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道教法印的功用與文化價值

道教法印的功用與文化價值

  法印是中華道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凡舉行齋蘸法會,修真護身,通靈達神,驅邪伏魔,煉度濟人等道教科儀與宗教活動中,都必須使用,故歷來為道教中人所推重。正如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先生所說:「道教法印權杖作為道法中十分重要的法物,施用於道教符錄齋蘸即護身通神,煉度濟人,消滅驅魔等道教科儀與宗教活動中,歷來為道教中人所認重。以法印來說,著名的道教聖地龍虎山和茅山,都以傳世法印為寶。龍虎山歷代天師所傳之印璽曰陽平治都功印;茅山歷代宗師所傳之印璽曰九老仙都印。」

  如此重要的道教法物,長期以來卻缺乏研究,以至於一些著名學者遇到道教法印時也時常有誤,眾多道教研究專著中對這類問題也少有涉及,只是在屈指可數的幾篇論文中探討了道教的法印,但仍然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從而留下了道教研究領域中的一大空白。

  可喜的是,剛剛邁進新世紀的2001年元月,即有了一部填補這一空白的著作,那就是由筆者統籌、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策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育成編著的《道教法印令牌探奧》。在這部印刷精美、圖文並茂、多達三百六十餘頁的著作中,將歷史文獻的研究與實物考古、田野調查緊密有機的結合,以豐富翔實的文獻資料,第一次系統地整理、研究了道教法印、權杖的歷史沿革、宗教價值及社會影響,從而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並揭開了道教法印與文物研究的新篇章。這裏,我們僅就道教法印的功用與文化價值而論。

一、道教法印的淵源與演變

  道教法印是歷代的高道祖師們因為宗教法事活動的需要,遵照道教信仰中三清諸神的名號、鬼神司府的稱謂及重要道經的內容,模仿人間社會中古代封建帝王玉璽和官府公印而刻造的各種印章,象徵著天界、地界、冥界中的神仙真靈的權力和威嚴。在道教看來,法印代表著三界神靈職司的威權,故行法用印猶人間行政施行必用宮印。南宋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曰:「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政者所持信也。《漢官儀》云: 王侯曰璽,列侯至中二幹石曰章,其餘皆曰印,此世印也。隆古盛時,人鬼各安其所,陰陽不雜其倫,故道之用,惟見於修真練本,以至輕舉飛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凋晦,邪偽交馳,上下反覆,於是出法以救其敝,表章以達其忱,付降印篆以為信志。故用印之義,近同世格,亦道運因時損益者也。」《靈寶玉鑒》卷一亦曰:「法之為言正也,正其邪也。亦猶德禮之有政刑,以道之齊也。故章表奏申關牒符檄,又必假天府之印,以示信也。印則各有師傳者,欲天地神祇人鬼知所行之法,有所受之也。」故法印不僅代表著神真的威嚴與神聖,亦是各個道派傳授有緒的信物。

  考察道教法印的淵源頗深,早在道教教團形成之前,秦漢的方士和巫師已經施用於治病、解厄、辟邪、通神、達靈等活動中,如「黃神越章之印」即是著名的一枚。後世稱這類印章為「方士印」,亦印「道家印」。據《古印箋》記載,秦漢時期方士使用印章之風極為盛行,其腰間多佩有「黃神越章」、「天帝使者」等印;並引《史記·孝武本紀》、《封禪書》為證,統稱為「方士印」。如《孝武本紀》載欒大進見武帝,武帝拜其為五利將軍,「得四金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印。」這就表明武帝授予欒大權印,承認其溝通天地鬼神的權力和地位,即文中所說「為天子道天神也」。這件事對當時宗教界影響甚大,正如文中所說:「大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由此而來,最早的宗教法印便產生了。

  這類法印多為銅質,有龜鈕、瓦鈕、鼻鈕、獸鈕、環鈕、羊鈕或蛙鈕。另外,還有泥質印(封泥),為民間厭勝之物,屬於「厭勝印」,亦名之為「辟邪印」。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登陟》說:「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黃神越章之印,其廣四寸,其字一百二十,以封泥著所住之四方各百步,則虎狼不敢近其內也。若有山川社廟,血食惡神,能作禍福者,以印印泥,斷其道路,則不復能神矣。」秦漢泥印中有「龍蛇辟邪」文者,即厭勝印。傳世的尚有「黃神之印」、「黃神越章天帝神之印」、「天帝之印」、「天帝使者」、「天帝神師」、「天帝使通天」、「天帝殺鬼之印」、「天皇上帝之印」、「高皇上帝之印」、「皇天上帝制萬神章」、「天乙北辰章」、「天符地節之印」、「郭北十亭天嚴煞鬼章」等。從以上所述可知,漢代當是道教法印的初創時期。

