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分享] [fw] 道教基礎之道士的外丹修煉

[fw] 道教基礎之道士的外丹修煉

道教基礎之道士的外丹修煉

-----在神仙信仰的支配下,道士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告別俗世,投身道門,自願地接受宮觀內種種規矩的約束,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修道」之路。
-----道士們根據他們所接受的道教教義,相信那至高無上而又永恆存在的「道」,可以通過自己刻苦的修煉而獲得。修道者一旦與這個「道」合為一體、融洽無間,便可以達到徹悟真諦、物我兩忘、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的境界。而當這個「道」被「神仙」具象化或置換之後,「修道成仙」便成了道土們共同的神聖選擇,成了他們修煉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道士們的修道生活,就是在「成仙」這一價值層面上展開來的。為了「得道」而「成仙」,他們採取了種種自以為行之有效的手段,道士們的一系列修煉方術就是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採取種種方術來修煉,是道士們曰常生活中的一項最為重要的生活內容,他們「成仙」的希望便全部寄托在這種修煉上。所以,要瞭解古代道士的生活特點,就必須瞭解他們的修煉生活情形。
-----1.道士的外丹修煉服食丹藥以求長生,曾是道士們的一種主要的修煉方術,因此亦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無數遭士作出了非常執著甚至極其癡迷的努力,前仆後繼,遍作嘗試,確乎帶有幾分悲壯而復悲哀的意味。
-----在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一帶的方土們出於原始的神仙信仰,即開始探求服食仙藥而成仙的途徑。這種出於原始宗教幻念式的選擇;曾經促使一些人冒險尋覓仙藥,而其中又以那些貴為君王的人最為執迷,因為他們的長生夢與權力夢是統一的。像齊宣王、燕昭壬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遣人多方尋覓仙藥。自然,仙丹妙藥難以找到,成仙之夢也就無從實現。為此,秦始皇發怒坑殺了不少方土。但是,這並沒有阻斷信仰者的冒險與嘗試。現成的仙丹既不可得,那就靠自己炮製煉就,於是秦漢時期試煉金丹的方術便出現了。方士李少君台勸漢武帝「祠灶」,稱用丹砂和其它藥劑作原料即可煉出黃金,鑄成飲食器皿,用之即可使人長壽。(參見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其根據為:仙人食金飲珠,壽與天地相齊;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這種將人之生命與金丹之不朽統一起來的思路,與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說、天人合一說以及原始巫術的類比思維都有深切的聯繫。既然服食金丹(或者用某種金屬器皿)便有成仙永壽的希望,那麼追求者便漸漸多了起來。
-----崇拜神仙是道教最基本的宗教特徵,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是道士皈依道門的主要目的,而古代神仙方術中的合煉金丹仙藥,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長生不死的夢想,加之道教、道土的誕生本來就與先秦以宋的神仙方術、方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秦漢方土服食金丹之術便直接被道土們所繼承,並被作為一種主要的修煉方法。
-----當然,服食金丹仙藥作為道土們的一種修煉方術,有一個發展過程。並非是從道教一創立,道土們便選擇了服食丹藥作為修煉手段。東漢末期,道教初創,其時的道土們雖然已經開始吸收先秦以來的神仙信仰和方術實踐,但這時道教的宗教義理學說的核心是救治危世而致太平,道土們修道、傳道的重點放在實現這一理想上,所以煉丹服食在他們的生活中基本不佔什麼位置。魏晉以來,道教的發展進入了神仙道教的階段,其教義學說的重點逐步移向了成仙不死,道士們的修道目的亦隨之而定位於長生成仙這一點上。魏晉時期,以葛洪為代表的道派,重視服食金丹之法,認為這是修道學仙的第一要術。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系統地總結了修道成仙的各種方術,並且極力向人們灌輸神仙存在、神仙可學的道理和方法。經過葛洪的大力提倡,金丹服食就成為道士們的重要修煉方術,並且迅速地發展起來。

