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藏傳佛教 四聖諦

藏傳佛教 四聖諦

四聖諦


我們在這裡做什麼?我們對生命感到快樂嗎?什麼是苦的根源?我們如何



結束苦並達到永恆的寧靜?四聖諦是佛陀教義的主導。是讓我們理解世間真相的知識和真理。當我們知道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短暫的和苦的時候;了解到在這物質世界裡,根本沒有快樂可言。唯有通過心靈的淨化和智慧的發展,才能得到永恆的寧靜和快樂。



四聖諦是佛陀教義中最重要的一環。佛陀宣說四聖諦是為了讓我們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根據《出轉車輪經》(Dhammachaa Sutta)的記載:佛陀證悟後,於鹿野苑首次為五比丘開示時,所宣說的就是四聖諦和八道。



什麼是四聖諦?四聖諦是:



一、造成諸苦的苦,苦聖諦。



二、苦的起因,集聖諦。



三、苦應滅,滅聖諦。



四、滅苦之道,道聖諦。



在巴利文中Duha 有多重含義,如:困擾、不滿足、疼痛、不和諧等意思;在四聖諦中,我們採用了意義更深入和廣泛的「苦」為它下定義。「苦」包括肉體和精神的「苦」,如:生、老、病、死。「苦」與舒適界限分明,永遠站在不舒適的那一邊。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當歡愉和快樂的時候,那也是「苦」;因為歡愉、快樂是不永恆的,一旦失去時就轉化成「苦」了。因此,「苦」佔據了整個生存的空間。我們的快樂或悲傷,甚至我們的整個生命都是「苦」;只要我們活著一天,就要接受生命就是「苦」的真相。



有些人認為生命就是「苦」是一種悲觀的看法。其實,這一點也不悲觀,而是一條確理解人生的道路。當一個人生病時,不承認自己有病,不願找醫生診治。這是不確的觀點,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因此,這種錯誤觀或悲觀,不能令人了解生命的真諦,無法解決生命中的問題。四聖諦清楚的解釋和分析「苦」,並指示了對治「苦」的方法。如果佛陀只限於分析「苦」的真諦,而不指示對治「苦」的方法;那麼,人類將是無助和沒有希望了。佛陀不止為我們分析了「苦」,也為我們提供了對治「苦」的方案。當佛教徒都知道如何對治「苦」時,它們又怎麼會悲觀呢?佛陀的教誨,令人類充滿了希望。



另一方面,生命是「苦」,並不表示人類因此就沒有快樂、歡愉、榮幸等情緒。佛陀的教誨,也能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充滿法喜。當我們深入了解時,一切樂受都是不永恆的。當我們在享有快樂、友好、摯愛、青春、健康時,要了解到這一切即將轉化為「苦」。因此,當一個人在快樂時,不要忘記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勤奮的尋求解脫之道。



我們要對治「苦」,就必須先了解「苦因」。根據佛陀所說,欲(tanha)和貪(raga)就是「苦因」(集)這是四聖諦中的第二聖諦──集聖諦。人類追尋欲樂、追尋物質、追尋永生、追尋不死,但是,這一切都會讓他們失望。人類所追求不止於物質方面肉慾的快感、財富和權力,也追求於精神方面的,如:想法、看法、意見、概念和信仰等等。貪慾帶動愚癡,使人蒙蔽,看不清真相。認清楚「我」,了解「無我」(Anatta)的道理,思考於不永恆、變動和死亡;那麼,「苦」就開始遠離你了。



自私的危險:



慾望是火焰,能燒毀一切生命;人類的任何一種活動,都是由慾望生起的。從人類到各種低等生物,在本性都充滿了慾望。從動物侵襲對方,到人類的戰爭、殺生、欺騙、撒謊等不良的行徑,可以證實這一點。慾望佔據了一切生命,是生命中最大的弊病。是慾望導致眾生輪回不息。



當我們明了「苦」的真諦後,就應該消滅「苦」。我們應該如何滅苦呢?滅苦的根源就在於捨棄慾望。這是第三聖諦──滅聖諦。沒有慾望的清淨境界就是──涅盤(Nbbana)。涅盤的巴利文Nbbana 是由字根n 和ana 組成,原意就是捨棄慾望。這是一個沒有苦受和輪回的境界,也沒有生、老、病、死。這個境界並非人類的語言可以解釋得清楚。涅盤是一個無生、無因緣、無造作、無組織的境界。在我們居住的世界裡,要造就一個無生、無因緣、無造作、無組織的環境是不可能的。



涅盤是一種理想,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思維方式來究竟涅盤;但是,這並不是確了解涅盤的方法。要確的了解涅盤,必須先認識「八道」,同時要勤奮、有耐心和淨化自己。通過心靈的發展和道德的培養,我們確的認識了第三聖諦──滅聖諦。



「八道」是第四聖諦,是引導我們邁向涅盤的聖諦。通過八種確的生活方式,我們走向道──苦滅之道。佛教徒學習和了解生命中任何細節,「八道」也是為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唯一途徑;不但為自己帶來幸福,也為他人帶來幸福。但不是所有自稱佛教徒的人,就能理解這個真理,他必須深入的去了解和實踐這個真理,才能過著神聖的宗教生活。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