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就怕硬碟傷—談硬碟維修與資料還原

就怕硬碟傷—談硬碟維修與資料還原

【前言】
在10月號雜誌(大眾硬件)上發表了《軟體能夠修復硬碟嗎?——硬碟損壞全分析》一文後,這篇專題也同時被各大網絡傳媒轉載,產生了很大的反響。

本人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匯總了一些反應和意見,很多消費者都是通過這篇文章才第一次聽說過這樣的事情和其中的內幕,非常支援這樣的文章。當然,各種反應裡面也少不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責難,認為這樣的文章對這個行業的發展不利。

不過不管怎樣,我認為敝帚自珍和訊息封鎖才是對硬碟和資料行業發展的最大不利因素;讓大家多瞭解一些這方面的訊息,從總體上提高大家對這個行業的認知水平,才真正有利於國內硬碟維修和資料還原行業的水平提高。

正是基於這樣的想法,於是就有了這篇後續的文章。由於對像仍然是普通的DIYer和廣大消費者,因此仍然採用比較通俗的敘述方式,盡量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詞彙和高深的所謂「理論知識」。

還要指出的一點就是,IDE硬碟和SCSI硬碟內部的具體結構和原理是不同的,SCSI硬碟比IDE硬碟要複雜得多。基於本文只是出自於普及的目的,為了敘述上的通俗簡單,本文所說的硬碟都是指IDE硬碟。

【硬碟市場的現實】
在前一篇專題裡,我只是簡單敘述了硬碟維修的一些知識和狀況,這裡有必要再對硬碟這個行業和市場進行更深入一點的說明,才能使讀者順利閱讀和理解後面的部分。

有8~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電腦使用經驗的人會有很深刻的體會——現在硬碟的質量是越來越差了。回想起來,從前的600MB、1GB、1.2GB、2.1GB時代,很多硬碟跟現在的硬碟相比,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容量沒有那麼大,速度沒有那麼快;但在實際使用中,其他很多方面那些硬碟都比現在的硬碟要優勝。

譬如噪音很小,甚至幾乎要把耳朵貼在盤體上才能聽到硬碟轉動的聲音;使用壽命長,我一個朋友家裡一台IBM原裝的486DX33電腦,裡面的200MB硬碟居然到現在還在正常使用,沒有噪音,沒有壞道,尋道時間仍然可以達到標稱的數值,性能沒有任何下降;

盤體質量好,我把自己能夠收集到的從200MB到2.1GB的硬碟放出來,發現那些硬碟絕大部分的盤體至今還是閃閃發光,堅固無比,沒有任何氧化、銹蝕和痕跡,而從3.2GB開始,使用超過3年或更久的硬碟盤體就開始黯淡無光了,甚至可以輕輕搖出響聲來;電路板用料十足,下面有兩張圖,希捷3.2GB硬碟電路板是大板,昆騰15GB硬碟的是曲尺電路板,比較一下板的做工和上面的電子元件就很能說明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很多,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裡面細細說明。對於硬碟耐用性變差這一點,廠商的說法是硬碟轉速加快、資料密度增加、耗電量增加、發熱更多,所以壽命縮短了。媒體的說法是硬碟產業整體利潤率下降,競爭日趨激烈,硬碟廠商為了加強競爭力,必須採取措施 有效降低產品成本。

這些說法固然有他們的道理,不過我今天不想在這裡討論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想說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作為例子——這只是硬碟廠商面對的眾多問題中很小的一個,當然不足以構成廠商採取實質性行動的原因,但在多種問題的綜合作用下,情況就不一樣了。

我有一個老美朋友,因為不方便說姓名,我暫且把他叫Dick,在某硬碟廠家做事。有一年他放年假時跑到加拿大,逼著我讓他在我家裡睡了兩天沙發。有一天偶然聊起公司不順心的事情,他馬上大發牢騷,說:「Jack(暫時這樣稱呼自己),你們中國人很讓我頭痛呢。」我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說,他解釋了半天,我明白了,原來他們公司的硬碟那段時間突然在中國市場的返修率直線上升,給公司的質保部門非常大的壓力,也使公司的售後服務費用大大超出預算。

公司馬上派人去瞭解,得出的結論是雖然公司準備在海外設廠,在生產上有一定調整,導致某些型號的產品質量出現少許波動,但這並不構成中國市場返修率突然上升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提供3年的質保,很多會員在眾多的宣傳中知道這個牌子的某些型號有一些問題,就把目標擴大到全系列的產品,即使自己的硬碟用著一直沒有事情,但還是在2年到2年半這段時間內跑到經銷商那裡去要求換盤。

為了達到退換的目的,很多消費者使用了不良手段——用毛巾包裹硬碟,在加電開機後把硬碟往桌面上砸或者用錘子敲;或者使用一些自己編寫或現成的小程式,發出一些指令,讓硬碟磁頭瘋狂地來回搖動,在短時間內導致磁頭懸臂變形和盤面產生物理劃花。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使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退換和返修率大大上升(要知道,一般地,當時他們公司的硬碟返修率是不到千分之一的,即使變成千分之二也已經超出好多倍了,更何況他們當時比這個更高)。公司讓他研究解決這個事情,他經過瞭解和研究,知道其實其他公司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他們公司因為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高,所以問題更嚴重而已。

辦法好想,他說可以更改一下硬碟的設計,這樣硬碟退回時他們可以通過特別的手段查出硬碟是自然損壞還是非正常損壞的。不過公司對他這個方法卻不屑一顧,因為這個設想雖然好,但是卻沒有任何實際的可行性——退換過程通常都是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的行為,而經銷商沒有這樣的驗證手段,等硬碟彙集到公司的時候已經太晚;同時,即使公司知道了硬碟損壞的原因,還是沒有直接的證據來拒絕退換;更進一步,就算有證據,也還是不可能拒絕售後服務,以免被對手大肆宣傳,得罪全體消費者。他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而憋氣呢!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硬碟廠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雖然採取這樣的措施同時也是基於一個全球的大環境。當時的競爭激烈,硬碟利潤空間不斷下降,廠商如果同時再要負擔這樣沉重的售後服務的話,就根本沒有任何利潤可言了。

於是,他們解決的方法出奇地一致——降低產品成本,縮短保修期限,以便保持相當的利潤。這裡,我已經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少數消費者自私自利的不良行為,損害了全體消費者的利益,其他大部分遵紀守法的消費者要替他們陪葬。我這裡絕對不是要鼓吹讓大家都跑去退換,因為這樣只會導致市場進入惡性循環,少數人會因退換好像會佔了便宜而竊笑,但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他們自己,而且還賠上了其他沒有這樣做的人。

[Pophard:希望大家能遵守這個行業的遊戲規則,使市場呈良性循環發展,大家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售後服務,也可以用上更優質的產品。]

當然,在一片降低成本的呼聲中,也有部分廠商跑得太遠,偏離了正常軌道。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伺服口的處理問題。熟悉硬碟的朋友都知道,硬碟上面有一個孔,一般都是用鋁質貼紙封住,有的甚至還用金屬片包住封口的貼紙,防止它被破壞,這個就是伺服口(有一些銷售人員叫這個是真空封口,其實是錯誤的,硬碟內部並不是真空,磁頭要靠空氣的氣墊原理懸浮在盤片的上方來讀取資料。