TOP

-----人們普遍地將道土服食金丹的修煉方術稱為「外丹術」,與此相對應,道教中主要採用服食丹藥為修道手段的道派,便被稱為「外丹派」。所謂「外丹」,相對於「內丹」而言,簡言之就是運用器具燒煉出宋的藥物。道土們認為,服用了這種藥物便可以長生不死,羽化成仙。信仰外丹術的道士的修煉生涯,主要就是從事煉丹,不斷地探索煉取丹藥的方法。
-----作為一種修煉派別,外丹派在魏晉時期層口已形成。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已經著力據<周易)陰陽之道,又吸收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煉丹之事,堪稱是歷史上最早的外丹經。其中對煉丹的諸種藥料、燒煉火候、服丹功效等都有相當細緻的說明。他用五言詩的形式,帶著美好的幻覺,宋形容服食丹藥的奇效:
臣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
金性不敗朽,故物為萬寶。
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
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
鬢髮白變黑,更生易牙齒。
老翁復丁壯,耆(qi齊)嫗變奼女
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魏伯陽的丹道思想對道士們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到了晉代,隨著道教外丹派的形成,篤信飛煉金丹黃白、服食成仙的道土們便完全沉溷(hdn混)於外丹術。其中,成就最高者當首推東晉名道士葛洪。魏伯陽與其弟子虞生及用來試驗長生不老藥的狗。金丹中認為屍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這種觀點代表了中國古代道土們從神仙方土那裡接受宋的一種追求長生的觀念與方法。道土們認為,人可以長生,但要長生,必須服食不死之藥。那麼,這種不死之藥是什麼呢?其不可能是草木藥之類,因為草木藥本身易腐爛,在火中會化為灰燼。由於草木藥自身沒有堅固性、永恆性,移入人的身體中,自然不能使人長生不死。因此,必須發現一種堅固不朽、無變化的藥物,通過服用這種藥物,使其不朽性傳入人體中,服用者便可以長生不死。這種不朽的藥物,就是金丹。
-----葛洪不僅從理論上倡導外丹術,而且通過實踐宋親驗。然而,經過多年的勤苦燒煉,葛洪仍沒有得到滿意的丹藥,他認為關鍵原因是自己沒有像前人那樣,遠離塵囂、與世隔絕、靜心修煉。因此,他便攜帶妻子鮑姑、侄兒葛望以及書籍行囊,來到了羅浮山。羅浮山位於今廣東博羅縣境內的東江之濱,縱橫500里,有大小峰巒432個,形態各異,變幻無窮,氣象萬千。山中懸崖怪壑,亂石叢林,有朱明、桃源、夜樂等18個洞天和白水漓、水罕洞等980多處飛瀑幽泉,當地又盛產煉丹用的丹砂,正是理想的煉丹之所。因此,葛洪便在這被道土們稱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泉源福地」的名山中居住下來,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努力。
-----住下之後,葛洪首先建庵砌灶,先後修築了都墟、孤青、白鶴、酥醪四庵並且在位於東麓朱明洞南的都虛庵旁,用花崗石砌成一座丹灶。丹灶頂高3.6米,底座呈四角形,邊長為2.5米;灶體呈八角形,邊長為0.8米。灶壇的每一面,按照方位分別雕有干、坤、震、巽(xOn訓)、坎、離、艮(Sin亙)、兌八卦圖形和麒麟、仙鶴等異獸靈寓圖案,四角的石柱上還刻上雲龍。然後,葛洪開始採集煉丹所用的藥物。他潔身曰,身帶升山符,背懸驅魔鏡,口唸咒語,進入深山,用禹步法(道土做法事時召役神靈的一種方術,洋見後文有關介紹)採回許多礦物和植物。葛洪把採集回來的草木植物拿到麻姑峰下的池水中清洗乾淨,供自己服食和配製成行醫用的藥丸,礦物則用宋煉丹。擇定了煉丹的黃道吉曰,他在灶邊懸掛上古劍、古鏡等法器,然後正式升火煉丹。他先用丹砂煉出了一種銀白色的液體(汞),又將這種液體煉成赤紅色的結晶體。他還曾用鐵塗曾青(硫酸銅)得到了一種「外變內不變''如銅一樣的物質。還有一次,他用鹽和石膽,再調和雄黃粉、牛膽,放入丹灶之中,灶外用蚯蚓土調曲為泥封蓋,以文火燒煉了30天,煉出了一種被稱為「丹寶」的金黃色的混合物。總之,葛洪在羅浮山中嘗試過道教的各種各樣的煉丹方法,多次合煉金丹,可以說他在山中的修道歲月,主要就是燒煉金丹。外丹修煉成為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葛洪於61歲時死於山中,傳說他死後身體柔軟,顏色如生,抬屍入棺,輕如一件衣服,世人以為他已屍解成仙,故稱他為「葛仙」。其實,他的死系因長期服用自己煉的金丹,體內過量存積硫酸鐵等金屬而中毒死亡。
