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世間的人都有煩惱,不論一般人或修行人,在家人或出家人,每個人皆在尋找共同的答案:「如何消除心中的煩惱。」

一般人總是無能為力,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一輩子活在無奈及抱怨中,直到老死。但稍有悟性的人,覺察到這不是自己想要過的人生,便四處去尋覓決解之道;有幸跟對善知識學還好,若是不幸則掉入邪魔歪道,讓煩惱的自己更加痛苦。

還有一種通常的現象,就是變成宗教的信徒;或者參與行善的團體,成為一位志工;甚至決意出家,專心來修行,但煩惱依舊存在,仍然揮之不去。百思不解,不知如何是好?

然前念已去,後念又來;前事已過,後事又生。一念皆一念,一事接一事,實在苦不堪言;問人無解,求己無用,拜佛不來。雖在人間,心卻時常活在地獄中,被貪水所淹,瞋火所燒,愚痴不醒,輪迴不停。

但有果必有因,有問題也定有答案,因此大家不要氣餒。唯有把心靜下來思惟,就可以找到明確的答案!佛說:「眾生悉有佛性。」佛性即是覺性,覺性能生智慧,只有智慧才可解決煩惱。

譬如,要消除黑暗的方式,只要把燈點燃,黑暗即刻消失;要消除黑夜的方法,只要太陽升起,黑夜立即不見。黑暗及黑夜,表示我們的愚痴;燃燈和太陽,好比心中的智慧,因此六祖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因此,要用自心的智慧,來消除自心的煩惱。不知諸位,您是否警覺到相同之處,那就是「心」在作祟!煩惱是心所生,智慧也是心所起,而關鍵就在於「自心」;明白此道理,就無須向外追求,所謂:「聖人求心不求佛,凡夫求佛不求心。」

接下來當思惟煩惱是什麼?所謂煩惱,是使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總稱。人們常於有意或無意間,為達到自我滿足,故常沉淪於苦樂之境,而招致煩惱之束縛。簡單的說,因不能滿足自己,而產生種種不好的感受。

當我們瞭解煩惱的由來,則知這完全出於個人的主觀(即是邪見)和好惡(即是習氣)所帶來的困惱;經由理智的觀察,快者馬上讓煩惱消失(即是頓悟),慢者漸漸減少煩惱(即是漸修)。

那該如何來消除煩惱呢?事實上是不用消除煩惱的,因為它是由於誤解而產生的。

一般人常為錢煩惱。當沒有錢時煩惱,有錢時也煩惱,他到底在煩惱什麼?不然就為情所苦,當還沒談戀愛時苦悶,談了戀愛也不快樂,等到失戀之後更痛苦,他到底在煩惱什麼?是欲望嗎?表面上如此,但實際上是自己愚痴無明所造成的煩惱!

而修行人常為妄心煩惱。當未修行時,心很混濁;當已修行時,心更混亂。出家人,常為悟道煩惱。讀經藏不懂時,心生挫折;稍懂卻做不到,更顯得無力感。難道是這些人自找苦吃嗎?表面上好像不是,但實際上還是自己愚痴無明所造成的煩惱!

人常不知不覺掉入自己創造的陷阱,且不斷的自我折磨。事實上,本來就沒有煩惱,是愚痴的心所產生的;當創造了煩惱,接著去想解決煩惱的方法,這不是很可笑嗎?正所謂頭上安頭,一迷再迷。

煩惱生起時,是一迷;找方法來解決它,是二迷;解決煩惱後,想得個清淨或開悟,是三迷。智者知道煩惱是無中生有,當下不降伏便自除;明瞭無一物可得,一法可求,故不求清淨便自淨。因此迷悟只在一念間,明瞭了,不就沒事!

舉例來說,外面有各種聲音,您可以因此而生煩惱;但聲音無所謂煩惱與不煩惱,是自己愚痴所生。為了解決此聲音,於家中裝隔音玻璃,若不夠再裝隔音板,再不行把窗子封閉,但家裡面還是有其他人的聲音;不然獨自搬到山上,而戶外有大自然和蟲鳴鳥叫的聲音,那乾脆關在裡面,但自己的內在還是有心聲。由此可知,這不是根本的辦法,而是一種自我折騰;只要願意接受此聲音,煩惱立即不藥而癒。

不知您是否已領悟!好好體會六祖所說:「煩惱即菩提。」迷時生煩惱,悟時即菩提。


TOP

Andy 點小看法:

引用煩惱明白菩提就跟躲避煩惱尋求清淨,其實都是一樣地。
有就是會有,不會因為明白了以後就變沒有了。

試看哪個人不懂做壞事不好,可是誰的心裡面不會起壞念頭?