這個封口的作用其實是防止灰塵進入硬碟內部,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硬碟內部是無塵的)。一般而言,盤片的磁道構造都不是在裝配之前進行的,想想都知道,3英吋的盤片上要儲存幾十GB資料,磁道一定是要非常細密的才可以做到。如果在裝配之前構造磁道,那麼只要裝配中出現非常微小的誤差,都可能使裝配好的硬碟在工作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同時,裝配過程中還可能出現輕微的碰撞,產生壞扇區,如果在裝配前構造磁道,就不可能找出這些壞扇區來加以設定關閉了(詳情請參閱第10期《軟體能修復硬碟嗎?——硬碟損壞全分析》)。而伺服口的作用,就是在裝配好硬碟以後,機械手能夠從這個孔伸進去進行掃瞄和寫入伺服訊息,構造磁道,這樣,只需要對硬碟進行一次掃瞄和寫入過程就可以完成伺服訊息的寫入,而又能最大限度保證伺服訊息的準確和硬碟成品的可靠性。

伺服口的數量有可能是1個、2個、3個或者更多。單片單面的磁碟只需要1個伺服口,單片雙面的需要2個,雙片3面的也是2個,雙片四面的是3個,如此類推。

伺服口是不可以破損的,一旦破損,空氣中的灰塵就會進入硬碟內部。而對於磁碟的盤面來說,一粒灰塵就相當於一個炸彈。即使只有一粒灰塵進去,在高速旋轉的盤片上,灰塵會像彈球一樣跳來跳去,不斷擊中盤面,形成大大小小的壞扇區。

因此,硬碟廠商對於這樣的硬碟是不予維修的。大家可以看到,在伺服口的貼紙上,都會有這樣的說明——Warranty Void If Remove(一旦破損,保修失效)。但正是在這個盤體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地方,某個硬碟廠商有意無意地出現了比較嚴重的設計失誤。

如圖,某些硬碟廠家用來保護伺服口的材料,除了沒有足夠的凹陷以外,保障硬碟內部絕對無塵工作環境的竟然是一張15mm×8mm、厚不到0.1mm的小紙片(真的是紙片)!只要一個不小心刮破這張薄紙,整個硬碟就全報廢了。

稍有DIY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硬碟安裝的過程中,要把硬碟插到硬碟架上,其側面和機架有點磨擦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這個地方也是拿硬碟時手指最容易戳到的地方,沒有足夠的凹陷而把紙片暴露在這個位置上那簡直就是在玩火了。如果哪個硬碟廠商在不少顧客因為不小心刮破了這張紙導致硬碟報廢後,拒絕為顧客提供三包服務,而要讓顧客來為他們的設計失誤買單,那樣就確定有點過分了。

正是因為廠家對低成本的追求,使一個雖然已經存在很久,但是一直沒有獲得足夠發展空間的行業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發展時機,這就是硬碟維修行業。因為如果硬碟能夠一直都非常穩定地使用比較長時間的話,那麼對於會員來說,沒壞的不用修,用個六七年的話即使壞了也沒有維修的必要了。

但現在情況有點不一樣了,不少硬碟剛過了保修期不久就壞是很常見的事情,而花一千或幾百元買來的硬碟用了兩年就扔的話恐怕誰也不會心甘情願吧,這就造成了對硬碟維修的市場需求。

【形形色色的硬碟維修】
在《硬碟損壞全分析》中已經分析過硬碟故障的種類,這裡就專門針對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幾種來逐一分析,概括地說明一下專業硬碟維修的一些具體方法。

1.邏輯壞道
這是日常使用中最常見的硬碟故障,實際上是磁碟磁道上面的校驗訊息(ECC)跟磁道的資料和伺服訊息對不上號。出現這一故障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一些程式的錯操作錯誤或是該處扇區的磁介質開始出現不穩定的先兆。

一般在操作中的表現就是檔案存取時出錯,或者硬碟克隆的時候到了出錯的地方就彈出出錯訊息,不能再繼續下去。消除這些邏輯壞道的方法其實比較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系統的磁碟掃瞄功能。在DOS下面用Scandisk掃瞄,系統可以把邏輯出錯的扇區標出來,以後在進行存取操作時就會避免操作這些扇區。

當然,如果單單是軟體的錯操作錯誤造成的,也可以用原廠的工具進行全盤低格來重新還原所有有邏輯錯誤的地方。也有的人利用HDD Regenerator、效率源之類的軟體消除扇區錯誤,重新啟動這個扇區。不過對於那些因為是該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造成的錯誤,這裡還是不推薦使用重新啟動的方式,以免在儲存了重要訊息後再次出錯。

2.物理壞道
這個也是比較常見的硬碟故障,實際上是因為震盪、劃傷等原因導致一些扇區的磁介質失去磁記憶能力而造成的。

通常這樣的損壞修復都比較麻煩,因為在硬碟內部的磁道列表中,這個扇區是被標記為正常的,是真實的物理存在,所以它不能通過掃瞄、格式化、低級格式化或者啟動扇區的方法消除,而必須把這個扇區加入到設定在硬碟內部的系統保留區內,由工廠設定的缺陷列表(G列表和P列表)中去,才能在硬碟控制系統的可見範圍內消除這個壞道。

當然,這樣做需要專門的軟體(目前能夠比較容易找到,而且已經經過長時間市場實踐檢驗的就是PC-3000),價格也非常高,如果大家想要這樣做,只能找具有這樣設備的專門維修商來修理了。對普通會員的價格大概是每個硬碟100~150元,是否值得就讓大家自己考慮了。

不過,這裡有必要提醒大家一下,請多多關注各大硬碟廠商的網站,有些廠商提供的原廠工具也可以對少量物理壞道進行處理,把它們加入G列表甚至P列表。譬如IBM/日立的DFT和西部資料的Data LifeGuard Diagnostics。

這些原廠的工具軟體都是作為向購買該廠硬碟的消費者提供的售後服務而免費提供的,不但掃瞄速度快,而且辨別準確率高,能夠對比較普遍出現的硬碟問題作出相應的處理。對硬碟內部進行操作畢竟是比較危險的,還是原廠的東西比較可靠。除非碰上原廠工具不能解決的問題,否則不推薦大家使用第三方工具軟體。

相對於上面那種比較高級的隱藏方式,也有一些要求不高的會員,不需要這樣高級的隱藏方式,那麼他們可以通過FBDisk和Disk Genius這一對軟體的組合來把壞道所在的位置做成隱藏分割隱藏起來。具體的操作並不複雜,即使是稍有電腦經驗的「中鳥」也應該可以很容易掌握,這裡就不再細說了。

(小技巧:加入壞道列表和隱藏分割這兩種方法在效果上的區別有兩點,第一是隱藏分割方式會減少硬碟的可使用容量,而加入壞道列表則不會;第二,在壞道比較分散的情況下,需要使用多個隱藏分割才能全部設定關閉壞道,造成分割過多,影響硬碟使用效果;第三,壞道列表的數量是有限制的,壞道數量不能超過一定的值,如果壞道數量大而相對集中,隱藏分割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這裡介紹另外一種折中的方式,類似於隱藏分割,但又不會因為分割過多而影響使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按照你自己的需要對有壞道的硬碟分好區,然後準備一個500KB左右大小的檔案——我覺得一張JPG圖片就不錯,不斷複製,生成許多同樣的副本,用編號來為這些檔案命名,從1開始一直下去——用ACDSee的批量編號命名功能就很好。

然後,開始一個一個複製到有壞道的硬碟裡面去,碰到有卡卡聲響、或者複製速度突然變得很慢的地方,就是壞道了,記下當時這個檔案的編號,如此不斷繼續,一個分割完了就進行另一個分割。把整個硬碟都填滿以後,所有被記下編號的檔案就是硬碟壞道的地方了,把這些檔案設定成「只讀」、「隱藏」,其他全部刪除。

