它就能辦到,你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小事情我可以不理它,大事情就不能不理它。什麼是大事情呢?就是你內心裏面最執著的,有的執著錢、有的很愛面子,有的人比較在意感情方面的,夫妻之間、父母之間、兒女之間的感情捨不得。這在修行過程之間,都是要受考驗的,這些裡頭你最脆弱、最執著的那一點?一碰中就會發作的毛病。

每一個人的習氣、毛病都是種子,你要修練得每一種都可以不在意,能夠面境如如。不然種子未來的哪一世會成熟?不知道,但總是有的,因此這”世”是時間定了。再來就是地點,界是地點,剛剛所說的六道裏面就是地點分類,譬如六道中的地獄道,如果你做了很多的重罪:五逆的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是五重罪,當入地獄。我們怎麼會去出佛身血?不可能的!但是你有可能殺未來的佛,這個人未來可能成佛,因為修得不錯,結果你把他殺了,這也算是出佛身血。

五逆重罪都要進入地獄,有時候還要進入無間地獄的,地獄眾生還是有壽命的,但果報盡了,他又在地獄裏面出生,出生以後,業報壽盡,應該結束了吧?沒有了結,然後又重新開始,又繼續在地獄出生,此無間地獄是很苦的。因此出生餓鬼、人、阿修羅或者是天道,地點不同,依你的界地顛倒而出生。天道有28天,不管你跟那一天結緣,這個界都是因為你認那個境界為真,所以認為真的時候,就會成立因緣果報,界也就成立。前幾次我們一直在講眾生顛倒,上一節課開始講世界顛倒,就是跟眾生顛倒的因結了以後,又不清不楚地沒有控制你的心,待時間成熟,然後界地成立以後,就又去受生了。

我們修行,往天上不是很好嗎?天神的壽命是很長,如果沒學佛法沒證得解脫,照樣還是要輪迴的。譬如天上的天神壽盡,有的不見得再出生不錯的界地,天神有時候會出生做人,有時候會出生做畜生,這就是異熟識依哪個因緣先成熟,下一世要出生做什麼?都由你的意念與因緣來決定,你懂得這些因果輪迴的根本,有時候也會覺得是很可怕與無奈的!

我們今生要能夠好好地打坐、修行,在還沒有死亡以前,首先要把這些都搞清楚。學打坐是做什麼呢?譬如,禪宗所說的開悟,開悟其實就是你死亡境界的學習,我們身體打開的時候,身體裏面的識神(神我),一直是要飛走的。如果讓它飛走,就是道家所說的羽化,羽化不是很好嗎?羽化是天道行者所追求的,但是天道還是沒有脫離輪迴,羽化後起碼是色界的哪一天了。色界有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這四禪天總共有18天,能夠羽化都是在這個境界,識神飛出去不回來就是羽化了。

另外一個就是開悟,開悟是破色身,還沒有死亡的時候就破色身,破色身我們的法身會活起來,法身是清淨無形無相的,活起來的時候,法身就與虛空是一體的;在坐的很多都在誦《金剛經》,經文裡面有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懂得這一句話了嗎?如其本來體性清淨的佛性,應「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就是說佛性本沒有來、也沒有去。這是什麼呢?當下就是你的佛性,佛性與虛空是一體的,所以虛空的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其實都在你的心中。

能夠羽化的這類天神可是不一樣的,是有一個神我,能出去,然後再回來。就像八仙過海的李鐵拐,他本身還沒有變成瘸子以前,本來是很瀟灑、很標緻的神仙,有一天他跟徒弟交代:「我要到遠方(所謂的遠方就是他的識神要脫離出去),去辦一些事情,如果一個七(七天)不回來的時候,你就可以把我的軀體燒掉!」本來預計一七之中就可回來的,哪裏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神我出去後辦一些事以外,卻又碰到另外的事情耽擱了,所以七天內趕不回來,當他神我趕回來時已經是第九、第十天了。他的徒弟遵照師父的吩咐,七天沒有回來,第八天就把他軀殼燒掉了,結果李鐵拐的識神回來後,一看:「糟糕了!軀體已經被徒弟燒掉了!怎麼辦?」因此就去找另一個軀體來暫代。

