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心的實相與修証

心的實相與修証

心的實相------由占察經看一實境界的修証
<轉帖>
占察經所談到的一實境界,就是在描述心的實相。般若經處處都在描述心的實相,尤其心經是大家所熟悉。只是心經詞意深濬,就算用白話通文說,也很難讓初學者能清楚明瞭。占察經的一實境界,由許多不同的角度,不厭其煩的詳細說明,雖然篇幅長了點,卻能讓初學的我們,能夠再三的反覆對証而自肯。心的實相要如何修証?占察經也對修証原理與次第,說得相當詳細,了然分明,很值得我們去深入研讀。先就有關一實境界敘述如下,而後再研讀如何修証。



(原文)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大乘者,是發起成就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菩薩種性,不是少悲心,以涅槃為証的二乘種性。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是學佛的因地,所謂「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若是出發點的方向錯了,目的就一定是錯。學佛者由大乘走向成佛,最初因地是什麼呢?就是後文所說的「如來言說旨意,乃在令眾生認明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即是清淨本心,即是「心的實相」,即是「一實境界」。要具備成佛的菩薩種性,就要歷經「信解行証」四個階段修証。占察經是由堅信菩薩所發問,堅信就是在啟示我們,對一實境界能夠堅信無疑,而後由解行証入於佛道。

(原文)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一實境界即是眾生的清淨心体,此清淨心体法爾不生不滅,猶如大地在虛空下滋長萬物,大地森羅萬象,虛空卻是如如不生。世間有戰爭、地震種種天災,天災摧毀萬物,虛空卻如如不滅。雲霧從虛空中升起,虛空也不受染著,清淨心体也是如此的不因妄念生起,而受到妄念染著。日月東昇西落,虛空了無障礙。眾生煩惱生生滅滅,清淨心体也是這樣,不因煩惱有生滅現象,而有所障礙。虛空容下高山、低漥,容下清溪、污水,了無分別,一律平等。清淨心体也如是,猶如明鏡,任心境來來去去,善念生善心,惡念生惡心,念佛現念佛心,煩惱現煩惱心,任一切鏡生一切心,無所不至。心相儘管生滅無量,但是心鏡卻是如如不染一塵,了無變異。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此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的心相,名為究竟一相。一相是假名言說,此一相非長非方,非青非白,是無相之相,只是為了引導我們眾生明白實相,說為「究竟一相」。

(原文) 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

眾生不明白自心本自清淨,迷於無明妄動,即是眾生心。心若具有辟支佛、聲聞乘的智慧,即現辟支佛心與聲聞心。具有菩薩大悲心,即現菩薩心。圓滿福慧,成就正等正覺,即現佛心,一心含攝了十法界。心雖然有種種心相差別,但是体性本自不生不滅,無染無淨。心的清淨性体,乃佛與眾生皆平等無二,亦名為真如。為什麼清淨心体會有這麼多的差別心相呢?這是因為眾生心,有著分別念,才會有這樣的差別見。眾生會覺得說,我心有無明,所以不是佛。這是眾生不能了知無明並非實質,是因緣有,不能了知無明造因於不明白現象空無自性,以致在現象的差別中,生起此是眾生此是佛的分別念。無明本無自性,無有真實,故心經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真如本自圓明清淨,在佛不增,在眾生亦不減。我們眾生不明白心因境有,故從對境中,生起眾生心與佛心差別。若了知一切心是因緣生,有生必有滅,有生滅則幻化無真實,而真如非因緣生,故說一切心本自不生不滅,無染無淨。

(原文) 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

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人類的心識活動,都不離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作用,五蘊是心的功能所現,但是受、想、行所生的識心,是因緣生的現象,不是心的本來面目。比如受蘊是由五官與外境接觸,心識才會有好與不好的感受,會有喜愛不喜愛的覺受,這些覺受建立在因緣下才有。眼根對境時,心識會分別有各種顏色,若是眼根壞了,成了色盲時,這些顏色隨之改變。因緣改變了,現象就隨著改變,耳朵所聽也是這樣的建立在因緣有。