這樣,只要你不去動這些剩下的檔案,磁頭就不會去動那些個壞道了,非常方便,比隱藏分割要好。如果你的系統設定是可以看到隱藏檔案的,而你又恰恰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覺得這些檔案的存在還是太礙事,那麼新建一個檔案夾,把檔案都拖到裡面去,用超級兔子之類的工具隱藏掉這個檔案夾,那就「整個世界都清淨了」。)

3.大面積物理壞道
這樣的硬碟就算是重病纏身,能繼續用多久就要看天意了。如果有幾塊不同的大面積物理壞道,而且分佈在不同的盤面上,那麼我勸大家別花這個力氣了。如果是雖然有大面積壞道,但全部都聚集在一個盤面上,那麼你的運氣比較好,真要修的話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損失硬碟容量。

方法就是通過專門的軟體,把有壞道的盤面整個設定關閉掉(其實就是把負責讀取這個盤面的磁頭停掉,並且在硬碟保留區的控制訊息中抹去這個磁頭的訊息,當作沒有這個磁頭存在),這樣就等於像做腫瘤切除手術一樣,把這個有大面積壞道的盤面整個切除。

如果是單片雙面的硬碟,這樣要損失一半的容量,雙面三片損失1/3,雙面四片損失1/4。給硬碟做這樣的「手術」同樣需要找具有這種設備的專門維修商,至於值不值得這樣做就不是我能決定的了。

4.磁頭定位不准
這個問題也經常可以碰到,其實就是磁頭因為裝配上的輕微誤差,導致在硬碟長時間使用後問題惡化;又或者是硬碟的磁頭長期工作後出現疲勞現象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

有時候一些硬碟讀寫特別慢,拷貝一個檔案老半天沒有反應,或者有時候會聽到輕微的卡卡聲,也許就是磁頭定位不准而產生的問題。

對於這樣的問題,還是需要找專門的專業軟體或者找有這些專業軟體的維修人員,通過軟體對磁頭的控制程式做出輕微的調整,一般就可以還原正常使用。

不過如果硬碟已經有一定的「年紀」了,或者平時就是不間斷、大負荷使用的話,磁頭就確定已經疲勞或者老化了,即使經過調整暫時把問題掩蓋起來,還是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再次出現的。

5.磁頭變形
這個跟磁頭定位不準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微小的變形,對於讀取資料所需要的精度來說也已經是太多了,用軟體調整的方法不一定可行。處理這樣的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像處理大面積壞道一樣,把這個磁頭停掉。這同樣會損失這個磁頭所負責讀取的盤面的那一部分容量。

6.控制芯片或者電路板燒壞
這樣的問題沒說的,一般最直接的方法都是找另一塊同樣型號的硬碟的電路板,把壞的電路板換下來(維修的人管這個叫「換板」)。或者找一塊相同型號的芯片,寫進同型號硬碟的芯片訊息,然後換到電路板上去。

說句實在話,其實硬碟保留區的訊息和內部指令,是由硬碟廠商開發出來的,也受到知識產權和專利的保護,那些專業軟體通過破解內部訊息和指令的方法來維修,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種正確的途徑。

而且,對於硬碟維修這個行業,硬碟廠商心裡面肯定是蠻不舒服的——要是所有人在硬碟壞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都是考慮先試著修一下,將就著用,那麼誰還會去買新硬碟呢?在這個微利時代,廠商的盈利要建立在大量出貨的基礎上,如果銷售量上不去,那麼對硬碟廠商的打擊是相當大的。

儘管如此,但是他們嘴上卻不能有任何表示——不讓消費者維修,逼著他們買新的,這個罪名可沒人擔當得起。於是,硬碟廠商只能在暗中採取一系列措施來防止硬碟保留區的訊息和指令被破解。

首先是不斷開發新的訊息格式和新的指令集。不同廠商的硬碟內部的訊息格式和指令固然不同,就算是同一個廠商的不同型號硬碟,內部的訊息和指令也有可能是不同的,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破解的難度——為了能維修不斷增加的新的硬碟型號,開發這些專業軟體的公司就必須不斷研究新的硬碟。

其次是採用芯片和硬碟內部訊息結合的方式來杜絕換板。現在的硬碟,在控制芯片內部和硬碟保留區內都有一個唯一的串號,每一個硬碟的串號都是不一樣的。在硬碟啟動時,硬碟內部控制程式會先把在芯片中的串號和儲存在磁碟上面的串號作對比,兩者一致才繼續初始化;如果兩者不一致,就掛起。

這樣,即使更換了同樣型號的硬碟電路板和芯片,也會因為內部串號校驗的時候不能通過而無法啟動硬碟。最後一個方法是「釜底抽薪」,從根本上扼殺這些靠破解指令生存的公司的空間。其實,以前很多硬碟廠商提供的工具裡面是有盤片掃瞄、加入壞道列表等功能的,像希捷的Disk Technician Factory Test。

只是後來因為廠商希望加快硬碟的生命循環週期,才把這些功能去掉了。但是現在,一些廠商又開始在最新版的原廠工具裡面重新加入這些功能(像IBM/日立和西部資料),有的甚至還加入了對硬碟固件(BIOS或Firmware)進行簡單修復的功能。

當然,為了避免這些工具真的會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廠商們在功能上都作了一定的限制,避免功能太強,但即便是這樣,也足夠應付日常產生的絕大部分問題。原廠的工具絕大多數是免費的,而其他公司的工具價格都是上萬元,會員們用腳趾頭都可以作出選擇,這就從根本上扼殺了這些第三方公司的軟體的生存空間。

不過對於硬碟維修,最近國內業界發生了一些事,使我覺得有不吐不快的感覺。目前能稱為專業級的軟體,一般都是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如PC-3000、MHDD、HDD、HRT等等,國內目前能放上桌面的大概就是效率源了。

根據效率源的宣傳資料,他們說是可以「修好」物理壞道,讓硬碟「完全跟新的一樣」,這樣的話就比較值得認真探討一下了。真的是可以「完全跟新的一樣」嗎?其實磁碟表面的物理損壞,無非來自兩種原因——磁介質不穩定和表面破損。

一個扇區的磁介質不穩定,對相鄰的其他扇區的磁介質影響非常非常微小,因此設定關閉掉後確定不會影響使用;而且只要其他的扇區磁介質仍然有足夠的穩定性,這個硬碟還可以繼續穩定使用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構成物理壞道的原因,差不多90%來自因為碰撞、磁頭劃傷而導致的盤片表面破損。

這種破損對周邊扇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破損處表面的磁介質晶體處於碎裂和疏鬆狀態,在硬碟盤片以5400轉/分或者7200轉/分的轉速高速旋轉時,該處的破損晶體要承受多大的內應力、多大的離心力、多大的空氣摩擦力、多大的熱張力,都是有定律可遵循、有公式可計算的。

在多種力的作用下,這個傷痕就會慢慢向四周蔓延,導致周圍的扇區也出現壞道,並且越來越多。因此,類似效率源這樣的宣傳其實是不科學,也不負責任的,硬碟雖說是高科技產品,但總還是地球人造出來的,還是要遵守地球上的物理定律的吧?還有,最近效率源推出了全新的版本,據說是全面改進了維修方式,比外國產品還要先進。

通過一些朋友的幫助和其他渠道,我找到了他們的試用版,在試用以後,發現這個軟體在設計上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一是對芯片組的兼容性有很大漏洞,在我的MVP3機器上運行昆騰模塊就出現掛起不能啟動的錯誤;第二是出現漏查和把好盤修壞的錯誤,在一塊被效率源邁拓模塊修好了的邁拓盤上,用MHDD掃瞄仍然發現有錯誤,而在經PC-3000掃瞄過的邁拓硬碟上,效率源卻說有壞道並且大肆修復一番,把缺陷列表改得不成人形了。