  至東漢道教成立,即沿襲了秦漢方士的這一傳統,創製道教的印章,史載天師道祖師張陵即鐫有「陽平治都功印」,後被張氏子孫世代沿用至今,成為道教正一派最重要的法器。在一些有關道教的古文獻中,明確指出太平道、天師道都曾使用黃神越章之印施法宣教。其後,這種法印的印文隨其時代的變遷而有變化,且可分為「黃神」、「越章」兩印,在施行道法時使用。從漢唐到宋明,黃神越章之印被道士們廣泛使用,成為延用千餘年之久的古印。

  凡此類印章,在道書中一般統稱為「法印」。如《金鎖流珠引》卷二六中謂法印共分三等,天仙道士得二十四印,神仙道士得十五印,考召道士得十二印。並謂太上老君告天帝君曰:「夫大道符印給有三等道士,天仙道士號天官,主通天上三十六宮;一宮有二十四曹,故居二十四印,以判二十四曹君官司吏也。」「天仙道士行上清玉皇之印,次即元始之印,是常行用者。神仙道士行太上玉京之印,次即飛天九野之印。考召道士行太上老君印,次行三天太上之印。」

  可見唐時已出現了一大批法印,重要的有「上清玉皇之印」、「元始之印」、「太上玉京之印」、「飛天九野之印」、「太上老君印」、「三天太上之印」等,其功用亦有所區別,如「太上老君印」,即「三字印也,主三元天地水三宮,授此印驅役收捕不義之鬼,不正之神,邪精妖氣不伏,自作妖氣崇人,以此印印符檄及書檄禁斷之,如不肯伏,符印檄而奏書而斬之。」「三天太上之印」,「六字印也,主六甲。此是考召道士有功於人神龍鬼,即合行印、傳法印、牒印、佩板及上清五法用之,亦行大文牒,牒上天曹,即合用此符。如單行小小考召文牒帖、大符檄等,用太上印也。」

  並講述了「使印令驗法」:「躡地紀三遍,散為禹步,三步九跡,配衣轉天關。把印隨星印符上,祝曰: 天靈靈,地靈靈,神印一下,百鬼潛形,急急如律令。印畢,便封符,符上又印。即如此作法,行之大驗矣。如行之得三五年後,自通神去永,更不用步綱配衣也。」從而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宗教活動之中,正如該書中所言「以用印符引並檄禁文書行用,又傳法錄印佩板等,行用不絕,過於公中之官印。」

  隨著道教空前的興盛,隋唐時期道教法印的發展顯現出一派豐富多彩的景象。首先,是木質法印的出現並日益推廣使用。《隋書·經籍志》中講述隋代道教法印時說:「又以木為印,刻星辰日月於其上,吸氣執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這是官修正史中第一次記錄道教木質法印,它的問世為道教法印的發展奠定了物質材料基礎,便於一般道觀或道士製作法印,給法印在更大範圍內的普及提供了可能性。

  延至宋代,石質的法印也開始出現。《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八載「造印式」曰:「凡造印,於甲子、庚甲,面向東南,以辰巳二時,於淨密室中,先焚香默祈,求所事,取神霄真氣吹入木中,然後命工一時刻成,勿令繼續。以清玉石或赤棗心,依法祭之。」正是基於印材的多樣化,道教法印印文的字體亦日益奇異玄妙,出現了許多符類、雲篆類的法印,使道教法印的神秘性、神聖性得到了極度的發揮和宣染,從而與漢晉之法印有著十分鮮明的區別。

  宋元之際的道教分為金丹派與符錄派兩大門庭,其中金丹派以張紫陽的南宗和王重陽是的北宗為核心,符錄派在漢唐傳統符錄派(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的基礎上,又新分化衍生出許多新的流派,重要的有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派等,此外尚有許多分支傍流,所謂「七十二家符法」,可見道教符錄諸宗的興旺發達。

  各宗符錄派別雖其法術簡繁精粗有所不同,但多推重法印的功用與神威,如上清派、靈寶派、北帝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淨明派、天心派等,都有自己的法印。並出現了一大批以以道教尊神名號為印文的法印,如「九老仙都印」、「雷火大將印」、「三天內諱印」、「天蓬印」、「六丁玉女印」、「都天大法主印」、「九老帝君印」、「那延天女印」、「九天玄女印」、「三皇印」、「帝君印」、「太微帝君印」、「天帝神印」、「北極大將軍印」、「太玄天帝神印」、「真武印」、「道君玉印」、「天寶君印」、「玉清通章印」、「黃神印」、「越章印」、「大魁總監印」、「北帝豐都召鬼神印」、「北極監殺神印」、「五帝大魔印」。

