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阿難尊者用這個法門一夜證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用這個法門一夜證阿羅漢果

阿難尊者用這個法門一夜證阿羅漢果


緬甸:大慈禪師MAHASI SAYADAW 智如法師翻譯


身動時,行人須效虛弱病家般緩緩而動。移動、曲伸臂腿,俯仰其首,皆宜輕緩。由坐起立時,漸緩漸起,並觀「起立,起立」。直立時,觀:「站立,站立」。四下張望時,觀「張望,看見」。經行時,不論踏右足左足,都要觀照步子。由舉足到踩下,一一連貫動作皆須覺照。不論右足左足,皆一步一觀。這是快步經行之觀法。
快步經行及行程稍長時,如所說觀照即可。慢步或牆垛式經行(Cankama Walk,步直舉、移前再直落)時,每步應觀三動作:足舉起時,移前時及踩下時。先習觀舉起及踩落之一一動作。其舉起,覺照明白。其踩落,足之笨重落下時亦明明白白。

經行時,每步應觀「舉起,踩下」。這種方法約兩天後即輕鬆易為。接著依前述觀三個動作「舉起,移動,踩下」。初習時,僅觀一或二動作即可,所以快步時,觀「右步,左步」,而慢步時「舉起,踩下」。經行中,欲坐下時,觀「想坐,想坐」。真坐下時,全神觀身軀之「笨重」落下。

坐時,觀安頓腿臂之一一動作。無此類動作、身唯靜止時,則觀腹之脹癟。用功中如四肢酸硬,身體發熱,即加以觀照,之後纔回到腹之「脹,癟」。用功中如想躺下,觀此心念及躺下時腿臂之一一動作。臂之舉、動,肘之息靠地板,身之搖晃,腿之伸,慢慢躺下時身之歪斜等一一觀照。

如前觀照躺下頗為重要。在躺下過程可成就明慧(道智,Magga-Bana 及果智 Phala Bana)。定(Samadhi)、慧( Bana)俱有力時,曲伸臂頃間,明慧隨時可得。阿難尊者就是這般成就阿羅漢的。

阿難尊者於首次三藏結集之前晚拚力於一夜間趣證阿羅漢果。他徹夜依毘婆捨那(Vipassana)禪觀之身念住(Kayagatasati)法用功,觀右步、左步、舉足、移動及踩下;觀現行諸法,觀想經行之念及經行時身體之一一動作。如此這般以迄快破曉時猶未成就阿羅漢果。因覺經行過多,為平衡定(Samadhi)及精力(Viriya),宜稍臥作觀,遂入臥室。尊者坐榻上,徐徐躺下並觀:「躺下,躺下」,於瞬間證得阿羅漢果。

躺下之前,阿難尊者僅是位須陀洹(預流果或涅盤道初果)。由須陀洹果(Sotapannahood),繼續用功,而斯陀含果(Sakadagamihood,一來果或涅盤道二果),而阿那含果(Anagamihood,不還果或涅盤道三果)及阿羅漢果(Arahatship,證得究竟果位之聖者)。連證後三品果位僅花了一會兒功夫。由阿難尊者證阿羅漢果之例子以觀,證果時刻說到就到並不費時。

所以,行人宜時時刻刻精進用功。不應鬆懈。莫以為「稍稍偷懶應無大礙」。躺下及安頓臂腿之一一動作均應綿密觀照。(身)靜止不動時則觀腹之脹癟。及晚而眠,行人亦先莫就寢而放下用功。認真而精進之行人修念住應至於廢寢的地步,用功不息直至入睡而止。觀境殊勝時會睡意全消,但如昏沉嚴重就會睡著。睡意濃時,觀「想睡,想睡」;如眼皮垂下,觀「垂下」;眼皮沉重,「沉重」;眼睛酸痛,「酸痛」。如此一觀,昏沉不再,眼睛恢復「清爽」。