明白了頂多是不敢做,可是絕沒辦法讓你不起念對吧!

如果煩惱即菩提,那麼不煩惱是不是菩提?
如果不是,那麼菩提還是會煩惱吧!
如果是,那麼菩提 = 煩惱 + 不煩惱

人有時有煩惱,有時沒煩惱,是菩提。
我有時有煩惱,有時沒煩惱,是菩提。
眾生皆有時有煩惱,有時沒煩惱,所以是菩提。
生生死死皆菩提,輪迴不斷也是菩提?

TOP




在佛法來講,小乘是斷煩惱證菩提,大乘而言是轉煩惱證菩提,而佛陀跋陀羅所傳的諸佛心印則不斷也不轉,煩惱即菩提
所以,只要活在當下這念無住心,就是如來住世,也就是「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菩薩慈悲來六道是願力來的
凡夫是被業力拖著生死輪迴

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
煩惱即菩提     這是佛菩薩的境界


煩惱非菩提  
煩惱與菩提對立的
這是凡夫的境界


這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涵意都是一樣的。


凡夫色空是二
佛菩薩色空不二

凡夫見色非空  何以故
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   起了妄想  分別   執著  所以非空
也就是心隨境轉。

菩提不是思維下的產物。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原文如下:

凡夫即是佛,煩惱及菩提???  但下文六祖緊接著解釋: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所以光講【煩惱即菩提】是很容易斷章取義的!

個人淺見     僅供參考

TOP

喜德菩薩:

謝謝您的解釋,

真的有當下嗎?

當你回答時,現在已成為過去。消逝的過去就煙消雲散了嗎?不,它還是緊緊的牽動著目前的一切,形成了推動『不得不』的力量。

如果沒有當下,還談何在當下的一念住不住?

所有的一切,從形成、成長、狀大,到衰退乃至滅亡,一直不斷地重複著...這就是生死輪迴。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宇宙中的一切都在不斷地生死輪迴著。冥冥中似乎有著一股力量在推動著輪迴。姑且稱這股力量為『業力』吧!

會受到業力推移的都入輪迴受領生死;不受業力影響的,就能亙久如新成為永恆。
我拿木棒敲你的頭,會痛!敲佛陀的頭,當然也會痛。
你的痛和佛陀的痛會一樣嗎?

一樣也不一樣!

一般人痛後緊接著會出現許多莫名的情緒,這些情緒左右了後續的行動,人被束縛著無法自主(或者自認這種行動就是主)。

這些我們都不討論,只看這裡面有什麼是不變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知覺的能力,你有、我有,佛陀也有,而且是平等一樣、沒有高下之分,並且是本來具足的。

好!目前就算你懂了這個道理,可是你會發現根本一點用都沒有,因為你根本無法透過思想意識去操控那個不變的東西。只有不斷地拿掉自己已經累積的許多惡習,才能慢慢的去接近自性。可是即使是很努力很努力的這樣作,也只是很接近很接近而已,這種人是不能與深切感受到它才是主,來相提並論的。

初悟的人並非是那種沒有情緒的人,雖然他深切感受到至性的真我了,可是人在江湖,這個肉身今世已經養成了許多不好得習慣,況且自己肉身的由來除了那累世的業力以外還要繼承來自父母以及家族宗親那裡的業力。他不能躲避,於是進行修行........這種修行才是真正大乘修行的開始。

您可能誤會了我的意思,其實我只是想告訴你說,煩惱跟菩提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井中月畢竟還是第二月。

TOP

Andy兄    你抬舉了   

你可能誤會我了    我只是凡夫一個


充其量也只是有點知解之徒而已

  
還沒有行的功夫     何況是悟


在此也只是以意識心來妄推聖境
   
受教   受教

TOP

看標題時..我覺得我應該可以懂的,可是看大家的討論又看不懂。哈哈!
因為我覺得煩惱是老天給我們的功課,功課想通了、了解了、學會了,就可以幫助更多遭遇困難的人,那是一種自我的昇華吧!
所以...老是遇到煩惱和挫折的人,大概老天給的責任也越大吧!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