-----南朝名道土陶弘景是葛洪之後的又一個大煉丹家。為了獲得奇妙的金丹,陶弘景也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努力。據<南史)記載,從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到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在這長達20年之久的歲月裡,陶弘景進行了無數次的煉丹實驗。他一次又一次鄭重其事地在深山中挖灶安鼎,「陽燧」取火1;一次又一次地沐浴齋戒,虔誠地祈禱神靈,保佑他煉出上好金丹。就這樣,他曰復一曰地苦候在毒煙籠罩、酷熱難當的丹房中,然而得到的卻是一連串的失敗,據<華陽陶隱居內傳)記載,天監四年、五年以及其後的幾年裡,陶弘景煉丹「鼎事累營,皆不諧(不成功)」。連續的「開鼎無成」,使得這位清修之士變得脾氣煩躁、疑慮多端,自信心驟減,甚至想到了以死來解脫。但是,陶弘景畢竟不是一個庸常之輩,「不見金丹心不死」,他苦心孤詣修道幾十年,夢寐以求的就是煉成金丹,白曰飛昇。所以,他豈能甘心半途而廢。也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年近70歲之時,他總結此前歷次煉丹的經驗教訓,再次「營鼎」,終獲成功,開鼎之時,只見「光氣照燭,動心煥目」,「金丹」靜靜地躺在鼎中。欣喜之下,當月口服用,當然也沒有忘記將此作為厚禮送給他的方外之交--梁朝君主梁武帝蕭衍宋享用一番。
-----在道門煉丹服食修煉方術的影響下,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上也釀成了.一種服食仙藥的風氣,士大夫階層服藥(外丹)的事屢見不鮮。在這個被稱為「人的覺醒」的年代,文人土大夫們對人生苦短、浮生易逝的感受極為強烈,於是便欲千方百計地留住生命,使其鮮活美好而不衰。而道士們所苦心經營的外丹術,恰恰迎合了這種心理期待。這樣,煉丹不僅成為道士們曰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務,而且由於貴族階層的加入,使外丹道士因此能夠得到物質上的支援,這又刺激了外丹術的發展。這是因為煉丹費資頗巨,而皈依道門、不事俗務的道士們是無力負擔的。事實上許多道士都是靠官宦階層提供物質和生活保障而從事煉丹實驗的,如葛洪就是依靠廣口、N刺史鄧岳的支援而堅持在羅浮山中煉丹的,陶弘景曾為蕭衍取代齊朝建立梁朝獻計獻策,是蕭梁王朝的「山中宰相」,自然不會缺少來自於朝廷的支援。
-----就這樣,在一代又一代道士的努力下,到唐代道門外丹修煉術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所使用的工具和設備以及操作、藥物用量等已更加完善與合理。儘管外丹道士中屢屢出現服丹中毒而死、而癲的事件,但仍舊有大量「丹心·」堅定的道士將自己的修道理想全部寄托在外丹修煉上。他們的曰常生活就是在丹房中滿面塵垢、慘淡經營,一心希望創造出奇跡來。如孫思邈這位被譽為「藥王」的唐代高道,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煉丹家。為了探索丹藥的種種配方和採集原料,他「雖艱遠而必造,縱小道而亦求,不憚始終之勞,詎辭朝夕之倦」((雲笈七簽)卷七十一),為此,他在煉丹中如何去除礦物的毒性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發明了將煉丹用的雄黃在油中泡9天9夜去除毒性,又在山中以丹砂、曾青、磁石等苦煉成「太一神精丹」。他不但精研煉丹術,而且還撰寫了<太清真人煉雲母訣)、(燒煉秘訣)、<太清丹經要訣)等多種煉丹著作。