我們的心,若懷念過去,生起想像,即是想蘊,想蘊由有個能想與所想的情境才能成立,即是依立於因緣有。當憶念起親人時,就生起想蘊的情境,當離開了所想的意境,想蘊就消失了。行蘊中的企劃、動機、執行,也一樣必須建在我與我所中進行,當中有我的動機,有我的目的。一切受、想、行所生的識心,一切憶念緣慮生起的現象,名為種種心數,都建立在我與我所,不離因緣法。總之,凡是因緣所生法,必然生生滅滅,如夢如幻。從這些因緣現象中,我們找不到心的本來面目。現象在形狀上,有長有方,在顏色上,有青有白,而心則無形無相,非青非黃,所以尋遍十方世界的現象中,也找不到心的形狀。

一切受、想、行所生的識心,是心的功能所現,只是眾生在五蘊的作用中,不能正見現象因緣有,誤以為現象是實有,才會生起妄想執著。當我們心念浮現過去所懷念的人,或想像未來是個富翁時,這些不能自主的妄想念頭,即是來自於無明妄動。而無明妄動來自於不能如實正知現象是因緣所生,不能現觀富翁是因緣有。一切的妄動都從根境相對中,生起我、我所,我執就從此綿綿不絕。若能覺醒所生起的現象是無常無我,是緣起無自性,那麼即能了知妄境畢竟無体,猶如無根雲霧,終將消散。

(原文)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根塵單純的接觸,不起分別心識,乃是現量境。當心中有著此是青,此是黃,就成了比量,比量是由分別來。覺知分別造因於對塵境執為有,若不起分別心,眼前的顏色本來如此,何必硬要去說它是黑是白?就如每個人的資質不同,各人有著各人的因緣,何必起心分別,說他是能幹或笨拙?一切的境界差別,是覺知分別心的產物,離開了分別念,所謂黑與白,了無真實,故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若不分別,則「山自高兮,水自流」,有了分別心,才會說此是高山,此是水流。

眼前的電腦,不能自己生出來,必須依於外緣,由各種條件組成,此即是「法不能自有」。電腦這個名詞,是我們眾生為了容易了別,所給它的命名,電腦是在眾生的妄想分別心下才有。一切現象,高山、草木,如實的安於本分,顯現在那兒,不會自己生起你我分別。自心若無分別念,則「心滅種種法滅」那麼一切山河大地,皆現涅槃相。只因眾生不明白法不自有,不明白諸法緣起性空,才會執著這些山河大地是實有。「前外所知境界」,是對現象執著有心內心外,執著有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實境。眾生在見境執境下,執著此是餘非,此善餘惡,無量分別境,就由此而生。當知,一切法的成立,源於分別妄想心,所謂「境因心有」心本無生無境,因妄想而生。妄想心所產的境界沒有自体性,妄想境有生,就必歸於滅,了不可得,所以說妄心無自相。只因心念緣著情境,不能了知緣起性空,以為現象實有而執著,才會有無量妄想境界。心本無自相,依境界而有種種分別相,我們假名為心,這個心是依境而有的心,是真妄和合的心。

 (原文)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

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俱相依,是共同依持,沒有前後,猶如兩木磨擦生火,沒有前後,妄想境界是妄想心與塵境俱相依而成。妄想心是妄想境界的根源,為什麼呢?因為妄想心不能明白現象是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誤以為現象為實有,生起妄動,攀緣著妄境,致使清淨本心,生起無明妄動,執取一切妄想境界。法界一相乃諸法實相,若能了知諸法本空,不對現象生起覺知分別,妄動即止息,則入於法界一相。因此,一切妄想境界,依於無明妄動而有,無明止息時,也就無一切境界,即是法界一相。