  此外,由於道教神系的進一步完善,各個神司的功能也十分明確,故產生了一批以神司命名的法印,如「黃錄院印」、「五雷使院印」、「雷霆都司印」、「元應太皇府印」、「元景丹天府印」、「元和遷教府印」、「元照靈虛府印」、「提舉城隍司印」、「靈寶大法司印」、「煉度司印」、「太玄都省印」、「北極驅邪院印」、「上清天樞院印」、「南昌受煉司印」等,顯示了道教法印在這個時期發展的更為成熟。

  宋元的道書有著大量的關於法印的記載。如《上清靈寶大法》、《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靈寶六丁秘法》、《無上黃錄大齋立成儀》、《太上靈寶淨明法式印》、《靈寶淨明新修九老神印伏魔秘法》、《靈寶玉鑒》、《鬼穀子天髓靈文》、《道法會元》、《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經》、《上清六甲祈禱秘法》、《太上北極伏魔神咒殺鬼錄》、《太上赤文洞神三錄》、《高上大洞文昌司錄紫陽寶錄》、《黃帝太一八門入式秘訣》、《上清北極天心正法》、《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三皇內文遺秘》、《太極祭煉內法》、《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太清玉司左院秘要上法》、《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三皇內秘文》、《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太了通玄靈印經》、《秘藏通玄變化六陰洞微遁甲真經》等道經中,即載有數百種道教法印,並對法印的功能、用途、名稱、使用方法、製作材料、製作方法及來龍去脈,做了或詳或略的闡述,這就為我們研究道教法印的源流、功用及宗教、神學、文化的價值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這種對法印崇拜及推重的傳統至今仍存。據當代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傳授的「萬法宗壇」錄上所載,凡給付升職弟子的道教法器中應有「印令旗劍」,其中法印共有八枚: (1) 元始一氣萬神雷司印(2) 道經師寶印(3) 雷霆都司印(4) 鬥母心印章(5) 北帝地司印(6) 靈寶大法師印(7) 檄召萬神印(8) 先天無極都雷府額印。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蔡逸竹 經驗 +50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7-3-28 22:02
  • 蔡逸竹 金幣 +50 感謝您對論壇的貢獻 2007-3-28 22:02

TOP

二、 道教法印的功用與價值

  在道教看來,法印代表著三界神靈職司的威權。故其用途十分廣泛,凡通神達靈、驅鬼辟邪、呼風運雷、煉丹修真、上章奏表、書符制錄皆需依式用印。當然,不同的場所當用不同的法印,正如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所說:「正一法錄用九老仙都印,洞玄法錄用通章印。」「凡一切申奏符檄帖牒,則用靈寶大法司印;若拜章止用通章印,如急切奏告用黃神越章印,外此則召魂等事用神虎印;凡設醮修齋、禱雨祈晴、召神攝鬼、治病考崇、拔亡救存、二十七品之齋、四十二等之醮,應世間行持之用,盡靈寶章奏之事,止用前四印,無有不可;若受天心而行北斗醮,自從本法合用驅邪院印;既進品洞玄而行北斗醮,通用靈寶大法司印,其理盡之矣。」

  都天大雷火印又如神霄派所傳雷寶法印,亦各有功用。《道法會元》卷五六曰:「雷部有六符寶印,始自元始上帝付授,次以五嶽五君丈人。其印皆玉為之,或號玉樞。自後黃帝、雷公、風後等嗣法佩印,隨身登天。」「六印者,內五雷使印非上元一品仙官不可用之。次曰紫光丹天印,得此印者佩服年深,可以坐召雷神,移山竭海,驅龍致雨,蓋有隱形,凡有飛空走地猛惡鬼神,但以此印印貼其所,自然消滅,應起龍行雨,用印印符牒,然不可妄用,神哉其印也。次曰雷光火文之印,得遇此印者,可以役使五雷,誅斬惡孽,興雲致雨,降伏水怪,若修真煉丹之士得遇此印,安之壇場,鬼怪見之,紅光萬丈,火焰亙天,不能為盜,佩入軍陣,白刃不能傷形,符牒亦用此印印之。昔茅君佩用,位至東嶽上卿司命,升天後遺印文在世。次曰玉晨洞靈之印,又名鬥魁印,昔茅君曾佩之。得遇此寶印,可以照斬蛟蜃妖龍,召雷致雨,刻應依時,無不驗也。應祈睛降雪、傳度行道,並用此印之;或發奏申文狀及關答符牒,即時上達。凡佩此印,經到州具,城隍祠典悉來奉迎。」

  不同的法印在規格上有所區別。就早期道教法印而言,主要是用繩繫於身上或腰間,故印章形體較小,印徑一般均在三公分以下,以方便攜帶。但自隋唐時期開始,大部分印章多是放置在印盒或印袋裏,故印徑大多都在五、六公分以上,甚至有八公分、十公分、十二公分的。如《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六曰:「印方面二寸一分,厚七分,用靈地神桃向南枝。」《道法會元》卷一五六曰:「(印)各方二寸五分,取神木以甲子日造。」《道法會元》一七一《太玄神篆》曰:「天蓬印,方二寸五分,用神木刻印。」