看來,這個版本的推出實在是過於匆忙了,連作為軟體產品的基本穩定性都還沒有具備。另一方面,應該是效率源為了縮短掃瞄時間(如果按照MHDD的預設掃瞄方式,一塊有5000個壞道的40GB硬碟掃瞄1個星期大概還不能完成),採用了簡化算法來掃瞄,結果快是快了,但也出現了很多漏查和錯誤判斷。這個問題也凸現出在程式設計的基礎理念、總體控制、查錯算法和對硬碟內部訊息的理解上,國內的技術員跟國外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啊。

其實,從總體上說,用軟體來維修硬碟,本身就是層次比較低、成本也比較低的維修方法。因為用軟體修,畢竟還是需要硬碟可以轉動、機器可以認出硬碟型號和參數、磁頭仍然可以運動並讀寫等等先決條件,一旦碰到一些死得特別徹底的(如硬碟匡匡響,盤體明顯變形等),軟體也就根本沒有辦法了,所以財大氣粗的老美就對軟體維修硬碟這個玩意兒不大感冒(這也是一眾硬碟廠商沒有對破解硬碟訊息的公司採取決定性法律措施的原因之一),但是老美卻具備世界上最尖端、也是最高成本的維修技術。至於他們拿這些技術幹什麼用的,下面很快就會提到。

下面先講一下成本比較高,可以修一些已經本身不能動、機器認不出、可以說已經判了「死刑」的硬碟的方法——開盤維修。

通常,普通的老美會員都不修東西,硬碟壞了就扔掉換一個。類似象上面那些層次的損壞,除了邏輯錯誤,他們都是不去修的。但是,也確定有一些非要維修不可的時候,對於一些有盤體變形、磁頭鬆脫、盤片偏心、馬達損壞等問題的硬碟,卻非要修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採取開盤維修法,拆開硬碟,矯正或者更換盤體、磁頭,矯正盤片轉軸、更換馬達等等。

不要以為這樣很簡單,因為開盤維修需要無塵程度非常高的無塵工作台甚至無塵工作間,光是配置一個這樣的工作環境就不是普通公司可以承受的。

目前國內能達到100級的無塵工作台或者超淨工作室已經不多了,而對於維修這些損壞種類的硬碟來說,需要更高等級的無塵工作空間。單單是維持這樣一個工作環境就已經所費不菲,難道老美們都瘋了,要把錢往海裡扔?當然不是,因為不單單在美國,在俄羅斯或者其他國家,同樣有具備這樣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的維修公司,來對那些非修不可的硬碟進行維修。

說句實在話,一個硬碟才多少錢?值得那樣大動干戈?確定,單單是維修硬碟本身的話就實在是太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了,但這些公司的目標明確得很,只有一個字——利!所謂「利之所在,趨之若慕」,他們之所以捨得下這樣的本錢,當然是背後存在著比這個本錢更大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就是——資料還原!

[ 本帖最後由 ga032794 於 2007-10-5 11:18 編輯 ]

TOP

【資料還原簡介】

本人一向認為單純為了維修而維修的硬碟維修實在沒有太大意義,除非是那些一門心思要當二手商人的批發和零售商(不過請不要受到我主觀觀念的影響,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硬碟的用途,對是否值得維修獨立作出判斷)。

畢竟,硬碟維修的「維修」跟普通意義上的維修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我們壞了一塊主機板,經檢查發現是一個三極管燒了,我們可以更換一個新的三極管,這樣,這個三極管仍然可以實現原來三極管的功能,主機板沒有受任何影響,壞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可以說——這塊主機板修好了。

但是硬碟不一樣,所謂的「維修」,只是把盤片上的壞道、硬碟內部的缺陷等等問題掩蓋起來,不讓硬碟的控制系統和電腦作業系統發覺而已,那些缺陷仍然實實在在地躺在硬碟裡面,成為隨時可以再爆發的定時炸彈。

因此,單純的維修,只能使硬碟暫時還原可用性,我認為意義不大。而如果維修是為了讓硬碟可以暫時使用,使會員可以重新讀取盤裡面的資料並備份到其他地方,那麼這應該是值得的,畢竟會員的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是無價的。

(PS:比較諷刺的是,當一些二手商通過簡單地隱藏分割來隱藏壞道的時候,不少硬碟維修商還振振有詞地說那些人是利用了部分消費者的無知來坑人,是奸商;而他們才是真正的維修,所以他們的工作是如何複雜、技術要求如何高,他們人是如何正直等等。現在,我們發現原來他們也只不過是把缺陷藏起來而已,只不過藏得非常隱蔽,讓人無從發現,不知道他們現在應該如何自處?還是說奸商如果能不讓人發現,就可以搖身一變變得不奸了?我覺得至少那些隱藏分割的人還算比較正直,因為他們畢竟還為消費者保留了發現作假的權利^_^。

在這方面,我接觸過一個硬碟維修商,他是PC-3000在南方新增加的一個國內代理,這人算是比較坦白的,能夠明確告訴客戶硬碟修復後和原盤的差別,讓客戶自己決定是否維修。這在硬碟維修界中算是另類了。)

資料還原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主題,對於一些具體的理論、還原算法、涉及的儀器和具體操作的細節,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不能詳細作出描述。這裡只能根據需要,盡量完整地讓大家對資料還原有一個大概的整體印象就已經足夠了。資料還原可以分為純軟體的還原和軟硬件結合的還原。

硬碟內部是有一定的校驗公式來保障資料的完整性的,根據每一個扇區內資料的內容、扇區的伺服訊息,再根據一定的校驗公式經過運算,會產生一個唯一的校驗和,這個值每一個扇區都是不一樣的。同一個扇區儲存不同資料的時候校驗和固然不一樣,不同的扇區儲存相同的資料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校驗和(SCSI硬碟在這方面的機制會更加完善)。

資料還原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原理,通過逆向運算,在某一方面的訊息因為錯操作錯誤而丟失或者被改變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根據其餘的原始訊息,把資料盡可能完整地還原出來。

其實在實際操作中,刪除檔案、重新分割並快速格式化(Format不要加U參數)、快速低格、重整硬碟缺陷列表等等,都不會把資料從物理扇區中實際抹去。刪除檔案只是把檔案的位址訊息在列表中抹去,而檔案的資料本身還是在原來的地方靜靜躺著,除非拷貝新的資料進去那些扇區,才會把原來的資料真正抹去。

重新分割和快速格式化只不過是重新構造新的分割表和扇區訊息,同樣不會影響原來的資料在扇區中的物理存在,直到有新的資料去覆蓋他們為止。快速低格一般只有原廠的DM才可以實現,是用DM軟體快速重寫盤面、磁頭、柱面、扇區等等初始化訊息,仍然不會把資料從原來的扇區中抹去。

重整硬碟缺陷列表也只不過是把新的缺陷扇區加入到G列表或者P列表中去,對於那些本來儲存在缺陷扇區中的資料那是沒有辦法了,因為扇區已經出現物理損壞,即使不加入缺陷列表,也很難還原;但對於其他資料,其實還是沒有實質性影響的。

對這樣的硬碟進行資料還原,算是資料還原裡面比較簡單的,最關鍵的一點是在錯操作錯誤出現後,不要再對硬碟作任何自己都不知道目的的無意義操作和不要再往硬碟裡面寫入任何東西。