我們修行有時候會碰到很多的事情,有所謂的「奪舍」,就是這個房子(肉體)是我的,但是有些修行人看你年輕又有修行,他的識神會利用機會進到你的身體裏面,把原有別人的識神趕走,他再佔有你的軀體,這就叫做「奪舍」;因為我們人的肉體是會老化的,有階段性的生死。有一些很怕死亡的外道,他們會認為:「我若死亡,還要再出生,還要修練得那麼辛苦才有成果!若能不死而借用人的肉身,那不是很好嗎?」或者是想要保有這已學得很好的境界,所以很怕死亡、怕入胎即會迷糊,因此就覓機會找一個替身(肉身)來延續肉體的生命,這種「奪舍」是不道德的。當然李鐵拐不能去找個活人來奪舍,這樣等於是殺生,因此他就找個剛死的人家肉體,剛死的軀體比較能利用,也沒有殺人的行為。

我們有時看到報導,有的家裏人死了,但隔了一、兩天,家人卻又活起來了,可是這個復活的人,卻變成了癡呆。其實他不是癡呆,而是換成另一個人,他所記憶的過去,是跟這一家人不搭調了,故很難馬上能溝通得來。原來死的人就是已被「奪舍」,識神也被換過來了,裏面那個神我不是原來的人,外表、肉體還是一樣,其實腦筋都已經不一樣,而家裏的人卻不知道。李鐵拐的例子就是像這個樣子,剛好找到一個剛死的跛腳乞丐,李鐵拐的識神就利用這乞丐的軀體,才又能在人間示現,因此李鐵拐變成一個瘸子。

所以這種神化:神我出去、又回來,這不是我們佛法所要修學的,佛法是要當下能夠打開色身,與虛空一體,把虛空一切相包容入體性中來。現在講到行陰區宇,在行陰區宇的時候如果腦筋粗重,那是氣沒有打通,氣打通、從明點打通,我們的眉間輪就與外界成一體的,你站在這裏,十方虛空就是與你體性成一體的,那麼輕輕爽爽。這時候即能知道什麼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佛性。佛性可以鑑照、可以映照,我們的佛性像一面鏡子無所不照。為什麼我們照不起來?第一個就是我們沒有把這個色身打開,心眼要打開來。第二個就是有很多的妄想習氣沒有斷盡,所以我們不能夠像諸佛、菩薩,有個大圓鏡,此鏡無所不照,照山河大地,照十方虛空,照一切眾生。

行陰區宇中的行者能夠觀眾生的因緣,你為什麼會出生做人?下一世會出生什麼?不是只觀到這一世,可以觀到八萬劫以內的因緣果報現象;八萬劫的時間有多長?以我們凡間的壽命算,就是 13億4千4百多萬年,不得了!真正的神通就在這裏,宿命通會起來,就能觀十方虛空一切有情眾生。

 

2.經文(續)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世界顛倒成立的時候,它的過程是怎麼來的?這一段就在說明,我們為什麼會妄想執著一切為真呢?世是時間,時間成立的時候,就決定界之所屬。界是空間,譬如我們的地球,地球有沒有在動?地球都是在自轉的,因動有聲,因物相動的時候,都會產生聲音。而靜止不動的,當然就沒有聲音了,地球在動,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聲音呢?沒有!是我們沒有那個神通力,也不知道地球在動,我們站在這裏與地球同步,因此從來就沒有感覺地球在動,其實地球都一直繞著太陽在轉,一年365又四分之一天繞著太陽一圈,這就是在公轉。如果你修證到佛的境界,華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世界是怎麼樣?也都會有所感覺的。因動有聲,因聲有色,怎麼說明呢?我們看後面的這一段解說:

「眾生的妄執在一時中成立了界(器界),界一形成即有動轉,轉動有風,風則成聲,因聲緣色相(物質形相),在色相中就有香的出現,因香誘人妄想而欲觸覺之,觸知而知有味道,有諸味產生一切法想。如此六塵迷亂,吾真空妙明自性,產生無量妄想,形成諸業種性,業種性成依業區分入十二類,如此展轉輪迴於中。是故在世間的聲香味觸,窮其所能於十二類中幻化,旋復不止。乘著這十二輪轉之顛倒相,因是世界有成,隨而化成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相。」