  在製作法印方面,道教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從材質的選擇,製作的時間,法印的規格尺寸,到祭印、封印的儀式等,道書中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述。如《道法會元》卷210曰:「凡印當以楓棗木為之,不用桃辛雷擊之木,恐有殺氣。」《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六曰:「以丙丁日取木,火日命工開成,埋於居靖東南隅,深入地七寸,日用香一樁,焚於印地上,三禮,無祝言而退,至第七日取出,以流水洗去土,用香浴。訖以真丹真齒,置丹黃錦囊巾。劄於肘後,至丁日丁時面丁方,丁步火鈴罡,存見玉女真形六人。」再誦咒數遍,取氣呵印,引上官正氣布印上,即成。

  《道法會元》卷一五六曰:「取神木以甲子日造,庚申日祭,常以丹砂篆,盛以絳紗。」又詳述制印、祭印、開印、行印、下印、入印諸法。其制印法曰:「用雷擊棗木,揀甲子日,夏用丙午日,一日造成,不可經宿。」其開印咒曰:「天印靈靈,天蓬元帥赦行,驅邪法主監印,天丁力士捧行,邪道聞之腦裂,病人見則安寧,兇惡為禍者滅,慈善為福者生,急急如律令。」

  開印後還須祭印:「以朱傳文具狀,奏申合屬去處照會,擇甲子、庚申、三元、八節夜子時,或五月五日、夏丙午日,備香茶酒果,向鬥下安印,用奏狀獻狀各三封,存唐、葛、週三大將軍、天醫治病功曹使者,再拜上香具位,祝曰: 臣姓某虔誠上啟中天北斗九皇尊帝、天丁力士、三真君、功曹使者、鬥中聖眾。臣草芥微生,樗櫟朽質,冒參上法,受庇玄穹,於某年月日投某人門下,拜受北極天蓬正法,自佩受以來,朝修不常,動違天憲,南宮無紀善之名,北府有糾非之字。登壇受法之際,對師有約,誓當佐天行化,助國救民,依法命工刊造法印。茲遇吉辰,虔修蘸祭,伏乞上真流降真氣,下入印中,令臣佩奉,宣宏道法,所指如心,驅邪治病,獲遂通靈。下副臣修持之願。臣謹誠惶誠恐,稽首頓首再拜,謹言。祭訖,焚獻狀錢馬貢上鬥真元帥、大仙神將、監印天丁等神。」

  在使用印治病驅邪時,先誦行印咒:「幹象天靈,坤以運載,不得違時,週而復始。天丁受吾神印,六甲衛吾身形,何神不從,何鬼敢當。吾印指天天傾,指地地裂,指人人長生,指鬼鬼絕滅,指山山崩,指水水竭,指云云舒,指木木折,指風風停,指雨雨歇,帝君授吾神印化攝,汝等有違吾令,四肢伏折,急急如天帝律令敕。」再誦下印咒:「三五堂堂,日月為光,陰陽交會,四時中央,神印一下,萬鬼滅亡,急急如律令。」最後誦入印咒:「天丁力士入天印,猛烈邪魔化作塵。急急如天帝律令敕。」再取罡氣封之,使萬邪不能幹犯。

  《道法會元》一七一《太玄神篆》曰:「天蓬印,方二寸五分,用神木刻印,於甲子祭,當庚申也。陽精封篆,盛以絳囊。右天蓬祖師印,印天蓬牒符篆。」所謂「神木」,是指「楓、柏、棗木經雷震者」。《黃帝太一八門逆順生死訣》亦曰:「夫造印用雷震棗木,安水中試之動者是真,於甲子刻成後,於玉女前唸咒一百遍,後帶之。次右手執於香上,唸咒。此乃九天玄女使六丁之印,不得令外人見之,切忌。若行法常帶印,一生無患,招財利市。」《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八曰:「右印(玉清通章印)以棗木或金為之,丹砂塗砂使之。」《三皇內文遺秘》亦曰:「太清黃神越章秘印,用雷震棗木心,於五月五日或春甲子日或夏丙午日刻之。凡受持印者,以甲於日入定時,淨室,安置印,以煎餅、柏湯、鹽鼓為三盞,供獻,再拜上香,今日小兆臣某上白道君皇天、太一使者,某今佩持寶印,願內無疾病,外斷諸襖,救護天人,除精卻惡,所求自然,與道合同,上香三啟,再拜奏還。」