此時行人應觀「清爽,清爽」,再繼續觀腹部之脹癟。若行人再何等賣力用功,昏沉真難敵時,也要睡倒。睡倒不難,其實容易。躺著修觀時會漸漸昏沉而終於睡著。所以初習者不宜躺修太多而應多靜坐經行。但夜深安板時,應躺著修而觀腹部脹癟,就自然睡著。

呼呼入睡是行人休息的時間。但實在認真的行人應限制睡眠時間在四小時左右。此是佛所許之「中夜」時間。四小時睡眠委實足夠。初習者如認為睡四小時對健康不宜,可延長到五或六小時。就健康言,六小時睡眠顯已足夠。

醒來時,行人應馬上恢復用功。真繼志證道及果智(Magga and Phala Bana)之行人,功夫應僅於熟睡時中輟。其餘清醒時間宜脅不著席不斷用功。所以一醒來就要觀清醒的狀態「清醒,清醒」,不然就觀腹部之脹癟。

打算起床時,應觀「想起床,想起床」,接著觀調整臂腿等一一動作。抬頭起身時,觀「起身,起身」。坐定時,觀「坐著,坐著」。安頓臂腿的任何動作均應觀照,靜靜安坐並無變動則恢復觀腹部之脹癟。

洗臉沐浴也不離觀照。不過因其一一動作較快,觀照能越多就越好。穿衣動作,整理床榻,開關門戶等,其觀照亦盡可能周密。

用膳時眼望飯桌,宜觀「望,看,望,看」。伸臂取食,觸、抓及拌,捏送到口邊,垂首並摶食入口,再松臂抬頭,皆宜一一觀照。

(上述觀法系依緬甸抓飯食之方式,使用叉、匙或筷者應如其所應觀照)

咀嚼時,觀「咀嚼,咀嚼」。嘗味時,觀「曉得,曉得」。吞嚥並食物通過食道皆一一觀照。此即摶食時行人觀照之法。喝湯時,伸臂、舉匙、杓取等動作皆宜觀照。膳事繁雜,依此觀照委實困難。初習者難免會漏掉些應觀項目,惟應有求全的決心。疏漏一些亦無可奈何。不過定力(Samadhi)增強時,觀照就能鉅細無遺。

行人宜觀事項具如前述。綜合起來,觀照者亦不過數事。快步經行,觀「右步」、「左步」,慢步時,觀「舉起,踩下」。靜坐時,觀腹部之脹癟。躺著時,如無其它所緣境,亦觀腹之脹癟。用功時如心散亂,觀所起妄想,然後恢復觀腹部脹癟。有酸硬、疼痛及癢等感受時亦宜觀照,再回頭觀腹部脹癟。四肢曲伸、移動;頭俯仰;身搖晃挺直等等,亦應隨起隨觀,再觀腹部脹癟。

繼續這般用功,行人能觀之法遂愈觀愈多。初期,行人妄心四竄,其觀照難免疏漏很多。惟不宜氣餒,蓋初習者每人所遇困難相同。只要精進用功,就能念起即覺, 最終妄念不起。心止於所緣之境,而能觀心之起,幾與所緣境如腹脹癟俱時。(換言之,腹之脹與能觀心俱起,腹之癟亦復如是。)

所緣色境與能觀心繫俱時生起,於此俱時生起間無人無體,惟是所緣色境與能觀心俱生。行人遲早會如實親證此俱生法。觀腹脹癟時見腹脹之色法及能觀腹脹之心法。腹癟落時亦復如是。行人乃能明悟此色心諸法系俱時生起。


供佛的不思議果報

---轉載---

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想學習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遠離飢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們商量:「我們五位兄弟年紀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過日子,總不是辦法!不如專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禪定,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無垢」、老三「喬梵波提」及老四「蘇馱夷」,聽到老大這麼說,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么「弗那」遲疑了一會,心想:「跟著兄長們修苦行也有許多年了,仍無法解答自己對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許能找到生命的真義。」於是他說:「兄長們,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們有任何需要,我也好護持你們。」