還原這種硬碟的資料,可以通過純粹的軟體操作來完成。目前大家能夠找到的資料還原軟體還是非常多的,大致有EasyRecovery、Recover、Lost&Found、FinalData、Disk Recover等等,還有其他很多,就不逐一列舉了。

這些軟體有的在DOS模式下面運行,有的可以在Windows模式下面運行,甚至可以在NT/2000下面運行,處理NTFS格式分割裡面丟失的資料。對於誤刪除、錯誤格式化,但又沒有用其他資料覆蓋這些形式的資料還原,上面說的這些軟體還是有相當好的效果的。

當然,如果讓一個菜鳥和一個老鳥來運用這些軟體的話,還原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要提高資料還原的完成率,關鍵是要掌握每一個軟體的特性和每一個操作的參數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合理選擇,配合使用,這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才可以做到的。目前國內的資料還原公司對這種級數的資料還原報價是每個硬碟350~1000元人民幣。

純粹軟體的還原當然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前提條件是必須要硬碟還能夠正常使用才行。因此,對於一些有輕微缺陷的硬碟,稍微修理一下,讓硬碟可以正常使用後,再進行軟體的資料還原是明智的,因為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資料還原成本。畢竟,對於那些無論如何不能動的硬碟,軟體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成本比較高的軟硬件結合的還原方式。

採用軟硬件結合的資料還原方式,關鍵在於還原用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都需要放置在超淨無塵工作間裡面,而且這些設備內部的工作台也是等級非常高的超淨空間。這些設備的還原原理也是大同小異,都是把硬碟拆開,把磁碟放進機器的超淨工作台上,然後用激光束對盤片表面進行掃瞄,因為盤面上的磁信號其實是數字信號(0和1),所以相應地,反映到激光束發射的信號上也是不同的。

這些儀器就是通過這樣的掃瞄,一絲不漏地把整個硬碟的原始信號記錄在儀器附帶的電腦裡面,然後再通過專門的軟體分析來進行資料還原。可以說,這種設備的資料還原率是相當驚人的,即使是位於物理壞道上面的資料,由於多種訊息的遺失而無法找出準確的資料值,也可以通過大量的運算,在多種可能的資料值之間進行逐一代入,結合其他相關扇區的資料訊息,進行邏輯合理性校驗,從而找出邏輯上最符合的真值。

對於上面說到的設備和方式,目前國內擁有資料還原設備,能夠做到軟硬結合的還原方式的公司,根據資料顯示目前暫時只有兩家,分別位於北京和廣東(資料有效期是今年4月,或許還有別的公司說自己有這樣的設備,不過我覺得炒作的可能性比我漏查的可能性要大)。

現在很多資料還原公司都吹噓說他們有多先進的設備,多高超的技術,但其實多半都是停留在純軟體等級的還原而已。真的碰到難纏的盤,他們會快遞到這兩地的公司,讓他們去用機器還原,而這兩家公司也認可這樣的操作方式,因為這樣他們就不需要花費打廣告的錢,也保證了機器能夠有足夠的工作負荷,縮短投資回收期。

這樣等級的資料還原,目前國內市場價格大約是每個硬碟3000~5000人民幣甚至更多。當然,那兩家公司接收從其他資料還原公司轉手過來的硬碟的時候,收的是行內批發價,這中間大概有數百到一千元左右的差價,當然是讓那些資料還原公司當仁不讓當作中介費吃掉了。

不過這仍舊不是資料還原的終極方式。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前提,就是資料沒有被覆蓋。對於已經被覆蓋的資料、完全低格、全盤清零、強磁場破壞的硬碟,仍然有最終極的資料還原方式,老美管這個叫「深層信號還原」。具體的原理比較複雜,但是可以通過一個相關的例子來說明。

譬如一個人開車撞了人,跑掉了,為了逃避公安的偵查,他把汽車撞過凹陷的地方重新鼓起拉直,並噴上了新的油漆。那麼,這樣處理過的車子,在肉眼的觀察下是看不出碰撞過的痕跡的。但是鑒證科的人只需要用弧光燈照射汽車,戴上專門的偏光鏡去看,碰撞過的痕跡就馬上一目瞭然。「深層信號還原」應用了與此類似的原理。

從硬碟磁頭的角度來看,同樣的資料,拷貝進原來沒有資料的新盤和拷貝進舊盤去覆蓋掉原有資料,是沒有分別的,因為這時候磁頭所讀取到的數字信號都是一樣的。但是對於磁介質晶體來說,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以前的資料雖然被覆蓋了,但在介質的深層,仍然會留存著原有資料的「殘影」,通過使用不同波長、不同強度的射線對這個晶體進行照射,可以產生不同的反射、折射和衍射信號,這就是說,用這些設備發出不同的射線去照射磁碟盤面,然後通過分析各種反射、折射和衍射信號,就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在不同深度下這個磁介質晶體的殘影。

根據目前的資料,大概可以觀察到4~5層,也就是說,即使一個資料被不同的其他資料重複覆蓋4次,仍然有被「深層信號還原」設備讀出來的可能性。當然,這樣的操作成本無疑是非常高的,也只能用在國家安全等級的用途上,目前世界範圍內也沒有幾個國家可以擁有這樣的技術,只有極少數規模龐大的電腦公司和不計成本的政府機關能擁有這樣等級的資料還原設備,而且主要都是由美國人掌握。

看到這裡,不知道我們的讀者會有什麼感想。在資料還原領域,別人很早就已經能達到這樣的技術高度了,而且現在,所有實質意義上的硬碟公司也全部都是別人的,但他們並沒有大大咧咧到處炫耀。相反,我們國內的一些技術人員,資料還原軟體水平離日本還有十萬八千里(被認為是「資料還原軟體之王」的FinalData是日本的產品),更不要說美國了;連屬於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硬碟廠家都沒有,算是小半桶水都不到了,但是搖晃起來倒是光光光光震天響。

譬如某個南方的資料還原公司設計了一個資料還原軟體(他們保密得很,我只看到了介面,沒有真正看過工作方式和源碼,不知道是不是「Banana軟體」【注】,暫且算是他們設計的吧),10月23號的時候做了一次演示,把一個被PC-3000清除了缺陷列表的硬碟資料還原出來,就認為效果很好了。

可是,這本來就只是一個資料還原軟體應該做到的事情,國外的產品可以做到比這個更多,實在沒有什麼好炒作的。還有國內一個硬碟維修企業出了一個稱為「國防版」的硬碟資料操作軟體,但通過一些朋友在內部渠道瞭解過以後,不禁覺得有點失望——如果中國現在的國防等級軟體也只能達到這個水平的話,未免太讓人心灰意冷了吧。衷心希望這個「國防版」只是一句廣告詞而已。

【注】:Banana——香蕉。老美專指那些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他們有中國人的黃皮膚,但是骨子裡接受的卻是美國白人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因此用香蕉來比喻,取其「黃皮白心」之義。
現在,有一些中國的軟體公司,他們好一點的,購買外國軟體的核心算法和引擎自己重新開發,但是付了2年的使用許可費,第3、4年照樣使用;差一點的,反彙編出外國軟體的算法、流程和指令,自己編寫一個同類軟體;或者再惡劣一點,只是對外國的軟體進行脫殼,只是換上自己寫的一個中文介面,就堂而皇之地拿出來賣,美其名曰「民族軟體」。

對於這些軟體,國外程式員比較無奈地,其中比較有幽默感的人就把這些軟體統稱「Banana軟體」。這類軟體在國內是令人難以置信地超大量存在,無論出品自大公司小公司,你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幾乎毫無例外地有著「香蕉」的影子。