「眾生的妄執在一時中成立了界(器界),界一形成即有動轉。」

原始的世界如何形成,都是因為眾生妄執因緣而成立此界,經言此界是無情眾生所聚成。界是地點,是容器,包括娑婆世界、包括天上、人間,、、等等,為有情眾生之居住所。眾生若不妄執則無任何世界成立,這是世界成立的真實因緣。一但娑婆世界因無情類眾生無明妄執成立時,此娑婆世界就在動轉,在天上的天宮也在動轉。因一切形相若由空起,則有一動相不止的形態繼續慣性動轉。但這些物質的動相,卻不是凡夫眼所能觀知者,大如地球自轉,小如現在已知物質中的原子、中子、質子、夸子等極微物質,任何物質中的這些微細東西隨時都在動的,但我們肉眼就是看不到,只有佛眼能端知其詳。就以我們肉體而言,體細胞中物質的分解與合成,也無時無刻地在進行著,但以我們的肉眼也是看不到的。若你修到見性起時,卻可觀知自己身體細胞中微細物質的分解與合成,有如用超顯微鏡觀看一樣,如此你才會相信一切物質隨時都是在動轉的。

「轉動有風,風則成聲,因聲緣色相(物質形相),在色相中就有香的出現,因香誘人妄想而欲觸覺之。」

世間有相或器世界本身,若一動轉時,則有能量產生,能量一形成,動轉中即有風相會起,風起則有聲音形成。此種現象大至地球動轉,小至一個物件的動轉,都會產生其聲音,此聲來自於風的起動。地球動轉我們渾然不能知其動,也不知其風起,更聞不到其聲音。但我們可以用一根竹竿來試知,讓其旋轉快速,就能體會竹竿動後,風起,風起則能聞其聲,一切物相本來都是如此的,不管我們凡身覺與不覺。

色相動轉有風,風起成聲,故由前所說聲音所起,本來緣自於色相。但觀之於色相本身,每個物質形象都有它特有的結構,也有它特有的味道,這就是所謂的味性。若此味性是香的,難免誘發有情眾生的妄想,隨而起喜愛想,旖旎想,故開始就動了凡情,想一接觸為樂,或據為己有。當然如果有香就起了妄執這個好,若臭味則認為這個不好,產生厭惡心,煩惱情見,故香臭味就會誘惑人而起的妄想,入煩惱境而不能自己。

「觸知而知有味道,有諸味產生一切法想,如此六塵迷亂。」

在世間種種的物質色相中,因前的香味而起心想執為己有,進而因接觸後知其有特別味道,我們一體知種種物質的味道後,就產生一切心的念頭起來,所以就有很多的法想。我們因此對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所覺知的法想起後,因而迷亂於此六塵境中而不自知。

從:轉動有風,風則成聲,因聲緣色相(物質形相),在色相中就有種種香的出現,在起凡情而觸之,得之其味道,而起迷想,這是一連串的迷失法則。這裏的色,偏重在物質的東西、有形有色的東西。色本有香,產生香味以後就會有味道,凡夫就想去嘗試,最後有你自己的一種觀感,甚至於無數種的覺受起。

「吾真空妙明自性,產生無量妄想,形成諸業種性。」

再說明一次「真空妙明自性」,什麼是真空?我們的體性本來是空的,你從理地上去瞭解到諸體本空。鏡子如果不空(無染)的時候,鑑照不了一切境界,鑑照不到十方世界,鑑照不了一切眾生的因緣果報。在行陰區宇的時候,體空就有能力去鑑照眾生的因緣果報,這是我們真正的體空,像一面鏡子可以鑑照,這才是真空。

為什麼我們不能夠回到真正的空?因為我們裡面還有很多的妄想習氣,蒙蔽了這一面鏡子,這個鏡子起不了功用,就是習氣太多,要把你所有的個性、習氣、觀念,要把它滅除掉,才能夠恢復到真空。

所謂的真空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不黏,那麼是誰在黏呢?如果你不空,就是這些習氣、毛病,個性、觀念在黏,對外在的一切境界會黏,什麼境界呢?譬如貪心,看到錢就很喜歡,不是這個真空在黏它,真空原來就是真空,你這貪心的種子會黏。或者是愛面子、臉皮很薄的,你說他就受不了,受不了就要發脾氣,這就是愛面子的習氣種子來黏此境界。

你有多少的個性、習氣毛病?自己最知道,哪一個最重?貪、瞋、癡、慢、疑等最重、最大,其它的小毛病無量無邊,這些把我們這一面鏡子給蓋住了。你要像諸佛、菩薩一樣心清淨的話,就可以映照一切境界。故這些習氣毛病、個性、觀念都要拿掉,拿掉過程就是在修行;不是說這些髒東西把它挑出來,就能拿掉,沒有那麼簡單的!

