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論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歷史功績 (中)

論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歷史功績 (中)

第一,胡雪巖是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先驅人物

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傑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偉人。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於是在清政府內有遠見的部分官僚在十九世紀60至90年代,紛紛倡導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文化,從軍事、政治、文化乃至外交各個領域開啟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史稱「同光新政」,或曰「洋務運動」。左宗棠非常推崇林則徐和魏源,於是提出:「中土智能豈遜西人?如留心仿造,自然愈推愈精。……意十年之後,彼人所恃以傲我者,我亦有以應之矣。」他選用辦事精幹的胡雪巖為心腹幕僚,委以重任,專辦洋務,使胡雪巖成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先驅者。他主要協助左宗棠辦了三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1. 加強海防,創辦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建於馬尾港,故又稱「「馬尾船政局」。左宗棠自浙江巡撫遷升閩浙總督後,胡雪巖向他獻議學習西方,創辦福州船政局,自己建造戰船。於是左宗棠於同治五年(1866)上奏朝廷,提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大輪船不可。」經清廷批准後,左宗棠派胡雪巖與法國人德克碑、日意格制定了〈船政事宜十條〉,「凡局務及出入款項,責胡雪巖一手經理」。當左宗棠改任陝甘總督,離任閩浙總督時,又推荐林則徐女婿沈葆楨為船政大臣,仍由胡雪巖輔佐沈葆楨工作,承擔籌措工料、聘請匠師、雇工、開藝局(創辦藝術學校)等具體而重要的事務性工作。從同治八年(1869)六月建成第一艘木殼輪船,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五年中,共建成15艘輪船,而且已經能自己設計製造。1874年日本入侵台灣和中法戰爭時期,中國海戰的主力便是用福州船政局製造的戰艦裝備起來的。同時,船政局通過開藝局培養了民族英雄鄧世昌、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等一大批水師人才,他們中有海軍軍官、造船專家和技術人員。

福州船政局,是中國最早創辦的最大官辦造船企業,比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江南造船所要早一年。

2. 力助左宗棠開發大西北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陝甘總督,次年正月(1867年)清廷授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後,胡雪巖被左宗棠委辦上海採運局。光緒三年(1877年),為左宗棠在甘肅蘭州創建「蘭州織呢總局」,向國外求購成套織呢設備,由胡經手向德商泰來洋行訂購了全套小型毛織機器,有毛紡機三台、毛織機二十台、洗毛機三台,還有蒸汽發動機兩台等,裝成四千多箱,於光緒五年(1879年)春先由德國運到上海,再用招商局輪船運到漢口,然後改用民船送上岸,開山劈路,用車獸等交通工具運輸,至光緒六年(1880)五月運抵甘肅蘭州,還聘請德國技師安裝機器,傳授技藝,於當年八月十二日(9月16日)蘭州織呢總局「正式開工生產」。

蘭州織呢總局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創辦的一所官辦輕工企業,也是中國第一座機器製造的國貨工廠,比李鴻章在上海建造的上海機器織布局要早。

西北地方經常乾旱,蔬菜、棉花等莊稼依賴渠水的灌溉,為了充分利用涇水造福與民眾,左宗棠對發展西北的水利實實在在花了功夫,光緒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他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開挖涇河,由上海採辦轉運委員胡雪巖採購國外機器,聘用外國技師到西北涇源工地指導操作。光緒六年(1880年)秋天開始,先開挖了一條200里長的正渠,後又購買開石機器繼續開鑿涇河,把荒涼的西北高原變成了數百萬頃膏腴之壤,為關隴地區創下萬世之利。胡雪巖引進的機器,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寧夏知府趙惟熙招商承辦「甘肅寧夏墾牧公司」時,再次發揮了作用。

左宗棠是個很有抱負的人物,他不但要收復西北失地,而且要建設西北、開發西北。光緒五年(1879)聘用德國技師米海厘開採肅州城外的文殊山金礦,使用的採金礦機器是胡雪巖私人捐購的。後來左宗棠在新疆發展農業生產,引進蠶桑,胡雪巖又在浙江代募熟悉養蠶種桑的能人和種田高手送往新疆,向西北地方百姓傳授技藝。可見,胡雪巖在十九世紀70至80年代,協助左宗棠開發大西北,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富有現實意義。