【幾種硬碟問題的菜鳥處理方法】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對這個比較感興趣,但是對於我來說卻是非常不好寫。畢竟,絕大部分讀者都不是專家,一些在操作中被我們認為很理所當然的事情別人卻未必能很好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對於這樣的問題,確定也不方便說得太多太詳細,於是,就寫成了下面這部分不倫不類的文字。儘管如此,我還是希望通過在這裡的一些描述,讓絕大部分使用者都可以自如地解決一些比較常見、而且大家也比較關心的硬碟問題。

這樣,大家在碰到一些常見問題的時候就不需要出去找那些搞硬碟維修的,讓人狠宰了。其實,很多常見硬碟問題的處理方法在網上都登得濫了,非常容易找到一大堆解決的方法,因此這裡不打算對一些網上有詳細說明,而且可操作性很高的硬碟問題處理方法作描述。

我這裡想要說的,是一些也比較容易碰到,但是網上的說明卻都是那些槍手們你抄我抄大家抄,毫無可操作性甚至根本不符合邏輯的那些問題的處理方法。不過我必須提醒大家,既然我說的這些都是比較棘手的問題,那你也別指望有太高的完成率,現代硬碟的結構和運行機理已經遠比從前複雜很多很多了,我不可能每一個牌子每一個型號的硬碟都那樣去試,這些方法的原理都是符合現代硬碟的結構和控制、運行機制的,但是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看操作者是否能夠對硬碟故障的原因作出正確把握並能否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工具軟體。

1.硬碟分割表損毀
造成這個問題的最通常原因,是在電腦使用過程中突然停電。如果電腦在進行磁碟整理或者其他需要大量磁碟讀寫過程的操作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停電有很大可能會產生這種錯誤。大家不要認為這是很初級的硬碟問題,設身處地想一下,要是一些老鳥自己碰到這個問題,也會彷徨一下子的。

問題主要是如果不需要資料的話,那麼這個根本就不算是一個硬碟問題,只要重新分割格式化就搞定了;但是,如果裡面有比較重要的資料的話怎麼辦?或者你比較懶,不想重裝系統,能不能在儲存系統和資料的情況下解決這個問題呢?對於這個要求,網上很多文章的介紹是用DiskMan這個軟體去自動修復分割表。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方法倒是有點過於傻瓜化了,想靠軟體去自動修復分割表,靠的其實是軟體的算法,但是算法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每個人自己硬碟的分割都不可能一樣。跟據實際的操作證實,這樣的還原方法大概只有90%的修復率,就是說,能100%完全修復分割表的機會並不是很高。

不過用DiskMan這個軟體,主分割的還原倒是一般不成問題,只要你的主分割還原了,系統可以啟動了,剩下的不能還原的分割裡面的資料可以試著用FinalData來還原,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可以完全還原過來。這個方法最大的優勢是DiskMan支援的檔案格式非常多,所以即使在NTFS、EXT等等其他格式的分割裡,也能比較有效地還原分割表。

不過,如果你的硬碟是FAT或者FAT32的話,我覺得上面的方法還是太複雜了,而且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兩個軟體的算法上面,沒有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太浪費人力資源了^_^。估計絕大部分人對自己用的電腦裡面的硬碟分割大小還是心中有數的吧,如果能記得每一個分割的大小,這樣就可以了。

你原來用什麼軟體分割的,現在還是用它,一摸一樣按照原來每個分割的大小重新分割,不過記住不要格式化。

不要格式化這個非常關鍵,有一些分割軟體如Partition Magic等等,通常在預設情況下都是分割連格式化的,在設定裡面取消分割連格式化的選項。重新分割之後,用軟碟、光盤啟動或者把這塊硬碟接到另外一台電腦上面,運行NDD(Norton Disk Doctor,不要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個是什麼),執行掃瞄,很快,它就會發現硬碟分割錯誤和一些很專業的「莫名其妙」看不懂的錯誤,不知道說什麼也沒關係,接下來當然是修復這些問題啦。

全部修復完以後,重新啟動,你會驚奇地發現整個硬碟又已經可讀了,所有分割跟原來都一模一樣,所有原來的檔案也完好無損,一個字元也沒有少。這種方法的還原完成率非常高,過程非常傻瓜但是又可以調動大家主觀能動性。不需要運行專門的資料還原軟體,又能讓大家真正去動手,使菜鳥也能擁有妙手回春的滿足感,特能滿足人們的虛榮心,哈哈。

當然,最保險的辦法還是在軟碟或其他存儲介質上備份一個分割表,這樣可以令硬碟的安全係數得到大大提高。

2.硬碟邏輯鎖
網上對於解除硬碟邏輯鎖方法的文章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但仔細看了,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每一篇都大同小異。其實,硬碟邏輯鎖大體上可以分成邏輯死循環和增量偏移兩種方式。再複雜的方式如全盤算法加密等等就不是普通的會員可以解決的了,因此這裡也就不提也罷。

邏輯死循環也有很多種,從比較簡單的0-1扇區死循環到比較煩人的C-D分割死循環,無非都是在分割表上作文章,人為地造成分割表的邏輯錯誤,使硬碟在啟動的時候陷入死循環而不能啟動,必須經過一些驗證手段才能重新得到正確的分割表訊息。

網上很多文章都長篇大論,介紹了通過PCTools、DE(Disk Editor)甚至Debug命令來還原的方法,這些還原方法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不過都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因為他們都忽略了,在他們長篇大論的時候,會員硬碟裡面的磁頭還在0-1扇區或者C-D分割之間不斷地作往復運動。

硬碟都啟動不起來,還怎麼去讀取分割表訊息?怎麼把正確的訊息寫進去?磁頭是沒空做這個事情了,不知道他們是打算用鉛筆寫還是用圓珠筆寫?

0-1扇區死循環還比較簡單,軟碟啟動、光驅啟動或者把硬碟掛在別的機器上還是可以動起來的,而如果是惱人的C-D分割死循環,則不論是軟碟啟動、光驅啟動還是把硬碟掛在別的機器上,都不能啟動機器。可笑的是,破除這個死循環的方法也是無比地簡單,因為這種方式的邏輯鎖其實是利用了MS-DOS裡面IO.SYS的漏洞。

IO.SYS檔案是輸入輸出管理檔案(Input and Output),它包含LOADER、IO1、IO2、IO3四個模塊,其中IO1中包含有一個很關鍵的程式SysInt_I,它在啟動中很固執,非要去讀分割表,而且不把分割表讀完誓不罷休。

如果碰上分割表是循環的,它就只有死機了。同時, DOS為了獲得硬碟使用權必須讀分割表參數,而且DOS還約定驅動器號不能超過26,這是系統的設計者沒有考慮到此等循環分割表的嚴重後果,這就是MS-DOS的脆弱性和不完備性。

回過頭來,如果不想陷入這樣的邏輯死循環,只要不使用微軟基於DOS(從DOS3.0到Windows Me)的作業系統就可以了。有很多系統可供選擇:如PC-DOS 、DR-DOS、ROM-DOS等(建議大家去看看新DOS時代,裡面有很多很有用的DOS方面的訊息。),另外,微軟的NT/2000/XP系列也是可以的。

硬碟動起來後,大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吧。不過我始終還是推薦大家用原廠的DM,畢竟是原廠的東西,對自己牌子的硬碟操作總是比較有把握的,而且,那些PCTools之類因為比較老,對FAT32、NTFS以及大硬碟等等的操作總有一些問題。

也有熱心的人把還原正常分割表的指令編寫成一個小程式,叫Unlock.com(有很多不同的人編寫的不同版本,大家可以挑一些日期比較近的,太古老十八代的東西就不要用了),大家可以試用一下,效果還是有的。

