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轉貼] [歷史]東漢滅亡

[歷史]東漢滅亡

決定國家治亂的因素,在於能否平衡社會上的各種勢力,失其均衡者為亂。此可謂東漢滅亡的寫照。東漢之衰亡,主要是其施政失誤,從而產生戚宦相爭、州牧割據等問題而起。當中可見,中央與地方是互相影響而亡,現從這兩個範疇析其滅亡之因。

  戚宦相爭乃東漢滅亡主要的內部因素,此為君權擴張所產生的影響。光武帝有鑑於王莽藉輔政大將軍權勢篡漢,容易搶奪君權。故其即位後廢輔政大將軍,同時強化尚書臺職能,並把本屬輔政將軍之一的大司馬變成外朝三公之一。光武帝只是把內外朝之分取消,可是因君主集權而造成的宮內官權重的問題並未改善,特別是位卑權重的尚書臺,使皇帝的親信能以此職在短期內涉足權力核心。然而此制亦使尚書臺容易受制於權勢甚大的外戚和宦官,於是尚書臺遂成為了外戚與宦官的角力場。而東漢君主早夭及年幼繼位,使宦官與外戚之鬥爭越趨激烈,是為戚宦相爭。多數也是依此方式循環;幼主即位,母后臨朝,外戚專政,皇帝長大後用宦官除外戚,宦官得勢,皇帝年輕駕崩,循這模式此消彼長,使朝政混亂。

  另一內部主因是黨錮之禍,這是因為內朝制度的問題,朝臣難以監管,清議就成了其唯一可資使用的監管方式。此源於光武帝為加強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遂表彰士人氣節,又大興儒學,提倡忠孝。士人逐澌養成崇尚氣節,進而批評朝政。此有利於與朝臣名士仍有密切交往的外戚,但自有「跋扈將軍」之稱的外戚梁冀敗亡後,宦官日漸得勢,無視朝臣議論,於是借尚書之職權大規模地剷除異己,釀成兩次黨錮之禍。此禍延續了二十年,此後賢良盡去,士流摧折,宦官乃實際政權的掌握者,他們以養子傳國襲封,並以兄弟姻戚充任州郡首長,於是貪殘成風,朝政敗壞至極。

在地方因素方面,土地兼併為民變及州牧割據這兩大主因的根。漢自文景時已有土地私有制。漢帝制統治需要一個龐大官僚集團。官僚貴族想為其子孫制產。漢初三十稅一,使土地私有更有利可圖。統治者為了籠絡維持朝廷的支柱,默許臣下私有土地,在漢初功臣勢大的情況下,土地兼併出現,租佃制急速發展,產生了官僚式地主階層。隨土地私有化越來越嚴重,大批自耕農破產,大部分土地操縱在小部分豪強之手,形成莊園經濟,危害中央朝廷的穩固統治。兩漢諸帝也對此作出努力︰如西漢哀帝命師丹限民名田及光武帝度田等,成效皆不彰。 而莊園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社會上是豪強勢力把控地方,在政治上是官僚士族化,這亦意味中央一旦失去這些士族豪強支持,就輕易瓦解。黨錮之禍的重要性,就是一方面把受儒學薰陶的士族的向心力摧毀,使其倒向推薦者,產生錢賓四所謂「二重君主觀」。宦官亂政則助長地方豪族勢力至不受控制。與此同時,農民因兼併而失去土地,難以維持生計,成為流民,加上東漢末年對羌族用兵而加徵賦稅,及天災頻繁,問題進一步惡化,終於爆發了黃巾之亂。
  
黃巾之亂的發起者為鉅鹿人張角,其創太平道,以符水治病,廣受民眾支持,在關東一帶有信眾三十六萬。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自稱天公將軍,與其弟張寶、張良以黃巾為記起事,一時八州並發,勢如破竹,靈帝以皇甫嵩、盧植等追剿,擊敗黃巾主力,但黑山、黃龍、白波等黃巾餘黨,仍為禍黃河流域近二十年,使地方割據表面化。此也是東漢滅亡之主因。

  地方割據源自於光武帝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其再用漢武帝時的剌史制度,其原本專管地方監察,以「六條」權限。光武帝廢外郡都尉,保留內郡都尉,使剌史掌軍權。而剌史職務日多,權力漸出六條,甚至侵奪太守的行政及軍事權。至東漢中葉,其能督察轄下所有官員升降及推薦賢良,從而吸納士族及豪強以爭取支持,使其更能掌州內民刑諸政。黃巾之亂為禍全國,為了方便平亂,靈帝從劉焉之議予剌史州內軍政大權,並更名牧。使「漢季以來,剌史總統諸郡賦政於外」,釀成州牧割據。

  州牧日益壯大,大有取中央而代之之勢。戚宦相爭為他們提供一個契機。東漢晚年,外戚何進與袁紹密召外藩兵馬入京誅宦官,結果何進被殺,袁紹盡誅宦官,涼州牧董卓入京,廢少帝。此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皇帝的權力被州牧所取代,直至曹丞篡漢,東漢滅亡。

  故東漢之亡,是戰國以來政治制度上皇權的膨漲,與兩漢社會結構中,地方階層的興起,早已隱含問題的根源,而其政策未能調整至新平衡點,使問題不斷惡化,最終被士族所推翻。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