我們修一個貪、瞋、癡就修了幾十年,甚至於好幾世,都在搞這件事情,如果沒有開悟,沒有把心眼打開、把妄心掏出來,是不容易修的。沒開悟的人面對這些事情、境界,要來修正自心時,那是不容易修的,常常隔著靴子在抓癢,卻抓不到癢處。為什麼有修行、有打坐的人,可以進入心的深深之處,而繼續還可再挖掘下去?把潛意識裏面的東西都掏出來時,這就是進入修行的狀況,是真正的可以實修,觀你自身的起心動念就可以知道:「我有什麼毛病?」有什麼毛病就要對治它、慢慢的去轉化它。

你有沒有打坐、練氣功、斷食?斷食有什麼好處?斷食是比你練氣功要快得多。我以前有一位同事,也不是很認真地在修行,身體很不好,有一次因為胃腸毛病住院去了,住院的時候不能夠吃飯,只有打點滴,打了一個多禮拜的點滴,潛意識的神通就來了,心可以有靈覺,似有些神通異能,與有修行的境界一樣。也就是說斷食氣脈會通,氣通靈性就會顯現出來,那些超感覺,第六感或者是超能力都會起來,這是與修行境界沒有兩樣的。

當然不能夠隨便亂斷食,斷食是要有一套漸近的方法,有人指導的時候,比較不會出狀況,在我們這個道場,實行斷食好像很輕鬆的樣子,也都有準備一些東西應急,能夠克服心跳、沒有體力、或者其他的問題,心的境界等等,我們都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你在網路上可以去找心得報告之一,參考前期洪老師所寫的七天斷食經驗談。這一期網路上有 21天斷食的報告,是陳大德所寫的,因緣撮合就注定她要斷食21天。以前她全身會發冷,在斷食 21天以後,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些網路上的心得報告,都是人家的經驗,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對治?如何去做?人家的經驗,省得你花好多的時間去學習,所以要聽聞,聞、思、修就是這麼來的。

我們現在講真空,我們不空、會黏,就是因為有那麼多的習氣毛病在心中,在我們潛意識裏面,這要慢慢的去修,修得清淨了,它是真空樣子就會現起了。真空得到了就有”妙有”,所謂的妙有也就是你能夠鑑照一切境界,心眼打開以後,最根本的能力就是能感覺、感知人家的心。

譬如某某人這幾天魂不見了,在打坐以前心慌慌的,一進來就可以感覺他心不見了,大概是家裏有事,於是起煩惱,這就影響了你。而哪一個人內心清淨,日子很好?哪一個人心不清淨?甚至於動心意念都能體知!假使兩個人的心都通了,心眼打開了以後,彼此不要講話,他起心、我知道,我起心、他也知道,這就是以心傳心,確實就是這個境界。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是同一空體,如果你是輪迴到個別的個體,那沒有話說,因為被我們的肉體包住了。

心眼打開了,你的是空,他的也是空,彼此都是相通的,他起一個心念,這個心念在空中,空中有沒有距離呢?沒有距離,空裏面沒有距離。我們這裏跟美國好像相隔很遠,如果我正在想在美國的某某人,他也會感應到,這個空間對修行人而言,是沒有距離空間的。真空也是沒有時間的限制,也可以回到過去,心裡面包了很多過去的事情,但是這空體沒有過去、未來的心,沒有分別,所以時空都沒有。

我們會誤會的問題就是有這個”妙”,要能妙要看有沒有”明”?有”妙”沒有”明”那就不妙,因為沒有”明”就會煩惱。比如說這人心地不好、或者對我不好,或者要欺騙我,你知道了,要怎麼辦?放不下!你天天不是很煩惱?不知道這個人的好、壞,你還無所謂,一旦知道他的心壞,我要預防他、或者是要救他、要度他、、,天天都在煩惱這些,所以懂得越多的人,如果不能夠放下,那不是很痛苦?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釋迦牟尼佛的心中,好人、壞人、甚至於你現在做好事、做壞事、做什麼事,都在佛的心中,佛都知道的。如果你也能知而放不開的時候,覺得這個人很壞,你天天不是很煩惱這些嗎?越有修證的,接觸的觸角越多,接觸到眾生界以後,一定要能夠容納眾生,所以一定要學的心明,才能夠有妙有,有妙有也能無煩惱。有妙有的時候你要能夠清淨、能夠無礙、能夠如如面對眾生的一切,這樣才能夠解脫。解脫不是在表面上而已。