現在,一家叫Acronis的公司也來湊熱鬧,發佈了一個叫AcronisUnlock的小程式,運行它可以建立一張軟碟,用來為硬碟解鎖。畢竟是一個商業產品,如果沒有一定的作用誰敢拿出來?試了一下,雖然不是能治百病,但對一般的硬碟鎖還是很有效的。

[ 本帖最後由 ga032794 於 2007-10-5 11:23 編輯 ]

TOP

增量偏移法當初其實不是用來製造邏輯鎖,而是用來製作硬碟保護卡的,聯想的「宙斯盾」和捷波的「還原精靈」等硬碟保護軟體也是採用了相似的技術。

這種方法的原理就是在硬碟裡面劃出一個特別的區域,把整個硬碟的所有寫入全部操作映射到這個區域中,這樣,原來設定了受保護的系統和資料區域就不會受到新增加的寫入訊息的影響,甚至是檔案的修改,其實也是映射到特定區域的操作。

因此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崩潰,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把原來受到保護的系統和資料還原過來。不過對硬碟的保護好是好了,但如果換了一塊主機板,或者主機板、保護卡壞了,要處理這個硬碟也真的十分頭痛。因為上面說的方法對這個硬碟已經沒有用了,你通過軟體從硬碟裡面讀出硬碟分割表的資料,然後修改、寫進去,可惜,這些正確的訊息並沒有真正寫入分割表,而是都映射到那個特殊的區域去了,硬碟仍然不行。

這樣的硬碟,無論做重新分割、格式化甚至低格,完了你還是發現裡面的資料紋絲不動。如果你運氣好,知道硬碟是被「宙斯盾」或「還原精靈」,又或者是什麼其他硬碟保護卡保護過的,那麼你只要找到相應的主機板或硬碟卡,執行一次卸載過程就可以了;如果運氣不好,不知道,那麼試試下面的方法吧。
經過一些實踐,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解除。

找一塊沒有「宙斯盾」或者「還原精靈」主機板的機器,把這個硬碟作為從盤掛上,COMS設定裡面把這個硬碟設成None(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就已經能夠解除映射訊息對BIOS的欺騙,還原軟體對硬碟的實模式操作),然後運行fdisk /mbr,應該就可以還原這個硬碟了。

如果還是不行,那就乾脆不要用微軟的系統。在PC-DOS或者ROM-DOS下面運行原廠DM,把硬碟內部現有的分割表訊息不管對錯,全部推倒,重新使用該硬碟的預設盤面、磁頭、柱面、扇區訊息進行快速初始化並按照原來的分割大小和方式重新分割。如果閣下對資料的完整性十分在意,不想丟掉資料,那麼完了以後試著用FinalData、EasyRecovery之類的軟體吧,只能祝你好運(對這些資料還原軟體運用越純熟,瞭解越多,資料還原的完成率越高,建議大家平時有事沒事多試試,所謂「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嘛)。

要解決被增量偏移這種方法鎖了的硬碟真的比較麻煩,就算非常有經驗的人,還原的完成率也是不高的。現在,我對「宙斯盾」和「還原精靈」開始有點莫名地憎恨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想,呵呵。

3.零磁道損壞
這樣的文章網上太多太多了,遺憾的是很多都是幾百年前的資料,都是在網上你抄我我抄你的。要命的是根據他們所說的用DE或者PCTools將硬碟的開始扇區從0面0柱1扇區改為0面1柱1扇區的方法,卻根本沒有一個人真正修好過零磁道。

想來,大概是寫這些文章的人自己也沒有零磁道損壞的硬碟,沒有真正看到過這樣的硬碟是不是真的像他們想像的那樣還可以動起來;或者,就是把修復軟碟零磁道損壞的方法照樣套在硬碟上去了。硬碟和軟碟的結構和機制區別非常大,特別是現代硬碟,已經完全沒有軟碟原理的影子了。

零磁道損壞分為物理零磁道損壞和邏輯零磁道損壞。邏輯零磁道其實就是引導扇區(請注意,不是網上眾多文章所說的主引導扇區,主引導扇區壞了的話是神仙也難救的),物理零磁道是主引導扇區。在老式的老爺硬碟裡面,主引導扇區的訊息通常是做在硬碟的Firmware上面的,所以硬碟沒有物理零和邏輯零的區別,主引導扇區和引導扇區的稱呼沒有任何區別,其實都是指邏輯零。

而現代硬碟,初始化訊息的起點就是硬碟的物理零,如果物理零損壞了的話,硬碟根本無法完成初始化過程,通過軟體方法根本沒有完成還原的可能性。通常,現代的硬碟啟動的過程是這樣的,通電後,磁頭接收到從硬碟控制芯片上傳來的第一個啟動指令,然後開始讀主引導扇區(物理零)的初始訊息,確定硬碟保留區的位置,然後讀硬碟保留區,確定缺陷列表、調入校驗算法公式、讀入內部操作指令等等。

所有這些完成了,硬碟才算完成了初始化,正式進入工作狀態。然後,硬碟開始讀取引導扇區(邏輯零),確定硬碟的起點和分割表位置,讀入分割表等等。從這個過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邏輯零磁道損壞的硬碟還是可以完成整個初始化過程,被系統認出來的,因此,也就存在著被軟體修復的可能性。

就不要用什麼DE和PCTools了,這些都是很老的軟體,基於老式硬碟的CHS結構體系以及相應的3D尋址方式,跟現代硬碟的模塊化結構和線性尋址方式是有很大差距的。按照網上文章的說明修改以後,對現代硬碟根本不會起作用,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自己試一下(也會有起作用的時候,但那必須是你的主機板BIOS裡面有3D尋址-線性尋址翻譯模塊,並且恰好能夠支援你想要修的那個硬碟,不過你要是覺得可以碰上這樣的可能性的話,我勸你不如去買彩票算了)。

用一個原廠的DM吧,DM用的人多了,但是我可以說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有這個好奇心把裡面所有的選項和功能都試一遍的。某些廠商的DM裡面有一個項目,叫「高級選項」,進入後,選「自定義」選項,有一個項目的選項中,它會首先問你是否願意按照硬碟參數預設的磁頭、柱面和扇區參數來對硬碟分割和格式化,既然你的硬碟邏輯零磁道壞了,當然是選擇「否」,然後DM會讓你自己輸入相應的磁頭、柱面和扇區訊息,這時候你應該知道如何做了吧?如果不幸你的硬碟品牌的相應DM沒有這樣的選項和功能,那麼就試試用Acronis DiskEditor吧(要在Windows 2000/XP下面運行),試著用這個最新最強的扇區編輯軟體封閉硬碟的邏輯零磁道,也可以達到相似的效果。

不過無論是DM還是Acronis DiskEditor,這樣的操作因為受到很多其他條件的約束,先決條件是必須能把硬碟認出來並且能夠進行實模式操作,否則完成率不會高。而且對普通會員來說這些操作還是比較複雜,要多試幾遍,多研究幾次才可以提高完成率。

對於物理零損壞,根據上面的硬碟初始化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硬碟根本連初始化都不能開始進行,無論什麼系統什麼軟體都不可能對它進行操作,真正的軟硬不吃。不過,這麼久以來,我還沒有真正碰到過物理零損壞的硬碟,所以也不知道像PC-3000這樣的軟體有沒有這個能力修復。

比較能確定的方法只能是回原廠用機器設備重新掃瞄定位,重寫伺服訊息,然後進行內部格式化來修復;或者,你可以找一家比較有實力,擁有硬碟伺服機的修復公司幫你修,不過成本方面就……嘿嘿。