TOP

-----道土們煉取外丹和服食的方法,通常是師承秘授的,故在擇徒、授術方面嚴格保密。這樣的「單線聯繫」埂形成了外丹修煉術的傳承派系,派系之間在配方、煉取、服食的具體方法上有明顯的不同。葛洪將煉丹術分為神丹、金液、黃金3種,雖然互有不同,但服用之後都可以使人身體不朽,長生成仙,這是外丹派道士從事服食煉丹的最基本的信念。大體說來,根據煉丹時所用材料的不同,外丹道土可分為金砂派、鉛汞派和硫汞派三大派。金砂派資格最老,左慈、葛洪、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派的代表。據葛洪自述,他習煉的外丹術是由左慈傳其祖父葛玄,再由葛玄傳鄭隱,又由鄭隱傳給他的。為此他曾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取得了鄭隱的信任。一起師承鄭隱的許多道徒,都沒有得到此術,只有葛洪得到了鄭隱的秘授。葛洪榮幸地讀到了鄭隱秘不示人的<九鼎丹經)、<金液丹經)等典籍,深信其理,視之為「仙道之極」。葛洪在自己的丹房生涯中總結出不少經驗,他認定丹砂燒煉之後能還原,此之謂「還丹」。經由不斷燒煉而又不斷還原的丹砂,其次數越多,「仙效」愈快。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金丹)中稱,一轉丹(僅還丹一次的)服後需3年才能成仙,二轉丹則需2年,三轉丹便降至1年,如果到了八轉丹,10曰就可飛昇,而九轉丹服食一畢當即就可飛昇。想來當初嫦娥偷偷服食的靈藥,大概就是這種九轉丹吧。
-----至於鉛汞派,則主張煉丹必須用鉛汞,但也可適當配上銀、硃砂、雄黃、硫黃等。此派可以追溯至東漢魏伯陽,以其<周易參同契)為經典。該派道士將鉛汞視為至寶大藥,認為鉛汞「合天地之元紀,包曰月之精華,上冠於干,下順於地,總七十二石,統天地之精光,修煉成丹,服之延駐」。(<大還心鏡))鉛汞派外丹道士還充分發揮他們的玄思妙想,在煉丹過程中將煉丹用的鼎器想像為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乾坤之合),鉛汞(藥)在鼎中即為居於乾坤之內,鼎蓋為天,鼎座為地,鼎唇作雌雄,乾坤相合化育,煉成大丹,此丹四象齊全,五行完滿,即合於陰陽五行妙道,服之豈能不產生奇效!
-----至於硫汞派,唐代方興。此派道士主張用硫黃與水銀合煉,方可獲得仙丹。在煉製過程中,他們也強調要契合陰陽之道,以為硫黃是太陽之精,水銀是太陰之精,一陰一陽台為天地,恰如夫婦合精,乃可煉成靈丹。派系不同,方法各異,自然導致了各派系之間的爭論和互貶。但在互相攻訐的過程中,彼此借鑒、融合的情形也是存在的。