在還沒有進入以前:「我什麼都無所謂!」主要的是因為你什麼都不知道,覺得修我自己,好像我還很不錯:「我嘻嘻哈哈的,我什麼事情都看得很完美!」你若進一步的修證,進到那個境界裡面去,外面的人、事、物,或者是內心裏面意感,或未來的也會感知,哪一件事情會發生?哪一個因緣會如何?能感知,但是能否轉它?如果感知卻是不能轉,就沒有妙,就是不妙也不明,妙明能夠產生境界、映現這個境界、鑑照這個境界,這就是妙有的境界。

能夠擺脫種種的障礙、能夠無礙,要能夠達到無礙,要把我的執著滅了,法的執著滅了,我執、法執要滅、要轉,才能夠轉你所感知的一切業緣。我們的業緣隨時好的、壞的天天都在發生,你心不清淨、煩惱時,就是有不好的東西來了!

這一句話要記住了:「邪來煩惱至!」要警覺一點,不要被煩惱障迷還不自知。我昨天還活得好好的,今天為什麼會心慌意亂?我昨天還很健康,今天為什麼會生病?就是邪來了,當然這個邪一定跟你有緣,哪一世有緣不知道,沒有緣他不會找上你;除非是你修得不錯,天魔要來障礙你、毀壞你,怕你自修自利以外,還要度很多的人,他就下手來害你,不然大概都是你自己以前結的眾生顛倒的因緣。所以邪來就讓你心起煩惱,包括你身體有病、心起煩惱。若我平時用功的時候,心很平靜無礙,為什麼今天心會起煩惱呢?一定是有邪的東西來了,有邪的東西來,你看不到,但因它的心壞,因此會使你起煩惱。

修行好一點的,邪東西來了,還沒有起煩惱就感覺了,這種客邪有的人眼睛會看得到,有的人是用身體感覺到;有的人眼睛看不到,距離遠遠的也感覺不到,但是他的心可以感覺到,這些就是六根的作用;六根其實可以變成一根,一根是心根或者是說意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意等六根,六根的前五根都是與色身攸關的,眼睛可以看到另一類眾生,譬如陰神等,有的可以看到佛菩薩、護法神之類的。

21日也有一個 mail 進來:「我的眼睛怎麼看到所有的物象,一下子大、一下子變小!」那就是氣充滿了身體,氣到眼睛裏面來,心臟一壓縮,血氣就衝到眼睛,眼睛一亮,看到東西就膨脹大一點。如果心臟一舒張,心臟張開血液回流,氣就不旺,不旺的時候,眼睛看到東西就恢復原狀。有此情況看到佛像,一下子就變大,一下子變小,這是一種色陰的魔相。不知者會問說:「我是不是著魔了!」不知道的人就會很害怕,這個人還好,他問說:「我是不是眼睛有問題?還是禪坐出了問題?」這就是我們色身的色根一種氣內聚的問題,你懂的時候沒有事,那不懂的時候,再加上心的胡思亂想,就會散亂。這種人到這種境界,想什麼就會化什麼,心是很厲害的。

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聽,我們講話出來是有聲音,但是鬼神沒有聲音,他們用嘴巴講,我們聽不到聲音,你聽到的就是聲音,其實就是心聲,只要意念相通就能體知;二禪天的天神,都是用光在互相傳達心意,心意念出來是有光,用光在互相傳達,彼此意會,光音天的天神就是以光來溝通的。

再來鼻子、身體等,身體可以感覺,有沒有眾生在?耳朵可以聽,如果他不出聲的時候,你怎麼聽呢?有的用眼睛去看,用身體去感覺,還有用意念去感覺,意念為什麼可以感覺非人的存在,或者周圍眾生的存在?不好的東西,你會覺得心毛毛的或怕怕的。現在為什麼心會覺得怕怕的?那就是周圍之間有眾生,這個眾生一定是不懷好意的眾生,要來修理你的,是你以前眾生顛倒的因,你跟他結的惡緣,或許你破壞他的家庭,他今生要來迫害你的家庭,讓你夫妻吵架、要讓你家破人亡。這時你修行就要修忍辱法,不能跟你的那一半一般見識,這樣才能夠躲過那個因緣果報。如果你隨著業緣,他要讓你們夫妻吵架,然後你隨著你的習氣、心情去發作,那就完了!一定中了它的意,讓你們吵吵,最後離婚結尾。為什麼有的人不會離婚?因為他有忍耐心。修行的人對業緣要有這些感覺,連這些都不能夠看清楚的時候,那就是修行還沒有入門了。