妄想境界依一念無明,而生起攀緣心。猶如花在眼前,我們會生起「這花朵好美」,即是由無明妄想心,去攀緣花朵所產生的妄想境界。「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是說妄想境界雖然是由妄心與境界和合俱生,但是妄想境界造因於無明妄動,而不是有境界就會生起妄想境界。此經以十方諸佛,於一切境界,不再生起無明,來作証這一句話。圓覺經以礦砂鍊成黃金後,不會再恢復為礦砂,用來比喻佛的無上正覺不會再生起無明。亦即十方諸佛已窮觀法界實相,成就大圓鏡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妄動心所以能夠止息,不是離開了境界,無明就會永不再生起。比如我們現在心中感到很快樂,沒有生氣現象,這不表示我們雖然一時離開了嗔心境界,心中就永遠不會生起嗔念了。無明的生起,乃在於不明境界的緣起真相,不是有境界就會有無明妄想境界。一切妄心境界本來就無自体性,隨因緣生滅而無常,心中若是生起「這朵花很美」,是由妄想攀緣生起,才會有這境界,離開了心念的分別執取,境界就不存在了,因此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原文)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一切法都依緣共生,名義不異。緣生者,體性皆空,名體不異。一切法皆依緣生而無自体性,法必須因心而有,為心所攝,故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法的成立,都必須依心與境和合之作相,心若不對境界生起覺知分別,諸法就不能成立,法與心乃共生共滅。當心念生起「這朵花很美」的覺知時,美的境界才成立,離開了覺知分別,就沒有所謂美的境界。「同無有住」的同是心念與境界,心念在妄境界中,相續不斷,而境界亦剎那遷變無常,因此心與境界是牽變無常。當心念緣住境界,並念念不斷,境界才能得以暫時相續存在,心念若是無所緣,則了無一切境界。

(原文)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以下由心的內相與外相來看心的實相。

心的內相有真心與妄心。真心者,即是心的本體,乃如如不動,不會變異,清淨無染,也具足一切功能,了無障礙。要澈見真心,則必須先具足無漏智慧,才能見到這殊勝的清淨本心。真心隨著一切法而現,像我們打字,說話,都不離真心所顯出來的妙用。只是諸法皆依緣起,必有生滅相,所打的字或所說的話,都會相續無常,也有結束的時候。真心則無生無滅,話前話後都一如不異。一切法皆依於心而建立,離開了心的作用,也就沒有打字這一回事,即是離開了心,也就無一切法,所以名為真心。

妄心者,是不覺真如本然清淨,無障無礙,以致對境生起分別覺知,成為妄想心境界。我們打字,若不能了知清淨真如,那麼想打字時,即是由如如的心,生起妄動,由能打的心,起憶想而打出所想要的境相。所以妄心也就隨所緣的妄境無量而無量,也相續不斷,但是妄心所顯的妄境皆是緣起無自性,必然隨著因緣生滅而生滅,如夢如幻,因此說了無實体可見。

(原文)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心內相有真有妄,妄是不明心的實相,所以才生起妄動境相,不涉及境界本身。我們想起月亮,心中所現的月亮就是心外相。為什麼外境要說成心外相,不說外境,因為境界若是沒有與心和合,心就無法現出月亮相,因此與心和合的外境相,說是心外相。法是一切境相的總稱,以一切境相,乃隨著心念而生,心外相也就隨著心念而有無量差別,一切差別都不離心,故說為心外相。由心外相,我們能清楚明白有能緣的內心及所緣的種種境相。當能緣的心,生起妄動攀緣,而後形成心外相,也就是內妄相是因,外妄相是內妄相所顯的用,一切諸法,就在這種「因用」中,展轉相成,所以說諸法悉名為心。

 (原文)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我們再從夢境來看心外相。六根對六塵所觸的一切心外境相,跟夢中所現的境相略同,我們在夢中都以為真實的,以為是實有的,總在夢醒時,方知不是真的。夢境只是心識自我活動的現象,而心外相是根塵相觸所生。當我們執著外境相時,也會以為是真實的,然而外境相是由心取境所形成,離開了心的能取與所取的境,就了無一切境相了。這些心外境相,相都是無明妄動生起攀緣所產生。


我們再從心的念念生滅;來看,能緣的心念念不住,所緣的境相也就隨著牽流不息。心生,境相即生,心滅,境相即滅,故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生滅的境相,我們說它是青山流水,抑或富貴貧賤,都是我們給它安立的名相,若是由心生與心滅來看,這些富貴貧賤的境相,不也如夢中所現一般,了無實境。我們想到青山,下一秒想到流水,前一秒的青山境相就消失了,前念後念生滅不息,境界也隨著牽流不住。心若不攀緣境界,就不會生起境界,境界也不會無緣無故的來到心中,猶如鏡中像,花來現花相,鏡前若無花,明鏡也了無一切相。因此一切境界,不會有固定不變的妄想境界,即是沒有所謂生滅定相。一切境相了無實体,生滅無常,當「生滅」滅盡後,正顯真心如如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以真心非緣生,本來常空,所以不生不滅。