煉取外丹所用原料,除了上述三派格外強調的丹砂、鉛汞、硫汞外,還有許多,大多為天然產物,如雄黃、曾青、石膽、砒霜、白鹽、白礬、雲母等等」石藥」,以及牡礪、胡粉、菟(t6兔)絲、朱草等動植物原料。在唐代,外丹術最為興盛,所用原料更為廣泛,簡直稱得上是別出心裁,無奇不有,連童男女的便溺也派上了用場。唐代梅彪所撰<石藥爾雅),便收集了煉丹常用藥150種之多,這還是僅限於「石藥」的統計。由此可見外丹道土的嘗試覆蓋面很廣,可以說他們在曰常生活中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於藥物的採集、選用,以及具體的煉製上,同時也將全部喜怒哀樂繫於鼎中之物的成敗上,真可謂「為伊消得人憔悴」。
-----道士們具體的煉丹過程,既神秘,又複雜,且還有很多禁忌。首先,要慎選煉丹場所,宜選名山幽僻之處,結伴3人左右。入山前要齋戒沐浴,避與俗人往來,以免邪氣襲入,妨害煉丹。入山時又須擇黃道吉曰動身,並且要,佩帶進山符、驅鹿鏡。進至山中,先踏勘地形,選擇良址,然後築造丹房。築丹房很有講究,需要佩帶符E口,清心潔齋,先除去地上的雜草,且挖去地表3尺深的土,填以好土,並且鋪平夯實。然後是建屋、築壇、安(爐)灶、置鼎、配料以至升火煉藥。每一個步驟都必須慎之又慎,不容馬虎。譬如建丹室。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長3丈、寬1.6丈宋建造,牆壁內外用泥抹平,務求堅實而嚴密。門和窗戶的位置在正東正南,窗戶寬4尺,必須非常嚴密。門戶要密閉,關嚴後不漏光線。壇,又稱丹台,是用宋安放丹爐、藥灶的,其營造也極有法度,必須築於丹房的正中央,壘土而成,高8寸,寬24寸,亦有分為3層的,每層高低和寬廣尺寸各不相同。爐是容納鼎的設施,灶是容納釜的設施,一般僅用其一,安放時先要在壇上埋符篆,而其大小尺寸以及置放的方位、安放的時間等也必須與天地曰月星辰、五行八卦一致。鼎有內盛水、盛火兩種,從材質來講則有金鼎、銀鼎、銅鼎、未濟爐既濟爐》鐵鼎等等,安法不同,名稱也不同,水鼎在上、火鼎居下的安法叫「既濟爐」;水鼎在下,火鼎在上的叫「未濟爐」。「既濟」與「未濟」均系(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上坎(水)下離(火)為「既濟」卦,上離下坎為「未濟卦」,這就是二爐名稱之由來。鼎是煉丹的反應容器和冷凝裝置,其中火鼎最重要,煉丹用的藥料即放於其中,鼎內燃火加熱;水鼎中盛的是水,外圍充以灰土之類。二鼎有管相通,水鼎另有一管貫通,以供給冷水和引出蒸汽。
-----煉丹實際上是一種化學反應過程,具體又可分為水法反應和火法反應兩種。水法反應主要是溶解。<正統道藏)中收有<三十六水法),相應的具體配方有59種。火法反應在煉丹過程中更受道士們的重視,基本方法有鍛(長時間加熱)、煉(乾燥物加熱)、炙(局部燒烤)、熔(熔化)、伏(加熱使之變性)等等。掌握火候是火法反應的重點,難度最大。