3. 協助左宗棠西征軍及時收復新疆

十九世紀中葉,沙俄和英國一直覬覦中國西北屏障新疆,同治三年(1864)沙俄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新疆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治十年(1871)又強占新疆伊犁地區。同治四年(1865)中亞伊斯蘭浩罕汗國派阿古柏侵入南疆,建立「哲德沙爾國」(又稱「七城之國」),當其侵入北疆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地區時,沙俄便於同治十一年、十二年兩次與阿古柏政權簽約,承認其為「合法的獨立國」。英國侵略者更是垂涎三尺,於同治十二年遣使至新疆喀什噶爾與阿古柏簽約,承認阿古柏的地位,以提供大量軍火為條件,在其勢力範圍內設立英國領事、進行通商貿易等。

英俄插手新疆,妄圖瓜分中國西北地方。當時清廷內部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勢力,極力反對出兵收復新疆,唯有左宗棠等人反覆強調新疆關係國家安危大計,最後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於同治十一年第二次出關西征。當時國庫空虛,軍情危急,胡雪巖在上海憑其商業信譽向外國銀行借軍款,又千方百計購運西方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左宗棠的西征軍;同時收集、提供情報。又把胡慶餘堂國藥號研製的「諸葛行軍散」、「胡氏避瘟丹」等大批藥材,捐運西北。由於胡雪巖的後勤糧餉與軍火、藥品供應及時,軍火又遠勝於阿古柏軍隊的武器,保證了西征軍很快消滅了阿古柏勢力,趕走了回民叛徒白彥虎,收復了新疆南北路諸域。光緒六年,又迫使沙俄歸還伊犁,從而徹底粉碎了英俄瓜分新疆的陰謀,保證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左宗棠在表彰胡雪巖的功績時,向朝廷報告說:「新疆底定,援其功績,實於前敵將領無殊!」於是,胡雪巖獲得清政府的重賞。

第二,胡雪巖是近代社會推行慈善事業的楷模

徽商的傳統美德是致富後「行其德」,主要表現在:一、賑災施善,周濟貧民;二、修橋補路,捐助公益;三、興辦教育,捐輸報效國家。胡雪巖懂得「商人之命,繫於國運」的道理,他說過:「做小生意時遷就局勢,做大生意時幫國家扭轉局勢。大局好轉,我們做生意就自然有辦法了。」這樣,在他身上始終都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於是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的善事和義舉。

同治元年,左宗棠從太平軍手中攻占杭州後,杭州已經成為一片瘡痍,人口只存十分之一,胡雪巖被委任經理賑撫局事務,「主持善後諸事,設粥廠、難民局、善堂、義塾、醫局,恢復名勝寺院,收斂城鄉暴骸數十萬具,分葬於嶽廟左側里許及淨慈寺右側數十大塚」。凡養生送死、賑財恤窮之政,無不備舉;又籌借十萬量白銀和十萬石白米賑濟百姓和軍隊;二、設立義塾,供貧困子弟讀書;三、捐資白銀十萬兩,設「錢江義渡」和牛車,迎送旅客於湖沼和橫渡錢塘江之中,使杭州城鄉人們普遍受益達百年之久;四、同治十年直隸水災,胡雪巖捐棉衣1.5萬件,並捐價值一萬兩的牛具、種籽;對天津又續捐制錢一萬吊;光緒三年陝西乾旱,捐白銀五萬兩解陝備賑。另外又先後捐輸江蘇沐陽賑務製錢三萬串,捐輸山東賑銀二萬兩、白米三千石、製錢三千一百串、棉衣三萬件;捐輸山西、河南賑銀1.5萬兩等。據左宗棠估計,胡雪巖在十九世紀70年代個人捐贈白銀已達20萬兩。此外,歷年捐解陝甘各軍營應驗膏丹丸散以及道地藥材,總計亦成鉅款,所以左宗棠連連稱讚他是「商賈中奇男子」、「有豪俠之概」、「急公好義,實心實力,迥非尋常辦理賑撫勞績可比」,連曾國藩也稱讚胡雪巖的愛國義舉不比他差。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