 (原文)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法由心境和合生,必有生滅相,所謂「實不生滅者」,是指不為諸法妄相所染污的清淨心,不生滅,就了無一切相。寂靜一味即是沒有差別相,了無差別的清淨心,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無分別相」,是描述自性清淨心的本質,湛然如碧潭澄淨。圓滿,指自性清淨心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即是自性清淨心乃無分別覺知,無分別知才能無所不知。無分別的另一面是無著、無住,即是不立能知與所知。有分別覺知,就會有所執取所知的,一旦有所執取,就會有所不知。就像顧此就會失彼,心光就會失去圓照,無法遍照法界。中論用「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來形容無分別所以能無所不知的法性妙用。無所不知,即是遍照法界,能隨緣建立起一切法。


 (原文)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 


接著用如來藏來描述心的實相。諸佛有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報身功德業」,這些功德業,盡在如來藏中。唯識學說如來藏含攝著「能藏」與「所藏」的功能,也是法性所具足的功能。能藏是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就是能把所有的種子存下來,不論多少,永遠不會滿,有著無盡藏的功能。所藏是所藏之處。以諸佛法身具足能藏與所藏,因此說「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恒常熾然,未曾休息。」恒常即是法性不滅,功能永恒,熾然是無漏功德業,相續不絕,任運無間。

如來藏含攝法身、報身、化身,諸佛所成就的如來藏,也名為大圓鏡智。大圓鏡者,乃緣來即現,了無世界障礙,諸佛法性光,攝盡十方世界,能隨緣而應,普現無量化度眾生之功德業。


(原文)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


「一即多,多即一」,一是理体,多是相用。諸佛報身、化身,皆是法身妙用。法性功能,乃佛佛平等不二,因此說「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佛佛因緣皆不同,但是因緣皆是性空無實,同歸於如如之體性,所以諸佛功業雖然差別無量,理体卻是不二,所以說「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諸佛隨緣度化於十方世界,就法性而言,一切度化由法性出,度化現象有幻滅時,法性則如如不動,猶如波浪起起落落,皆不離水,即是共一。法性本質乃不分別,無自無他,平等不二。波有大小形狀的現象差別,水的体性則同源無二。由共同的水体而有種種波浪差別因緣,即是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乃法性的妙用法爾如是。諸佛法性身有著恆常、普遍、圓滿的功能,眾生的法性也與佛平等不二,有著恆常、普遍、圓滿的功能,只是眾生因妄想分別而不能証得,以致無法顯露這圓滿的法性功能,但是儘管眾生依妄想而輪迴無量劫,法性功能卻是不減一分,一切生死輪迴,都跳不出法性的作用中,並依於法性上,無法離開法性獨存。譬如虛空,容納山河大地,一切宇宙萬象,都必須建立在虛空之下,住在虛空之中,即是以虛空為體,並為虛空所攝受。

(原文) 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我們都能明白,宇宙萬象在虛空中,會有變化萬千,會有生生滅滅,但是虛空前後一如,不會有生滅現象。諸佛法性身,也如虛空一般,容受一切因緣果報,所以眾生的一切生死果報,雖然無量無邊,但是皆為諸佛法性身所攝受,恒依於法性身而有,並住於法性身中。眾生的法性亦同於諸佛法性身,不生不滅,不可毀壞的功能。所以眾生雖然有著煩惱,當煩惱滅盡時,還歸於法性中,而眾生法性卻是不增不減,如如不異。


眾生具足與諸佛同等法性身,為何名為眾生呢?以眾生無始以來,即迷惑於「一實境界」,不能了知心的實相,以致生起無明妄動。以眾生依於無始無明妄想,而有無量的妄想境界,所以眾生也就會隨著妄想攀緣力,生生世世都在攀緣現象。先以以四大為我,再由我執生起我所要的,我所愛的情境。就在我所愛的欲望中,迷戀於名利與愛渴,充滿貪嗔痴,就在愛取中,造下無量的善惡業,並隨順業力,生生世世輪迴不息。因此,眾生心雖具有同等法性功能,卻名為眾生。