  在製作法印時,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從材質的選擇,製作的時間,到祭印、封印的儀式等,道書中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述。一般而言,造印應用桃木、棗木、雷震木、檀木、楓、柏等材料,這顯然與我國古代對桃木的崇拜與雷神的信仰有關,在古人的眼中,桃木是有辟邪驅鬼的作用,而雷劈之物如樹木、石斧等皆具強大的神力,故道士多用以製作法器。至於選擇吉日、清齋祭印等宗教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增強法印的神聖性。因為在道教的觀念中,法印是與三界的神靈直接相連的,它的製作使用都牽涉到神真,所以不可輕舉亂動。必須通過莊嚴聖潔的祭禮活動,以請神真之氣入印,並表示對神的敬仰和尊重。

  《道法會元》卷156曰:「(印)各方二寸五分,取神木以甲子日造,庚申日祭,常以丹砂篆,盛以絳紗。」又詳述制印、祭印、開印、行印、下印、入印諸法。其制印法曰:「用雷擊棗木,揀甲子日,夏用丙午日,一日造成,不可經宿。」其開印咒曰:「天印靈靈,天蓬元帥赦行,驅邪法主監印,天丁力士捧行,邪道聞之腦裂,病人見則安寧,兇惡為禍者滅,慈善為福者生,急急如律令。」

開印後還須祭印。《上清靈寶大法》卷27曰:「印券乃三天靈章,高真符契,動有玉女待衛,用則有靈官典禁事隨印用,不可超越。凡祭印之法,用棗湯淨茶各十二分,明燈十二盞,錢馬各十二分,布列於天門之下,至星宿朗時,法師具衣冠,精心上香,雙手掐中指中,取十方氣吹身,變神為靈寶天尊,頂碧玉七晨交泰冠,青羽飛雲之衣,朱履絳裙,佩靈寶三境神劍,負五色圓象,丁立面南,步八封,朝天罡,回身面天門禮,三拜興身,默奏上帝。言所傳法印幾顆,今擇某日依法蘸祭,伏望三尊俯垂洞鑒,特降玄元始三氣,流佈於印璽之中,敕命金童玉女各二十四人,以為待衛。令臣用印通靈,隨所感應,十方至聖,皆為證明。具啟奏畢,再三禮,吸天門三氣,吹於印上中。次長跪,將印逐顆雙手大煞文,捧上額上,敕文。」

  用印治病驅邪時,先誦行印咒:「幹象天靈,坤以運載,不得違時,週而復始。天丁受吾神印,六甲衛吾身形,何神不從,何鬼敢當。吾印指天天傾,指地地裂,指人人長生,指鬼鬼絕滅,指山山崩,指水水竭,指云云舒,指木木折,指風風停,指雨雨歇,帝君授吾神印化攝,汝等有違吾令,四肢伏折,急急如天帝律令敕。」

  再誦下印咒:「三五堂堂,日月為光,陰陽交會,四時中央,神印一下,萬鬼滅亡,急急如律令。」

最後誦入印咒:「天下力士入天印,猛烈邪魔化作塵。急急如天帝律令敕。」再取罡氣封之,使萬邪不能幹犯。

對於法印的保管存放,道士們也十分重視,往往配有專門的印盒或印囊,而皇家所賜之法印,保管之印盒則更為講究。

TOP

三、道教法印的典型分析

這裏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法印,以觀察道教法印的基本形態。

(一)北極驅邪院印

  此兩方印系私人收藏。銅質,似為明代作品。(1)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3公分,高4公分。(2)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3公分,高5公分。道教重要法印,為諸派所重,廣泛運用。因傳授、流派之別,印文有殊,多達十餘種。據《道法會元》卷二六五所說:「紫微北極玉虛大帝,上統諾星,中禦萬法,下治豐都,乃諸天星宿之主也,北極驅邪院是其正掌也。」所謂「正掌」,即是說紫微大帝為北極驅邪院的主神。他主掌該院,考召三界鬼神,「居紫微垣中,為萬象宗師,眾星所拱,為萬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闕,下領豐都,起於龍漢元年,有北陰豐都六洞鬼兵神靈魔王,遊行人世,殺害生靈,莫能制禦,玉帝召北帝統率神將吏兵,演大魔黑律,行豐都九泉號令符,糾察三界鬼神印,降伏魔群,驅蕩妖氛,救護黎庶,功成行滿,升入北極中天總極紫微大帝之位。」《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捲上曰:「紫微帝君考校大幹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上至諸天神仙升降之籍,星宿臨照國土分野興亡之薄,中至國主賢臣諸王太子一切眾生考限之期,下至色龍變化飛走萬類,改易身形,升沉年月,至於三塗之內,九府之中,罪對之名,年劫之限,其內合得生為人者,則當削名長夜之府,列字左宮之中;其內合為諸色邪魔鬼神之者,則當刻限右宮,書名黑簿,候其數滿,又複改形,隨其業力高下不同,受報名異。」這裏所說的「黑簿」,亦名「黑律」、「鬼律」。《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序》曰:「鬼律者,天曹割判入驅邪院,北帝主而行之,玉格並行法儀式者,玉帝特賜驅邪院以掌判也。其要皆所以批斷鬼神罪犯,輔正驅邪,與民為福,為國禦災者焉。」由此可見北極驅邪院為紫微大帝主掌,權重威猛,深受道教諸派尊重。元妙宗《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二有《祭造法印式》講述其由來、製作、規格及使用法,可用雷震棗木,或金玉為之,方一寸八分,「召六丁六甲使者,結界守護,置訖以朱傅印面上,先聞奏上天,次申東嶽及關合屬去處照會,方得使用。」北宋天師張繼先曰:「有兩印,一系北極驅邪院印,又名都天統攝三界鬼神之印。二系都天大法主印。簡而不繁,留付奇人,留傳後世。」