TOP

-----(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即煉丹「火候」圖代,要做到適時、恰當地控制爐內溫度,頗為不易,故有「萬卷丹經,秘在火候」(<諸家神品丹法)卷二)之說。為了掌握好火候,煉丹道士要按時添減燃料,調節通風量,以及密切注意煉丹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還要做一些記錄。在掌握火候時,臨到丹頭(指初煉出的用於點化的丹藥,又稱黃芽)已成的時候更須小心,稍有疏忽,便前功盡棄。北宋高道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有這樣的描述: '
偃月爐中玉蕊生,硃砂鼎內水銀子;
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這首小詩實是對煉丹(包括外丹和內丹)的要言不繁的形象概括。
-----除了火候之外,由於火法反應需要一個密閉的反應空間,因此煉丹道士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密封技術,道士們稱此為「固甘汞的昇華(錄自明·劉文泰編《本草品彙精要))。最常用的是「六一泥法」,即將戌鹽、鹵鹽、礬石、牡礪、赤石脂、滑石、胡粉7種藥料(「六一」為七,故稱『『六一泥法'')研細和泥,塗於鼎器對接之處,既起密封作用,有時也參加化學反應。因為煉丹是在一種秘密狀態下晝夜不息的『『實驗」,所用時限一般都較長,如果是煉大丹,便需要一年的時間。長久地在丹室中忍受煙熏火燎,加之在技術上又絲毫馬虎不得,所以外丹修煉實際上也是對道土們的體能、智能、意志的嚴峻考驗。
-----金丹一經煉成,即可開鼎。其時應虔誠地齋戒,念誦禱詞。取得靈丹, 還要先設大祭, 祭祀天地、曰月、山川之神,表示讓神們先行享用, 然後方可自己服用。據道經雲,如果取丹不祭, 妄自先用, 則必遭禍殃。服用丹藥, 具有較大的冒險性, 當然因為道士們有成仙成真的幻念支撐,所以即便是冒險, 他們也義無返顧, 勇於一試。僥倖者一般無事, 甚至還從丹藥中得到一些補益, 比如滋潤皮膚、治療某些疾病等, 但必須嚴格控制服用量。如果大量服用,則大難臨頭,中毒而死。不過外丹道土一般不認為這是中毒,而有另外的說法, 叫屍解成仙,非但不以為悲哀,反而將之視為夢寐以求的事。陶弘景由於長期服用金丹損害健康而亡, 但死前留詩一首
性靈昔既肇,緣業久相因。
即化非溟滅,在理淡悲欣。
冠劍空衣影,鑲轡及仙身。
去此昭軒侶,結彼瀛台賓。
儻能踵留轍,為了道玄津。

-----弘景成勸神仙,但是至少他是帶著服食而成仙這一幻覺離開人世的。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修煉一生因服食金丹中毒而亡的外丹道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然,外丹道士們的種種努力並非全然是徒勞無益的,他們在丹室中進行的實驗,實際上是在做一種化學實驗,並且取得了相當人的成就,由此獲得了許多化學反應、礦物溶解反應、礦物蚓冶金學,以及藥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馳6世界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唐代的煉丹術I們發明創造出來的。而這些成就,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化9科技成就的全部。儘管外丹道士們在生活中的外丹修煉,狽以求的是神丹仙藥,目的是不死成仙,但是後人卻不會忘他們的歷史功績。
-----唐代是教大興的歷史時期,也是外丹修煉術的黃金時期。但是,4丹道士服用的所謂金丹實際上只是鉛、汞、硫、砷一類曬及其化合物, 這些物質有的本身即有毒, 有的組成化合歸毒性更強。所謂服食金丹後的「白曰飛昇」,實際上是服廬過量服食而迅速中毒死亡。因此,道士們迷戀於服食成仙實際上最終反而被金丹所誤,不但許多道士因此而中毒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就是上層社會,包括皇帝在內,唯而死者亦不計其數。唐代一些著名文人如李白、白居易,都對煉丹有著濃厚的興趣,並曾親自從事煉製。不少拉大臣也熱衷於服食延壽,以致殞命喪生。至於唐代皇帝咽為服用丹藥而死亡的人數更為歷代之冠,據記載,除廣為人知的唐武宗因迷信長生藥餌,吞食金丹斃命而外,尚有太宗、高宗、憲宗、穆宗、敬宗、宣宗等亦因服食而致死或早夭。因此,道教外丹修煉術從唐末五代開始便逐漸衰落。慘重的生命代價促使道土們開始對外丹術加以反省,並尋覓新的更有效驗的修煉途徑,希望通過一種既安全而又可靠的修煉方術宋取代外丹術,以達到長生成仙的修道目的,由此道教內丹修煉術開始興起。不過, 外丹術並沒有就此而絕跡,信奉者仍有之,宋、元、明、清幾代,都不乏煉外丹的道士, 有的是內、外丹兼煉。

TOP


原來中國很早就有安樂死的研究了
可以立即的自殺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