 (原文)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受無明妄想力所推動的眾生,若能明白法性本不生不滅,若能明白妄想境乃因緣有,如同幻化,並且時時對境觀察,又能在行住坐臥中,相契得力者,即能以此般若力,令無始以來的煩惱,漸漸淡薄,也能智慧看清輪迴的世間是無常、空、苦,並能由此正見生起正信「一實境界」的涅槃境。能正信「一實境界」是煩惱止息,永斷輪迴的清涼處。由如實的信解一實境界,進而踏上實踐修証,並依於六波羅密精進不懈者,名為菩薩。菩薩於萬行門中,不捨一法,直至斷盡一切微細無明者,轉名為佛。我們依無明粗細不同,而有眾生、菩薩、佛的名相。然而立一切名相的差別說,無非是在引導我們眾生明白一實境界,名相言說,無非是方便假名,了無實體。猶如指月,因指而得見月,名相假名如指,一旦見月,相契一實境界,則見月忘指,得旨忘詮,心心歸源於如來平等性海。


註 (以上用虛空比喻法性,若是尚未能明白名言是方便,那麼必會執著虛空無量無邊為自己的法性。當知,不論是法性抑或說空性,都離名言相,有著虛空相就不是法性本來面目。心有所擬議,就在思惟覺知中,不相應空性。空性者,離思惟覺知,非空非有,離四句,絕百非,要能頓落名相分別心方能相應。)






實相的修証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若要依一實境界作為佛法的修証法門,直趨無上道,當先修習二種觀門,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修証的過程不離信解行証,如何先生起信解呢?先從唯心識觀說起。
所謂唯心識觀,即是不論何時何處,在行住坐臥中,仔細觀察身体的一切動作,言說上所表達的話意,或是念頭上的種種作意,皆能觀察到是心識所變現。唯心識觀首先要明白「萬法唯識」,而後信入「三界唯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義理,若能夠思惟得越透潵,修証就能越是快速與明確。如何來理清萬法唯識的法義,下文有著詳細說明。先摘錄二段前文的一實境界,作為參考。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我們仔細觀察六根對六塵所現的一切境相,若是有所執著,就必定會墮在妄想境中,失去了正念。所謂「正觀」,就是念頭當下正念正知所觀,若失去了正觀,心念不是隨著妄想在牽流,就是墮在無記中而不能覺知當下。這裡的無記,指的是對「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失去了覺照心。「隨心有所緣念」是指心念緣於「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來進行法義理清與思惟觀,不令心到處攀緣而不自知。「緣念」,是讓心緣住所緣,淨化心念攀緣習性,而後形成專注一心,進而止觀雙運。念佛或觀呼吸就是把心緣住於佛號或緣住於呼吸,來作為所緣的方便,禪門也有以「無住、無相」作為所緣境。「隨彼逐念」是所緣之念,先由攝住念頭,而後經過欲住、初住、善住乃至調順,這是修証的過程情形。在下文有談到一切諸三昧的成就,會有十種次第相應過程,這十種次第類似九次心過程,也含攝了成就一切世間或出間的三昧過程。

唯心識觀的觀照行門,在於一切起心動念中,念念相契於萬法唯識。初學時,心若發覺往外攀緣,就要令心回頭正觀,從零開始。若是心觀累了,就有升起散亂心,必須暫時放下觀門,放空心思,讓回到專注一心的寧靜。總之,觀門的精進,在於念念覺照,不令心昏沉無記,以及不令心到處攀緣。日久功深,觀照自然會逐漸綿綿相續無間,直至不作意而能無功用行,無觀而觀。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接下來談的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內涵。
當心中產生境界好與不好時,是心生起妄動分別,而不是境界本身有分別念。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是心中生起了美與不美的妄想分別,而不是圖畫本身有美與不美的差別,圖畫只是一張白紙經過色彩而成,美與不美是人心所給予的妄想分別定位。乃至一切境界本身沒有美醜、長短、對錯種種差別相,一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都是人心在現象上給予安立的假名。離開了心的妄想分別,則無一切相,了無一切境界。能夠如是把這些唯心識的智慧,守記於內心,並在生活中,行住坐臥,歷緣對境中,時時進行週遍觀察,持續不歇,才能進而相應於諸禪三昧十個過程,名為修唯心識觀。