(二)雷霆都司之印

  此印系私人收藏。似為明代作品,銅質。直把方鈕。高4公分,印面方形,逕5.3公分。印背刻有「天師真人,授付法眾。」《道法會元》卷五七《上清玉府五雷大法玉樞靈文》載雷霆火師汪真君言:「五雷既明,當知雷府所部。既明所部,有請立應。且雷城在玉清真王府碧霄上梵氣中,去府二千三百里,城高八十一丈,乃玉清真王按治之所,卿師使相列職分司,主發生萬物,驅動海嶽,推遷四時,升降陰陽,錄善罰惡。中有五雷主者應時行令,以輔真王之化。且五雷使乃雷城之專司,統攝五雷,關申司分。凡風雨不時,亢時為虐,兵戈妄動,饑饉荐臻,皆由請命帝真,無不由玉樞而大布分野,兼領三司將吏,判治三界鬼神功過,以康黎庶……雷霆都司,乃北帝專司之所,列官分積,佐玉機之政。凡世間水潦旱魃,悉請玉樞院稟聽施行。至於雷霆斧鉞,慶賞刑罰,有條不紊,悉有司存,天心有雷,但不專耳。」則此印代表雷府雷霆都司的權威與命令,「申發文字,召都司將吏用之。」《道法會元》卷一二三曰,此印亦名「邵陽雷公法印」、「雷霆都司符璽」,「元始上帝付授三洞飛仙、五嶽丈人,其符璽皆玉為之。黃帝得之,佩印登天。雷公風後二君得之,相繼仙去。許都仙得之,同吳猛、丁義統領邵陽雷公。」「祖師曰: 此印專為申奏而設,乃天門、雷門認識之私,其印方圓各有法則,印文乃雷霆都司之印,方圓厚闊各一寸一分。凡召雷部將吏及邵陽雷公,皆以此印符牒,謂之暗號,大有報應。昔邵陽將軍得遇六波天君密付此印,同雷部辛天君於海南授與陳泥丸真人,傳流至今。」

(三)雷霆都司北極驅邪印

  此印系私人收藏。似為明代作品,銅質。直把,鈕有孔。總高3公分,印面方形,逕7公分。雷霆都司、北極驅邪本為兩枚法印,此印合而為一。印文上部為聯機的三星,當為道教崇拜的三台星。左側為「雷都霆師」,右側為「北極驅邪」,中部有「雷神」,雷神頭上有一「王」字,足下踏一「正」字,有象徵雷氣和雷的帶環的圓圈環繞。同類法印貴州省博物館收藏有兩枚,印文稍異,唯「師」作「司」,「正」作「罡」。近年來四川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與此相類的法印,如在阿壩茂縣羌族聚居區發現三枚羌族巫師使用的法印: 一為漢書陽刻九疊篆「雷霆都司北極驅邪」印,二為漢書陽刻九疊篆「佛法僧寶雷霆都司北極驅邪」印,其三即為符篆體「雷霆都司北極驅邪」印,中央有雷神,鈕為真武祖師坐像。這就說明道教法印中亦融入了佛教的因素,且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接受、運用。

(四)靈寶大法司印

  此印系私人收藏。似為南宋作品,銅質符篆體。直把立鈕,總高16公分,印面方形,逕78公分,重580克。亦名「上清靈寶玉璽」。為多種道經收載,印式亦殊,可見其重要與用途之廣。《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十曰:「靈寶印章,昔元始天王妙氣結成真篆,皆以碧玉為之,名曰金章玉璽。降於真靈之天,付於道君,後付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授之天皇大帝,天皇大帝始授於軒轅。軒轅後遇玄中大法師、靜老天尊出世,各辨其文,各有品目,軒轅請問慇勤,故玄師教之有法,用之有式,故靈寶大法玄師主之也。自後代代設化,方方傳經,而不遇其人,印章多隱名山而不出,厥而神仙出世,遭值斯文,而天尊慈悲,付以印章,方傳後世。至學之者如遇之,則當保借,不可輕傳下世,以洩其章。」此印即為靈寶大法之首印,代表著靈寶道法的權威及命令。「可移符文貼牒,榜示三界,鬼神見之,為信符。」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指出:「印者,信也。用者封物相什,亦執政者所持信也。……故依本法,止用靈寶大法司印。今既進品洞玄,佩中盟錄,行靈寶法,則職位已重,除拜章外,上而奏牒,下而關申牒貼,行移告文符錄,三界十方之曹局,九州四海之冥司,九地重陰,洞天仙治,幽顯所隸,並用靈寶大法司印,實本職執法之信也。」