總的來說,現在有很多公司根據現代硬碟的結構和原理,配合現在比較通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平台,設計了很多非常新的、功能很強大的軟體,譬如Acronis,這家公司的全套系統工具包括DiskEditor、Drive image、OS Selector、Unlock(解除硬碟邏輯鎖)等等十多個,都應用了現在硬碟的基本原理,功能也非常全面。

在進行各種硬碟操作的時候,適當進行各種軟體的新舊搭配,互相配合使用,經常會發現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些就需要大家在實際操作中摸索並熟練使用才可以達到的了。


【後記】
每次想到硬碟、資料,就不由得想到了國內的進口二手垃圾。說句實在話,別人敢於向國內出口硬碟垃圾,其實就是想著我們也只能把這些硬碟修修當二手的用而已。

如果國內的資料還原水平能夠普遍提高,我相信外國往國內輸出二手電腦零配件的時候會三思而後行的——保不准裡面還有IBM、Microsoft的哪一個高級工程師用的硬碟呢;說不定還有政府部門甚至國防部的機器用過的硬碟呢。

嘿嘿,說說笑話而已,他們公司和政府的關鍵部門所使用的硬碟都要通過Disk Eraser這類硬碟資料銷毀設備處理過後才會扔的啦。

在這裡,如果大家對自己動手解決一些硬碟問題比較感興趣,我衷心提議大家先不要忙著滿互聯網地找一些你我都不知道是誰寫、做什麼用的第三方工具,多留意一下原廠家的網站,用用他們原廠的工具軟體。雖然廠家為了盡量避免讓大家修硬碟修得很爽,並沒有在原廠DM和其他原廠工具上面提供太豐富的功能,但基本的功能還是會提供給大家的,而且性能非常可靠,功能也很實用。

而且有時候原廠工具的較低版本裡面維修功能可能比新版本多,譬如西部資料的原廠低格程式WDClear,它是比較舊了,最高版本也就是1.3,而且只支援最大8.4GB的小硬碟。

但是它的功能卻非常強大,比現在西部資料的DM(當然,廠商不一定把這個程式叫DM,反正不管叫什麼名字,我們知道它其實就是DM就行了)要強很多。不少硬碟維修商就非常清楚它的作用,它體積小,功能大,具備非常快速而準確的盤面檢測能力,能夠快速進行壞道修復,可以智能跳過頑固物理壞道,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它成為了不少維修商的修盤利器!

把這個程式放在一個完好的主硬碟裡,把待修的硬碟(要西部資料的盤,不然我不保證會發生什麼後果)放在其他IDE接口上。運行WDClear,會出現一個藍色的視窗和幾行簡單的英文,右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小視窗,顯示硬碟的型號、串號、固件版本訊息等,如果還想看更詳細的參數,就選擇「觀看檢測結果」。這裡面的參數更詳細一些。現在,裡面顯示了兩個硬碟參數,選擇你要維修的硬碟的參數,Enter。

選「讀取並檢測磁碟」,Enter,確定,於是軟體就對硬碟的表面開始檢測了。在掃瞄過程中檢測到的壞道,只是顯示壞道的類型和位置,軟體不會對它們做任何的修復和寫入處理。

掃瞄完以後,確定了壞道的位置,就可以使用「清零驅動器」來把壞道清除或者寫入G列表。所以有時候原廠的東西,版本老一點的還是很有作用的,反正你要修的也是舊盤嘛,新的硬碟只要好好用,哪裡會這麼快就壞了呢?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主要還是因為覺得目前國內有一種很不好的風氣「浮誇」,大家都在互相抄襲,急功近利,你說你的路由設備有3000條規則,我就會說我的有5000條,純粹的基於利益的炒作,絲毫沒有科學的精神在裡面(路由規則越多,說明路由效率越低下,通常2500~3000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既可以保證足夠的安全和路由效果,又可以維持比較高的路由效率。記住了,購買時看到在路由規則上攀比的廠商就要留意了)。

又譬如,出品PC-3000的俄國ACE Laboratory在國內原來只有一家代理商,PC-3000的首年升級、技術支援和培訓都是免費的,但是因為國內是獨家代理,導致代理商扣起客戶的升級和支援帳號與密碼,每次升級收費幾百到一千不等的升級費,技術支援收幾百元的咨詢費,培訓收培訓費等等。

很多客戶不滿,紛紛越過代理,通過香港和美國直接向ACE Laboratory購買,嚴重影響了ACE Laboratory的聲譽。焦頭爛額的ACE Laboratory只好又在國內增加了一個代理,希望通過競爭,杜絕這種現象。還有,就是現在網絡上、報紙雜誌上不少所謂技術性比較強的專業文章其實都只是故作高深,似是而非的東西,沒有誤導已經很不錯了,對讀者並沒有任何幫助。


也有的人,在網上發佈訊息,售賣硬碟、主機板維修或者其他各種的資料,每份要價一千到數千元不等。其實裡面只有十多頁紙,都是網上找來的大路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而且售賣的人其實連這些資料是對是錯都分不清。

實際上,現在是一個資訊時代,很多資料和訊息都已經相當公開了。如果大家還想著因為自己掌握了那麼一點點東西,就拚命保守這些所謂的秘密,希望利用對訊息的封鎖、利用會員的無知來達成一定的經濟效益的話,那就錯了。現在,只有本著公平、公開的原則來經營,憑著堅持不懈的意志去做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己公司的技術水平,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

作為一個在海外的中國人,當然希望自己的祖國可以早日強大,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自己的客觀發展規律的,並不能一步登天。北京某名牌大學說要把自己辦成世界級的一流大學,向哈佛看齊什麼的,我不知道他們憑什麼這樣說。

先不要說哈佛物理系的大功率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對撞設備,光是校園裡面的Internet 2的超高速校園網、能模擬流體力學實況的巨型電腦,國內就沒有什麼大學能夠做到。落後並不可恥,只要我們敢於正視,我們的技術人員能夠多動腦去搞研究,多動手去做實驗,少動嘴去吹牛皮,相信很快我們就可以擁有與國外相同層次和水平的技術與設備。

關於硬碟的文章現在是告一段落了,為了保證所有本文所作的說明和描述的正確性,作者已經盡量找到相關的官方和權威資料,並且對一些可以實際操作的案例作了實際操作。

本文所提到的軟體和公司都經過再三查實,提到的軟體也真正經過實際試用,可以說已經盡可能地說出了事實。但為了防止一些意外的原因導致的失誤,如果有人對上面文章裡的敘述有任何疑問,可以電郵給我,我們可以在電郵裡面作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作者的電郵位址:zhiming_huo@tom.com,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跟作者做一下交流)。

以後有機會的話我還會逐步介紹一些目前國外先進的IT產品和技術,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多地瞭解IT這個領域,更多地瞭解國外的先進技術和思想,也能更客觀地評價目前國內IT業的地位和水平。

[ 本帖最後由 ga032794 於 2007-10-5 11:27 編輯 ]

TOP

恩...

這是自己打上來的嗎

感覺是對岸的文章..

人民幣3-5000元

其實對台灣來說也算很正常的價位

對於以mb來計算  其實應該算很便宜了

如果不是很重要的資料...

基本上掛了就讓他掛...

像我是不喜歡在拿去維修或是低階格式化

平時還是勤備分...日後好無慮

TOP

曾看過1位朋友為了搶救硬碟裡的重要資料.........壞硬碟換新..........
那個硬碟花7萬5千...........
如果那位朋友看看到這扁文章..................1定會

謝謝你

TOP

~~~~~~感謝你的(提供)~!!!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