我們凡夫常有一種錯誤的知見,即是以為這些道理我都懂了,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並起心動念的去觀察?為什麼不安住於無執、無為的清涼境界,卻要起心動念的自找煩惱?殊不知,儘管我們明白法性不生不滅,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然而眾生有無明妄想,不能証得,菩薩有一分的深廣觀照智慧,去一分無明,才能光顯一分的法性光。猶如明鏡,儘管鏡面具足覺照,有一分無明塵垢在,就會障一分明鏡覺照功能。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在正觀唯心識時,心若隨著攀緣習性到處攀緣,就會隨順著妄想境界奔逐,不能當下正觀妄想境如幻,唯心所現。「有前境界」是執著妄想境為實有,當下失去了萬法唯識的正觀,若是不能正念正知的覺照唯心所現,就不能名為修唯心識觀。這兒清楚的說明修証的要點在於正念正知。

能守記內心不間斷的修習,就會漸漸的能念念相契於唯心識觀。當貪欲的心念生起時,就當下覺察到心在貪著現象,只要能覺察到心念的貪欲生起,就能明白若無此執念,即了無一切境相,當下親切感受到現象乃唯心所現,皆是幻化的,也能沐浴在放下攀緣後,那種自然會有的無執、自在與安祥。當嗔想升起時,或邪見生起時,也一樣都能當下覺察到念頭失去了對唯心識的正觀,都能當下契應於「知妄即離,離妄即覺」。由此延伸到念頭知道此是善念分別,此是不善念分別,或覺察到心念已失去正觀,乃至於生活上的種種煩惱念頭,都要如實的正觀此妄念乃唯心所現。

實踐過程有靜中契應與動中契應,初學時,以靜中契應為先為易,由靜而動,再延伸到行住坐臥中,歷緣對境去修唯心識觀。靜中契應則以坐為最好,因為坐姿能令身軀安穩,身靜後,心就比較容易靜。就在靜坐中,隨心念所到之處,比如想起過去的朋友,升起得意的念頭,都能當下覺察到這些境相來自於唯心所現。念頭雖然念念而過,猶如水流無間,也猶如燈燄相續,心念儘管相續無間,都能契應唯心所現,以致能夠歷緣對境中,悉知妄想境如幻,而不執於妄想境,即能由念念無住,而至妄想止息,依此方向,而得所謂「色寂三昧」。色寂,是了知內外一切色,無非是唯心所現的幻相,面對塵境,無執無住,心境寂靜如如。

初步的色寂三昧,乃入流亡所,對所觀的境相,以能知唯心所現,知妄境如幻,故不為境所惑,唯是獨存覺照。

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習信毘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証得色寂三昧後,要繼續由止觀來深化。這兒的止加上觀心二字,即奢摩他觀心,表示止中亦有觀,只是下手處偏向於止。原則上,唯心識觀與真如實觀各總攝一切法,只是學習的下手處不同而已。

如何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呢?要先思惟心的本質是無形無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不生不滅,因為心的本來面目,法爾沒有分別,清淨無染。奢摩他觀心是透過心性本不動搖的智慧,進而令心時時處在碧潭澄淨的心境中。

如何是毘婆舍那觀心?要觀「心的內外色」,皆隨心生心滅。外色指外境,當心中想起花時,心內所現花相,即是內色。觀佛身八十莊嚴相,亦如是這樣的了知,一切相由心生,亦隨心滅。猶如水中所現之月,亦如明鏡因物顯相。所顯的影像不是心,但不離心的作用而有。境相不是自生出來,也不會無緣消失,因為若是無境的話,也不會有此境相,消失也不是無因消失,而是心不住境即無境。「非作」是說不必有什麼特殊條件才會有此境相,而是因緣和合自然會有,「非不作」乃說未有因緣和合亦無此境相。總之,一切境相皆因心而有,心若無念,則了無一切境相。這一部經名為占察業報經,也是要我們明白一切善惡業,皆依心生,一切善惡業相,乃幻化無實,業的因緣滅時,業報即滅。