(五)上清天樞院印

  此印系私人收藏。似為南宋作品,銅質符篆體法印。立把片鈕,印面方形,逕5.3公分,高3公分。所謂「上清天樞院」,道教謂其為天庭糾察之司,總領其府,稽考三界鬼神。《靈寶淨明天樞都司法院須知法文》曰:「天樞都司者,天門司院,上天喉舌之官,總領七十三司、七錄事司,謂之七十四司。稽考三界陰陽善惡文字,經法上下,無不關瞀。」《天樞院都司須知》曰:「天樞都錄繫在世活人。管提舉簽書錄事七人,有曹椽七人,承受發放七錄事,管元會營兵一萬人,名天攝軍。」故此印權重威猛,為道教至寶。《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捲上指出:「夫上清天樞院印者,為上清三天門下進奏之司。凡於人世為民行法,申奏天曹關碟,中界下界鬼神之事,皆須此印。除天界上帝。可具狀奏,聞中界五嶽名山大川,下至豐都之神,不論高下,並用關牒。及佩之除邪,服之治病。有些印隨行天下,鬼神皆伏,所行之處,鬼神侍。右印闊一寸八分,長一寸九分。印文分六字,作二行疊篆。」紫微真人亦曰:「天樞院印管轄三界,總攝萬天天尊上帝。凡有宴游等符命敕、平章代判敕,下萬天三界,均召萬天天主,關聞神靈,同會玉京,擁駕護輦。凡使持符飛命,則使三元考召君、飛符聖帝,常使三官五嶽、十一耀、二十八宿、三元將軍、四聖天師、諸天天主、四府三君、十大天王、五方星斗,此乃是萬天都總之印。」(《道法會元》卷二五)

(六)太極印

  又稱「天靈神寶之章」。出自江西龍虎山。據《道法會元》卷一一六記載: 此印為天師正一派所傳「太極都雷隱書大法」之重器,凡運煉太極雷法、持咒書符、役雷煞伐、驅邪鎮魔者,都必須持有太極之印,以通神達靈。其文曰:「僕昔遇度師於龍虎山之上,秀水之濱,得混沌太一之道,五雷制邪之文,總部局二十四,部分上中下三劫。每劫真言密語不下三百餘,道符圖印式約二百餘章,飛罡躡鬥,法印訣文一一具其品目者。」其後度師又出示一秘冊,「其間符印不出三十道,咒不出千言。」並告之曰:「若以至道言之,則幹元真一之數。幹者,陽也。丹陽真一之氣,始祖布化之初,彌羅凝結,渺漠難窮,或為軒為蓋,為闕為閣,故以三十六氣而為天也。天尚假三十六氣,為造化斡旋之地,況修真之士欲得長生不死,與天齊年,非得三十六氣之妙,豈能與道合真,而能驅雷役電者哉。」此印文即元始祖氣所化,乃三十六天氣運化之跡,故具有驅鬼辟邪、運雷役神的靈力。《道法會元》卷118曰:「太極之印,總召萬靈。又曰天靈神寶之章,元始祖氣,開度天人,飛符上謁,隨印沖升。」

TOP

(七)天寶君印

  「天寶君」亦名「元始天尊」、「玉清大帝」,為道教中的最高尊神,居三寶君之首位。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元始天尊列為第一中位,《隋書·經籍志》曰:「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天地淪壞,劫數終盡,而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聖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五方淨土,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捲上曰:「元者玄也,玄一不二,玄之又玄,為眾妙門。始者初也,元始稟玄一之道於元始之初,先天夫地為眾妙之宗,出生之始,故曰元姑。天者,一氣之最上;尊者,萬法之極深。當氤氳未聯之時,湛然獨立,天地憑之而處尊大者,故曰元始天尊。」《太上洞玄靈寶十號功德因緣妙經》曰:「我本師大聖元始天尊,虛無自然妙道化身,從不可名,言塵沙劫來,濟渡一切眾生,入無上道,或現無邊相,或現大身相,或現小身相,或變身入黍米之中,或開毛孔納無邊世界,或掌三千大世界,或雨露灑熱惱眾生,或作帝王制伏抱亂,或為賢佐匡乎有道,或有聖君受降為師,有如是功德,神通,妙相,莫能窮。歎而有十號: 讚揚總名。是故十號者,無上道,原始,太極,高皇,光明,玉帝,正法王,大慈父,仙真師,天尊。董思靖《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卷一曰:「天寶君乃大道之祖,故為大洞之尊神也。天者,以玄為義,取其自然,故以天名。寶者,至貴之稱。君者,至尊之號,謂之群生之所尊貴也。」華陽複《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注》捲上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氣凝結,至高曰天。上有主帝謂之帝,道居帝之前,故為元始。」此印收載《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二。經曰:「右印乃元始上帝主教之印,可以鎮天地,運陰陽,斡旋造化,召役萬靈,如行持大法,當以此印鎮於冶所,萬聖欽崇,如朝元始之帝。印光萬丈,光爍群魔。亦可印符錄。此印於秦始皇時失之,後至漢代天師,以凡篆而用。」