即使看不清楚,煩惱至的時候,就是有東西在你周圍,這個煩惱包括家庭事情不如意,做事情不如意。遇到這種情況,要常常去參加法會,或者去參加消災法會,或者是你家裏有供佛菩薩像,你自己加緊用功,有時候護法神、菩薩會來護持你。菩薩化身千萬億,是輪流在出巡的,菩薩本身當然不動身,菩薩來有時候是化身來,或來的大概都是護法神,在你家裏有很多的護法神在隨時守護著你,除非你犯戒多多,不值得它們守護。

你去受五戒就有三十五個護法神守護,每破一個戒,你的護法神就會去掉一些,它們不再護持你。所以剛開始去受戒或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你都是很精進地用功的,因有護法神守護,然後你每破一個戒,就去掉一些護法神守護,犯戒多了,到最後都沒有護法神守護,你就會很懶散,衝勁沒有了,因此就要重新再去復戒。

你不要以為眼睛看不到,怎麼會知道「邪來煩惱至」呢?就如上所說。那「正來煩惱止!」為什麼昨天還覺得煩惱一大堆,今天卻豁然開朗?一定某些護法神,從心念裏面給你一些好的念頭:「沒關係了!無所謂!放下吧!」你就真的放下了,煩惱也就不見了。其實煩惱也是你自己,不煩惱也是你自己,但是都受外來的影響。如果你本身能夠面對煩惱,而警覺煩惱的由來,才能夠把煩惱化解掉,那你就有修行的功夫,不行的時候就念佛、拜佛、求菩薩保佑。正來煩惱解決了,又回到原來好的日子。我們天天都是這樣在過日子,這就是無常,每天就生活在這無常的漩渦之間,一天過一天!

真空是我們的體,產生妙明是我們的用,體與用之間,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有三種心性,而六根有六種自性:眼睛有見性、耳朵有聞性、鼻子有嗅性、舌頭有味性、身體有觸性(觸覺性)、心意有心性,每一根都有它的自性。我們的大圓鏡智裏面也有三種心性,所以六種自性和三種心性,要分別清楚。上次上妙下境長老來,也有開示這些,他也引用一句話:「最後入三性」。

三性是:第一個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這是凡夫的境界。第二個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是什麼呢?是凡夫也有,聖人也有,這就是我們空體的功用,那「他」是什麼呢?「他」是因緣,一切法的生起都是有因、有緣才生起的,都依這個因緣起他的自性,依他起自性,起自性就回歸到六根的六種自性,譬如我看到一個房子,這個房子是色相,這個色相我是用眼睛來看,所以是見性生起,房子現在我眼睛裡面,我起了見性,所以依他起性,這個凡夫、聖人都具足、都有。

凡夫有遍計所執,遍是無所不在,反正都有你不清淨的心去計度、去執著,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正是凡夫的境界,無所不煩惱,先有依他起性再有煩惱心生起。聖人也有依他起性,這依他起性是什麼呢?是這個空體的鑑照,一切都是神通妙用,聖人沒有煩惱,看到什麼就知道什麼,但是沒有煩惱,凡夫才有遍計所執性。

第三個是圓成實性,實性是空性,圓成是遍滿十方虛空,盡虛空遍法界是為圓,能夠成就一切法是為成。怎麼成就一切法?對於十方一切界都能夠鑑照,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都有能力去觀照它,這樣才能夠說「成」。

實性是空性,要圓--無所不包,要成--無所不能,要以空性(實性)才能夠做到圓成,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佛性。所以圓成實性這裏講空,空是講體,圓成是講用,這裏只是講鑑照的作用,還沒有講神通妙用,這還是靜態的神通,還不算是佛的境界。所謂鑑照就是像一面鏡子,因妄想習氣沒有了,所以鏡面平滑無塵垢能清楚地顯現一切境。

譬如這裏一面鏡子,你站在鏡子前面,就顯現在鏡子上面,你走了,也不留下影相,而這一面鏡子也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你的體性也是這個樣子,有什麼東西來,可以鑑照而不起煩惱,可以意會、可以感覺,但是沒有煩惱,這就是鑑照的功用,是屬於靜態的鑑照。只要是心清淨就有能力鑑照,鑑照十方虛空。想到媽媽,媽媽就現在你心中,她在做什麼?在跟誰講話?在色陰魔相就有這些功夫,但是這樣子也沒有解脫,因此要有圓成實性的修證,就是解脫的境界。