一切法門的修証都不離止觀,能一心學習奢摩他觀心與毘婆舍那觀心,即能快速的趣向正等正覺。由於唯心識觀,能窮觀諸法實相,如實了知現象本空,進而相契法性無生無滅的本質,所以名為最上智慧之門。能時時依此精進學習奢摩他觀心與毘婆舍那觀心,那麼他的般若觀慧,將快速增長,由此速証般若波羅密,發起無上菩提心。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如何修証真如實觀?真如實觀,即是洞澈心的實相,要先觀察心性乃無生無滅,如如寂靜的本質。唯心識觀,是對見聞覺知的現象,澈觀唯心所現,旨在洞澈如幻的本質。而真如實觀,則是依於無生無滅,清淨無染的心性,而不住於見聞覺知,離一切分別之想,以進行觀察体性的妄動。唯心識觀偏觀於外在現象觀察,偏向觀門,而真如實觀偏觀於心体的寂滅清淨,偏向止門。

四禪八定,皆不離第六分別意識。四空定,乃意識緣於無量無邊之空,或捨空處緣於微細心識,或緣於無所有處,或緣於非想非非想處,皆不離意識心。而真如實觀則斷分別心想,所以真如實觀所緣的空,已越過具有分別心識的四禪八定之空,不住於空定,稱為相似空三昧。由於分別心想已止息,所以說「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受想行識的粗分別已不再現前,能初步照見五蘊皆空,能初步伏住許多煩惱上的障礙,入於聖流,相契於諸佛法性。由於已契平等法性,所以「守護長養」,就修証過程來說,也能說成「身口意緣於真如」,故能定慧日日增長,當然也能相契佛菩薩的護念,令菩提道平順前行。

由斷分別心想的相似空三昧,繼續修學,則能漸漸的淨化俱生而來的微細之執,展轉入於心寂三昧。心寂三昧是由斷粗分別想的相似空三昧,進而止息俱生帶來的微細無明紛擾,所成就的三昧。

心寂三昧有深有淺,猶如我法二執,有粗分別的我法二執,也有微細的俱生我法二執,唯有成佛剎那,方能淨盡一切微細俱生我法二執,而達到究竟的「色心俱寂三昧」。因此,甚深的心寂三昧,已非我等凡夫所領會了。

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由心寂三昧,進而能入於一行三昧。一行,即是一切行,一切行住坐臥,一切動靜中,皆相契於心寂三昧。由心寂三昧深化為一行三昧,則能念念契應諸佛法性身,念念皆是法性光,念念皆見性。由心寂三昧所延伸出來的一行三昧,是清淨無染心光,所散發出來的菩薩行願,方能純淨深廣,於一乘菩提道,堅信不退轉。對奢摩他與毘婆舍那,種種要領,方能究竟無惑。對任何世間出世間法,也能依奢摩他與毘婆舍那而決定成就。因此,為了度眾生,菩薩會去廣學一切世間諸禪三昧,並能不執著,不染著,更能快速成就。所謂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乃是出世間的一切善法,如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乃至六度波羅蜜,種種無量善門,菩薩皆能無所怯畏,快速成就,並且能永不退墮二乘。以一切智慧成就,不離止觀雙運,能善巧的運用止觀,乃修証一切善法的根本。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眾生根性不同,修証方便也就不同。經中說,眾生根性無量,對治法門無量。占察經只舉例二種不同根性來說。

一 。所謂利根者。是指已對一切妄想境界,已能明白唯心所現,對境相乃虛妄不實,如夢如幻,也能信解無惑。身心上所受到五蘊干擾輕微,少病少惱,思考敏銳,悟性高。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利根者在這方面的心性覆障比較少,少貪、少嗔、精神好。個性若是正直、穩重,掉舉與疑蓋就比較少。這類的人,因為善根深厚,可以由真如實觀直接下手學習。

二 。所謂純根者。智慧比較純,對現象如幻,萬法唯心所現的義理,尚無有智慧力去融通,悟性低。在世間的情執上,也看不破,或者有著色身上的種種不健康,各種貪嗔煩惱也多。這類的人要先學唯心識觀,令福慧增長,待立下根基後,再轉學真如實觀。

若是善根不具,也無法由唯心識觀得個入處,怎麼辦呢?地藏菩薩說,尚有方便度這類眾生。那就是勤念地藏菩薩名號,這類法門,同於念佛門。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