(八)道君玉印

  「道君」即靈寶教主玉晨大道君。又稱「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上清大帝」。陶弘景《真靈位圖》第二階中位即為「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雲笈七簽》卷三曰:「太上在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王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鬱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遊履十方,宣佈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廣宣經錄,傳乎萬世。」《洞淵集》卷一說:「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複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無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氣,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弟子焉,猶是老君察而師之矣。居上清禹餘天中,降金科寶錄三洞仙經付經師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經法》卷一亦說:「玉晨大道君為靈寶教主,乃元始天尊之弟子,太微天帝之師也。受靈寶上品度人之道。」此印為靈寶天尊之象徵,威嚴權重,凡傳道受教、請命章奏可用之。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一說:「靈寶大法者,貫通三洞,總備萬法,是無上大羅天元始天尊所說,玉晨道君、五老上帝、高真上聖、妙行真人、十方神王、至真大神所授,後聖玄元金闕李真天帝降世,行教化度,凡間得而聞之。」《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二曰:「右印乃道君主教之印,掌諸天至宿,三界鬼神,劫運之數,如行持當佩此印,變為靈寶天尊,亦可印符錄。」

(九)青玄救苦印

  「青玄」,指青玄上帝,即太乙救苦天尊。據道經說,太乙救苦天尊為天界專門拯救墮入地獄之魂的大神,受苦難者只要祈禱或呼喊天尊之名,就能得到救助。《元始天尊濟度血湖真經》曰:「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二救苦天尊,昔在劫初發弘誓,化身如恆河沙數,物隨聲應,在天呼為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淵帝君。」「或居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五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奉元始天尊之金錄赦文,「宣告十界十方,三官九置,十二河源,九幽血湖地獄,赦拔罪魂,得辭長夜,睹見光明。」「天尊放百億端光,左手擎琉璃寶瓶,右手執空青羽枝,乘九頭獅馬金鏈翠葉之座,乘空而去,敕召九風破穢大神,洗皖太神,無義斷恩大神,正精火目大神,震雷鼓目大神全形複體大神,解冤釋對大神,清蕩血湖,破除厭穢,告下元始符,元皇曲赦,救度產死罪魂,時刻陞遷。是時豐都北帝及諸鬼官,牛頭獄卒,威劍神王,三界大魔,九億鬼王,血湖大神,鹹遵效命,赦拔罪魂,九幽黑薄一時焚盡,血湖清蕩化為寶池,金檢鐵杖變成蓮華,飲血食穢化為甘露,一切罪魂,須悟本真,乘光超度,皆得生天,地獄冥官皆發善念,同乘慧力,證道成真。」此印象徵著救苦天尊的願力與神威,「乃上帝降付東極救苦天尊,度三界十方一切苦魂,如遇之,有百寶光明應,獄司睹此印光,皆踩放幽爽,逕生極樂,可印符錄。」

(十)上清九老仙都印

  九老仙都君為道教重要尊神,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於第四左位中,與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陵同列,而為太清太上老君的輔臣。故以他名號所刻的法印為道教諸宗所重視,正一、上清、靈寶、三皇、神霄、淨明各派皆用之,但印文有別,現存七種。(1)收載甯全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二七。並有《九老仙都印說》,述其淵源、功用:「太清正一之道,乃玄元之後聖付正一天師,有拜章之儀,用九老仙都印者,乙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為師,故弟子上聞於師,以九老仙都印自章首。(2)收載《道法會元》卷一八三,共有兩枚。其注謂乃正一派所傳,「今通用正一印文為主。」則此印主要為正一派、靈寶派所用。(3)收載《三皇內文遺秘》。(4)收載《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二五。(5)收載蔣叔輿《無上黃錄大齋立成儀》卷四三。(6)收載《上清天樞院回車畢道正法》捲上。

以上簡略地論述了道教法印的功用與文化價值,以此求正於道教界大德及學界同仁,並望有助於推動對道教法印的研究。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