  兄長們也不勉強弟弟,隔天一早就出發上山了。弗那則照常耕種著家中惟一的一畝貧瘠田地。晨風徐徐中,突然,遠遠地走來一群托缽僧侶,彷彿破曉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為首的僧眾,散發著無比的祥光瑞氣,莊嚴相好的儀表,令他久久不捨移開目光。
  原來這位正是久聞已福慧圓滿的佛陀,來到此地托缽!弗那喜不自勝地飛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飯滿缽地虔誠供養世尊。之後,弗那繼續他一天的耕種,直到太陽下山。

  隔天,當弗那踏出家門,準備下田時,赫然發現,田里原本乾枯的稻禾,竟然變成一株株金黃色的稻禾,散發出一片柔和金黃的光芒!而且長得又高又壯,長達數尺,結實纍纍。
  一陣歡呼跳躍後,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黃金稻禾,衝到最熱鬧的市集去,讓大家瞧瞧這麼不思議的稻子。當然,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於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許多到市集賣,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稻子割下來之後,竟然很快又生長出來。於是,這小小的一畝田,竟然怎麼也采收不盡。

  消息傳出以後,甚至連國王都帶著大臣們親自下田來采割這神奇的黃金稻子,所有城裡的人們也都好奇地來采割弗那的稻子,同樣地都采割不盡。當然,弗那很快地便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數月後,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長們,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過著貧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來看這可憐的弟弟。發現弟弟在短短數月中,竟然成為福可逾國的大富人家,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弗那請他們坐下後,便歡喜地說起供養佛陀一缽飯的事。

  耶奢等聽完後,歡喜踴躍地向弟弟說:「原來供養佛陀有這麼殊勝的福報,那麼,請弟弟也幫我們做一些歡喜團,讓我們四人各拿一歡喜團去供養佛陀。我們不求聽聞佛法,或是得到解脫,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罷了!」
  弗那很快地就準備好精緻的歡喜團,讓四位兄長帶到佛陀所駐錫的精舍。見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將歡喜團,放入佛陀的缽中,佛陀向他開示:「諸行無常。」接著老二也把歡喜團放到佛陀的石缽中,佛陀告訴他:「是生滅法。」老三恭敬供養時,則聽到:「生滅滅已。」最後老四將歡喜團供養後,聽到佛陀說:「寂滅為樂!」

  雖然他們一時並沒有悟到佛陀所說的道理,但是佈施之後,都感到滿心的清淨法喜。當他們回到家裡,便興奮地討論起每個人所聽到的法語,這才發現,原來四句話連起來便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偈子。
  帶著恭敬供養後的清淨心,他們靜坐下來,各自思惟著偈語的道理,很快地就證到阿那含果。感恩之餘,他們才體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滅的快樂,天福享完,仍要墮落受苦。於是,他們一起來到佛所,請求剃度出家,繼續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證到阿羅漢果,永出三界生死輪迴之苦,進入聖道。
  典故摘自《雜寶華經卷四·弗那施佛缽食獲現報緣》

省思: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何謂「無念無作無修無證之者」?即是無所染著的清淨心,因此,一無所求的虔誠供養,方為最無上的供養功德。
  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入此堪忍之娑婆世界,乃至為上求下化、自降其身而行乞的清淨僧寶,皆為作眾生福田,令眾生植福培福,捨除慳貪、增長智慧,惟願眾生皆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究竟圓滿了脫生死之大事,故供養三寶得福甚大。若又能以一念至誠恭敬、無所求之心供養,則所得功德,更非人天生滅福報可以比擬。

  原來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如果我們能回歸觀世音菩薩的返聞聞自性,才是無盡的寶藏。故事中,如果四位兄長如願生到天界享天福,不能聞法得解脫,福報享盡仍要受輪迴之苦,也是不究竟。還好他們過去生中種的出世因緣已成熟,所以得遇佛陀親臨點醒而開悟。
  而我們自己也要在「諸行無常」中,了悟自性本具的性德,才是真正的寶藏。這則故事中的黃金稻子,與其說是佛陀的恩德,不如說是弟弟在清淨無分別執著的供養中,本性自然流露出來的果報,值得我們讚歎學習。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