這空、有之間是何義,“有”是用,“空”是體,“有”能夠不執著的時候,就是空、有不二。不偏於空,偏空就是有解脫,但是沒有神通;偏有是有智慧、有妄想,但沒有究竟。遍計所執是妄想,有究竟的人依他起性有神通,這裏也是鑑照的神通,是靜態的神通。諸佛菩薩們可以十方虛空來來去去,是屬於動態的神通,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哪一天,你能夠接近成佛的時候,與諸佛菩薩一樣,十方國土、三千大千世界都能來來去去,這要你修證到空,然後心念到哪裏就到那裏,這才是真正有一點果地佛的樣子。所以我們雖然是沒有那個境界,但是我們要懂,因此說明這六個字:「真空妙明自性」,這個懂了,你就知道你應該要修證到哪裏?諸佛菩薩是修證到什麼境界?做不到,但是我們懂了、知道了,要朝這個方向去精進。

「產生無量妄想,形成諸業種性。業種性成依業區分入十二類,如此展轉輪迴於中。是故在世間的聲香味觸,窮其所能於十二類中幻化,旋復不止。」

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如此六塵迷亂我們的真空妙明自性,有種種的因緣出現,產生無量妄想,有那個境界,然後產生無量妄想,就形成諸業的種性。

譬如說,這根木頭是怎麼來的?也許木頭以前是你的兄弟,你不要以為這個木頭,與我何干?這是無情類,是離想。我們十二類眾生有兩種:一個是感情特別豐富,喜歡打妄想,無明就是情、想這兩種作用而已。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都是以情想掛帥。你要出生娑婆世界,也是因為感情很豐富,愛這個、愛那個的,愛爸爸、愛媽媽、愛兒女、、、等等的,這種讓我們來出生到這個娑婆世界。

另一類是打坐的時候喜歡打妄想,幻化成有情他類眾生,在六道中輪轉不止。若另一類眾生情無,即離情又想離,如果是想離,想是不用心、不用識,所以想離就變成木頭,想離就變成金、銀、銅、鐵;當這個世界起初爆炸,要成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眾生先來受生,因此先有這些土石、金、銀、銅、鐵、、等等的無情類,這一類都是想離而成。

以下十二類眾生就在講這些,一個情、一個想,離不開這個情想、離合四種因緣,合是出生在哪一類?離是出生在哪一類?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因緣,所現起的這些現象,如果能夠修練到對境界無所謂,境界就是境界,看它是虛幻不實在的,如此就不會輾轉在這輪迴裏面。我們修行也是在對境界修,而修行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對外境的人、事、物,你所接觸的人、所發生的事情、所看到的種種,你都能夠自在無礙,眼睛是看了,但是不要眼不見為淨,那是屬於鴕鳥的心態,並非正途。面對事情,眼睛看了要練得無所謂、不挑剔,沒有你的主觀意念,眼睛是看了,耳朵是聽了,都沒有罣礙,這是第一個階段修行,這是離六塵。

六根面對外境的六塵都能夠無礙、能夠自在,才能夠慢慢的修,慢慢的進步,才能夠觀我內心的起心動念。初禪境界就能夠覺、觀,如果你練氣功或者是打坐、跳元極舞,達到有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有一個覺知可以觀它;這個覺、觀起不來的時候,就是打坐、禪修都還沒有入門。

你要有兩個心起,一個是覺知的心,我可以看著自己在起妄想,這樣才好修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就還沒有入門。起心動念還是那個妄心,好、壞都是你的習氣毛病在掛帥。因此真空體性要讓它現出來,就能夠覺,然而真空本是真空了,但是還有習氣毛病,這些不真的東西。

這些不真的妄想現起的時候,你要覺,如果覺不了,就是習氣毛病很重。譬如,你今天跟先生吵架,這口氣起碼三天還咽不下去,吵架的事情已經是昨天的事情了,而今天還一直冒泡的,還氣不過!如果有覺知,馬上觀照念頭、反觀自性,因為有此覺才能夠修行。對治的方法,也可以用唸佛的法門,慢慢地平息意念。

如果沒有覺談不上修行,覺要能夠止,不能夠止就要觀。觀就是有那個境界,但是壓不住它,所以就看著它,不動煩惱、不要加上你的情緒進去,也就不會迷糊。打坐的時候也可以看著那個不平的心、看著它,不要感情加進去,否則也就會迷失掉;初禪要有這種境界,覺、觀就在初禪境界產生,才談得上有點修行,而我們迷糊掉的時候,就是對十二類眾生所現的這些相,不能夠控制。

「乘著這十二輪轉之顛倒相,因是世界有成,隨而化成卵生、胎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等十二類眾生相。」

我們要出生做哪一類眾生都必有其因,講得也比較快,把這十二類眾生及世界成立因緣說明白,就是先有眾生顛倒,再有世界顛倒,然後就變成十二類眾生之一。這十二類眾生是這麼起的,你了解以後,下面我們就會開始說明:情、想、合、離這四種組合因緣,撮和成十二類眾生。你懂得這些,可以增加你的觀念,擴大你的視野,不要局限在我們人的層次上修行。

我們這個世界裡之天道,縱的有28天,橫的有三千大千世界,這些對你以後的宇宙觀影響很大,不要只侷限在人與人之間的層次或與鬼神之間在攪和,也有可能接觸到其他類的眾生,譬如天道類者,甚至於你修得比較好,可以接觸到世界外的世界,那已經到二禪天以上了。

二禪天宇宙概括的都是千世界(一千個世界),到四禪的時候是三千大千世界,3x109 的世界,四禪天對於我們修解脫道而言,其實不算什麼。但是,四禪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你都有能力來去自如,這就不得了的。所以這個宇宙觀,我們看佛經,可以慢慢地建立起這些觀念,有了正確的觀念以後,在修行過程就較不會走錯路。我們今天就講到:世界顛倒的因,會形成十二類眾生。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霄雪 經驗 +2 內容精彩 2008-11-18 00:01
  • 霄雪 金幣 +2 內容精彩 2008-11-18 00:01

TOP

這可以想像
但佛教經典有時候真的是給上了年紀的人讀的
因為以醫學的角度來看
宗教不能有害甚至是壓迫人的精神健康  

人啊
哪個不貪情著愛   
我不貪情著愛比較容易
要讓執著於愛我的人--不愛我也不恨我
這個就難喔
比解冤釋結還難喔

TOP

我們常人之心,能分別,
是因於知識,依其行為,就如十二因緣,
以常人來說,粗解如後:此能分別之心,因緣於境!
                                                                                            歸真 合十

TOP

引用:
原帖由 歸真 於 2008-11-18 01:48 發表 訪客無法瀏覽此圖片或連結,請先 註冊登入會員
我們常人之心,能分別,
是因於知識,依其行為,就如十二因緣,
以常人來說,粗解如後:此能分別之心,因緣於境!
                                                                                            歸真 合十 ...
你可不可以寫白話一點
我看不懂
這麼說好了   我以為知道道理是比較容易的
但是要"放下"很難
舉例:明明我就很愛$$$$$$$$  然後我要告訴自己不愛不愛不愛.....   看到了$$$$$$  努力把視線移開   眼不見$$$$$$$為淨   但心真的淨了嗎?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酸酸很酸 VS  吃了葡萄很甜 我跟你說  很酸  叫你不要吃
我還是希望先吃到甜葡萄再說啦!!
我希望我大富大貴有很多$$$$$$$$$$然後再來說"富貴如雲"啊!!

[ 本帖最後由 霄雪 於 2008-11-18 15:13 編輯 ]

TOP

呵呵...雖然我不知道歸真怎麼想

倒是可以解釋一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是構成眾生生死流轉的十二種因素。佛陀藉著這十二因緣來解說生死流轉的成因和解脫生死束縛的依據
佛陀以流轉的十二因緣為眾生解說生命和憂悲老死的成因,亦以還滅的十二因緣闡釋解脫的依據。流轉與還滅,佛陀俱以緣起法一以貫之。

若我們能如實了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因緣,就會見到如果因緣具足,事物就會出現,所以不能說世間的一切是“虛無”。同樣地,若我們能了解“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因緣道理,亦不會執世間是“實有”,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只要因緣改變,一切都會隨之而變。

佛陀說緣起,目的是使我們在認識人生和世間事物時,能夠生起正知正見,不落虛無和斷滅的一邊,亦不執實有和常恆的另一邊,而是離於二邊契合中道。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喜德 經驗 +20 內容精彩 2008-11-19 19:52
  • 喜德 金幣 +20 內容精彩 2008-11-19 19:52
  • 霄雪 經驗 +2 內容精彩 2008-11-18 23:30
  • 霄雪 金幣 +2 內容精彩 2008-11-18 23:30

TOP

 15 12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